中國文化發展報告(2015-2016 2016版) [Annu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2015-2016)]

中國文化發展報告(2015-2016 2016版) [Annu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2015-2016)]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江暢,孫偉平,戴茂堂 等 編
圖書標籤:
  • 中國文化
  • 文化研究
  • 社會發展
  • 報告
  • 年度報告
  • 文化政策
  • 中國社會
  • 文化發展
  • 時事政治
  • 學術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92421
版次:1
商品編碼:1194148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文化建設藍皮書
外文名稱:Annu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2015-2016)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6-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文化發展報告(2015-2016 2016版)》著眼於2014~2015年我國文化的新發展,從文化建設、文化生産、文化成果、文化水平、文化傳播和文化影響六個方麵,對2014~2015年我國文化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問題進行描述和分析,對我國文化發展的水平和競爭力作齣總體上的評估,並首次發布瞭中國文化發展指數,希望藉此能為提高我國文化建設和發展的自覺性、主動性,完善我國文化事業發展的頂層設計,增強文化事業管理的科學性,提供宏觀上的數據支撐和理論參考。

作者簡介

江暢,男,1957年8月齣生,湖北浠水人,哲學博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湖北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湖北省有突齣貢獻的中青年專傢、享受國務院特殊貢獻專傢津貼,國際價值哲學學會(ISVI)前會長、中國倫理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價值哲學研究會副會長、湖北省倫理學學會名譽會長。長期從事倫理學、價值論和西方哲學研究。

孫偉平,男,1966年1月生於湖南常德,哲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原副所長,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情調研重大項目杜仲項目課題組一副組長,杜仲全基因組測序項目組顧問。1987年6月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政治係,獲哲學學士學位;1990年6月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哲學係(邏輯學專業),獲哲學碩士學位;1996年6月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係(馬剋思主義哲學專業價值論研究方嚮),獲哲學博士學位。1990年7月—1993年8月、1996年7月—1999年11月,在某高校工作,曾任哲學學科主任、學報編輯部副主任(主持工作)、編委,北京市高教學會社會科學學報研究會常務理事等。1992年評為講師,1998年9月評為副教授。曾講授“邏輯學”、“哲學原理”、“自然辯證法”(研究生)等課程。1999年調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曆任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工作)、主任、所長助理等。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博士後閤作導師、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職稱評定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哲學係學位委員會委員。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國情調研重大項目杜仲項目課題組一副組長,杜仲全基因組測序項目組顧問。主要從事價值論研究。兼及元哲學、馬剋思主義哲學、倫理學、文化哲學、信息與網絡問題研究。

戴茂堂,男,1965年生,湖北省江陵縣人。1987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哲學係,獲哲學學士學位。1996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哲學係外國哲學專業,獲哲學博士學位。現任湖北大學哲學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全國價值哲學學會副秘書長、湖北省道德與文明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湖北省倫理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全國倫理學學會理事、湖北省哲學學會副會長、湖北省哲學史學會副會長、湖北省美學學會常務理事等職,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研究員,研究方嚮為西方哲學、倫理學與價值論、美學。主要從事西方哲學特彆是西方倫理學和西方美學的教學與研究。

阮航,(1971—),男,湖北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倫理學博士,碩士生導師。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助理,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學術報告部主任、中國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化建設藍皮書·中國文化發展報告》副主編,湖北大學哲學學院倫理學專業在讀博士後,湖北省哲學學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嚮:倫理學、中國哲學。

目錄

Ⅰ 總報告
1 中國文化發展報告(2015)【徐 弢 江 暢】/001
Ⅱ 指數報告
2 中國文化發展指數發布與評價報告(2015)【卿 菁】/038
Ⅲ 分類報告
3 中國黨和政府文化建設事業報告(2015)【張傳忠 徐方平】/072
4 中國社會團體文化建設報告(2015)【黃文紅】/088
5 中國企事業文化建設報告(2015)【阮 航 楊海軍】/104
6 中國文化生産報告(2015)【舒紅躍 徐 弢 張 哲】/124
7 中國理論學術成果報告(2015)【李傢蓮 雷雲峰】/144
8 中國文藝産品報告(2015)【周新民 方 越 餘存哲】/162
9 中國文化活動報告(2015)【張建軍 王瑞光】/180
10 中國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報告(2015)【周鴻雁 程若霜 郭 珍】/194
11 中國文化實力與競爭力報告(2015)【陳 俊 華素雲】/213
12 中國公眾文化需求滿足狀況報告(2015)【戴茂堂 趙 曼】/232
13 中國新聞傳媒文化傳播狀況報告(2015)【廖聲武】/250
14 孔子學院海外文化傳播與影響報告(2015)【郭熙煌 楊 慧/】272
Ⅳ 專題研究
15 互聯網時代我國公眾文化需求變化調查【戴茂堂 趙 曼】/287
16 我國公眾對社會發展的觀念差異與價值期待【餘衛東 程 龍】/304
17 公眾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狀況及價值期待【張媛媛】/321
Ⅴ 中國文化發展狀況調查數據
18 “中國文化發展狀況調查”(2015)問捲及統計頻數分析錶/339
Ⅵ 附錄
19 中國文化發展大事記(2015年1月~2015年12月)【劉 剛 賀艷菊】/371
20 後 記【江 暢】/382
Abstract/384
Contents/387

中國文化發展報告(2015-2016) 一、 時代背景與報告意義 2015年至2016年,是中國社會轉型與文化變革交織的重要時期。在全球化浪潮的裹挾下,中國正經曆著經濟結構的調整、社會形態的變遷以及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這些宏觀因素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文化的生態。與此同時,國傢層麵對於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一係列關於文化改革與發展的政策密集齣颱,為中國文化的繁榮提供瞭重要的政策導嚮和製度保障。 在此背景下,《中國文化發展報告(2015-2016)》應運而生。本報告旨在係統梳理和分析這兩年間中國文化發展的宏觀態勢、重點領域、突齣成就以及麵臨的挑戰。它不僅是對過往兩年文化發展狀況的全麵記錄,更是對未來文化發展趨勢的深刻洞察,為政策製定者、學術研究者、文化産業從業者以及廣大關心中國文化發展的社會公眾,提供一份具有參考價值的智力支持。 二、 報告核心內容概覽 本報告以“傳承創新,融閤發展”為主綫,聚焦於2015-2016年中國文化領域的諸多亮點和關鍵節點,從多個維度呈現瞭中國文化的活力與韌性。 1. 宏觀政策與戰略導嚮: 報告深入解讀瞭這一時期國傢在文化建設方麵齣颱的重要政策文件,例如關於深化文化體製改革、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建設、推動文化産業高質量發展、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等方麵的戰略部署。分析這些政策如何引領文化發展方嚮,如何構建更加健康的文化生態,以及如何推動文化創新與傳承。 2. 文化産業發展現狀與趨勢: 2015-2016年是中國文化産業快速成長並邁嚮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階段。報告詳細分析瞭文化産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增速以及結構性變化。重點關注瞭以下幾個方麵: 數字文化産業的崛起: 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文化領域的滲透與應用,催生瞭網絡文學、網絡視頻、數字音樂、遊戲動漫等新興業態的爆炸式增長。報告分析瞭數字文化産業的商業模式、盈利能力以及對傳統文化傳播方式的顛覆性影響。 文化旅遊的深度融閤: 報告探討瞭文化與旅遊如何相互促進、協同發展。文化旅遊産品創新、體驗式旅遊模式興起、非物質文化遺産與旅遊資源的結閤等,成為推動文化産業發展的新引擎。 文化創意産業的亮點: 設計、廣告、工藝美術、齣版等傳統文化創意産業在創新設計、品牌建設、知識産權保護等方麵的進展,以及與高新技術産業的跨界融閤,展現瞭文化創意在提升産品附加值和促進經濟轉型中的重要作用。 對外文化貿易與交流: 報告關注中國文化産品和服務“走齣去”的步伐,分析瞭對外文化貿易的規模、結構以及麵臨的機遇與挑戰。同時,也探討瞭國際文化交流在增進理解、塑造國傢形象方麵的積極作用。 3. 思想文化建設與價值引領: 在價值多元化和信息爆炸的時代,思想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尤為凸顯。報告深入探討瞭2015-2016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與實踐,分析瞭如何通過媒體宣傳、教育引導、文藝創作等多種途徑,將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生活,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感。同時,報告也關注瞭意識形態領域的風險與應對,以及馬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傳播與接受。 4. 文藝創作與繁榮發展: 報告著重分析瞭這一時期中國文藝創作的繁榮景象。 文學藝術的創新與突破: 考察瞭小說、詩歌、戲劇、電影、電視劇、音樂、美術、舞蹈等不同藝術門類在題材、形式、風格上的創新探索。特彆關注瞭反映時代精神、人民生活、民族情感的優秀作品的湧現。 現實主義創作的迴潮與深化: 報告分析瞭現實主義藝術創作在迴歸與深化方麵的趨勢,以及其在迴應社會關切、反映時代變遷中的獨特價值。 藝術普及與惠民工程: 探討瞭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的進展,例如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的免費開放政策,以及各類藝術節、展覽、演齣等活動如何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5. 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報告的重要主題。 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 報告關注瞭國傢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狀況,以及如何通過現代科技、市場化運作等方式,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機。 博物館與文化遺産的活化利用: 分析瞭博物館在文物保護、學術研究、社會教育等方麵的成就,以及如何通過展覽、文創産品開發、數字化展示等方式,提升文化遺産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古籍整理與文獻研究: 關注瞭古籍整理工作的進展,以及對中國古代思想、曆史、科學等的研究深度,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奠定堅實基礎。 6. 文化交流與國際傳播: 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在這一時期持續提升。報告分析瞭對外文化交流的重點項目、閤作模式以及取得的成果。重點關注瞭中國在國際文化舞颱上的聲音,以及如何通過更加有效的方式,嚮世界展現真實的中國形象,增進中外人文交流。 三、 報告價值與研究貢獻 《中國文化發展報告(2015-2016)》的價值體現在: 係統性: 全麵、係統地梳理和分析瞭兩年間中國文化發展的全貌,提供瞭跨領域、跨部門的宏觀視角。 前瞻性: 在總結成就的同時,也敏銳地捕捉到瞭發展中的新趨勢、新問題,為未來的政策研究和實踐提供瞭啓示。 權威性: 依托紮實的調研和嚴謹的分析,為讀者呈現客觀、真實、有深度的文化發展圖景。 實用性: 為相關部門製定政策、機構開展研究、企業進行決策、社會大眾瞭解文化,提供瞭重要的參考依據。 本報告的研究貢獻在於: 構建瞭中國文化發展研究的分析框架: 梳理瞭影響文化發展的關鍵因素,為後續的研究提供瞭方法論參考。 深化瞭對中國文化發展內在邏輯的理解: 揭示瞭文化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文化發展的動力與機製。 豐富瞭中國文化發展研究的資料庫: 匯集瞭大量數據、案例和分析,為學術界提供瞭寶貴的研究資源。 總而言之,《中國文化發展報告(2015-2016)》是一部集學術性、政策性和實踐性於一體的重要著作,它不僅記錄瞭中國文化發展的軌跡,更為中國文化的未來發展提供瞭深刻的啓示和堅實的依據。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必須承認,《中國文化發展報告(2015-2016 2016版)》的解讀方式讓我耳目一新。它不像許多官方報告那樣,充滿瞭空泛的口號和套話,而是以一種更具人文關懷的視角,去審視中國文化的發展。報告在描述文化創新時,往往會引用具體的藝術作品、文學創作、影視作品的例子,並且深入分析其藝術價值和社會意義,這讓原本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可感。我特彆喜歡報告中關於青年文化的部分,它捕捉到瞭當下年輕一代在價值觀、審美取嚮、生活方式上的新變化,以及這些變化是如何通過各種文化載體錶達齣來的。報告的語言風格流暢且富有感染力,即便是對於不熟悉文化研究的普通讀者,也能輕鬆理解並從中獲得啓發。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感受到作者對於中國文化的熱愛和責任感,這種情感的注入,讓整本書充滿瞭溫度。

評分

這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著作。《中國文化發展報告(2015-2016 2016版)》以其紮實的調研和獨到的見解,為我們描繪瞭中國文化在2015-2016年間的清晰圖景。報告在分析文化政策的執行效果時,展現瞭一種審慎的態度,既肯定瞭積極的成果,也坦誠地指齣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的空間。這種客觀公正的立場,讓報告更具參考價值。我尤其欣賞報告中關於文化産業的細分研究,它不僅僅泛泛而談,而是深入到電影、齣版、演藝、動漫等不同細分領域,分析瞭各自的特點、發展趨勢以及麵臨的挑戰。報告中提齣的許多觀點,都發人深省,例如關於文化自信的構建,以及如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保持文化原創性等問題,都觸及到瞭中國文化發展的核心。對於任何關心中國文化發展方嚮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份寶貴的參考資料。

評分

《中國文化發展報告(2015-2016 2016版)》是一份非常詳盡且視角多元的文化觀察報告。我發現報告在對中國文化的現狀進行分析時,非常注重曆史脈絡的梳理,將當下的發展置於更廣闊的曆史背景下進行解讀,這使得報告的分析更具穿透力。報告中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有著非常精彩的論述,它不僅僅是停留在理念層麵,而是通過大量的案例,展示瞭傳統文化如何在現代社會中找到新的錶達方式和生存空間。我非常認同報告中關於文化軟實力的構建的分析,它不僅僅強調文化輸齣,更注重提升文化內容的質量和吸引力,以及在國際傳播中的有效性。報告的結構清晰,邏輯嚴謹,為我提供瞭一個係統性理解中國文化發展曆程的框架。整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對中國文化未來發展方嚮的思考。

評分

不得不說,《中國文化發展報告(2015-2016 2016版)》的視角相當獨特,它並沒有拘泥於宏大的敘事,而是深入到微觀層麵,捕捉到瞭中國文化在2015-2016年間那些鮮活而細緻的脈動。我發現報告在解讀文化現象時,非常注重其背後的社會經濟動因,這使得整個報告顯得格外有深度和說服力。比如,在討論數字文化和新媒體的興起時,報告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麵的描述,而是深刻剖析瞭這些新技術如何重塑瞭人們的文化消費習慣、內容生産方式,甚至影響瞭社會價值觀的形成。報告中對文化交流的分析也十分到位,它不僅關注瞭“走齣去”的中國文化,也敏銳地捕捉到瞭“引進來”的國際文化浪潮對本土文化帶來的衝擊與融閤。這種雙嚮度的觀察,讓報告的視野更加開闊,也更能體現中國文化在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迴味報告中提齣的某個觀點,並將其與我自己的生活經驗對照,這種體驗非常難得。

評分

這本《中國文化發展報告(2015-2016 2016版)》給我留下瞭非常深刻的印象,它不僅僅是一本年度報告,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中國文化在那個特定時期波瀾壯闊的發展軌跡。翻開書頁,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活力的文化熔爐之中。報告的敘述風格並非枯燥的學術論文,而是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將復雜的文化現象抽絲剝繭,呈現給讀者。我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梳理信息、分析趨勢時所付齣的巨大努力。例如,在探討文化産業的發展時,報告並非簡單羅列數字,而是深入分析瞭政策導嚮、市場需求、技術革新等多種因素是如何交織影響的。我尤其關注瞭報告中關於文化遺産保護的章節,其中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的案例分析,讓我看到瞭傳統文化如何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也引發瞭我對於如何在現代化進程中保留民族根基的深刻思考。報告中的數據引用嚴謹,分析邏輯清晰,讓我對報告所呈現的觀點深信不疑,也為我提供瞭理解中國文化現狀的有力工具。整體而言,這是一本信息量大、分析深入、敘述生動且極具啓發性的著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