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5-2016 2016版) [Annu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2015-2016)]

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5-2016 2016版) [Annu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2015-201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畅,孙伟平,戴茂堂 等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化
  • 文化研究
  • 社会发展
  • 报告
  • 年度报告
  • 文化政策
  • 中国社会
  • 文化发展
  • 时事政治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242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4148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文化建设蓝皮书
外文名称:Annual Repor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2015-2016)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5-2016 2016版)》着眼于2014~2015年我国文化的新发展,从文化建设、文化生产、文化成果、文化水平、文化传播和文化影响六个方面,对2014~2015年我国文化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描述和分析,对我国文化发展的水平和竞争力作出总体上的评估,并首次发布了中国文化发展指数,希望借此能为提高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完善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增强文化事业管理的科学性,提供宏观上的数据支撑和理论参考。

作者简介

江畅,男,1957年8月出生,湖北浠水人,哲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国际价值哲学学会(ISVI)前会长、中国伦理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伦理学学会名誉会长。长期从事伦理学、价值论和西方哲学研究。

孙伟平,男,1966年1月生于湖南常德,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原副所长,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情调研重大项目杜仲项目课题组一副组长,杜仲全基因组测序项目组顾问。1987年6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90年6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逻辑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1996年6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价值论研究方向),获哲学博士学位。1990年7月—1993年8月、1996年7月—1999年11月,在某高校工作,曾任哲学学科主任、学报编辑部副主任(主持工作)、编委,北京市高教学会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等。1992年评为讲师,1998年9月评为副教授。曾讲授“逻辑学”、“哲学原理”、“自然辩证法”(研究生)等课程。1999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工作)、主任、所长助理等。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后合作导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系学位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国情调研重大项目杜仲项目课题组一副组长,杜仲全基因组测序项目组顾问。主要从事价值论研究。兼及元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文化哲学、信息与网络问题研究。

戴茂堂,男,1965年生,湖北省江陵县人。198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湖北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价值哲学学会副秘书长、湖北省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湖北省伦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全国伦理学学会理事、湖北省哲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美学学会常务理事等职,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西方哲学、伦理学与价值论、美学。主要从事西方哲学特别是西方伦理学和西方美学的教学与研究。

阮航,(1971—),男,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伦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助理,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学术报告部主任、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副主编,湖北大学哲学学院伦理学专业在读博士后,湖北省哲学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伦理学、中国哲学。

目录

Ⅰ 总报告
1 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5)【徐 弢 江 畅】/001
Ⅱ 指数报告
2 中国文化发展指数发布与评价报告(2015)【卿 菁】/038
Ⅲ 分类报告
3 中国党和政府文化建设事业报告(2015)【张传忠 徐方平】/072
4 中国社会团体文化建设报告(2015)【黄文红】/088
5 中国企事业文化建设报告(2015)【阮 航 杨海军】/104
6 中国文化生产报告(2015)【舒红跃 徐 弢 张 哲】/124
7 中国理论学术成果报告(2015)【李家莲 雷云峰】/144
8 中国文艺产品报告(2015)【周新民 方 越 余存哲】/162
9 中国文化活动报告(2015)【张建军 王瑞光】/180
10 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15)【周鸿雁 程若霜 郭 珍】/194
11 中国文化实力与竞争力报告(2015)【陈 俊 华素云】/213
12 中国公众文化需求满足状况报告(2015)【戴茂堂 赵 曼】/232
13 中国新闻传媒文化传播状况报告(2015)【廖声武】/250
14 孔子学院海外文化传播与影响报告(2015)【郭熙煌 杨 慧/】272
Ⅳ 专题研究
15 互联网时代我国公众文化需求变化调查【戴茂堂 赵 曼】/287
16 我国公众对社会发展的观念差异与价值期待【余卫东 程 龙】/304
17 公众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及价值期待【张媛媛】/321
Ⅴ 中国文化发展状况调查数据
18 “中国文化发展状况调查”(2015)问卷及统计频数分析表/339
Ⅵ 附录
19 中国文化发展大事记(2015年1月~2015年12月)【刘 刚 贺艳菊】/371
20 后 记【江 畅】/382
Abstract/384
Contents/387

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5-2016) 一、 时代背景与报告意义 2015年至2016年,是中国社会转型与文化变革交织的重要时期。在全球化浪潮的裹挟下,中国正经历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形态的变迁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宏观因素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生态。与此同时,国家层面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一系列关于文化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密集出台,为中国文化的繁荣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 在此背景下,《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5-2016)》应运而生。本报告旨在系统梳理和分析这两年间中国文化发展的宏观态势、重点领域、突出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它不仅是对过往两年文化发展状况的全面记录,更是对未来文化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为政策制定者、学术研究者、文化产业从业者以及广大关心中国文化发展的社会公众,提供一份具有参考价值的智力支持。 二、 报告核心内容概览 本报告以“传承创新,融合发展”为主线,聚焦于2015-2016年中国文化领域的诸多亮点和关键节点,从多个维度呈现了中国文化的活力与韧性。 1. 宏观政策与战略导向: 报告深入解读了这一时期国家在文化建设方面出台的重要政策文件,例如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等方面的战略部署。分析这些政策如何引领文化发展方向,如何构建更加健康的文化生态,以及如何推动文化创新与传承。 2.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2015-2016年是中国文化产业快速成长并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报告详细分析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速以及结构性变化。重点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数字文化产业的崛起: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渗透与应用,催生了网络文学、网络视频、数字音乐、游戏动漫等新兴业态的爆炸式增长。报告分析了数字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盈利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颠覆性影响。 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 报告探讨了文化与旅游如何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文化旅游产品创新、体验式旅游模式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的结合等,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文化创意产业的亮点: 设计、广告、工艺美术、出版等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在创新设计、品牌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进展,以及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跨界融合,展现了文化创意在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促进经济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对外文化贸易与交流: 报告关注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的步伐,分析了对外文化贸易的规模、结构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也探讨了国际文化交流在增进理解、塑造国家形象方面的积极作用。 3. 思想文化建设与价值引领: 在价值多元化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尤为凸显。报告深入探讨了2015-2016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实践,分析了如何通过媒体宣传、教育引导、文艺创作等多种途径,将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同时,报告也关注了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与应对,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传播与接受。 4. 文艺创作与繁荣发展: 报告着重分析了这一时期中国文艺创作的繁荣景象。 文学艺术的创新与突破: 考察了小说、诗歌、戏剧、电影、电视剧、音乐、美术、舞蹈等不同艺术门类在题材、形式、风格上的创新探索。特别关注了反映时代精神、人民生活、民族情感的优秀作品的涌现。 现实主义创作的回潮与深化: 报告分析了现实主义艺术创作在回归与深化方面的趋势,以及其在回应社会关切、反映时代变迁中的独特价值。 艺术普及与惠民工程: 探讨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进展,例如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的免费开放政策,以及各类艺术节、展览、演出等活动如何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5. 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报告的重要主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报告关注了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以及如何通过现代科技、市场化运作等方式,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 博物馆与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 分析了博物馆在文物保护、学术研究、社会教育等方面的成就,以及如何通过展览、文创产品开发、数字化展示等方式,提升文化遗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古籍整理与文献研究: 关注了古籍整理工作的进展,以及对中国古代思想、历史、科学等的研究深度,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奠定坚实基础。 6. 文化交流与国际传播: 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这一时期持续提升。报告分析了对外文化交流的重点项目、合作模式以及取得的成果。重点关注了中国在国际文化舞台上的声音,以及如何通过更加有效的方式,向世界展现真实的中国形象,增进中外人文交流。 三、 报告价值与研究贡献 《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5-2016)》的价值体现在: 系统性: 全面、系统地梳理和分析了两年间中国文化发展的全貌,提供了跨领域、跨部门的宏观视角。 前瞻性: 在总结成就的同时,也敏锐地捕捉到了发展中的新趋势、新问题,为未来的政策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启示。 权威性: 依托扎实的调研和严谨的分析,为读者呈现客观、真实、有深度的文化发展图景。 实用性: 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机构开展研究、企业进行决策、社会大众了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本报告的研究贡献在于: 构建了中国文化发展研究的分析框架: 梳理了影响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参考。 深化了对中国文化发展内在逻辑的理解: 揭示了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文化发展的动力与机制。 丰富了中国文化发展研究的资料库: 汇集了大量数据、案例和分析,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源。 总而言之,《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5-2016)》是一部集学术性、政策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重要著作,它不仅记录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轨迹,更为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坚实的依据。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5-2016 2016版)》的解读方式让我耳目一新。它不像许多官方报告那样,充满了空泛的口号和套话,而是以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去审视中国文化的发展。报告在描述文化创新时,往往会引用具体的艺术作品、文学创作、影视作品的例子,并且深入分析其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这让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我特别喜欢报告中关于青年文化的部分,它捕捉到了当下年轻一代在价值观、审美取向、生活方式上的新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是如何通过各种文化载体表达出来的。报告的语言风格流畅且富有感染力,即便是对于不熟悉文化研究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并从中获得启发。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感受到作者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和责任感,这种情感的注入,让整本书充满了温度。

评分

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著作。《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5-2016 2016版)》以其扎实的调研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描绘了中国文化在2015-2016年间的清晰图景。报告在分析文化政策的执行效果时,展现了一种审慎的态度,既肯定了积极的成果,也坦诚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这种客观公正的立场,让报告更具参考价值。我尤其欣赏报告中关于文化产业的细分研究,它不仅仅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电影、出版、演艺、动漫等不同细分领域,分析了各自的特点、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报告中提出的许多观点,都发人深省,例如关于文化自信的构建,以及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文化原创性等问题,都触及到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核心。对于任何关心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

评分

《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5-2016 2016版)》是一份非常详尽且视角多元的文化观察报告。我发现报告在对中国文化的现状进行分析时,非常注重历史脉络的梳理,将当下的发展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解读,这使得报告的分析更具穿透力。报告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着非常精彩的论述,它不仅仅是停留在理念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展示了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表达方式和生存空间。我非常认同报告中关于文化软实力的构建的分析,它不仅仅强调文化输出,更注重提升文化内容的质量和吸引力,以及在国际传播中的有效性。报告的结构清晰,逻辑严谨,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理解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的框架。整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对中国文化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评分

不得不说,《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5-2016 2016版)》的视角相当独特,它并没有拘泥于宏大的叙事,而是深入到微观层面,捕捉到了中国文化在2015-2016年间那些鲜活而细致的脉动。我发现报告在解读文化现象时,非常注重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动因,这使得整个报告显得格外有深度和说服力。比如,在讨论数字文化和新媒体的兴起时,报告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的描述,而是深刻剖析了这些新技术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文化消费习惯、内容生产方式,甚至影响了社会价值观的形成。报告中对文化交流的分析也十分到位,它不仅关注了“走出去”的中国文化,也敏锐地捕捉到了“引进来”的国际文化浪潮对本土文化带来的冲击与融合。这种双向度的观察,让报告的视野更加开阔,也更能体现中国文化在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回味报告中提出的某个观点,并将其与我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照,这种体验非常难得。

评分

这本《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5-2016 2016版)》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本年度报告,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文化在那个特定时期波澜壮阔的发展轨迹。翻开书页,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熔炉之中。报告的叙述风格并非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复杂的文化现象抽丝剥茧,呈现给读者。我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梳理信息、分析趋势时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例如,在探讨文化产业的发展时,报告并非简单罗列数字,而是深入分析了政策导向、市场需求、技术革新等多种因素是如何交织影响的。我尤其关注了报告中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章节,其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也引发了我对于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民族根基的深刻思考。报告中的数据引用严谨,分析逻辑清晰,让我对报告所呈现的观点深信不疑,也为我提供了理解中国文化现状的有力工具。整体而言,这是一本信息量大、分析深入、叙述生动且极具启发性的著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