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体育理论与健康教育,主要内容为体育与健康教育、大学生身心健康、体育锻炼的原则与方法、体育保健与康复、营养与健康、体育文化与体育欣赏、《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及锻炼方法。下篇为运动实践篇,主要内容为:田径运动、足球运动、篮球运动、排球运动、乒乓球运动、羽毛球运动、网球运动、武术、健美运动、健美操运动、体育舞蹈、瑜伽运动、普拉提运动、轮滑运动、游泳运动等。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体育课程的教材,也可供喜爱体育运动的爱好者学习参考。
本书编委会成员均长期从事学校体育教学相关工作,承担和参与***、省级大学公共体育相关教学课题等,对于大学体育公共课教学有深入、细致的研究。
上篇 体育理论与健康教育
第一章 大学体育与健康 002
第一节 现代社会与人的发展 002
第二节 素质教育与高校体育 005
第三节 高等学校体育教育 007
第二章 大学生身心健康 012
第一节 健康的含义 012
第二节 影响健康的因素 014
第三节 现代健康观 017
第三章 体育锻炼的原则与方法 020
第一节 体育锻炼的原则 020
第二节 体育锻炼的方法 023
第三节 运动处方 026
第四章 大学体育健康与卫生保健 030
第一节 体育运动中常见的运动损伤 030
第二节 体育运动中常见的急救方法 035
第五章 营养与健康 038
第一节 营养与运动 038
第二节 主要营养素 040
第六章 体育文化与体育欣赏 047
第一节 体育文化的特性 047
第二节 体育文化的价值 048
第三节 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 050
第四节 体育文化与素质教育 052
第七章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及锻炼办法 055
第一节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 055
第二节 跑的锻炼方法 065
第三节 引体向上和仰卧起坐的锻炼方法 066
下篇 运动实践
第八章 田径运动 070
第一节 田径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070
第二节 田径运动的锻炼方法 071
第三节 田径运动的竞赛规则 077
第九章 足球运动 079
第一节 足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079
第二节 足球运动的基本技术 082
第三节 足球运动的竞赛规则简介 090
第十章 篮球运动 092
第一节 篮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092
第二节 篮球运动的基本技术 094
第三节 篮球运动的基本战术 096
第四节 篮球运动的竞赛规则简介 102
第十一章 排球运动 105
第一节 排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105
第二节 排球运动的基本技术 109
第三节 排球运动的基本战术 113
第四节 排球运动的竞赛规则简介 115
第五节 沙滩排球 117
第十二章 乒乓球运动 118
第一节 乒乓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118
第二节 乒乓球运动的基本技术 120
第三节 乒乓球运动的基本战术 126
第四节 乒乓球运动的竞赛规则简介 127
第十三章 羽毛球运动 129
第一节 羽毛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129
第二节 羽毛球运动的基本技术 130
第三节 羽毛球运动的基本战术 136
第四节 羽毛球运动的竞赛规则简介 138
第十四章 网球运动 140
第一节 网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140
第二节 网球运动的基本技术 144
第三节 正、反手击球—核心技术 145
第四节 网球运动的基本战术 147
第五节 网球运动的竞赛规则简介 149
第十五章 武术运动 153
第一节 武术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153
第二节 24式太极拳的练习方法 155
第三节 24式太极拳练习注意事项 168
第十六章 健美运动 171
第一节 健美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171
第二节 健美运动的练习方法 173
第三节 健美运动与饮食营养 180
第十七章 健美操运动 182
第一节 健美操运动概述 182
第二节 健美操运动的练习方法 184
第三节 健美操运动的科学锻炼与欣赏 191
第十八章 体育舞蹈 193
第一节 体育舞蹈的起源与发展 193
第二节 体育舞蹈的练习方法 195
第三节 体育舞蹈的评价与欣赏 198
第十九章 瑜伽运动 201
第一节 瑜伽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201
第二节 经典瑜伽体式练习方法 203
第三节 瑜伽运动练习的注意事项 208
第二十章 普拉提运动 209
第一节 普拉提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209
第二节 普拉提运动的练习方法 210
第三节 普拉提运动的注意事项 215
第二十一章 轮滑运动 217
第一节 轮滑运动概述 217
第二节 轮滑运动基本技术 218
第三节 轮滑运动损伤的处理 224
第二十二章 游泳运动 226
第一节 游泳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226
第二节 游泳的练习方法 228
第三节 游泳运动的注意事项 231
第二十三章 荷球运动 233
第一节 荷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233
第二节 荷球的基本技术 234
第三节 荷球运动竞赛规则简介 236
《大学体育与健康教程》的编写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教育和体育的发展规律,全面解析《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课程理念、课程性质和课程价值,着重突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课程目标。在教材和课程内容上注重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时效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反映和体现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和要求,旨在为广大大学生提供素质教育和体育教学活动的指导。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在此一并向关心、支持和帮助本套教材出版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参与稿件整理工作的有陈颖、方宁、徐宁、秦硕等,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真切希望本套教材能够对普通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教材建设有所帮助,成为广大体育教师和普通大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有益指导。
我最近翻阅的这本关于古罗马帝国晚期社会经济变迁的研究专著,其详实程度令人咋舌。作者显然是扎根于一手史料的学者,书中引用的碑文、财政记录乃至私人信件的频率,远超一般通俗读物。它没有过多渲染帝国的辉煌,而是聚焦于一个更微妙、更具学术价值的领域——从戴克里先改革到西罗马灭亡这段时期,地方贵族权力结构是如何一步步侵蚀中央集权的。特别是关于“科洛纳图斯”(佃农制)从自愿依附向半强制性束缚转变的论述,作者结合了意大利半岛和高卢地区的区域差异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这一点非常精彩。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那种如同考古挖掘般的严谨与耐心,每一个论断背后都有坚实的文献支撑,让人心悦诚服。虽然某些章节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在拉丁文术语的解释上略显简略,但其展现出的学术深度和对历史细节的把控,绝对称得上是该领域的标杆之作。它真正做到了将宏大的历史叙事,分解为一个个精确可考的社会细胞。
评分这本关于现代文学思潮的选集,简直是一场思维的盛宴。它没有局限于某个单一的流派,而是像一位技艺精湛的策展人,将二十世纪以来那些看似相互对立、实则暗流涌动的思想脉络清晰地梳理了出来。我尤其欣赏它对“后现代主义”的深入剖析,并非停留在教科书式的定义上,而是通过引用大量的原著片段和学者的精彩论述,展示了这一思潮如何在叙事结构、语言游戏乃至对“真实”的质疑上进行颠覆性的实践。读起来,你会发现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瞬间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触摸到卡尔维诺那精妙的文字迷宫,或是巴特的符号学解构力量。作者的编排极具匠心,每篇文章之间的过渡衔接自然流畅,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在知识的阶梯上稳步攀升,最终领略到整个现代文化图景的宏大与复杂。对于任何一个渴望深入理解当代艺术、哲学乃至社会文化现象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座不可或缺的灯塔,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批判性的、多维度的观察世界的视角。
评分这本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专业分析报告集,可以说是一份极其厚重且充满挑战性的阅读材料。它汇集了多位不同学派经济学家的观点,对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的全球金融权力转移进行了多角度的审视。其中关于“特里芬难题”在当前数字货币时代的新变体、以及各国央行在汇率操纵与资本自由流动之间走钢丝的策略分析,论证得极为深刻和细致。阅读它需要极高的专注度,因为每一个段落都充满了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对历史数据的引用,绝不容许有丝毫的分神。我特别赞赏其中关于新兴市场国家如何在全球流动性泛滥和紧缩周期中进行对冲的案例研究,那部分内容展示了理论模型在复杂现实面前的局限性与适应性。对于金融政策制定者或希望从事国际经济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全面且不带偏见的分析框架,是理解当代地缘政治经济博弈的必备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坦白地说,我完全是被它封面那张极具冲击力的水彩画吸引而购入的。它是一本关于十九世纪欧洲印象派画家(特别是莫奈和德加)如何处理光影和运动感的主题画册。与其他侧重于画家生平的传记式画册不同,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绘画技法和视觉认知的解构。它用大量的高清局部放大图,配合现代光学原理的图表,来解释那些看似随意的笔触背后隐藏的科学规律——比如如何通过色彩叠加来模拟人眼对特定波长光的感知,或者如何利用画布边缘的留白来引导观众的视线运动。我花了大量时间研究其中关于“瞬间性”捕捉的章节,作者通过比对同一场景下不同时间点的作品,清晰地展示了印象派如何从客观再现转向主观印象的转化过程。对于艺术爱好者而言,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欣赏美,更在于学会“如何观看”一幅画,那种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分析的跨越体验,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我最近读的一本关于前沿材料科学的科普读物,其叙事风格真是别具一格,完全不像传统理工书籍那样枯燥乏味。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带着你穿梭于纳米尺度的世界,用大量生动的比喻来解释那些复杂到令人望而却步的量子隧穿效应和拓扑绝缘体概念。书中并没有堆砌复杂的公式,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应用场景”上,比如如何利用这些新型材料来革新电池技术,或者制造出真正意义上的“隐形”涂层。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自修复材料”的描述,作者详细描绘了微胶囊爆裂、修复剂释放并固化的全过程,读起来就像在看一部微观世界的动作大片。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有效地搭建了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之间的桥梁,让非专业人士也能清晰地把握住当前科技前沿的脉搏,并且充满了对未来可能性的无限遐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