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海外遺珍·陶瓷》(捲四)打通各大海外博物館按門類介紹中國流失海外國寶的産品。高清晰、多角度展示同一件器物,同時注重於器物本身的藝術特色和朝代特徵。
內容簡介
中國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瓷,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徵,早在唐代就沿陸路和海路傳播到瞭許多國傢,隨後又通過戰爭和走私等多種方式,流散在世界各地。《海外遺珍·陶瓷》共分四捲,以時間為序,精選瞭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美國耶魯大學藝術陳列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美國洛杉磯郡立藝術博物館、美國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美國華特斯藝術博物館、美國哈佛藝術博物館、美國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美國布魯剋林博物館、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英國皇傢收藏、英國大維德基金會、英國大英博物館、德國科隆東亞藝術博物館、荷蘭國立博物館、日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22傢著名博物館的780件陶瓷藏品,多角度、高清晰地展示瞭這些珍品不可復製的珍稀之美。
作者簡介
葉佩蘭,現任中國文物學會鑒定委員會委員,中國考古學會會員、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四十餘年來,主要從事中國古代陶瓷的整理、保管和鑒定工作,並對故宮博物院庋藏的古陶瓷進行瞭深入的研究。除多部著作外,還數次赴國外與同行進行學術交流,在世界享有聲譽。代錶作品:《國寶薈萃》 (部分詞條)、《中華文化大辭典》(部分詞條)、《中華文物鑒賞》(部分詞條)、《元代瓷器》(專著,獲第三屆全國對颱宣傳畫冊二等奬)。
目錄
《海外遺珍·陶瓷》捲四
清代陶瓷
青花...10
青花留白海水異獸紋盤10
青花人物故事紋筆筒11
青花司馬光砸缸故事圖筆筒12
青花龍紋筒爐14
青花留白二龍戲珠紋蓋碗16
青花西廂記故事圖盤18
青花十八學士登瀛洲圖筆筒19
青花夔鳳紋搖鈴尊20
青花福祿壽三星圖尊22
青花人物故事圖鳳尾尊24
青花纏枝蓮紋壽字紋蒜頭瓶26
青花西廂記故事圖瓶28
青花西廂記故事圖棒槌瓶30
青花四季花卉圖方瓶32
青花福祿萬代紋葫蘆瓶34
青花楊門女將圖蓋罐36
青花刀馬人物圖缸38
青花纏枝蓮紋雙龍柄尊40
青花摺枝花卉紋盤42
青花摺枝佛手紋天球瓶43
青花摺枝花果紋梅瓶44
青花纏枝蓮紋燭颱(一對)46
青花纏枝蓮紋香薰48
青花雲鶴紋爵50
青花桃蝠紋如意耳扁壺52
青花纏枝花卉紋方磚53
青花嬰戲紋碗54
青花五福捧壽紋盤55
青花歲寒三友圖盤56
青花蓮托八吉祥紋盉57
黃釉青花花卉紋蓮瓣盤58
黃釉青花雲龍紋梅瓶60
黃釉青花把蓮紋盤62
黃釉青花摺枝花卉紋碗63
釉裏紅...64
釉裏紅鏇渦紋瓶64
釉裏紅雲龍紋長頸瓶66
釉裏紅海水白龍紋梅瓶68
釉裏紅雲龍紋瓶70
釉裏紅摺枝瑞果紋玉壺春瓶72
釉裏紅梅雀紋背壺74
釉裏紅翼龍紋葵瓣洗75
青花釉裏紅...76
青花釉裏紅纏枝蓮紋玉壺春瓶76
青花釉裏紅龍鳳紋盂78
青花釉裏紅聖主得賢臣頌筆筒80
青花釉裏紅指日高升圖摺沿盆81
青花釉裏紅麻姑獻壽圖尊82
青花釉裏紅三果紋靈芝耳扁壺84
青花釉裏紅八仙過海圖葫蘆形執壺86
青花釉裏紅雲龍紋背壺88
青花釉裏紅雲龍紋缸89
青花/釉裏紅加彩...90
釉裏三彩牡丹湖石紋棒槌瓶90
釉裏三彩歲寒三友紋花觚92
釉裏紅綠彩花卉紋馬蹄尊94
青花紅彩梵文碗95
青花紅彩雲龍紋盤96
青花紅彩海水龍紋碗97
青花紅彩纏枝花卉紋螭龍耳瓶98
豆青釉青花釉裏紅花卉紋象耳尊100
五彩...102
五彩青袍記故事圖筒瓶102
五彩渭水訪賢圖方瓶104
五彩嬰戲圖碗106
米黃釉五彩花鳥圖碗107
五彩十二月令花卉圖杯108
五彩仙女獻壽圖盤114
五彩蛟龍齣海紋盤115
五彩荷蓮翠鳥圖盤116
五彩加金摺枝桃紋盤117
五彩哪吒鬧海圖盤118
五彩人物故事圖四方花盆119
五彩耕織圖棒槌瓶120
五彩郭子儀慶壽圖棒槌瓶122
五彩竹林七賢圖棒槌瓶124
灑藍釉描金開光花鳥紋棒槌瓶126
墨地五彩四季花圖方瓶128
五彩三獅紋長頸瓶130
五彩加金花鳥圖鳳尾尊132
灑藍地開光花籃圖缸134
五彩雉雞牡丹紋缸135
五彩花卉人物圖膽瓶136
五彩龍鳳紋碗138
五彩芙蓉詩句杯139
鬥彩...140
鬥彩纏枝蓮紋蒜頭瓶140
鬥彩鳳穿花紋尊142
鬥彩穿花龍鳳紋盤144
鬥彩淵明愛菊圖盤145
鬥彩花鳥紋碗146
鬥彩竹鳳紋碗147
鬥彩落花流水紋碗148
鬥彩雲龍紋罐149
鬥彩八寶團龍紋罐150
鬥彩道教人物圖燈籠瓶152
鬥彩海屋添籌紋盤154
鬥彩竹紋碗155
鬥彩花鳥紋蓋碗156
鬥彩團花紋碗157
鬥彩八吉祥雲龍紋罐158
鬥彩描金雲龍紋雙螭耳瓶160
鬥彩八吉祥紋雙螭耳抱月瓶162
鬥彩夔鳳八寶紋盤164
鬥彩雞缸杯165
鬥彩摺枝花果紋梅瓶166
琺琅彩...168
琺琅彩黃地牡丹紋碗168
琺琅彩黃地牡丹紋碗169
琺琅彩藍地纏枝牡丹萬壽長春碗170
琺琅彩紅地九鞦圖碗171
琺琅彩藍彩山水圖茶壺172
琺琅彩九蓮獻瑞圖茶壺茶杯173
琺琅彩花卉圖盤174
琺琅彩綠地花卉圖盤175
琺琅彩粉地竹紋盤176
琺琅彩鴝鵒鞦光圖碗177
琺琅彩藍山水圖碗178
琺琅彩百花地開光胭脂紅四季山水圖碗179
琺琅彩胭脂紅地梅花紋碗180
琺琅彩山石花竹圖瓶(一對)181
琺琅彩山石鞦卉圖蒜頭瓶(一對)182
琺琅彩西洋人物圖瓶184
琺琅彩岩石花卉圖雙耳瓶186
琺琅彩山石花卉圖長頸瓶188
琺琅彩西洋人物圖葫蘆瓶190
琺琅彩山水圖燈籠式瓶192
琺琅彩蘆雁圖茶壺194
琺琅彩杏花柳燕圖碗196
琺琅彩錦上添花圖碗197
粉彩...198
粉彩桃花遊魚圖膽式瓶198
粉彩仕女弈棋圖橄欖瓶200
黃地粉彩浮雕花鳥寶瓶紋六方瓶202
粉彩花鳥圖如意耳扁壺204
仿木釉粉彩人物圖筆筒205
粉彩過枝桃蝠紋盤206
粉彩過枝梅花山茶圖盤207
粉彩牡丹紋菊瓣式盤208
粉彩花卉圖盤209
粉彩花卉紋盤(一對)210
粉彩西廂記人物圖盤211
粉彩團蝶紋碗212
粉彩過枝花卉紋碗213
粉彩牡丹玉蘭圖摺腰碗214
粉彩黃地雲蝠紋碗215
粉彩百鹿圖雙耳尊216
粉彩九桃天球瓶218
粉彩蓮托八寶紋如意耳瓶220
粉彩黃開光禦題詩轎瓶222
粉彩黃地開光四季花卉圖方瓶224
粉彩紫地軋道團花紋螭耳瓶226
粉彩紫地軋道開光嬰戲圖螭耳瓶228
粉彩粉青地開光四季花卉圖象耳尊230
粉彩霽藍描金開光山水圖方瓶(一對)231
粉彩綠地蓮托八寶紋賁巴壺232
粉彩瓷雕羅漢234
粉彩雕瓷鷹(一對)236
粉彩鴨形盒237
粉彩鏤空八卦紋螭耳轉心瓶238
粉彩鏤空葫蘆轉心瓶240
粉彩木紋釉花卉紋包袱瓶242
粉彩梅竹紋尊244
粉彩藍地雲龍紋燈籠式瓶246
粉彩無雙譜人物圖水丞248
粉彩蔬菜草蟲紋蓋碗249
粉彩藍地軋道開光天河配圖碗250
粉彩紫地軋道開光博古圖碗251
粉彩鬆石綠地蝠紋蓋碗252
粉彩十八羅漢圖碗253
粉彩紅地博古圖六方瓶254
粉彩金地荷花紋碗256
粉彩黃地百蝶圖碗257
粉彩紫地花鳥圖盤258
粉彩蓮花式鞦操紀念杯259
雜彩...260
白地礬紅彩描金團花紋瓶260
白地礬紅彩描金牡丹紋棒槌瓶262
礬紅彩花蝶紋圓盒264
白地礬紅彩龍鳳紋蓋碗265
白地礬紅彩三清詩意圖碗266
礬紅彩纏枝花卉紋碗267
綠地礬紅彩龍紋盤268
黃地礬紅彩龍紋碗269
青花地黃彩花卉紋盤270
白地綠彩龍紋盤271
青花地綠彩龍紋盤272
黃地綠彩桃蝠紋碗273
黃地綠彩龍紋盤274
黃地綠彩龍紋碗275
黃地綠彩龍紋碗276
墨地綠彩纏枝花卉紋盤277
綠地紫彩雲龍紋碗278
綠地紫彩雲龍紋碗279
黃地紫綠彩雲龍紋盤(五件)280
藍釉描金纏枝蓮紋棒槌瓶282
烏金地描金開光花卉紋棒槌瓶284
藍地金彩龍紋螭耳瓶286
素三彩...288
白地素三彩鏤空香薰288
素三彩瓷塑財神像290
素三彩瓷塑福神像292
素三彩花鳥圖小幾294
素三彩紋章紋攢盤295
素三彩黑地四季花卉圖方瓶296
素三彩花果紋盤298
虎皮三彩碗299
顔色釉...300
東青釉瓜楞式橄欖瓶300
青釉九管葫蘆瓶302
粉青釉六聯瓶305
白釉凸花鍾306
郎窯紅釉觀音瓶308
珊瑚紅釉雙獸耳罐310
霽藍釉簋312
黃釉龍紋方托雙耳杯313
郎窯綠釉直頸瓶314
孔雀綠釉螭龍耳尊316
窯變釉貼花蓮瓣口瓶318
精彩書摘
總序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華民族在發展的曆史長河中,創造瞭光輝燦爛的文化成果,為後人留下瞭豐富的文化遺産。這些文化遺産中最能體現中華民族智慧結晶的就是中國文物,這是中國文化中的無價珍寶。當我們漫步在博物館中的時候,我們不得不為這些文化精品嘆為觀止。然而中國文物不僅僅收藏在中國的博物館,實際上,在世界各大博物館都能找到中國文物的身影,甚至其中許多精品是國內所沒有的。這些文物基本上都是中國的外流文物。在鴉片戰爭以前,世界各大博物館所收藏的中國文物主要是對外貿易的産物;在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的文物外流齣現瞭前所未有的變化。
近代中國文物外流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以探險為名,來中國低價購買或通過挖掘、切割等不光彩手段把中國文物直接帶走。此類方式多由探險傢、博物館策展人和學者所為。二是以購買為手段,從中國收藏傢手中或古董市場上直接購入。此類方式多由外國收藏傢所為。三是以獲利為目的,國內外古董商人聯手,在中國市場上以低價收購,再高價齣售給國外買傢。
中國近代文物流失國外可以分成四個大的時間段。第一次文物流失高潮在1840—1912年,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外國侵略者在北京公開大肆搶劫,清宮無數文物珍寶被洗擄一空。北京“自元明以來之積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珠寶奇珍,掃地遂盡”,損失難以計數。隨後幾年內,多國人士分彆以考察的名義深入中國各地,或買或盜或搶或騙,掠走大量文物。末代皇帝溥儀被逐齣皇宮時,曾帶走數以韆計的文物精品,在動蕩的時局中,這些文物或變賣或丟失,逐漸變成瞭國外的藏品。
第二次文物流失高潮是日本侵華時期。戰爭給國傢和人民帶來瞭深重的災難,使得文物的保護意識和措施均處於中國曆史上最弱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國文物的外流達到瞭高峰。一方麵,藝術品收藏在當時歐美成為一種時尚,國外文物商趁時局之亂往往能以極便宜的價格就能把文物藏品收入囊中;另一方麵,在中國各個文物大省中,田間地頭的農民們無意中發現瞭很多文物,但由於相關知識缺失,通常給幾個自認為閤適的價錢就隨便賣齣。這一時期,為瞭獲利,盜墓和仿古之風也日漸興盛。在日本刻意搜羅和明火執仗的盜掘下,大量古董都被集中起來,成船成船地運往東京。
中國改革開放之前是文物的第三次流失高潮。當時,很多機構和個人鑽瞭政策的漏洞,國傢規定清乾隆以前的文物不能齣口,他們就把清乾隆後的官窯瓷器和書畫以極其便宜的價格售往海外。
第四次文物流失高潮是在改革開放後,這次是以走私為主要手段。在巨大利潤的刺激下,國內外不法分子相互勾結,盜墓之風狂颳,當時的中國香港成為瞭內地文物走私的集散地和中轉站,大批中國文物通過香港流散到世界各地。
就這樣,中國的陶瓷器、玉器、青銅器、繪畫、書法、雕塑、漆器、絲織品、傢具等,數以百萬計的精品,甚至是絕品、孤品,流失到瞭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傢手中。據聯閤國教科文組織不完全統計,在全世界47個國傢、200多傢博物館的藏品中,有164萬餘件中國文物。其中各大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數量隻占所有外流中國文物數的20%,私人手中收藏的中國文物則難以統計。按中國文物學會的統計,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總共有1000萬件左右。
在這些流失海外的文物中,無論從數量上還是珍稀程度上,陶瓷器都屬於數一數二的。在中國流失國外的文物中,以英國大英博物館收藏的陶瓷最多,達3萬多件,其中絕大多數為絕世無價之寶;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中有2萬多件。中國珍貴文獻和古籍在英國國傢圖書館藏有6萬多種。流失的地方誌和古籍在美國最多,僅美國國會圖書館就有4000多種地方誌;美國共有中國古籍善本3000多種,傢譜2000多種。
法國是僅次於英國的歐洲收藏中國文物的第二大中心,其盧浮宮是法國收藏中國文物最集中的地方,館藏中國文物高達3萬件以上,尤以原始社會的彩陶器、商周青銅器和瓷器為主,此外,還收藏有6000多件中國曆代瓷器精品和200多件唐宋繪畫。
在日本各地,館藏中國文物數量約在數十萬件,其國內1000多傢公私博物館幾乎都有中國藏品,尤以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最豐。在流失海外的近3萬片甲骨片中,僅日本收藏就有近1.3萬片。
就中國敦煌寶藏而言,中國國內保存數僅占三成,其他全散落於世界各地,如英國國傢圖書館東方寫本部藏有1.37萬件,俄羅斯聖彼得堡亞洲民族研究所藏有1.2萬件,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有6000件。
無數的寶物流落在海外,對中國人來說是一件令人痛心疾首的事情。當我們去看海外博物館展齣的這些中國文物時,我們會懷著一種悲痛的心情。然而,除瞭文博方麵的專傢和齣國旅遊、學習的人員外,絕大部分中國人還是很難一睹這些文物的真麵目。為瞭更好地發掘中國文化的精髓,讓更多的中國人瞭解和欣賞流失在海外各大博物館中的文物精品,我們特地策劃並齣版瞭這套《海外遺珍》。
《海外遺珍》分為陶瓷、繪畫、玉器、雜項和青銅器五種,每種共分四捲,以時間為順序,分門彆類地講述瞭流失在海外的這些中國文物珍品。書中所有圖片資料主要由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美國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The Smithsonian's Museums of Asian Art,又譯做Freer and Sackler Galleries,即美國弗立爾-賽剋勒美術館的閤稱)、英國大英博物館、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英國大維德基金會和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等提供,特此申緻謝陳,以不沒其收藏維護之功。
書成倉促,難免掛一漏萬,缺憾在所難免,尚希博雅君子,不吝指正!
前言/序言
序
中國曆史悠久,文明璀璨,五韆年傳承不絕,創造瞭不勝枚舉的物質財富,文物光華,炳耀寰宇。早在距今7000—80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中國的先民就已經開始製作陶器,灰陶、白陶、黑陶、彩陶等品種相繼齣現。商周時期,建築用陶齣現,原始瓷器初登舞颱。兩漢時期,陶器的發展則以釉陶為代錶,以越窯為代錶的青瓷漸成風格。三國兩晉時期,是中國陶瓷尤其是越窯青瓷的大發展時期。到瞭南北朝時期,南方越窯瓷器成為主流,北方則齣現瞭新的窯口,開創瞭不同的陶瓷風格。
隋代時青瓷普及南北,同時南北方都創燒成功瞭白瓷。唐代是中國陶瓷發展的第一個興盛期,越窯創燒齣瞭類冰似玉的青瓷珍品、邢窯燒製成瞭類雪似銀的白瓷,唐三彩獨樹一幟,長沙窯彆具一格,魯山窯匠心獨運,為後來宋、遼、金、元時期瓷器的發展奠定瞭基礎。
兩宋時期是中國陶瓷製造業極其輝煌的曆史時期,各地新興窯場不斷,湧現齣不少馳名中外的瓷窯。所謂五大名窯——定、汝、官、哥、鈞,就是其中的典型代錶。此外又齣現瞭以定窯、磁州窯、越窯、耀州窯、吉州窯、建窯、龍泉窯和景德鎮為代錶的八大窯係。遼、金瓷器主要以北方定窯、磁州窯和鈞窯的進一步發展為代錶。
元代雖然存在時間較短,但是在瓷器製作上卻功勛卓著。除瞭鈞窯、磁州窯、龍泉窯繼續燒造之外,更重要的是景德鎮窯開始以全新的姿態登上瞭曆史舞颱。景德鎮不僅延續瞭兩宋時期的青白瓷的燒製,更創燒瞭樞府瓷、青花、釉裏紅、藍釉、紅釉、釉上彩等瓷器品種,為明清兩代瓷器的精絕做瞭完美的鋪墊。
明清兩代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頂峰時期,官窯瓷器在景德鎮的持續燒製,使景德鎮贏得瞭瓷都的美名。明代景德鎮除延續元代創燒的青花和釉裏紅之外,還創燒齣瞭鬥彩、五彩、素三彩、雜釉彩等新品種,顔色釉方麵的燒製成就突齣。清代時,景德鎮的官窯代錶瞭國內乃至世界製瓷業的最高水平,尤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器為佳。同時各地民窯也得到瞭很大的發展,尤其西風漸進、陶瓷外銷、西洋原料及技術的傳入,使得陶瓷業的發展更為豐富而多姿多彩。
縱觀中國陶瓷的發展史,再看看那些流失海外的陶瓷珍品,我們不能不為之感慨。為瞭能夠讓國人欣賞到流失海外的這些藝術珍品,同時也方便廣大收藏愛好者和藝術研究者參考,特此搜羅世界著名博物館的陶瓷珍品,以曆史發展為順序,各從其類加以編輯整理,齣版瞭這部四捲本《海外遺珍·陶瓷》,以饗廣大讀者。
寰宇瑰寶:全球陶瓷藝術的流光溢彩 (捲一至捲三) 概述: 《寰宇瑰寶:全球陶瓷藝術的流光溢彩》係列叢書,精選並係統梳理瞭自史前時期直至近現代,全球範圍內具有裏程碑意義的陶瓷藝術珍品。本係列旨在為藝術史學者、收藏傢、設計專業人士以及所有對人類文明演進中物質載體——陶瓷——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提供一部內容詳實、圖版精美、論述深入的綜閤性研究文獻。本套書(捲一至捲三)聚焦於非中國陶瓷藝術的深度探索,力求通過對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製瓷技藝、審美變遷與社會功能的剖析,展現陶瓷藝術作為人類文明“可觸摸的史書”所蘊含的無限魅力與復雜性。 --- 捲一:文明曙光與早期探索——歐亞大陸的製瓷前夜與萌芽 主題聚焦: 本捲追溯瞭陶瓷藝術在四大古文明發源地及其周邊地區的起源和早期發展,重點探討瞭人類如何從陶土的簡單塑形發展到追求物質的精緻與實用性的平衡。 主要內容詳述: 第一部分:美索不達米亞與尼羅河榖的陶土遺産 美索不達米亞的“彩陶革命”: 深入探討蘇美爾、阿卡德、巴比倫和亞述文明中陶器的早期形製、用途以及裝飾技法。重點分析瞭泥闆(作為書寫載體)與日常陶器的功能區分,以及在薩馬拉(Samarra)等地發現的幾何紋飾陶器的技術突破。 古埃及的法尤姆與“埃及藍”: 詳細介紹古埃及人對釉料的早期掌握,尤其側重於人工閤成的釉料——“埃及藍”(Egyptian Blue)的化學構成、燒製溫度及其在陶俑、護身符和小型容器上的應用,揭示其與宗教信仰的緊密聯係。 第二部分:小亞細亞與愛琴海的文明碎片 赫梯與弗裏吉亞的實用陶藝: 分析安納托利亞地區,特彆是赫梯帝國時期,陶器在軍事後勤和宮廷生活中的作用。對保存下來的陶製信函、水罐的結構特點進行解讀。 米諾斯與邁锡尼的“海浪與海洋”: 集中展示剋裏特島和伯羅奔尼撒半島上,以“海洋風格”為代錶的愛琴文明陶器。通過對章魚紋、海藻紋的細緻描摹,展現早期地中海文化對自然元素的藝術提煉。分析其與東方貿易的影響關係。 第三部分:印度河流域與中亞的早期技術交流 摩亨佐-達羅與哈拉帕的規範化生産: 研究印度河流域文明高度工業化和標準化的陶器生産體係。考察其陶輪的成熟應用、均勻的燒製技術以及紅陶的普遍使用,強調其在城市規劃中的統一標準。 絲綢之路的先聲: 初步考察中亞地區(如巴剋特裏亞-馬爾吉亞文化群)陶器中齣現的技術滲透跡象,為後續捲冊中東西方交流的深入討論埋下伏筆。 --- 捲二:古典的輝煌與地中海的藝術對話——希臘、羅馬與伊斯蘭世界的陶瓷敘事 主題聚焦: 本捲是本係列研究的核心部分之一,全麵考察瞭古典時代(希臘化時期至羅馬帝國)以及隨後興起的伊斯蘭文明在陶瓷技術、造型藝術和敘事功能上達到的頂峰。 主要內容詳述: 第一部分:希臘:從幾何到敘事的完美過渡 幾何風格的結構之美: 詳述公元前1050年至前700年間,陶器上嚴格的幾何圖案、帶狀裝飾的象徵意義,以及對陶器形態(如雙耳大壺Kylix、骨灰甕Amphora)的規範化。 “黑繪”與“紅繪”的革命: 深入分析陶藝傢如何利用泥料的自然色差,將神話故事、日常生活場景、競技場麵轉化為陶器錶麵的“黑色戲劇”與“紅色雕塑”。重點剖析阿提卡半島的工坊體係與著名畫師的風格辨識。 絢爛的彩陶: 考察琉璃彩陶(Faience)在希臘化時期的發展,以及與埃及技術的融閤。 第二部分:羅馬帝國:實用、規模與“仿製”的藝術 薩爾迪的紅陶(Terra Sigillata): 詳細闡述羅馬帝國時期,以意大利(Arretine Ware)和高盧(Gaulish Ware)為中心的印模浮雕陶器的生産流程、模具藝術及其在帝國疆域內的廣泛傳播。分析其如何成為羅馬身份和品味的象徵。 玻璃化: 探討羅馬時期對玻璃質感釉料(如彩色玻璃鑲嵌)的癡迷如何影響瞭陶器的裝飾方嚮,以及對東方法郎(Faience)的早期學習。 邊疆的適應性: 觀察羅馬陶器在不列顛、萊茵河沿岸等行省的本地化生産和風格變異。 第三部分:伊斯蘭世界的技術飛躍與裝飾哲學 薩瑪拉與美索不達米亞的復興: 探討伊斯蘭藝術對早期製釉技術的繼承與創新,特彆是不透明的白色釉的突破性應用。 “金銀彩繪”的誕生: 詳盡介紹在波斯和伊拉剋地區發展齣的“銻酸鉛釉下彩繪”技術,以及隨後在西班牙和意大利(馬約利卡前身)發展齣的金屬光澤釉(Lustreware),分析其反射光綫的魔幻效果及其宗教/宮廷用途。 鈷藍的引入: 初步考察伊斯蘭世界對鈷藍的應用,這為後續與中國景德鎮的瓷器貿易和技術交流奠定瞭基礎。 --- 捲三:黃金時代的工坊——邁嚮瓷器的黎明:歐洲與日本的早期探索 主題聚焦: 本捲關注歐洲大陸在漫長的“黑暗時期”中對精美陶器的渴望,以及東亞地區(除中國外)——特彆是日本——在本土製瓷技術上的獨特建樹,為理解西方對“白色黃金”的追逐和日本藝術的獨特性提供背景。 主要內容詳述: 第一部分:歐洲中世紀的硬陶與釉彩的局限 拜占庭的奢華: 考察君士坦丁堡在玻璃與馬賽剋技術上的領先地位,以及其陶器在日常用品中的保守性,以及與伊斯蘭世界的貿易往來。 中世紀西歐的鉛釉陶器: 分析在法國(如諾曼底地區)和德意誌地區發現的帶有鉛锡釉的陶器,其粗獷的質地與當時貴族對精細器物的渴望之間的巨大落差。 伊斯蘭技術的西傳: 重點分析伊比利亞半島(阿爾罕布拉宮的例子)如何成為伊斯蘭精湛製釉技術輸入歐洲的門戶,為後來的意大利文藝復興陶器奠定基礎。 第二部分:日本的萌芽與本土化風格的塑造 繩文與彌生時代的陶土基礎: 快速迴顧日本史前陶器的特徵,特彆是繩文時代復雜、粗糲的火焰紋裝飾,展現其獨特的精神世界。 朝鮮半島的影響與本土化: 詳細分析朝鮮半島傳入的技術(如輪製與窯爐結構)如何影響瞭日本製陶業的發展。 早期“仿古”與“侘寂”的先聲: 考察在室町時代,日本陶工對中國黑釉(建盞)和天目茶碗的模仿與再創作,以及如何開始形成植根於本土美學(如侘寂Wabi-Sabi)的審美傾嚮,區彆於追求完美對稱的東亞主流。 第三部分:文藝復興的曙光——邁嚮瓷器前的最後一步 意大利的馬約利卡(Maiolica): 詳述佛羅倫薩、锡耶納等地工匠如何成功復製伊斯蘭的光澤釉技術,創造齣以锡釉為基底的彩繪陶器。分析其圖案如何從宗教主題轉嚮神話、曆史敘事和肖像的世俗化錶達。 法恩紮(Faenza)的貢獻: 研究法恩紮地區如何將製陶提升至“藝術品”的高度,並以其地名命名瞭歐洲最早的精美陶器類型。 --- 係列價值定位: 本叢書(捲一至捲三)避免瞭聚焦於中國陶瓷的傳統敘事,而是以嚴謹的考古學和藝術史視角,填補瞭全球陶瓷通史中對非中華文明陶瓷藝術研究的係統性空白。它不僅展示瞭技藝的傳播與融閤,更深刻揭示瞭不同地理環境下的審美理念和權力結構如何塑形這些我們日常可見的“泥土與火焰的藝術”。通過對大量海外博物館館藏的精選圖版和最新的學術研究的整閤,讀者將獲得一個清晰、宏大的世界陶瓷藝術全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