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收集的老人言涉及人生的各个方面,包括人生成败、品行修养、交际处世、家庭生活、职场生存、健康养生等等,饱含生活智慧,可以为我们的人生指引航向。只要深明其中的道理,必然会让你受益终生。
第一章
知识积淀:求学无笨者,努力就成功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好记性比不上烂笔头
若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天才出于勤奋
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工多出巧艺
十个空想家,抵不上一个实干家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第二章
求知益智:生活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明灯
——激活心中的无尽宝藏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咬着石头才知道牙疼
要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
一遭生,二遭熟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饿出来的聪明,穷出来的智慧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自以为是,就什么也不是
吃一堑,长一智
第三章
准则培养:习惯成自然
——品质生活来自良好的准则
挨金似金,挨玉似玉
白沙在涅,不染自黑
百人百姓,各人各性
喝惯了的水,说惯了的嘴
习惯成自然
今日事,今日毕
要埋头苦干,不好高骛远
第四章
事理规律:风不来树不动,船不摇水不浑
——掌握规律,从容人生
强将手下无弱兵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行得春风,便有夏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好钢要用在刀刃儿上
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高
大船只怕钉眼漏,粒火能烧万重山
针尖大的窟窿斗大的风
失败是块磨刀石
第五章
世态人情:世事如棋局局新
——洞察世故,掌握主动权
取敌之长,补己之短
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食而不见钩
身轻失天下,自重方存身
想人所想,急人所急
不管闲事终无事
礼下于人,必有所求
与其苛求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少些书生气,多点世态心
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
退一步,才能进十步
??
第八章
个人涵养:茶也醉人何必酒,
书能香我不须花
——为人若君子,不可当小人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洋洋洒洒一部《春秋》,总不过都是君子与小人的故事。流芳百世者,多为君子;遗臭万年者,皆为小人。君子谦谦,小人戚戚。古往今来,人世百态,有君子处皆有小人。小人者,于承诺中背信弃义,置他人以致国家安危于不顾,只为求得一时苟活的性命;于坦荡中掖掖藏藏,置他人利益为罔闻,只为寻得一己私利。小人者,心中亦无爱,或利欲熏心,或心胸狭隘,或蜚短流长。为求浮名荣耀甚至是蝇头小利,往往大打出手,近乎不择手段。
所以,君子与小人的度量皆在一个“德”字中。《论语·里仁》中就讲到了一个关于君子与小人的名句:“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所以说,君子胸有千壑,小人独善其身;君子顺道而行,小人贪图小惠。
而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难免碰到小人,往往在有意无意之间和小人打上交道。如此情况,我们又该如何处置?
古语云:“君子动口,小人动手。”面对小人们的不择手段,死缠烂打,再聪明的人也会防不胜防。所以,一旦被他们带进沟里,定力不够者往往也会不顾一切地陷入到与小人的纠纷里,结果到最后往往弄得焦头烂额。
所以,与小人发生直接的冲突是一种不明智的行为,因为冲突正是他们施展自我“才能”的利器。动手者,小人之善道也。正所谓“新鞋不踩臭狗屎”,在与小人打交道时务必考虑周全,最好不要与其发生正面冲突,这对一般人来说,都无异于以卵击石。这并不是说在力上小人有多么地强大,而是在行为方式上,他们可以没有道德底线,心中无德者招数自然也是极尽下三烂之能事,所以,纵使你实力强势无敌,也难免不会躺着中枪。
“小人”随处可见,这种人常常是一个团体纷扰之所在,他们的造谣生事、挑拨离间、兴风作浪,很让人讨厌,所以人们对这种人不但厌而远之,甚至还抱着仇视的态度。
再坏的人也不愿意被人认为自己“很坏”,总要披一件伪善的外衣,而你偏要以正义之手,揭开他们的面纱,却照出了小人的原形,这不是故意和他们过不去吗?
所以,“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成了待人处世中与小人打交道至理名言。但是,在生活中碰到此等人,我们是不是唯有忍气吞声自认倒霉?或是亦步亦趋,也在红尘的浸染中学会了那谄媚卑鄙的嘴脸?窃以为,不可如此。
对于动手的小人,我们自当以动口的君子之德去感化他,而即便不能做到如此,我们也应该时常怀有一颗君子之心,以大德之礼赢得天下苍生的厚爱,将眼光放的更长远,不要在某一个小人身上栽了跟头,失了感化更多有回头之心的浪子的机会。
所以,与君子共事,自是坦坦荡荡,无所谓小人的那些伎俩;与小人共事,当心胸开阔,目光高远,不要落入他们的窠臼。
孔子就曾说:“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与君子一起做事很开心,也很容易。因为君子多半胸怀坦荡,没有什么偏见与私心,凡是合理的建议他自然会欣然接受。但是你若要讨好君子,或是送礼,
或是奉承,皆是入了魔道,实不足取。所以,私情在君子中,抵不过秉公办理的半点威风。
但是小人呢?正好相反。对于小人,你只要送他所需,送他所急,送他所喜,他就一定很高兴。但是你要和他一起共事就难了,以为内他们的眼中永远只有私利,无关大局,更何况是你呢?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与君子,心中无私,口中自是直来直去,勿藏藏掖掖;与小人,多半则要以君子动口的灵活来应对随时动手的他们了。
徐文远是名门之后,他幼年跟随父亲被抓到了长安,那时候生活十分困难,难以自给。他勤奋好学,通读经书,后来官居隋朝的国子博士,越王杨侗还请他担任祭酒一职。隋朝末年,洛阳一带发生了饥荒,徐文远只好外出打柴维持生计,凑巧碰上李密,于是被李密请进了自己的军队。李密曾是徐文远的学生,他请徐文远坐在朝南的上座,自己则率领手下兵士向他参拜行礼,请求他为自己效力。
徐文远对李密说:“如果将军你决心效仿伊尹、霍光,在危险之际辅佐皇室,那我虽然年迈,仍然希望能为你尽心尽力。但如果你要学王莽、董卓,在皇室遭遇危难的时刻,趁机篡位夺权,那我这个年迈体衰之人就不能帮你什么了。”
李密答谢说:“我敬听您的教诲。”
后来,李密战败,徐文远归属了王世充。王世充也曾是徐文远的学生,他见到徐文远十分高兴,赐给他锦衣玉食。徐文远每次见到王世充,总要十分谦恭地对他行礼。有人问他:“听说您对李密十分倨傲,却对王世充恭敬万分,这是为什么呢?”
徐文远回答说:“李密是个谦谦君子,所以像郦生对待刘邦那样用狂傲的方式对待他,他也能够接受;王世充却是个阴险小人,即使是老朋友也可能会被他陷害杀死,所以我必须小心谨慎地与他相处。我查看时机而采取相应的对策,难道不应该如此吗?”
等到王世充也归顺唐朝后,徐文远又被任命为国子博士,很受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
灵活应对,而不是莽撞行事。徐文远当是有君子遗风。人世间,小人君子皆不尽,于不同时机里,尽可能维护全局,放眼更广阔的未来,当是成大事者,泽被万代。君子动口,自当晓之以情,不卑不亢,娓娓道来;小人动手,自当灵活机动,勿让自己的梦想折戟其中。动手者图的无非一时之快,却往往到最后,得不偿失。唯其如此,方能于纷乱世事间,谈笑自如,而君子之风,也定能代代传承下去。
……
中国有句老话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为什么要听老人言?因为老人的“老”,不光体现在年龄,更体现在智慧的古老、经验的老道、洞察世事的深刻。姜还是老的辣,很多时候,时间本身就是一种资本。经过的事多,走过的路多,吃过的盐多,也就相当于在这个世界上接受过的历练多,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就深刻,看人就能看到骨子里去。这些老人言都是来自于生活的经验,是我们的祖辈们吃过亏、受过苦、交过了学费后一点点积攒下来的。那些口耳相传的智慧,让我们无法不去敬畏。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听老人言,是一种智慧寻根。
老人言是祖辈留给我们的财富,只不过它没有以实物的形式存在,而是一种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播的智慧,也正因为如此,老人言才显得更加的宝贵。因为口耳相传实际上是一个通过岁月大浪淘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岁月帮我们淘汰掉那些并不值得流传的经验,而留下来的就都是能够指导我们人生的至理名言。
翻开历史我们能够看到,每一个胜败兴衰的故事背后,都有我们中华民族的老人之言曾做出预测、做出总结。一些成功的人身上,我们总能够看到他们遵循老人之言的特质;那些失败者的身上,我们则可以清晰地察觉他违背老人之言的行为。“忍得一时,风光一世”,这是老人之言。韩信遵之而忍胯下之辱,终成一代名将;项羽未遵而乌江自刎,终令天下英雄扼腕叹息。“得意之时不可忘形”,这是老人之言,曾国藩遵之自裁其军,终于得保天年;年羹尧未遵居功自傲,落得被赐自尽下场。“身轻失天下,自重方存身”,这是老人之言,朱元璋遵之以广积粮、缓称王,终于雄踞天下;袁术未遵而夺玉玺、僭君位,终为天下所不容。
历史上这些一正一反的事例实在值得我们思考。其实即便是不讲历史,就看我们当代的成功者与失败者,其背后不一样有老人之言在起作用吗?“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这句老人言是对马云、俞敏洪这样的成功者最好的诠释;而“十个空想家,抵不上一个实干家”,这句老人言不也正好是那些天赋过人却耽于幻想而最终一事无成的失败者的注脚吗?由此可见,对于老人言这简单而朴素的生活智慧,我们是不能不重视的。
“取敌之长,补己之短”、“吃水不忘掘井人”、“不抢风头不越位”之类俗语更是一个人能够立足于社会的处世箴言。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一定要懂得人情世故,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不懂人情世故,那么,还没有和人比赛,便已经输了。大凡成功的人,无一例外都深深地明白人情世故的重要性。除了处世做人之外,老人言还教我们要注重细节,如“针尖大的窟窿斗大的风”、“大船只怕钉眼漏,粒火能烧万重山”;教我们要善于学习,如“井淘三遍吃甜水,人从三师武艺高”、“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教我们知足常乐,如“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世事本无完美,人生当有不足”等。“兄弟合力山成玉,父子同心土变金”、“恩爱夫妻多长寿”、“没事常走路,不用进药铺”等更是老人们口中的经典。
老人言不同于名人之言、圣人之言,它更体现出一种草根性,草根智慧实实在在,草根智慧更接地气。其实咱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老百姓。草根智慧有草根智慧的和蔼可亲——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不让人感觉高高在上,而让人感觉伸手可及。在咱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这样的老人言,它可能就是我们的爷爷、奶奶不经意的某句话,当时咱们觉得“老土”,但突然某一天,就会觉得那些话说到了我们的骨子里!常常听到身边的朋友们感慨“早知道这样就听父母的了”、“还是老爸老妈有远见啊”、“我当初怎么就没想到呢”,诸如此类的话,其实不是没想到,而是老人们早就说过了,我们没有用心去聆听,去感悟。如果多听些老人言,那么在面临选择时我们将会知道如何取舍,少走一些弯路;如果多听些老人言,一帆风顺时我们不会洋洋自得,忘记风险;如果多听些老人言,困顿无助时我们不会顾影自怜、一味消沉。
《老人言:让你受益一生的老话》隽永有味,字字珠玑。智慧的盛宴在这里展开——这些经验是思想的火花,是智慧的浓缩,是立身处世的法则,是生活求索的启迪。这些老人言涉及人生的各个方面,包括命运成败、品行修养、交际处世、家庭生活、职场生存、健康养生等等。书中的内容内涵丰富,实用性强,饱含生活智慧,可以为我们的人生指引航向。只要你能深明其中的道理,必然会让你受益终生。听了老人言,幸福在眼前。衷心希望本书能对您的人生有所帮助。
《老人言》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对“勤能补拙”的升华。我一直以为,勤奋就是一味地重复和努力,但书中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让我看到了勤奋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它不是让你像一台永不停歇的机器,而是让你在勤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和节奏。书里讲了一个磨刀石的故事,一块普普通通的磨刀石,通过不断地摩擦,最终能将再钝的刀刃磨得锋利无比。这让我明白,所谓的“拙”,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宿命,而是可以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去克服和超越的。更重要的是,书中强调了“巧”的重要性。它告诉我,光有蛮力是不够的,你需要找到更聪明、更有效的方法。这种“勤”与“巧”的结合,才是真正能创造奇迹的关键。读完这一部分,我开始反思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一些低效模式。我以前总是埋头苦干,很少去思考有没有更优化的方法。这本书让我明白,勤奋不应是盲目的付出,而是一种有策略、有思考的行动。它让我看到了,通过正确的努力方向,即使是看似“笨拙”的人,也能 achieve 令人惊叹的成就。
评分《老人言》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宁静致远”的深刻剖析。我一直以为,“宁静”仅仅是安静,是远离喧嚣。但书中却告诉我,“宁静”是一种内在的修为,一种精神的状态。它通过描述一些在纷繁世事中,依然能保持内心宁静的人物,让我看到了“宁静”的力量。书中的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一位在闹市中经营小店的老人,每天的生活看似平淡,但他却能在喧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并且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过上了有尊严的生活。这种“闹中取静”的能力,让我折服。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宁静,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复杂的环境中,依然能保持内心的清明和专注。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我曾经总是被各种外界的干扰所裹挟,很难找到属于自己的平静。这本书就像一位引路人,指引我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那片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这种宁静,不是虚无,而是让我能够更清晰地思考,更深刻地感受,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定,让人生走得更远,更稳健。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藏愚守拙”这一概念很感兴趣,但总觉得它有些消极,好像鼓励人们不思进取。直到我读到《老人言》里关于这一部分的阐述,才豁然开朗。书中不是让你真的变得愚笨,而是告诉你,在不该显露锋芒的时候,要懂得收敛。它举了一个棋局的例子,说高手下棋,有时候并非步步都是杀招,而是会故意留几手“闲棋”,让对方放松警惕,然后在关键时刻出其不意。这让我联想到职场。我以前总想着把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结果却树大招风,招来不少嫉妒和排挤。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有时候适当的“示弱”并非真正的软弱,而是一种策略,一种保护自己的方式。它不是让你变得卑微,而是让你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懂得如何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书中还提到了“多做不说”的智慧,告诫我们与其夸夸其谈,不如默默地把事情做好。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种醍醐灌顶的指点。我经常发现,那些真正有能力的人,往往是沉默寡言,但他们的行动却能说明一切。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在“张扬”和“内敛”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让我不再因为急于证明自己而付出不必要的代价。
评分这本《老人言:让你受益一生的老话》,初拿到手,以为不过是一本汇集俗语谚语的书,没想到翻开后,却被深深吸引,仿佛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宝库。它不是那种生硬的说教,而是用最朴实、最贴近生活的故事和场景,将那些流传千年的智慧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知足常乐”这一概念的解读。它不是让你安于现状,停止追求,而是教会你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懂得感恩自己所拥有的,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攀比和焦虑。书中举的很多例子都十分生动,比如一个辛勤劳作一辈子的农夫,虽然生活清贫,却因为懂得珍惜每一粒粮食,享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凡日子,而拥有比那些拥有万贯家财却整日忧心忡忡的人更深厚的幸福感。这种由内而外的满足,才是真正能抵御岁月风霜的力量。我曾一度陷入事业的瓶颈,总觉得不够好,别人的成功像一把把利剑刺痛我。读完这一部分,我开始反思,或许我一直在追逐一个虚幻的目标,而忽略了身边点滴的进步和温暖。这本书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轻柔地拍着我的肩膀,告诉我,慢慢来,走好脚下的每一步,风景自有不同。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价值观,不再盲目地追逐物质,而是更注重精神层面的富足,这对我来说,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祸从口出”这一古老谚语的生动演绎。我一直知道说话要注意,但这本书通过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例子,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言语”这把双刃剑的威力。书中讲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个村民因为一时嘴快,说了些不该说的话,结果引发了邻里之间的巨大矛盾,甚至影响了整个村庄的安宁。这种戏剧性的反差,让我不寒而栗。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因为一时的冲动,或者不经意的玩笑,而说出一些伤人伤己的话,这些话就像一颗颗种子,一旦种下,就会生根发芽,结出意想不到的恶果。这本书让我开始更加审视自己的语言。我开始学会在开口之前,先在心里过一遍,想清楚这句话是否合适,是否会伤害到别人,是否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它不是让你变成一个“闷葫芦”,而是让你成为一个“慎言者”。这种“慎言”不是压抑,而是一种对自我和他人的尊重,一种对生活负责任的态度。我感觉,这本书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的沟通方式,让我变得更加成熟和稳重,也让我与周围的人建立了更融洽的关系。
评分我特别喜欢《老人言》里关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阐述。我一直认为,了解别人是一件难事,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了解自己才是更难,也更重要的课题。它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古往今来许多因为不了解自己而做出错误选择的故事。比如,一个能力平平的人,却因为虚荣心膨胀,硬要去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最终一败涂地。这种“自以为是”的盲目,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曾经也因为不了解自己的真正优势和劣势,而走了不少弯路。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照见自己的内心。它不回避人的缺点和不足,反而鼓励我们勇敢地去面对它们,并且学会与它们和解。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洞察世事,更在于深刻地认识自我。这种“自知”,让我能够更准确地定位自己的人生方向,做出更符合自己真实需求的决定。我不再盲目地追逐别人的脚步,而是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节奏和舞台,这种感觉,比任何外界的赞美都来得更加踏实和有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那股浑然天成的“接地气”。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深奥的理论,全是老祖宗几千年来在柴米油盐、喜怒哀乐中提炼出来的金玉良言。我记得里面有一段讲“量力而行”的,通过一个渔夫捕鱼的故事,讲得活灵活现。渔夫明明知道自己的船载不了那么多鱼,却因为贪心,硬要把满载而归的希望寄托在超载上,结果船翻了,什么都没捞着。这不就是我们很多人在生活中经常犯的错误吗?总想着一口吃成个胖子,不懂得量体裁衣,结果弄得自己狼狈不堪。这本书没有直接批评,而是通过这个故事,让我们自己去体会那个教训。读完之后,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自己曾经因为不懂得拒绝,接了太多不该接的任务,最后把自己弄得焦头烂额的经历。这本书真的是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你在读完故事后,能立刻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并且从中得到启示。它不是让你去背诵什么道理,而是让你在故事的映照下,自己去领悟,去感同身受。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远比那些空洞的口号更有力量。我感觉自己像是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聊天,他不动声色地分享着他的人生智慧,而你却在不经意间,收获了改变自己的力量。
评分《老人言》这本书,让我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了全新的理解。以前我总觉得这句话有些功利,是教人为了未来的利益而牺牲眼前的享受。但书中的解读,让我看到了更深层的含义。它不是让你变成一个只顾未来而忽略当下的人,而是让你在享受当下美好生活的同时,也要为未来埋下伏笔,做好规划。书中用“筑巢的鸟儿”来比喻,鸟儿在筑巢时,会辛勤地收集材料,虽然当下付出了劳动,但却是为了来年的安稳。这让我联想到我自己的生活。我曾经一度沉迷于眼前的享乐,很少考虑长远的职业发展和财务规划,结果在某个阶段突然感到迷茫和不安。这本书就像一位长者,温柔地提醒我,你需要提前准备,未雨绸缪。它并不是要你活得战战兢兢,而是让你活得更加从容和有底气。它教会我,在每一次的决定面前,都要多一份思考,多一份远见。这种“远虑”不是焦虑,而是一种对生活的掌控感,一种让自己的人生轨迹更加稳健和美好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随遇而安”的从容。我一直以为,“随遇而安”就是一种消极的被动,是听任命运的摆布。但《老人言》中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它积极的一面。它不是让你放弃追求,而是让你在面对无法改变的困境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乐观。书中用“风中的芦苇”来比喻,芦苇在风中摇曳,看似柔弱,但它却能随着风的方向而动,不容易被折断。这种“顺势而为”的智慧,让我深受启发。我曾经因为无法掌控的事情而焦虑不安,整日愁眉不展。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有时候,与其徒劳地抵抗,不如学会接受和适应。这种“随遇而安”的态度,并不是让你放弃努力,而是在尽力而为之后,学会放下执念,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一切。它让我不再因为一时的不如意而否定自己,而是相信,只要保持内心的韧性,总会有拨云见日的一天。这种从容,让我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也让我的人生多了几分豁达和淡然。
评分《老人言》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是它对“吃亏是福”的全新解读。我以前一直觉得,吃亏就是受损失,是弱者才做的事情。但书中通过几个故事,让我看到了“吃亏”背后更深层次的智慧。比如,一个生意人,在一次交易中,明明可以多赚一笔,但他选择了让利给对方。很多人觉得他傻,但没想到,这个被让利的客户,后来成为了他最忠实的合作伙伴,并且为他带来了更大的生意。这本书并不是让你真的去无原则地吃亏,而是告诉你,有时候,适当的“小亏”是为了赢得“大福”。它是一种长远的投资,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读完这一部分,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一些行为。我曾经因为斤斤计较,和一些朋友、同事闹得不愉快,结果疏远了关系,失去了很多潜在的机会。这本书教会我,在人际交往中,不要太过计较眼前的得失,有时候,放下一些小恩小怨,反而能收获更长久的情谊和更广阔的未来。它让我看到了“吃亏”的哲学,那是一种更高明的生存之道,一种以柔克刚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是教你软弱,而是教你更巧妙地与世界相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