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心理学》以环境设计及相关专业所涉及到的心理学知识为主要内容。对心理学知识的介绍遵循的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顺序。每一章节首先介绍相关的一般心理学知识,之后才把心理学的相关概念推广延伸到环境设计心理层面。在知识体系的构建方面突出了环境设计心理学的前瞻性、综合性与实操性;在行文布局上力争做到提纲挈领、要言不烦。
谌凤莲,2001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获学士学位。2003-2005年在同济大学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院研修班学习并结业,2014年考入西北师范大学攻读环境设计方向研究生。2001年至今任教于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自序
在中国,环境设计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学科,它的前身是室内设计专业和景观设计专业。多年以来,笔者在这些领域从事教学与设计工作。在工作中,笔者发现环境设计师有一些共同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渴求,其中对心理学知识的需求虽是隐藏的需求,但也是最重要的需求。在环境设计领域,心理学知识是设计的基本依据。心理学知识是环境设计师的工作指南,指引着设计项目的走向。环境设计师缺乏心理学知识将导致环境设计工作陷入无的放矢的状况。正是因为工作中对心理学知识的涉猎,促使笔者开始了对环境设计心理学的研究。
在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特别是人类活动对生存环境的破坏问题,已经严峻地呈现在世人面前。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类构筑物的出现,人类的生存环境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有的变化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在这种环境中,人类的身心都能健康发展,但有的变化却不利于人类的生存,那样的环境会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如果在环境设计之初,每一位环境设计师和环境建设者都能充分了解和分析人们的心理需求,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那些有损身心健康的环境场所的出现。
随着对环境设计的深入学习与研究,几乎所有的环境设计知识体系都会导向环境心理研究。几乎所有从事艺术学和设计学研究的人,在进行了深层次研究之后,都会把知识引向审美心理学研究。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研究者会发现艺术学和设计学都是紧紧围绕着人类的行为规律和心理活动开展的。研究任何一个课题都会与心理学发生关联。
环境设计中的心理学问题包括几个大的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设计师在环境设计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第二个方面是在环境设计的各步骤中应该掌握的心理学知识;第三个方面是环境受众的心理活动规律;第四个方面是环境与环境受众的相互影响。
在本书中,这四个方面的知识都有所论述,四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比如,对于感知觉的研究,既要分析环境设计师的感知觉规律,也要分析环境受众的感知觉规律,同时还要分析受众的感知觉与环境空间的互动。而关于需求的研究,既包括了环境受众的需求规律分析,也包括了环境设计师的需求规律分析。
为了方便读者理解本书的主旨,笔者需要对书中的几个关键词进行一番简要说明。第一个词是“环境设计师”,此处的环境设计师是指所有从事环境空间设计事务的工作者,不仅包括景观设计师、园艺师、装潢设计师,还包括建筑设计师、规划师等;第二个词是“受众”,本书中的受众是指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感官接触到环境空间的人,不仅包括环境空间的所有者、直接使用者,也包括空间的观赏者、潜在使用者、评论者等;第三个词是“环境设计心理学”,本书中的环境设计心理学既不是环境行为学的简单扩展,也不是通常建筑学专业接触的以行为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环境心理学,它是一本针对环境设计及相关专业的,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框架的应用型心理学书籍。
谌凤莲
2016.2.14
老实说,我一开始以为这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学术著作,但事实证明我大错特错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它将严谨的心理学理论与引人入胜的故事相结合,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和心理学家娓娓道来。书中对于“空间叙事”的解读让我耳目一新,它让我明白,一个空间不仅仅是物理的堆砌,更承载着故事和情感。比如,书中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居住空间的研究,展示了环境如何塑造我们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关系。我还对关于“环境正义”的讨论感到很有启发,它提醒我们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观和舒适,更要考虑到公平性和包容性。这本书的实践性非常强,它提供的建议和方法论,让我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就有所应用,比如如何调整书桌的摆放来提高专注力,或者如何在家中创造一个更具放松氛围的角落。
评分我一直对“无形”的力量充满好奇,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环境力量”的大门。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看起来好看”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感觉更好”的书。作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例,揭示了空间设计的细微之处如何对我们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书中对“生物亲近性设计”的探讨,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接触自然元素时会感到平静和愉悦,以及如何在室内环境中引入这些元素来改善我们的身心健康。我还对关于“空间拥挤感”和“个人领域”的论述印象深刻,它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某些空间会让人感到压抑,而另一些空间则能带来自由和舒展。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每一章都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并辅以丰富的案例,让人能够轻松跟随作者的思路。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感官设计”的部分,它提醒我,除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在空间体验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关注我们如何感知环境,更深入探讨了环境如何影响我们的长期福祉和发展。我被书中关于“童年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影响”的部分深深打动,它让我意识到,早期生活空间的质量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多么深远的作用。书中对“城市规划与心理健康”的分析也十分精彩,它让我开始关注更宏观的尺度,思考城市的设计如何影响居民的整体幸福感。这本书的论证过程非常严谨,引用的研究数据和理论模型都非常有说服力。它也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以一种非常亲切的方式,将复杂的概念融入到日常的观察和体验中。我从中获得了一种“赋权感”,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能够有意识地去创造和改造环境,以达到更好的心理状态。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场关于人与空间关系的视觉盛宴!当我翻开它,立刻就被那些令人惊叹的插图和案例研究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关于色彩搭配和家具摆放,而是深入探讨了环境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情绪、行为,甚至认知能力。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软性环境”的部分,那些关于自然光、绿植、甚至艺术品如何营造出更舒适、更具启发性的空间的论述,让我茅塞顿开。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详实,从家庭住宅到办公空间,再到公共场所,一一剖析了设计决策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我学到了如何通过调整空间布局来提升工作效率,如何利用色彩来营造特定的氛围,以及如何设计出更能促进社交互动的公共区域。这本书的语言非常生动有趣,即使是复杂的心理学概念,也被解释得通俗易懂。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周围的环境,并且充满动力去实践书中的理念,让我的生活空间变得更加美好。
评分这本《环境设计心理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场思维的“大扫除”,彻底颠覆了我对空间和人类互动方式的认知。它没有直接告诉你“怎么做”,而是引导你去“为什么这么做”。书中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人类在不同环境下的心理反应,例如,它解释了为什么在明亮、开放的空间里,人们会更倾向于社交和创新,而在私密、安静的空间里,则更容易进行深度思考和自我反省。我特别喜欢关于“行为经济学”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它揭示了如何在不经意间引导人们做出更健康、更积极的行为选择。书中提到的“环境诱因”理论,让我明白,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被周围的环境所“塑造”。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理论,更提供了思考的框架,让我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我所处的每一个空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