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礼学研究

北宋礼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丰 著
图书标签:
  • 北宋
  • 礼学
  • 宋史
  • 学术史
  • 文化史
  • 思想史
  • 程朱理学
  • 儒学
  • 历史学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7269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952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21
字数:65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北宋礼学研究/哲学宗教研究系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一书以北宋时期的儒家礼学为主要内容,将礼学放在宋代儒学发展和哲学思想演变的脉络当中,并结合北宋时期特定的政治背景和历史发展,采取以哲学思想的分析为主,结合经学文献、社会政治以及礼仪制度而形成的一种较为综合的研究。书中重点研究了《周礼》与北宋儒学发展的关系,宋代学者围绕王安石《周官新义》而引发的争论及其思想史的意义,集中讨论了宋代新兴的理学与传统礼学之间的复杂关系,礼学的义理化过程,以及礼在天理论的叙述模式中的地位和意义。北宋的礼学不但是宋代儒学的重要内容,是理学的有益补充,而且也是儒家礼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的思想史意义。

作者简介

  刘丰,男,1972年生于陕西省榆林市。200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获历史学(中国思想史)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2年在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工作。2002年至200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中国哲学史方向的博士后研究。2004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从事研究工作,现为副研究员。2010年至201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作访问学者。自2013年起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秘书长。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史、儒学史。现已出版专著一部(《先秦礼学思想与社会的整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宋代礼学的发展
第一节 礼学研究的三条途径
第二节 宋代的礼图学
一 宋代礼图学的兴起及主要内容
二 金石学与礼图学的发展
三 宋代礼图学的意义
第三节 经世学派
第四节 义理学派
附 宋代礼学著作简表
第二章 《周礼》与北宋儒学的发展
第一节 近现代《周礼》研究的回顾
一 利用金文资料和文献考证对《周礼》成书时代的研究
二 《周礼》的思想史研究与成书时代的判断
三 《周礼》的时代背景与成书时代的研究
四 几点简单的看法
第二节 《周礼》的成书与战国时代的社会变革
一 战国时期统一思潮的勃兴与天子礼的制定
二 从中国古代国家形态的演进看《周礼》的成书
三 从战国时期儒家所设计的王礼看《周礼》当中王的地位和意义
第三节 《周礼》与北宋儒学的发展
一 从“古”到“三代”
二 《周礼》在北宋儒学发展过程中的意义
三 《周礼》与“推明治道”
四 “必有《关雎》《麟趾》之意,然后可以行《周官》之法度”
五 北宋时期礼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三章 政治与学术之间:王安石的《周官新义》
第一节 《周官新义》的编撰
第二节 王安石的礼学思想
一 王安石思想的主旨
二 王安石的礼乐论与心性论
三 王安石的礼乐论与宋代儒学的发展
第三节 《周官新义》与熙宁变法
第四节 《周官新义》的经学成就
一 融合各家的思想倾向
二 独具特色的训诂
三 重视经文的内在一致性和逻辑性
第五节 《周官新义》与宋代政治文化
第四章 《周官新义》与宋代的《周礼》学
第一节 荆公后学的《周礼》学
第二节 两种有影响的看法
一 刘歆伪造说的出现
二《冬官》未亡说的流行
第三节 永嘉礼学
一 永嘉礼学的渊源
二 永嘉礼学的主要内容
三 永嘉礼学的主旨
四 永嘉礼学与理学
第五章 礼学与理学的互动
第一节 王肃的三《礼》学与“郑王之争”
一 礼学是王肃经学的核心
二 郑玄与王肃礼学的争论
三 郑王礼学之争的性质
四 王肃礼学的义理化倾向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礼学思想的发展与转向
一 情礼的冲突与融合
二 三年之丧的确立及其思想史意义
三 变礼的意义
四 《周礼》地位的提升及其意义
五 魏晋南北朝礼学思想的转向
第三节 二程的礼学思想与宋代礼学的新发展
一 二程的三《礼》学
二 二程的礼学思想
三 “克己复礼”的诠释与宋代儒学的发展
第四节 张载的礼学思想
一 “以易为宗”与“以礼立教”
二 张载礼学思想的三层含义
三 知礼成性
四 变化气质
五 以礼立教的政治哲学
第五节 吕大临的《礼记解》与宋代理学的发展
一 吕大临的《礼记解》与《中庸解》
二 吕大临《礼记解》的诠释特色及其影响
三 《礼记解》中的“敬”及其与二程的分歧
四 吕大临论“中”及其与二程的争论
第六节 叶时《礼经会元》与宋代儒学的发展
一 叶时对于《周礼》的评价
二 以《中庸》解《周礼》:理学与礼学的融合
三《礼经会元》与宋代儒学的发展

第六章 意义的呈现:礼制与思想的交融
第一节 战国时期儒家的变礼思想——以国家政权转移的理论为中心
一 禅让
二 革命
三 王鲁
四 选举
五 余论
第二节 周公“摄政称王”及其与儒家政治哲学的几个问题
一 周公“摄政称王”与汉代今文学
二 北宋儒学发展中的周公“摄政称王”问题
三 周公“摄政称王”的政治哲学意义
第三节 家礼中的政治意识及其政治作用——以《礼记》为中心
一 家礼的实质
二 家礼中的等级观念
三 家礼中的政治意识
四 孝的政治意识和政治作用
五 家礼与社会秩序的稳定
第四节 “濮议”与北宋儒学的发展
一 “濮议”中“亲亲”与“尊尊”的争论
二 “濮议”中父子与君臣之间的矛盾
三 何为“父子”?
四 “濮议”与宋代儒学的发展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前言/序言

unll




北宋礼学研究 一部梳理礼制演变,洞察社会精神的深度考察 《北宋礼学研究》并非一本仅仅罗列北宋时期礼仪制度的工具书,而是一部深入探究北宋王朝在国家治理、社会风俗、思想文化等层面,如何通过对“礼”的理解、阐释、实践与创新的恢弘画卷。本书旨在揭示礼学在北宋社会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多维度影响,通过严谨的学术梳理与深刻的理论分析,勾勒出这一时期礼制演变的脉络,洞察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精神与政治诉求。 一、 礼学缘起:历史的积淀与时代的需求 北宋的礼学研究,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对前代礼制文化深刻继承与反思的基础上。从先秦儒家的“隆礼重法”,到汉代的“独尊儒术”后礼制地位的巩固,再到魏晋南北朝的礼制失衡与佛道挑战,历代礼制文化的跌宕起伏,为北宋礼学的兴起埋下了伏笔。北宋建立之初,面临着五代十国以来分裂割据、社会动荡的局面,亟需重塑国家秩序,统一思想文化,巩固统治合法性。在此背景下,强调等级秩序、伦理道德、国家祭祀等功能的礼制,便自然而然地被提上议事日程。 本书将从礼学产生的历史纵深出发,梳理从唐末五代至北宋初期的礼制现状,分析当时社会对礼学复兴的呼唤。我们将考察北宋统治者如何有意识地通过尊崇儒学、修订礼典来确立王朝的正统性,并以此为起点,进入对北宋礼学具体内容的探讨。 二、 礼学体系:理论的构建与流派的纷呈 北宋时期,以儒家为核心的礼学体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丰富。本书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经典阐释与礼学理论的创新: 《仪礼》与《周礼》的再解读: 北宋的学者们对《仪礼》和《周礼》这两部礼制经典的理解和注释,是礼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将分析不同学派对这些经典的侧重点,例如,有些学者更侧重于《仪礼》中的实际操作与规范,力图将其应用于现实的社会生活;而另一些学者则更关注《周礼》中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理念,试图从中汲取治国安邦的智慧。 新礼学的兴起: 北宋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新礼学”的涌现。这并非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对礼学理论进行了新的阐释与发展。我们将重点探讨宋初几位重要礼学家的贡献,他们如何融合经学、史学、哲学,构建出具有宋代特色的礼学理论体系。例如,李觏、范祖禹等人对礼乐、名分的理解,对后世礼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礼在政治伦理中的地位: 礼不仅仅是表面的仪式,更是维系政治秩序、规范社会伦理的核心。本书将深入分析北宋学者如何将礼与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道等紧密联系起来,探讨礼在塑造个体品德、维护社会和谐中的作用。 2. 礼仪制度的编纂与修订: 国家礼典的编修: 北宋王朝对国家礼仪制度的编纂与修订给予了高度重视。我们将详细考察《景德礼》等国家礼典的编纂过程、主要内容及其在国家祭祀、朝会、婚丧嫁娶等方面的具体应用。这些礼典的修订,既是对前代礼制的继承,也体现了北宋统治者对权力结构、等级制度的明确界定。 家族礼仪的规范化: 随着士族阶层的壮大与家族观念的强化,家族礼仪也日益受到重视。本书将探讨北宋士大夫如何通过族谱、家法、家训等形式,将儒家礼义融入家族内部的管理与教育,以期达到“齐家”以至“治国”的目的。 三、 礼学实践: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北宋的礼学研究,并非仅仅停留在书斋之中,而是深刻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社会结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1. 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 皇权与礼制: 礼制是皇权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也是维系君臣关系的润滑剂。本书将分析北宋皇帝如何通过尊崇礼制来强化自身权威,以及礼在朝会、祭祀、册封等政治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官僚体系的运作: 官僚的选拔、任用、考核,以及日常的职守、交往,都离不开礼的规范。我们将探讨北宋官僚阶层如何遵循礼制来处理政务、维系等级,以及礼在官场政治中的作用。 对外关系与民族交往: 礼制也是北宋处理对外关系的重要工具。本书将考察北宋如何通过册封、朝贡等礼仪来确立与周边政权的朝贡体系,以及礼在民族交往中的象征意义。 2. 社会生活与人际关系: 等级秩序的巩固: 礼最核心的功能之一便是确立与维护社会等级秩序。本书将详细考察北宋社会不同阶层(士、农、工、商)在服饰、居所、饮食、婚丧嫁娶等方面的礼仪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反映和巩固了当时的社会结构。 伦理道德的教化: 礼是儒家道德伦理的重要载体。我们将分析北宋的教育体系、社会教化活动如何通过宣扬忠、孝、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来塑造民众的道德品格,维系社会稳定。 婚丧嫁娶的仪式化: 婚姻与丧葬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也是礼制规范最为严格的领域。本书将深入考察北宋时期不同阶层的婚丧嫁娶习俗,分析这些习俗的礼仪内涵,以及其在维系家族血脉、传承宗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节庆习俗的演变: 年节、祭祀等节庆活动是礼制在民间的集中体现。我们将梳理北宋时期重要的节庆习俗,分析其背后的礼仪渊源和文化内涵。 四、 礼学争鸣:思想的碰撞与学术的繁荣 北宋时期,礼学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思想的碰撞与学术的争鸣。本书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术探讨: 1. 礼与法的关系: 儒家强调“德主刑辅”,礼法并重。本书将探讨北宋学者如何理解与处理礼与法的关系,以及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礼的原则是如何被运用和考量的。 2. 礼与乐的配合: 礼乐并称,是儒家理想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考察北宋时期对礼乐文明的追求,以及在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中,如何体现礼的精神。 3. 不同学派的礼学观点: 北宋时期,儒学内部出现了诸如二程(程颢、程颐)、张载、王安石等不同学派,他们各自在礼学上有着独特的见解。本书将梳理这些学派在理解、阐释与实践礼学上的差异,以及他们之间的学术争鸣。例如,二程对“理”的阐释如何影响他们对礼的理解,张载的“气”论又如何体现在其礼学思想中,王安石变法中的一些举措是否与礼学思想有关联。 4. 礼学的局限与挑战: 任何一种思想体系都存在其历史局限性。本书也将客观地分析北宋礼学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例如,礼制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僵化、形式主义,以及其与社会现实发展之间的矛盾,甚至来自社会其他思潮(如佛教、道教)对儒家礼学提出的挑战。 五、 礼学遗产:对后世的影响与历史的启示 北宋的礼学研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本书的最后一章将探讨北宋礼学对元、明、清以及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例如,明清时期的宗法制度、家族礼仪,以及近代以来中国在传统文化现代化过程中对礼的继承与扬弃。 通过对北宋礼学这一丰富而复杂的历史现象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本书不仅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清晰而完整的北宋礼学图景,更希望能够启发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政治制度、社会结构以及思想观念的深刻认识。理解北宋礼学,就是理解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精神内核,就是洞察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内在逻辑。这本书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思想之旅,邀请您一同走进北宋,感受礼制之光,探寻社会之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首先体现在其扎实的地基建设上。它似乎是对数十年相关研究成果的一次系统性整合与升华。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学派观点时所展现出的精妙平衡术。例如,在比较李觏的古学复兴倾向与后世理学家的制度建构时,作者没有陷入简单的孰优孰劣的窠臼,而是细致地剖析了不同历史起点对“礼”的定义和期待所产生的根本性差异。在方法论上,本书明显汲取了社会史和文化史的滋养,将礼学研究从传统的经学范畴中解放出来,赋予其更广阔的社会文化意义。阅读过程中,一些原本模糊的概念如“克己复礼为仁”在北宋语境下的具体内涵,因为有了大量的社会实践案例作为支撑,变得清晰可感。书中对“从人伦日用中求天理”这一核心思想的挖掘,尤为精彩,它揭示了北宋儒者如何试图在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中,锚定宇宙的秩序和人生的价值。这种将抽象的宇宙论与具体的家庭伦理紧密结合的努力,是北宋思想史的精髓所在,本书对此的阐释无疑是登峰造极的。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内敛,没有丝毫炫技的浮夸,却处处流露出深厚的学养和对主题近乎虔诚的敬畏。作者似乎深谙“少即是多”的道理,用最凝练的语言去表达最复杂的思想嬗变。我个人对书中关于“礼的社会教化功能”与“个体精神安顿”之间张力的分析印象深刻。北宋礼学既是维护统治秩序的工具,也是士大夫寻求个人道德完善的路径。作者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礼仪规范变化的细微观察,成功捕捉到了这种双重性。例如,书中关于丧礼中“情”与“礼”如何取得平衡的讨论,不仅是古代伦理学的探讨,更是对人性在规范化过程中如何自我调适的深刻反思。阅读此书,就像是跟随一位博古通今的智者,缓缓走过北宋那段波澜壮阔又内敛深沉的思想长廊。每一个论断都像是经过无数次打磨的宝石,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一本需要时常翻阅,每次都能带来新感悟的案头佳作。

评分

老实说,学术专著往往枯燥难读,但《北宋礼学研究》却有一种沉静的力量,能将人牢牢地吸引住。其叙事节奏掌控得极好,每一章的收束都能自然而然地引出下一章的议题,构建起一个环环相扣的知识迷宫,引人不断深入。我尤其赞叹作者在处理一些争议性极大的历史人物或思想片段时的审慎态度。比如,对于某些被后世“塑神化”的礼学大师,本书以近乎“祛魅”的笔法,回归到其文本与时代环境本身,展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在时代压力下挣扎与探索的知识人形象。这种还原历史真实性的努力,是对史学精神的最好致敬。书中的图表和注释系统也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总而言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实而富有启发性的,它不是那种提供简单结论的读物,而是邀请读者一同参与到对历史复杂性的探究之中,让人在读完后,对北宋的文化面貌有了更为立体和多维的认知,不再是刻板印象中的“理学时代”。

评分

这本《北宋礼学研究》无疑是一部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学术力作。初翻阅目录,便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宋代理学思潮演变脉络上的严谨与细致。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其对宋代社会风俗变迁与儒家礼制重构之间互动关系的探讨。作者并未将礼学仅仅视为一套僵化的理论体系,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场景中进行考察,比如对宋代丧葬仪式、祭祀规范如何在士大夫阶层与庶民社会中渗透与差异化发展的分析,展现了礼乐教化在实践层面的复杂性。书中对程颢、程颐乃至早期朱熹思想中“格物致知”与“存天理,灭人欲”等核心概念如何与现实的礼仪操作相互印证、相互影响的阐述,尤为精妙。不同于以往一些侧重于纯粹义理辩驳的著作,本书的论证结构非常扎实,大量引用的一手文献,如宋人笔记、地方志乃至私人文集中的相关记载,为观点的支撑提供了坚实的证据链。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如何能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精准地捕捉到那些关于“礼”的细微之处,这些细微之处往往是理解北宋士人精神世界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关于“时中”观念在礼乐制度化过程中的体现,这本书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视角,让人对“礼”的动态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读罢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展现了令人惊叹的宏观视野与微观剖析能力的完美结合。它不仅仅是对北宋特定时期礼学思想流派的梳理,更像是提供了一把钥匙,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如何应对“文化重建”的时代命题。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逻辑推进层层深入,如同抽丝剥茧一般,将复杂的思想史问题清晰化。举例来说,书中关于“新礼”与“旧俗”之间张力的处理,采取了一种非常辩证的视角,避免了简单地褒贬某一方,而是深入探究了文化适应与抵抗的内在机制。这种处理方式,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历史中文化保守主义与改革精神的永恒对话,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文字风格上,作者的笔触沉稳而富有学者的克制感,但在关键论断处,又能迸发出犀利的洞察力,使人精神为之一振。如果说传统研究多关注“理”的形而上建构,那么本书则更聚焦于“礼”的“实践哲学”,即这些高深的理论是如何被转化、被践行,并最终塑造了北宋社会的基本面貌。这使得即便是对礼学不甚精通的读者,也能通过其扎实的史实叙述,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生活的温度与厚度。

评分

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评分

物流很快,书很好

评分

商品已收到,正在试用中。。。。。。

评分

因为最近做宋代礼仪方面的研究,买来看一看他的研究视角。

评分

物流很快,书很好

评分

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

评分

因为最近做宋代礼仪方面的研究,买来看一看他的研究视角。

评分

还好很好很好的很好

评分

该书以北宋时期的儒家礼学为主要内容,将礼学放在宋代儒学发展和哲学思想演变的脉络当中,并结合北宋时期特定的政治背景和历史发展,采取以哲学思想的分析为主,结合经学文献、社会政治以及礼仪制度而形成的一种较为综合的研究。书中重点研究了《周礼》与北宋儒学发展的关系,宋代学者围绕王安石《周官新义》而引发的争论及其思想史的意义,集中讨论了宋代新兴的理学与传统礼学之间的复杂关系,礼学的义理化过程,以及礼在天理论的叙述模式中的地位和意义。北宋的礼学不但是宋代儒学的重要内容,是理学的有益补充,而且也是儒家礼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的思想史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