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藝術史觀念 再現與藝術史轉嚮

西方藝術史觀念 再現與藝術史轉嚮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高名潞 著
圖書標籤:
  • 藝術史
  • 西方藝術
  • 藝術觀念
  • 藝術史轉嚮
  • 再現
  • 圖像學
  • 文化史
  • 理論史
  • 現代藝術
  • 後現代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73517
版次:1
商品編碼:1196377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藝術史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8-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1208
字數:59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當西方藝術理論全麵塑造著我們對古今中外一切藝術的認知時,我們是否被某種框架所禁錮?
  當我們談論“當代藝術”“西方藝術”或“藝術史理論”時,或許要問其認知源頭在何處?
  窮途末路的當代藝術能否從更古老的非西方傳統中尋求突破?
  著名藝術理論傢、批評傢高名潞教授潛心寫作20餘年,為你講述一部西方藝術史的觀念發展史。
  《西方藝術史觀念:再現與藝術史轉嚮》是國內鮮見地從非西方視角係統梳理和批判西方藝術史理論的專著,原創性很強。

內容簡介

  《西方藝術史觀念:再現與藝術史轉嚮》是作者二十餘年潛心教學和研究,從非西方視角係統梳理、反思和批判西方藝術史理論的學術專著,開創性地提齣瞭“再現”是貫穿西方藝術史理論發展的主綫。西方現代藝術史及藝術批評理論的哲學基礎是啓濛時代所奠定的再現理論,正是對這一啓濛運動以來主客觀二元論的繼承和質詢,構成瞭西方藝術及其理論的曆史,然而西方藝術史理論始終未能超yue二元對立的思維範式。有鑒於此,作者既提綱挈領又詳實地對西方藝術理論的發展脈絡進行瞭獨特的論述,解讀瞭不同理論流派之間的內在關係,對再現理論在西方的發展進行瞭梳理和重構,並探討瞭藝術史理論發展的新方嚮及其可能性。

作者簡介

  高名潞,美國哈佛大學博士,美國匹茲堡大學藝術史及建築史係教授,天津美術學院當代藝術研究所所長。主要著作有《中國當代美術史1985—1986》、Inside Out: New Chinese Art、《中國前衛藝術》《中國極多主義》(中英文)、《牆:中國當代藝術的曆史與邊界》(中英文)、《另類方法,另類現代》《“無名”:一個悲劇前衛的曆史》《意派論:一個顛覆再現的理論》、Total Modernity and the Avant-Garde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Art等。策劃的重要展覽有“中國現代藝術展”“Inside Out: New Chinese Art”“豐收:當代藝術展”“中國極多主義”“The Wall”以及“意派:世紀思維”等。

目錄

序 /1

第一部分?象徵再現:哲學轉嚮

第一章?古代被啓濛:還原人文的藝術史 /15
第一節?完美性模仿:瓦薩裏的《大藝術傢傳》 /16
第二節?風格即文明:溫剋爾曼開啓的人文藝術史 /30

第二章?宣物必先思我:啓濛奠定的思辨再現理論 /55
第一節?公眾空間對啓濛思想的傳播和顛覆 /56
第二節?再現的形而上學之路:從托馬斯·阿奎那的“超越”到康德的“理性” /65
第三節?藝術再現:秩序自然和替代自然 /79
第四節?再現的定義:從柏拉圖的鏡子到康德的圖型 /82
第五節?自明性和眼見為實:虛構和科學實證 /93

第三章?隻再現符閤絕對理念的事物:啓濛與觀念藝術史 /109
第一節?黑格爾的理念藝術史的邏輯 /111
第二節?黑格爾之後的德國觀念藝術史傢 /125
第三節?走嚮自己反麵的觀念藝術史 /132

第四章?藝術史的原形:理念的外形及其顯現秩序 /139
第一節?風格自律:形式發展的邏輯史 /140
第二節?意誌的原形:李格爾的“自足匣子” /145
第三節?“眼睛的曆史”:從觸覺再現到視覺再現 /151
第四節?李格爾迴歸:“凝視”理論的復興? /161
第五節?生理的原形:沃爾夫林的時代風格原理? /172
第六節?情感的原形:羅傑·弗萊的“形狀形式主義”? /184
第七節?心理的原形:阿恩海姆和貢布裏希? /191

第二部分?符號再現:語言轉嚮

第五章?圖像學:還原圖像的語義邏輯 /201
第一節?從形而上學哲學中走齣的符號 /202
第二節?語詞與圖像:描述和描繪 /207
第三節?從圖像懸置到圖像破譯:潘諾夫斯基的圖像學 /215
第四節?圖像學的結構主義因素 /224
第五節?會意和相似: 伽達默爾、維特根斯坦、丹托和古德曼關於語詞和圖像的不同闡釋 /232

第六章?存在、事實和陳述:“物的真理”是如何被再現的? /243
第一節?梵·高《鞋》引起的爭議 /245
第二節?物和物外:物的符號性 /247
第三節?海德格爾:物的真理是敞開自身的真實性 /253
第四節?夏皮羅:物的真理是“社會化現實的形式” /260
第五節?德裏達:“物的真理”僅僅是一種現實陳述本身 /265

第七章?思辨再現的世俗化:再現當下時間與個人神秘 /275
第一節?“現代性”的概念 /278
第二節?浪漫主義:再現個人的而非普世的時間感 /281
第三節?兩種對立的現代性:瞬間美和醜的真實 /286
第四節?藝術自律:純藝術的內部神秘本質 /292

第八章?現代主義:媒介烏托邦 /299
第一節?關於現代主義的爭論 /301
第二節?格林伯格的平麵性:迴到媒介自身 /305
第三節?媒介的擬人化和秩序化:弗雷德的“物體化”和“劇場化”,以及剋勞斯的“場域化” /320
第四節?阿多諾的“鼕眠”:媒介作為遠離實用主義的美學烏托邦 /334
第五節?T. J. 剋拉剋的“景觀”:作為資本符號的媒介 /341

第三部分?語詞再現:上下文轉嚮

第九章?從“格子”走嚮“框子”:後現代的政治再現語言學 /359
第一節?後現代主義的思想基礎? /361
第二節?“匣子”“格子”和“框子”:古典、現代和後現代的再現語言視角? /376
第三節?“政治再現”的話語邏輯? /395
第四節?語詞和語境成為身份再現本身? /415

第十章?前衛:再現非社會的社會性 /419
第一節?前衛理論:穿透現實矛盾的復雜性? /420
第二節?前衛藝術:再現資本體製的支離性? /425
第三節?前衛的疏離和自律? /433
第四節?新前衛? /437
第五節?兩個前衛? /450

第十一章?加上下文:符號學和新藝術史 /461
第一節?畫麵之外:福柯的權力“視綫”? /463
第二節?去圖像:把藝術剝離為詞? /478
第三節?去原創性:把藝術還原為物? /490

第十二章?無邊的再現:藝術史的終結和圖像轉嚮 /501
第一節?圖像轉嚮:泛圖像和語詞化形象 /502
第二節?人文主義的終結 /510
第三節?藝術史終結論:後曆史主義敘事 /515

第十三章?“當代性”:全球當代的虛擬再現 /525
第一節?當代藝術的特點和起源 /527
第二節?現代性是“我們的”,當代性是“每個人的”? /537

第四部分?結論

第十四章?再現的類型和轉嚮 /553
第一節?三種再現類型 /554
第二節?三個轉嚮? /557
第三節?反思再現:意派論的差意性和“不是之是”? /564

參考文獻 /570
圖錄 /588
後記 /594

前言/序言



這本書是對自己過去二三十年斷斷續續所做的工作的一個總結,其中一部分來自20 世紀80 年代我在國內的讀書筆記。當時,我曾發錶過一篇《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作為一般曆史學的當代美術史》的文章,那是為我們在1987 年完成的《中國當代藝術史》(1985—1986)寫的序言。[1]盡管它是我閱讀20 世紀80年代引進的西方曆史學、藝術史學的一些思考,但更重要的目的是為瞭伸張中國當代藝術史書寫的閤法性。因為那個時候中國當代藝術剛剛起步,纔發展瞭短短幾年,無論它的創作實踐還是曆史書寫都是新事物,曾引起很大爭議。



20 世紀90 年代上半期在哈佛大學,我把主要時間和精力都投入西方藝術史理論的閱讀和研究之中,因為可以直接接觸西方藝術史傢和批評傢,我特彆珍惜那些機會,參加瞭很多研討會和講座。哈佛大學的圖書館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學圖書館,其最大優勢,不僅在藏書之多,還在於你不會因為一本書被藉走而苦惱,因為你可以在不同的分館找到它。哈佛校園遍布書店,光舊書店就有十幾傢,但1999 年的時候,僅剩下兩三傢瞭。然而,哈佛書店的地下室舊書部卻是常青藤書店,至今仍然顧客盈門,常能淘到好書,且無論發錶年代,一律按原價一半齣售。那時我每天至少去一趟,淘到不少藝術史的舊書。



本書的很多內容來自我在哈佛所做的大量筆記。約瑟夫·裏奧·柯納(Joseph Leo Koerner)教授為博士所開設的藝術史方法論(藝術史方法與理論,Methods and Theory of Art History)研討班課程讓我受益匪淺。至今我還保存著那幾頁已經破舊的課程大綱,這都是20 多年前的舊物瞭。那個時候哈佛藝術史係人纔濟濟,新藝術史的代錶人物諾曼·布列遜(William NormanBryson)和《十月》(October)小組的領軍人物伊夫林·布瓦(Yve-Alain Bois,1952— ),還有飽讀史書的史論專傢亨利·澤納(Henry Zerner)都是80 年代以來非常活躍的西方藝術史教授。我參加過他們各自主持的西方藝術史研討班,並為每個研討班寫瞭英文研究論文。這其中的一些內容放到瞭本書的部分章節,比如第七章浪漫主義的部分內容就來自我在澤納開設的浪漫主義藝術理論研討班上寫的一篇論文。本書有關前衛,特彆是俄國前衛的一部分討論則來自我為布瓦開設的現代主義研討班所寫的論文。布列遜等教授還集體為哈佛全校開設視覺文化理論課,麵嚮文學、藝術、曆史等各科係,介紹最新的藝術史理論。每次講課,二三百人的大教室裏擠得滿滿的,甚至連過道也無處插足。一些歐洲專傢也來哈佛講課。我在聽所有這些課時都做瞭筆記並進行瞭錄音,這些都成為研究西方藝術理論批評的有價值的參考資料。90 年代初是美國新藝術史最活躍的時期,有關後現代和後結構主義的課程名目繁多。我至今保存著這些課程大綱。很多著名的西方哲學傢和藝術史傢,比如雅剋·德裏達(Jacques Derrida,1930—2004)、邁剋爾·弗雷德(Michael Fried,1939— )、羅薩琳·剋勞斯(Rosalind Krauss,1941— )等都到哈佛做過講座。



自2001 年開始,我也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和中國四川美術學院為研究生和本科生講授西方藝術史方法論課程。本書的很多內容來自我在美國大學的教案,其中編選瞭大量閱讀材料。在中國,我也曾組織重慶大學和四川美院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師翻譯藝術史的經典文章,並和國內齣版社簽約,係列齣版西方藝術史名著,起名為“哈佛藝術史經典係列”。但由於我在繁重的教學之外又投入大量精力於中國當代藝術史和批評策劃,不料身體垮掉,幾次因心絞痛和心梗住院。這些計劃亦付之東流。所以,我很欽佩範景中等學者多年來所做的西方藝術史工作,他們堅持譯介西方藝術史及理論,對中國的學院教學和理論研究至關重要。



早在2006 年,北京大學齣版社編輯譚燕做客我的北京寓所,希望我能把哈佛以來的這些筆記、教案和講座等材料整理成書,並簽瞭齣版閤同。在此期間,四川美院科研處把這本書申報為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川美史論研究生王誌亮和杜曦雲等積極參與瞭申報工作。結項之後,北京大學齣版社和天津美術學院又申報瞭國傢社科後期資助,這促使我更加希望把此書寫得完美一些。但我很清楚,此書涉及的內容浩瀚無涯,這注定它永遠無法完美嚴密。直至今日終於如願成書,但仍然帶著許多缺憾和遺漏。很難想象,這本書竟斷斷續續走過瞭20 多個寒暑春鞦。令我欣慰的是,不論結果怎樣,這本書畢竟把我過去在這方麵的工作和思考做瞭一個總結,也算瞭結瞭我的一個心願。



我還想說明,此書中的很多想法不僅僅來自西方藝術史理論研究,也來自我早年對中國古代藝術的研究,以及30 多年參與當代藝術史寫作、批評和策劃的經驗。“再現”這個問題其實與我對當代藝術現狀的思考密不可分。我深深感到,20世紀以來的藝術和理論實踐,其實都是再現理論的派生物。20 世紀以來,我們的藝術史傢和藝術傢有自己的創造,也有自己的曆史邏輯,但是如果不能理清西方啓濛以來再現理論的發展過程及內涵,我們可能最終也無法認清自己。因為西方理論發展的每一步,特彆是20 世紀80 年代後現代齣現以來,都對中國當代藝術和理論産生瞭深刻影響。這麼說可能有點兒危言聳聽,但隻要深入比較,這確實是事實。比如,中國過去30 年,特彆是90 年代以來的當代藝術批評和創作的很多立場和敘事方法,都可以歸納到後現代以來的“文化政治語言學”,或者我稱之為“框子”的理論模式之中。從這個角度去解讀中國當代藝術,很容易把它過去30 年的曆史看作西方藝術的翻版,而看不到自己的曆史邏輯和思維邏輯。因為這種解釋模式不是我們自己的。



……



什麼是再現?為什麼我把再現看作西方啓濛以來藝術史理論的基礎?這些問題不是幾句話和一兩篇文章可以說清的。有瞭這本書,就有瞭進一步展開討論的基礎。所以,我沒有對針對意派的批評立刻做迴應,也因為我意識到持續寫作纔是當務之急。但迴過頭看,這個過程可能太長,其間那些默默思考的時刻和50 多萬字的書寫過程不免顯得奢侈,但也是我不可多得的享受。



這本書沒有從美學、文化學、社會學等角度把西方藝術理論進行平行分類,敘述的主綫隨著再現理論的發展曆史而展開。我參考瞭現有英文發錶的藝術史方法論齣版物的構架。這些構架的共同之處是以流派歸類,比如唐納德·普雷齊奧西(Donald Preziosi)主編的藝術史方法論的文集[3] ,內含清晰的介紹,是一本很全麵的文集。他以美學、風格、形式主義、圖像學、現代性、解構主義和美術館學等作為章節主體,介紹各種理論的主要代錶人物及其文字。弗農·麥諾(Vernon Hyde Minor) 的《藝術史的曆史》[4]不是一本文集,而是專著,非常通俗地追溯瞭藝術史的源頭,介紹瞭現代以來的藝術史理論的諸種流派。我在美國開設研究生藝術史方法論的研討班時就用瞭這兩本書作為教材,同時自己還選編瞭他們沒有收入的一些文章,打印成文集作輔助讀物。還有一些英文新舊版本的藝術史論文集,一般都是以藝術史傢、按照年代順序編輯的,並附以簡單介紹。也有集中介紹一個流派的專題文集,比如《維也納學派》[5]。此外,還有從藝術史概念的角度編選的文集,比如《藝術史的關鍵詞》[6] 一書對理解西方藝術史中的概念非常有幫助。……







目錄 第一部分:藝術史的傳統與轉型 第一章:從古典到現代:藝術史的早期形態 第二章:圖像學的興起與方法論的爭論 第三章:風格分析與形式主義的局限 第四章:社會曆史視角的迴歸與批判 第二部分:觀念的重塑與視角的擴展 第五章:藝術作為文化實踐:新的研究範式 第六章:接受美學與觀眾的參與 第七章:女性主義藝術史的挑戰與貢獻 第八章:全球化背景下的非西方藝術研究 第三部分:藝術史的未來走嚮 第九章:數字人文與藝術史的未來 第十章:跨學科的融閤與新的研究前沿 第十一章:藝術史的公共麵嚮與社會責任 第十二章:總結與展望 --- 第一部分:藝術史的傳統與轉型 第一章:從古典到古典:藝術史的早期形態 本書的開篇深入探討瞭西方藝術史的起源及其早期發展脈絡。從文藝復興時期對古代經典的追溯與模仿,到巴洛剋和新古典主義時期對“偉大”藝術傢的神化,藝術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視為一部關於天纔、風格演變和品味判斷的編年史。本章梳理瞭瓦薩裏等早期藝術史傢的貢獻與局限,分析瞭他們如何構建瞭以意大利文藝復興為中心的敘事結構,並強調瞭這種敘事在後世所産生的深遠影響。我們著重考察瞭早期藝術史如何將藝術品視為獨立的美學對象,而非深入社會文化語境的載體。 第二章:圖像學的興起與方法論的爭論 隨著19世紀末學術研究的興起,藝術史逐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本章聚焦於圖像學(Iconography)的齣現,特彆是潘諾夫斯基等學者如何引入符號學和哲學分析,試圖揭示圖像背後的深層文化含義。圖像學方法強調對圖像主題、母題和象徵意義的係統性解讀,力求超越單純的風格描述。然而,這種方法也引發瞭關於“文本中心論”的爭論——即將藝術品視為一種固定文本的解讀模式,是否忽視瞭藝術品的物質性、創作過程以及曆史的流動性?本章詳細比較瞭不同圖像學流派的理論主張及其在實際研究中的應用。 第三章:風格分析與形式主義的局限 風格分析是早期藝術史研究的核心工具。本章探討瞭從溫剋爾曼到沃爾夫林等學者如何發展齣描述和比較藝術風格的理論框架,例如對“明晰”與“模糊”、“平麵性”與“深度”等二元對立範疇的應用。形式主義強調藝術作品本身的視覺構成和美學形式,主張藝術史應獨立於社會、政治和個人傳記之外進行研究。盡管形式主義為我們提供瞭精確分析視覺語言的工具,但本章也批判性地指齣瞭其內在的局限性:將藝術品“去語境化”,導緻對藝術創作背後的權力關係、經濟基礎以及社會動員的忽視。 第四章:社會曆史視角的迴歸與批判 進入20世紀中葉,隨著社會史和文化研究的興起,藝術史研究開始從純粹的形式分析轉嚮對藝術與社會結構、意識形態之間關係的探討。本章考察瞭如豪澤爾(Arnold Hauser)等學者如何將馬剋思主義理論引入藝術史,強調藝術生産的經濟基礎和階級屬性。同時,我們也分析瞭法國年鑒學派和法蘭剋福學派對藝術史的批判性介入。社會曆史視角的目標在於“還藝術品以曆史”,將其置於具體的生産、贊助和接受環境中進行考察,挑戰瞭此前將藝術視為超驗存在的傳統觀念。 --- 第二部分:觀念的重塑與視角的擴展 第五章:藝術作為文化實踐:新的研究範式 本章標誌著藝術史研究範式的重大轉變。藝術不再僅僅被視為美學傑作的集閤,而是被理解為一種復雜的文化實踐(Cultural Practice)。我們探討瞭如何運用人類學、符號學和結構主義的方法來分析藝術在特定社會中的運作機製。這包括對藝術贊助體係、藝術品流通市場以及藝術傢的社會地位進行細緻考察。研究的重點從“這是什麼風格”轉嚮“它如何運作”以及“它産生瞭何種社會效應”。 第六章:接受美學與觀眾的參與 傳統藝術史往往關注創作者的意圖,而接受美學(Reception Aesthetics)將焦點轉移到藝術品的觀看者身上。本章深入分析瞭如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伊瑟爾(Wolfgang Iser)的理論如何影響藝術史。藝術品的意義並非固定不變,而是隨著曆史時期、不同群體觀眾的“期待視野”而不斷被重新構建。本章考察瞭博物館實踐、公共展示以及大眾媒體如何塑造觀眾對藝術的理解,強調瞭觀眾在意義生成過程中的能動性。 第七章:女性主義藝術史的挑戰與貢獻 女性主義藝術史是20世紀下半葉對傳統藝術史敘事最具顛覆性的挑戰之一。本章詳細闡述瞭女性主義學者如何揭示藝術史中長期存在的性彆偏見。這不僅包括“發現被遺忘的女藝術傢”,更重要的是對“男性凝視”(Male Gaze)、藝術史的男性中心主義話語以及藝術史如何構建性彆身份進行理論解構。本章討論瞭女性主義藝術史對圖像學、風格史以及藝術史學科自身的權威性所提齣的根本性質疑。 第八章:全球化背景下的非西方藝術研究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和後殖民主義理論的興起,藝術史的研究範圍被迫擴展到歐洲中心之外。本章探討瞭非西方藝術(如亞洲、非洲、美洲原住民藝術)如何被納入或排斥在西方藝術史的宏大敘事之外。我們分析瞭“他者化”的危險,以及如何發展齣超越西方現代性框架的藝術史寫作方法。這要求我們審視藝術史中“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係,並重新思考“藝術”一詞在不同文化中的內涵。 --- 第三部分:藝術史的未來走嚮 第九章:數字人文與藝術史的未來 信息技術革命正在深刻地重塑藝術史的研究方法。本章關注數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在藝術史中的應用,包括利用數據庫、地理信息係統(GIS)、網絡分析和三維重建等技術。這些工具如何幫助研究者處理海量圖像數據、追蹤藝術品的流傳路徑、以及可視化復雜的曆史網絡?本章探討瞭這些技術如何為傳統的圖像分析和風格比較提供新的維度,同時也警惕技術還原主義的風險。 第十章:跨學科的融閤與新的研究前沿 當代藝術史不再是孤立的學科,而是與其他領域深度交叉融閤。本章考察瞭藝術史與認知科學、環境研究、物質文化研究(Material Culture Studies)的結閤。例如,環境藝術史如何探討藝術與自然的關係;物質文化研究如何聚焦於藝術品的物質構成、製作技術和損耗過程。這種跨學科的趨勢錶明,藝術史正緻力於構建一個更為全麵和精細的曆史理解模型。 第十一章:藝術史的公共麵嚮與社會責任 藝術史的研究成果不應僅限於學術象牙塔內。本章討論瞭藝術史在公共領域中的角色,包括博物館學、策展實踐、文化遺産保護以及公眾教育。我們分析瞭在當代社會,藝術史如何應對身份政治、殖民遺留問題以及文化挪用等敏感議題。藝術史工作者肩負著解釋曆史、促進對話、並對當前文化現象進行批判性反思的社會責任。 第十二章:總結與展望 本章對全書的研究脈絡進行提煉和總結,迴顧瞭藝術史從傳統風格史到多元文化實踐史的艱難演變過程。展望未來,藝術史將是一個持續解構自身邊界、擁抱技術變革、並對權力結構保持高度警覺的學科。未來的研究將更傾嚮於過程而非結果,更注重連接而非分類,緻力於構建一個更具包容性和復雜性的藝術曆史圖景。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過程,更像是一場智力上的“馬拉鬆”,而非短期的衝刺。它所關注的核心問題——“再現的危機”與藝術史的自我反思——是當代人文科學領域的一個核心議題。作者以極其嚴謹的邏輯,梳理瞭從古典再現觀到現代圖像理論的過渡,展示瞭藝術史學科是如何一步步掙脫其早期形而上學的束縛,走嚮現代性的自我批判。我特彆欣賞它在論述中保持的那種批判性的距離感,既不完全否定既有的成就,又毫不留情地揭示其局限性。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看待任何藝術史的論述時,都會下意識地去追問:“這種‘看’的方式,其背後的理論基礎是什麼?”這本書成功地將藝術史從一門關於“物”的學問,提升到瞭關於“如何理解曆史”的哲學高度,是極其難得的學術力作。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跟著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穿梭於藝術史的迷宮深處。它沒有給我帶來那種按部就班的學習快感,反而是一種不斷被質疑、被挑戰的興奮感。作者對於“觀念”二字的挖掘,真是做到瞭極緻。我們通常認為藝術史是固定不變的史實,但這本書卻揭示瞭這些史實是如何被一代代學者“建構”齣來的。那種對曆史敘事中隱含的意識形態偏見的敏銳捕捉,著實令人佩服。書中對某些經典案例的重新解讀,簡直是醍醐灌頂,讓我對一些原本“熟悉”的藝術作品産生瞭陌生的敬畏感。如果說傳統藝術史是描繪風景,那麼這本書就是在繪製繪製風景的工具箱,並探討這些工具箱的製造曆史。對於那些渴望從錶層欣賞進入深層理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劑強效的“清醒劑”。

評分

這本關於藝術史的書,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從頭到尾,作者都沒有拘泥於傳統的斷代史梳理,而是以一種近乎“考古發掘”的態度,深入剖析瞭藝術史觀念本身的演變脈絡。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書中對“再現”這一核心概念的解構,那種抽絲剝繭般的論述,讓人不禁反思我們習以為常的“看”與“被看”之間的權力關係。作者似乎在提醒我們,藝術史不僅僅是關於“藝術品”的學問,更是一套權力結構和知識建構的産物。特彆是關於十九世紀末期以來,圖像學和符號學如何滲透進藝術史研究的章節,論述得尤為精彩,充滿瞭思辨的張力。閱讀過程中,我時常停下來,對照著腦海中既有的藝術史知識框架,進行自我校準。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羅列瞭多少大師的作品,而在於它挑戰瞭我們對“曆史”二字的理解深度,是一次非常及時的“智識洗禮”。它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但絕對值得每一個對藝術史抱有嚴肅求索之心的人反復品讀。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學術性非常強,絕非市麵上那些輕鬆愉快的藝術入門讀物可以比擬。它更側重於“知識論”的層麵,探討的是“我們如何知道藝術史”的問題,而非“藝術史是什麼”。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尖銳,尤其是在處理跨學科對話的部分,將美學、哲學、社會學等領域的視角精準地嫁接到藝術史的論述中。我注意到,書中對於不同的理論流派之間的張力與互動描述得非常到位,使得整個藝術史觀念的演變過程充滿瞭戲劇性的衝突感。閱讀時,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被動接受知識,而是在積極參與一場關於“真理”與“闡釋”的辯論。這本書的深度要求讀者必須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否則很容易在復雜的術語和概念中迷失方嚮,但一旦進入軌道,收獲將是巨大的。

評分

初讀此書,我對其宏大的敘事結構感到有些不知所措,但隨著深入,我逐漸領會到作者的良苦用心。這本書更像是一場精妙的“方法論”演示,而非一本百科全書式的藝術史著作。作者巧妙地將哲學思辨與具體的藝術案例結閤起來,構建瞭一張復雜的理論網絡。特彆值得稱贊的是,書中對於“藝術史轉嚮”這一概念的闡釋,它並非簡單的學科內部調整,而是一種深層次的認識論革命。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證過程中展現齣的那種近乎冷靜的批判姿態,既不盲從西方中心論,也不陷入淺薄的本土化矯飾。文字的密度很高,需要慢讀細品,很多觀點都需要結閤上下文反復咀嚼纔能真正消化。讀完後,我對如何“撰寫”一部藝術史,而非僅僅“講述”一部藝術史,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佳的視角,讓我們跳齣圖像本身,去審視支撐圖像的那些看不見的“支架”。

評分

好。。。。。。。。。。。。。。

評分

這本書比想象的好,價格難得不算高。很劃算,很有分量!

評分

書內容很豐富 是作者多年積纍寫成 對瞭解西方藝術史思潮十分有幫助

評分

好書,非常厚重,研究藝術史的需要讀一讀。

評分

好。。。。。。。。。。。。。

評分

普通塑料袋發的貨,但新書塑封在,書相完好,內心無比感恩!感謝北京50號倉庫!

評分

包裝完美紙張優良活動實惠

評分

幫助學美術的同事下的單,真佩服哥哥,到現在還這麼愛學習!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