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历代注疏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

老子历代注疏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陈景元<撰> 著,李为学 编,张永路 注
图书标签:
  • 老子
  • 道德经
  • 道家
  • 哲学
  • 经典
  • 注疏
  • 藏室纂微篇
  • 古代文献
  • 思想文化
  • 中国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8831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622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0
字数: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陈景元(1024—1094),北宋建昌南城人,道教学者,宋神宗曾赐号“真靖大师”。《老子历代注疏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大致成於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刊於南宋理宗实枯六年(1258年)。《宋史.艺文志》载有“陈景元《道德注》二卷”,明代《正统道藏》析其为十卷,收入洞神部玉诀类。历代注《老子》者称引此书众多,足见此书在《老子》注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目录

校注前言
开题
老子论
道经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德经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老子历代注疏: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是一部深入探究《道德经》思想的经典文献汇编。本书以老子《道德经》为核心,收录了历代众多重要的注疏、解读与阐释,旨在为读者呈现一部系统、全面、详实的《道德经》研究资料。 内容概述: 本书的编纂,聚焦于“藏室纂微”这一独特视角。“藏室”一词,常与老子在周朝藏书的传说联系,暗示着这部经典蕴含着古老而深邃的智慧,需要被细致地发掘与梳理。“纂微”则意指对细微之处的搜集与整理,强调了对《道德经》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个篇章的精微分析和深入挖掘。因此,《道德经藏室纂微篇》并非简单地堆砌历代注疏,而是有意识地选取那些能够体现《道德经》精髓、揭示其深层含义、并对后世思想产生重要影响的文献。 全书主体内容围绕《道德经》二十五章展开,每一章都可能汇集了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注释。这些注释包括但不限于: 先秦诸子解读: 尽管先秦时期直接对《道德经》进行系统注疏的文献并不多见,但本书可能会辑录如《庄子》中与老子思想相呼应的论述,以及其他先秦思想家对“道”、“德”等核心概念的理解,以此作为理解《道德经》源头的重要参照。 汉代经学注疏: 汉代是《道德经》被纳入思想体系并开始受到系统研究的时期。本书可能会收录如河上公注、王弼注等汉代至魏晋时期极具影响力的注疏。河上公注以其浅近易懂的文字,将《道德经》与养生、方术等相结合,具有广泛的传播度。而王弼的注文,则以其玄学式的解读,为《道德经》注入了深刻的哲学内涵,成为后世道家、玄学的重要思想源头。 唐宋道教与儒学诠释: 唐宋时期,道教的兴盛对《道德经》的解读产生了重要影响。本书可能会收录如成玄英疏、李道纯注等道教宗师的著作,他们从道教的修炼、养生、以及对宇宙生成论的理解出发,对《道德经》进行阐释。同时,宋代的新儒学思潮也对《道德经》进行了新的解读,尽管其重点可能更偏向于对“理”的体悟,但其对《道德经》的关注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 明清集大成式注疏: 明清时期,《道德经》的注疏趋于系统化与集大成化。本书可能会收录如黄元吉、尹真人等名家的注疏,他们往往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道德经》的义理,并结合自身的修行体悟,形成更加完善的注解体系。 近代与现代研究视角: 为了展现《道德经》思想的生命力,《道德经藏室纂微篇》也可能包含一些近代以来学者对《道德经》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可能引入了更广泛的学科知识,例如哲学史、文学史、甚至社会学等,从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道德经》的价值与意义。 编纂特点与价值: 《道德经藏室纂微篇》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纂微”的编纂理念。它并非简单地将历代注疏罗列,而是可能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来体现“纂微”: 1. 精选与辨析: 编者可能对历代注疏进行了精心的筛选,选取了那些最具代表性、最能揭示《道德经》核心思想、最具学术价值的文献。对于同一句话、同一段落,可能会并列收录不同学者的注解,方便读者进行对比分析,辨析其异同。 2. 提炼与归纳: 在收录注疏的同时,编者可能对不同学者的观点进行提炼与归纳,总结出关于某个概念、某个章节的主要不同解读方向,形成更为清晰的学术脉络。 3. 条理化与系统化: 传统的注疏文本可能存在版本差异、注释方式不一的问题。《道德经藏室纂微篇》可能对这些注疏进行了条理化处理,例如统一文字、分段标点、清晰注解体系,使读者能够更便捷地阅读和理解。 4. 挖掘潜在联系: “藏室纂微”也可能意味着对《道德经》与相关文献之间潜在联系的挖掘。例如,通过对比《道德经》与《易经》、《论语》等其他经典,揭示其思想上的传承与发展。 本书对于读者而言,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深入理解《道德经》: 对于想要深入理解《道德经》这部充满智慧的经典的人来说,本书提供了最直接、最丰富的资源。读者可以通过阅读不同学者的注解,从多角度、多层面地体悟“道”与“德”的深邃含义。 研究《道德经》的宝贵资料: 对于学术研究者而言,本书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库。它汇集了历代重要的注疏文献,为研究《道德经》的思想演变、学术流派、以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体验思想的碰撞与发展: 翻阅本书,读者将有机会亲身经历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思想碰撞。从汉代的象数学家到魏晋的玄学大家,再到宋代的理学家和明清的道教名宿,他们的智慧与洞见在这里交汇,展现了《道德经》思想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生命力。 体悟东方智慧的精髓: 《道德经》作为东方哲学思想的瑰宝,其蕴含的“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知足不辱”等思想,对于现代人理解人生、社会、以及与自然的关系,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书通过汇集众家之言,将这些智慧的精髓更加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总而言之,《老子历代注疏: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是一部集学术性、资料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宏篇巨著。它通过对《道德经》历代注疏的精微梳理与汇集,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老子思想深邃世界的窗口,也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供了一条重要的路径。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们这些身处喧嚣现代社会,却渴望寻求内心宁静的普通读者来说,这部著作简直是一剂清凉的甘露。它并非只是一部高深的学术工具书,更是一部可以随时取阅、用以“校准”心灵的指南。当我感到目标迷茫或情绪焦虑时,随便翻开一页,总能恰好捕捉到某位古人对“知足不辱”、“功成身退”的精彩论述。这些文字跨越了两千多年,却依然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更重要的是,汇编的体例使得我们可以清晰地比较,例如,面对“曲则全,枉则直”的悖论,甲注偏向辩证法,乙注则更侧重于顺应自然。这种多角度的审视,避免了单一解读带来的教条化风险,让老子的智慧保持了其应有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它教导我们,真理往往不在两极的对立面,而在那不断流动的中间地带。

评分

这部书的纂微,展现了极高的学术功力和对文本的虔诚之心。它如同一个精心打磨的水晶棱镜,将老子思想的丰富光谱一一折射出来。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对于“道”的形而上学描述的梳理,不同时期对“有无相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的诠释,其侧重点的变化,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哲学从先秦思辨向后世内省式体悟转变的路径。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一个既定的解释,而是主动参与到历史的解读过程中,与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进行着无声的辩论和印证。这种深度的互动,极大地激发了我对传统文化的探究热情。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它不仅是研究《道德经》的必备参考,更是提升个人哲学素养和人文情怀的绝佳读物,其广博与精深,令人由衷赞叹。

评分

初次捧读这本汇集了历代先贤对《道德经》精妙解读的鸿篇巨制,内心着实涌起一股敬畏与欣喜交织的情绪。它绝非寻常的注疏合集,更像是一部跨越时空的对话录,将不同时代、不同学派对“道”与“德”的体悟,以一种极为系统和集中的方式呈现在眼前。我尤其欣赏编纂者在选取注疏时所展现出的高远眼光与审慎态度,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阐释,诸如河上公的玄妙、王弼的义理,乃至宋明理学的精辟论断,都被妥帖地收入囊中,使得读者无需辗转多方,便能窥见《道德经》思想流变的全貌。每一篇章的对比阅读,都像是在品鉴不同大师精心酿造的醇酒,各有各的韵味和回甘。那些晦涩难解的段落,在不同注家的光照下,瞬间显露出清晰的脉络,让人叹服古人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和对哲思的深刻洞察。这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深入领会老子思想精髓的人来说,都是一座无法绕开的知识宝库,其价值远超一般学术著作的范畴。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编排,给我的阅读体验带来了极大的愉悦。首先是其清晰的结构设计,它将浩如烟海的历代注疏分门别类,使得检索和比对变得异常便捷。不同于那种简单地将文字堆砌在一起的汇编,这里的条理分明,使得读者可以清晰地追踪某一特定概念——比如“无为”或“柔弱”——是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被阐释和引申的。对于潜心研究的学者而言,这种系统性是至关重要的,它极大地提高了研究效率。更让我惊喜的是,一些罕为人知或散佚的早期注疏片段,似乎也得到了妥善的搜集和整理,这无疑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宝贵的原始材料。阅读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图书馆中,面前铺展着无数古籍的精髓,而这本书,就是那本最可靠的指引手册,它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它告诉你“为什么是这样”,并且展示了“还可以是那样”。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我有些担心,如此庞大的注疏汇编会不会显得过于冗杂和枯燥?毕竟,不同的解读之间难免存在重复和相互印证。然而,实际阅读下来,我的疑虑完全打消了。这部作品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仅记录了共识,更凸显了分歧和演变。正是这些细微的差异,构成了老庄思想生命力的源泉。比如,当看到唐代注家如何调和道家与儒家的视角,试图将“道”的宇宙论融入社会伦理时,我深感震撼。这种跨越思想藩篱的努力,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智慧体现。它不再是孤立地解读某一句经文,而是将《道德经》置于整个中国思想史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读完一卷,我不仅对老子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整个魏晋玄学乃至宋明理学的思想基础,也有了更为立体的认知。这种“以经证史,以史彰经”的阅读体验,是其他单本注疏书难以比拟的。

评分

卷四

评分

卷四

评分

卷十

评分

东西不错,满意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不解释

评分

德经

评分

卷一

评分

老子论

评分

道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