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行为心理学

怪诞行为心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兆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行为心理学
  • 怪诞行为
  • 异常心理
  • 社会心理学
  • 人类行为
  • 心理分析
  • 行为模式
  • 心理健康
  • 怪异行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ISBN:9787514348170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865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理智向左 , 疯狂向右。只有心理医生知道的秘密!双色印刷 , , ,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字数:2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双色印刷,只有心理医生知道的秘密!
  ★理智向左,疯狂向右。颠覆逻辑的怪诞行为解析,画风迥异却针针见血,带你撕开生活的假面伪装。
  ★读懂怪诞行为心理学,让你的内心更强大!
  ★你身边有没有人看起来怪怪的?打开这本书,洞穿人类心理本来面目,探索怪诞行为心理根源。

内容简介

  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颠覆逻辑的怪诞行为解析,只有心理医生知道的秘密!《怪诞行为心理学》中大量列举现代人常有的怪诞行为,选取身边经典案例,并介绍相关心理学知识。你身边有没有人看起来怪怪的?打开《怪诞行为心理学》,洞穿人类心理本来面目,探索怪诞行为心理根源。

作者简介

  刘兆,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擅长认知行为治疗。一个生活在自己的内心城堡的怪诞行为观察者,一个能从心理学找到乐趣的实用主义者,也是一个恐怖电影以及小说的爱好者。

目录

■ 第一篇 一个肉体能装下几个“灵魂”
——多重人格障碍
轮流值班的“灵魂”/002
多重人格和精神分裂/013
为什么会有多个灵魂共存/019
■ 第二篇 自恋是一种病吗
——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真的是一种病/026
取下戏剧人生的面具/036
自恋人格和表演人格/040
多种原因造就的自恋型人格/044
■ 第三篇 洗多少遍手才合适
——洁癖
追求绝对洁净的世界/050
洁癖和严重洁癖/056
洁癖和强迫症/060
洁癖更多源于遗传吗/063
■ 第四篇 我的世界容不得半点瑕疵
——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是把双刃剑/068
固定心态和成长心态/078
完美主义者和强迫症/083
适度完美,改善拖延/087
■ 第五篇 伤春悲秋竟然是真的
——抑郁症
玻璃人总伤春悲秋/092
最容易识别的心境障碍/098
抑郁症和双相心境障碍/103
抑郁的大火因何燃烧/107
■ 第六篇 为什么她会爱上绑匪
——斯德哥尔摩效应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人质情结/112
人质情结的产生与四大历程/115
人是可以被驯养的/118
个人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121
社会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123
你或许也将是一个患者/126
■ 第七篇 总是觉得“过去”最美好
——病态性怀旧
现代社会的堂吉诃德/130
堂吉诃德:活在怀旧幻想中的失败者/132
现代社会80后:集体“怀旧病”/134
怀旧:成人的儿童节/137
人为什么喜欢怀旧/139
病态怀旧:沉沦的祥林嫂/142
舒适度衡量怀旧是否病态/144
打破病态怀旧,一切回忆都是有毒的/146
■ 第八篇 究竟是内向还是害羞
——社交恐惧症
因为恐惧,所以要“宅”/150
“宅”:现代社会的社交恐惧/152
社交焦虑障碍:看得见的紧张与恐惧/155
内向、害羞≠社交恐惧/158
社交恐惧症的诊断标准/161
社交恐惧的根源在哪里/163
如何摆脱社交恐惧/167
■ 第九篇 一个人的主见价值多少
——认知失调
我哭所以我知道我悲伤/172
无聊的线圈实验/174
行为和态度/179
失调程度和被迫顺从/183
如何减少和消除失调的压力/188
■ 第十篇 个体遇难与群体遇难,你更同情谁
——感情偏好
你以为会帮助很多人/192
可识别的个人与统计数字/196
理性思考:钱应当花在哪里/200
对抗“杯水车薪”效应/203
■ 第十一篇 为什么我们深陷头脑发热的怪圈
——短期情绪的长期效应
被情绪吞噬的人生/208
“自我羊群”效应和情绪层叠/211
单纯形式和复合形式/216
谁更容易受情绪影响/220
■ 第十二篇 为什么人们总是爱攀比
——相对论
生活中的“糖衣炮弹”/224
可预测的非理性选择/230
不同环境中的诱饵效应/233
打破相对论的怪圈/236
■ 第十三篇 为什么免费的面包一定甜
——免费的代价
赠品唤起非理性兴奋/242
免费放慢了我们的行为/246
难以抗拒的免费服务/248
零价格对决策的影响/252
■ 第十四篇 为什么我们管不住自己
——本能
我们长期坐着工作,却希望身材苗条/256
最大的敌人是自己/260
最深的欲望不是求胜欲望/265
本能的回归与步行/268
■ 第十五篇 为什么我们会无意识地行动
——潜意识
他们杀了无辜的人/272
潜意识动作中的小怪兽/276
心理能量和潜意识动机/279
■ 第十六篇 人多不一定力量大
——群体懈怠
人多力量却不一定大/288
以一当十和以十当一/294
打造四种团队/298
减少个人懈怠行为/304

精彩书摘

  第一篇
  一个肉体能装下几个“灵魂”
  ——多重人格障碍
  轮流值班的“灵魂”
  多重人格和精神分裂
  为什么会有多个灵魂共存
  轮流值班的“灵魂”
  心里住着一个小孩
  一个垂死的老人
  一个情敌
  一名伤患
  叛徒
  胖子和哑巴
  淫秽的诗人
  奸商
  还有许多失业的游民
  ——陈绮贞《朋友》
  这首曾触动了无数人的歌,影射出一个多重人格障碍患者的内心世界。如果你也会被歌词代入并感动,那么就要小心自己是否已经存在这方面的心理问题了。
  多重人格障碍患者:我到底是谁
  电影《三面夏娃》中,少妇伊芙忍受着来自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她头痛失忆,丈夫抱怨她购买了奢侈时尚的衣服,指责她在亚特兰大夜总会放浪形骸。在亲眼目睹她用绳索狠狠地勒在女儿脖颈上之后,丈夫甚至对她施以暴力行为。令伊芙痛苦的是,她对这些“离奇”的事情毫无印象,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来……
  终于,不堪忍受的丈夫将伊芙送到了心理医生卢瑟的诊所。在持续的治疗过程中,卢瑟发现了一件惊人的事情——这并非普通的家庭矛盾,伊芙也不是普通的病人,一般情况下,伊芙是个贤妻良母,对丈夫百依百顺,唯唯诺诺;当夜晚降临后,伊芙会变成一个放浪形骸的荡妇,举止轻佻,眼波魅惑,与形形色色的男人周旋暧昧,她称呼自己为黑伊芙。这两个灵魂各自有着完整的身份,彼此的行为、声音与体态各不相同。
  更加离奇的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伊芙的体内又滋生了一个全新的灵魂——珍,她知书达理,理智独立,与伊芙和黑伊芙完全不同。这三个灵魂在伊芙的身体里,轮流出现,各不打扰。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影片开头便交代得清晰明了。这部根据CorbettH.Thigpen和HerveyM.Cleckley医生的临床记录而改编的电影,用一段旁白交代了日期、当事人和事件的发展,真实得好像一部生动的纪录片,为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多重人格障碍认知课程,这是一种以存在两种或多种身份、人格的状态,并且不能回忆个人重要经历为特征的心理障碍。凭借这部电影,伊芙的原型ChrisCostnerSizemore成为21世纪多重人格障碍患者的形象代言人。“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是这类患者共同的困扰。
  韩国电影《蔷薇红莲》也讲述了一个关于多重人格障碍的故事。在电影中,姐姐蔷薇患有多重人格障碍,起因是妹妹红莲在被母亲上吊自杀的衣橱压住并发出求助信号时,她没有听到,从而间接导致了妹妹窒息而死。这件事情以后,姐姐蔷薇的精神受到了很大的刺激,从而患上了多重人格障碍。
  在姐姐的潜意识中,她把罪过全都推到了继母的身上,并且幻想自己的妹妹还活着。她通过三重身份在身体内的角色转换,来减少自己没有听到妹妹求救信号而产生的罪恶感。
  影片开场的时候并没有交代过姐姐患有人格分裂症,而是在影片情节发展的过程中,抽丝剥茧地去打破蔷薇构建出来的自我幻觉,最终通过揭示这种疾病的存在,来解释整个故事的谜底。
  蔷薇自己构建的世界,其实就是一个被分裂的“三重门”:她自己、她死去的妹妹红莲,还有她的继母。
  这部电影最重要的地方在于,整部影片通过红莲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多重人格障碍患者看待和理解周围的人、事的角度是怎样的,以及这种患者是怎样把自己的主观意志与客观环境相契合的。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类患者她们还习惯于把过去与现在两个对立的层面统一于同一个时间层,通过不同人格之间的转换,来摆脱深藏于自己内心的罪恶感和不安。
  分离性身份障碍:瞬间完成灵魂转换
  随着人类不断深入地研究多重人格障碍,它有了一个全新的名字。在《美国精神卫生诊断标准手册第四版(修订版)》(DSMIV-TR)中,它被称为DissociativeIdentityDisorder,简称DID,中文译为分离性身份障碍。
  分离性身份障碍患者通常会在一瞬间完成灵魂的转换,从而发生体态、表情、面部皱纹等明显变化,每个身份都遵循不同的规律生活。部分患者可随灵魂转换,令残疾症状不治而愈。
  根据临床观察,发生灵魂转换后,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出汗模式都有明显不同。令人惊异的是,电影《三面夏娃》中,伊芙体内的灵魂数量远远低于患者平均可转换身份。研究认为,患者的转换身份平均数量接近15个。
  电影《搏击俱乐部》讲述了一个关于分离性身份障碍的故事。影片中一名叫作杰克的普通男人,他患有严重的失眠症。有一天,他恰巧遇到了一位卖肥皂的商人,名叫泰勒。
  泰勒与杰克不同,他是一个充满了叛逆和残酷的痞子英雄。他们相遇后,一起创建了“搏击俱乐部”,这个俱乐部是一个让人们不戴护具而徒手进行搏击的地方。这个俱乐部的宗旨并不在于搏击,而在于发泄各自的情绪。
  泰勒是一个十分有个人魅力和行动力量的人,他以自己的魅力吸引着人们跟随他。泰勒让俱乐部的成员们到处去搞破坏,如砸汽车、纵火以及在顾客的食物中小便等。终于,杰克对泰勒乖戾的行为越来越无法忍受,下决心要疏远泰勒。但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杰克感到很惊讶,因为自从他下定这个决心后,他所到之处,都会被人们认为是泰勒。
  最终,他惊恐地发现,原来自己就是“泰勒”,泰勒不过是杰克人格中的另一面。在电影中,杰克与泰勒经常发生角色互换,但是泰勒本身并不知情,他还是沉浸在与杰克相处的一些故事里,丝毫没有感觉到有任何的异样。
  通常情况下,判断一个人是否分离性身份障碍患者,可根据以下五个标准。
  第一,患者要符合癔症的诊断标准。以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为主,丧失自我同一感,有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在古希腊时期,人们认为女性的子宫会在腹腔里四处游走,游走到某个器官或部位会产生某种作用,从而引发癔症。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癔症被定义为只有女性才会罹患的疾病。现在,癔症被分为癔症性精神障碍与癔症性躯体障碍两类,分离性身份障碍属于前者。
  第二,周围意识狭窄。意识狭窄可理解为患者的知识面、道德水平、思维领域和范畴、层面、视角和方式方法等不够灵活广泛。在激情状态下,患者意识的广度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意识的焦点会集中在某一处而对其他情况视而不见。
  第三,上述症状必须是己所不欲,发生在宗教或文化背景认可情境中的类似状态之外或系其延伸。
  第四,患者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精神病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出现持久明显的异常,无法正常工作学习,且行为难以被人理解,有自杀或攻击他人的行为。因自知力欠缺,患者通常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常的,并因此拒绝治疗。
  神经病指神经系统发生的器质性疾病,患者病变部分有解剖学上的病理特征,常表现为头痛、头晕、睡眠不正常、下肢瘫痪、半身不遂、肢体麻木、抽风、昏迷、大小便失禁、肌肉萎缩等。
  神经症泛指轻度心理障碍。患者没有相应的器质性损坏,能感受到身体及心理上的不适,大多会寻求治疗。
  第五,排除分离正是由相关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引起的。虽然有了明确的诊断标准,近年来报告分离性身份障碍病例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但至今没有一份能够令人信服的权威DID患病率数据。
  根据研究者在1984年的估算结果,普通人群分离性身份障碍的患病率为0.01%,精神病院的病人分离性身份障碍的患病率为3%。其中绝大部分为女性患者,约占比90%,与古希腊时期人们所认为的癔症患者均为女性几乎惊人的相近。
  核心人格和非核心人格
  如果你看过《24个比利》就一定知道,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犯下重罪,又因多重人格而被判无罪的嫌疑人。在广为流传的照片中,他留一头红色卷发,眼神迷茫而恐惧。
  他被人们叫作比利,他的身体承载了24个灵魂,有戴眼镜的英国男人、患有色盲的空手道专家、惯用右手的享乐主义者、擅长逃脱术的艺术家、只画静物的瘦小少年、痛苦的蓝眼睛男孩、聪明的金发少女……他们彼此交流,用我们未知的方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最后,他只能像人们那样,称呼自己为比利,直至死去。
  比利的核心人格与非核心人格
  1979年夏末秋初,俄亥俄州著名的精神疾病治疗中心阿森斯医院的电梯发生了事故。当时配电器火花四溅,噼噼啪啪的爆裂声惊得电梯里的人人心惶惶,场面十分混乱。一位患有心理疾病的女童被困在电梯里。她惊慌失措,在场的人几乎都能听到她哭喊求救的声音。但他们能做的只有尽力抢修电梯。
  这时,一位在另一所医院接受精神治疗的患者从通风口进入事故电梯。在事故现场镇定自若,一面检查电梯,一面安抚着女童。
  “你读过诗吗?”
  “我读过《圣经》。”
  “能给我背诵里面的章节吗?”
  ……
  就这样,这位患者一直和女童聊天,用自己的方式安抚着女童。女童渐渐止住了哭声。半个小时后,电梯维修工成功开启了电梯门,女童获救了。
  帮助女童的这个患者正是比利。很难将这种善意的举动与犯下三宗强奸罪的罪犯联系到一起,他自被捕后,一直处在民众、媒体和政客们议论的旋涡中,辗转于各个精神医疗中心。
  在治疗的过程中,他不断强调重复着相同的话:“他们不是不同的人格,他们是不同的人。”这句话揭示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即分离性身份障碍患者所创造的人格彼此独立,比利不允许人们将他身体里任何一个正在工作的灵魂视为幻想人格,他做出种种正常人意料之外的举动,试图告诉人们住在他身体里的灵魂与电影中一个个构成故事的主人公不同。
  24个人格都是真实存在的,他们各自具备不同的技能,经历过不同的人生,有人会讲南斯拉夫语,有人懂得生物学知识,有人在花店遇见同性恋老板,他们在同一具身躯里完成身份转换。
  在对分离性身份障碍进行研究后,专家将人们出生时即具备的灵魂称为核心人格,将分离性身份障碍患者身体中其他的灵魂称为非核心人格。
  一般情况下,核心人格是消极的、依赖的、内疚的、抑郁的,当核心人格弱势到一定程度时,另外的灵魂便悄无声响地滋生在身体的土壤里。与核心人格相反,非核心人格通常是敌对的、有控制欲的,但即使它们再强势,也并非原本的灵魂。所以,比利仍被叫作比利,比利才是他的核心人格,此外种种,都是非核心人格。
  比利的非核心人格:抵御不幸的“保护者”
  比利接受治疗后,医生发现有10个灵魂轮流在他的身体里值班,他有时是傲慢的亚瑟,有时是暴躁的里根,有时是能说会道的亚伦……在安全的状态下,决定谁来值班的是一个名叫亚瑟的英国人。他具备很多优点,聪明高雅又不失绅士风度,是典型的理性主义者,说一口英国腔调的英文,掌握阿拉伯语。
  与核心人格的比利不同,他对血液学十分感兴趣,自修了物理和化学。随着治疗的持续深入,医生发现这10个灵魂只是冰山一隅,他的体内还有另外14个灵魂在工作,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3岁。她叫克里斯汀,在比利被继父虐待的时候,她来到了他的身体里。
  《24个比利》的作者丹尼尔?凯斯透露比利的亲生父亲在他年幼时自杀,他的生母此后经历了不断再婚与离婚的过程。住在比利身体里的23个非核心人格正是他在不断突变的成长过程中,面对突发情况时用以抵御不幸的“保护者”,他们帮助他逃脱灾难现场,代替他承受了种种痛苦。
  非核心人格的终结者:主体自我
  人类心灵的考古学者弗洛伊德认为人类心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在他看来,人类的心理活动就是本我、自我和超我永无休止的相互作用。
  冬日,银行门口。白发苍苍的A掉了一个钱包,隐约可见里面的钞票,或许是由于衣着太过臃肿,A并没有察觉钱包已经丢失。这一幕刚巧被B看到。B很想捡起钱包,但心中有一个声音一直对B说:“不可以!不可以!”左思右想,犹豫不决之时,B警觉地看了看四周,心中又有了新的主意,如果别人没有看到A丢失钱包,那么他可以冲过去捡起钱包,还给A,并索要一些酬金。
  在这个故事里,想捡起钱包的是B的本我,认为不可以的是B的超我,B的自我则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以此控制本我的冲动并解除超我带来的管控。所以,强大的自我能够使人心理平衡。反之,则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类在5岁左右完成完整人格的形成过程。这个说法或许可以为比利的23个非核心人格的形成提供支撑,因为他整个童年时期都充满了坎坷、痛苦与绝望,并不像大多数人那样一帆风顺,不具备形成良好自我的客观条件。
  同时,根据对分离性身份障碍的研究,患者初次发病的时期多在童年阶段,一般在4岁左右,形成病状的时间为7岁左右,这两个关键性的年龄时间点基本与弗洛伊德的判断相符。
  而患者一旦形成了分离性身份障碍,如果不主动寻求治疗,症状将持续终生。那么问题来了,究竟哪一个灵魂会主动寻求治疗,成为非核心人格的终结者呢?
  在分离性身份障碍患者的诸多人格中,通常会有一个人格试图将各个分裂的人格整合在一起。这个人格就是会主动寻求治疗的主体自我。
  在电影中,打败分裂派的总是正义的英雄,他们是对立的两方。在现实世界里,发现问题希望解决的主体自我却不是与非核心人格相对立的核心人格。
  ……

前言/序言

  在你身边,是不是有些人看起来总是怪怪的,让人无法理解?
  在你身边,是不是有些人会突然性情大变,像是换了另一副面具?
  在某个时刻,身边某些人的行为是不是令你感到害怕?
  有的时候,你是不是突然觉得自己不可理喻?
  你是不是还见过这样不可理喻的情侣,就像歌里唱到的一样:“逃避分开的孤独,情愿一起不舒服……还是受害、受用,犯贱犯到被虐成狂,能为你忍受,然后当享受那又何妨?”
  深究起来,这些怪诞的行为都有其深层的原因。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心理的折射,有些是你意识到的,而有些是你还没有意识到的,而本书所要挖掘的便是那些没有被大多数人意识到的怪诞行为的心理。
  我们常常会自我掩饰,让自己看起来像正常人一样,就像查理?布考斯基说过的一句十分有名的话:“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怪癖。但是为了要保持正常,符合世界的眼光,他们克服了这些怪癖。因此,毁掉了他们的异禀。”
  人类是复杂的生物,有着他们自己都难以理解的两面性。很多人时常戴着不同的面具,在一些莫名的冲动下,他们会做出一些怪诞行为。在这些人中,有的是从小缺乏家人的关爱,有的是因为突遭变故的影响,有的是难以抗拒的家族遗传,我们可以有一百种原因来解释这些怪异的行为,但是却难以治愈。
  怪诞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总是令许多人好奇,他们为此前赴后继,不断探索。本书也是如此。我们要讨论的怪诞行为心理学,多种多样,如多重人格障碍、自恋人格、洁癖、强迫症、完美主义、抑郁症、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病态性怀旧、社交恐惧症等。
  本书通过大量真实的案例生动地展示人们的另一面,当你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就是揭开“蒙娜丽莎面纱”的时候。当你了解到人类的另一面的时候,你也许就会发现,这一面也并非是想象中那样丑恶的、不堪入目的,而是人性本质的一部分,那样,我们就可以正视自己突如其来的恐慌、害怕和异常,以及别人那些难以理解的行为了。当我们理解了自己和别人这些秘密的同时,也可以学着如何度过或者是帮助他人度过人生的低谷。
  本书中通过这些行为来透视背后的心理活动,以及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或者是摆脱的对策。比如,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过去是美好的?为什么有的人总是不停地在洗手?为什么我们总是在人前人后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为什么人们总是生活在对比之中?为什么免费的东西总是对我们充满了吸引力?为什么我们总是无意识地在行动?为什么我们总是不停地吃吃吃?为什么三个和尚没水喝?
  其实,人类的行为都是受到来自内心的神奇力量支配的。这种力量其实就是意识,在我们的大脑受到周围环境的刺激后,会程序化地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后便会指挥我们的肢体进行运动,也才有了这些心理所体现的怪诞行为。
  在看完这本书后,我们也许就会理解一些怪诞行为,在理解的同时学会调节这些行为背后所指挥着它们的心理,并且消灭掉这些行为所带来的恐惧、羞耻、憎恶和担忧。首先,我们应该抱着宽容乐观的态度和平和的情绪来阅读,你才能渐渐地看清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些难以意识到的怪诞行为。然后,我们可以拿起心理学这把“剪刀”,去剪除这些怪诞行为的支持者在我们内心深扎的根!

《隐秘的驱动:潜意识如何塑造我们的选择》 一本探索人类行为背后无形力量的深度剖析。 你是否曾疑惑,为何在明明理智的情况下,却会做出一些看似冲动、甚至违背自身利益的选择?为何有些人能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而另一些人却屡屡陷入困境?在看似有意识的决策背后,究竟潜藏着怎样一股不为人知的力量,悄无声息地牵引着我们的喜怒哀乐,左右着我们的生活轨迹? 《隐秘的驱动:潜意识如何塑造我们的选择》将带你踏上一场引人入胜的探索之旅,深入挖掘人类行为的根源,揭示那些常常被我们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潜意识机制。本书并非提供一套简单的行为“速成秘籍”,而是致力于阐释复杂的人类心理机制,帮助你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模式。 内容梗概: 第一篇:看不见的罗盘——潜意识的起源与运作 童年的印记: 我们早期的经历,家庭环境,以及父母师长的教导,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在我们心中种下行为的种子?本章将探讨早期经验对潜意识模式的形成所产生的长远影响,包括依恋关系、安全感缺失以及早期习得的应对机制。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这些童年印记如何在一个人的成年生活中,悄然影响其人际交往、职业选择甚至情绪反应。 情绪的暗流: 恐惧、渴望、喜悦、愤怒……这些强烈的情绪,往往在我们意识到之前,就已经悄然占据了我们行为的主导地位。本书将深入剖析情绪的生理和心理机制,以及它们如何通过潜意识渠道,影响我们的判断和决策。我们将探讨“情绪记忆”的概念,以及过去的负面情绪体验如何在我们当下对相似情境做出反应时,产生非理性地夸大或回避。 思维的捷径: 为了应对信息爆炸的世界,我们的大脑发展出了一系列“认知捷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直觉”或“习惯”。然而,这些捷径并非总是可靠,它们常常会让我们陷入偏见和误判。本章将详细介绍各种常见的认知偏差,如确认偏差、锚定效应、可得性启发等,并通过生动的例子,展示这些偏差如何在日常生活、商业谈判甚至法律判决中发挥作用。 无意识的习惯: 每天,我们都在重复着大量的习惯性行为,从早晨的咖啡到睡前的阅读。这些习惯,一旦形成,就如同上了“自动驾驶”模式,极大地节省了我们的认知资源。本书将探讨习惯养成的心理学原理,以及如何识别和改变那些阻碍我们成长的旧习惯,同时培养更有益的新习惯。我们将讨论“习惯回路”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通过刻意练习和环境设计来重塑自己的行为模式。 第二篇:潜意识的剧本——人际关系中的隐秘力量 吸引力的谜团: 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人产生莫名的好感,而对另一些人则敬而远之?在爱情、友情和职业合作中,除了外在因素,究竟还有哪些潜意识的信号在起作用?本章将从进化心理学、社会认知等多个角度,揭示人际吸引的复杂机制,包括相似性、互补性、熟悉度以及“晕轮效应”等。我们将分析吸引力背后的生物学和心理学驱动力。 沟通的潜台词: 我们说出的话语,往往只是冰山一角。在每一次对话中,非语言信号、语气、眼神交流,甚至是沉默,都在传递着丰富的潜意识信息。本书将教你如何解读这些“看不见的语言”,更有效地理解他人的真实意图,避免沟通中的误解和冲突。我们将探讨身体语言的含义,以及如何通过观察微表情来洞察对方的情绪状态。 群体思维的漩涡: 当我们置身于群体之中,我们的行为和判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从从众心理到领导者的影响力,本书将探讨群体压力如何影响个人决策,以及我们如何在这种强大的集体力量下保持独立思考。我们将回顾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如阿希的从众实验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分析群体动力学的运作机制。 冲突的根源: 许多人际冲突并非源于明确的分歧,而是潜意识中的误解、不安全感或未被满足的需求。本章将深入分析冲突背后的心理动因,并提供基于潜意识理解的化解之道,帮助你构建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将探讨“投射”等心理防御机制在冲突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积极倾听和同理心来修复关系。 第三篇:潜意识的战场——自我认知与成长 自我实现的预言: 我们对自己抱有的信念,无论积极还是消极,都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影响我们现实的强大力量。本书将探讨“自我实现预言”的运作机制,以及如何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和信念重塑,来开启更精彩的人生。我们将分享如何识别和挑战那些限制你的负面自我对话,并用更具建设性的想法取而代之。 内在的阻碍: 恐惧、焦虑、自卑……这些我们常常试图回避的情绪,实际上可能隐藏着我们成长的契机。本章将教你如何以更接纳的态度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并从中汲取力量,实现内在的转化。我们将探讨如何面对“内在批评者”,理解其产生的根源,并学会与之和解。 决策的艺术: 做出更好的选择,并非依靠运气,而是理解我们潜意识驱动力的艺术。本书将帮助你识别影响决策的潜在偏见,并学习如何整合理性和直觉,做出更明智、更符合长远利益的决定。我们将介绍一些决策框架和工具,帮助你在复杂情境下做出更优选择。 潜能的唤醒: 每个人都拥有巨大的潜能,只是很多时候被潜意识的限制所束缚。通过理解潜意识的运作,你将能够解锁被隐藏的才能,激发内在的创造力和行动力。本章将提供一些实用的练习和策略,帮助你打破旧有的思维模式,拥抱新的可能性,真正实现自我超越。 《隐秘的驱动:潜意识如何塑造我们的选择》 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心理学著作。它不是一本告诉你“应该做什么”的书,而是一本帮助你“理解为什么”的书。通过揭示人类行为背后那些错综复杂、但又无处不在的潜意识力量,本书将赋予你洞察自我、理解他人、以及重塑生活的智慧和力量。无论你是希望改善人际关系、提升工作效率,还是追求更深层次的自我认知和个人成长,这本书都将为你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和坚实的理论基础。 请注意: 本书内容基于现有的心理学研究和理论,但每个人的经历和反应都是独特的。本书提供的分析和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形式的专业心理咨询。如果您面临严重的心理困扰,请务必寻求专业心理健康人士的帮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打破了我对人类行为的刻板印象。我原以为我们是理性至上的生物,但这本书却揭示了我们内心深处那些非理性的力量,并且以一种非常有趣的方式展现出来。我被书中关于“心理账户”的讨论深深吸引。作者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比如人们如何区别对待“意外之财”和“辛苦所得”,让我意识到,我们的大脑在处理金钱时,其实存在着不同的“账户”。这让我回想起自己曾经因为收到一笔意外的奖金而挥霍一空,却在日常生活中精打细算。现在我明白,这是因为大脑将这笔钱放在了一个“不心疼”的账户里。更让我着迷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描述现象,而是提供了实用的方法,帮助我们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心理账户”。我学会了如何将“意外之财”也纳入“长期规划”的账户,或者将“辛苦所得”中的一部分划入“享受生活”的账户,从而达到一种更加平衡和健康的财务状态。这种自我管理的意识,让我对自己的金钱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能够做出更明智的财务决策。它让我明白,所谓的“理性”,其实是我们对自身心理机制的深刻理解和有效运用。

评分

我一直觉得,人类的行为模式中,隐藏着许多我们自己都未曾意识到的“bug”。这本书,恰恰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这些“bug”的运作方式。它没有给我任何预设的答案,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让我自己去体会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心理现象。我对于书中关于“稀缺性原理”的讨论,可以说是“醍醐灌顶”。作者通过一些经典的例子,比如限量发售的商品,或者限时优惠的促销活动,让我意识到,当一件物品变得稀缺时,它的价值似乎就会在我们心中被放大。这让我回想起自己曾经因为“手慢无”而匆忙下单,事后却发现那件商品并不那么必需。现在我明白,这是一种“稀缺性原理”在起作用。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不仅揭示了“稀缺性原理”的强大影响力,还提供了应对它的方法。我学会了如何在面对“稀缺性”的诱惑时,保持冷静,去评估一件物品的真正价值,而不是被其“稀缺”的标签所迷惑。我学会了如何区分“真正的机会”和“制造出来的紧迫感”。这种理性判断的能力,让我能够做出更明智的消费选择,避免不必要的冲动。它让我明白,真正的价值,往往不取决于它的稀缺程度,而是它能否真正满足我们的需求。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人的行为总是受到各种各样错综复杂因素的影响,而这本书,恰恰为我提供了一套非常精妙的分析工具,让我能够更清晰地洞察这些因素。它并没有给我灌输任何生硬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让我自己去体会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社会认同”的例子,比如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情况时,会倾向于模仿他人的行为,即使他人的行为可能是错误的。这让我回想起自己曾经在人群中随波逐流的经历,当时只是觉得“大家都是这么做的”,现在才明白,这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心理力量在起作用。作者还通过一些实际的案例,比如集体恐慌的发生,或者流行病的传播,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认同”的强大影响力。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教会我如何在面对“社会认同”的诱惑时,保持独立的思考,不再轻易地被他人左右。我开始审视自己为什么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并尝试去建立自己的价值判断体系。我不再盲目地追随潮流,而是更加关注事情本身的逻辑和合理性。这种自我觉醒的过程,让我感到更加强大和自信。我发现,原来我们可以通过理解这些心理规律,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被它们所奴役。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清了自己,也让我看清了我们所处的社会。它让我明白,每一个看似偶然的行为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心理逻辑。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里,突然发现了一个通往奇妙世界的秘密通道。我原本以为心理学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才能涉足,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平易近人的方式,将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心理学原理,一一呈现在我的面前。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选择性注意”的论述,作者通过一个著名的“看不见的大猩猩”实验,形象地说明了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只选择性地接收我们关注的部分。这个实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常常因为“看不见”而错过很多重要的信息。我开始有意识地去训练自己的“全局观”,在观察事物时,尽量扩大自己的关注范围,不去过早地将注意力锁定在某个特定的点上。这本书还探讨了“确认偏误”,即我们倾向于寻找和解释那些支持我们已有信念的信息。我常常会因为这个偏误而陷入固执己见,不愿意接受不同的观点。读完这本书,我学会了如何主动地去寻找那些能够挑战我已有观点的证据,并且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去倾听不同的声音。这不仅提升了我的人际沟通能力,也让我对复杂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一个积极的信息探寻者,能够更有效地过滤掉噪音,抓住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读物,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更好地认知世界、如何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生活指南。

评分

我一直相信,人类是最复杂的生物,我们的行为背后总是有着我们自己也无法完全理解的动机。这本书,就如同一把锋利的解剖刀,为我剖析了那些潜藏在行为深处的心理机制。它没有给我任何预设的答案,而是通过大量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案例,让我自己去体会那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心理现象。我对于书中关于“禀赋效应”的阐述印象尤为深刻。作者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比如让人们评价自己拥有的物品,发现人们往往会高估自己物品的价值。这让我回想起自己曾经因为“舍不得”而保留了一些早已失去实用价值的物品,当时只是觉得“这是我心爱的”,现在才明白,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过度拥有”。更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书中还探讨了“禀赋效应”在商业中的应用,比如商家利用人们的“拥有感”来促进销售。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消费习惯,我是否也曾经因为这种“拥有感”而冲动消费?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教会我如何识别并应对“禀赋效应”,比如在做购买决策时,尝试将自己置于一个“旁观者”的位置,更加客观地评估物品的实际价值。这种自我觉察的能力,让我能够做出更理性的消费选择,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它让我明白,所谓的“占有”,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心理上的执念,而真正的价值,在于物品的实用性和我们对他人的贡献。

评分

我常常在想,是什么让人们做出一些看似完全不符合逻辑的事情?这本书,就如同一个神秘的探险家,带领我深入到人类心灵的每一个角落,去探寻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它没有给我任何预设的答案,而是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案例,让我自己去体会那些令人大跌眼镜的心理现象。我对于书中关于“框架效应”的阐述,可以说是“茅塞顿开”。作者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比如用不同的措辞来描述同一件事情,发现人们的反应会截然不同。这让我回想起自己曾经因为一句负面评价而心情低落,或者因为一句鼓励的话而重拾信心。现在我明白,这是一种“框架效应”在起作用。更让我感到兴奋的是,这本书不仅揭示了“框架效应”的强大影响力,还提供了应对它的策略。我学会了如何在接收信息时,有意识地去识别它被“框架”的方式,并且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我也学会了如何在与人沟通时,运用更积极和有建设性的“框架”,来影响他人的认知和反应。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让我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世界,也能够更有效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它让我明白,改变一个词语,就可能改变一个世界的认知,而这种力量,就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评分

我一直对人类行为的非理性一面感到着迷,总觉得我们所谓的“理性”很多时候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一边拉着我的手,一边用一种带着些许戏谑的口吻,为我一一拆解那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心理现象。它没有预设我是一个心理学专家,而是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出发,用一种亲切自然的语言,引导我去发现生活中的种种“怪诞”。例如,书中关于“损失厌恶”的阐述,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之所以如此害怕失去,以至于在某些情况下宁愿固守现状,也不愿冒险去争取更大的收益,这背后竟然有着如此深刻的演化根源。我回想起自己曾经因为害怕损失一点点钱而错过一个极好的投资机会,当时只是觉得“运气不好”,现在才明白,那是一种深刻的心理驱动。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比如人们在赌博中的风险偏好变化,或者商家利用人们的损失厌恶心理进行营销,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心理效应的力量。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教会我如何识别并应对这种“损失厌恶”,比如在做决策时,尝试从“可能获得的收益”而非“可能损失的成本”来评估,这极大地改变了我对风险的态度。我开始更加勇于尝试新事物,不再被“万一失败了怎么办”的恐惧所束缚。这本书就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播下了反思的种子,让我不再轻易地否定自己,而是以一种更加平和、更加积极的心态去拥抱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它让我明白,所谓的“怪诞”行为,往往是我们内心深处某些潜意识的呼唤,只要我们愿意倾听,就能找到通往理性和自由的道路。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一边循循善诱,一边又带着一丝孩童般的好奇,与我一同探索人类行为的奇妙世界。它没有给我任何预设的答案,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案例,让我自己去体会那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心理规律。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社会比较”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场景,比如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的生活,或者在评价他人时进行对比,让我意识到,我们似乎天生就有一种与他人进行比较的冲动。这让我回想起自己曾经因为看到别人拥有更好的东西而感到失落,或者因为自己的某些成就而沾沾自喜。现在我明白,这是一种“社会比较”在起作用。更让我感到启发的是,这本书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描述“社会比较”的普遍性,而是提供了应对“社会比较”的策略。我学会了如何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上,而不是仅仅与他人进行外部的比较。我也学会了如何欣赏他人的成功,而不是将其视为对自己的一种威胁。这种自我平和的心态,让我能够更加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和攀比。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心的满足,而不是外在的比较。

评分

这本书以一种出人意料的视角,解构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又屡次上演的“怪诞”行为。我常常会因为某个瞬间的冲动,或者一次不合逻辑的选择而感到困惑,这本书恰好为我提供了一扇深入探究的窗户。它不像那些枯燥的学术著作,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引人入胜的案例,将复杂的心理学原理化繁为简。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锚定效应”的讨论,作者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在谈判时如何被第一个提出的价格所影响,或者在购物时如何被商品的原价误导,让我惊觉自己原来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被这些心理“陷阱”牢牢套住。更让我着迷的是,这本书并不止步于揭示问题,它还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方法,帮助我们识别并规避这些怪诞行为,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我开始尝试在做重大决定前,有意识地“解锚”,寻找更多的信息来源,不再轻易被第一个出现的价格或观点所左右。这种自我觉察的过程,不仅提升了我的判断力,也让我对周围的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时候,我会观察身边的人,看看他们是否也同样受到这些心理规律的影响,发现原来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由无数微妙心理活动交织而成的复杂网络之中。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知识,更在于它引发的思考和带来的改变。它让我不再仅仅是被动接受现实,而是主动地去审视和理解,甚至去影响自己的行为模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副新的眼镜,能够看穿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心理机制,从而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陷入一种“原来如此”的惊奇感。它没有给我任何预设的答案,而是通过层层剥茧,让我自己去发现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奥秘。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互惠原则”的讨论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大量的例子,比如商家免费赠送小礼品,或者朋友之间的互相帮助,让我明白,一旦我们接受了别人的好处,内心就会产生一种回报的冲动。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与人交往的方式,我是否也曾经无意识地利用了“互惠原则”?又是否因为“互惠原则”而做了自己并不想做的事情?更让我感到兴奋的是,这本书不仅揭示了“互惠原则”的运作机制,还提供了一些策略,帮助我们识别并应对那些利用“互惠原则”来操纵他人的行为。我学会了如何在接受别人的好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不必要的承诺。我也学会了如何在与人交往中,建立一种更加平等和健康的互助关系。这种自我保护意识的提升,让我感到更加安心和自在。我发现,原来我们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些心理规律所影响,而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向导,带领我们穿越这些心理的迷宫,找到通往自主和自由的道路。它让我明白,理解这些心理学原理,不仅仅是为了看穿他人,更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管理自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