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用得上的心理常识

学点用得上的心理常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亦伟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实用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 行为心理学
  • 人际关系
  • 情绪管理
  • 自我提升
  • 生活技巧
  • 思维模式
  • 沟通技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6192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960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了解自我、认知外界、职场工作、婚恋情感,无一不跟心理学有关。无论你是遇到工作、情感还是生活中的烦心事,都能用心理学的知识找到解决的办法。
  ★一本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心理学知识普及必读。
  ★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内容简介

  心理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心理学的“影子”,只要你用心观察,随时随地都能发现现象背后的心理因素。
  书中用浅显的语言和通俗易懂的故事,帮你揭开现象背后隐藏的心理学常识,带你进入心理学的趣味世界中,感受心理学独特的魅力。

作者简介

  亦伟,资深心理咨询师,有丰富的心理咨询与教学经验,坚持将心理学与生活融汇,让心理学成为提升个人素质和生活质量的好帮手,作品语言简练、不晦涩。

目录

第一章 认识自己
——读懂自己才能读懂世界
1.每个人的思维都有局限 003
2.神秘的大脑运作方式 005
3.是错觉欺骗了你 007
4.老年人是最幸福的 008
5.眼见不一定就是事实 010
6.你只是在做真实的自己 012
7.心理的“成长史” 014
8.心理学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 016
9.我思故我在 019
10.心理暗示让痛苦数倍放大 021
11.第六感是如何产生的 022
12.神奇的潜意识活动 024
13.身体中的3个“我” 026
14.活出自己独立的人格 027
第二章 行为反映了我们的心理
——表面与内在的潜在逻辑
1.第一印象为什么如此重要 033
2.不可一味追求完美 034
3.双胞胎的相似人生轨迹 036
4.行动起来,也要表达出来 038
5.智慧源于观察和思考 039
6.“老实人”往往具有强大爆发力 041
7.是话太多,还是患了躁狂症 042
8.你渴望挑战极限运动吗 043
9.艺术家创造的“自由王国” 045
10.孩子为什么会贪玩任性 046
11.别让臆想扰乱正常生活 047
12.地域不同,肢体语言含义也不同 049
13.我们的身体一直在“说实话” 051
第三章 让色彩装点我们的生活
——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一些色彩
1.心理颜色的视觉感 055
2.色彩是一台环保的空调 056
3.色彩本身的强大吸引力 058
4.你最喜欢的颜色是哪种 059
5.先天色彩嗜好与后天色彩嗜好 061
6.每一种色彩代表不同性格 062
7.当心,你的情绪被色彩控制了 064
8.黄白的色彩搭配让人垂涎欲滴 066
9.初次约会,巧搭服饰的颜色 067
10.家庭装修中的颜色心理学 069
11.五光十色的化妆品,打造百变妆容 071
12.孩子天真烂漫的色彩世界 072
13.可令时空错乱的色彩 074
第四章 潜意识中的我们
——是梦境还是心境
1.梦境是开启内心世界的钥匙 079
2.庄周梦蝶的故事 081
3.梦中梦,似幻亦真 083
4.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085
5.周公解梦的玄机 087
6.梦话可以揭开心底的秘密 089
7.以正确的心态对待梦游 090
8.梦的科学解析 092
9.做梦助于开发脑功能 094
10.催眠产生潜意识梦境 096
第五章 工作中的心理学
——让你的工作充满正能量
1.求职第一步很关键 101
2.保持危机感,迸发无限活力 103
3.做一个积极进取的职场人 104
4.学会调控,避免职场“情绪传染” 106
5.令上班族厌烦的星期三 108
6.成功人士的“隐形抑郁症” 110
7.应用名片效应,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111
8.以人为本,赢得员工的心 113
9.运筹帷幄,打造一个卓越的团队 114
10.职场身体语言的暗示作用 116
11.巧妙化解电梯间的尴尬 119
第六章 当经济遇上心理
——投资理财的心理奥秘
1.超实用的经济心理学 123
2.专业理财师受追捧 124
3.如何面对股市的跌宕起伏 126
4.商业机密是公司的核心价值 127
5.“低价销售”太诱人 129
6.卖场人员提高销售热情的方式 130
7.配套出售的家居用品 132
8.“天价商品”为什么也有消费群 134
9.企业家的慈善行为源自哪儿 135
第七章 期待美丽的爱情
——翩翩起舞的爱情荷尔蒙
1.一见钟情,心底究竟在想什么 139
2.你在我心中是最美 141
3.珍贵的初恋,记忆中的美好 142
4.异性知己与亲密爱人 144
5.爱情是一种味道 146
6.每个人都有两段恋爱史 147
7.恋爱要越“谈”才越爱 149
8.遗忘,只是记忆的一种形式 150
9.学会拒绝,不要贪图被追求的小虚荣 153
10.走出网恋的阴霾心理 154
11.感情谈得起,更要放得下 156
12.思念是一种病 158
13.深情眼眸述说心底柔情 160
第八章 心理暗示可以帮助我们
——担心的事总容易发生
1.越怕出事,越会出事 165
2.预言成真只是偶然事件 166
3.从众心理暗示,打个哈欠也会“传染” 168
4.什么控制了胃的饥饿感 169
5.我的闺密又大采购了 171
6.在稳妥中探求冒险精神 172
7.如何化解心中的怒气 173
8.不可用破坏方式减压 175
9.危急关头,理智做出选择 177
10.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78
11.“80后”的怀旧风潮 180
12.互联网催生了双重人格 181
13.咬笔带来的幸福感 183
14.盲目模仿,会丢了真实的自己 185
15.别“宅”了,出来看看世界 186
第九章 人人都会恐惧
——你需要一颗“大心脏”
1.克服“密集恐惧症”的心理障碍 191
2.它们真的那么可怕吗 193
3.蜘蛛侠是个超级英雄 195
4.我们一起征服恐高症 196
5.奇特的“恐飞症” 198
6.幽闭空间恐惧症候群 199
7.晕血、晕针的特异恐惧 201
8.没有人不害怕电闪雷鸣 202
9.你有老板恐惧症吗 204
10.那些年的比较对象,“别人家的孩子” 206
11.洁癖症患者心底的秘密 208
12.让内心充满阳光 210
13.考试前突然“生病”的孩子 212
第十章 学会逆向思维
——让惯性思维偶尔反转
1.“人多力量大”的思维误区 217
2.过多选择带来的负效应 219
3.过分追求完美,反而适得其反 221
4.每个人都应该建立自信 223
5. 3岁独立人格开始成形 224
6.过度理由效应:削弱内在动力 226
7.为什么得铜牌的人比得银牌的人更高兴 228
8.问路存在风险,热心人也会指错路 230
9.外部干扰,最重要的事情也会忘记 232
10.玩游戏也可以锻炼身体 234
11.讲粗话可缓解疼痛 235
12.早晨不叠被子反而有利于健康 237
13.喝碳酸饮料可减压 238
14.保守秘密是心理健康的能力 240
15.哭泣不是丢人的事 242
16.不要压抑怒火,而要理智地宣泄 244
17.棘手的问题需要暂时搁浅 245
18.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 247
第十一章 让生活充满阳光
——疲惫生活里的积极向往
1.赢得起,也要输得起 253
2.不要让世俗夺走你的快乐 254
3.改变自己,但不能迷失自己 256
4.大众审美标准,苗条女和肌肉男 258
5.你那么美,为什么还要整容 260
6.平稳度过情绪“低潮期” 262
7.摆脱心理定势,塑造积极心态 263
8.无为,顺其自然最好 265
9.心理素质差,源于消极的想法太多 267
10.坚持下去,不要轻言放弃 269
11.集中注意力,有规律地生活和工作 270
12.乐在其中的拖延者 272
13.别让惯性支配你的生活 273

精彩书摘

  11.
  第六感是如何产生的
  第六感是一种基于相似经历产生的意识判断。
  几千年前,古希腊科学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有五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生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楚。科学实验表明,人体除了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五个基本感觉外,有可能还存在第六种感觉。“第六感”常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尤其是在敏感的女性身上,比如我们常常会听到以下对话:
  ——“你是怎么发觉他说谎/做错事/出轨/的呢?”
  ——“我的第六感在告诉我。”
  有些人对“第六感”的存在深信不疑,有些人却认为“第六感”简直就是无稽之谈。然而,科学家至今仍不能给我们确切的回答。
  生物学家认为存在第六感,其就是身体对机体未来的预感,生理学家把这种感觉称为“机体觉”、“机体模糊知觉”,也叫作人体的“第六感觉”。它指的是人们对内脏器官的感觉,是机体内部进行的各种代谢活动使内感受器受到刺激而产生的感觉。例如,人们对饥饿、口渴等的感觉,都不是通过五个基本感觉器官所感知的,而是通过“第六感觉”而感知的。有人把人的意念力或精神感应称为人的第六感觉,也就是所谓的超感觉力,我们这里所说的“第六感觉”是与之不同的。
  “第六感觉”的感知,并没有什么专门的感觉器官,是由机体各内脏器官的活动,通过附着于器官壁上的神经元(神经末梢)发出神经电冲动,把信号及时传递给各级神经中枢而产生的。然而,内脏器官的感受一般都不像机体表面的感觉那样清晰,而是带有模糊的性质,而且缺乏准确的定位。比如,当腹部出现疼痛的时候,患者往往分不清楚到底是胃痛还是肚子痛,所以生理学家把人体的“第六感觉”称之为“机体模糊知觉”。
  在正常情况下,人们一般无法清楚地感觉到胃肠的蠕动、消化液的分泌、心脏的跳动,等等。生理学家的实验表明,当内部感受器受到特别强烈的刺激或是持续不断的刺激时,人体的“第六感觉”的发现对人类了解自身的活动规律和防治疾病都是有益的。
  加拿大心理学家罗纳德·任辛科发表在《心理学》杂志上的报告说,他通过实验发现,某些人可能会意识到他们正在看的景象已经发生了变化,但又不能确定到底这变化是什么。他认为,这可能是一种新发现的、有意识的视觉模式。他把这种现象命名为“心智直观”。任辛科说:“它可能是一种预警系统。”
  北京大学心理系主任韩世辉教授认为,第六感可以从意识的角度来解释,人接收来自外部的信息后,大脑即对信息进行加工,有些信息可以到达意识层次,有些则不能到达,但有时往往是后者改变了人的行为方式。对心理学研究来说,“第六感”有点像UFO、外星人一样,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它存在,却又有相当一部分人相信它的存在。
  ……

前言/序言

  提到心理学,很多人脑海中的第一印象就是“弗洛伊德”、“心理问题”、“心理咨询”等这些字眼儿,总觉得心理学是一门艰涩、晦暗的专业学科,和我们普通人的生活离得很远。其实不然,心理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接壤的学科。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能感受到心理学的“马脚”。比如,大家坐电梯时都会不约而同地仰着头盯着不断在变化的楼层数字,这是“心理距离效应”;排队的时候往往右边排队的人总是比较多,这种现象显示的是“排队心理学”;一些平日里内向羞涩的人在酒后会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情绪,这则是压抑心理的另类释放……这种例子举不胜举,只要你留心,就能感受到心理现象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马脚”。
  那学习心理学有什么用处呢?
  首先,心理学会带你认识内外世界。学习心理学可以加深我们对自身的了解,可以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某些行为,这些行为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以及了解自己现在的个性、脾气等是如何形成的等。同样,你也可以把自己学到的心理活动规律运用到人际交往中,通过他人的行为推断其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实现对外部世界的更准确的认知。
  第二,调整和控制行为。人的心理特征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我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自身和他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和调整,也可以通过改变内在外在的因素实现对行为的调控。也就是说,可以尽量消除不利因素,创设有利情境,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积极行为。
  第三,应用在实际工作上。心理学分为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两大部分,理论心理学的知识大部分是以间接方式指导着我们的各项工作的,而应用研究的各个分支在实际工作中则可以直接起作用。比如教师可以利用教育心理学的规律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商场的工作人员利用消费和广告心理学的知识设计橱窗、陈设商品,以吸引更多的顾客,等等,这方面的应用很多,读者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有意地加以体会和利用。
  本书从以上角度出发,摒弃艰深晦涩的专业口吻,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和丰富好读的故事,将心理学在自我认知、外界认知、职场工作、投资理财、婚恋情感等方面的表现和运用生动具体地介绍出来,无论你是遇到工作、情感还是生活中的各类烦心小事,都能用心理学的知识找到相关解决的办法,同时,也能让自己变得更加心情愉快,情绪稳定,生活健康和谐。


《看见生活:日常心理学的智慧》 简介: 我们每天都在与人打交道,处理各种情绪,做出大小不一的决定。然而,在日常生活的洪流中,我们常常忽略了那些潜藏在行为背后、影响我们思考方式的心理机制。这本书并非要将你变成心理学专家,也不是要让你背诵拗口的理论,而是旨在为你揭示隐藏在寻常日子里的心理密码,让你“看见”生活,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更从容地应对挑战,更真切地享受喜悦。 为何需要“看见”生活? 想象一下,你为何会突然感到莫名的烦躁?为什么你总是会陷入某个让你不开心的回忆?为什么有时候,明明是出于好意,却会引起误解?为什么你好像总是被某些人或事吸引,又或者总是被某些人或事排斥?这些看似随机的反应,其实都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心理活动。 我们并非生活在真空中,我们的情绪、思想、行为,无时无刻不受到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从小到大,我们积累了无数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这些模式和习惯,就像一副无形的眼镜,塑造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而这本书,就是希望能帮助你摘下那副不经意间戴上的眼镜,用一种更清晰、更客观的视角来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这本书将带你探索什么? 第一部分:认识你自己——理解内心世界的地图 情绪的语言: 你是否曾被情绪淹没,或者觉得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本书将带你深入了解各种常见情绪的产生机制,学会识别情绪的信号,理解情绪的真正含义,并掌握一些简单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你将明白,情绪并非敌人,而是你内心需求的信使。例如,我们或许会探讨,为什么在感到压力时,我们会倾向于逃避而不是面对?这背后可能与我们对不确定性的恐惧有关。又或者,为什么在受到赞美时,我们会感到愉悦?这与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和被认可的需求紧密相连。我们将学习如何区分“我感到生气”和“我有一个生气的想法”,这看似微小的转变,却能极大地改变我们应对情绪的方式。 思维的陷阱: 我们常常自以为理智,但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早已被各种认知偏差所左右。本书将为你揭示那些你可能从未察觉的思维误区,比如“确认偏误”(只关注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锚定效应”(过度依赖第一印象或初始信息)、“非黑即白思维”等。理解这些偏差,能帮助你做出更明智的判断,避免被错误的认知所误导。例如,当我们在做购买决策时,为什么一个打折10%的商品会比原价90%的商品更吸引我们?这背后就是锚定效应在作祟。或者,当我们对某人产生负面印象后,往往会更容易注意到他身上的缺点,而忽略他的优点,这就是确认偏误的表现。学习识别这些思维陷阱,能够帮助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更客观地评价事物。 动机的引擎: 驱使我们行动的究竟是什么?本书将探讨人类深层的动机需求,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到更高层次的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理解了这些动机,你就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从而找到更有效的激励方式,无论是自我激励,还是激发团队的活力。我们会讨论,为什么有些人愿意为了一份热爱而付出巨大的努力,而有些人则更看重物质回报?这背后是不同动机驱动力的差异。我们还会探讨,如何通过满足他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如自主、胜任、归属)来提升团队的整体表现,这远比单纯的物质奖励更具持久力。 记忆的魔力与欺骗: 记忆是我们构建过去、感知现在、规划未来的基石,但它并非一成不变。本书将带你了解记忆的工作原理,以及它如何可能被加工、扭曲甚至虚构。理解这一点,能让你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经历,也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叙述。例如,我们常常以为自己的回忆是精确的录像,但实际上,每一次回忆都是一次重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记忆可能会被新的信息所影响,甚至会被潜意识的愿望所“编辑”。了解记忆的脆弱性,有助于我们更审慎地对待所谓的“事实”,也更能理解为什么不同人对同一事件会有截然不同的回忆。 第二部分:看见他人——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沟通的奥秘: 语言是我们交流的桥梁,但很多时候,桥梁并不总是畅通无阻。本书将深入剖析有效的沟通技巧,包括倾听的艺术、同理心的力量、非暴力沟通的原则,以及如何避免常见的沟通误区。学会这些,能让你的人际关系如鱼得水。例如,在与伴侣发生争执时,我们常常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却忽略了倾听对方的需求。本书将介绍如何运用积极倾听,比如复述对方的话语,表达对对方感受的理解,来化解矛盾。我们还会学习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通过指责或抱怨。 人际吸引的规律: 为什么有些人能轻易地赢得他人的好感?本书将从心理学的角度,为你解析人际吸引的要素,如相似性、互补性、曝光效应、互惠原则等。理解这些规律,能帮助你更好地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无论是朋友、同事还是恋人。我们会探讨,为什么我们更容易与那些和我们有着相似兴趣或价值观的人成为朋友?这背后是“相似性吸引”在起作用。我们还会分析,为什么一个善意的帮助,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就是“互惠原则”的力量。 冲突的化解: 人际关系中难免会有摩擦和冲突。本书将为你提供处理冲突的实用策略,教你如何冷静分析问题,识别冲突的根源,并寻找双赢的解决方案,从而化解矛盾,修复关系。我们将学习如何区分“针对人”和“针对事”,以及如何避免在冲突中采取防御姿态,而是以合作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例如,当我们面对一个难以解决的意见分歧时,与其坚持己见,不如尝试去理解对方的立场,并共同寻找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折衷方案。 情绪感染与群体动力: 我们并非孤立的个体,我们的情绪会互相影响,而群体也存在着特殊的心理动力。本书将带你了解情绪如何像病毒一样传播,以及群体中常见的现象,如从众效应、群体思维等。理解这些,能帮助你在群体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独立判断。例如,在面试或者团队合作中,我们可能会受到周围人情绪的影响,而产生不必要的焦虑。学会识别和管理这种情绪感染,能够让我们在群体中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 第三部分:智慧生活——将心理学融入日常 学习与记忆的优化: 无论你是学生还是职场人士,高效的学习和记忆能力都是宝贵的财富。本书将为你介绍一些基于心理学原理的学习策略,如间隔重复、主动回忆、费曼技巧等,让你事半功倍。我们将探讨,为什么死记硬背的效果不如理解和运用?如何通过构建知识体系来提升记忆效率? 压力管理与心理韧性: 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无处不在。本书将为你提供科学有效的压力应对方法,教你如何识别压力的信号,并建立强大的心理韧性,让你在逆境中也能保持积极乐观,并从中成长。我们将学习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正念冥想,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认知来减轻压力感。 决策的艺术: 每天,我们都在做各种大小的决策。本书将帮助你审视自己的决策过程,学习如何收集信息,评估风险,并做出更理智、更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我们会探讨,如何在信息过载的情况下做出最优决策,以及如何避免“选择悖论”。 幸福的密码: 幸福是什么?如何才能更接近幸福?本书将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为你揭示追求幸福的智慧,包括培养感恩之心、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发掘个人优势等。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来提升自己的幸福感,比如写感恩日记,或者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 这本书的目标读者: 这本书是为所有渴望更好地理解自己,更深入地理解他人,并希望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心理学智慧来提升生活品质的普通人而写。无论你是学生、职场新人,还是经验丰富的职场人士,是为人父母,还是正在经历人生重要转折的人,都能从中找到共鸣和启发。它不是一本填鸭式的教材,而是一本让你在阅读中“顿悟”,在实践中“受益”的伙伴。 本书的独特之处: 贴近生活: 案例丰富,取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情境,让你在阅读时能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通俗易懂: 避免使用晦涩的专业术语,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将深奥的心理学原理娓娓道来。 实用导向: 强调“学以致用”,提供了大量可操作的技巧和方法,让你能够立即将其运用到生活中,感受到改变。 积极视角: 关注心理学的积极面,引导读者发现自身潜力,提升幸福感,实现个人成长。 “看见生活:日常心理学的智慧”,它不承诺让你瞬间变成心理学家,但它承诺让你看到一个更清晰、更深刻、也更有力量的生活。它会是你梳理内心、理解他人、优化决策、增进幸福的贴身向导。让我们一起,用心理学的智慧,点亮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人类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感到好奇,也陆陆续续读过一些心理学相关的书籍。但很多书读下来,感觉要么太理论化,要么就是一些心灵鸡汤式的说教,真正能够落地到生活中的知识并不多。直到我遇到了《学点用得上的心理常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心理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学术殿堂,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智慧。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决策心理学”的章节。它揭示了我们在做各种决策时,常常会被各种心理陷阱所影响,比如“损失厌恶”、“锚定效应”等等。书中用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来说明这些概念,比如在购物时,商家常常利用“锚定效应”来引导我们消费,比如先展示一个高价的商品,再展示一个相对便宜的,让我们觉得后者非常划算。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回想起自己曾经因为看到“原价”和“折扣价”的巨大差异,而冲动购买了许多并不需要的东西,简直是血淋淋的教训。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理智地做选择,实际上却在不知不觉中被各种心理因素所操纵。它教会我,在做重要决策时,要多给自己一些思考的时间,尽量跳出商家或者他人设定的“锚”,多从自己的实际需求出发,才能做出真正对自己有利的选择。这不仅仅是购物,还包括职业选择、投资理财等等,这本书提供的思维框架,真的能让我们在复杂的决策中保持清醒。

评分

不得不说,《学点用得上的心理常识》这本书,就像一本生活说明书,它用一种非常温和而深刻的方式,帮助我重新认识了许多习以为常的现象。我平时的工作比较忙碌,阅读时间有限,所以选择书籍的时候,我非常看重效率和实用性,这本书完全符合我的要求。 书中关于“人际关系”的章节,对我触动很大。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讨好”别人,而是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分析了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产生距离,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建立深厚的友谊,而有些人却总是难以融入。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归因理论”的讲解。书中提到,当我们评价别人的行为时,我们往往倾向于将其归因于对方的内在特质(比如“他就是个懒鬼”),而当我们评价自己的行为时,则更倾向于归因于外部因素(比如“我今天加班,所以没时间做家务”)。这种“基本归因错误”和“行动者-观察者效应”,能够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觉得别人不理解自己,而自己也难以理解别人。这本书教会我,在评价他人的时候,要多一份理解和同情,尝试去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这样才能减少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读完这一章,我感觉自己对周围的人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懂得如何去与人相处了。

评分

最近在阅读《学点用得上的心理常识》这本书,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讲解之透彻,真的让我感到非常惊喜。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科普读物,更像是一本指导我们如何更好地生活的工具书。 其中关于“记忆与遗忘”的部分,让我对自己的大脑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不仅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会遗忘,还提供了一些提高记忆力的实用技巧,比如“编码”、“存储”和“提取”等概念的运用。我一直觉得自己记忆力不太好,记不住人名、数字,甚至经常忘记刚刚说过的话。读了这一章,我才了解到,原来遗忘并非全然是坏事,它帮助我们过滤掉不重要的信息,让大脑保持高效运转。更重要的是,书中提供的一些方法,比如“联想记忆法”、“费曼学习法”等,我尝试了一下,发现确实对我的记忆力有显著的提升。我现在能够更轻松地记住重要信息,并且在学习新知识时,也更加得心应手。这本书真的让我体会到,了解大脑的运作机制,能够极大地提升我们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

评分

我是一位非常普通的读者,平时喜欢看一些能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的书籍。《学点用得上的心理常识》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一需求,并且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书中关于“成长型思维”与“固定型思维”的对比,让我眼前一亮。我之前并没有深入思考过这个概念,但读了之后,我才意识到,这种思维模式的差异,对于一个人能否在生活中取得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书中详细阐述了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倾向于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天生的,无法改变,因此害怕挑战,一旦遇到挫折就会轻易放弃。而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则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得到提升,他们乐于接受挑战,从失败中学习,并最终取得更大的成就。这一点在我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中都有深刻的体现。我曾经因为害怕失败,而错失了一些宝贵的机会。读完这一章,我感觉自己仿佛被打通了任督二脉,明白了如何去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如何去拥抱挑战,而不是逃避。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介绍,它更像是一把钥匙,帮助我解锁了改变自己的潜能。

评分

最近读到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虽然我本身并不是心理学专业的,平时也就是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到好奇,偶尔看看科普类的文章。这本书的书名叫做《学点用得上的心理常识》,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它不是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而是更侧重于实用性,教我们一些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立刻应用起来的心理学知识。我一直觉得,心理学不仅仅是研究精神疾病的学科,它其实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怎么理解自己的情绪,怎么做出决策等等。这本书就正好满足了我这种“实用派”的需求。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个章节,讲的是关于“确认偏误”的部分。书中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来解释这个概念,比如我们看到一个新闻,如果正好符合我们之前某个固有的看法,我们就会更容易相信它,并且会主动去寻找其他支持这个看法的证据,而忽略那些反驳的。这一点真的太真实了!回想我自己的经历,有时候在网上看到一些热门话题,或者和朋友讨论一些观点时,确实很容易陷入这种“确认偏误”的陷阱。比如,我曾经觉得某个明星人品不好,然后就会特别留意搜集他的一些负面新闻,而对那些正面报道视而不见。书里也提到了,这种偏误会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固执,不愿意接受新的信息,甚至对周围的世界产生扭曲的认知。它提醒我,在接收信息的时候,一定要保持警惕,主动去寻找反驳的观点,多方面地去了解事情的真相,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自己已经相信的部分。读完这一章,我感觉自己好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对很多事情的看法都变得更加客观和理性了。

评分

我最近在阅读一本叫做《学点用得上的心理常识》的书,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质量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提供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的方式,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 书中关于“压力与应对”的部分,让我觉得非常受用。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压力对我们身体和心理的危害,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应对策略。比如,书中详细介绍了“正念冥想”的好处,以及如何通过简单的练习来缓解焦虑和提升专注力。我还记得书中提到一个叫做“认知行为疗法”(CBT)的简化版本,教我们如何识别和挑战那些非理性的负面想法,从而改变情绪。这一点对于我这种容易陷入负面情绪的人来说,简直是救星。我开始有意识地去留意自己的想法,当出现“我一定会失败”这样的念头时,我就会提醒自己去寻找支持“我可能会成功”的证据,或者去思考“即使失败了,我能学到什么”。这种练习,虽然需要时间和耐心,但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我感觉自己的情绪变得更加稳定,应对困难也更有信心了。这本书真的是一本能够实实在在帮助我们改善生活品质的书。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品读《学点用得上的心理常识》这本书,它给我带来了非常深刻的思考和改变。这本书的内容涉及范围广泛,但核心都围绕着“实用”二字,让心理学知识真正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书中关于“动机与激励”的分析。它不仅仅停留在“要努力”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我们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区别,以及如何有效地激发自己的内在动力。书中提到了“自我决定理论”,解释了自主性、胜任感和归属感对于激发内在动机的重要性。这一点让我反思了自己很多时候的“拖延症”,原来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不愿意去做某件事情,是因为感觉它缺乏自主性,或者觉得这件事情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读完这一章,我开始尝试去寻找做事情的意义,去设定一些小目标来增加胜任感,并且有意识地去维护自己的社交关系,来获得归属感。这种由内而外的激励方式,比单纯的“奖励”或者“惩罚”要有效得多。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持久动力,来自于我们内心深处的驱动力,而这正是这本书教我如何去发掘和培养的。

评分

我最近在读一本叫做《学点用得上的心理常识》的书,这本书的标题非常吸引我,因为它直接点明了它的核心价值——实用性。我一直觉得,心理学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它更应该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指南,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从而更好地生活。 书中关于“沟通技巧”的部分,简直是职场小白和社交恐惧症患者的福音。它没有讲那些高深的语言学理论,而是从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出发,教我们如何有效地倾听,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如何在冲突中找到共赢点。我记得有一节讲的是“积极倾听”,书中详细阐述了积极倾听不仅仅是用耳朵听,更是用心去感受对方的意图和情感,并且通过肢体语言和适当的回应来表示你在认真倾听。这让我反思了自己平时的沟通方式,很多时候,我只顾着说自己的想法,或者在对方说话的时候就已经在脑子里盘算着如何反驳,根本没有真正地去理解对方。读完这一章,我立刻在工作中尝试了一些新的沟通方式,比如在会议中,我开始有意识地复述对方的观点,并且提问来确认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结果发现,同事之间的误解明显减少了,合作也变得更加顺畅。这本书的价值,真的在于它能够转化为实际行动,并且带来积极的改变。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类“常识”类的书籍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总觉得市面上这类读物太多了,内容同质化严重,要么就是过于肤浅,要么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但是,《学点用得上的心理常识》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它不仅仅是列举了一些心理学名词,而是真正地将深奥的心理学原理,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展现出来。 书中关于“情绪管理”的那一部分,我觉得尤其值得称赞。它并没有空洞地告诉你“要控制情绪”,而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我们为什么会有负面情绪,比如焦虑、愤怒、沮丧等等,以及这些情绪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的。最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些非常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来应对这些负面情绪。比如,书中提到了一种叫做“认知重评”的方法,就是通过改变我们对事件的看法来调整情绪。举个例子,当我们遇到挫折时,我们可能会想“我真是太笨了,什么都做不好”,从而感到沮丧。但如果换一个角度,用“这次的失败是一个学习的机会,我从中吸取教训,下次会做得更好”来解读,心情就会截然不同。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在我自己尝试了几次之后,真的让我叹为观止。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让我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解读。这本书真的是一本教会我如何与自己情绪和解的宝藏。

评分

我最近捧读的《学点用得上的心理常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认为,了解心理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但这本书却将这份理解延伸到了对周遭世界的洞察,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常识”的范畴。 其中关于“社会心理学”的一些内容,尤其让我着迷。书中对“从众效应”和“群体思维”的剖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用大量的真实案例,比如一些历史事件中的集体盲从,以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因为害怕被孤立或者被否定,而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独立判断,随波逐流。我记得书中举了一个关于“旁观者效应”的例子,说明在多人围观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会因为认为“总会有人去帮忙”而袖手旁观,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这一点让我毛骨悚然,同时也引发了我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我开始意识到,在很多时候,我们看似是独立的个体,实际上却深受群体的影响,而我们对这种影响的认知却非常模糊。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有机会去审视这些潜藏在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从而有机会做出更清醒、更自主的选择。它不仅仅是认识到现象,更是引导我们去思考如何打破这些束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