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现代环境监测新技术译丛:水质评价中的生物分析工具》综合评价了水质评价中用到的各种生物分析工具,评价对象包括饮用水、再生水、常规及深度水处理工艺等。书中不仅展示了生物分析工具的应用程序,还填补了与之相关的毒理学/生态毒理学背景知识。每章都针对性地总结了相关信息材料,以便于在水质评价中使用这些分析工具。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致谢
译者的话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有机微量污染物
1.2.1 定义
1.2.2 转化产物
1.2.3 低浓度和混合物
1.3 环境毒理学
1.4 环境风险评估
1.5 生物分析工具
1.5.1 体内和体外生物测试法
1.5.2 细胞的生物测试法
1.5.2.1 原生细胞
1.5.2.2 转基因细胞
1.5.3 毒性作用模式
1.6 生物测试方法选择和成组测试法设计
1.6.1 基于保护目的的成组测试方案设计
1.6.2 基于化学物质类型的成组测试设计
1.7 生物分析工具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1.8 化学分析和生物测试是互补的监测工具
第2章 化学物质的风险评估
2.1 引言
2.2 化学品风险评估现状
2.2.1 危害识别
2.2.2 效应评估
2.2.2.1 剂量效应关系
2.2.2.2 生物体内积累和毒性(PBT)评定
2.2.3 暴露评价
2.2.4 风险表征
2.2.5 风险管理
2.3 生物分析工具在化学物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2.3.1 弥补数据空白
2.3.2 成组测试方案
2.3.3 动物替代试验方法
2.3.4 体外测试方法
2.3.5 生物分析技术在定量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前景及方向
2.4 结论
第3章 水质评估和全排水毒性测试
3.1 引言
3.2 用水类型
3.2.1 饮用水
3.2.2 再生水、雨水和含水层补给
3.3 水生生态系统
3.4 全排水毒性测试(WET)
3.4.1 水生生态毒理学测试系统在WET测试中的应用
3.4.2 原位WET测试
3.4.3 生态学终点
3.4.4 WET测试中的生物标志物
3.4.5 利用生物分析工具进行WET测试
3.4.6 案例研究1——悉尼市政污水WET测试
3.4.7 案例研究2——利用鱼类胚胎试验进行水质筛查
3.5 结论
第4章 毒性作用方式及毒性通路
4.1 引言
4.2 毒物代谢动力学
4.2.1 吸收、分布和消除
4.2.2 外源性物质代谢
4.2.3 化学物质暴露的毒物代谢动力学指示物
4.2.4 基于细胞的生物测试表征毒物代谢动力学
……
第5章 化学品对人体的毒性通路
第6章 化学品在水生生物中的毒性通路
第7章 剂量效应评价
第8章 混合物及毒性当量概念
第9章 水质评价中生物分析工具研究现状
第10章 质量保障和质量控制(QA/QC)
第11章 应用生物分析工具进行水质评价的案例研究
第12章 生物分析工具的发展前景
术语解释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过去的几十年里,引起水环境或饮用水污染的有机物风险评价研究与日俱增。然而,目前大多数研究都聚焦在利用化学分析手段对单一化学物进行识别和定量评价上,近几年出现基于效应的测试方法,可以补充化学分析中基于暴露的化学物质风险评价。这些新的基于效应的测试方法,包括体外生物测试(生物分析工具),而且越来越多的生物分析工具在水质评价中有巨大应用前景。
这本书的目的是为非专业人员总结生物分析工具在水质评价应用的科学背景,并总结前沿科学。重点评价对象为饮用水,也包含其他水质,如地表水、城市循环水、工业废水、煤层气水和雨水。
第1章讲述了关于各化学品的背景资料概述。重点是有机物及其在环境和工程系统中的转化产物,例如农药、医药、个人护理品、消费品和工业化学品。
第2章介绍了风险评估和化学品的国际法规。本章讨论了生物分析工具在目前风险评估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它们在将来的发展前景。
第3章基于风险对各种类型的水体制定了标准和指导值。对全排水水毒性评估(WET)(也称为直接毒性评估)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全排水毒性评估是一种经典方法,已纳入很多国家的监管框架。尽管如此,WET很少作为监管工具,主要在研究中使用。WET通常与生态毒理分析一起开展,同时,体外测试分析也有相关应用。案例研究说明了它们不同之处。
接下来的章节介绍生物分析工具的科学依据。第4章将读者带人细胞水平机制,介绍作用方式分类和毒性通路,这对生物分析工具的设计和应用至关重要。这些细胞水平的效应是影响人类健康(第5章)和水生态系统(第6章)的共同根源。第5章总结了化学品暴露触发细胞水平影响所导致的潜在健康风险,并介绍了相关评价终点。第6章扩展了第4章,引入毒性通路概念,反推结果通路,使细胞效应与环境生物、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关联起来。
第7章介绍剂量响应评估、数据报告和基准值的推导。还介绍了衡量混合物效应的毒性当量浓度计算的数学背景。
第8章概述了混合毒性的概念,总结了化学物质在混合物中相互作用的方式。本章引入了毒性当量的概念,这是一种评估混合物毒性的方法,它应用了简单的度量和毒性当量浓度计算所支撑的科学原理(第7章介绍)。
第9章概述了如何开发一个生物分析方法,展示了水质评估常用的生物分析方法的概况。
生物分析工具的应用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这在第10章中进行了讨论。此外,第10章还介绍了较好的样品预处理方法。
在第11章,优选了地表水质量评估、废水、再生水处理和饮用水案例,对生物分析工具的使用和优势进行阐述。
第12章提供了未来该领域的发展前景。由于该跨学科领域的术语十分广泛,所有用到的缩写和术语都整理在术语表中。我们希望您能喜欢这本书,如同我们写这本书时一样心情愉悦。
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系列丛书:新型大气污染源解析与控制技术 书籍简介 本书是“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系列丛书”中的重要一辑,聚焦于当前全球面临的严峻挑战——大气污染的精准溯源、高效控制及长期监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大气中细颗粒物(PM2.5)、臭氧(O3)、氮氧化物(NOx)以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等污染物的浓度持续攀升,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构成了直接威胁。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近年来在新型大气污染源解析、先进监测技术应用以及创新减排策略研发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第一部分:大气污染源的动态监测与精准溯源 本部分构建了全面而精细的大气污染源“画像”体系。传统的气象扩散模型在面对复杂城市地形和多源混合排放时,往往难以实现对特定污染物贡献度的精确分离。因此,本书首先引入了高时间分辨率的源解析技术。这包括化学传输模型(CTM)的升级应用,重点探讨了如何融合卫星遥感数据和地面实测数据,以优化模型参数,提高对区域传输过程的模拟精度。 重点章节详细阐述了正/反向源解析方法的集成应用。在正向解析方面,我们深入研究了碳同位素指纹技术在区分化石燃料燃烧与生物质燃烧源方面的最新进展,并结合有机物谱系分析,实现了对VOCs排放源(如石化工业、溶剂使用、交通排放)的精细化定性与定量。在反向解析中,重点讨论了大气化学反应网络模型(e.g., Master Chemical Mechanism, MCM)在预测污染物的二次生成路径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机制反演一次排放源的强度。 此外,针对新兴的无组织排放源(如垃圾填埋场、储油罐溢散等),本书介绍了激光雷达(LIDAR)结合无人机(UAV)搭载的在线监测系统,实现对厂界外特定污染羽流的三维动态追踪和溯源,极大地提升了环境执法和应急响应的效率。 第二部分:新型污染物与排放清单的优化 大气污染的复杂性在于其组分的多样性。本书不仅关注传统的“老三样”,更将研究视野拓展至新型大气污染物。其中,针对超细颗粒物(UFP)及其有毒金属成分的生成机制和健康风险,提出了基于能源消耗-排放因子耦合的新模型,用以评估电力、冶金等重点行业的贡献。 在挥发性有机物(VOCs)控制方面,传统排放清单的滞后性和不确定性是制约减排效果的关键。本部分引入了基于机器学习的排放清单修正方法。通过对历史气象数据、土地利用变化和工业生产负荷的深度学习分析,建立了能够实时反映生产活动波动的动态排放清单。特别地,针对工业园区内部的“热点”排放源,研究团队开发了基于物联网(IoT)的连续监测网络,结合扩散模型验证,确保了清单数据的时空代表性和准确性。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区域臭氧污染的协同控制。通过对O3前体物(NOx和VOCs)的比例限制关系进行空间划分,设计了差异化的减排路径图,为跨行政区域的联防联控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第三部分:先进控制技术与深度减排策略 本部分着眼于技术的前沿应用,旨在提供可操作、高效率的污染控制解决方案。 在移动源控制领域,传统催化技术已接近瓶颈。本书重点介绍了低温等离子体催化氧化技术(PCO)在柴油机尾气后处理中的应用潜力,特别是在去除低浓度、高组分的VOCs方面的优异性能。同时,对氢燃料电池技术的推广路径对城市空气质量的长期影响进行了情景模拟分析。 对于固定源污染,核心内容聚焦于超低排放技术的深度集成与能耗优化。例如,针对燃煤电厂的脱硫脱硝系统,提出了耦合吸收-吸附协同脱除技术,以实现对SO2、NOx和部分汞的同步高效去除,同时降低了对系统能耗的冲击。针对工业锅炉和炉窑,详细剖析了清洁能源替代(如生物质气化、工业余热回收)在实现“近零排放”目标中的工程实践与经济可行性评估。 最后,本书探讨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角色。通过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特别是对特定植被群落的筛选与应用,量化了其对PM2.5和某些特定气态污染物的“洗涤”效率,为构建韧性城市环境管理体系提供了跨学科的思路。 目标读者 本书面向环境工程、大气科学、环境化学、环境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环保规划、污染控制工程设计、环境监测与执法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它既是理论研究的重要参考,也是工程实践的可靠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