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 有学有趣:思路清晰,结构严整,以今人眼光看古典本书是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引驰教授,为学生入门而写作的讲稿,后经十余年课堂实践后,又修订、增补、调整后,形成的一部思路清晰、结构严整的《庄子》入门读物。作者博古通今、旁征博引,可以见出深厚的古典学问的功底,而尤为难得的是,作者长期关注西方古典学、文学的研究成果,与西方学者交流往返,故书稿中非但无“冬烘”气,反而逻辑清晰、构架绵密,时而引古今中外文学例证,读来颇感亲切,甚尔捧腹大笑。
☆ 入门不错:讲字析句,由段及篇,从关键点贯穿全书
经典的意义,不是某一个思想的载体,而是源源不断地为不同的人提供思想源泉和生命力量。而这前提,是读懂经典的文本,而非人云亦云。本书即秉承经典细读的原则,选取《庄子》中《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秋水》、《骈拇》、《马蹄》、《胠箧》等意旨贯通、情思周洽的篇章,通过逐句逐段的方式,引导读者自己在阅读中探索。本书所选定的篇章,有其前后连贯的脉络,目的在分析思想如何在文本中逐渐展开;另外为厘清意脉,往往会勾连《庄子》其他篇章中的线索,乃至其他相关典籍提供的材料,以提供较为整体的视野。
内容简介
《无为与逍遥:庄子六章》属于《庄子》的介绍性著作,阅读难度属中等,适合有一定文言阅读基础、想要对《庄子》有整体和进一步把握的读者。本书首先从整体上介绍《庄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随后介绍庄子其人及《庄子》一书的成书、流传、注释及真伪等重要问题。然后选取《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秋水》《骈拇》《马蹄》《胠箧》等意旨贯通、情思周洽的篇章,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对比多家观点,梳理文脉,抉发理趣,展示了《庄子》归本天道、循性逍遥、等观万物、政治无为等精神面相。
作者简介
陈引弛,一九六六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一九八八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一九九三年同系获文学博士学位。曾任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研究方向包括道家思想与文学、中古佛教文学、古典诗学以及近代学术史等。
主要作品有:《作为文化史的艺术史》、《庄学文艺观研究》、《乱世的心智》、《彼岸与此境》、《隋唐佛学与中国文学》、《佛教文学》、《庄子精读》、《文学传统与中古道家佛教》等。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庄子其人及其书/001
一 《庄子》中的庄子/012
二 篇目分篇真伪/023
第二章 逍遥: 依循自然的自由/057
一 鲲鹏的寓言世界/059
二 逍遥之游的境界/086
三 无名无功与无己/105
第三章 秋水: 兼摄逍遥与齐物/127
一 河海的小大之辩/129
二 守天反真的精神/165
三 天机与濠上之乐/183
第四章 齐物: 道视野中的宇宙/203
一 “吾丧我”与天地人籁/205
二 “以明”与“道通为一”/222
三 “沉鱼落雁”与“物化”/249
第五章 养生: 人生论说的脉络/261
一 “缘督以为经”的养生/263
二 通情达理的生死观/279
三 后世的同情与不解/292
第六章 无为: 植根人性的政治/313
一 “尽己性”的自然人性/315
二 “尽物性”的“至德之世”/341
三 “绝圣弃知”“殚残圣法”/359
原跋/385
后记/389
精彩书摘
庄子其人及其书(节选)
经典的重要和意义,在今天不必多言了;其实,传统的学问之道便是以典籍为基础、为核心的。
经典的一个表征就是语言乃至观念的延展性和生命力。据说《圣经》和莎士比亚是西方人引用最多的。说到《庄子》,在精神层面上,这部书归属其名下的古代哲人庄子是古往今来无数人所熟悉而倾心向慕的,“道家”在很大程度上以其为代表形象——老子的思想固然影响很大,但作为情、智兼具的形象似乎还是无法与庄子相比并的——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精神传统之一,而与儒、释两家鼎立。如果以上面所谓的引述来考察,至少可以举出一点,《庄子》的成语非常之多。略略列举,就有诸如鹏程万里、扶摇直上、越俎代庖、大相径庭、不近人情(以上《逍遥游》)、沉鱼落雁、朝三暮四(以上《齐物论》)、庖丁解牛、踌躇满志、游刃有余、薪尽火传(以上《养生主》)、螳臂当车(《人间世》)、相濡以沫、莫逆之交(以上《大宗师》)、虚与委蛇(《应帝王》)、断鹤续凫(《骈拇》)、识其一不识其二、大惑不解(以上《天地》)、得心应手(《天道》)、不主故常、东施效颦(以上《天运》)、吐故纳新(《刻意》)、望洋兴叹、贻笑大方、井底之蛙、管窥锥指、邯郸学步(以上《秋水》)、呆若木鸡、鬼斧神工(以上《达生》)、君子之交、似是而非、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以上《山木》)、亦步亦趋(《田子方》)、白驹过隙、每况愈下(以上《知北游》)、空谷足音、运斤成风(以上《徐无鬼》)、鲁莽灭裂(《则阳》)、得意忘言、得鱼忘筌(以上《外物》)、捉襟见肘(《让王》)、摇唇鼓舌(《盗跖》)、分庭抗礼(《渔父》)、能者多劳、探骊得珠(以上《列御寇》)、学富五车、栉风沐雨(以上《天下》),等等。今见《韩非子》著名的“自相矛盾”寓言,《榖梁传疏》“哀公二年”引作《庄子》佚文。单就此题便不妨可以作一篇“《庄子》成语考”。仅此而言,《庄子》就堪称古代重要的经典。
读经典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把握关键,以一当十。古书汗牛充栋,好像一辈子都读不完,其实最关键的书还是有限的,读了一些最重要的典籍,其余的也就势如破竹,略无疑难了。当初陈寅恪遇到前辈夏曾佑,夏说: 你好啊,懂外文,可以读许多书,我把中国书都读完了,没事干啦!初听一定感到很奇怪,仔细想想很简单: 中国重要的典籍就那些,读了它们,纲举目张,便得其要领了。以往讲究读书都是如此的,比如读史书一定先读“前四史”,不是说读了“前四史”就可以了解唐、宋、金、元、明的历史,而是说基本的条理、原则都在那儿了,再读起来不费劲了。读书得读关键经典这个道理,够境界的学者都知道。钱锺书“文革”后访问美国的时候参观一家大学图书馆,别人介绍他看了许多珍本、善本书,特别说及有些是举世独有的,他哈哈大笑。人家问他为什么笑,他答: 原来天底下有这么多我不必读的书呵。确实,不少世上独一无二的书未必是值得读的。由此来看《庄子》,它作为子书,有些特别之处,虽然不似杂家以兼综为主,但也包容甚广,涉及道、儒、名庄子的朋友惠施是《庄子》中非常突出的一个人物,其人便是先秦名辩之学的重要代表,《天下》篇“惠施多方”以下一节,记载了许多名学论题,亦是公认的古代名学重要史料。《庄子》中庄子与惠施有许多论辩,甚至他也曾被视为“辩士”,见《至乐》篇“庄子之楚见空髑髅”一节。、法等家对于先秦诸子的辨析,乃至逐渐确立“家”的概念,从周秦汉文献中看,呈现一个逐步建构的过程: 先秦综而称之者唯“儒”与“墨”,但前者为一职业,后者为一组织,最初皆非就学术脉络而言;余者如《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等,率称某子而已;西汉司马谈“论六家要指”(《史记?太史公自序》)乃有“六家”的分别,至班固《汉书?艺文志》,“九流十家”才最终成立。,读之对诸家皆能从正面或反面增强了解,或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这里仅以儒家为例,历来就有学者认为《庄子》的主旨是表彰儒家而非反儒的。唐代的古文大家韩愈不仅文人而已,他是以复兴儒道为己任的,虽然他在《原道》等文章中力斥老子之学,其《送王秀才序》于庄子则以为出自儒学一脉:“吾常以为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故学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又各以所能授弟子,原远而末益分。盖子夏之学,其后有田子方,子方之后,流而为庄周,故周之书,喜称子方之为人。”宋代肯定庄子与儒家的联系者渐多,苏轼《庄子祠堂记》质疑《庄子》中《让王》诸篇的主要理由就是“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林希逸《庄子鬳斋口义》也说《庄子》的“大纲领大宗旨未尝与圣人异也”。明代杨慎以为庄子“未尝非尧舜”、“未尝罪汤武”、“未尝毁孔子”(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十七引),袁宏道《广庄》称:“庄去孔圣未远,七篇之中,半引孔语,语语破生死之的,倘谓蒙庄不实,则《中庸》亦伪书矣。”清代著《庄子雪》的陆树芝从另一角度论及庄子与儒家不相违背:“恐先圣之道寖以微灭,又重悲夫惑于异说者之迷而不知所返也,于是乎抗怀高寄,而作《南华》。《南华》者,以异说扫异说,而功在六经者也。”(《读庄子杂说》)姚鼐提出“子夏之徒述夫子语,子夏者,以君子必达于礼乐之原,礼乐原于中之不容己而志气塞乎天地”,“庄子之书言‘明于本数’及‘知礼意’者,固即所谓‘达礼乐之原’,而‘配神明、醇天地’、‘与造化为人’亦‘志气塞乎天地’之旨”(《庄子章义序》)。姚鼐所引云云大抵出《天下》。《天下》篇或以为未曾涉及孔子等诸儒家,而其实开篇的总论部分所论即是,林希逸《庄子鬳斋口义》已指出该篇:“既总序了,方随家数言之,以其书自列于家数之中,而邹鲁之学乃铺述于总序之内,则此老之心,亦以其所著之书皆矫激一偏之言,未尝不知圣门为正也。读其总序,便见他学问本来甚正。”章学诚也曾断言“荀、庄皆出子夏门人”(《文史通义?经解上》)。近代章太炎不同意庄子出子夏一脉的说法,以为“庄生传颜氏之儒”(《菿汉昌言》卷一),于其承儒家之学而来则并无异词;其后郭沫若在《十批判书》的《庄子的批判》一文中承章说而发挥之;此外锺泰《庄子发微》以力辩“庄子之学,盖实渊源自孔子,而尤于孔子之门颜子之学为独契”(《〈庄子发微〉序》)。这些意见或许未必能成定论,但《庄子》与儒家之关系确乎不是贬斥、排诋那么简单,《庄子》中涉及孔子、颜渊的文字甚多,有些确实不是一味贬抑的,如锺泰提出的《寓言》篇中“庄子谓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一节便是。由《庄子》可以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理解儒学是无疑的。
除了诸子各家,《庄子》对于了解道家的多层内涵也有助益。先秦时代其实并无“家”的概念,当时皆以“子”称论,如《庄子》的《天下》篇、《荀子》的《非十二子》及《解蔽》等都是如此。各家的说法是到汉时才逐渐流行,经整齐诸子之言,乃出现所谓儒、道、墨、名、法、阴阳等等各家。参《史记》之《太史公自序》记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一节。“道家”一名,最初其实是指黄老之学,这在《史记》的《魏其武安侯列传》中看得最清楚,其中记载:“太后好黄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赵绾、王臧等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是以窦太后滋不说(悦)魏其等。”显然,“黄老之言”与“道家言”是一回事。也就是说,所谓“道家”最初主要指黄老之学,在后代的观念中才逐渐发生指意偏移,谓所谓老庄之学。黄老之学承自稷下齐学,融汇了老子之“道”与刑名法术之学。《庄子》对于作为黄老之学的道家,亦有表现。《天道》篇中有一大段话,其中含如下文句: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
对这些表述,王夫之《庄子解》称“与庄子之旨迥不相侔者……盖秦汉间学黄老之术以干人主者之所作也”,判定其属于黄老之学的谱系,是很敏锐的。前面一节,指出所谓“无为”其实是在上为君者的专利,而在下为臣者则须努力有为,不可混同。《在宥》篇也有类似的话:“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稷下之学主要的著述代表《管子》有《君臣》篇,说过:“上之人明其道,下之人守其职,上下之分不同任,而复合为一体。”慎到亦游稷下,《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慎到,赵人,……学黄老道德之术。”《慎子》的《民杂》篇有曰:“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臣尽智力以善其事,而君无与焉,仰成而已。”《韩非子》的《扬权》篇里也明确指出了“君不同于群臣”的原则,胡文英的《庄子独见》以为上引的这番话“议论颇似韩非、慎到”,即有见于此吧。《主道》并且进而说明了何谓“无为”:“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明君之道: 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贤者敕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穷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穷于名。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这其实已经涉及了上引《天道》的后一节,它标举“天”、“道德”为归依,而“形名”、“因任”、“是非”、“赏罚”等指的乃是在上者操纵臣下,实施治理的程序,即明其职守,循名责实,而后定其是非、赏罚之类。《韩非子》的《扬权》也有与此类似的话:“君臣不同道,下以名祷,君操其名,臣效其形,形名参同,上下和调也。”所谓“形名”具有现实的意义,以职守名分为准律责臣下,以求名实之合,换句明白些的话说,就是要求臣下尽其名分而“有为”罢了。其后,《淮南子?要略》也有可以补充揭明此一观念的文字:“《主术》者,君人之事也。所以因作任督责,使群臣各尽其能也,明摄权操柄,以制群下,提名责实,考之参伍,所以使人主秉数持要,不妄喜怒也。”由此可见,《天道》的这些话语背后,蕴含着从先秦到汉初一个重要的学术传统,而从《庄子》则可略窥其消息。
无为与逍遥:庄子六章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评分
☆☆☆☆☆
还未看此书,在写一文。看了再说
评分
☆☆☆☆☆
好书,邀您一起共同阅读。
评分
☆☆☆☆☆
书还没看,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凑字
评分
☆☆☆☆☆
中华聚珍讲堂系列,理解《庄子》的读物,内容非常喜欢!
评分
☆☆☆☆☆
好书。买来放着,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看了。
评分
☆☆☆☆☆
东西不错,性价比高,值得推荐。
评分
☆☆☆☆☆
庄子千古只此一人,他的无为与逍遥无人能及,希望感觉生活太忙太累的人能自己一刻精神的自由。
评分
☆☆☆☆☆
陈引弛,一九六六年生于上海每,复,复q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一九八八年毕业于复—H-大学中文系,一九九三年同同系获文学博士学位。曾为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是新一代研究庄老的准大家。
评分
☆☆☆☆☆
陈引弛,一九六六年生于上海每,复,复q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一九八八年毕业于复—H-大学中文系,一九九三年同同系获文学博士学位。曾为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是新一代研究庄老的准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