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與逍遙:莊子六章

無為與逍遙:莊子六章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引弛 著
圖書標籤:
  • 哲學
  • 莊子
  • 道傢
  • 無為
  • 逍遙
  • 古代哲學
  • 中國哲學
  • 思想
  • 經典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19657
版次:1
商品編碼:11969743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92
字數:21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 有學有趣:思路清晰,結構嚴整,以今人眼光看古典本書是復旦大學中文係主任陳引馳教授,為學生入門而寫作的講稿,後經十餘年課堂實踐後,又修訂、增補、調整後,形成的一部思路清晰、結構嚴整的《莊子》入門讀物。作者博古通今、旁徵博引,可以見齣深厚的古典學問的功底,而尤為難得的是,作者長期關注西方古典學、文學的研究成果,與西方學者交流往返,故書稿中非但無“鼕烘”氣,反而邏輯清晰、構架綿密,時而引古今中外文學例證,讀來頗感親切,甚爾捧腹大笑。
  ☆ 入門不錯:講字析句,由段及篇,從關鍵點貫穿全書
經典的意義,不是某一個思想的載體,而是源源不斷地為不同的人提供思想源泉和生命力量。而這前提,是讀懂經典的文本,而非人雲亦雲。本書即秉承經典細讀的原則,選取《莊子》中《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鞦水》、《駢拇》、《馬蹄》、《胠篋》等意旨貫通、情思周洽的篇章,通過逐句逐段的方式,引導讀者自己在閱讀中探索。本書所選定的篇章,有其前後連貫的脈絡,目的在分析思想如何在文本中逐漸展開;另外為厘清意脈,往往會勾連《莊子》其他篇章中的綫索,乃至其他相關典籍提供的材料,以提供較為整體的視野。

內容簡介

  《無為與逍遙:莊子六章》屬於《莊子》的介紹性著作,閱讀難度屬中等,適閤有一定文言閱讀基礎、想要對《莊子》有整體和進一步把握的讀者。本書首先從整體上介紹《莊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隨後介紹莊子其人及《莊子》一書的成書、流傳、注釋及真僞等重要問題。然後選取《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鞦水》《駢拇》《馬蹄》《胠篋》等意旨貫通、情思周洽的篇章,通過文本細讀的方式,對比多傢觀點,梳理文脈,抉發理趣,展示瞭《莊子》歸本天道、循性逍遙、等觀萬物、政治無為等精神麵相。

作者簡介

  陳引弛,一九六六年生於上海,復旦大學中文係教授、係主任。一九八八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係,一九九三年同係獲文學博士學位。曾任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研究方嚮包括道傢思想與文學、中古佛教文學、古典詩學以及近代學術史等。
  主要作品有:《作為文化史的藝術史》、《莊學文藝觀研究》、《亂世的心智》、《彼岸與此境》、《隋唐佛學與中國文學》、《佛教文學》、《莊子精讀》、《文學傳統與中古道傢佛教》等。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莊子其人及其書/001
一 《莊子》中的莊子/012
二 篇目分篇真僞/023
第二章 逍遙: 依循自然的自由/057
一 鯤鵬的寓言世界/059
二 逍遙之遊的境界/086
三 無名無功與無己/105
第三章 鞦水: 兼攝逍遙與齊物/127
一 河海的小大之辯/129
二 守天反真的精神/165
三 天機與濠上之樂/183
第四章 齊物: 道視野中的宇宙/203
一 “吾喪我”與天地人籟/205
二 “以明”與“道通為一”/222
三 “沉魚落雁”與“物化”/249
第五章 養生: 人生論說的脈絡/261
一 “緣督以為經”的養生/263
二 通情達理的生死觀/279
三 後世的同情與不解/292
第六章 無為: 植根人性的政治/313
一 “盡己性”的自然人性/315
二 “盡物性”的“至德之世”/341
三 “絕聖棄知”“殫殘聖法”/359
原跋/385
後記/389

精彩書摘

  莊子其人及其書(節選)
  經典的重要和意義,在今天不必多言瞭;其實,傳統的學問之道便是以典籍為基礎、為核心的。
  經典的一個錶徵就是語言乃至觀念的延展性和生命力。據說《聖經》和莎士比亞是西方人引用最多的。說到《莊子》,在精神層麵上,這部書歸屬其名下的古代哲人莊子是古往今來無數人所熟悉而傾心嚮慕的,“道傢”在很大程度上以其為代錶形象——老子的思想固然影響很大,但作為情、智兼具的形象似乎還是無法與莊子相比並的——作為中國最重要的精神傳統之一,而與儒、釋兩傢鼎立。如果以上麵所謂的引述來考察,至少可以舉齣一點,《莊子》的成語非常之多。略略列舉,就有諸如鵬程萬裏、扶搖直上、越俎代庖、大相徑庭、不近人情(以上《逍遙遊》)、沉魚落雁、朝三暮四(以上《齊物論》)、庖丁解牛、躊躇滿誌、遊刃有餘、薪盡火傳(以上《養生主》)、螳臂當車(《人間世》)、相濡以沫、莫逆之交(以上《大宗師》)、虛與委蛇(《應帝王》)、斷鶴續鳬(《駢拇》)、識其一不識其二、大惑不解(以上《天地》)、得心應手(《天道》)、不主故常、東施效顰(以上《天運》)、吐故納新(《刻意》)、望洋興嘆、貽笑大方、井底之蛙、管窺錐指、邯鄲學步(以上《鞦水》)、呆若木雞、鬼斧神工(以上《達生》)、君子之交、似是而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以上《山木》)、亦步亦趨(《田子方》)、白駒過隙、每況愈下(以上《知北遊》)、空榖足音、運斤成風(以上《徐無鬼》)、魯莽滅裂(《則陽》)、得意忘言、得魚忘筌(以上《外物》)、捉襟見肘(《讓王》)、搖唇鼓舌(《盜蹠》)、分庭抗禮(《漁父》)、能者多勞、探驪得珠(以上《列禦寇》)、學富五車、櫛風沐雨(以上《天下》),等等。今見《韓非子》著名的“自相矛盾”寓言,《榖梁傳疏》“哀公二年”引作《莊子》佚文。單就此題便不妨可以作一篇“《莊子》成語考”。僅此而言,《莊子》就堪稱古代重要的經典。
  讀經典的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把握關鍵,以一當十。古書汗牛充棟,好像一輩子都讀不完,其實最關鍵的書還是有限的,讀瞭一些最重要的典籍,其餘的也就勢如破竹,略無疑難瞭。當初陳寅恪遇到前輩夏曾佑,夏說: 你好啊,懂外文,可以讀許多書,我把中國書都讀完瞭,沒事乾啦!初聽一定感到很奇怪,仔細想想很簡單: 中國重要的典籍就那些,讀瞭它們,綱舉目張,便得其要領瞭。以往講究讀書都是如此的,比如讀史書一定先讀“前四史”,不是說讀瞭“前四史”就可以瞭解唐、宋、金、元、明的曆史,而是說基本的條理、原則都在那兒瞭,再讀起來不費勁瞭。讀書得讀關鍵經典這個道理,夠境界的學者都知道。錢锺書“文革”後訪問美國的時候參觀一傢大學圖書館,彆人介紹他看瞭許多珍本、善本書,特彆說及有些是舉世獨有的,他哈哈大笑。人傢問他為什麼笑,他答: 原來天底下有這麼多我不必讀的書嗬。確實,不少世上獨一無二的書未必是值得讀的。由此來看《莊子》,它作為子書,有些特彆之處,雖然不似雜傢以兼綜為主,但也包容甚廣,涉及道、儒、名莊子的朋友惠施是《莊子》中非常突齣的一個人物,其人便是先秦名辯之學的重要代錶,《天下》篇“惠施多方”以下一節,記載瞭許多名學論題,亦是公認的古代名學重要史料。《莊子》中莊子與惠施有許多論辯,甚至他也曾被視為“辯士”,見《至樂》篇“莊子之楚見空髑髏”一節。、法等傢對於先秦諸子的辨析,乃至逐漸確立“傢”的概念,從周秦漢文獻中看,呈現一個逐步建構的過程: 先秦綜而稱之者唯“儒”與“墨”,但前者為一職業,後者為一組織,最初皆非就學術脈絡而言;餘者如《莊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等,率稱某子而已;西漢司馬談“論六傢要指”(《史記?太史公自序》)乃有“六傢”的分彆,至班固《漢書?藝文誌》,“九流十傢”纔最終成立。,讀之對諸傢皆能從正麵或反麵增強瞭解,或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這裏僅以儒傢為例,曆來就有學者認為《莊子》的主旨是錶彰儒傢而非反儒的。唐代的古文大傢韓愈不僅文人而已,他是以復興儒道為己任的,雖然他在《原道》等文章中力斥老子之學,其《送王秀纔序》於莊子則以為齣自儒學一脈:“吾常以為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門弟子不能遍觀而盡識也,故學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其後離散分處諸侯之國,又各以所能授弟子,原遠而末益分。蓋子夏之學,其後有田子方,子方之後,流而為莊周,故周之書,喜稱子方之為人。”宋代肯定莊子與儒傢的聯係者漸多,蘇軾《莊子祠堂記》質疑《莊子》中《讓王》諸篇的主要理由就是“以為莊子蓋助孔子者”,林希逸《莊子鬳齋口義》也說《莊子》的“大綱領大宗旨未嘗與聖人異也”。明代楊慎以為莊子“未嘗非堯舜”、“未嘗罪湯武”、“未嘗毀孔子”(鬍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捲二十七引),袁宏道《廣莊》稱:“莊去孔聖未遠,七篇之中,半引孔語,語語破生死之的,倘謂濛莊不實,則《中庸》亦僞書矣。”清代著《莊子雪》的陸樹芝從另一角度論及莊子與儒傢不相違背:“恐先聖之道寖以微滅,又重悲夫惑於異說者之迷而不知所返也,於是乎抗懷高寄,而作《南華》。《南華》者,以異說掃異說,而功在六經者也。”(《讀莊子雜說》)姚鼐提齣“子夏之徒述夫子語,子夏者,以君子必達於禮樂之原,禮樂原於中之不容己而誌氣塞乎天地”,“莊子之書言‘明於本數’及‘知禮意’者,固即所謂‘達禮樂之原’,而‘配神明、醇天地’、‘與造化為人’亦‘誌氣塞乎天地’之旨”(《莊子章義序》)。姚鼐所引雲雲大抵齣《天下》。《天下》篇或以為未曾涉及孔子等諸儒傢,而其實開篇的總論部分所論即是,林希逸《莊子鬳齋口義》已指齣該篇:“既總序瞭,方隨傢數言之,以其書自列於傢數之中,而鄒魯之學乃鋪述於總序之內,則此老之心,亦以其所著之書皆矯激一偏之言,未嘗不知聖門為正也。讀其總序,便見他學問本來甚正。”章學誠也曾斷言“荀、莊皆齣子夏門人”(《文史通義?經解上》)。近代章太炎不同意莊子齣子夏一脈的說法,以為“莊生傳顔氏之儒”(《菿漢昌言》捲一),於其承儒傢之學而來則並無異詞;其後郭沫若在《十批判書》的《莊子的批判》一文中承章說而發揮之;此外锺泰《莊子發微》以力辯“莊子之學,蓋實淵源自孔子,而尤於孔子之門顔子之學為獨契”(《〈莊子發微〉序》)。這些意見或許未必能成定論,但《莊子》與儒傢之關係確乎不是貶斥、排詆那麼簡單,《莊子》中涉及孔子、顔淵的文字甚多,有些確實不是一味貶抑的,如锺泰提齣的《寓言》篇中“莊子謂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一節便是。由《莊子》可以從一個特定的角度理解儒學是無疑的。
  除瞭諸子各傢,《莊子》對於瞭解道傢的多層內涵也有助益。先秦時代其實並無“傢”的概念,當時皆以“子”稱論,如《莊子》的《天下》篇、《荀子》的《非十二子》及《解蔽》等都是如此。各傢的說法是到漢時纔逐漸流行,經整齊諸子之言,乃齣現所謂儒、道、墨、名、法、陰陽等等各傢。參《史記》之《太史公自序》記司馬談論六傢要旨一節。“道傢”一名,最初其實是指黃老之學,這在《史記》的《魏其武安侯列傳》中看得最清楚,其中記載:“太後好黃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趙綰、王臧等務隆推儒術,貶道傢言,是以竇太後滋不說(悅)魏其等。”顯然,“黃老之言”與“道傢言”是一迴事。也就是說,所謂“道傢”最初主要指黃老之學,在後代的觀念中纔逐漸發生指意偏移,謂所謂老莊之學。黃老之學承自稷下齊學,融匯瞭老子之“道”與刑名法術之學。《莊子》對於作為黃老之學的道傢,亦有錶現。《天道》篇中有一大段話,其中含如下文句: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為宗,以道德為主,以無為為常。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餘;有為也,則為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貴夫無為也。上無為也,下亦無為也,是下與上同德,下與上同德則不臣;下有為也,上亦有為也,是上與下同道,上與下同道則不主。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仁義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賞罰次之。

  對這些錶述,王夫之《莊子解》稱“與莊子之旨迥不相侔者……蓋秦漢間學黃老之術以乾人主者之所作也”,判定其屬於黃老之學的譜係,是很敏銳的。前麵一節,指齣所謂“無為”其實是在上為君者的專利,而在下為臣者則須努力有為,不可混同。《在宥》篇也有類似的話:“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纍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稷下之學主要的著述代錶《管子》有《君臣》篇,說過:“上之人明其道,下之人守其職,上下之分不同任,而復閤為一體。”慎到亦遊稷下,《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慎到,趙人,……學黃老道德之術。”《慎子》的《民雜》篇有曰:“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無事,君逸樂而臣任勞,臣盡智力以善其事,而君無與焉,仰成而已。”《韓非子》的《揚權》篇裏也明確指齣瞭“君不同於群臣”的原則,鬍文英的《莊子獨見》以為上引的這番話“議論頗似韓非、慎到”,即有見於此吧。《主道》並且進而說明瞭何謂“無為”:“明君無為於上,群臣竦懼乎下。明君之道: 使智者盡其慮,而君因以斷事,故君不窮於智;賢者敕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窮於能。有功則君有其賢,有過則臣任其罪,故君不窮於名。是故不賢而為賢者師,不智而為智者正;臣有其勞,君有其成功。此之謂賢主之經也。”這其實已經涉及瞭上引《天道》的後一節,它標舉“天”、“道德”為歸依,而“形名”、“因任”、“是非”、“賞罰”等指的乃是在上者操縱臣下,實施治理的程序,即明其職守,循名責實,而後定其是非、賞罰之類。《韓非子》的《揚權》也有與此類似的話:“君臣不同道,下以名禱,君操其名,臣效其形,形名參同,上下和調也。”所謂“形名”具有現實的意義,以職守名分為準律責臣下,以求名實之閤,換句明白些的話說,就是要求臣下盡其名分而“有為”罷瞭。其後,《淮南子?要略》也有可以補充揭明此一觀念的文字:“《主術》者,君人之事也。所以因作任督責,使群臣各盡其能也,明攝權操柄,以製群下,提名責實,考之參伍,所以使人主秉數持要,不妄喜怒也。”由此可見,《天道》的這些話語背後,蘊含著從先秦到漢初一個重要的學術傳統,而從《莊子》則可略窺其消息。
無為與逍遙:莊子六章 《無為與逍遙:莊子六章》並非對莊子哲學體係的全麵梳理,也非對其思想的某一方麵進行深度挖掘。它更像是一扇窗,透過這扇窗,我們得以窺見莊子思想中那獨特而迷人的“無為”與“逍遙”之光,但請注意,這本書所呈現的,僅僅是六個精選的片段,是莊子宏大哲學畫捲中的六幅精心挑選的寫意。 第一章:破繭成蝶的自由——《鞦水》之辨 在《鞦水》篇中,莊子藉由河伯與北海若的對話,巧妙地揭示瞭“道”的無限與相對性。河伯因身處黃河之畔,自以為天下最壯闊,見識最為淵博。當他順流而下,見到北海若時,纔驚覺自己的渺小與局限。北海若則以更廣闊的視野,闡釋瞭“道”的無窮無盡,以及宇宙萬物的變化無常。 本書將選取《鞦水》篇中關於河伯與北海若的對話片段,重點呈現莊子如何運用生動的比喻和誇張的描寫,來打破人們固有的、狹隘的認知框架。我們不會去詳述“道”的本體論或宇宙論,而是聚焦於莊子藉此傳遞的一種“無為”的態度:放下對知識的執著,停止無謂的爭辯,承認個體的有限性,從而獲得精神上的解放。這種解放,便是通往“逍遙”的第一步。 這一章的解讀,將著重分析莊子如何通過“無知之知”來破除“有知之惑”。河伯的“不知山海之不足”,北海若的“與道同長”的視角,都體現瞭莊子對於人類認識局限性的深刻洞察。當我們不再以自以為是的“知”去衡量一切,不再以固有的標準去評判世界,我們的心胸便能如北海般開闊,進入一種更加自由、更為逍遙的境界。這裏的“無為”,並非消極無作為,而是指不強求、不妄為,順應事物本身的規律,不被外物所役使。 第二章:精神的翱翔——《逍遙遊》之論 《逍遙遊》篇是莊子思想的精華所在,它描繪瞭一個超越世俗功利、掙脫生命束縛的理想境界。從“北冥有魚,其名為鯤”的宏大想象,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鞦”的生命尺度對比,再到“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於河,不過滿腹”的知足常樂,莊子層層遞進,為我們展示瞭何為真正的“逍遙”。 本書將聚焦於《逍遙遊》篇中關於“北冥”與“南冥”、“鯤鵬”的轉變,以及“朝菌”、“蟪蛄”與“春鞦”的對比。我們將探討莊子如何通過這些極富想象力的意象,來挑戰人們對於“大”與“小”、“長”與“短”的世俗定義。真正的“逍遙”,並非外在的無所不能,而是內在的超越局限,是一種精神上的自由翱翔。 這一章的闡釋,將側重於莊子如何通過“齊物論”的思想,來化解人們在生命尺度和價值判斷上的睏惑。鯤鵬的摶搖直上,象徵著一種超越凡俗的生命姿態,但這並非是強製性的目標,而是順應其自身天性的自由展現。而“朝菌”與“蟪蛄”的短促生命,在莊子看來,同樣可以擁有其自身的“逍遙”。這裏的“無為”,體現在不以人為的標準去衡量生命的價值,不強求生命達到某種“宏大”的成就,而是安於其所是,順應其自然。 第三章:物我兩忘的境界——《齊物論》之語 《齊物論》篇是莊子哲學中最為核心的部分之一,它提齣“物無是非,此即謂之“道””的觀點,旨在消除人們在認知上的二元對立,達到“物我一體”的和諧境界。莊子認為,所有的相對性都源於主觀意識的區分,一旦超越瞭這種區分,便能看到事物的本來麵目。 本書將選取《齊物論》篇中關於“莊周夢蝶”以及“齊物論”的核心論述。我們將深入分析莊子如何通過“莊周夢蝶”這一經典寓言,來質疑我們現實認知的可靠性,以及“物我”界限的模糊性。同時,也會梳理莊子關於“是非”、“美醜”、“貴賤”等相對概念的討論,揭示其“得意忘形”的辯證思想。 在這一章的解讀中,我們將重點探討莊子如何通過“忘”來達到“齊”。“忘”並非遺忘,而是放下執念,放下我執。“物我兩忘”,便是超越瞭自我與他者、主觀與客觀的對立,達到一種渾然一體的生命狀態。這裏的“無為”,錶現為放棄分彆心,不強加個人的判斷和價值取嚮於事物本身,而是讓事物按照其自然的方式存在和發展。 第四章:順應自然的智慧——《德充符》之悟 《德充符》篇主要闡述瞭“德”的內涵,以及如何在順應自然中實現生命的充實與圓滿。“德”在莊子看來,並非外在的道德規範,而是生命內在的本真狀態。當一個人能夠“隨其天而弗違”,便能達到“德充”的境界。 本書將選取《德充符》篇中關於“虛室生白”、“坐忘”以及“德充”的論述。我們將解析莊子如何將“靜”與“虛”視為體悟“道”的重要途徑。“虛室”喻指內心不被雜念所擾,“生白”則意味著心境的澄明,能夠映照齣事物的本來麵目。“坐忘”更是將個體的主觀意識消融於天地萬物之中。 本章的重點在於闡述莊子如何通過“內觀”與“外化”來達到“德充”。“內觀”是指嚮內審視,去除雜念,使內心達到虛靜的狀態。“外化”則是順應外部的自然規律,不強行乾預,不逆勢而為。當一個人能夠做到“內虛而外順”,其生命便會自然而然地充盈起來,展現齣生命最本真的光輝。這裏的“無為”,體現在不刻意追求“德”,而是通過順應自然,使“德”自然而然地顯現。 第五章:生命的超脫——《人間世》之思 《人間世》篇雖然探討瞭如何在險惡的人世間生存,但其深層意涵依然指嚮“逍遙”的追求。莊子並非鼓勵人們逃避現實,而是教導我們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人世間,保持精神的獨立與自由。 本書將聚焦於《人間世》篇中關於“心齋”、“隱忍”以及“不被物纍”的論述。我們將分析莊子如何提倡一種“以治官吏”的方式來處理人際關係,即保持內心的澄澈與平靜,不被外在的紛擾所乾擾。同時,也會探討“隱忍”的智慧,並非怯懦,而是蓄勢待發,是一種更深層次的自由。 在這一章的解讀中,我們將重點討論莊子如何在“入世”與“齣世”之間尋求平衡。真正的“逍遙”,並非遠離人世,而是在人世間保持內心的獨立,不被功名利祿、人情世故所束縛。“心齋”便是達到這種獨立的重要方法,通過虛靜內心,使自己不被外界的誘惑和壓力所左右。這裏的“無為”,體現在不與世俗同流閤汙,不被外在的評價所定義,而是保持一種內嚮的、不受乾擾的生命姿態。 第六章:迴歸本真——《應帝王》之談 《應帝王》篇雖然以“治國”為名,但其核心依然是“無為而治”的思想,並將這種思想推及到宇宙萬物的運行。莊子認為,最高的治理,便是順應自然,不乾預,不妄為。 本書將選取《應帝王》篇中關於“無為而治”的理想狀態,以及“渾沌”的寓言。我們將探討莊子如何通過對“渾沌”的講述,來批判那種人為的、破壞性的乾預,並強調迴歸事物本真狀態的重要性。“渾沌”的被鑿開,象徵著社會秩序的失序,而“無為而治”則是一種自然而然、生生不息的生命狀態。 本章的總結性闡釋,將迴歸到“無為”與“逍遙”的根本。真正的“逍遙”,便是迴歸到生命最本真的狀態,擺脫人為的束縛和規訓,與自然融為一體。而“無為”,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根本途徑。它是一種順應生命內在規律的行動方式,一種不強求、不妄為的生活態度。通過這六個片段的梳理,《無為與逍遙:莊子六章》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莊子哲學中“無為”與“逍遙”的獨特視角,啓發讀者在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中,尋找到一份屬於自己的精神自由與生命智慧。它不是一本百科全書式的莊子解讀,而是以點帶麵,以小見大,提供一種切入莊子思想的鑰匙,期待能引領讀者進入更廣闊的智慧之境。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結構安排感到非常贊賞。它將莊子的六個核心篇章進行瞭精妙的串聯,形成瞭一條清晰的思想脈絡,而不是零散的碎片化解讀。這種編排方式極大地幫助瞭像我這樣初次係統接觸莊學的人士去把握其思想的整體性。作者的筆法老辣而細膩,對原文的引用把握得恰到好處,既保證瞭學術的嚴謹性,又避免瞭過度引文造成的閱讀疲勞。尤其是在討論“德充符”時,書中對於“真我”與“社會規範”之間張力的分析,非常到位,它沒有簡單地批判社會,而是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在堅守本真的同時,實現與外部世界的和諧共處,這種辯證的觀點在當代哲學普及讀物中是相當罕見的。閱讀體驗非常沉浸,仿佛跟隨一位資深學者進行瞭一次深入的田野調查,對文本的肌理有瞭前所未有的細緻觀察。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簡直是獨樹一幟,帶著一種古典的韻味卻又不失現代的活力。不同於市麵上那些過於學術化或過於通俗化的讀物,它找到瞭一個極佳的平衡點。每當我翻開一頁,都會被那種富有畫麵感的描述所吸引,仿佛能看到臚觴飲酒的賢者,聽到泠然的長嘯。特彆是作者在解釋“化蝶”的段落,簡直寫齣瞭詩意和哲思的完美融閤,那種對生命邊界模糊性的探討,讀起來讓人有一種飄飄欲仙的錯覺。但這種浪漫主義的錶述背後,卻是極為紮實的哲學功底。我特彆喜歡它在闡釋莊子的人生觀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淡泊和超脫,它不是教人逃避責任,而是教人以一種更宏大的視角去看待人生的起伏與得失,讓人感到心靈得到瞭極大的洗滌,仿佛完成瞭一次精神上的“斷捨離”。

評分

這本書的論述節奏掌控得極為精準,張弛有度,讀起來絕不拖遝,但又留足瞭思考的空間。其中關於“人生如寄”的探討,尤其令我震撼。作者沒有陷入虛無主義的泥潭,而是通過對“變化”的接受,構建瞭一種積極的虛無主義——一種承認一切皆空,但依然選擇以最飽滿的熱情去體驗此刻的生命狀態。這種對生存悖論的深刻洞察,使得全書的基調既是超脫的,又是入世的。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容易引起爭議的觀點時所展現齣的審慎態度,他不會強加某種單一的解釋,而是呈現齣多種可能性,尊重讀者的獨立思考。這本書成功地將莊子的智慧從曆史的塵埃中剝離齣來,使其具有瞭麵對二十一世紀信息爆炸和精神內耗的當代人的強大治愈力和指導意義,是一本真正意義上的“活的經典”。

評分

坦率地說,我原本對這類探討古代哲學的書籍抱持著一絲懷疑態度,總覺得難以消化。但《無為與逍遙:莊子六章》完全顛覆瞭我的預期。這本書的敘事邏輯非常具有引導性,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嚮導,知道讀者在哪個路口會感到迷茫,並提前設置瞭清晰的路標。例如,書中對“鞦水篇”中“井蛙與海龜”的比喻的解讀,沒有停留在膚淺的“見識高低”上,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關於“認知場域”的差異性,這使得原本的寓言故事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套工具,幫助我們去解構那些限製我們思維的“盒子”,它不是直接給齣答案,而是教會你如何提問。我把它放在床頭,時常翻閱幾頁,總能在那些看似簡單的文字中,捕捉到新的啓示,這絕非一本可以一次性讀完的書,而是一部需要反復咀嚼的智慧之作。

評分

這本《無為與逍遙:莊子六章》簡直是打開瞭我對古代哲學的一個全新認知。我原本以為莊子的思想晦澀難懂,充滿瞭一些不切實際的空想,但這本書的解讀角度非常新穎,它沒有將莊子的哲學束之高閣,而是用非常貼近現代人生活睏境的語言去闡釋“無為”和“逍遙”的真正含義。特彆是書中對“齊物論”的梳理,不是簡單地羅列對立麵,而是深入探討瞭認知邊界的構建與瓦解,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自以為是的“真理”。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引用的那些生動的比喻,比如關於“匠人精神”與“自然之性”的對比,讓我意識到,真正的自由並非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深刻理解事物規律後所達成的順應,這和我們當下社會追求的效率至上觀形成瞭強烈的張力,引人深思。整本書的行文流暢,邏輯清晰,仿佛是一位飽經風霜的智者在與你耳語,娓娓道來,讀完後內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平靜感,極大地緩解瞭我近來工作中的焦慮。

評分

陳引弛,一九六六年生於上海每,復,復q大學中文係教授、係主任。一九八八年畢業於復—H-大學中文係,一九九三年同同係獲文學博士學位。曾為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是新一代研究莊老的準大傢。

評分

書不錯可以看一夏天瞭書不錯可以看一夏天瞭

評分

一般……版式排得不好……

評分

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

在讀.............

評分

質量好 送貨快 好 嗨

評分

一般……版式排得不好……

評分

陳老師的新作,研究莊子的好作品。

評分

拉進來考慮考慮看看林俊傑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