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佛教通史·第十四卷:世界佛教大事年表

世界佛教通史·第十四卷:世界佛教大事年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夏德美 著
图书标签:
  • 佛教史
  • 佛教文化
  • 佛教研究
  • 世界佛教
  • 佛教大事年表
  • 历史
  • 宗教
  • 文化
  • 学术
  • 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7134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501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首先,它是国内外学术史上第一部真正的“世界佛教通史”。


  

其次,它是一部既凸显中国佛教主体性又彰显世界佛教多样性的佛教通史。

第三,它是一部有着明确问题意识的世界佛教通史。

第四,它是一部彰显佛教和平精神和价值导向的世界佛教通史。


  

内容简介

  

  《世界佛教通史(第14卷世界佛教大事年表)》是一部佛教大事记,以时间为经,以地区和国别为纬,系统地将佛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大事罗列出来,兼及佛教的节日、礼俗、典故、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

作者简介

夏德美*的《世界佛教通史(**4卷世界佛教大 事年表)》是一部佛教大事记,以时间为经,以地区 和国别为纬,系统地将佛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 大事罗列出来,兼及佛教的节日、礼俗、典故、圣地 、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

目录

凡例 世界佛教

凡例 世界佛教大事年表 后记

大事年表 后记


世界佛教通史·第十四卷:世界佛教大事年表 序言 佛教,作为人类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思想的传播、教义的演变、宗派的兴衰、艺术的辉煌,以及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的融合与创新,构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宏伟史诗。这部史诗的每一页,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记录着人类对生命意义、宇宙真理的无尽探求。 《世界佛教通史》系列,正是致力于梳理和呈现这部浩瀚史诗的宏大画卷。我们希望通过系统性的研究和编纂,将佛教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的发展脉络,在广阔地域范围内的传播轨迹,以及其深刻影响下的文化、哲学、社会变革,以清晰、完整、深入的视角展现给读者。 本卷,作为《世界佛教通史》系列的第十四卷,将聚焦于一个至关重要的维度——“世界佛教大事年表”。编纂一部详尽、准确、具有普遍意义的佛教大事年表,是理解佛教历史发展的基石。它不仅能为研究者提供清晰的时间轴,勾勒出佛教史上的重要节点,更能让普通读者得以窥见佛教如何穿越时空,在世界各地播撒智慧的种子,又如何与当地文化相互激化,绽放出绚烂的花朵。 一部详实的年表,意味着对海量历史文献的爬梳,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记载的考证,对诸多历史细节的辨析。它需要跨越语言的障碍,融合地理的距离,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佛教史料汇聚一堂,并以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条目呈现出来。这并非易事,但其价值却是无可估量的。 本卷年表的目标,并非仅仅罗列事件的发生日期,更在于通过事件之间的关联,揭示佛教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外部动力。我们将力求收录那些对佛教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包括但不限于: 教义的形成与发展: 佛陀的悟道与初转法轮,早期佛教经典的结集,部派佛教的形成与论辩,大乘佛教的兴起与发展,密宗的传播与演变,以及佛教在与其它哲学、宗教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中所产生的思想变革。 僧团的组织与发展: 早期僧团的建立,戒律的制定与完善,不同地域僧团的特点与演变,僧团在政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佛教的传播与地域化: 佛教如何走出印度,传播至斯里兰卡、东南亚、中亚、东亚、藏区,以及近代以来在西方世界的传播。我们将关注传播的路线、方式、遇到的挑战,以及佛教在不同文化区域如何适应、融合,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性佛教。 宗派的形成与流变: 早期部派的划分,大乘佛教主要宗派(如中观、瑜伽、净土、禅宗、密宗等)的形成、发展、分化与融合,以及其在不同地区的传播与演变。 佛教艺术与建筑: 佛教寺院、佛塔、佛像、壁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的发展,以及这些艺术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风格演变,它们如何体现佛教的思想和审美。 佛教与政治、社会、文化: 佛教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地位、与王权的互动、对社会结构、伦理道德、教育、哲学、文学、医学等领域的影响,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的角色。 重要人物的生平与贡献: 佛陀、关键的弟子、历代高僧大德、宗派祖师、翻译家、思想家、艺术家等,他们的生平事迹、重要著作、学术贡献以及对佛教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 重要的宗教会议与论辩: 早期佛教结集、各次重要的宗教会议,以及历史上重要的哲学、教义论辩,它们如何推动佛教思想的深化和发展。 佛教面临的挑战与危机: 佛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衰落、迫害、世俗化、与外来文化冲突等事件,以及佛教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实现自我调整和革新。 近代与现代佛教的发展: 近代以来佛教在全球范围内的复兴、现代化改造、与科学的对话、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以及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呈现的新特点。 本卷年表编纂的另一重要考量,在于其“世界性”。我们摒弃了以单一国家或地区为中心的视角,力求呈现佛教在全球范围内的整体图景。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关注那些在不同文化区域同时发生或相互影响的事件,展现佛教在跨越国界、跨越文化障碍时的力量与韧性。 在编纂过程中,我们遵循了严谨的学术规范,广泛参考了国内外权威的佛教史料、研究著作和考古发现。同时,我们也注重年表的条理性和易读性,力求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准确地记录每一个重要事件。对于一些史料记载不一或存在争议的事件,我们会在必要时进行考证和注明。 然而,我们也深知,历史的浩瀚无垠,佛教的博大精深,任何一部年表都难以做到尽善尽美。本卷年表,是我们基于现有研究成果和史料所能达到的尽可能详尽和准确的呈现。我们期望,它能为所有对佛教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坚实而可靠的起点。 《世界佛教通史·第十四卷:世界佛教大事年表》的问世,是众多学者、研究者、资料整理者辛勤劳动的结晶。在此,我们向所有为此卷付出努力的人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我们相信,这部年表将成为《世界佛教通史》系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读者理解佛教波澜壮阔的历史提供清晰的脉络和坚实的依据,也为未来的佛教史研究者提供宝贵的参考。 愿此年表,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探寻佛教古老智慧与不朽生命力的道路。 第一部分:早期佛教(公元前6世纪 - 公元2世纪) 公元前624年(或前563年): 释迦牟尼佛诞生于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原名悉达多·乔达摩。 公元前597年(或前533年): 释迦牟尼太子开始为期十二年的苦行。 公元前581年(或前521年): 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悟道,成为佛陀,开启说法度众。 公元前578年(或前519年): 佛陀在鹿野苑初转法轮,为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宣说“四圣谛”和“八正道”。 公元前543年(或前483年): 释迦牟尼佛在拘尸那揭罗涅槃。 公元前5世纪: 佛陀的教法开始在印度各地传播。 公元前483年(或约公元前477年): 第一次佛教结集(王舍城结集)举行,旨在保存佛陀的教法。 公元前383年(或约公元前377年): 第二次佛教结集(吠舍离结集)举行,旨在调解僧团内部的十事毗尼之争,导致部分僧侣分裂,为部派佛教的形成埋下伏笔。 公元前3世纪: 阿育王(Ashoka)在位,他成为佛教的伟大护法者,极大地推动了佛教的传播。 公元前3世纪中期: 阿育王派遣传教僧至斯里兰卡、东南亚、中亚等地弘扬佛法,标志着佛教开始大规模地向印度本土以外传播。 公元前3世纪: 第三次佛教结集(华氏城结集)举行,由目犍连子帝须主持,编纂《论事》( a'tharakatha),标志着上座部佛教(Theravada)思想的初步定型。 公元前1世纪: 斯里兰卡开始出现佛教文献的文字记载,如《巴利藏》(Pali Canon)的定型。 公元1世纪 - 2世纪: 大乘佛教思想开始萌芽和发展,出现了早期的般若类经典(如《二万五千颂般若经》、《八千颂般若经》等)和龙树(Nagarjuna)等大乘思想家的出现,他们对“空”性等大乘核心概念进行了阐释。 第二部分:部派佛教的形成与大乘佛教的兴盛(公元2世纪 - 公元7世纪) 公元2世纪: 龙树菩萨(Nagarjuna)著作《中论》、《大智度论》等,系统阐述中观思想,成为大乘佛教的集大成者。 公元2世纪: 优波笈多(Upagupta)是阿育王时代之后一位重要的上座部高僧,他的弟子中出现了许多传播佛教的贤哲。 公元2世纪 - 3世纪: 佛教艺术在笈多王朝(Gupta Empire)时期达到顶峰, Gandhara(犍陀罗)和 Mathura(秣菟罗)成为重要的佛教艺术中心,其佛像艺术融合了希腊化和印度本土风格。 公元3世纪: 佛教在中亚地区(如龟兹、于阗、疏勒等)蓬勃发展,成为丝绸之路上传播佛教的重要枢纽。 公元4世纪: 著名佛教翻译家竺法护(Dharmarakṣa)开始在中原地区翻译大乘经典,极大地促进了大乘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公元4世纪: 佛教在阿富汗地区(如巴米扬)的石窟艺术开始兴盛,留下了举世闻名的佛像。 公元4世纪 - 5世纪: 佛教在南亚(如笈多王朝)进入黄金时期,那烂陀寺(Nalanda)成为当时世界最著名的佛教大学和学术中心。 公元5世纪: 印度高僧昙无竭(Dharmamitra)等来到中国,传播戒律思想。 公元5世纪: 著名翻译家鸠摩罗什(Kumārajīva)于公元401年抵达中国,翻译了大量重要的中观、般若经典,对中国佛教思想产生深远影响。 公元5世纪 - 6世纪: 佛教教义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对中国佛教影响深远的一些宗派的雏形,如三论宗、涅槃宗等。 公元5世纪 - 7世纪: 佛教在东南亚地区(如柬埔寨、泰国、缅甸)广泛传播,并融合当地文化,形成独特的佛教传统。 公元6世纪: 佛教在朝鲜半岛(新罗、百济、高句丽)逐渐确立了重要的地位。 公元6世纪 - 7世纪: 瑜伽行派(Yogācāra)思想进一步发展,弥勒(Maitreya)、无著(Asaṅga)、世亲(Vasubandhu)等大师的思想对佛教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公元629年 - 645年: 唐朝高僧玄奘(Xuanzang)前往印度求法,带回大量佛经,并撰写《大唐西域记》,对中印文化交流和佛教研究贡献巨大。 公元7世纪: 密宗(Vajrayāna)在印度开始形成并逐渐兴盛,其独特的仪轨和思想对后来的佛教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部分:佛教的区域化与发展(公元7世纪 - 公元12世纪) 公元7世纪 - 8世纪: 密宗在印度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大成就者(Mahasiddha)如帕德玛桑巴瓦(Padmasambhava),他被认为将密宗传入西藏。 公元7世纪 - 9世纪: 佛教在西藏的传播和发展,形成了藏传佛教(Tibetan Buddhism)的基本格局。 公元8世纪: 印度高僧善无畏(Śubhakarasiṃha)、金刚智(Vajrabodhi)、不空(Amoghavajra)等将密宗传入中国,对中国佛教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汉传密宗(唐密)。 公元9世纪: 发生在印度的“婆罗门教复兴”对佛教产生了巨大冲击,佛教在印度本土的地位逐渐衰落。 公元9世纪 - 10世纪: 佛教在东亚地区(中国、日本、朝鲜)出现了一些重要的佛教宗派,如华严宗、法相宗、净土宗、禅宗(在中国)、天台宗等。 公元9世纪: 日本最澄(Saichō)创立天台宗,空海(Kūkai)创立真言宗,标志着日本佛教的独立发展。 公元10世纪 - 11世纪: 佛教在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继续发展,吴哥王朝(Angkor)时期的佛教艺术和建筑达到顶峰。 公元11世纪: 佛教在西藏地区进入鼎盛时期,出现了噶当派、萨迦派等重要教派。 公元11世纪 - 12世纪: 佛教在朝鲜半岛(高丽)进入黄金时代,出现了大量雕塑和绘画作品。 公元12世纪: 佛教在日本进入镰仓时代,出现了新的佛教宗派,如净土宗(法然)、净土真宗(亲鸾)、日莲宗(日莲)、禅宗(荣西、道元)等,这些宗派更加注重民众的信仰。 第四部分:佛教的转型与挑战(公元12世纪 - 公元18世纪) 公元12世纪 - 13世纪: 佛教在蒙古高原和中国北方地区传播,并受到蒙古帝国的影响。 公元13世纪: 藏传佛教的格鲁派(Gelugpa)开始形成,后来成为藏传佛教的主流。 公元13世纪 - 14世纪: 佛教在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继续扮演重要角色,并经历了内部的教派演变。 公元14世纪: 佛教在印度本土基本衰亡,但其思想通过各种途径影响了周边地区。 公元14世纪 - 15世纪: 佛教在中国明朝时期,净土宗和禅宗继续发挥重要影响,形成了“禅净合一”的倾向。 公元15世纪: 佛教在朝鲜半岛(朝鲜王朝)经历了一些挑战,但其影响力依然存在。 公元16世纪: 佛教在日本进入江户时代,德川幕府将佛教纳入国家管理体系。 公元16世纪 - 17世纪: 佛教在东南亚地区(如泰国、缅甸)继续发展,并与当地王权紧密结合。 公元17世纪: 藏传佛教的五世达赖喇嘛(Ngawang Lobsang Gyatso)的出现,极大地巩固了格鲁派在西藏的统治地位,并对青海、蒙古等地产生了深远影响。 公元18世纪: 佛教在斯里兰卡经历了荷兰殖民统治时期的挑战,但其文化根基依然深厚。 第五部分:近代与现代佛教(公元18世纪至今) 公元18世纪 - 19世纪: 佛教在西方世界开始受到关注,一些学者和探险家将佛教经典和思想带回欧洲。 公元19世纪: 佛教在东南亚地区受到西方殖民主义的冲击,但同时也激发了本土佛教的复兴运动。 19世纪末 - 20世纪初: 佛教在中国经历了“废佛运动”等挑战,但同时一些知识分子开始重新审视和研究佛教。 20世纪初: 佛教开始在西方世界建立佛教中心和组织,如英国佛教协会、德国佛教协会等。 20世纪初 - 中叶: 亚洲各国民族主义兴起,佛教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文化和精神角色。 20世纪中期: 佛教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地上座部佛教国家,积极推动佛教的现代化改造和社会参与。 20世纪中期: 汉传佛教的太虚大师、印顺法师等,积极倡导“人间佛教”思想,强调佛教与现实生活的结合。 20世纪下半叶: 藏传佛教因中国政治变动而经历重大挑战,大量藏人流亡海外,也促进了藏传佛教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20世纪下半叶 - 至今: 佛教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加速,成为多元文化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涌现出许多西方出家僧侣和居士。 20世纪末 - 至今: 佛教界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社会福利、和平倡导等议题,积极参与全球性问题。 21世纪初: 佛教研究在国际学术界日益受到重视,跨学科研究蓬勃发展。 21世纪初 - 至今: 佛教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同地区,呈现出多样化、本土化、融合化的发展趋势。 附录: (此处可根据实际需要,列出一些重要的佛教术语解释、主要佛教流派简述、重要的佛教节日等,但此简介只涉及年表内容,故不在此详述。) 结语 《世界佛教通史·第十四卷:世界佛教大事年表》如同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将佛教自诞生以来,横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传播轨迹,以及其与不同文化、文明相互激荡、融合的壮阔景象,以事件为节点,以时间为轴线,清晰而详尽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从佛陀的悟道与初转法轮,到部派佛教的分立,再到大乘佛教的兴起与遍及亚洲,直至近现代佛教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转型,本卷年表收录了影响佛教历史走向的无数重要事件。它记录了教义的深邃发展,宗派的兴衰更迭,高僧大德的智慧贡献,艺术文化的辉煌成就,以及佛教在应对各种历史挑战时的坚韧与创新。 本卷年表的编纂,力求超越地域与文化的限制,呈现佛教作为一种全球性宗教所具有的普适价值与多元面貌。它不仅是佛教史研究的宝贵参考资料,更能为每一个渴望理解人类精神文明的读者,提供一扇通往佛教智慧殿堂的明窗。通过对这份详实年表的梳理,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佛教思想如何穿越时空,滋养着不同民族的心灵,并不断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皮革质感的封面,配上烫金的书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历史的厚重感。我本身对佛教历史一直很感兴趣,特别是那种跨越地域和时间线的梳理,总觉得特别有价值。不过,我购买的这本似乎更侧重于宏观的叙事,从早期起源到各个流派的兴衰,脉络梳理得非常清晰。作者的文笔流畅,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腔调,读起来很舒服,能感受到他对佛教文化深厚的理解和尊重。虽然内容丰富,但有些地方的论证似乎略显单薄,比如对某些地域性佛教发展差异的探讨,感觉可以再深入一些。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非常适合入门和深入了解佛教通史的佳作,无论是作为案头参考书,还是进行系统学习,都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评分

说实话,我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有些忐忑的心情翻开了这套书,因为“通史”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广度和深度,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这套书的优点在于,它成功地在宏观把握和细节描写之间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它没有陷入对某个教派的过度偏爱,而是以一种近乎客观的视角,记录了佛教如何在不同的社会土壤中生根、发芽、乃至有时面临凋零的命运。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所吸引,那些关于高僧大德事迹的记载,读来颇有启发。只是,在涉及到一些复杂的教义辩论时,行文的跳跃性稍大,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反复揣摩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

评分

这套书的出版,无疑为研究佛教历史的爱好者提供了一份重量级的参考资料。从内容编排上看,它非常注重历史的连续性,一步步引导读者追踪佛教思想的演变轨迹,从印度本土的觉醒,到向外辐射的波澜壮阔。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佛教如何与当地文化进行深度对话时所展现的洞察力,这远非简单的文化嫁接,而是真正的创造性转化。然而,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原著引用或更详细的注释体系来支撑某些宏大论断,这样能让持怀疑态度的读者更加信服。高质量的学术著作,除了精彩的论述,扎实的文献支撑同样重要,希望后续的版本能在这一点上有所加强。

评分

初读这套书时,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庞大的信息量和严谨的结构。它不像某些通俗读物那样只挑重点讲,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尽可能完整的历史框架。书中对不同时期佛教思想核心的阐释,尤其是一些早期经典的解读,让我对佛教的哲学基础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作者在处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佛教融合与冲突时,展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既没有偏颇,又能清晰地指出关键性的历史转折点。不过,我个人认为,如果能在配图和地图方面再多花些心思,对于理解佛教的传播路径可能会更有帮助。毕竟,佛教的传播本身就与地理环境和政治版图息息相关,视觉化的辅助能大大增强读者的代入感和理解效率。

评分

这部巨著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叙事上的史诗感。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宗教史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探索的史诗。作者的笔触时而细腻如丝,描绘出修行者的内心挣扎与超脱;时而又磅礴大气,勾勒出王朝兴衰背景下的佛法兴衰图景。阅读时,我仿佛能感受到历史长河的奔流,见证了无数智慧与苦难的交织。美中不足的是,我认为在讨论现代佛教在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挑战与转型时,着墨略显保守,似乎更专注于对“过去”的梳理,而对“当下”的关怀可以更前卫、更具前瞻性一些,毕竟,历史是为了指导未来。

评分

给别人买的,我没看见实物,但是朋友说很好,包装很完整,快递也很快。

评分

对于了解印度佛教的发展有参考价值,学术性强,内容丰田。

评分

很好的书,可以很好了解佛教史,佛教的发展。

评分

世界佛教通史,是套大书,值得买

评分

质量内容都很棒,很专业的一套佛教通史,慢慢看吧。

评分

首先,它是国内外学术史上第一部真正的“世界佛教通史”。

评分

这是一部生动有趣、可读性极强的叙述史,精雕细琢地描摹了一个业已消逝的世界,并给予其应得的尊重

评分

领导 说 好书

评分

东西不错。印刷和纸张都挺好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