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佛教通史·第十四捲:世界佛教大事年錶

世界佛教通史·第十四捲:世界佛教大事年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夏德美 著
圖書標籤:
  • 佛教史
  • 佛教文化
  • 佛教研究
  • 世界佛教
  • 佛教大事年錶
  • 曆史
  • 宗教
  • 文化
  • 學術
  • 通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16171349
版次:1
商品編碼:1197501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12-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首先,它是國內外學術史上第一部真正的“世界佛教通史”。


  

其次,它是一部既凸顯中國佛教主體性又彰顯世界佛教多樣性的佛教通史。

第三,它是一部有著明確問題意識的世界佛教通史。

第四,它是一部彰顯佛教和平精神和價值導嚮的世界佛教通史。


  

內容簡介

  

  《世界佛教通史(第14捲世界佛教大事年錶)》是一部佛教大事記,以時間為經,以地區和國彆為緯,係統地將佛教産生、發展和流傳的曆史大事羅列齣來,兼及佛教的節日、禮俗、典故、聖地、遺跡、建築、文學、藝術等。

作者簡介

夏德美*的《世界佛教通史(**4捲世界佛教大 事年錶)》是一部佛教大事記,以時間為經,以地區 和國彆為緯,係統地將佛教産生、發展和流傳的曆史 大事羅列齣來,兼及佛教的節日、禮俗、典故、聖地 、遺跡、建築、文學、藝術等。

目錄

凡例 世界佛教

凡例 世界佛教大事年錶 後記

大事年錶 後記


世界佛教通史·第十四捲:世界佛教大事年錶 序言 佛教,作為人類文明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其思想的傳播、教義的演變、宗派的興衰、藝術的輝煌,以及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的融閤與創新,構成瞭一部波瀾壯闊的宏偉史詩。這部史詩的每一頁,都閃耀著智慧的光芒,記錄著人類對生命意義、宇宙真理的無盡探求。 《世界佛教通史》係列,正是緻力於梳理和呈現這部浩瀚史詩的宏大畫捲。我們希望通過係統性的研究和編纂,將佛教在漫長曆史進程中的發展脈絡,在廣闊地域範圍內的傳播軌跡,以及其深刻影響下的文化、哲學、社會變革,以清晰、完整、深入的視角展現給讀者。 本捲,作為《世界佛教通史》係列的第十四捲,將聚焦於一個至關重要的維度——“世界佛教大事年錶”。編纂一部詳盡、準確、具有普遍意義的佛教大事年錶,是理解佛教曆史發展的基石。它不僅能為研究者提供清晰的時間軸,勾勒齣佛教史上的重要節點,更能讓普通讀者得以窺見佛教如何穿越時空,在世界各地播撒智慧的種子,又如何與當地文化相互激化,綻放齣絢爛的花朵。 一部詳實的年錶,意味著對海量曆史文獻的爬梳,對不同文化背景下記載的考證,對諸多曆史細節的辨析。它需要跨越語言的障礙,融閤地理的距離,將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佛教史料匯聚一堂,並以嚴謹的邏輯和清晰的條目呈現齣來。這並非易事,但其價值卻是無可估量的。 本捲年錶的目標,並非僅僅羅列事件的發生日期,更在於通過事件之間的關聯,揭示佛教曆史發展的內在邏輯和外部動力。我們將力求收錄那些對佛教發展産生深遠影響的重大事件,包括但不限於: 教義的形成與發展: 佛陀的悟道與初轉法輪,早期佛教經典的結集,部派佛教的形成與論辯,大乘佛教的興起與發展,密宗的傳播與演變,以及佛教在與其它哲學、宗教思想的碰撞與交流中所産生的思想變革。 僧團的組織與發展: 早期僧團的建立,戒律的製定與完善,不同地域僧團的特點與演變,僧團在政治、社會生活中的作用。 佛教的傳播與地域化: 佛教如何走齣印度,傳播至斯裏蘭卡、東南亞、中亞、東亞、藏區,以及近代以來在西方世界的傳播。我們將關注傳播的路綫、方式、遇到的挑戰,以及佛教在不同文化區域如何適應、融閤,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性佛教。 宗派的形成與流變: 早期部派的劃分,大乘佛教主要宗派(如中觀、瑜伽、淨土、禪宗、密宗等)的形成、發展、分化與融閤,以及其在不同地區的傳播與演變。 佛教藝術與建築: 佛教寺院、佛塔、佛像、壁畫、雕塑等藝術形式的發展,以及這些藝術在不同地域、不同時期的風格演變,它們如何體現佛教的思想和審美。 佛教與政治、社會、文化: 佛教在不同國傢和地區的政治地位、與王權的互動、對社會結構、倫理道德、教育、哲學、文學、醫學等領域的影響,以及其在不同曆史時期扮演的角色。 重要人物的生平與貢獻: 佛陀、關鍵的弟子、曆代高僧大德、宗派祖師、翻譯傢、思想傢、藝術傢等,他們的生平事跡、重要著作、學術貢獻以及對佛教發展産生的巨大影響。 重要的宗教會議與論辯: 早期佛教結集、各次重要的宗教會議,以及曆史上重要的哲學、教義論辯,它們如何推動佛教思想的深化和發展。 佛教麵臨的挑戰與危機: 佛教在曆史發展過程中所遭遇的衰落、迫害、世俗化、與外來文化衝突等事件,以及佛教如何應對這些挑戰,實現自我調整和革新。 近代與現代佛教的發展: 近代以來佛教在全球範圍內的復興、現代化改造、與科學的對話、社會慈善事業的發展,以及在不同國傢和地區呈現的新特點。 本捲年錶編纂的另一重要考量,在於其“世界性”。我們摒棄瞭以單一國傢或地區為中心的視角,力求呈現佛教在全球範圍內的整體圖景。這意味著我們需要關注那些在不同文化區域同時發生或相互影響的事件,展現佛教在跨越國界、跨越文化障礙時的力量與韌性。 在編纂過程中,我們遵循瞭嚴謹的學術規範,廣泛參考瞭國內外權威的佛教史料、研究著作和考古發現。同時,我們也注重年錶的條理性和易讀性,力求用簡潔明瞭的語言,準確地記錄每一個重要事件。對於一些史料記載不一或存在爭議的事件,我們會在必要時進行考證和注明。 然而,我們也深知,曆史的浩瀚無垠,佛教的博大精深,任何一部年錶都難以做到盡善盡美。本捲年錶,是我們基於現有研究成果和史料所能達到的盡可能詳盡和準確的呈現。我們期望,它能為所有對佛教曆史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堅實而可靠的起點。 《世界佛教通史·第十四捲:世界佛教大事年錶》的問世,是眾多學者、研究者、資料整理者辛勤勞動的結晶。在此,我們嚮所有為此捲付齣努力的人們緻以最誠摯的感謝。 我們相信,這部年錶將成為《世界佛教通史》係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讀者理解佛教波瀾壯闊的曆史提供清晰的脈絡和堅實的依據,也為未來的佛教史研究者提供寶貴的參考。 願此年錶,如同一盞明燈,照亮探尋佛教古老智慧與不朽生命力的道路。 第一部分:早期佛教(公元前6世紀 - 公元2世紀) 公元前624年(或前563年): 釋迦牟尼佛誕生於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南部),原名悉達多·喬達摩。 公元前597年(或前533年): 釋迦牟尼太子開始為期十二年的苦行。 公元前581年(或前521年): 釋迦牟尼在菩提伽耶悟道,成為佛陀,開啓說法度眾。 公元前578年(或前519年): 佛陀在鹿野苑初轉法輪,為阿若憍陳如等五比丘宣說“四聖諦”和“八正道”。 公元前543年(或前483年): 釋迦牟尼佛在拘屍那揭羅涅槃。 公元前5世紀: 佛陀的教法開始在印度各地傳播。 公元前483年(或約公元前477年): 第一次佛教結集(王捨城結集)舉行,旨在保存佛陀的教法。 公元前383年(或約公元前377年): 第二次佛教結集(吠捨離結集)舉行,旨在調解僧團內部的十事毗尼之爭,導緻部分僧侶分裂,為部派佛教的形成埋下伏筆。 公元前3世紀: 阿育王(Ashoka)在位,他成為佛教的偉大護法者,極大地推動瞭佛教的傳播。 公元前3世紀中期: 阿育王派遣傳教僧至斯裏蘭卡、東南亞、中亞等地弘揚佛法,標誌著佛教開始大規模地嚮印度本土以外傳播。 公元前3世紀: 第三次佛教結集(華氏城結集)舉行,由目犍連子帝須主持,編纂《論事》( a'tharakatha),標誌著上座部佛教(Theravada)思想的初步定型。 公元前1世紀: 斯裏蘭卡開始齣現佛教文獻的文字記載,如《巴利藏》(Pali Canon)的定型。 公元1世紀 - 2世紀: 大乘佛教思想開始萌芽和發展,齣現瞭早期的般若類經典(如《二萬五韆頌般若經》、《八韆頌般若經》等)和龍樹(Nagarjuna)等大乘思想傢的齣現,他們對“空”性等大乘核心概念進行瞭闡釋。 第二部分:部派佛教的形成與大乘佛教的興盛(公元2世紀 - 公元7世紀) 公元2世紀: 龍樹菩薩(Nagarjuna)著作《中論》、《大智度論》等,係統闡述中觀思想,成為大乘佛教的集大成者。 公元2世紀: 優波笈多(Upagupta)是阿育王時代之後一位重要的上座部高僧,他的弟子中齣現瞭許多傳播佛教的賢哲。 公元2世紀 - 3世紀: 佛教藝術在笈多王朝(Gupta Empire)時期達到頂峰, Gandhara(犍陀羅)和 Mathura(秣菟羅)成為重要的佛教藝術中心,其佛像藝術融閤瞭希臘化和印度本土風格。 公元3世紀: 佛教在中亞地區(如龜茲、於闐、疏勒等)蓬勃發展,成為絲綢之路上傳播佛教的重要樞紐。 公元4世紀: 著名佛教翻譯傢竺法護(Dharmarakṣa)開始在中原地區翻譯大乘經典,極大地促進瞭大乘佛教在中國的發展。 公元4世紀: 佛教在阿富汗地區(如巴米揚)的石窟藝術開始興盛,留下瞭舉世聞名的佛像。 公元4世紀 - 5世紀: 佛教在南亞(如笈多王朝)進入黃金時期,那爛陀寺(Nalanda)成為當時世界最著名的佛教大學和學術中心。 公元5世紀: 印度高僧曇無竭(Dharmamitra)等來到中國,傳播戒律思想。 公元5世紀: 著名翻譯傢鳩摩羅什(Kumārajīva)於公元401年抵達中國,翻譯瞭大量重要的中觀、般若經典,對中國佛教思想産生深遠影響。 公元5世紀 - 6世紀: 佛教教義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齣現瞭對中國佛教影響深遠的一些宗派的雛形,如三論宗、涅槃宗等。 公元5世紀 - 7世紀: 佛教在東南亞地區(如柬埔寨、泰國、緬甸)廣泛傳播,並融閤當地文化,形成獨特的佛教傳統。 公元6世紀: 佛教在朝鮮半島(新羅、百濟、高句麗)逐漸確立瞭重要的地位。 公元6世紀 - 7世紀: 瑜伽行派(Yogācāra)思想進一步發展,彌勒(Maitreya)、無著(Asaṅga)、世親(Vasubandhu)等大師的思想對佛教哲學産生瞭重要影響。 公元629年 - 645年: 唐朝高僧玄奘(Xuanzang)前往印度求法,帶迴大量佛經,並撰寫《大唐西域記》,對中印文化交流和佛教研究貢獻巨大。 公元7世紀: 密宗(Vajrayāna)在印度開始形成並逐漸興盛,其獨特的儀軌和思想對後來的佛教發展産生瞭重要影響。 第三部分:佛教的區域化與發展(公元7世紀 - 公元12世紀) 公元7世紀 - 8世紀: 密宗在印度進一步發展,齣現瞭大成就者(Mahasiddha)如帕德瑪桑巴瓦(Padmasambhava),他被認為將密宗傳入西藏。 公元7世紀 - 9世紀: 佛教在西藏的傳播和發展,形成瞭藏傳佛教(Tibetan Buddhism)的基本格局。 公元8世紀: 印度高僧善無畏(Śubhakarasiṃha)、金剛智(Vajrabodhi)、不空(Amoghavajra)等將密宗傳入中國,對中國佛教産生瞭重要影響,形成瞭漢傳密宗(唐密)。 公元9世紀: 發生在印度的“婆羅門教復興”對佛教産生瞭巨大衝擊,佛教在印度本土的地位逐漸衰落。 公元9世紀 - 10世紀: 佛教在東亞地區(中國、日本、朝鮮)齣現瞭一些重要的佛教宗派,如華嚴宗、法相宗、淨土宗、禪宗(在中國)、天颱宗等。 公元9世紀: 日本最澄(Saichō)創立天颱宗,空海(Kūkai)創立真言宗,標誌著日本佛教的獨立發展。 公元10世紀 - 11世紀: 佛教在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傢繼續發展,吳哥王朝(Angkor)時期的佛教藝術和建築達到頂峰。 公元11世紀: 佛教在西藏地區進入鼎盛時期,齣現瞭噶當派、薩迦派等重要教派。 公元11世紀 - 12世紀: 佛教在朝鮮半島(高麗)進入黃金時代,齣現瞭大量雕塑和繪畫作品。 公元12世紀: 佛教在日本進入鐮倉時代,齣現瞭新的佛教宗派,如淨土宗(法然)、淨土真宗(親鸞)、日蓮宗(日蓮)、禪宗(榮西、道元)等,這些宗派更加注重民眾的信仰。 第四部分:佛教的轉型與挑戰(公元12世紀 - 公元18世紀) 公元12世紀 - 13世紀: 佛教在濛古高原和中國北方地區傳播,並受到濛古帝國的影響。 公元13世紀: 藏傳佛教的格魯派(Gelugpa)開始形成,後來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 公元13世紀 - 14世紀: 佛教在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傢繼續扮演重要角色,並經曆瞭內部的教派演變。 公元14世紀: 佛教在印度本土基本衰亡,但其思想通過各種途徑影響瞭周邊地區。 公元14世紀 - 15世紀: 佛教在中國明朝時期,淨土宗和禪宗繼續發揮重要影響,形成瞭“禪淨閤一”的傾嚮。 公元15世紀: 佛教在朝鮮半島(朝鮮王朝)經曆瞭一些挑戰,但其影響力依然存在。 公元16世紀: 佛教在日本進入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將佛教納入國傢管理體係。 公元16世紀 - 17世紀: 佛教在東南亞地區(如泰國、緬甸)繼續發展,並與當地王權緊密結閤。 公元17世紀: 藏傳佛教的五世達賴喇嘛(Ngawang Lobsang Gyatso)的齣現,極大地鞏固瞭格魯派在西藏的統治地位,並對青海、濛古等地産生瞭深遠影響。 公元18世紀: 佛教在斯裏蘭卡經曆瞭荷蘭殖民統治時期的挑戰,但其文化根基依然深厚。 第五部分:近代與現代佛教(公元18世紀至今) 公元18世紀 - 19世紀: 佛教在西方世界開始受到關注,一些學者和探險傢將佛教經典和思想帶迴歐洲。 公元19世紀: 佛教在東南亞地區受到西方殖民主義的衝擊,但同時也激發瞭本土佛教的復興運動。 19世紀末 - 20世紀初: 佛教在中國經曆瞭“廢佛運動”等挑戰,但同時一些知識分子開始重新審視和研究佛教。 20世紀初: 佛教開始在西方世界建立佛教中心和組織,如英國佛教協會、德國佛教協會等。 20世紀初 - 中葉: 亞洲各國民族主義興起,佛教在其中扮演瞭重要的文化和精神角色。 20世紀中期: 佛教在斯裏蘭卡、泰國、緬甸等地上座部佛教國傢,積極推動佛教的現代化改造和社會參與。 20世紀中期: 漢傳佛教的太虛大師、印順法師等,積極倡導“人間佛教”思想,強調佛教與現實生活的結閤。 20世紀下半葉: 藏傳佛教因中國政治變動而經曆重大挑戰,大量藏人流亡海外,也促進瞭藏傳佛教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 20世紀下半葉 - 至今: 佛教在西方世界的傳播加速,成為多元文化社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湧現齣許多西方齣傢僧侶和居士。 20世紀末 - 至今: 佛教界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社會福利、和平倡導等議題,積極參與全球性問題。 21世紀初: 佛教研究在國際學術界日益受到重視,跨學科研究蓬勃發展。 21世紀初 - 至今: 佛教在全球範圍內的不同地區,呈現齣多樣化、本土化、融閤化的發展趨勢。 附錄: (此處可根據實際需要,列齣一些重要的佛教術語解釋、主要佛教流派簡述、重要的佛教節日等,但此簡介隻涉及年錶內容,故不在此詳述。) 結語 《世界佛教通史·第十四捲:世界佛教大事年錶》如同一幅壯麗的曆史畫捲,將佛教自誕生以來,橫跨兩韆多年的發展曆程,在世界各個角落的傳播軌跡,以及其與不同文化、文明相互激蕩、融閤的壯闊景象,以事件為節點,以時間為軸綫,清晰而詳盡地展現在我們麵前。 從佛陀的悟道與初轉法輪,到部派佛教的分立,再到大乘佛教的興起與遍及亞洲,直至近現代佛教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播與轉型,本捲年錶收錄瞭影響佛教曆史走嚮的無數重要事件。它記錄瞭教義的深邃發展,宗派的興衰更迭,高僧大德的智慧貢獻,藝術文化的輝煌成就,以及佛教在應對各種曆史挑戰時的堅韌與創新。 本捲年錶的編纂,力求超越地域與文化的限製,呈現佛教作為一種全球性宗教所具有的普適價值與多元麵貌。它不僅是佛教史研究的寶貴參考資料,更能為每一個渴望理解人類精神文明的讀者,提供一扇通往佛教智慧殿堂的明窗。通過對這份詳實年錶的梳理,我們可以深刻體會到佛教思想如何穿越時空,滋養著不同民族的心靈,並不斷地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齣新的生命力。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書的齣版,無疑為研究佛教曆史的愛好者提供瞭一份重量級的參考資料。從內容編排上看,它非常注重曆史的連續性,一步步引導讀者追蹤佛教思想的演變軌跡,從印度本土的覺醒,到嚮外輻射的波瀾壯闊。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佛教如何與當地文化進行深度對話時所展現的洞察力,這遠非簡單的文化嫁接,而是真正的創造性轉化。然而,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原著引用或更詳細的注釋體係來支撐某些宏大論斷,這樣能讓持懷疑態度的讀者更加信服。高質量的學術著作,除瞭精彩的論述,紮實的文獻支撐同樣重要,希望後續的版本能在這一點上有所加強。

評分

這部巨著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敘事上的史詩感。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宗教史的書,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精神探索的史詩。作者的筆觸時而細膩如絲,描繪齣修行者的內心掙紮與超脫;時而又磅礴大氣,勾勒齣王朝興衰背景下的佛法興衰圖景。閱讀時,我仿佛能感受到曆史長河的奔流,見證瞭無數智慧與苦難的交織。美中不足的是,我認為在討論現代佛教在全球化背景下麵臨的挑戰與轉型時,著墨略顯保守,似乎更專注於對“過去”的梳理,而對“當下”的關懷可以更前衛、更具前瞻性一些,畢竟,曆史是為瞭指導未來。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皮革質感的封麵,配上燙金的書名,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很有曆史的厚重感。我本身對佛教曆史一直很感興趣,特彆是那種跨越地域和時間綫的梳理,總覺得特彆有價值。不過,我購買的這本似乎更側重於宏觀的敘事,從早期起源到各個流派的興衰,脈絡梳理得非常清晰。作者的文筆流暢,沒有那種枯燥的學術腔調,讀起來很舒服,能感受到他對佛教文化深厚的理解和尊重。雖然內容豐富,但有些地方的論證似乎略顯單薄,比如對某些地域性佛教發展差異的探討,感覺可以再深入一些。總的來說,這是一本非常適閤入門和深入瞭解佛教通史的佳作,無論是作為案頭參考書,還是進行係統學習,都提供瞭很好的基礎。

評分

初讀這套書時,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其龐大的信息量和嚴謹的結構。它不像某些通俗讀物那樣隻挑重點講,而是試圖構建一個盡可能完整的曆史框架。書中對不同時期佛教思想核心的闡釋,尤其是一些早期經典的解讀,讓我對佛教的哲學基礎有瞭更深一層的認識。作者在處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佛教融閤與衝突時,展現瞭極高的學術素養,既沒有偏頗,又能清晰地指齣關鍵性的曆史轉摺點。不過,我個人認為,如果能在配圖和地圖方麵再多花些心思,對於理解佛教的傳播路徑可能會更有幫助。畢竟,佛教的傳播本身就與地理環境和政治版圖息息相關,視覺化的輔助能大大增強讀者的代入感和理解效率。

評分

說實話,我抱著一種既期待又有些忐忑的心情翻開瞭這套書,因為“通史”這個詞本身就意味著廣度和深度,很難做到麵麵俱到。這套書的優點在於,它成功地在宏觀把握和細節描寫之間找到瞭一種微妙的平衡。它沒有陷入對某個教派的過度偏愛,而是以一種近乎客觀的視角,記錄瞭佛教如何在不同的社會土壤中生根、發芽、乃至有時麵臨凋零的命運。閱讀過程中,我多次被一些鮮為人知的曆史細節所吸引,那些關於高僧大德事跡的記載,讀來頗有啓發。隻是,在涉及到一些復雜的教義辯論時,行文的跳躍性稍大,對於非專業讀者來說,可能需要反復揣摩纔能真正領會其精髓。

評分

FROM:【法相辭典(硃芾煌編)】

評分

這套書編的特彆好,通讀下來對佛教整體的源流會有比較詳細的瞭解,推薦購買

評分

學術力作,讀之有趣,開捲有益。

評分

世界佛教通史這套書很好,值得一看。

評分

書是平裝。內容一般,韆篇一律的。沒有看到新材料和新見解。京東活動很好,服務也很好

評分

其次,它是一部既凸顯中國佛教主體性又彰顯世界佛教多樣性的佛教通史。

評分

第三,它是一部有著明確問題意識的世界佛教通史。

評分

這套書編的特彆好,通讀下來對佛教整體的源流會有比較詳細的瞭解,推薦購買

評分

旅行前閱讀,真的不錯,滿減+券,非常實惠。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