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综观《为博物馆而设计: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论文集》的基本框架设计,它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特约撰稿,二是理论探索,三是案例解析。这样的安排比较好地遵循了博物馆陈列设计学科的基本特征。任何博物馆的陈列设计,都离不开诸如设计学、美学、传播学、教育学、人体工程学等多种学科的共同涉入,而各学科又都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学术语言。恩格斯曾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博物馆的陈列设计也概莫能外,离不开各相关学科的理论思辨和先进理念的指导。在繁杂忙碌的陈列设计中,人们或由于时间不足,或由于日常工作的压力,往往容易忽略陈列设计理论的研究,甚至对已经做过的陈展项目也无暇在理念层面上加以提炼和升华。经验主义和理论虚无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创新和发展。而《为博物馆而设计: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论文集》以问题为导向,抓住一些关键性理论课题并以适当的篇幅加以分析和讨论,对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整体理论水平的提升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内页插图
目录
特约撰稿
谈全景画馆与半景画馆的建筑
中国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学科发展之路
博物馆展示设计八大关系新说
陈列设计审美体验
大山回音——写在恩施博物馆新馆落成之际
略论纪念馆的纪念性
历史建筑与现代文化的对话——博物馆古建筑馆舍的陈列设计
如何利用景观复原营造艺术表现力——以湖南抗日战争历史陈列为例
理论探索
展览情感化设计的应用研究
博物馆绿色展览的评估标准与未来发展趋势
探索历史题材展陈设计的创新之路
博物馆陈列中叙事性方法的应用
博物馆陈列用色与用光的关系艺术
把阳光引进博物馆
“大陈列”解读的陈列艺术
背景画对营造景观陈列空间延伸感的影响及解决策略
如何建构战争题材展陈的陈列语境——兼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美援朝战争馆的陈列设计特色
博物馆儿童展览的视觉策划与实践
选题——策划展览的核心环节
叙事性设计在博物馆陈列中的意义
“回到原点”——南京博物院陈列艺术实践
国外博物馆在新传播媒体时代LOGO设计意与象的解析
把握与创造——博物馆展陈中的教育功能
大数据时代的博物馆展示设计叙事
小数据研究应用在陈列展览中的探索与实践
新馆建设中的库展结合利用研究
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历程回顾与战略展望
案例解析
体验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乐趣——记“巧手良医——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展”之陈列设计
博物馆审美空间的营造与创新——以辽沈战役纪念馆为例
“内容为王”视角下对展陈形式引导陈列内容的逆向思维——以“伟大胜利历史贡献”主题展览为例
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中的语境与意境
如何利用旧建筑做好博物馆的陈列设计——以沈阳金融博物馆展陈设计为例
保护利用升华——江汉关博物馆建筑与陈列
探求塑造恢宏气势的空间艺术形态之术——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
纪念馆中的“胜利展厅”为例
以光纤照明演绎陶瓷之美——故宫新陶瓷馆的照明设计
为农民而设计
……
前言/序言
由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编辑出版的《为博物馆而设计》一书正式付梓。这是中国博协艺委会成立30年来根据自己的宗旨,致力于推动博物馆陈列设计相关理论研究,立足中国博物馆的工作实际,经过不断总结、提炼和升华而形成的又一重要成果。遵艺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本书主编李跃进同志所嘱,我在此尝试对本书的一些特点略作梳理,与各位读者共享。
综观本书的基本框架设计,它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特约撰稿,二是理论探索,三是案例解析。这样的安排比较好地遵循了博物馆陈列设计学科的基本特征。任何博物馆的陈列设计,都离不开诸如设计学、美学、传播学、教育学、人体工程学等多种学科的共同涉入,而各学科又都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学术语言。恩格斯曾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博物馆的陈列设计也概莫能外,离不开各相关学科的理论思辨和先进理念的指导。在繁杂忙碌的陈列设计中,人们或由于时间不足,或由于日常工作的压力,往往容易忽略陈列设计理论的研究,甚至对已经做过的陈展项目也无暇在理念层面上加以提炼和升华。经验主义和理论虚无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创新和发展。而本书以问题为导向,抓住一些关键性理论课题并以适当的篇幅加以分析和讨论,对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整体理论水平的提升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同时,任何理论问题的思辨都必须通过实践来加以验证。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仅是苍白的、很难为人们所接受的,有时甚至还是无益的。包括陈列设计在内的博物馆学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为此,本书中设置了陈列设计实例的报告与分析。所收入的这些通过实践总结和理论提升的研究报告,除了回答了”为什么”和“是什么”等理论问题,还比较直接地解答了陈列设计“如何做”和“谁来做”等实践问题。可以说,这些成功案例中有不少具有较强的参考乃至示范性价值。
好的,这里是一份根据您的要求撰写的图书简介,专注于介绍一本名为《为博物馆而设计:2016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论文集》的图书,但内容不包含该书的实际内容,而是围绕博物馆设计、陈列艺术、策展实践等相关主题进行深入阐述,力求详实、专业且自然。 --- 探寻空间叙事的力量:现代博物馆设计与陈列艺术的前沿思辨 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博物馆早已超越了传统的“藏品堆砌所”,蜕变为知识传播、文化对话乃至社会反思的重要场域。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未来的塑造者。本书系汇集了多位业内资深专家、一线设计师与前沿学者对博物馆空间叙事、数字化转型及观众体验的深度剖析与前瞻思考,聚焦于如何通过精妙的“设计”语言,激活馆藏的生命力,构建沉浸式的、富有时代精神的文化体验。 一、 空间即媒介:陈列语汇的重塑与革新 博物馆陈列设计,其核心任务在于构建一个连贯而富有张力的叙事流。本论文集深入探讨了“空间如何说话”这一核心命题。 1. 叙事结构的复杂化: 传统的线性叙事模式正面临挑战。我们审视了非线性叙事、多重声部叙事在展览构建中的应用。例如,如何通过流线设计引导观众进行主动探索,而非被动接受信息?如何利用空间节点的设计,促成藏品与观众之间多维度的情感联结?书中详细分析了从宏大历史叙事到微观个体经验转译过程中的设计策略,强调了策展意图与空间形式之间的辩证统一。 2. 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张力: 在实体文物展示之外,如何有效地运用光影、声景、多媒体装置等“非物质性”元素,来烘托和解释“物质性”的藏品?本辑收录了多篇关于博物馆声景设计(Soundscape Design)的案例研究,探讨了特定声景如何影响观众的情绪基调与信息接收效率。同时,对数字投影、增强现实(AR)等技术如何作为“辅助叙事层”融入实体空间,实现传统与现代媒介的和谐共生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3. 尺度、比例与观众感知: 成功的博物馆设计是深谙人类尺度的。论文探讨了不同展厅尺度对观众心理的影响。从宏伟的大型通高空间到亲密的文物微观展示柜,每种尺度都承载着特定的信息层级。特别关注了对于特殊群体(如儿童、老年人)的空间适宜性研究,主张设计应具备更强的包容性和可达性。 二、 策展思维的深化:从“物”到“故事”的飞跃 陈列艺术的本质,在于策展思维对展览主题的深度挖掘与结构化表达。本部分侧重于探讨如何将学术研究转化为公众可感的文化产品。 1. 主题的语境化处理: 成功的展览往往是“语境化”的产物。它要求设计师和策展人不仅要展示文物本身的历史价值,更要将其置于当代议题和观众的认知框架中进行重新诠释。论文分析了如何通过对展板文字、信息层级的精确控制,避免信息过载,实现“少即是多”的有效信息传达。 2. 互动设计的哲学反思: 互动装置在当代博物馆中愈发普遍,但并非所有互动都是有效的。本辑批判性地审视了“为互动而互动”的倾向,强调互动设计必须服务于展览的核心论点。讨论了高保真模拟(High-Fidelity Simulation)与概念性引导(Conceptual Prompting)两种互动路径的适用场景与设计伦理。 3. 临时展览与常设展览的空间哲学差异: 临时展览追求时效性、话题性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常设展览则强调永恒性、体系性和知识的稳定结构。论文集对比分析了两者在空间布局、材料选择和灯光策略上的根本区别,并探讨了如何设计可灵活转化的“适应性空间”(Adaptive Spaces),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展览需求。 三、 科技赋能与未来展望:数字化时代的博物馆实践 数字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博物馆的运营和观众体验。本部分聚焦于技术如何融入设计流程,并展望博物馆的未来形态。 1. 数据驱动的体验优化: 如何利用人流量监测、观众热力图分析等数据,反向指导下一次展览的空间动线优化和信息点布局?研究探讨了“体验数据”在陈列设计迭代中的应用模型,旨在实现基于真实观众行为反馈的持续改进。 2. 数字孪生与沉浸式学习: 探讨了高精度三维扫描技术在文物保护与虚拟展示中的前沿应用。重点关注“数字孪生体”(Digital Twin)如何被整合到实体展厅中,为观众提供超越物理限制的探索维度,尤其是在敏感文物或已损毁遗址的展示方面。 3. 设计的可持续性考量: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博物馆设计也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论文集讨论了材料的可持续性选择、能源效率的优化设计以及展览拆除后的废物循环利用策略,倡导构建低碳、绿色的展览空间。 总结: 本书通过对陈列艺术、空间叙事、技术融合和观众研究的全面审视,为博物馆从业者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和丰富的实践参照。它倡导一种以人为本、以内容为核、以创新为驱动的博物馆设计哲学,旨在推动中国博物馆事业在设计层面迈向更高质量、更具影响力的发展阶段。每一篇精选的论文,都是对“如何更好地讲述过去,并启发未来”这一永恒命题的深入探索与专业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