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 咬文嚼字合订本(平)

1998年 咬文嚼字合订本(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咬文嚼字编辑部 编
图书标签:
  • 咬文嚼字
  • 语言文字
  • 综合性期刊
  • 1998年
  • 合订本
  • 平装
  • 文学
  • 文化
  • 报刊
  • 参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ISBN:978754521790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669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56
字数:5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这是《咬文嚼字》杂志1998年度合订本(平装)。《咬文嚼字》杂志是2015年度全国百强期刊,知识实用,信息密集,文字生动,材料新颖。作为关注社会语文运用的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其合订本经过长期积淀,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在不少读者心中形成了阅读期待。此次合订本,在原来出版的杂志上进行了修订工作。

内容简介

  

  知名社会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杂志,从1995年开始每年出版一本合订本,这是1998年度的杂志合订本(平装)。合订本保持了一贯的特色:知识实用,信息密集,文字生动,材料新颖。刊物公布的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和年度十大流行语,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类媒体纷纷报道。作为关注社会语文运用的语文类刊物,《咬文嚼字》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其合订本经过长期积淀,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在不少读者心中形成了阅读期待。此次合订本,在原来出版的杂志上进行了修订工作。

作者简介

  《咬文嚼字》杂志为全国知名期刊,创刊于1995年,2015年被列为全国百强期刊。

精彩书评

  

  希望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以及一切与语言文字工作有关的部门,将《咬文嚼字》作为有关人员的业务学习材料,人手一册,持之以恒。倘能如此,扭转出版物和社会上语言文字混乱的局面,就大有希望了。
  ——《人民日报》(1995.3.22)
  
  《咬文嚼字》是一个“冷门刊物”,它之所以能“咬”得有声有色,“嚼”得有滋有味,越办越红火,除了刊物的针对性外,还和编者重视可读性有关。
  ——《新闻出版报》(1997.12.30)
  
  《咬文嚼字》既是一本宣传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读物,又是传播语法知识,纠正病句、错字的专门读物,同时还是一本具有指导性和资深性的读物。
  ——《澳门日报》(1997.8.29)
  
  一本“冷门”小刊物投放市场,就像一叶扁舟飘进了语文不规范的汪洋大海里,可是它不但没有被恶浪打翻,惨遭灭顶之灾,反而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新加坡《联合早报》(1996.12.3)
  
  

目录

卷首幽默
语林漫步
众矢之的
一针见血
文章病院
百家会诊
借题发挥
追踪荧屏
时尚词苑
语坛掌故
点击双典
有此一说
碰碰车
向我开炮
百科指谬
锁定名人
教材扫描
校园丛谈
词语春秋
十字街头
……













精彩书摘

  1998-02  两头蛇·三脚猫  词语春秋  周云汉
  自然界的两头蛇并不是“Y”形的毒蛇。它形似蚯蚓而大,腹部橙红色,尾圆钝而像头(也有头的行动习性),无毒。童年时代,我在水田中曾偶尔一见,是从泥中犁出的,当地人谓之“泥蛇”。  见于古文献的“两头蛇”,也许要首推西汉贾谊的《新书·春秋》了:  孙叔敖之为婴儿也,出游而还,忧而不食。其母问其故,泣而对曰:“今日吾见两头蛇,恐去死无日矣!”其母曰:“今蛇安在?”曰:“吾闻见两头蛇者死,吾恐他人又见,吾已埋之也。”  见到两头蛇就要死,当然是无知妄说,但这种说法也反映了古人见到这种动物时的惊恐、厌恶之情。  用“两头蛇”隐喻阴险小人——两边讨好取利,动辄暗地伤人,恐怕是错误推想的结果。蛇的形象丑恶,多数有毒,可以置人于死地,因而推想两头之蛇可以“左右开弓”,自然尤为可怖,要特别防着点——这仅仅是推想而已。  “两头蛇”和“三脚猫”“四眼狗”“豆腐西施”之类,是群众的创造,到底是何时何地何人因何原因第一次说的,恐怕任谁也“咬”不出来。“两头蛇解珍”肯定不是首创;元代的张鸣善也不是发明人,只是他的曲子《水仙子·讥时》用得准确,且全文富有艺术价值,值得顺带抄来欣赏一番:  铺眉苫眼(挤眉弄眼,装腔作势)早三公,裸袖揎拳(捋袖挥拳)享万钟,胡言乱语成时用。大纲来(大体说来)都是烘(哄?),说英雄谁是英雄?五眼鸡岐山鸣凤(本喻指古公亶父,即周太王,文王祖父),两头蛇南阳卧龙(诸葛亮),三脚猫渭水飞熊(飞熊入梦,喻指吕尚)。  《山海经》有六眼鸡、九尾狐,《三国典略》有九头鸟,“五眼鸡”不知所出;盖“乌眼鸡”的谐用,指好斗的鸡、恶鸟(谐屌)——坏人。“三脚猫”也是俗语,查无出典;意思只是说猫缺条腿,猫则猫矣,徒有其表,没用,武侠小说里讲的“三脚猫本事”,也就是这点意思。  ……

前言/序言

  亲爱的读者朋友,你现在翻开的,是《咬文嚼字》第五个合订本。  本刊于1995年1月创刊,蹒跚学步,倏忽已是五年,留下的是歪歪扭扭的脚印。如果你是我们的老朋友,但愿合订本能勾起你的美好的回忆,和我们一起重温并肩咬嚼的难忘岁月;如果你是我们的新朋友,但愿合订本能帮助你对本刊有个初步的了解,早日加入我们的咬嚼行列。  ——编者
《咬文嚼字》合订本(1998年卷)——语言的精微探索与文化的回响 1998年,《咬文嚼字》合订本(平)的问世,不仅仅是一本纸质的印刷品,更是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语言文化的面貌,洞察文字背后蕴含的深邃含义与时代脉搏。这本书,如同一位孜孜不倦的语言侦探,深入剖析汉字、词语、语法、修辞的细微之处,揭示它们在日常交流、文学创作乃至社会变迁中的演变轨迹与独特魅力。它不仅仅是为语言爱好者提供精神食粮,更是对汉语这门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艺术的敬意之致。 一、 精雕细琢,字词的生命力 《咬文嚼字》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汉字和词语的精微审视。1998年的合订本,延续了其一贯的严谨与趣味,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容易被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语言现象。 字源探秘与形义演变: 许多条目深入追溯了汉字的起源,结合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古文字资料,展示了字形如何随着时代变迁而演化,其本义又如何在历史长河中发生微妙的偏移或拓展。例如,一个看似普通的字,其最初的形态可能与某种象形事物息息相关,而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其形体已变得抽象,但其核心意义却依旧在不同语境下得到传承与发展。这种溯源,不仅增添了文字的厚重感,也让我们对汉字的智慧有了更深的理解。 词语辨析与语境考量: 现代汉语词汇日新月异,新词层出不穷,旧词也可能焕发新生。1998年的合订本,捕捉了那个时期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词语现象。书中可能对一些易混淆的近义词进行了细致的辨析,区分它们在语义、语体、使用场合上的细微差别。例如,“改革”与“革新”、“发展”与“进步”等,在不同的语境下,它们所传达的细微含义可能存在显著差异。又或者,一些因时代发展而出现的新词,其词义的形成过程、使用范围以及在社会文化中的影响,都可能成为探讨的对象。 俗语、成语与歇后语的解读: 汉语的魅力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其丰富的俗语、成语和歇后语中。《咬文嚼字》合订本必然会深入挖掘这些语言的精华。书中可能解析了某些成语的典故来源,揭示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故事或哲理。对一些流传广泛的俗语,会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渊源,以及它们如何成为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生动载体。歇后语则以其独特的“前半句”与“后半句”的巧妙关联,常常蕴含着幽默、讽刺或寓意,本书也定会对这些有趣的语言现象进行生动的解读。 错别字与病句的纠正: 作为一本致力于规范和提升语言运用的读物,《咬文嚼字》合订本对错别字和病句的关注是必然的。书中可能通过列举报刊、书籍、日常交流中出现的典型错误,进行深入剖析,讲解错误的原因,并提供正确的用法。这种纠错过程,不仅能帮助读者避免犯类似的错误,更能培养读者对语言的敏感度和准确性。 二、 语法探微,句子间的逻辑艺术 除了字词层面,《咬文嚼字》合订本还将目光投向了句子层面,关注语法结构如何影响意义的表达,以及不同句式如何展现语言的逻辑与美感。 句法结构与语义理解: 汉语的句法结构相对灵活,同一个意思可以通过不同的句式来表达。本书可能会探讨某些特殊的句法结构,如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等,分析它们在特定语境下的作用和效果。例如,倒装句的使用,有时是为了强调句子的某个部分,有时是为了使语气更加委婉或有力。 标点符号的妙用: 标点符号是句子中的“呼吸点”,它们对句子的意思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998年的合订本,可能会对一些容易被忽视的标点符号,如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分号、冒号、引号等的正确使用进行详细的阐释。通过具体案例,展示标点符号的失误如何导致歧义,而恰当的使用又如何能使句子清晰明了,甚至传达出作者的情感色彩。 关联词语的选择与运用: 关联词语是连接句子、段落,构建逻辑关系的重要桥梁。《咬文嚼字》合订本可能会针对一些常用的关联词语,如“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不但……而且……”等,分析它们的搭配关系和语用功能,指导读者如何更准确、更有效地使用它们来表达因果、转折、递进等复杂的逻辑关系。 三、 修辞的魅力,语言的灵动飞扬 修辞是语言艺术的升华,它赋予语言以生动的色彩和强大的表现力。1998年的合订本,定会对汉语修辞的丰富表现力进行深入的探讨。 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 书中可能会选取文学作品、新闻报道、日常对话中的生动例子,解析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等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过分析这些手法的巧妙之处,展示它们如何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更能打动人心。例如,一个恰当的比喻,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之易于理解;拟人手法的运用,则能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情感和行为,增添文章的趣味性。 反语、双关的艺术: 反语和双关是修辞中更具技巧性和趣味性的手法。书中可能会探讨反语如何通过字面意义与真实意图的 Dissonance 来达到讽刺或强调的目的;双关语则可能在字面意义之外,隐藏着另一层含义,常用于幽默、巧妙的表达。这些手法的解读,能够让读者领略到语言的幽默与智慧。 语气的把握与情感的表达: 语言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是传递情感。1998年的合订本,可能会关注如何通过词语的选择、句式的安排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来准确地把握和表达各种语气和情感,如喜悦、悲伤、愤怒、赞扬、批评等,让读者在感受语言魅力的同时,也能更好地进行情感的交流。 四、 时代印记,语言与文化的互动 《咬文嚼字》合订本(1998年卷)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语言本身的探索,更在于它所折射出的时代印记和文化变迁。 时代新词与社会变迁: 1998年,中国正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涌现出的新词汇,往往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文化交流的直接体现。本书可能会选取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新词,探讨它们的词源、含义以及它们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例如,与市场经济相关的词汇、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早期词汇,或是反映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的词语。 文化现象与语言表达: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学、艺术、社会思潮都会在语言中留下痕迹。1998年的合订本,可能会从语言的角度,对当时的流行文化、社会热点、思想观念进行解读。例如,分析某些流行语的形成与传播,探讨其背后所代表的某种社会心理或价值取向。 语言规范与文化传承: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语言的规范化显得尤为重要。《咬文嚼字》合订本的出版,本身就体现了对语言规范的重视,以及对汉语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它提醒着人们,在拥抱新事物的同时,也要珍视和传承汉语的精髓。 结语 1998年《咬文嚼字》合订本(平),就像一个安静的智者,以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独到的见解,引导读者走进语言的奇妙世界。它不仅仅是一本辞书或工具书,更是一份对汉语的深情呼唤,一次对语言文化的深度梳理。翻阅它,我们不仅能提升语言能力,更能体悟文字的温度,感受文化的脉搏,理解时代在语言中留下的深刻烙印。这本合订本,无疑是那个时代语言文化研究者、汉语学习者乃至所有热爱文字的人们,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以其特有的方式,证明了语言并非一成不变的僵化符号,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活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流淌、演变,折射出人类文明的光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不迎合新手的胃口,开篇即是专业领域的深入探讨,对于初涉文字学的朋友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但我坚持了下来,原因在于,每当克服了一个概念上的难点,那种豁然开朗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它不像是教科书那样提供标准答案,而更像是一群资深学者之间的“沙龙辩论记录”,充满了思想的火花和交锋的痕迹。我特别欣赏其中那些带有个人色彩的批判,它们犀利而不失风度,显示出作者们极高的学养和对中文未来走向的深切忧虑。与其说我在阅读一篇篇独立的文章,不如说我是在旁观一场关于汉语规范化的长期战役,而这些文字就是他们留下的宝贵战术笔记。

评分

这本书的收藏价值远超其阅读价值,尤其对于那些对语言史和出版史感兴趣的人来说,它简直就是一座小型博物馆。合订本的装订工艺本身就带有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工业烙印,它见证了中文出版界在转型期的挣扎与探索。更重要的是,通过梳理这十几年间“咬文嚼字”的专题,我们可以清晰地勾勒出社会思潮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用语习惯。这不再是纯粹的语言学研究,而是社会文化史的一个侧面切片。我常常在翻阅时,会联想到当时的新闻事件、社会热点,然后去看文章是如何精确地捕捉并解析这些新事物在语言上留下的痕迹的。这种多层次的解读维度,让这本书成为了一件值得反复把玩和深入研究的文本宝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有年代感了,那种略带粗糙但异常扎实的纸张,配上那个年代特有的字体排版,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九十年代末的阅读时光。我记得当时我对语言文字的痴迷,正是从那些零散的报纸期刊上开始萌芽的。这本书的合订本,分量十足,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收藏的满足感。虽然内容本身是严肃的文字辨析,但整体的视觉感受却是温暖而怀旧的。我特别喜欢它封面那种朴素的蓝绿色调,放在书架上,与其他设计新潮的当代书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像是一个时间的锚点,提醒着我们文字是如何在时间的洪流中保持其精髓的。翻开扉页,那些铅字的味道似乎还残留在指尖,这种物理上的触感体验,是如今电子阅读无法给予的珍贵体验。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段被实体化的记忆。

评分

对于习惯了快速信息输入的我来说,阅读这本厚厚的合订本无疑是一场“慢阅读”的修行。它要求你放下手机,静下心来,逐字逐句地咀嚼那些逻辑缜密的长句。这种阅读方式迫使我的思维速度降了下来,从追逐信息流转变成了深入文本肌理。我发现,很多当年看似“咬文嚼字”的争论,放在今天的语境下依然振聋发聩,甚至更加具有现实意义。比如关于某些外来词汇的本土化处理,放在世纪之交的语境下,已经预示了我们今天面临的文化融合的诸多挑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对话平台,让读者不必受制于时效性,而是可以进行一种跨越时间的、对语言本质的深刻反思,这是一种非常高质量的精神滋养。

评分

初读这本合订本的篇章,最大的感受是作者们对“准确”二字的执着近乎偏执。现在的网络语言和快餐文化充斥着大量似是而非的表达,很多词语的边界早已模糊不清,但在这些老文章里,每一个字都被放在显微镜下审视。我记得有一篇专门讨论“的、地、得”用法的论述,长篇累牍,引经据典,分析得极其透彻,让人不禁惊叹于他们对汉语言脉络的深厚理解。这并非枯燥的语法说教,而更像是一场文字侦探的游戏,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最终揭示出词语最本真的面貌。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日常交流中那些习以为常的表达都开始多了一份警惕和敬畏,仿佛被赋予了某种“语言净化学家”的使命感。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在如今追求效率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稀有。

评分

谢谢商家的热情服务,快递给力!

评分

谢谢商家的热情服务,快递给力!

评分

谢谢商家的热情服务,快递给力!

评分

谢谢商家的热情服务,快递给力!

评分

谢谢商家的热情服务,快递给力!

评分

谢谢商家的热情服务,快递给力!

评分

谢谢商家的热情服务,快递给力!

评分

谢谢商家的热情服务,快递给力!

评分

谢谢商家的热情服务,快递给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