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书林:北京三百六十行

昨日书林:北京三百六十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齐如山 著
图书标签:
  • 北京
  • 民俗
  • 行业
  • 历史
  • 文化
  • 社会
  • 生活
  • 老北京
  • 城市记忆
  • 非物质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6517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9272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齐如山是一个戏剧家、民俗学家,更是一个杂家。有人说,齐如山平生有两大爱好:一是捧梅兰芳,结果捧出了一个名角,一个名扬美国的梅博士,于是有了《梅兰芳游美记》;二是喜好美食,为了美食,他走遍北京的角角落落,于是有了《中国馔馐谭》和《华北民食考》。我们会在“昨日书林”这套丛书中,陆续推出其记录北京民俗、中国戏剧、华北美食的著作。


内容简介

  《北京三百六十行》一书共列二三十类,七百四十一行,分门别类对旧北京的工商业作了一一描述。

  北京的实业界,向来号称有三百六十行。余最初听到这句话,以为不过是约略言之,不必实有此数也。后阅宋朝人的笔记,才知道这句话实始自南宋之杭州,因记载杭州有三百六十行的文字颇多,如田汝成《游览志余》中,亦有“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是也。是此语一直由宋朝传到现在的北京,还是这样说法。


目录

卷一 工艺部上

木工类

铁工类

铜工类

皮革工类

器具类

物品类

卷二 工艺部下

纺织服饰类

妆饰品类

食品类

文墨类

乐器类

文物类

游艺类

修理旧物类

卷三 商业部

服饰类

饮食类

材料类

器具类

物品类

出赁行类

旅馆栈房类

银钱业类

娱乐事业类

街头小贩类


精彩书摘

  木工类

  凡用木料做物器的人都叫做木工,或日木匠。这行又分的种类很多,因为虽然都是木工,可是这行不知那行的事。比方木厂中的木匠,固然会做个粗的桌凳,但是精致的他绝对做不上来,就是粗糙的也比桌椅铺工人费工。各种木工都是如此,所以都是各分各行,彼此不能侵越。兹大略分举如下:

  木厂(绘图师)

  这行人也有学过木匠的,也有未曾学过的,可是都称为木匠行,或日开木厂子的。大多数都不做工,乃专门研究估工、包工。前清的官工都归这行包做。无论大小工程,一切土木砖石等工,都归其估工估价、设计包办。他虽没有学问,但有师傅的传授,所以无论多大工程也能估计的出来,也能画图、出样,实有工程师的本领。现在大工程皆由工程师预先画图,从前没有工程师的时代,所有工程之图都归这行人制绘,所以这算是木工的头一行。

  木匠

  这行是专管建筑的木工。一切梁柱椽檩、门窗隔扇等等他都能做,但是隔扇上的雕花牙子等件还须归牙子作(读阴平声)。因为他虽也能做,但用的工夫较多,不及过行合算(北京由这一行转交那一行代做,行话日过行。下同)。北京平常所谓木匠者,都是这行,因下边所列各行虽也是木工,但大多数都另有专门名词。

  柜箱匠

  专做橱、柜、箱、匣等器,大多数卖给聘姑娘买嫁妆者。这行人做新箱柜之手艺固然不错,但对于收拾旧物有特别的本领,往往一只破箱经他收拾整理之后,比新的还好看。

  桌椅匠

  专做桌椅板凳,有时亦代做立橱、立柜等器,因此与抽屉桌系一种工作也。这行人亦能收拾旧器,一经整理往往与新者无异。

  硬木器匠

  专做硬木器具。凡桌、椅、箱、柜等等,皆能制造,与平常桌椅匠大不相同。彼只可以制造软木器具,此则专造硬木器,而软木者亦能造。其特别的本领,不但能整理旧器如新,且能做新者如旧。惜因国内多乱,生意不多,所以这行人日见其少了。

  洋木器匠

  专造一切洋式的木器。此行从前没有,光绪庚子前始有之,庚子后方发达。旧式桌椅木匠虽也将就能造,但绝对不会熨帖。近几十年来由旧式木匠带造此者亦很多,但算是改行,因为软椅、台球案等等确系另一种手艺也。但旧式木器的规矩稍为讲究,如

  平常木器已不许随便用钉子,硬木器则几几乎连楔子都不许用,而洋式木器则用钉子之处颇多。

  牙子作

  专造各种隔扇木器上所用之花边牙子。总之,木器中雕刻物件都归这一行,糙细都有,但与小器作完全不同。

  模子作

  专做点心铺、蒸锅铺等等所用以印制点心之模子。此虽颇简单,但非有真正师傅传授不可,不但花样须美观,且深浅大小极费斟酌。因花样虽不同,而印出点心之分量则须一致,否则点心不易售卖,而此模子也无人购买了。

  旋床子匠

  凡圆柱形之木质物而有粗细种种花样者,均归这行旋成。其旋法:一床两端有轴,将木棍嵌于中间,用皮条牵引使之旋转,另以一刨子形式之刀,刮之便妥。从前此行用项并不甚多,只有架隔上之小栏杆用之,此外便是捣蒜槌、棒槌等等。盖嫌其不甚雅也。近来洋式木器盛行,这行的买卖发达多了,如桌椅之腿及楼梯栏杆等等,几几乎都是旋活了。

  ……


前言/序言

  北京的实业界,向来号称有三百六十行。余最初听到这句话,以为不过是约略言之,不必实有此数也。后阅宋朝人的笔记,才知道这句话实始自南宋之杭州,因记载杭州有三百六十行的文字颇多,如田汝成《游览志余》中,亦有“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是也。



昨日书林:北京三百六十行 《昨日书林:北京三百六十行》是一部穿越时空的文化影像志,它以文字与图像的双重奏,带领读者回到那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北京城。本书并非孤芳自赏的怀旧之作,而是深入探究了一个时代的生活脉络,记录了那些曾经真实存在、支撑起这座城市日常运转的“三百六十行”。 一、 凝固的时光:影像的叙事力量 本书最引人注目的亮点,莫过于其珍贵而独特的影像资料。通过精心搜集和整理的老照片、版画、漫画甚至是当时的书籍插图,作者将文字的描述转化为触手可及的视觉体验。这些影像,如同沉睡千年的琥珀,封存了旧日北京的街景、人物、器物以及他们的活动场景。 街头巷尾的生动剪影: 你会看到人力车夫在冬日里艰难拉纤的身影,他们的汗水与寒风交织;会看到杂耍艺人在王府井街头围拢的人群中,表演着令人拍案叫绝的技艺,笑声与惊叹声此起彼伏;会看到老北京的胡同里,妇女们在院子里纳鞋底,男人们在茶馆里高谈阔论,孩童们在巷口追逐嬉戏,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细节之处透露着那个时代的温度。 行业的真实写照: 书中不仅有描绘行业风貌的宏大场景,更有聚焦于个体劳作者的特写。比如,一位正在精心雕琢木器的老匠人,他的眼神专注而宁静;一位在街边摆摊卖糖葫芦的妇人,她的笑容朴实而温暖;一位身着蓝色长袍的账房先生,他的指尖在算盘上飞舞,仿佛在奏响一曲经济的乐章。这些影像,是对无数普通劳动者辛勤付出的无声赞歌,也让我们得以窥见当时社会的经济结构与职业分工。 时代的印记: 影像中的服饰、建筑、交通工具、甚至广告招牌,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它们不仅是美的载体,更是历史的见证。通过这些影像,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北京的城市风貌变迁,以及从中折射出的社会文化特征。例如,一些反映近代工业化进程的影像,会让我们看到传统行业与新兴产业的碰撞与融合。 二、 鲜活的时代:文字的深度解读 如果说影像提供了“看”的视角,《昨日书林:北京三百六十行》的文字则赋予了这些画面以“魂”。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行业名称,而是深入挖掘每一个行业的历史渊源、技艺传承、行业规矩、以及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作用。 三百六十行的广度与深度: 书中的“三百六十行”并非字面意义上的三百六十个行业,而是对当时北京社会各行各业的一种泛指,涵盖了从文人墨客到贩夫走卒,从皇家御用机构到市井小民的生活服务。作者精心挑选了最具代表性的行业进行深入剖析,例如: 手工艺类: 染匠、绣娘、皮匠、木匠、铜匠、银匠……他们用双手创造出精美的器物,承载着传统工艺的智慧。文字会详细介绍他们的工具、材料、制作流程,甚至是一些不为人知的独门绝技。 服务类: 轿夫、脚夫、剃头匠、媒婆、说书人、算命先生……他们是城市肌体的润滑剂,满足着人们的各种需求。书中会描绘他们的工作场景,以及他们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独特位置。 商业类: 粮商、绸缎庄掌柜、古董商、药材铺老板……他们是城市经济的动脉,连接着生产者与消费者。文字会揭示当时的商业模式、市场行情,以及他们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 文化娱乐类: 京剧班主、相声演员、戏院老板、书局刻工……他们是城市的文化缔造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书中会讲述他们的艺术追求、观众喜好,以及文化传播的方式。 其他: 甚至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职业,如“掏粪工”、“收旧货的”、“送煤的”,书中都会给予关注,展现出对社会底层劳动者的尊重与记录。 叙事与考证的结合: 作者在叙事上力求生动有趣,善于运用历史细节和生动的语言,将枯燥的行业知识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同时,本书也具备严谨的学术考证精神。作者参考了大量的史料文献、地方志、回忆录、以及当时的报刊杂志,力求在史实的准确性上经得起推敲。书中会引述一些当时的民谣、俗语、谚语,来印证行业的特点和人们的生活观念。 行业背后的社会变迁: 《昨日书林:北京三百六十行》并非孤立地看待每一个行业,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书中会探讨这些行业是如何兴衰更替的,它们与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例如,当作者讲述“当铺”时,会自然地触及到当时的贫富差距和民生困境;当讲述“镖局”时,则会展现出那个时代的安全状况和商业诚信。通过对一个个行业的细致描摹,读者可以逐渐拼凑出那个时代的社会图景,理解那个时代北京的运作逻辑。 三、 穿越的体验:读者的心灵之旅 阅读《昨日书林:北京三百六十行》,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次沉浸式的时空穿越体验。 置身旧日北京: 翻开本书,仿佛推开了一扇尘封的门,读者被带入了那个喧嚣而又温情的旧日北京。街头巷尾的叫卖声,茶馆里的谈笑声,作坊里的敲打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你可以想象自己漫步在古老的胡同里,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感受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与那些鲜活的人物擦肩而过。 重新认识“职业”: 在现代社会,许多职业的概念已经模糊甚至消失。本书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职业”的本质——它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个体价值的体现,是社会分工的基石,是文化传承的载体。那些曾经被我们忽视的、甚至被遗忘的职业,在这里重新焕发了生命的光彩。 情感的共鸣: 尽管时代变迁,但人性的情感却是共通的。书中描绘的劳动者的辛勤、匠人的执着、商人的精明、以及普通百姓的生活智慧,都能引起我们内心的共鸣。我们会为那些默默奉献的劳动者而感动,会为那些精湛的技艺而赞叹,会为那个时代的朴实而怀念。 对当下社会的启示: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昨日书林:北京三百六十行》,我们可以反思当下的社会,思考我们正在失去什么,又在获得什么。那些曾经的行业智慧、生活方式、人际关系,或许能为我们解决当下的某些困境提供新的视角和灵感。 《昨日书林:北京三百六十行》是一部充满温度、厚重感和历史穿透力的作品。它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为我们留下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印记,让我们得以触摸历史的肌理,感受生命的脉动。它不只是一本书,更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一封来自昨日的悠长情书,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应该是“厚重”。这种厚重感并非来自于篇幅,而是来自于文字背后所承载的岁月重量和生活印记。它没有刻意去煽情,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逝去时光的尊重和理解,却能深深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 我发现自己对书里描述的很多场景,都有着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就是那个亲历者。这种强大的沉浸式体验,来源于作者对细节的极致捕捉和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洞察。读完后,我感到的不是失落,而是一种沉甸甸的满足感——好像自己真的参与了一场对“昨日”的庄严回访。这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工艺品,值得被反复摩挲和珍藏。

评分

坦率地说,初拿到这本书时,我有些担心它会过于学术化或过于矫情,毕竟“老北京”的主题很容易陷入某种刻板印象的窠臼。然而,作者的叙事角度非常新颖,它避开了宏大的历史叙事,转而聚焦于那些最不起眼,却又最构成城市灵魂的“细胞”——那些具体的人和他们赖以生存的营生。 这种“小切口,深挖掘”的手法,让文字充满了生命力。它不是在歌颂一个遥不可及的黄金时代,而是在记录一个真实存在过的、充满矛盾和活力的小世界。每一个被提及的行业,每一个被描绘的场景,都仿佛经过了精心的打磨和沉淀,散发出一种独有的历史质感。阅读的过程,就像是给自己的记忆库进行了一次深度清理和修复,很多模糊的影像因此变得清晰起来。

评分

这书的文字功底,简直可以用“行云流水”来形容。它不是那种堆砌辞藻的华丽,而是那种恰到好处的力度和韵味。读起来,感觉非常顺畅,即便是一些描述性的段落,也丝毫不会让人感到拖沓或啰嗦。作者对语言的驾驭,就像一个技艺高超的拉面师傅,收放自如,该细就细,该放则放。 我特别欣赏它那种内在的节奏感。有时候,一句话的断句和停顿,都充满了情绪的暗示。它不直接告诉你该怎么想,而是通过这种精妙的节奏,引导你的情绪自然地流入作者所设定的情境之中。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共情”技巧,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就站在了那个时代的肩膀上,去俯瞰那些曾经的喧嚣与宁静。非常适合在一个安静的午后,沏上一壶清茶,慢慢品味。

评分

这本书的笔触,带着一股子锐利又带着温度的观察力。它没有那种教科书式的梳理,反倒像是从一个老北京的胡同口走出来,带着一身烟火气的邻家大爷,在跟你娓娓道来他看过的那些光怪陆离的世相百态。读起来一点都不累,反而有一种特别的“上头”感。每当读到某个关于市井生活的小细节时,我都会停下来,眯着眼,在脑海里努力复刻那个画面。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人与人之间那种微妙关系的刻画。那种没有那么多矫饰,直来直去的真诚,或者说是那种带着人情味的“门道”,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少见了。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对话,挖掘出背后深藏的情感和立场。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人情世故”这四个字,有了一种更立体、更鲜活的理解。这哪里是看书,分明是去了一趟时光穿梭机,亲身经历了一遭。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像是从旧时光里慢慢淌出来的陈年老酒,醇厚而绵长。每一次翻页,都感觉自己被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怀旧气息包裹。作者对那些已经模糊在记忆深处的场景的捕捉,细致入微,仿佛站在什刹海的边上,能听到过去船桨划破水面的声音,闻到胡同里飘出的糖葫芦的甜味。 我尤其喜欢它对那些逝去的生活方式的描绘。那种“慢”下来的节奏,在今天看来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书里描绘的那些手艺人,他们对技艺的执着和专注,让人心生敬畏。那种一辈子只为做好一件事的匠人精神,在快速迭代的现代社会里,显得尤为珍贵和稀缺。读着读着,我忍不住会想,如果当时的我就在那里,我会是哪一个匆匆路过的行人,又会和书里的哪个场景产生交集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