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概括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反思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梳理了课程与教学论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阐明了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应然功能。关注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注重课程与教学现实问题的探讨,努力使理论分析奠基于这些现实问题之上,增强了理论的解释力、说服力和应用性。第二版添加的新内容主要有:第二章第六节复杂性科学,第五章第四节过程教育中的课程与教学论,第六章第三节学习目标、第四节核心素养,第八章第一节课程文化、第二节课程知识,第九章第三节课程领导,第十一章第三节网络教学资源微课与慕课、第四节新的网络教育教学系统,第十五章第三节微课程、云课程、慕课和翻转课堂教学。
李方,岭南师范学院教授,广东省国基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美国过程研究中心国基过程教育研究所(广州)所长,全国课程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原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教育系主任。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概论1
第一节课程概论1
第二节教学概论6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关系11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理论基础13
第一节教育学13
第二节心理学17
第三节社会学23
第四节哲学24
第五节系统科学24
第六节复杂性科学29
第三章课程与教学发展历程32
第一节我国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程32
第二节西方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历程41
第四章现代课程与教学的主要流派53
第一节知识本位取向的课程与教学53
第二节学生本位取向的课程与教学66
第三节社会本位取向的课程与教学79
第五章后现代课程与教学思想86
第一节后现代主义概念86
第二节后现代课程思想86
第三节后现代教学思想92
第四节过程教育中的课程与教学论104
第六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113
第一节课程目标113
第二节教学目标118
第三节学习目标126
第四节核心素养126
第七章课程与教学资源132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资源的概念132
第二节课程与教学资源系统134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利用143
第四节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开发146
第八章课程文化、课程知识和课程研制152
第一节课程文化152
第二节课程知识159
第三节课程研制164
第九章课程模式、课程实施和课程领导173
第一节课程模式173
第二节课程实施179
第三节课程领导180
第十章教学过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略197
第一节教学过程197
第二节教学原则201
第三节教学方略205
第十一章网络课程与网络教学225
第一节网络课程225
第二节网络教学概述232
第三节网络教学资源235
第四节网络教学环境244
第五节网络教学设计257
第六节网络教学模式257
第十二章潜在课程与教学环境261
第一节潜在课程概述261
第二节教学环境概述268
第三节潜在课程的设计和教学环境的优化273
第十三章课程与教学评价282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评价概述282
第二节课程与教学评价对象288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评价方法291
第四节课程与教学评价实施301
第十四章课程与教学研究302
第一节校本教研活动302
第二节课题研究活动302
第十五章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304
第一节国际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进展304
第二节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进展308
第三节微课程、云课程、慕课、翻转课堂教学313
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课程和教学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比较表层的操作层面。然而,《课程与教学论》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书中对“课程意蕴”的探讨,尤其令人震撼,它将课程视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和社会实践的体现,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层次分明,即使是复杂的教育哲学思辨,也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尤其是在涉及到教师专业成长的部分,书中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自我反思模型,对我今后的职业发展规划有了非常明确的指导意义。这本书的引文处理方式也很高明,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通过精炼的语言确保了文本的可读性。它真正做到了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作用,让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从中汲取到前沿的智慧,并将其内化为指导自己日常教学行动的指南针。
评分这本《课程与教学论》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阅读体验极其流畅。作者的文笔老辣,对于教育理论的阐述深入浅出,仿佛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了。书中对不同教学模式的分析细致入微,无论是传统的讲授法,还是新兴的项目式学习,都被赋予了新的解读视角。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书中不仅停留于理论层面,更提供了大量一线教学案例作为支撑,让人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些理念在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特别是关于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环节,作者的建议极具操作价值,对于初入职场的青年教师来说,无疑是一本救急的指南。书中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也相当到位,它不仅仅是对政策的复述,更是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将宏观目标转化为微观的教学实践。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教学设计有了一个全新的框架认知,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对于任何希望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教育工作者,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塑造。
评分这是一部极具思辨性的著作,它挑战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教学惯例。阅读《课程与教学论》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对自身教学信念的再审视。作者在关于“教学目标设定”的章节中,提出了“深度学习”与“广度覆盖”之间的张力处理,这一讨论非常尖锐且富有现实意义。书中对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也颇为审慎,既肯定了其赋能作用,也警示了过度依赖技术的潜在弊端,平衡感拿捏得恰到好处。我注意到,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个人色彩,充满了教育情怀,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感,反倒像是跟随一位充满激情的导师在探索教育的未知领域。对于那些渴望在教学中实现突破,寻求“为什么这样教”的底层逻辑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能提供丰富的养分。它不是教你“怎么做”,而是教你“如何思考”,这才是教育理论书籍的真正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广度与深度并存,让人在短时间内领略到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全景图。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并未将课程的开发视为一个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过程,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动态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书中对课程评价的论述尤其精彩,它跳出了传统的分数至上观念,强调形成性评价在促进学习过程中的核心作用。这种前瞻性的视角,让读者能够预见到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此外,书中对差异化教学的探讨,提供了非常实用的策略和工具,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班级中学生个体差异的挑战。我发现,作者在引用国内外研究成果时,都进行了恰当的点评和整合,而非简单的罗列,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批判性思维。这本书读起来,感觉每翻过一页,都能为我的教育实践添砖加瓦,它带来的启发是持续性的,而非昙花一现的阅读快感。
评分老实说,我抱着有些怀疑的态度拿起了这本书,毕竟市面上关于教育学的著作汗牛充栋,真正有洞见的少之又少。然而,《课程与教学论》成功地打破了我的预期。它的价值不在于堆砌晦涩的术语,而在于它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洞察。书中探讨的“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被阐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得不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误区。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夹杂着对教育历史的反思,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智识上的愉悦。比如,书中对“知识的组织与呈现”那一部分的论述,我深有感触,它提醒我们,传授知识不仅仅是把信息灌输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构建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这种结构化的思维,对提升课堂效率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设计也十分用心,使得冗长的理论部分得以有效缓解,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它更像是一位资深教育家在与你进行一场高质量的对话,而非冰冷的教科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