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概括瞭課程與教學論學科研究的現狀和趨勢,反思瞭其中存在的問題,梳理瞭課程與教學論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闡明瞭課程與教學論學科的應然功能。關注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新理念,注重課程與教學現實問題的探討,努力使理論分析奠基於這些現實問題之上,增強瞭理論的解釋力、說服力和應用性。第二版添加的新內容主要有:第二章第六節復雜性科學,第五章第四節過程教育中的課程與教學論,第六章第三節學習目標、第四節核心素養,第八章第一節課程文化、第二節課程知識,第九章第三節課程領導,第十一章第三節網絡教學資源微課與慕課、第四節新的網絡教育教學係統,第十五章第三節微課程、雲課程、慕課和翻轉課堂教學。
李方,嶺南師範學院教授,廣東省國基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美國過程研究中心國基過程教育研究所(廣州)所長,全國課程學術委員會常務理事,全國教學論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廣東省課程與教學論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原華南師範大學教授、教育係主任。
第一章課程與教學概論1
第一節課程概論1
第二節教學概論6
第三節課程與教學的關係11
第二章課程與教學理論基礎13
第一節教育學13
第二節心理學17
第三節社會學23
第四節哲學24
第五節係統科學24
第六節復雜性科學29
第三章課程與教學發展曆程32
第一節我國課程與教學的發展曆程32
第二節西方課程與教學的發展曆程41
第四章現代課程與教學的主要流派53
第一節知識本位取嚮的課程與教學53
第二節學生本位取嚮的課程與教學66
第三節社會本位取嚮的課程與教學79
第五章後現代課程與教學思想86
第一節後現代主義概念86
第二節後現代課程思想86
第三節後現代教學思想92
第四節過程教育中的課程與教學論104
第六章課程與教學的目標113
第一節課程目標113
第二節教學目標118
第三節學習目標126
第四節核心素養126
第七章課程與教學資源132
第一節課程與教學資源的概念132
第二節課程與教學資源係統134
第三節課程與教學資源的利用143
第四節課程與教學資源的開發146
第八章課程文化、課程知識和課程研製152
第一節課程文化152
第二節課程知識159
第三節課程研製164
第九章課程模式、課程實施和課程領導173
第一節課程模式173
第二節課程實施179
第三節課程領導180
第十章教學過程、教學原則和教學方略197
第一節教學過程197
第二節教學原則201
第三節教學方略205
第十一章網絡課程與網絡教學225
第一節網絡課程225
第二節網絡教學概述232
第三節網絡教學資源235
第四節網絡教學環境244
第五節網絡教學設計257
第六節網絡教學模式257
第十二章潛在課程與教學環境261
第一節潛在課程概述261
第二節教學環境概述268
第三節潛在課程的設計和教學環境的優化273
第十三章課程與教學評價282
第一節課程與教學評價概述282
第二節課程與教學評價對象288
第三節課程與教學評價方法291
第四節課程與教學評價實施301
第十四章課程與教學研究302
第一節校本教研活動302
第二節課題研究活動302
第十五章新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304
第一節國際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新進展304
第二節我國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新進展308
第三節微課程、雲課程、慕課、翻轉課堂教學313
這本《課程與教學論》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閱讀體驗極其流暢。作者的文筆老辣,對於教育理論的闡述深入淺齣,仿佛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瞭。書中對不同教學模式的分析細緻入微,無論是傳統的講授法,還是新興的項目式學習,都被賦予瞭新的解讀視角。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書中不僅停留於理論層麵,更提供瞭大量一綫教學案例作為支撐,讓人能夠清晰地看到這些理念在實際操作中的可行性。特彆是關於如何設計有效的課堂活動環節,作者的建議極具操作價值,對於初入職場的青年教師來說,無疑是一本救急的指南。書中對課程標準的解讀也相當到位,它不僅僅是對政策的復述,更是引導讀者思考如何將宏觀目標轉化為微觀的教學實踐。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教學設計有瞭一個全新的框架認知,不再是零散的知識點堆砌,而是一個係統性的工程。對於任何希望提升自身教學水平的教育工作者,這本書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寶典,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塑造。
評分老實說,我抱著有些懷疑的態度拿起瞭這本書,畢竟市麵上關於教育學的著作汗牛充棟,真正有洞見的少之又少。然而,《課程與教學論》成功地打破瞭我的預期。它的價值不在於堆砌晦澀的術語,而在於它對教育本質的深刻洞察。書中探討的“教學相長”的辯證關係,被闡述得淋灕盡緻,讓人不得不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學誤區。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夾雜著對教育曆史的反思,使得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瞭智識上的愉悅。比如,書中對“知識的組織與呈現”那一部分的論述,我深有感觸,它提醒我們,傳授知識不僅僅是把信息灌輸給學生,更重要的是構建知識的內在邏輯結構。這種結構化的思維,對提升課堂效率有著立竿見影的效果。這本書的排版和插圖設計也十分用心,使得冗長的理論部分得以有效緩解,提升瞭閱讀的舒適度。它更像是一位資深教育傢在與你進行一場高質量的對話,而非冰冷的教科書。
評分我必須承認,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對課程和教學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比較錶層的操作層麵。然而,《課程與教學論》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書中對“課程意蘊”的探討,尤其令人震撼,它將課程視為一種文化的載體和社會實踐的體現,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作者的論證邏輯嚴密,層次分明,即使是復雜的教育哲學思辨,也能被梳理得井井有條。尤其是在涉及到教師專業成長的部分,書中提齣瞭一套完整的自我反思模型,對我今後的職業發展規劃有瞭非常明確的指導意義。這本書的引文處理方式也很高明,既保證瞭學術的嚴謹性,又通過精煉的語言確保瞭文本的可讀性。它真正做到瞭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梁作用,讓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能從中汲取到前沿的智慧,並將其內化為指導自己日常教學行動的指南針。
評分這是一部極具思辨性的著作,它挑戰瞭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教學慣例。閱讀《課程與教學論》的過程,更像是一次對自身教學信念的再審視。作者在關於“教學目標設定”的章節中,提齣瞭“深度學習”與“廣度覆蓋”之間的張力處理,這一討論非常尖銳且富有現實意義。書中對技術在教學中的角色定位也頗為審慎,既肯定瞭其賦能作用,也警示瞭過度依賴技術的潛在弊端,平衡感拿捏得恰到好處。我注意到,書中的語言風格非常具有個人色彩,充滿瞭教育情懷,讀起來絲毫沒有枯燥感,反倒像是跟隨一位充滿激情的導師在探索教育的未知領域。對於那些渴望在教學中實現突破,尋求“為什麼這樣教”的底層邏輯的人來說,這本書絕對能提供豐富的養分。它不是教你“怎麼做”,而是教你“如何思考”,這纔是教育理論書籍的真正價值所在。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廣度與深度並存,讓人在短時間內領略到課程與教學領域的全景圖。我最欣賞的是,作者並未將課程的開發視為一個靜態的、一成不變的過程,而是將其置於一個動態的社會文化背景下進行考察。書中對課程評價的論述尤其精彩,它跳齣瞭傳統的分數至上觀念,強調形成性評價在促進學習過程中的核心作用。這種前瞻性的視角,讓讀者能夠預見到未來教育改革的方嚮。此外,書中對差異化教學的探討,提供瞭非常實用的策略和工具,幫助教師更好地應對班級中學生個體差異的挑戰。我發現,作者在引用國內外研究成果時,都進行瞭恰當的點評和整閤,而非簡單的羅列,這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批判性思維。這本書讀起來,感覺每翻過一頁,都能為我的教育實踐添磚加瓦,它帶來的啓發是持續性的,而非曇花一現的閱讀快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