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北周安伽墓 [Anjia Tomb Of Northern Zhou At Xian]

西安北周安伽墓 [Anjia Tomb Of Northern Zhou At Xia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编
图书标签:
  • 北周
  • 安伽墓
  • 西安
  • 考古
  • 历史
  • 墓葬
  • 石刻
  • 丝绸之路
  • 隋唐
  • 中国古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14583
版次:1
商品编码:10683848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Anjia Tomb Of Northern Zhou At Xia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西安北周安伽墓发掘报告作为200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01BKG003),项目负责人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韩伟先生自始至终对报告的编写给予极大的关心和帮助。报告的具体编写工作由邢福来、尹申平、李明等同志集体完成。
张明惠同志从发掘工作一开始就对墓葬及出土物拍摄了详细而精美的照片,李增社同志对发掘情况进行了细致的录像,韩康信先生在百忙中对甬道内出土的人骨进行了鉴定,线图由赵赋康、寇小石、张瑞霞等同志反复尝试绘就,高明韬同志对部分壁画进行了揭取、保护,吴天才同志对石刻颜料和金箔进行了妥善而有效的化学保护,陕西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杨军昌、齐洋对出土的金属进行了技术分析,香港的马爱玲小姐翻译了英文提要,Sin Ho Larn、王占奎对英文提要进行了校对,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保卫科派专人在现场进行保卫工作。在这里谨对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由衷地感谢。
在发掘及报告编写过程中,我们得到陕西省文物局局长张廷皓,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焦南峰、副所长王占奎、曹玮以及张庆捷、罗丰、施安昌等诸位先生的热情关心和悉心帮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苹芳、安家瑶,陕西师范大学周伟洲,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禚振西、张建林等先生仔细审阅了初稿,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另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陕西省计委、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发掘及报告的编写给予了资金上的支持。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地理位置
第二节发掘及资料整理经过
第三节北周时期墓葬发现概况

第二章 墓葬形制
一、墓道
二、天井
三、过洞
四、封门
五、石门
六、甬道
七、墓室
八、小结

第三章 出土遗物
第一节石刻
一、石门石刻
(一)石刻介绍
(二)小结
二、围屏石榻
(一)图案介绍
1.左侧屏风
2.正面屏风
3.右侧屏风
4.榻板
5.榻腿
(二)小结
三、墓志
第二节铜带具
一、带具
二、小结

第四章 石刻图案题材分析
第一节人物
一、人物构成
(一)剪发人物
(二)披发人物
(三)挽髻人物
(四)小孩
(五)留长辫人物
二、服饰
(一)翻领长袍
(二)圆领长袍
(三)长裙
三、民族属性
四、小结
第二节神祗
第三节动物
第四节建筑及桥梁
第五节家具
第六节器物
第七节乐器

第五章 结语
附录
附录一北周安伽墓人骨鉴定
附录二安伽墓出土金属器的技术分析
编后记
英文提要

精彩书摘

三、民族属性
安伽墓石刻图案中的人物发式以剪发为主,剪发者头发卷曲,发梢可到颈后,另外有少量的披肩长发,还有少数人物挽髻,服饰大多紧身,其面目大多为高鼻深目,有的还有络腮胡须,所以大多数应该是胡人。我们可参考古文献对其民族属性作大体的界定。
《魏书》载:“康国者,康居之后也。迁徙无常,不恒故地,自汉以来,相承不绝。其王本姓温,月氏人也,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遂有国。枝庶各分王,故康国左右诸国,并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也。……其王索发,冠七宝金花,衣绫、罗、锦、绣、白疊;其妻有发髻,檬以皂巾。丈夫剪发,锦袍。名为强国,西域诸国多归之。米国、史国、曹国、何国、安国、小安国、那色波国、乌那曷国、穆国皆归附之。……人皆深目、高鼻、多髯。善商贾,诸夷交易多凑其国。有大小鼓、琵琶、五弦箜篌。”①
《隋书》载:“安国,汉时安息国也。王姓昭武氏,与康国王同族,字设力登;妻,康国王女也。都在那密水南,城有五重,环以流水。宫殿皆为平头。王坐金驼座,高七八尺,每听政,与妻相对,大臣三人评理国事。风俗同于康居国,唯妻其姊妹,及母子递相禽兽,此为异也。”②
《魏书》载:“粟特国,在葱岭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温那沙。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先是,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至王忽倪已三世矣。其国商人先多诣凉土贩货,及克姑藏,悉见虏。”③
《魏书》载:“其王姓波氏,名斯,坐金羊床,戴金花冠,衣锦袍、织成帔,饰以真珠宝物。其俗:丈夫剪发,戴白皮帽,贯头衫,两箱近下开之,亦有巾帔,缘以织成;妇女服大衫,披大帔,其发前为髻,后披之,饰以金银花,仍贯五色珠,络之于膊。”④

前言/序言

  第一节 地理位置
  安伽墓位于西安市北郊未央区大明宫乡炕底寨村西北约300米处。村子相传始建于明代,唐武则天时在此修建大福(佛)殿,殿基为夯土台基,台基上原有佛像(菩萨像),时人称之为菩萨娘娘,因而此台基被当地人称为菩萨娘娘炕,村子居于台基之下即被取名为炕底下村①,后又改名为炕底寨村。
  炕底寨村地处西安市北郊龙首原,地势较为平坦,海拔450余米。南距明西安城北城墙约3公里,村北约100米为东西向位于唐大明宫玄武门遗址外的玄武路,西距汉长安城即北周都城约3.5公里,北距渭河不足5公里。村东南1.2公里为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所在的今大明宫乡含元殿村,炕底寨村居于唐大明宫遗址北部,村南为宫殿遗址区(图一)。
  安伽墓所在的西安东北郊即汉长安城东郊为汉代至西晋时期居住在都城长安城中的居民的主要墓葬区之一,已经发掘的属于汉晋时期的墓葬达数千座,但北周时期的墓葬尚属首次发现。墓葬所在的陕西省政府2号公寓征地范围明显分为上、下两个台地,南高北低,高差1米有余,和安伽墓同时发现的古墓葬均发现于较低的台地。
墓葬中的丝路回响:安伽墓及其所处的时代风貌 本书深入剖析了西安北周安伽墓的发掘报告与随葬品,旨在超越单纯的考古记录,将其置于北周及隋初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与艺术变迁的宏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安伽墓作为十六国以来北方墓葬艺术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其出土的精美壁画和陶俑群,为我们重建彼时鲜卑贵族阶层的日常生活、宗教信仰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图景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实物证据。 本书的叙事结构围绕“物质遗存”、“空间重构”与“文化阐释”三个维度展开,力求构建一个立体且富于细节的历史场景。 第一部分:物质的语言——器物与图像的深度解读 本部分集中对安伽墓出土的各类物质遗存进行细致的梳理与分类研究,着重分析其工艺水平、风格演变及潜在的象征意义。 一、壁画主题的符号学分析 安伽墓的壁画是研究北周上层社会精神世界的关键窗口。我们首先将壁画内容划分为世俗生活场景、神话宗教图谱与仪仗供养体系三个类别。 世俗生活方面,重点剖析宴饮图中的服饰形制与器皿特点。墓主人安伽的身份(推测为鲜卑贵族或高级军官)决定了其生活图景必然融合了汉文化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习俗。例如,对宴饮图中乐伎的描绘,尤其是乐器的配置与演奏姿态,揭示了当时宫廷宴饮礼仪的复杂性,这与同一时期敦煌石窟壁画中部分世俗场景存在着微妙的相互映照关系。我们特别关注壁画中描绘的狩猎与出行场面,这些场景不仅是贵族权力的炫耀,也可能暗示了族群对特定地域资源的控制力。 神话宗教方面,安伽墓壁画中对阙楼、神兽与引路人的刻画,反映了北周时期佛教与本土道教思想的深度融合。我们将这些图像元素与同期关中地区的其他高等级墓葬(如李静训墓等,但仅作为横向参照,不深入讨论)进行对比,探讨“神仙思想”如何渗透入贵族对死后世界的想象。安伽墓对冥界秩序的构建,展现出一种既渴望长生不老,又恪守儒家孝道伦理的复杂心态。 二、陶俑群的人群画像 安伽墓出土的陶俑数量庞大,类型丰富,是研究北周至隋初社会阶层结构的缩影。本书侧重于对仪仗俑、侍女俑与十二生肖俑的深入考察。 仪仗俑的规模与等级直接反映了墓主人的品阶。对铠甲形制、兵器配置的细致比对,帮助我们修正关于北周军制的一些传统认知。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部分陶俑的面部特征,展现出明显的“胡汉交融”特征,这并非简单的风格继承,而是不同族群文化在特定政治体制下相互塑造的结果。 侍女俑的服饰、发髻与姿态,则构成了研究彼时生活美学的样本。从她们佩戴的首饰到手中的器皿,都印证了北周时期手工业的精湛技艺,尤其是低温铅釉陶技术在这一时期的成熟与应用。 第二部分:空间叙事——墓室布局与丧葬礼仪的重建 安伽墓的形制——包括墓道、天井、耳室与主墓室——本身就是一部关于社会地位和宇宙观的立体著作。 本书细致考证了墓室的分间功能。耳室堆放的器物组合,揭示了日常用具与祭祀用品的区分逻辑。主墓室作为灵魂最终的归宿,其布局对“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将重点分析墓主人“卧榻”(或称棺床)周围的陈设逻辑,这种布局如何模拟生前的居住环境,并保障逝者在彼世的“体面”。 此外,对墓道两侧的描写(如门吏、望楼等)的分析,不仅仅是形式的记录,更是对当时建筑规制和等级制度在地下空间中的投射。这种对地上权力的地下延续,是中古时期中国丧葬文化的核心特征之一。 第三部分:文化之桥——中外交流视域下的安伽现象 安伽(Anjia)这一名称本身,以及随葬品中流露出的异域影响,是本书探讨其历史地位的关键线索。 一、丝路带来的文化冲击 北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的过渡期,其统治集团与西域的联系异常紧密。安伽墓中部分器物造型(如特定款式的器皿或纹饰)的来源具有显著的中亚或波斯风格。我们探讨这些“异域元素”是如何通过丝绸之路进入关中,并被本土工匠吸收、改造,最终融入北周艺术主流的。这表明,安伽墓并非孤立的文化孤岛,而是丝路文化交流网络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二、族群身份的认同与表达 基于墓主人名字(或相关史料推测),本书试图探讨鲜卑贵族在定居汉地后,如何平衡其“祖先血统”与“新近权力”之间的关系。墓葬的选择与规格,是他们向新的政治中心——长安——进行文化投诚与自我身份确认的微妙过程。壁画中的汉式建筑元素与游牧民族的骑射主题并存,正是这种复杂认同的物化体现。 通过对安伽墓的全面、细致的分析,本书旨在提供一个超越简单考古报告的深度阅读体验,将这一重要的十六国晚期遗存,置于中国古代文明交融、变革的宏大历史叙事之中。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北周王朝在建立其帝国遗产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文化张力与艺术新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了解到这本书的,当时正对隋唐前期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像是一块关键的拼图。从一些零散的介绍来看,它似乎在填补某些历史空白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我非常期待书中对于墓葬形制、随葬品以及相关文献的交叉印证和深入分析。一个好的考古报告,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需要有精彩的解读和合理的推演,能够将冰冷的遗迹与生动的人文历史联系起来。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运用严谨的科学方法,还原出那个时代的生活图景和丧葬制度的细节。如果能配上高清、细致的考古现场照片和文物测绘图,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能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厚度。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中晚期墓葬艺术和丧葬文化的研究领域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我关注的焦点在于,它如何与已有的南北朝晚期乃至隋唐初期的考古资料进行对话和比较。一个孤立的考古发现往往意义有限,只有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中,才能彰显其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详尽的比较分析,比如与同时期其他地区墓葬的异同点,从而为我们勾勒出当时的文化交流和技术传播的路径提供新的线索。这种宏观视野的构建,对于学术研究的推进至关重要,它决定了这本书的影响力能否超越单纯的区域考古报告范畴。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纸张的选择很有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对研究成果尊重的体现。我注意到一些细节,比如图版的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这对于研究古代壁画或陶俑的艺术风格至关重要。如果这些部分处理得不够精良,那么即使文字描述得再好,也会大打折扣。我特别关注这类专业性强的书籍在图文结合上的处理能力,它需要平衡学术的严谨性与大众的可读性。这本书从外在的呈现来看,似乎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展现出一种专业学者的风范,让人愿意花时间去细细品味其中的每一个章节。

评分

这部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引人注目,采用了一种古朴而又不失现代感的风格。那种深沉的色调,仿佛能将人带回那个遥远的北周时代,让人对其中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选择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翻开扉页,就能感受到那种对历史的敬畏之心。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仅是这种初步的接触,就已经让我对即将展开的考古发现充满了期待。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宝盒,里面或许藏着不为人知的过去。我对作者的学术功底和叙事能力有着很高的期望,希望这本书能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角和扎实的考据。

评分

阅读历史文献时,最怕的就是那种枯燥的、只有专业术语堆砌的文字。我希望这本书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故事。想象一下,一个北周贵族的安葬仪式,其背后的社会阶层、宗教信仰乃至政治风貌,都浓缩在了这个小小的墓葬之中。作者能否将这些复杂的元素编织成一个连贯且富有张力的叙事?这对我来说是衡量一本书价值的重要标准。我期待看到作者不仅仅是“记录者”,更是“解读者”,能够提出富有洞察力的见解,引导读者去思考历史背后的深层逻辑,而不是简单地复述考古发现清单。

评分

张明惠同志从发掘工作一开始就对墓葬及出土物拍摄了详细而精美的照片,李增社同志对发掘情况进行了细致的录像,韩康信先生在百忙中对甬道内出土的人骨进行了鉴定,线图由赵赋康、寇小石、张瑞霞等同志反复尝试绘就,高明韬同志对部分壁画进行了揭取、保护,吴天才同志对石刻颜料和金箔进行了妥善而有效的化学保护,陕西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杨军昌、齐洋对出土的金属进行了技术分析,香港的马爱玲小姐翻译了英文提要,Sin Ho Larn、王占奎对英文提要进行了校对,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保卫科派专人在现场进行保卫工作。在这里谨对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由衷地感谢。

评分

粟特胡人

评分

非常好的书,内容很精彩。

评分

京东满100-20超合适

评分

很好的书,值得一读。

评分

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对于了解北周历史很有帮助

评分

粟特胡人

评分

在发掘及报告编写过程中,我们得到陕西省文物局局长张廷皓,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焦南峰、副所长王占奎、曹玮以及张庆捷、罗丰、施安昌等诸位先生的热情关心和悉心帮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徐苹芳、安家瑶,陕西师范大学周伟洲,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禚振西、张建林等先生仔细审阅了初稿,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评分

好书,对了解中外文化交流很有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