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流域文明研究

东北流域文明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禹浪 著
图书标签:
  • 东北亚
  • 东北流域
  • 文明研究
  • 历史
  • 文化
  • 地域文明
  • 社会发展
  • 民族
  • 考古
  • 流域文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025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559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页数:328
字数:34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东北流域文明的专书研究,比较详细地论述了黑龙江流域及其组成部分如嫩江流域、牡丹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辽河流域,以及大小凌河流域、图们江流域和鸭绿江流域的历史与文化,介绍了各流域的地理环境、古族、古城、古国和各种文化遗存等。作者通过对各个遗迹、遗物的介绍和论述,力图呈现东北各流域文明的演变与发展,从而使读者对东北流域的各种文明有更深的认识。

作者简介

王禹浪,男,满族,1956年3月出生,黑龙江省方正县人。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大学荣誉博士,二级教授,现任大连大学中国东北史研究中心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黑河学院特聘教授、中俄边疆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辽宁省历史学会副理事长,日本京都大学东亚历史研究会理事,韩国高句丽、渤海国际学术研究会海外评议员。1956年3月出生,1970年参加工作。1975年入黑龙江大学哲学系,1978年毕业。1978年在哈尔滨市(原松花江地区)文物管理站开始从事地方考古工作,1983年任文物管理站副站长、1985年调入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讲师)、1988年赴日本留学期间被日本亚细亚大学、东京外国语大学聘任为特邀研究员。1991年归国后任哈尔滨市东北亚研究所、地方史研究所、旅游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研究员。2001年被日本东北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大学院)聘为教授。2014年为大连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曾获大连市“历史学领军人物”称号、哈尔滨市五一劳动奖章、哈尔滨市“中青年专家”称号,199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目录

概 述 中国东北地区五大流域历史与文化
第一章 黑龙江流域的历史与文化
  第一节 黑龙江流域的古代历史与文化
  第二节 黑龙江流域的古代民族
  第三节 黑龙江流域渤海墓葬的初步研究
  第四节 黑龙江流域渤海国历史遗迹遗物初步研究
  第五节 黑龙江流域的金代农业与手工业
  第六节 黑龙江流域与日本东北及北海道的古代文化交流
  第七节 黑龙江流域金源地区的历史与文化
第二章 嫩江、牡丹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历史与文化
  第一节 嫩江流域辽金时期古城分布
  第二节 牡丹江流域渤海古城的分布
  第三节 乌苏里江流域的历史与文化
第三章 辽河流域的历史与文化
  第一节 辽河流域的概念及其地理环境
  第二节 辽河流域早期族群遗迹的分布
  第三节 辽河流域的古族古国与王朝文明
  第四节 辽河流域与辽东半岛新石器遗迹
  第五节 辽河流域与辽东半岛的稻作文化遗存
第四章 大、小凌河流域的历史与文化
  第一节 大、小凌河的地理环境、称谓及早期文明
  第二节 大、小凌河流域的古族古国与历史文化
  第三节 大凌河流域朝阳地区的历史文化
  第四节 从出土文物看大凌河畔朝阳地区的历史与文化
第五章 图们江流域的历史与文化
  第一节 图们江的称谓及其流域的地理环境
  第二节 图们江流域的远古文化与古族古国
  第三节 图们江流域的都市文明及其渤海国早期历史地理问题
第六章 鸭绿江流域的历史与文化
  第一节 鸭绿江的称谓及其流域的地理环境
  第二节 鸭绿江流域与辽东山地的人类足迹和早期文化
  第三节 鸭绿江流域的古族古国与古文化
第七章 绥芬河流域的历史文化及筑城
  第一节 绥芬河流域的地理环境与地貌特征
  第二节 绥芬河流域的历史文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绥芬河流域的早期文化与古代民族
  第四节 绥芬河流域古代筑城的分布与研究
  第五节 绥芬河流域古代历史文化的特征与旅游资源的开发
参考书目
索引词

前言/序言



对于东北流域史的研究与关注始于20世纪90年代,长期以来,我一直从事东北地域的田野调查,发现许多人类的遗存遗迹,以及重要的古代军镇、城镇、城市等重要的遗址几乎都分布在流域的左右两岸。特别是东北地区的江、河流域虽然有着漫长的冬季,在寒冷的冬天这些江河的表面都被厚厚的冰层所覆盖,但是在坚硬的冰层下面则依然是江水滔滔、激流滚滚。黑龙江流域就是这样一条流淌在地球寒带的大河。
生活在广袤的黑龙江流域的古代各民族就是依靠这条大河创造了独特的历史与文化。此外,那些作为东北流域发祥地的山脉与山峰也是地下水极其丰富的地域。山有多高,山泉水就会抬升多高。这种特殊的现象使东北古代民族在独立发展过程中为了防御和自身的安全,学会在山顶上修筑坚固的堡垒式的山城。无论是西辽河流域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古族,还是貊人、夫余人、高句丽人、挹娄人、勿吉人、靺鞨人、女真人等,他们都学会了寻找在有泉水的山顶上修筑堡垒与坚固的城池。即使在平原地区修筑较大的平原城他们也要寻找靠近江河流域的地方修筑。我注意到这种现象后,发现流域对人类的繁衍、民族的迁徙与驻足,以及社会的发展、商业交通、城市的文化的发生与繁荣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实人类的活动与民族的迁徙,甚至是文化的分布都离不开一条条缓缓流淌的江河及其流域。尤其是人类开始驯服大型动物驱使和依靠他们进行迁徙活动时,就更离不开江河流域的走向。江河流域不仅成为各个民族生存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成为后来划分疆界、疆域、境界、边境,以及国境意识的重要依据。
中国东北地区历史与文化并非是以现在人们所熟知的行政区划的姿态存在着,而是沿着江河流域或沿海、沿湖的走向分布着。从流域文明的视角来看待东北区域史就是人与水交融的历史,人类的繁衍、民族的迁徙、城市的出现、文化的繁荣、社会的发展变迁无不与流域有着深刻的关系。因此,我认为重新审视东北区域的古代历史与文化,以流域淡化行政区域,以流域打破国界的限制,从流域的角度看待古代中国东北区域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其一,流域文明研究对民族学的意义与价值。
在我国的边疆地区自古以来就生存和繁衍着为数众多的古代民族,事实上,“逐水草而居”不仅是北方草原和西北高山牧场地带的游牧民族生存与生活方式,同时也是绝大多数温带与亚热带民族的生存与生活方式。这一点在西北地区的河西走廊和新疆南疆盆地表现得尤为突出,上述地区气候干旱、雨水稀少,民族群落往往沿河流及绿洲呈带状或星罗棋布般分布。以今伊犁为中心的伊犁河和伊塞克湖流域,由于其宜人的气候和水草丰美、适宜放牧的高山牧场,使这里自古至今都是各民族交往与融合的大熔炉。塞种、乌孙、大月氏、突厥、回鹘、葛逻禄、喀喇契丹、察合台、蒙古、锡伯、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在这里,共同演绎出绚烂的伊犁河流域文明。在蒙古高原上,匈奴、柔然、高车、突厥、鲜卑、契丹、蒙古等强盛的游牧民族;始终没有离开作为黑龙江流域源头的“三河源之地”,即土拉河、鄂嫩河和克鲁伦河流域,并以此为根据地实现了驰骋欧亚大陆的对外征服与扩张。
流域文明对东北地区古代民族的发生、发展和壮大影响重大。这是因为,东北地区复杂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他们的狩猎、采集、渔猎、游牧、农耕、冶炼、交通等不同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长期并存和互补。纵观东北古代民族的历史,河流的发源地或汇聚地往往是古代民族繁衍发展的聚居区,而纵横交错的河流网络则构成了东北古代民族自由迁徙的通衢大道。如分布在乌裕尔河与嫩江流域的索离国王子沿嫩江流域南下进入松花江流域上游一带建立了夫余国。索离人的南下又推动了原分布于松花江上游的一部分人南下,越过哈达岭和龙岗山脉进入浑河流域和辽东半岛地区。夫余国王子邹牟则沿着与人南下大致相同的路线进入辽东的浑江流域,并在浑江与富尔江交汇处建立了以纥升骨城(今桓仁五女山城)为王都的高句丽政权。高句丽迁都国内城,则是沿着浑江河谷进入鸭绿江上游流域,在狭窄的鸭绿江中游河谷溯江而上抵达今吉林省集安市的鸭绿江畔。东北地区的肃慎-满洲族系的分布也始终没有离开过“三江地区”,尤其是同属于黑龙江流域的牡丹江流域、松花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都成了肃慎民族繁衍壮大的重要区域。从肃慎王城(即今牡丹江流域的宁安三家子古城)的建立;挹娄人、勿吉人则在乌苏里江流域支流七星河流域建立了王都之所,到渤海国建立的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的城池的地理位置都没有离开图们江、鸭绿江、东辽河、牡丹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女真始祖函普从仆干水之涯迁徙定居在海古勒水,最终依托按出虎水、松花江流域南下逐鹿中原,也都是依托流域而发展壮大起来。在满洲族源神话中,始祖布库里雍顺乘舟顺牡丹江而下,至松花江流域下游的“三姓”之地(即今依兰县),也说明了满洲族更是依托流域而发展的事实。
其二,流域文明研究对区域史尤其是边疆史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以流域文明的视角进行区域史与边疆史方面的研究,事实上更能较完整地展现出东北区域的历史与文化,从而避免东北古代历史文化的碎片化和片面化。中国东北的黑龙江流域、图们江流域、鸭绿江流域都是当代的跨国性的河流;其古代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征显然是一个整体。然而,在当代民族国家疆域的限制下其历史文化特征则具有鲜明的国际化色彩。上述东北地区的这些流域无不与蒙古、俄罗斯、朝鲜三国在地域上水道相通,山脉相连,同一条水系的历史与文化被解释成不同的国家历史与文化的现象则成为争论的焦点。总之,流域文明的视角对淡化古代历史与文化的边境意识,保证跨国民族学研究的整体性,促进区域和平发展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边疆地区是区域史视野中一个较为特殊的地区。对于涉及多国的跨国边疆史而言,古代的历史区域发展的形成往往不以当今国际环境的变迁和国境线的走向所决定着,而更多是呈现出区域性和边疆地区的同一性特征。以中国东北为例,当今中国东北疆域的形成是近代以来东亚近代史和东北亚国际关系环境变迁的产物,作为“东北亚内陆”的东北边疆,周边环绕着蒙古国、俄罗斯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等东北亚三国。在东北五大流域文明中,黑龙江流域、图们江流域、鸭绿江流域以及乌苏里江流域、绥芬河流域的历史文化均具有跨国境的特点,东北边疆的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问题便常常与国家利益、民族问题搅合在一起。研究这一边疆地带的历史文化就不可能回避当代国境线两侧的不同国家的利益与关系。如果一味地从当代的政治地缘角度看待历史问题,就产生了一些不必要的争论。这种情况一旦受到民族主义情绪的强烈刺激,对其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就变得十分复杂,继而由学术问题转变为牵涉国家利益的政治问题。因此,以流域文明的视角解读边疆史和区域史,有利于相关诸国学者淡化国界意识,缓和国家和民族的情绪对立,消弭民族主义情绪所导致的极端的民族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弱化因疆界划分而产生对历史与文化的阉割,增强整体史观与客观理性地开展跨国境的历史文化研究,避免历史问题现实化、政治化、民族主义化,增强共同拥有的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其三,流域文明研究对东北边疆地区和平发展与国际交流意义。
以流域文明的视角展开对东北亚内陆地区跨国的历史文化交流史的研究,这种全新的学术理念对我国与相关周邻国家的彼此的经贸往来、文化交流、和平共处具有重要意义。流域文明的视野重新整合了跨国区域间的联系,并促进各国在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方面进行广泛合作。为当前我国与蒙古、俄罗斯、朝鲜等国家之间的双边关系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依据。同时,流域文明研究的开展将有助于中、俄、蒙建立黑龙江流域陆海联运的大通道与经济走廊建设,利用图们江流域、鸭绿江流域打造中朝边境城市的对接,实现中、俄、朝三国大图们江区域的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旅游资源开发等诸多领域提供有益的帮助。总之,流域文明的研究会有效促进和推动东北亚区域内陆的国际合作与和平共赢的进一步深化。
其四,流域文明研究对开展人类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流域文明的角度研究人类学,是对流域范围内人地关系的探讨,更能对流域中各民族交往与融合轨迹的窥探。贵州民族学与人类学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龙宇晓教授指出:“流域是以河流为中心的人-地-水相互作用的自然-社会综合体,以水为纽带,将上中下游和左右岸的自然体和人类群体连接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人类生活世界的本体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流域作为人类群聚与繁衍的最基本自然单元,多维立体化地展现了人类社会的复杂景象,深刻地反映了人地关系伴随着自然与人为因素改变而产生的波动、对立与调和。有学者已深刻地指出:“流域既是自然资源、人类群体聚散认同、人地关系行为、文化多样性和历史记忆的群集单元,也是物质及能量流动、人口迁移和文化传布的廊道线路,更是人-地-水交叉互动的复合系统,具有面上的区域性、整体性、层次性、复杂性和协同演化特征。因此,以流域为视角,可以更好地将点、线、面三个层次上的研究融为一体,实现人类学的整全观。”我国东北“流域”视角在人类学研究中的主体性呈现,始于20世纪30年代,著名人类学家凌纯声对松花江流域下游赫哲族进行了实地考察,其所撰写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成为人类学研究的划时代巨著。该书以松花江下游为自然主线,对赫哲族文化风俗进行研究,展现了中国第一代人类学家对“流域文明”研究范式的自觉运用和意识的觉醒。20世纪70年代,由张光直教授组织领导的“台湾浊水溪与大肚溪流域自然史与文化史科际研究计划”,则是流域人类学在现代学术视阈下的一次积极实践。到目前为止,流域人类学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根据不同流域而自成体系的多样性文明、多样性民族生态和人类社会的重要研究范式,并为当代流域环境开发与治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当然,流域史的研究对于当下理解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更是极为深刻和刻不容缓的事情。如果当江河枯竭的时候,人们再去注重流域与人类的关系就会导致亡羊补牢的恶果。
总之,流域文明正是在当今区域史与“整体史观”思潮下,最新研究审视区域史所呈现出来的新思考。其创新性与实用性,已经在民族学、人类学、边疆学、环境学、跨国区域社会发展与交流合作等多个学术领域得到了充分体现。这种研究模式,既冲破了固有区域史思维和研究理念对学术发展的制约和禁锢,同时也打破了现实中行政界线和国境线对区域历史文化的阉割和肢解。对淡化界限意识、边境意识缓和国家和民族的情绪对立、消弭民族主义情绪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使我们得以以一种更加接近历史真实的态度去尝试重建区域史和边疆史。诚如葛兆光所言:“超越简单的、现代的民族国家,对超国家区域的历史与文化进行研究,是一种相当有意义的研究范式,它使得历史研究更加切合‘移动的历史’本身。”人类的繁衍与迁徙是依水而居,实际上不仅仅是游牧民族有“逐水草而居”的独有模式,即使是农耕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也是按照流域或水的自然分布而移动着变化着。打破陈旧的窠臼,建立以流域文明为核心的多学科并联、聚合多领域交融的“边疆区域流域学”则成为当下史学界创新的重要议题。
本书主要是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所发表的与东北流域相关的一些论文,我的妻子王宏北教授帮我完成了论文的汇总和编排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吴超先生为本书的顺利出版付出了心血。我的研究生刘佳明、寇博文、王俊铮等同学都为本书出力甚多,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王禹浪
2016年6月于大连大学
东北流域文明研究 《东北流域文明研究》一书,深入探究了覆盖中国东北广大地域的河流体系所孕育的独特文明现象。本书以考古发现、历史文献、民族学资料以及自然地理学研究为基础,试图勾勒出这片古老土地上,人类社会由史前走向文明,再至成熟辉煌的漫长历程。 全书分为几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地理环境与早期人类活动 本部分首先详细分析了东北流域的地貌特征、水系分布、气候变迁及其对早期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深远影响。从冰川期到全新世,作者梳理了不同时期人类在东北地区的迁徙、聚落形成以及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重点关注了黑龙江、辽河、松花江等主要水系流域内的旧石器、新石器时代遗址,通过对出土的石器、陶器、骨器等遗物以及墓葬形制的研究,揭示了早期居民的生计方式、社会组织雏形以及审美意识。特别地,本书着重探讨了与水资源紧密相关的农业萌芽、渔猎采集的发展,以及这些活动如何塑造了早期人类的文化面貌。 第二部分:青铜时代与早期国家的兴起 进入青铜时代,东北流域迎来了文明发展的加速期。本部分聚焦于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以及后来的燕国、箕子朝鲜等早期政治实体的出现。通过对各地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包括礼器、兵器、工具等)的类型学研究和成分分析,探讨了冶金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作者详细考察了这些文化的聚落结构、城市遗址的规划布局、以及宫殿、祭祀场所的痕迹,力图还原当时社会等级分化、政治权力集中以及宗教信仰体系的初步形成。民族学的资料也被引入,用以解释某些社会习俗、图腾崇拜以及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流与冲突。 第三部分:铁器时代与民族融合 铁器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东北流域的生产力和社会结构。本部分重点关注了汉代至唐宋时期,在东北地区活跃的夫余、高句丽、渤海国、契丹等民族政权的兴衰。通过对各地墓葬出土的铁器、漆器、金银器、丝织品等珍贵文物进行细致的解读,展现了当时高度发达的农业、手工业以及繁荣的商业贸易。本书深入剖析了这些政权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军事组织以及与中原王朝、周边民族的复杂关系。尤其强调了在这一时期,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文化交融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例如,渤海国融合了靺鞨与部分汉族文化,契丹的辽朝则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统治模式。 第四部分:辽金元时期的高度发展与变迁 辽、金、元三个朝代,东北流域的文明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同时也经历了深刻的变迁。本部分着重研究了辽朝契丹文化的独特魅力,包括其文字、艺术、宗教(特别是佛教)以及与汉文化的融合。随后,本书探讨了金朝女真族的崛起,以及他们如何继承和发展了东北地区的文化传统,并将女真文字、制度引入政治生活。最后,作者详细分析了蒙古帝国征服后的东北地区,包括元朝的统治政策、民族格局的变化以及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影响。此阶段的书写,尤其关注了这些政权在区域性文化发展中的贡献,以及它们如何为后来的满族文化奠定基础。 第五部分:明清时期与东北地域文化的定型 明代至清代,东北流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本部分考察了明朝在东北的边疆经营,以及建州女真族的兴起,最终建立清朝。本书重点分析了清朝统治下,以满族文化为主导,融合汉族、蒙古族等多元文化,最终形成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东北地域文化。对清代八旗制度、城市建设、文学艺术(如关东文学、二人转等)、民间习俗、以及与朝鲜、俄罗斯等邻国的交流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此外,本书还探讨了近代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域文化所经历的转型和重塑。 结论: 《东北流域文明研究》并非仅仅是对零散历史片段的罗列,而是试图通过对东北主要河流流域的文明脉络进行系统梳理,揭示其内在的联系和发展规律。本书强调了地理环境对文明形成的基础作用,以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碰撞与融合,是如何塑造了东北地区独特而多元的文明形态。最终,本书希望为理解中国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以及当代发展提供一个宏观而深刻的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东北流域文明研究》,我本以为会是一次相对平面的历史梳理,然而,作者笔下的东北,远比我想象的要波澜壮阔,也更加神秘。它并非仅仅是地理概念的汇聚,更像是一个庞大而古老的生命体,由无数条河流滋养、塑造,承载着跌宕起伏的文明印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早期聚落分布与水系变迁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并非简单罗列考古发现,而是巧妙地将地质学、气候学与人类学相结合,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当冰川消融,水流切割出初步的河谷,早期的人类是如何沿着这些生命的脉络,寻找水源、繁衍生息,并最终在这片土地上扎下根来的。那些关于陶器纹饰、石器制作工艺中蕴含的地域特色,以及它们如何随着水系的流动而传播演变,都让我为之着迷。我仿佛能看到,在数千年前的某个黄昏,部落的先民们围坐在篝火旁,聆听着河流的低语,创造着属于他们的独特文化。这种将宏观的历史变迁与微观的文化细节融为一体的叙事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文献,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也让我对“文明”这个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是冰冷的遗迹,而是流淌在血液里的基因,是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被遗忘在时间长河中的古代文明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而《东北流域文明研究》恰恰满足了这份探求欲。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将目光局限于某一特定朝代或某一短暂时期,而是着眼于更为宏大的时间尺度,勾勒出东北地区数千年间文明发展的脉络。作者在探讨不同时期文化层叠、交融的过程中,尤其侧重于河流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那些关于早期渔猎采集文化如何受到地形和水文条件的影响,以及后来农业文明兴起后,河谷地带如何成为人口聚集和文化发展的中心,都让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书中的案例分析,比如对某些早期聚落遗址的深入解读,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文化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受到自然环境、与其他族群的互动以及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尤其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对于不同流域之间文化交流的描绘,那些跨越山川河流的传播路径,以及由此带来的技术、信仰和生活方式的相互影响,都让我对“文明”的定义有了更广阔的视角,它不再是疆域的界定,而是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连接,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智慧结晶。

评分

阅读《东北流域文明研究》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惊喜的智力探险。我原以为会是一本相对学术化、语言风格较为枯燥的书籍,然而,作者的叙述方式却出乎我的意料。他巧妙地将复杂的考古学证据、人类学理论以及历史文献,融入到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之中。尤其是在探讨早期社会结构和政治形态的形成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个定论,而是通过分析不同流域的地理环境特点,以及河流在资源分配、交通联系方面所起的作用,来阐述社会组织演变的可能性。他提出了一些颇具启发性的观点,例如,某些地区的河流形态如何促成了相对集权的社会结构,而另一些地区则可能孕育出更为分散的部落联盟。这种基于地理环境的社会学分析,让我在理解历史时,多了一个全新的观察角度。书中对于某些早期国家形态出现的论述,也并非是简单地描述其疆域和政治制度,而是深入挖掘其兴衰背后,与河流资源利用、水利工程建设等因素的内在联系,让我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与人类如何与自然环境互动,如何组织社会生产和管理资源,息息相关。

评分

这部《东北流域文明研究》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宏伟画卷,而非一份冰冷的报告。我尤其被书中对于不同流域居民生活方式和技术应用的细腻描绘所吸引。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工具和器物的分类,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物质遗存背后所蕴含的生活智慧和环境适应能力。比如,在对早期渔猎文化的研究中,他详细分析了不同河流生态系统的特点,以及当地居民如何利用这些特点,发展出独特的捕鱼技术、狩猎策略,甚至是如何利用季节性的水流变化来迁徙和生活。这些细节,让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在遥远的过去,人们是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又是如何凭借着勤劳和智慧,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和繁衍。书中对于早期农业起源和发展的论述,同样引人入胜,它不仅仅是关于种植何种作物,而是关于河流如何提供了灌溉的可能,如何塑造了农耕聚落的分布,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分工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这种将物质文明与日常生活、技术进步与环境适应相结合的叙事,让我对“文明”有了更丰富、更立体的理解,它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了每一个普通人的衣食住行,融入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创造。

评分

作为一个对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一直充满兴趣的读者,《东北流域文明研究》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书中关于早期东北居民的信仰体系,与河流、山川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令我惊叹不已。我从未想过,那些看似朴素的图腾崇拜和祖先祭祀,竟然与当时人们对水资源的认知、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息息相关。作者对不同流域神话传说中相似主题的比较分析,例如对龙的崇拜、对水神的祭祀,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演变,都充满了令人着迷的洞察力。我仿佛看到了,在遥远的过去,生活在依河而居的先民们,是如何通过这些口耳相传的故事,来解释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如何寻求自然的庇护,以及如何维系部落的团结。这种将物质文化遗存与精神信仰深度结合的研究方法,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早期心灵史的写照。那些隐藏在神话传说中的密码,如今在作者的解读下,得以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对东北这片土地上的古老灵魂,有了更深的敬意和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