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通往天堂的入口》是一本研究几何图形、图案、标志如何形成我们的现实的书籍。在本书中,弗伦奇深入探讨了几何的奥妙,揭示这些图形的意义。神圣几何凸显人类的智慧,直达神明的幽境。对了解神圣几何,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内容简介
《通往天堂的入口》是英国书作家卡伦·L.弗伦奇的新书,是一本研究几何图形、图案、标志如何形成我们的现实的书籍。简单的几何符号蕴含着神秘智慧的信息,这些信息亘古以来通过数不胜数的媒介加以呈现——融入我们的基因构造当中,我们凭借直觉就能将它们洞悉。在《通往天堂的入口》中,弗伦奇深入探讨几何的奥妙,揭示这些图形的意义,展示了它们构成现实的方式以及你对现实的感知。
作者简介
卡伦·L.弗伦奇,英国数学家、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位畅销书作家,著有《生命的隐形几何》《通往天堂的入口》等。弗伦奇毕生致力于对神圣几何学的理解和解读,她的上一本著作《生命的隐形几何》已成为享誉国际的名作。
内页插图
目录
致谢 7
序言:分享一段旅程 8
1 图形语言 10
2 想象的果实 15
第一部分 空间-时间-存在矩阵 29
3 时间的圆形网格 30
4 唯一的中心一点 36
5 二元的相互作用 39
6 空间的方形网格 44
7 存在的三角网格 54
8 运动不息的创造 67
9 多个维度的展开 82
第二部分 我们的内在之旅 99
10 我们心灵的窗口 100
11 生命的力量 114
12 十字的方向 139
13 爱心 158
14 伟业 165
概要A 174
第三部分 通往天堂的入口 177
15 通往天堂的入口标志 178
概要 B 186
16 我们的内在求索 196
词汇表 212
人名、地名、时期 216
索引 220
精彩书摘
第1章图形语言大量书籍不遗余力地介绍几何原理引人入胜的精妙之处及其深远的波及范围,正是这些原理规定了宇宙的经纬。这种规定是对几何事实的逻辑分析,剩下的便是更为深奥的问题,为什么?几何还有什么其他的意义?它的全部意义是什么?
现实远不止于“双眼见到的一切”。更多的东西存在于我们凭借五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无法感知到的领域,我们的思想若是只局限于接受基于感官刺激和衡量的证据,便会尤其如此。更多的东西是不可触摸的,需要依赖我们的第六感官——洞察力。它更为广为人知的说法是精神世界,与可以衡量的自然物质世界互为补充。它的形式恰似我们的洞察力,缥缈微妙不可捉摸。但我们出于原始的本能,就是知道它的存在。
过去的研究者和哲学家对它加以钻研,把它写得和自然世界一样真实可信,那是一个科学、信仰、哲学、神秘学与艺术肩并肩手挽手的时代。这是因为,大家都认识到并相信物质和精神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这些哲学家知道我们周遭明显存在的各种规则和结构,不光适用于我们的躯体自我,对我们本出一源的精神层面同样有效。正是这样的认识,构成了全部占星术和大部分炼金术的基石。这些永恒规律和原则的真实存在不可衡量,却肯定可以通过艺术、神话、歌曲、音乐、几何当中的符号,在物质世界中体现出来。文字的力量
本书的基本内容在于利用单词,描述并分享个人对神圣几何本质的看法。这种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英语语言为基础,尤其是要说明某些词汇如何用来描绘现实的属性,比如空间和时间。甚至这些单词的首字母,与相关的几何图形结构之间,也体现着惊人的相似度。这种字母、单词、发音与几何模型串联起来,描述现实体验特征的现象,并不新鲜。印度人早在好几千年前就了解了这些亲密的关系。他们绘制精确的被称作“曼荼罗”或者“具”的几何艺术作品,再加持古梵语写就的咒语,意图唤起几何意象的能量。类似的古老的几何模型还包括美洲各土著部落的灵疗轮、犹太教的卡巴拉。它们和其他图形一样,数世纪以来不断地被绘制,以有形来体现无形的统一宇宙万物的秩序。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就好比数学公式,通过抽象的形式揭示宇宙的真实本质。
本书还将显示,即使是现代的语言,比如英语,也能够像古文明的语言一样,被用来建构模型概括普遍的原理。所有这些具有文化特色的模型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内在的规律。它们通过文字和几何表现的复杂的象征意义,可以直接简化为极其简单的图案和形象,实际上却包含着大量的信息。若要对它们进行解读,则需依赖逻辑、创造力以及直觉的通力合作——以一种人类体验生命和现实的基础方式,去感知呈现在你面前的事物。图形语言
简单的几何符号,如正方形、三角形、十字形以及螺旋形,它们包含的信息长期以来贯穿于宗教、哲学、神秘学、艺术、科学的领域,这些信息融合进我们的基因构造,我们凭借本能就能够辨识出来。它们是能量强大的神圣意象,反映了现实不可捉摸的一面,我们凭借它们建构现实,理解现实的本质,透过象征的形式加以直觉的领会。这使得几何成为一种通用的语言,使我们开启隐藏在“记忆”深处的对现实的真正本质的认知,并解放我们的感知能力。几何是一种永生的语言,在我们周遭比比皆是,自然界也无处不有。它保持着活力,丝毫不受当代社会不断变化的价值观的影响,每一代新人只要选择解读,它就仍然能够唤醒他们的心智。
心灵的灵性
通过神圣几何这一通用语言,心灵能够立即凭借直觉看到纷乱复杂的世界其实有着简单的根基。灵性正是这种当下获得直觉感知的状态,与纯粹的生理智能相对立,后者必须攻读书本,吸收硬性事实,再依样复述,提供学习的证明。一个有灵性的人并不一定就是宗教人士:灵性当然不是指盲目的信仰、虔诚的态度抑或迷信。严格的规矩和僵化的体系助长独裁氛围的滋长,并固化自身的灵性和发展受他人控制的信念。个人发展的灵性之路其实像流动的旅程,如同蜿蜒的河流,激发你打开自我迎向新的可能,一路追寻,一路质疑,倾听直觉的声音,遍览流逝的风光。这样的旅程完全是个人的体验;不是盲目地人云亦云,也不是模仿他人,而是自己去发现,并相信自己的直觉。
一旦感官警觉起来,你就会发现自己本应平淡的生活突然之间充满了令人惊叹的巧合——荣格称之为“同步性”。许多你过去认为寻常枯燥的经历,突然拥有了新的意义。在你通往灵性觉悟的道路上,你会发现老师和向导会以多种面貌出现——同样以适合你个人的方式。他们在那里等待,在合适的时间帮助你前行。这些特殊的人群作为助理助手监督进程,不会明讲只给指示,确保你做好准备迈出每一个下一步。虚伪的先知拥有知识,却缺乏智慧恰当地运用它。这些人没有走出小我的藩篱,而是扩张了它的领地。
前行的道路
对任意一门学科,譬如几何,凭借直觉获得灵性知识,没有哪一种方法比其他方式高明几分。你的目标是在繁杂多样中洞察深刻却简单的本质,而非皈依于某种具体的观点或者宗教。简单拥有大出许多的实质内容,并且相比复杂的、奇特的、瞬时的、古怪的事物,对个人更有益处。所有灵性的途径都是对真正现实的同种形式的体察,并终将汇入同一个知识来源。语言也许会有差异,使用的象征却都是原型。
所以,将个人的偏见暂搁一边,譬如根深蒂固的疑虑,然后放飞你的想象,敞开自己面对图形和数字,有意识地进行一种全新的体验。每个人都具有这样的能力,可惜太多人丧失了坚信自己能够做到的信念。
……
前言/序言
若干年前的一天,我突然发觉自己走上了一条意料之外的道路,一切源于我做的几场栩栩如生的梦。在梦中,英语字母化作简单的图形,构成空间、时间和存在。每一个字母是描述空间、时间、存在的特性的单词的首字母,它们作为图形都与这三个层面产生视觉的相关性。这些感官体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我催生了一种探求几何世界的渴望。
简单的探索很快演变成规模庞大的开采行动,开凿的隧道通往广泛的学科领域。令我惊奇不已的是,人类竟然早在远古时期就通过对星辰和自然的密切观察了解到几何的重要性,并寻求秩序和图案来表现宇宙当中的某种意义。令我最为惊奇的是,我发现我想到的图案组成的统一模型,从外观和内涵上,都与诸多文化的许多其他类似的模型几乎一模一样——尤其是亚洲的印度冥想图。
遗憾的是,最初的研究虽然促使我的第一部手稿问世,但它一摞起来就是一张咖啡桌,内容也太过深奥。最初梦到的几个简单的念头,完全淹没在了由证据、论据及例子汇成的汪洋大海里。大的手术动过后,书籍变得更易消化,凭借有限的例子生动说明论点。
几何构筑现实。那又怎样呢?这与我自身的日常生活又有什么关系呢?正如我们的祖先领悟到的那样,图形不仅建构现实,而且提醒我们生存的意义所在。正基于此,几何才成为这个星球上各种人为结构和信仰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
几何的意义是数字和图形“语言”的固有组成部分,这种语言由少数精英掌握,笼罩着层层迷云;依赖我们对象征手法的直觉解读,它的存在和宇宙自身一样古老。我们阅读诗歌或者小说,就会本能地进行这样的解读——我们凭直觉就能了解诸如痛苦、爱情以及饥饿这样的字眼传达出的感受,我们在心中分享着文字描绘出的世界。同样,数字和图形对我们的意义,要比我们意识到的更为深远。
《通往天堂的入口》一书,就简单的几何图形和图案构筑现实的方式,解释我们是如何可以对其做出直觉感知的,以及我们所感知的内容。该书还解释了我们如何天性注定追求这样的感知,如何只需通过拓展意识的空间获得感知,并说明了这种拓展的现实可能性。
本书还囊括了笔者个人解读图形的视角,进一步说明几何语言,但主要的目的还在于提醒大家意识到这种启发性语言的存在以及它指向的意义所在。我自身的探索向我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完全转变了我对生活的看法。我希望这些意义也可以运用到你们的生活当中,面对我们共享的现实,促进你们对其认识的发展和转变。
《通往天堂的入口》 这是一部关于寻找、关于超越、关于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之下,却又深刻影响我们生命轨迹的非凡旅程的叙事。它并非一个单纯的探险故事,也不是一篇简单的哲学探讨,而是将二者融为一体,以一种温润而富有力量的方式,引领读者去审视自身,去理解生命的意义,去探寻那超越物质层面、触及灵魂深处的光芒。 故事以一个似乎平凡无奇的人物开篇。主人公,我们姑且称之为“行者”,生活在一个被世俗琐事所包裹的世界。他的日子如同大多数人一样,在日复一日的机械运作中流淌,有着按部就班的工作,有着被习惯定义的人际关系,以及那些不时涌现的、关于“为何如此”的淡淡困惑。然而,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一个微小的契机,一个模糊的片段,或者是一则古老的传说,在他心中激起了某种难以名状的涟漪。这涟漪并非源于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对某种“存在”的渴望,一种对生命本质更清晰认知的召唤。 这种渴望,并非是那种一夜暴富的冲动,也不是对名利场上的跃跃欲试。它更像是种子在沉睡中被阳光唤醒,悄然萌发。行者开始留意那些被忽视的细节:清晨窗边洒落的光线,雨滴敲打窗棂的节奏,街角陌生人脸上掠过的细微表情。他发现,在这些看似寻常的景象背后,似乎隐藏着某种更为宏大的秩序,某种超越物质表象的脉络。 他的旅程,并非一开始就目标明确,也非一路坦途。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被指引”的探索。起初,他或许会追寻一些看似不相关的线索:一本泛黄的古籍,一段不经意的对话,一个奇特的梦境。这些线索,如同散落在迷雾中的星辰,引导着他一步步走向未知。他可能需要穿越陌生的城市,在熙攘的人群中寻找一个可以倾诉的灵魂;他可能需要跋涉过荒凉的山野,在寂静中聆听内心的声音。 在这个过程中,行者并非孤军奋战。他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物,有些人会成为他短暂的旅伴,有些人会以某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点拨他,而有些人则可能象征着他内心的挣扎与诱惑。这些人,并非是简单的“好人”或“坏人”,他们都承载着各自的生命故事,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如同镜子一般,映照出行者自身的某些面向。比如,他可能会遇见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世事无常的洞察,却又始终保持着一份宁静与慈悲;他也可能会遇见一位充满理想的年轻人,他的热情洋溢,却也带着一丝对现实的迷茫。每一次相遇,每一次交流,都像是为行者的心灵注入新的养分,或是抛出新的疑问。 “通往天堂的入口”,这个书名本身,就蕴含着多重意义。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地名,也不是一个可以触摸的物理空间。它更像是一种境界,一种心境,一种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寻。这个“入口”,可能隐藏在最寻常的生活场景中,也可能在最艰难的困境里。它要求的是一种内在的觉醒,一种对自我与世界关系的深刻理解。 随着旅程的深入,行者会逐渐意识到,通往那个“入口”的关键,并非在于外部的获取,而在于内心的放下。他可能需要面对自己的恐惧,放下那些根深蒂固的执念,卸下那些不必要的负担。这其中的挣扎是真实而痛苦的,如同拨开层层迷雾,看到自己真实的模样,需要莫大的勇气。他可能会经历自我怀疑的低谷,会感到迷失与无助,但正是这些经历,磨砺了他的意志,让他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真正的成长,往往伴随着痛苦的蜕变。 书中对“天堂”的描绘,也绝非是世俗意义上的极乐世界。它更多地指向一种内心的平静、和谐与圆满。是一种超越生死、超越苦乐的安宁状态。是一种与万物融为一体的感知,是一种深刻的爱与被爱的体验。它不是遥不可及的彼岸,而是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在当下就可以触及的境地。 叙事的手法,将是细腻而富于诗意的。作者不会用大段的议论来阐述道理,而是通过人物的经历、场景的描绘、以及对话的张力,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去感受、去思考。文字会像潺潺的流水,缓缓流淌,滋润读者的心田;又可能像闪耀的星光,点亮读者内心的某个角落。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也将是极为考究的,每一片落叶,每一缕微风,都可能蕴含着某种象征意义,呼应着主人公内心的状态。 故事的结构,或许会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美感。主人公的“旅程”并非是直线向前,而是可能在回忆与现实之间穿梭,在不同的时空中交织。这种结构的设计,意在展现生命本身的复杂性与多维度,以及那些看似孤立的事件,如何汇聚成一条深刻的生命河流。 《通往天堂的入口》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触及读者内心最深处的共鸣。它不是一个提供标准答案的书,而是一个激发提问的书。它鼓励读者去审视自己的生活,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可能性,去勇敢地踏上属于自己的那条通往“入口”的道路。这本书,将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灵魂的启迪。它会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己,那个更完整、更深刻、更自由的自己。它将是一段值得珍藏的旅程,一段将会在你生命中留下深刻印记的阅读体验。 它讲述的,是关于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可能存在的那个模糊的“可能”,那个关于超越,关于抵达,关于最终归于和谐的,无声的渴望。它邀请你,在这文字的引领下,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回响,去感受那份超越尘世的宁静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