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学教程(第二版)

汉语方言学教程(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游汝杰 著
图书标签:
  • 汉语方言学
  • 方言学
  • 语言学
  • 第二版
  • 教材
  • 教学
  • 汉语
  • 中国语言
  • 方言研究
  • 语音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470230
版次:2
商品编码:1201526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学中文系师生
  《汉语方言学教程》(第二版)在全面介绍汉语方言知识的基础上,强化了音韵学基础知识和语音学基础知识的训练。作者根据我国各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深入浅出的练习题,读者容易上手,能在短时间内对汉语方言的概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掌握一般的汉语方言调查方法。

内容简介

  《汉语方言学教程》(第二版)综合汉语方言学的研究成果,结合作者多年来的研究心得,概述“汉语方言学”这一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内容包括调查方言必备的语音学和音韵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方言分类、方言历史、方言接触、方言演变、方言调查法、方言的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研究,以及汉语方言学史等。教程对各大方言的音系及主要特点作了介绍,而以探讨汉语方言学的理论和方法问题为主全面反映了本学科的新研究进展。

作者简介

  游汝杰,著名语言学家。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汉语方言学史和吴语方言研究领域有很高的成就。主要著作有《汉语方言学导论》《方言与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语言学》《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游汝杰卷》等。

目录

第一章汉语方言与方言学概述1
第一节方言和方言的类别1
第二节汉语方言的区划和分类4
第三节汉语方言的形成20
第四节汉语方言的差异22
第五节方言与普通话和书面语25
第六节汉语方言学的对象和意义27

第二章语音常识和语音训练31
第一节发音原理和语音分类31
第二节国际音标34
第三节声调42
第四节音素的结合和音节的构造44
第五节音变46

第三章方言的调查、描写和分析54
第一节方言调查方法问题54
一间接调查法54
二直接调查法54
三字本位的方言调查法55
四词本位的方言调查法55
第二节语音的调查、记录和分析56
一调查前的准备工作56
二记音和归纳声韵调系统58
三如何求出汉语方言音系的轮廓59
四归纳音位和整理、分析声韵调系统67
五连读变调的调查和整理75
六怎样求出语音对应规律79
七方言的实验语音学研究83
第三节《广韵》音系与现代方言84
一《广韵》简介85
二中古音系简介86
三中古音与现代方言的比较93
第四节方言词汇的调查102
第五节方言语法的调查105

第四章方言地理研究109
第一节方言地域差异的调查和比较109
一调查和比较方言地域差异的意义109
二调查或比较项目的设计109
第二节方言分区的多种可能性112
第三节方言分区的依据和参考因素120
一方言分区的依据120
二方言分区的参考因素121
第四节方言地图的种类和绘制122
一方言特征图123
二同言线图123
三地点方言系属图124
四方言分区图124
五方言接近率图124
第五节方言地理演变的特点126
一方言类型的波状推移127
二方言特征的渐变128
第六节古代方言地理研究129
一《诗经》时代诸夏语言区域的拟测129
二两汉时代方言区划的拟测131

第五章方言历史研究134
第一节汉语方言的源流及其在地域上的发展134
第二节方言历史演变的观察141
第三节记录古代方言的材料142
第四节古代方言语音的构拟144
第五节方言的历史层次154
第六节方言的历史音变157
一历史音变的原因和方式157
二历史音变的规律及其例外160

第六章方言接触和方言比较163
第一节方言的借用163
第二节方言的萎缩和转用165
第三节方言的融合167
第四节方言的兼用177
第五节方言的共时比较和历时比较177
一方言的共时比较178
二方言的历时比较183
三现代方言竞争力比较186
第六节现代方言比较与方言历史研究189
第七节方言同源词的判别原则193

第七章方言的社会语言学研究199
第一节年龄差异的调查和比较199
第二节双言现象的调查和研究201
第三节社会方言的调查和研究202
第四节方言地名研究204
第五节方言文字研究206
第六节方言的人文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调查和研究212
一人口变迁和方言的宏观演变212
二方言演变的文化原因215
三方言的历史层次和外来文化浪潮的遗迹218

第八章汉语方言学史概要220
第一节传统方言学时期220
一勃兴期220
二衰微期223
三振兴期223
四鼎盛期224
第二节民族学者的方言记录和研究226
第三节西洋传教士的方言记录和研究228
第四节描写方言学时期237
一滥觞期(1923—1925)238
二展开期(1926—1948)238
三普查期(1956—1966)240
四深入期(1979—)241
第五节西方方言学史述略243

附录一汉语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调查表248

附录二词汇调查类目254

附录三汉语语法调查例句256

附录四汉语方言动词“体”的调查表258

附录五国际音标表262

附录六国际音标表中文版263

附录七汉语方言调查常用国际音标表266

附录八英汉对照方言学术语267

第一版后记272

第二版后记273

精彩书摘

  方言(dialect)是语言的支派和变体。同属一种语言的方言是亲属方言,例如同属汉语的吴语和闽语。亲属方言有共同的历史来源、共同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其现代的形式在语音上必定有互相对应的关系。方言又称作“土语、土话、土白”;旧时也称作“乡音、乡谈、乡语”等。研究方言的学问称为方言学(dialectology)。方言可以分为地域方言(regional dialect)和社会方言(social dialect)两大类。方言学对地域方言的研究历史较长,成果较多,对社会方言的研究历史较短,成果较少。

  ……


汉语方言学的探索之旅 方言,是语言在地域上的变异,是民族文化最生动的载体,也是语言演变最直接的见证。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汉语方言的丰富多彩,堪称世界语言学史上的奇迹。它们不仅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更勾勒出中华民族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生活图景。《汉语方言学教程(第二版)》正是引领读者走进这一迷人世界的向导,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系统性的梳理和清晰的脉络,为有意深入了解汉语方言的学子、研究者以及所有对语言充满好奇的读者,开启一扇通往智慧与文化殿堂的大门。 这本书并非仅仅罗列各地的方言差异,而是要揭示汉语方言形成、发展、分布的深层规律。它将带你从宏观的视角出发,理解汉语方言分化的历史渊源。远古时期,随着中华民族的迁徙融合,各地的语言逐渐产生了分歧。秦统一中国后,尽管推行了“书同文”,但口语的地域性差异却并未因此消失,反而可能在书面语的规范化下,口语的独立发展空间更加凸显。历代王朝的更迭、经济中心的转移、文化交流的兴衰,都对汉语方言的形成和演变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本书将通过梳理历史文献、对比语言现象,让你深刻体会到,每一条方言的细微差别背后,都隐藏着一段荡气回肠的民族史、文化史。 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汉语方言进行科学的分类。世界各地的语言学家们,为了更好地研究和理解汉语方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争论,目前学界普遍认可的将汉语方言划分为七大(或十大)方言区,即官话方言、晋语、徽语、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包括闽东、闽南、闽中、闽北、莆田话等)、粤语、平话等。每一方言区都拥有其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征。这本书将逐一详细介绍这些方言区的形成过程、地理分布范围、代表性方言点,以及它们各自内部的主要分支和差异。在介绍过程中,作者会引用大量的实际方言材料,让你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方言的魅力。例如,在讲到吴语时,你会了解到其“入声”的特殊保存,以及丰富的量词系统;在讨论闽语时,你会惊叹于其“古汉语”的丰富遗存,以及复杂多样的声调系统;在探究官话方言时,你会理解其作为“标准语”发展演变的历史,以及不同区域的次方言如何呈现出微妙的差别。 语音是方言最直观、最显著的差异所在。本书将花费大量篇幅,系统讲解汉语方言的语音系统。这包括但不限于声母、韵母、声调以及中古声母、韵母的演变规律。你将学习到如何分析一个方言的声母系统,例如某个方言是否区分平翘舌音,齿龈音和舌尖后音的对应关系如何。对于韵母,你将了解其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的分布情况,以及在不同方言中可能出现的特殊韵母。而声调,更是汉语方言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不同方言的声调数量、调值以及声调变化规则千差万别。本书将运用国际音标(IPA)等科学的记录方法,配合大量的实例,帮助你理解和掌握这些复杂的语音现象。你将不仅仅是“听”到方言的不同,而是能够“看”懂它们是如何在语音层面产生差异的,理解这些差异背后的历史演变逻辑。 除了语音,词汇是方言差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本书将深入探讨汉语方言的词汇系统,包括那些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或不常用的古词语,在某些方言中仍然鲜活地使用着。例如,一些北宋时期的词汇,在现代普通话中已经难觅踪迹,却在某些方言的口语中依然存在。同时,本书也会分析不同方言区独特的词汇,这些词汇往往与当地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例如,不同地方对同一种农作物、一种工具、一种亲属称谓的叫法可能完全不同。作者会通过对这些词汇的溯源分析,让你了解方言词汇的丰富性和生命力。此外,本书还会讨论方言词汇的构成方式,例如仿拟、借用、词义演变等。 语法是语言的骨架,也是方言差异的重要体现。本书将对汉语方言的语法特征进行细致的分析。这包括词序、虚词、语态、特殊句式等方面的差异。例如,在某些方言中,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可能与普通话有所不同;一些在普通话中常用的虚词,在方言中可能被其他词语取代,或者出现新的虚词;某些方言可能存在独特的语态结构,或者某些句式的表达方式更加灵活。本书将通过大量的例句,展示这些语法差异,并尝试解释其形成的原因。理解方言的语法,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汉语的语法结构,也能让我们看到语言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适应性和创造性。 除了对各方言区的宏观介绍和语音、词汇、语法的微观分析,本书还将探讨汉语方言研究的重要方法和理论。这包括方言调查的原则和方法、方言的标音体系、方言的音韵分析、方言的词汇分析、方言的语法分析等。对于希望从事方言研究的读者,本书将提供必要的学术工具和指导。你将学习到如何设计一份科学的方言调查问卷,如何进行实地录音和访谈,如何运用方言地图来展示方言的分布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计算语言学等现代技术来辅助方言研究。 此外,本书还会关注汉语方言的社会功能、文化意义以及保护与发展问题。在全球化和语言趋同的大背景下,许多方言正面临着消亡的威胁。本书将探讨方言在维护地域文化认同、传承民族历史记忆、丰富社会语言生态方面的重要作用。作者将呼吁大家关注方言的保护,并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方言保护和传承的案例,例如方言进课堂、方言文化节等。理解方言的社会价值,能够激发我们对保护这笔宝贵文化遗产的责任感。 《汉语方言学教程(第二版)》的编写,凝聚了作者多年的学术积累和对汉语方言的深刻洞察。它以条理清晰的结构、深入浅出的讲解、丰富翔实的例证,为读者打开了一扇认识汉语方言的扇形窗口。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研究者,都能从中获益匪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次引人入胜的语言探索之旅,一次对中华文化根脉的深度挖掘。阅读它,你将不仅仅是学会方言的知识,更是会体验到语言的生命力,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本书将陪伴你,在汉语方言的世界里,进行一次充满发现与启发的精彩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研究当代艺术评论的演变,所以入手了《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转向:从符号学到现象学》这本书。这本书的观点非常锐利,它没有像传统美学那样去探讨“什么是美”,而是直指我们如何“感知”美。作者对1980年代以来艺术界那种对“原创性”的质疑,分析得入木三分。我特别欣赏它对于图像泛滥时代“在场感”的探讨,尤其是在提及瓦尔特·本雅明的“光晕”消失后,艺术如何通过数字媒介重建观众与作品之间的关系时,那种洞察力让人拍案叫绝。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具有现代感,句子结构灵活多变,经常使用排比和设问,读起来有一种节奏感,仿佛作者在跟读者进行一场高强度的思维辩论。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它对某些当代艺术家的案例分析略显仓促,如果能有更多配图和更具体的作品分析作为支撑,这本书的论证效果会更加扎实有力。总的来说,它成功地将深奥的哲学理论“翻译”成了可以应用于实际艺术批评的工具箱。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与族群认同》,我刚拿到手时,坦率地说,有点被其厚度和理论的抽象性吓到了。我原本以为它会聚焦于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移民社区的融合故事,但没想到它更多的是在建构一个宏大的社会学理论框架。作者似乎非常热衷于引用拉尔夫·林顿和吉登斯的理论,对“流动性”、“异质性”这些概念进行了极为深入的挖掘和重塑。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跟上作者的思维节奏,特别是关于“反向文化冲击”的章节,作者认为在全球化的高速流动中,接受文化的一方也会反过来对输出文化的原生社区产生影响,这种辩证的观点让我耳目一新。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其理论的完备性和严谨性,它几乎覆盖了所有重要的社会学流派对全球化的阐释,让你能在一个统一的谱系下去审视不同的观点。然而,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门槛确实有点高,很多地方需要反复阅读才能领悟其深层含义,它更像是一本需要沉下心来啃读的案头书,而不是闲暇时翻阅的消遣读物。

评分

我一直对古代的政治哲学很感兴趣,最近读了《早期罗马共和国的法律与公民权构建》这本书,感觉像是进行了一次精妙的“历史考古”。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没有关注那些宏大的战争场面或著名的演说家,而是将焦点放在了共和国早期“公民”身份是如何一步步被法律界定的过程中。作者通过对《十二铜表法》的逐条细读,结合不同社会阶层(贵族与平民)之间的权力博弈,展现了法律条文如何成为社会结构变迁的稳定器。它的叙事方式非常注重细节的还原,读起来不像是在读一部冰冷的法典史,倒像是在看一出充满张力的政治戏剧。书中的许多观点挑战了传统上对罗马“共和精神”的浪漫化解读,比如作者就强调了早期法律中对财产和债务的严苛规定,是如何制约了底层民众的自由。这本书的学术性体现在其对原始史料的谨慎引用和多角度的互证,读完后,我对“公民权”这个概念的复杂性和历史沉淀感有了全新的认识,它并非一蹴而就的恩赐,而是无数次斗争和妥协的产物。

评分

我最近在研究地方历史和文化,偶然间翻到一本叫做《古籍文献导读与研究》的书。这本书的装帧很典雅,初看之下以为是那种比较枯燥的学术著作,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它简直是一把开启古代文明宝库的钥匙。作者在引言部分就展现了深厚的学养,他没有直接堆砌晦涩的术语,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了文献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以及如何辨识和解读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古籍。书中对于纸张、墨水、装帧形制的考证尤为细致,很多细节是我以前从未注意到的,比如宋刻本的“蟹爪纹”和明代官刻本的字体差异,光是这些就能让人对手中的古籍产生一种敬畏之情。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它关于文献校勘的方法论部分,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实用的“交叉比对”体系,让我明白了做学问不是简单地“抄书”,而是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和重构历史。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看古籍的眼神都变了,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能从中看到背后工匠的汗水和时代的脉搏。这本书对于任何想要严肃对待传统文献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指南,它教人如何尊重历史,更教人如何与历史进行有效的对话。

评分

说实话,拿到《工程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优化》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硬核”。这本书的定位显然是面向高年级本科生或初入职场的工程师,内容几乎没有丝毫的水分。每一章都建立在扎实的物理化学基础之上,从晶格缺陷的形成机制,到热力学平衡相图的解读,再到具体材料(如高强度钢、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控制,无所不漏。这本书的图表制作达到了教科书的顶尖水平,那些三维的晶体结构模型,以及应力-应变曲线的对比图,都清晰到令人难以置信,对于理解那些抽象的材料行为至关重要。作者在“性能优化”这一块的处理尤其出色,他不仅告诉你材料“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更侧重于指导你“如何”通过工艺参数的调整去改善它。我个人尤其喜欢它最后关于疲劳断裂分析的部分,用大量的实例和公式推导,把材料“寿命”的问题彻底量化了。如果你是想快速入门,这本书可能会让你感到吃力,但如果你是想把材料科学的知识系统化、工程化,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大部头”。

评分

东西很好,快递给力,师傅辛苦了!

评分

书很快就收到了,很不错,速度快

评分

方言学必看之书!

评分

方言学必看之书!

评分

物流速度很快,很满意,还会再来的。

评分

第二版,老板的太难找了,终于出新的了。

评分

第二版,老板的太难找了,终于出新的了。

评分

物流速度很快,很满意,还会再来的。

评分

东西很好,快递给力,师傅辛苦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