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首先是一种文化的存在,那么他如何获得其文化的?文化又在何种程度上决定着其行为举止?个体能否改变其文化?如果文化是所有社会的核心人文机制,那么文化变迁能否自动出现?被支配群体的文化与主导群体的文化关系如何?不同文化的交汇是如何实现的?本书是对文化问题的一个较为完整的批评总结,它介绍了社会科学中有关“文化”这一概念的争论及其应用,系统梳理了文化研究领域中的诸多重要议题。
《社会科学中的文化》系统地介绍了文化研究领域中的诸多重要议题,涉及到社会科学中的多个学科,尤以社会学和人类学中的相关研究为重。作者以连贯的节奏对研究对象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析,得出了非常严谨的结论;其对文化概念的梳理不但注意对学界既有研究的归纳和表述,更重要的是注重于分析其学理背景,有助于读者了解文化研究中的重要理论及其演变历程。各章目录为:第一章文化一词及其观念的社会起源;第二章文化之学术概念的发明;第三章文化概念的成功第四章文化与其概念更新之间的关系研究;第五章社会阶序与文化阶序;第六章文化与身份;第七章企业文化与行业文化;第八章文化概念的社会重要性与应用。
丹尼斯·库什,巴黎第五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教授、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文化问题研究。
译者简介:张金岭,人类学博士,中国社科院欧洲所副研究员,长期研究法国社会。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厚实的纸张触感温润,封面采用了一种低饱和度的深蓝色调,中央烫金的“社会科学中的文化”几个字,在光线下散发出一种低调而内敛的古典美。初翻开来,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大小适中,行距把握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文献时的处理方式,注释部分采用了脚注而非文末参考文献的形式,这使得阅读的连贯性得到了极大的保障,我可以随时将注意力拉回到核心论述上,而无需频繁地在书本的前后页之间跳转。不过,我也注意到,书中对某些经典理论的插图或示意图的引入略显保守,相较于一些侧重可视化的教材而言,它更偏向于文字的深度构建,这对于习惯了图表辅助理解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构建脑海中的逻辑框架。尽管如此,这种沉稳的排版风格,无疑是向读者传递了一个信号:这本书是严肃的学术探讨,它拒绝浮光掠影的表象,力求深入肌理。整本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分量感,仿佛也承载了作者对该领域多年沉淀的思考,这是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也是对知识严肃性的维护。
评分我花了将近三周的时间才读完第一遍,其中有几个章节的内容对我原有的认知体系构成了相当强烈的冲击。特别是关于“文化资本的再生产机制”那一章,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布迪厄的既有框架上做简单的复述或修正,而是引入了后现代的解构视角,将文化实践的场域置于一个更加流动和碎片化的现代社会背景下进行审视。他的论证逻辑如同精密的钟表结构,每一个分论点都紧密咬合,层层递进,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推导的严密性。然而,正是在这种极致的严密性中,我感到了一丝“失温”。或许是作者过于专注于学术的纯粹性,导致在举例说明时,选取的案例显得有些过于“精英化”或“遥远”,缺乏当代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立刻产生共鸣的鲜活事例。当我试图将书中的宏大理论投射到我自身所处的具体语境时,总感觉中间隔着一层薄薄的、不易穿透的理论迷雾。这让我想起某些早期的哲学著作,它们在思想的深度上无可挑剔,但在面向大众普及和激发日常反思的能力上,略显不足。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多次回读才能真正捕捉到作者思想的精髓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学究气”,这既是优点,也是一种潜在的门槛。作者的遣词造句非常考究,大量使用了复合句和精确的学术术语,使得文本的密度极高,信息量爆炸。在某些讨论西方社会学派别冲突的段落中,作者的笔锋显得犀利而果决,观点鲜明,毫不含糊。例如,他对结构功能主义在当代语境下局限性的批判,几乎是以一种“学术审判”的姿态出现的,语气中透露出一种对理论清晰度的不妥协。但坦白讲,对于初次接触社会学文化的读者,这种风格可能会带来不小的挫败感。我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马拉松式的“解码”工作,我需要不断地查阅专业词典,并对照着书后的术语表进行比对,才能确保我对某一个专有名词的理解没有偏差。这种高度的专业化表达,无疑保证了其在专业圈层内的地位和权威性,但同时也无形中抬高了入门的门槛。它更像是一本写给同行或高年级研究生的专著,而不是一本面向广阔读者的普及读物。
评分我注意到本书的引文质量非常高,似乎作者在文献的筛选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几乎每一页都能看到对一些重量级学者的直接引用或者间接的学术对话。这种“满屋皆是巨人”的氛围,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智力上的碰撞感。特别是当作者在分析某一文化现象时,能够瞬间调动起二十世纪中期到末期几位关键人物的论述,并将其并置对比,这种交叉印证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然而,这种对经典文献的依赖,似乎也带来了一个小小的隐忧:对于新兴的、尚未被主流学术界完全“经典化”的网络文化现象或数字人类学的新议题,本书的着墨相对较少,或者说,分析框架显得略微有些陈旧。它更擅长处理那些已经沉淀下来的、具有历史深度的文化议题,而在面对当下正在以光速演变的文化景观时,其反应速度和分析工具箱的广度似乎受到了一定的制约。总而言之,它是一本巩固你既有知识体系的优秀读物,但在拓宽你对“未来文化”预判的视野方面,略显保守。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其强烈的“方法论导向性”。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一个“标准答案”或者“最终结论”,反而更关注“我们应该如何提问”以及“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工具去切割和理解这个复杂的文化现实”。在多个章节的收尾部分,作者并没有给出令人振奋的总结陈词,而是提出了更多悬而未决的反思性问题,引导读者将思考的触角延伸到文本之外。这种处理方式,对于那些期待一本书能提供清晰路线图的读者来说,或许会感到一丝迷茫和意犹未尽。我个人而言,更倾向于这种开放式的收尾,它鼓励持续的学术对话,避免了理论的僵化。但是,从实用性的角度看,如果这本书是作为一门课程的指定教材,学生们可能需要额外的辅导来消化这些开放性的结构。它像一位老练的向导,把你带到了一个风景壮阔的山顶,指着远方不同的山峰告诉你“那里也有风景”,但并没有直接帮你规划攀登下一座山的具体路径。这种高阶的思维训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自我驱动力和归纳整合能力。
评分书的活动不错,买了很多!就是收到要抹布好好擦擦,土太大了,买别的调料也没这样,就是书,本子的灰尘让人难以忍受!!一直存在的问题,一遍遍的评论,希望改进!
评分我看着费点劲,不明白的话,也要平高分!!!
评分我看着费点劲,不明白的话,也要平高分!!!
评分外国著作,可资参考。
评分经典,岗看完了1页,还不错
评分经典,岗看完了1页,还不错
评分硬壳的,觉得没必要。
评分我看着费点劲,不明白的话,也要平高分!!!
评分物美价廉,值得购买,服务到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