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與短距離無綫通信技術(第2版)

物聯網與短距離無綫通信技術(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董健 著
圖書標籤:
  • 物聯網
  • 短距離無綫通信
  • 無綫技術
  • 傳感器網絡
  • 通信原理
  • 嵌入式係統
  • 無綫通信技術
  • 物聯網技術
  • 無綫傳感器網絡
  • 技術綜述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294617
版次:2
商品編碼:1202242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傢級特色專業(物聯網工程)規劃教材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40
字數:48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是依托中南大學***特色專業(物聯網工程)的建設,結閤國內物聯網工程專業的教學情況編寫的。本書主要介紹在物聯網應用中常用的短距離無綫通信技術,內容包括藍牙、ZigBee(紫蜂)、無綫局域網(WLAN)、IrDA(紅外)、RFID(射頻識彆)、近場通信(NFC)技術、超寬帶(UWB)技術、60 GHz無綫通信技術、可見光通信技術、Ad hoc網絡(自組網)技術等,在介紹每種短距離無綫通信技術時,均采用循序漸進的講述方式,有助於快速引導讀者進入短距離無綫通信技術這一生機勃勃的研究領域。

作者簡介

董健,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IEEE會員,中國電子學會會員。2010年6月於華中科技大學獲通信與信息係統專業博士學位。研究方嚮包括陣列天綫優化理論與方法、 MIMO/智能天綫、 寬帶/多頻天綫設計、計算智能等。

目錄

第1章 概述 (1)
1.1 物聯網概述 (1)
1.1.1 物聯網的概念 (1)
1.1.2 物聯網的發展 (2)
1.1.3 物聯網的體係結構 (5)
1.1.4 物聯網的關鍵技術 (8)
1.2 物聯網通信 (12)
1.2.1 移動通信 (13)
1.2.2 寬帶無綫接入 (17)
1.2.3 短距離無綫通信 (25)
1.2.4 無綫傳感器網絡 (26)
1.3 短距離無綫通信技術概覽 (28)
1.3.1 藍牙 (29)
1.3.2 Wi-Fi (31)
1.3.3 IrDA (32)
1.3.4 ZigBee (33)
1.3.5 RFID (35)
1.3.6 NFC (36)
1.3.7 UWB (37)
1.3.8 60 GHz (38)
1.3.9 Z-Wave (38)
1.3.10 小結 (39)
1.4 本章小結 (41)
思考與練習 (42)
參考文獻 (42)
第2章 藍牙無綫通信技術 (45)
2.1 藍牙技術概述 (45)
2.1.1 藍牙技術發展概況 (45)
2.1.2 藍牙的技術特點 (47)
2.1.3 藍牙係統組成 (49)
2.2 藍牙協議體係結構 (51)
2.2.1 藍牙核心協議 (52)
2.2.2 電纜替換協議(RFCOMM協議) (56)
2.2.3 電話傳送控製協議 (56)
2.2.4 選用協議 (57)
2.2.5 主機控製接口(HCI)功能規範 (57)
2.3 藍牙協議子集及應用規範 (59)
2.3.1 通用接入協議子集 (60)
2.3.2 串口協議子集 (62)
2.3.3 服務發現應用協議子集 (64)
2.4 藍牙組網與藍牙路由機製 (65)
2.4.1 藍牙網絡拓撲結構 (65)
2.4.2 藍牙路由機製 (66)
2.5 藍牙技術的應用 (69)
2.6 本章小結 (72)
思考與練習 (72)
參考文獻 (73)
第3章 ZigBee無綫通信技術 (75)
3.1 ZigBee技術概述 (75)
3.1.1 ZigBee發展概況 (75)
3.1.2 ZigBee技術的特點 (76)
3.1.3 ZigBee的應用目標 (77)
3.2 ZigBee協議棧 (79)
3.2.1 ZigBee協議架構及其特點 (79)
3.2.2 ZigBee協議棧體係安全 (84)
3.2.3 安全密鑰 (86)
3.3 ZigBee組網技術 (87)
3.3.1 ZigBee網絡層 (87)
3.3.2 ZigBee網絡節點的結構 (87)
3.3.3 組建網絡 (88)
3.4 ZigBee路由協議分析 (90)
3.4.1 網絡層地址分配機製 (90)
3.4.2 ZigBee的路由協議 (90)
3.5 基於ZigBee的無綫傳感器網絡 (92)
3.5.1 基於ZigBee的無綫傳感器網絡 (93)
3.5.2 ZigBee無綫傳感器網絡的工作模式 (94)
3.6 ZigBee的應用 (97)
3.7 本章小結 (102)
思考與練習 (103)
參考文獻 (103)
第4章 WLAN無綫通信技術 (105)
4.1 WLAN概述 (105)
4.1.1 WLAN技術標準 (105)
4.1.2 WLAN的技術特點 (109)
4.1.3 WLAN的拓撲結構 (110)
4.2 WLAN物理層技術 (112)
4.2.1 IEEE 802.11 (112)
4.2.2 IEEE 802.11b (113)
4.2.3 IEEE 802.11a/g (114)
4.2.4 IEEE 802.11n (115)
4.3 WLAN的MAC層技術 (115)
4.3.1 CSMA/CA (117)
4.3.2 DCF與PCF (117)
4.4 WLAN網絡安全技術 (119)
4.4.1 WEP (119)
4.4.2 WPA/RSN (120)
4.4.3 身份認證及密鑰管理 (122)
4.5 WLAN的應用 (125)
4.5.1 WLAN的典型應用 (125)
4.5.2 WLAN與其他技術的比較 (127)
4.6 本章小結 (130)
思考與練習 (130)
參考文獻 (131)
第5章 IrDA無綫通信技術 (133)
5.1 IrDA概述 (133)
5.1.1 IrDA的技術特點 (133)
5.1.2 IrDA的發展概述 (135)
5.2 IrDA技術標準 (136)
5.2.1 物理層規範(IrPHY) (137)
5.2.2 連接建立協議層(IrLAP) (141)
5.3 基於IrDA協議棧的紅外通信 (141)
5.3.1 IrDA協議棧 (141)
5.3.2 核心協議層 (142)
5.3.3 可選協議層 (147)
5.4 IrDA的應用 (148)
5.5 本章小結 (149)
思考與練習 (150)
參考文獻 (150)
第6章 RFID無綫通信技術 (153)
6.1 RFID基礎 (153)
6.1.1 射頻基礎 (153)
6.1.2 自動識彆技術概述 (157)
6.2 RFID的基本原理 (162)
6.2.1 RFID的工作原理 (162)
6.2.2 RFID的係統組成 (165)
6.2.3 RFID的技術特點 (169)
6.2.4 RFID的技術標準 (169)
6.3 RFID的關鍵技術 (173)
6.3.1 RFID的天綫 (173)
6.3.2 防碰撞技術 (176)
6.3.3 安全與隱私問題 (178)
6.4 RFID技術的應用 (182)
6.4.1 RFID技術的應用背景 (183)
6.4.2 RFID技術的重要參數 (183)
6.4.3 RFID技術的典型應用 (185)
6.4.4 RFID技術的應用前景 (186)
6.5 本章小結 (188)
思考與練習 (189)
參考文獻 (189)
第7章 NFC無綫通信技術 (193)
7.1 NFC概述 (193)
7.1.1 NFC的概念 (193)
7.1.2 NFC的發展 (195)
7.1.3 NFC的技術特點 (197)
7.2 NFC的技術原理 (198)
7.2.1 工作原理 (198)
7.2.2 技術標準 (199)
7.2.3 工作模式 (202)
7.3 NFC的安全問題 (204)
7.3.1 鏈路層安全 (204)
7.3.2 應用層安全 (205)
7.4 NFC的應用與發展前景 (206)
7.4.1 NFC的應用 (206)
7.4.2 NFC的發展前景 (208)
7.5 本章小結 (209)
思考與練習 (209)
參考文獻 (210)
第8章 UWB無綫通信技術 (213)
8.1 UWB技術概述 (213)
8.1.1 UWB技術的産生與發展 (213)
8.1.2 UWB的技術特點 (215)
8.1.3 UWB的信道傳播特徵 (218)
8.2 UWB的關鍵技術 (219)
8.2.1 UWB的脈衝成形技術 (219)
8.2.2 UWB的調製與多址技術 (221)
8.2.3 UWB接收機的關鍵技術 (223)
8.3 UWB的係統方案 (226)
8.3.1 單帶係統 (226)
8.3.2 多帶係統 (227)
8.4 UWB技術的標準化 (229)
8.4.1 UWB技術標準之爭 (229)
8.4.2 DS-UWB方案 (230)
8.4.3 MB-OFDM-UWB方案 (231)
8.5 UWB的應用及研究方嚮 (232)
8.5.1 UWB的應用 (232)
8.5.2 UWB的研究方嚮 (233)
8.6 本章小結 (235)
思考與練習 (236)
參考文獻 (236)
第9章 60 GHz無綫通信技術 (239)
9.1 60 GHZ無綫通信技術概述 (240)
9.1.1 60 GHz無綫通信技術的特點 (240)
9.1.2 60 GHz無綫通信的優勢 (242)
9.1.3 60 GHz無綫通信技術發展現狀 (245)
9.2 60 GHZ無綫通信的標準化 (248)
9.2.1 標準化概況 (248)
9.2.2 IEEE 802.15.3c協議簡介 (250)
9.2.3 ECMA-387簡介 (253)
9.3 60 GHZ無綫通信關鍵技術 (254)
9.4 60 GHZ無綫通信的應用 (256)
9.5 本章小結 (259)
思考與練習 (259)
參考文獻 (260)
第10章 可見光無綫通信技術 (263)
10.1 可見光通信概述 (263)
10.1.1 可見光通信的基本原理 (263)
10.1.2 可見光通信的性質 (264)
10.1.3 可見光通信的發展現狀 (265)
10.2 短距離可見光通信的標準化 (268)
10.2.1 VLC光譜與網絡結構 (268)
10.2.2 物理層 (269)
10.2.3 媒體訪問控製層 (270)
10.3 可見光通信的關鍵技術 (271)
10.3.1 信道建模 (271)
10.3.2 陣列光源的布局設計 (272)
10.3.3 信道編碼技術 (272)
10.3.4 調製復用技術 (273)
10.3.5 均衡技術 (273)
10.3.6 分集接收技術 (274)
10.4 可見光通信的應用 (275)
10.5 本章小結 (280)
思考與練習 (280)
參考文獻 (281)

第11章 Ad hoc網絡無綫通信技術 (283)
11.1 AD HOC網絡概述 (283)
11.1.1 Ad hoc網絡的起源與發展 (283)
11.1.2 Ad hoc網絡的特點 (285)
11.1.3 Ad hoc網絡的體係結構 (286)
11.1.4 Ad hoc網絡的關鍵技術 (289)
11.2 AD HOC網絡的MAC協議 (290)
11.2.1 信道接入的公平性 (291)
11.2.2 隱藏終端與暴露終端問題 (291)
11.2.3 MAC協議中的跨層設計 (293)
11.2.4 節能MAC協議 (294)
11.2.5 MAC協議的QoS保障 (295)
11.3 AD HOC網絡的路由協議 (296)
11.3.1 Ad hoc網絡的單播路由協議 (297)
11.3.2 Ad hoc網絡的多播路由協議 (300)
11.4 AD HOC網絡的QOS研究 (302)
11.4.1 QoS概述 (302)
11.4.2 Ad hoc網絡的QoS服務模型 (306)
11.4.3 Ad hoc網絡的QoS信令 (306)
11.5 AD HOC網絡的應用 (307)
11.5.1 Ad hoc網絡的應用領域 (307)
11.5.2 Ad hoc傳感器網絡 (310)
11.6 本章小結 (312)
思考與練習 (312)
參考文獻 (312)
附錄A 縮略語英漢對照錶 (315)

前言/序言

編寫背景

物聯網技術被認為是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後信息産業的第三次浪潮,是通過物物互連實現感知世界的技術手段。物聯網是在現有網絡框架基礎上的延伸,數量龐大的物聯網終端將實現範圍更加廣闊的互連互通。物聯網的齣現,將信息互通的方式從H2H (Human to Human)延伸至M2M(Machine to Machine),為信息化提供瞭更加廣闊的空間。這無疑也為傳統的無綫通信技術提供瞭基於泛在物聯網絡的新的發展契機。

短距離無綫通信技術的範疇比較廣泛,根據CCSA泛在網技術工作委員會(TC10)感知/延伸工作組(WG4)關於泛在網術語的最新商定,短距離無綫通信技術一般指有效通信距離在厘米到百米範圍內的無綫通信技術。短距離無綫通信技術旨在解決近距離設備的連接問題,可以支持動態組網並靈活實現與上層網絡的信息交互功能。該技術定位滿足瞭物聯網終端組網,以及物聯網終端網絡與電信網絡互連互通的要求,是短距離無綫通信技術在物聯網發展背景下彰顯活力的根本原因。短距離無綫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於熱點覆蓋、傢庭辦公網絡、傢庭數字娛樂、智能樓宇、物流運輸管理等方麵,並以其豐富的技術種類和優越的技術特點,滿足瞭物物互連的應用需求,逐漸成為物聯網架構體係的主要支撐技術。

本書是“國傢級特色專業(物聯網工程)規劃教材”之一。目前,市麵上的物聯網教材多是“物聯網導論”、“物聯網基礎”等之類的書籍,側重介紹物聯網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相關應用等綜述性知識,而介紹物聯網的相關核心技術的專門教材比較少。就短距離無綫通信技術而言,據作者前期的調研,國內目前尚未齣版同類的專業教材。在過去十多年時間裏,人們對短距離無綫通信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取得瞭豐碩的成果,但這些成果大多散落在論文、報告、標準、網頁等中,因此編寫一本全麵概括短距離無綫通信技術及其物聯網相關應用的教材,有助於快速引導讀者進入這一生機勃勃的研究領域。這也是作者編寫本書的初衷。

內容安排

本書係統全麵地介紹物聯網架構體係中的重要支撐技術——短距離無綫通信技術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技術特點、應用範圍及發展前景等,內容包括藍牙、Zigbee(紫蜂)、無綫局域網(WLAN)、IrDA(紅外)、RFID(射頻識彆)、近場通信(NFC)技術、超寬帶(UWB)技術、60 GHz無綫通信技術、Ad hoc網絡(自組網)技術等。全書共分10章,各章內容安排如下:

第1章為概述。首先概要介紹物聯網的概念與發展,並簡單描述物聯網的體係結構和關鍵技術。然後介紹物聯網通信,包括移動通信、寬帶無綫接入、短距離無綫通信以及無綫傳感網絡等。最後對多種典型的短距離無綫通信技術進行瞭簡要概述並分析比較各自的特點。

第2章介紹藍牙。首先介紹藍牙技術的發展及技術特點。然後,從藍牙基帶層協議、鏈路管理和邏輯鏈路控製與適應協議、主機控製接口功能規範和RFCOMM協議這幾方麵介紹藍牙協議體係。接著從分析微微網入手介紹藍牙的網絡拓撲結構和路由機製,通過分析通用接入協議子集、串口協議子集和服務發現應用協議子集,詳細介紹藍牙協議子集和應用規範。最後簡要介紹藍牙技術的應用。

第3章介紹ZigBee。首先介紹ZigBee技術的概念、特點以及發展曆程。接著著重介紹ZigBee協議棧結構及其安全問題。然後介紹ZigBee網絡拓撲結構、組網技術和路由協議。最後介紹ZigBee無綫傳感器網絡的工作模式及特點,並展望ZigBee的應用前景。

第4章介紹無綫局域網(WLAN)。首先介紹WLAN的技術標準,通過與有綫接入網的比較,介紹WLAN的技術特點。然後重點介紹WLAN的物理層、MAC層技術和網絡安全技術。最後介紹WLAN的具體應用。

第5章介紹IrDA(紅外)。首先簡要介紹IrDA的發展情況。然後詳細描述IrDA標準和兩種規範——物理層規範和鏈接建立協議層規範,IrDA協議棧作為紅外通信的核心,本章從核心協議層和可選協議層兩方麵介紹IrDA協議棧。最後簡要介紹IrDA的應用。

第6章介紹RFID(射頻識彆)。首先從射頻的概念和自動識彆技術的起源與發展講起,試圖給齣一個廣闊的知識背景。接著介紹RFID技術的基本原理、係統組成、技術特點、技術標準等。然後從天綫、防碰撞技術、安全與隱私三個方麵重點闡述RFID的關鍵技術。最後介紹RFID技術的發展前景。

第7章介紹近場通信(NFC)技術。首先簡述NFC的概念、發展曆程和技術特點。然後詳細介紹NFC的技術原理,包括工作原理、工作模式以及技術標準等,並對NFC安全問題進行討論。最後,介紹NFC的應用及發展前景。

第8章介紹超寬帶(UWB)技術。首先概述UWB技術的産生、發展、技術特點以及信道傳播特徵。接下來從脈衝成形、調製與多址、接收機等方麵介紹UWB的關鍵技術。然後詳細描述UWB的係統和技術方案。最後介紹UWB的應用和研究方嚮。

第9章介紹60 GHz無綫通信技術。首先簡要介紹60 GHz毫米波無綫通信的技術特點以及優勢。然後概述60 GHz無綫通信國內外發展現狀以及標準化概況,總結當前60 GHz無綫通信的關鍵技術,包括收發電路、天綫、電路集成等技術。最後介紹60 GHz無綫通信技術的相關應用。

第10章介紹可見光無綫通信技術。

第11章介紹Ad hoc網絡(自組網)。首先概述Ad hoc技術的起源與發展、特點以及關鍵技術等。接著重點介紹Ad hoc技術的MAC協議和路由協議。然後介紹移動Ad hoc網絡的QoS相關研究,包括QoS服務模型、QoS信令等。最後介紹Ad hoc技術的應用。

本書匯聚瞭短距無綫通信領域最具實際應用意義的研究成果,不僅介紹各項技術的基本原理、技術特點及其在物聯網中的應用等,而且對該領域的最新前沿課題給予關注,為讀者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礎。

本書配有教學課件,讀者可登錄華信教育資源網(www.hxedu.com.cn)免費注冊後下載。

緻謝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作者參閱瞭國內外有關各種短距離無綫通信技術的研究成果,具體內容已列在每章末尾的參考文獻中。在此對所參閱文獻和論文的作者錶示衷心的感謝!

感謝中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施榮華教授、計算機工程係主任黃東軍教授對本書撰寫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導!作為中南大學物聯網專業的學科帶頭人,兩位教授為本書的選題、內容組織以及審閱付齣瞭大量的心血。中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生謝羽嘉、硃炫滋、葉睿、王浩等人為本書的資料收集、錄入、排版校對、繪圖等做瞭大量的工作,在此一並錶示感謝。

本書得以順利齣版,還要感謝電子工業齣版社和本書責任編輯田宏峰先生的大力支持與辛勤工作。田宏峰編輯的熱情高效、細緻負責的工作方式給作者留下瞭深刻的印象。

由於作者水平有限,本書錯誤和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懇請讀者提齣寶貴意見和建議,以便再版時改進。聯係郵箱:dongjian@mail.csu.edu.cn。



董 健

2016年6月於長沙



《智能互聯:構築數字世界的基石》 在當今飛速發展的數字化浪潮中,萬物互聯已不再是遙遠的夢想,而是深刻改變我們生活、工作和娛樂方式的現實。從智能傢居的便捷舒適,到智慧城市的高效運轉,再到工業4.0的智能製造,無數設備以前所未有的規模連接在一起,構成瞭一個龐大而復雜的智能生態係統。 本書《智能互聯:構築數字世界的基石》正是為探索這一宏大圖景而精心打造。它並非局限於某一特定技術領域,而是以更廣闊的視野,係統地解析支撐萬物互聯的底層邏輯與核心要素。我們將深入剖析智能互聯的本質,理解其核心驅動力,以及它為社會帶來的顛覆性變革。 一、 洞悉智能互聯的全局視角 本書首先將帶領讀者從宏觀層麵理解智能互聯的構成要素。我們將探討支撐智能互聯的數據生成與采集,瞭解各種傳感器如何感知物理世界,將信息轉化為數字信號。同時,我們也會關注數據傳輸的通道,雖然不詳述具體的短距離無綫通信協議,但會強調其在實現設備間信息流動中的關鍵作用,以及不同通信方式如何協同工作,構建起無處不在的連接網絡。 感知層: 探索物聯網設備如何模擬人類的感官,實時捕捉環境變化,如溫度、濕度、光照、運動、位置等。我們將討論各類傳感器的工作原理、技術特性及其在不同應用場景中的選擇。 網絡層: 理解數據如何在設備之間以及設備與雲端之間進行傳輸。這裏將概述不同網絡拓撲結構以及數據流動的基本模式,為後續章節打下基礎。 二、 驅動智能互聯的核心技術 智能互聯的實現離不開一係列強大的技術支撐。本書將著重探討那些驅動設備智能化、數據互通互聯的關鍵技術。 嵌入式係統與微控製器: 深入剖析構成智能設備“大腦”的嵌入式係統,理解微控製器的架構、性能以及如何為其編寫程序,使其具備感知、處理和通信的能力。我們將討論不同類型的微控製器及其在資源受限環境下的應用。 數據處理與分析: 智能互聯産生的海量數據是其價值的源泉。本書將介紹數據預處理、數據清洗、數據存儲等基礎概念,並初步探討大數據技術在海量物聯網數據分析中的作用。我們關注的是如何從原始數據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為決策提供依據,例如通過模式識彆、異常檢測等方法,實現對設備狀態的監控和預測性維護。 雲計算與邊緣計算: 探討雲計算在集中式數據存儲、強大計算能力以及復雜算法運行方麵的優勢,以及邊緣計算如何在靠近數據源的地方進行實時處理,降低延遲,提升效率。本書將分析這兩種計算模式如何協同工作,共同支撐起龐大的物聯網應用。 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 智能互聯的“智能”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人工智能。我們將介紹機器學習的基礎算法,如監督學習、無監督學習、強化學習等,並闡述它們如何在物聯網場景中實現智能決策、行為預測、自動化控製等功能。例如,通過學習用戶習慣,智能傢居係統可以自主調整環境參數;通過分析生産數據,工業設備可以實現自我優化。 三、 賦能各行各業的應用實踐 智能互聯並非紙上談兵,其價值最終體現在各行各業的廣泛應用中。本書將通過一係列生動的案例,展示智能互聯如何為不同領域帶來變革。 智能傢居: 探索如何通過連接傢中的各種設備,實現照明、安防、環境控製、影音娛樂等功能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提升居住的舒適度、便捷性和安全性。 智慧城市: 瞭解智能交通係統如何優化交通流量,減少擁堵;智能安防如何提升公共安全;智慧能源管理如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智能環境監測如何改善空氣質量,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城市。 工業物聯網(IIoT): 聚焦智能製造,分析如何通過設備互聯、數據采集與分析,實現生産過程的自動化、智能化,提高生産效率,降低生産成本,實現柔性生産。例如,預測性維護可以大大減少設備停機時間。 智慧醫療: 探討智能設備在健康監測、遠程診斷、慢病管理等方麵的應用,為患者提供更便捷、個性化的醫療服務。 智慧農業: 瞭解如何利用傳感器監測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並通過智能灌溉、施肥等係統,提高作物産量和質量,實現精準農業。 四、 智能互聯的未來展望與挑戰 任何一項顛覆性技術在發展過程中都會麵臨挑戰。本書在結尾部分將展望智能互聯的未來發展趨勢,同時也會坦誠地討論其麵臨的挑戰。 發展趨勢: 探討更加泛在的連接、更強大的算力、更深入的人工智能應用、以及與其他前沿技術(如5G、區塊鏈、數字孿生)的融閤,共同構築更加智能化、人性化的未來。 麵臨挑戰: 深入分析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的重要性,探討如何在享受智能互聯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保障個人信息和企業數據的安全。同時,我們也會關注互操作性與標準化問題,以及技術人纔的培養,這些都是推動智能互聯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 《智能互聯:構築數字世界的基石》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的視角,理解智能互聯的宏大願景、核心技術以及廣闊的應用前景。它不僅僅是技術的堆砌,更是關於如何利用技術構建一個更加智慧、高效、美好的未來世界的思考。無論您是技術愛好者、行業從業者,還是對未來充滿好奇的學生,本書都將為您打開一扇通往智能互聯世界的大門。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是一本能夠讓你從“是什麼”到“怎麼做”都得到充分解答的書。《物聯網與短距離無綫通信技術(第2版)》之所以讓我如此推崇,是因為它在理論深度和實踐指導之間找到瞭完美的平衡點。作者沒有迴避復雜的概念,但總是能夠用最易於理解的方式進行解釋,並且輔以大量的圖示和實例。我最欣賞的是書中對不同無綫通信技術的深入剖析,不僅僅是羅列參數,而是解釋瞭它們背後的設計哲學和適用場景。比如,在講到藍牙Mesh時,作者詳細闡述瞭其作為低功耗、大規模設備互聯解決方案的優勢,以及在智能照明、樓宇自動化等領域的應用潛力。同樣,對於Wi-Fi,它不僅僅是大傢熟悉的傢用網絡,書中還深入探討瞭其在物聯網場景下的幾種變體,如Wi-Fi HaLow(IEEE 802.11ah),以及其在遠距離、低功耗通信方麵的探索。此外,書中關於物聯網平颱和雲服務的章節,也為理解整個物聯網生態係統提供瞭重要的視角。作者分析瞭不同平颱在數據采集、設備管理、應用開發等方麵的功能差異,並介紹瞭如何利用這些平颱構建端到端的物聯網解決方案。這本書的內容非常前沿,並且具有很強的實操性,讓我對物聯網技術的理解從宏觀層麵上升到瞭微觀細節,也為我未來的職業發展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評分

當我拿起《物聯網與短距離無綫通信技術(第2版)》這本書時,我並沒有抱有太高的期望,畢竟物聯網和無綫通信是兩個非常龐大且不斷發展的領域。然而,這本書的內容卻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作者以一種非常係統化和結構化的方式,將物聯網的各個組成部分,從傳感器到雲端,再到應用層,進行瞭清晰的梳理。而其中關於短距離無綫通信技術的章節,更是讓我眼前一亮。它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瞭幾種常見的技術,而是深入地探討瞭每種技術的優缺點、工作原理、應用場景以及它們之間的互補性。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低功耗藍牙(BLE)在可穿戴設備和智能傢居領域的應用分析,作者詳細解釋瞭其低功耗的秘密,以及如何利用其豐富的外設接口實現各種創新應用。同時,書中對Zigbee和Thread的對比分析,也讓我對這兩種在智能傢居領域廣泛應用的協議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作者還對物聯網安全和數據隱私問題進行瞭深入的探討,這在當前信息安全日益受到重視的背景下尤為重要。書中給齣的安全設計原則和最佳實踐,為我們在實際開發中規避風險提供瞭寶貴的指導。總而言之,這本書的內容非常豐富,條理清晰,語言生動,為我構建瞭一個完整的物聯網技術知識框架,並且讓我對短距離無綫通信技術在其中的關鍵作用有瞭更深入的理解。

評分

作為一名在嵌入式係統領域摸爬滾打多年的工程師,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性地梳理物聯網技術脈絡,並且深入講解短距離無綫通信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的書籍。《物聯網與短距離無綫通信技術(第2版)》恰好滿足瞭我的這一需求。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沒有止步於對單一技術的簡單介紹,而是將物聯網作為一個整體係統來審視,然後深入挖掘瞭構成這個係統基石的各種無綫通信技術。作者在講解過程中,非常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閤,大量的圖錶、流程圖和代碼示例,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也便於讀者進行實際操作。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不同通信協議之間的互操作性和兼容性分析,這對於構建異構物聯網係統至關重要。書中對不同通信技術在帶寬、功耗、傳輸距離、成本等方麵的對比分析,為我們在選擇閤適的技術方案時提供瞭非常清晰的指導。例如,在探討智能穿戴設備時,作者詳細分析瞭低功耗藍牙(BLE)如何成為首選,以及在需要更高帶寬時,Wi-Fi如何發揮作用。同時,書中對物聯網安全性的討論也讓我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列舉一些攻擊方式,而是從協議層麵、設備層麵、網絡層麵,多角度地剖析瞭潛在的安全風險,並提齣瞭相應的防護策略。這對於確保物聯網係統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至關重要。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非常令人滿意,它不僅鞏固瞭我已有的知識,也為我打開瞭新的視野,讓我對物聯網的未來發展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

我之前對物聯網的認識主要停留在一些零散的概念上,比如智能傢居、可穿戴設備等,但一直缺乏一個清晰的整體框架。《物聯網與短距離無綫通信技術(第2版)》這本書則像一盞明燈,為我點亮瞭通往物聯網世界的道路。作者以非常友好的方式,將物聯網的核心要素——感知層、網絡層、應用層——娓娓道來,並重點突齣瞭短距離無綫通信在連接這些層麵中的關鍵作用。書中對各種主流短距離無綫通信技術的介紹,如Wi-Fi、藍牙(經典藍牙和BLE)、Zigbee、Thread、NFC等,都非常詳盡,並且對比分析得非常到位。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不同協議在功耗、速率、組網能力、成本等方麵的權衡,這對於我們選擇最適閤特定應用場景的技術至關重要。例如,在介紹Zigbee時,作者不僅解釋瞭其低功耗、低速率的特點,還強調瞭其強大的自組網能力,這使得它在大規模傳感器網絡的應用中具有獨特的優勢。同時,書中對於物聯網安全和隱私的探討也十分深入,這在我看來是物聯網發展過程中不可迴避的重要課題。作者從數據加密、身份認證到訪問控製等多個維度進行瞭分析,並給齣瞭一些實用的安全設計建議。這本書的內容非常紮實,邏輯清晰,語言生動,讓我受益匪淺。它不僅幫助我建立瞭一個完整的物聯網知識體係,還為我指明瞭未來學習和研究的方嚮,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物聯網技術感興趣的朋友。

評分

我一直對物聯網技術充滿好奇,但總覺得它過於龐大和復雜,難以入門。《物聯網與短距離無綫通信技術(第2版)》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種非常係統化的方式,將物聯網的各個方麵,從概念、架構到關鍵技術,一一呈現。而其中關於短距離無綫通信技術的章節,更是讓我領略到瞭這項技術的神奇之處。書中對Wi-Fi、藍牙、Zigbee、Thread等主流技術的深入講解,不僅僅是技術參數的堆砌,而是通過生動的比喻和豐富的應用案例,讓我能夠深刻理解每種技術的優勢和適用場景。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低功耗藍牙(BLE)在可穿戴設備領域的應用分析,作者詳細解釋瞭BLE如何實現超低功耗,以及如何在有限的電池續航時間內實現豐富的功能。同時,書中對Zigbee在智能傢居領域的應用也進行瞭深入探討,讓我對這種低功耗、低成本的無綫技術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此外,書中對物聯網安全和隱私問題的探討,也讓我意識到瞭這些問題的重要性,並提供瞭一些實用的解決方案。這本書的內容非常全麵,邏輯清晰,語言生動,讓我對物聯網技術和短距離無綫通信有瞭全新的認識,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的入門讀物。

評分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一本能夠清晰、係統地梳理復雜技術知識的書籍顯得尤為珍貴。《物聯網與短距離無綫通信技術(第2版)》無疑就是這樣一本佳作。它不僅涵蓋瞭物聯網的核心概念,更深入地剖析瞭支撐起整個物聯網體係的短距離無綫通信技術。作者在講解過程中,並沒有采用枯燥乏味的理論堆砌,而是通過生動形象的比喻和豐富的實例,將抽象的技術概念變得觸手可及。我尤其贊賞書中對各種短距離無綫通信技術(如Wi-Fi, Bluetooth, Zigbee, NFC等)的詳盡解讀,它不僅僅停留於技術規格的介紹,更著重於分析它們在不同物聯網應用場景下的適用性和優劣勢。例如,在討論智能傢庭設備時,作者詳細分析瞭Wi-Fi和Zigbee在功耗、速率、覆蓋範圍等方麵的差異,並給齣瞭如何根據具體需求進行技術選型的建議。此外,書中關於物聯網安全和隱私保護的章節,也讓我受益匪淺。作者從多個維度分析瞭物聯網安全麵臨的挑戰,並提齣瞭切實可行的防護策略,這對於確保物聯網應用的可靠性和用戶數據的安全至關重要。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令人稱贊,它不僅鞏固瞭我對已有知識的理解,更開闊瞭我對物聯網未來發展的視野,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案頭必備。

評分

作為一名對新興技術領域充滿熱情的研究生,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性地梳理物聯網和短距離無綫通信技術發展脈絡的著作。《物聯網與短距離無綫通信技術(第2版)》這本書無疑滿足瞭我的需求。作者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對物聯網的各個層級進行瞭深入剖析,並且將短距離無綫通信技術置於核心地位進行講解。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不同通信協議的詳盡解讀,它不僅僅介紹瞭各種技術的參數指標,更深入地探討瞭它們的設計理念、技術演進路徑以及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適配性。例如,書中對Zigbee和Thread在低功耗、低數據速率場景下的比較,以及它們在智能傢居和工業控製領域的應用優勢,都進行瞭非常細緻的分析。同時,作者對物聯網安全性的論述也讓我印象深刻。它不僅僅局限於技術層麵的安全措施,更涵蓋瞭從協議設計到係統部署的全方位安全考量,為構建安全的物聯網係統提供瞭重要的指導。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非常令人稱贊,它不僅為我打下瞭堅實的理論基礎,也為我今後的學術研究指明瞭方嚮,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優秀教材。

評分

這本《物聯網與短距離無綫通信技術(第2版)》絕對是我近期閱讀過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技術書籍之一。它不僅僅是一本介紹理論知識的教材,更像是一本實踐指南,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將復雜的物聯網概念轉化為實際可行的解決方案。初拿到這本書時,我對其厚度和涵蓋的廣度感到一絲畏懼,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作者的敘述方式清晰流暢,邏輯嚴謹,即使是對於初學者來說,也能循序漸進地理解。書中對於各種短距離無綫通信技術的講解,例如藍牙、Wi-Fi、Zigbee、NFC等,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不僅介紹瞭它們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機製,更重要的是,它還詳細闡述瞭這些技術在物聯網應用中的具體場景和優劣勢。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功耗優化和安全性設計的章節,這些是實際物聯網項目落地時最常遇到的挑戰,而書中給齣的解決方案和最佳實踐,都是經過實戰檢驗的寶貴經驗。作者在書中引用瞭大量的實際案例,從智能傢居到工業自動化,再到智慧城市,每一個案例都栩栩如生,讓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物聯網技術的強大生命力。此外,本書還對未來的物聯網發展趨勢進行瞭展望,預見瞭5G、邊緣計算等新興技術將如何進一步推動物聯網的演進,這對於我規劃未來的技術方嚮非常有啓發。總而言之,這本書為我構建瞭一個關於物聯網和短距離無綫通信的完整知識體係,讓我能夠更自信地應對未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挑戰。

評分

這本《物聯網與短距離無綫通信技術(第2版)》絕對是技術書籍中的一股清流。它沒有華而不實的空洞理論,而是用紮實的知識和豐富的實例,為讀者構建瞭一個清晰而完整的物聯網技術圖景。我尤其被書中對短距離無綫通信技術的詳盡解析所吸引。作者深入淺齣地介紹瞭Wi-Fi、藍牙(經典藍牙與BLE)、Zigbee、Thread、NFC等多種技術,並且對它們的工作原理、優劣勢、以及在不同物聯網場景下的應用進行瞭深入的對比分析。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不僅講解瞭這些技術的“是什麼”,更重要的是,它還揭示瞭“為什麼”選擇它們,以及“如何”在實際項目中應用它們。例如,在介紹低功耗藍牙(BLE)時,作者詳細分析瞭其在功耗管理、數據傳輸速率、連接方式等方麵的特點,並結閤智能穿戴、智能傢居等具體應用場景,解釋瞭BLE為何能成為這些領域的首選技術。同時,書中對於物聯網安全和數據隱私的探討也十分深刻,它不僅列舉瞭潛在的風險,更提供瞭係統性的解決方案和最佳實踐。總而言之,這本書的內容非常全麵、深入且富有實踐指導意義,為我構建瞭一個堅實的物聯網技術基礎,也為我未來的技術探索提供瞭寶貴的參考。

評分

我是一名軟件開發者,之前對硬件和底層通信技術瞭解不多,但隨著物聯網項目在我司的推進,我迫切需要一本能夠係統性地學習相關知識的書籍。《物聯網與短距離無綫通信技術(第2版)》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需求。作者在書中用非常平實的語言,將復雜的物聯網概念和短距離無綫通信技術進行瞭清晰的闡述。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藍牙技術(特彆是BLE)的講解,它詳細介紹瞭BLE的功耗特性、數據傳輸模式以及在各種消費電子産品中的應用。通過書中提供的代碼示例和原理圖,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BLE模塊的工作流程,並且嘗試將其應用到我的開發項目中。此外,書中對Zigbee協議的深入剖析,也讓我對這種低功耗、低速率的通信技術在工業自動化和智能傢居領域的應用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作者還提到瞭NFC技術,並解釋瞭其在支付、身份識彆等方麵的獨特優勢。這本書的內容涵蓋瞭從基礎概念到實際應用,從技術原理到行業趨勢,非常全麵。它不僅提升瞭我對物聯網技術的理解,更讓我對短距離無綫通信技術有瞭更深入的認識,為我今後的工作提供瞭寶貴的指導。

評分

概念清晰,值得購買。

評分

概念清晰,值得購買。

評分

京東自營,快速、正版,值得信賴。

評分

評分

東西還可以,物流很迅速

評分

京東一如既往的快,書很好,nice

評分

評分

東西還可以,物流很迅速

評分

挺好的,入門書吧。沒啥難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