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依托中南大学***特色专业(物联网工程)的建设,结合国内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教学情况编写的。本书主要介绍在物联网应用中常用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内容包括蓝牙、ZigBee(紫蜂)、无线局域网(WLAN)、IrDA(红外)、RFID(射频识别)、近场通信(NFC)技术、超宽带(UWB)技术、60 GHz无线通信技术、可见光通信技术、Ad hoc网络(自组网)技术等,在介绍每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时,均采用循序渐进的讲述方式,有助于快速引导读者进入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这一生机勃勃的研究领域。
董健,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IEEE会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员。2010年6月于华中科技大学获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包括阵列天线优化理论与方法、 MIMO/智能天线、 宽带/多频天线设计、计算智能等。
第1章 概述 (1)
1.1 物联网概述 (1)
1.1.1 物联网的概念 (1)
1.1.2 物联网的发展 (2)
1.1.3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5)
1.1.4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8)
1.2 物联网通信 (12)
1.2.1 移动通信 (13)
1.2.2 宽带无线接入 (17)
1.2.3 短距离无线通信 (25)
1.2.4 无线传感器网络 (26)
1.3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概览 (28)
1.3.1 蓝牙 (29)
1.3.2 Wi-Fi (31)
1.3.3 IrDA (32)
1.3.4 ZigBee (33)
1.3.5 RFID (35)
1.3.6 NFC (36)
1.3.7 UWB (37)
1.3.8 60 GHz (38)
1.3.9 Z-Wave (38)
1.3.10 小结 (39)
1.4 本章小结 (41)
思考与练习 (42)
参考文献 (42)
第2章 蓝牙无线通信技术 (45)
2.1 蓝牙技术概述 (45)
2.1.1 蓝牙技术发展概况 (45)
2.1.2 蓝牙的技术特点 (47)
2.1.3 蓝牙系统组成 (49)
2.2 蓝牙协议体系结构 (51)
2.2.1 蓝牙核心协议 (52)
2.2.2 电缆替换协议(RFCOMM协议) (56)
2.2.3 电话传送控制协议 (56)
2.2.4 选用协议 (57)
2.2.5 主机控制接口(HCI)功能规范 (57)
2.3 蓝牙协议子集及应用规范 (59)
2.3.1 通用接入协议子集 (60)
2.3.2 串口协议子集 (62)
2.3.3 服务发现应用协议子集 (64)
2.4 蓝牙组网与蓝牙路由机制 (65)
2.4.1 蓝牙网络拓扑结构 (65)
2.4.2 蓝牙路由机制 (66)
2.5 蓝牙技术的应用 (69)
2.6 本章小结 (72)
思考与练习 (72)
参考文献 (73)
第3章 ZigBee无线通信技术 (75)
3.1 ZigBee技术概述 (75)
3.1.1 ZigBee发展概况 (75)
3.1.2 ZigBee技术的特点 (76)
3.1.3 ZigBee的应用目标 (77)
3.2 ZigBee协议栈 (79)
3.2.1 ZigBee协议架构及其特点 (79)
3.2.2 ZigBee协议栈体系安全 (84)
3.2.3 安全密钥 (86)
3.3 ZigBee组网技术 (87)
3.3.1 ZigBee网络层 (87)
3.3.2 ZigBee网络节点的结构 (87)
3.3.3 组建网络 (88)
3.4 ZigBee路由协议分析 (90)
3.4.1 网络层地址分配机制 (90)
3.4.2 ZigBee的路由协议 (90)
3.5 基于ZigBee的无线传感器网络 (92)
3.5.1 基于ZigBee的无线传感器网络 (93)
3.5.2 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工作模式 (94)
3.6 ZigBee的应用 (97)
3.7 本章小结 (102)
思考与练习 (103)
参考文献 (103)
第4章 WLAN无线通信技术 (105)
4.1 WLAN概述 (105)
4.1.1 WLAN技术标准 (105)
4.1.2 WLAN的技术特点 (109)
4.1.3 WLAN的拓扑结构 (110)
4.2 WLAN物理层技术 (112)
4.2.1 IEEE 802.11 (112)
4.2.2 IEEE 802.11b (113)
4.2.3 IEEE 802.11a/g (114)
4.2.4 IEEE 802.11n (115)
4.3 WLAN的MAC层技术 (115)
4.3.1 CSMA/CA (117)
4.3.2 DCF与PCF (117)
4.4 WLAN网络安全技术 (119)
4.4.1 WEP (119)
4.4.2 WPA/RSN (120)
4.4.3 身份认证及密钥管理 (122)
4.5 WLAN的应用 (125)
4.5.1 WLAN的典型应用 (125)
4.5.2 WLAN与其他技术的比较 (127)
4.6 本章小结 (130)
思考与练习 (130)
参考文献 (131)
第5章 IrDA无线通信技术 (133)
5.1 IrDA概述 (133)
5.1.1 IrDA的技术特点 (133)
5.1.2 IrDA的发展概述 (135)
5.2 IrDA技术标准 (136)
5.2.1 物理层规范(IrPHY) (137)
5.2.2 连接建立协议层(IrLAP) (141)
5.3 基于IrDA协议栈的红外通信 (141)
5.3.1 IrDA协议栈 (141)
5.3.2 核心协议层 (142)
5.3.3 可选协议层 (147)
5.4 IrDA的应用 (148)
5.5 本章小结 (149)
思考与练习 (150)
参考文献 (150)
第6章 RFID无线通信技术 (153)
6.1 RFID基础 (153)
6.1.1 射频基础 (153)
6.1.2 自动识别技术概述 (157)
6.2 RFID的基本原理 (162)
6.2.1 RFID的工作原理 (162)
6.2.2 RFID的系统组成 (165)
6.2.3 RFID的技术特点 (169)
6.2.4 RFID的技术标准 (169)
6.3 RFID的关键技术 (173)
6.3.1 RFID的天线 (173)
6.3.2 防碰撞技术 (176)
6.3.3 安全与隐私问题 (178)
6.4 RFID技术的应用 (182)
6.4.1 RFID技术的应用背景 (183)
6.4.2 RFID技术的重要参数 (183)
6.4.3 RFID技术的典型应用 (185)
6.4.4 RFID技术的应用前景 (186)
6.5 本章小结 (188)
思考与练习 (189)
参考文献 (189)
第7章 NFC无线通信技术 (193)
7.1 NFC概述 (193)
7.1.1 NFC的概念 (193)
7.1.2 NFC的发展 (195)
7.1.3 NFC的技术特点 (197)
7.2 NFC的技术原理 (198)
7.2.1 工作原理 (198)
7.2.2 技术标准 (199)
7.2.3 工作模式 (202)
7.3 NFC的安全问题 (204)
7.3.1 链路层安全 (204)
7.3.2 应用层安全 (205)
7.4 NFC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206)
7.4.1 NFC的应用 (206)
7.4.2 NFC的发展前景 (208)
7.5 本章小结 (209)
思考与练习 (209)
参考文献 (210)
第8章 UWB无线通信技术 (213)
8.1 UWB技术概述 (213)
8.1.1 UWB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213)
8.1.2 UWB的技术特点 (215)
8.1.3 UWB的信道传播特征 (218)
8.2 UWB的关键技术 (219)
8.2.1 UWB的脉冲成形技术 (219)
8.2.2 UWB的调制与多址技术 (221)
8.2.3 UWB接收机的关键技术 (223)
8.3 UWB的系统方案 (226)
8.3.1 单带系统 (226)
8.3.2 多带系统 (227)
8.4 UWB技术的标准化 (229)
8.4.1 UWB技术标准之争 (229)
8.4.2 DS-UWB方案 (230)
8.4.3 MB-OFDM-UWB方案 (231)
8.5 UWB的应用及研究方向 (232)
8.5.1 UWB的应用 (232)
8.5.2 UWB的研究方向 (233)
8.6 本章小结 (235)
思考与练习 (236)
参考文献 (236)
第9章 60 GHz无线通信技术 (239)
9.1 60 GHZ无线通信技术概述 (240)
9.1.1 60 GHz无线通信技术的特点 (240)
9.1.2 60 GHz无线通信的优势 (242)
9.1.3 60 GHz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现状 (245)
9.2 60 GHZ无线通信的标准化 (248)
9.2.1 标准化概况 (248)
9.2.2 IEEE 802.15.3c协议简介 (250)
9.2.3 ECMA-387简介 (253)
9.3 60 GHZ无线通信关键技术 (254)
9.4 60 GHZ无线通信的应用 (256)
9.5 本章小结 (259)
思考与练习 (259)
参考文献 (260)
第10章 可见光无线通信技术 (263)
10.1 可见光通信概述 (263)
10.1.1 可见光通信的基本原理 (263)
10.1.2 可见光通信的性质 (264)
10.1.3 可见光通信的发展现状 (265)
10.2 短距离可见光通信的标准化 (268)
10.2.1 VLC光谱与网络结构 (268)
10.2.2 物理层 (269)
10.2.3 媒体访问控制层 (270)
10.3 可见光通信的关键技术 (271)
10.3.1 信道建模 (271)
10.3.2 阵列光源的布局设计 (272)
10.3.3 信道编码技术 (272)
10.3.4 调制复用技术 (273)
10.3.5 均衡技术 (273)
10.3.6 分集接收技术 (274)
10.4 可见光通信的应用 (275)
10.5 本章小结 (280)
思考与练习 (280)
参考文献 (281)
第11章 Ad hoc网络无线通信技术 (283)
11.1 AD HOC网络概述 (283)
11.1.1 Ad hoc网络的起源与发展 (283)
11.1.2 Ad hoc网络的特点 (285)
11.1.3 Ad hoc网络的体系结构 (286)
11.1.4 Ad hoc网络的关键技术 (289)
11.2 AD HOC网络的MAC协议 (290)
11.2.1 信道接入的公平性 (291)
11.2.2 隐藏终端与暴露终端问题 (291)
11.2.3 MAC协议中的跨层设计 (293)
11.2.4 节能MAC协议 (294)
11.2.5 MAC协议的QoS保障 (295)
11.3 AD HOC网络的路由协议 (296)
11.3.1 Ad hoc网络的单播路由协议 (297)
11.3.2 Ad hoc网络的多播路由协议 (300)
11.4 AD HOC网络的QOS研究 (302)
11.4.1 QoS概述 (302)
11.4.2 Ad hoc网络的QoS服务模型 (306)
11.4.3 Ad hoc网络的QoS信令 (306)
11.5 AD HOC网络的应用 (307)
11.5.1 Ad hoc网络的应用领域 (307)
11.5.2 Ad hoc传感器网络 (310)
11.6 本章小结 (312)
思考与练习 (312)
参考文献 (312)
附录A 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315)
编写背景
物联网技术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是通过物物互连实现感知世界的技术手段。物联网是在现有网络框架基础上的延伸,数量庞大的物联网终端将实现范围更加广阔的互连互通。物联网的出现,将信息互通的方式从H2H (Human to Human)延伸至M2M(Machine to Machine),为信息化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这无疑也为传统的无线通信技术提供了基于泛在物联网络的新的发展契机。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范畴比较广泛,根据CCSA泛在网技术工作委员会(TC10)感知/延伸工作组(WG4)关于泛在网术语的最新商定,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一般指有效通信距离在厘米到百米范围内的无线通信技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旨在解决近距离设备的连接问题,可以支持动态组网并灵活实现与上层网络的信息交互功能。该技术定位满足了物联网终端组网,以及物联网终端网络与电信网络互连互通的要求,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在物联网发展背景下彰显活力的根本原因。短距离无线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热点覆盖、家庭办公网络、家庭数字娱乐、智能楼宇、物流运输管理等方面,并以其丰富的技术种类和优越的技术特点,满足了物物互连的应用需求,逐渐成为物联网架构体系的主要支撑技术。
本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物联网工程)规划教材”之一。目前,市面上的物联网教材多是“物联网导论”、“物联网基础”等之类的书籍,侧重介绍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相关应用等综述性知识,而介绍物联网的相关核心技术的专门教材比较少。就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而言,据作者前期的调研,国内目前尚未出版同类的专业教材。在过去十多年时间里,人们对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这些成果大多散落在论文、报告、标准、网页等中,因此编写一本全面概括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及其物联网相关应用的教材,有助于快速引导读者进入这一生机勃勃的研究领域。这也是作者编写本书的初衷。
内容安排
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物联网架构体系中的重要支撑技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应用范围及发展前景等,内容包括蓝牙、Zigbee(紫蜂)、无线局域网(WLAN)、IrDA(红外)、RFID(射频识别)、近场通信(NFC)技术、超宽带(UWB)技术、60 GHz无线通信技术、Ad hoc网络(自组网)技术等。全书共分10章,各章内容安排如下:
第1章为概述。首先概要介绍物联网的概念与发展,并简单描述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然后介绍物联网通信,包括移动通信、宽带无线接入、短距离无线通信以及无线传感网络等。最后对多种典型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分析比较各自的特点。
第2章介绍蓝牙。首先介绍蓝牙技术的发展及技术特点。然后,从蓝牙基带层协议、链路管理和逻辑链路控制与适应协议、主机控制接口功能规范和RFCOMM协议这几方面介绍蓝牙协议体系。接着从分析微微网入手介绍蓝牙的网络拓扑结构和路由机制,通过分析通用接入协议子集、串口协议子集和服务发现应用协议子集,详细介绍蓝牙协议子集和应用规范。最后简要介绍蓝牙技术的应用。
第3章介绍ZigBee。首先介绍ZigBee技术的概念、特点以及发展历程。接着着重介绍ZigBee协议栈结构及其安全问题。然后介绍ZigBee网络拓扑结构、组网技术和路由协议。最后介绍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工作模式及特点,并展望ZigBee的应用前景。
第4章介绍无线局域网(WLAN)。首先介绍WLAN的技术标准,通过与有线接入网的比较,介绍WLAN的技术特点。然后重点介绍WLAN的物理层、MAC层技术和网络安全技术。最后介绍WLAN的具体应用。
第5章介绍IrDA(红外)。首先简要介绍IrDA的发展情况。然后详细描述IrDA标准和两种规范——物理层规范和链接建立协议层规范,IrDA协议栈作为红外通信的核心,本章从核心协议层和可选协议层两方面介绍IrDA协议栈。最后简要介绍IrDA的应用。
第6章介绍RFID(射频识别)。首先从射频的概念和自动识别技术的起源与发展讲起,试图给出一个广阔的知识背景。接着介绍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系统组成、技术特点、技术标准等。然后从天线、防碰撞技术、安全与隐私三个方面重点阐述RFID的关键技术。最后介绍RFID技术的发展前景。
第7章介绍近场通信(NFC)技术。首先简述NFC的概念、发展历程和技术特点。然后详细介绍NFC的技术原理,包括工作原理、工作模式以及技术标准等,并对NFC安全问题进行讨论。最后,介绍NFC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第8章介绍超宽带(UWB)技术。首先概述UWB技术的产生、发展、技术特点以及信道传播特征。接下来从脉冲成形、调制与多址、接收机等方面介绍UWB的关键技术。然后详细描述UWB的系统和技术方案。最后介绍UWB的应用和研究方向。
第9章介绍60 GHz无线通信技术。首先简要介绍60 GHz毫米波无线通信的技术特点以及优势。然后概述60 GHz无线通信国内外发展现状以及标准化概况,总结当前60 GHz无线通信的关键技术,包括收发电路、天线、电路集成等技术。最后介绍60 GHz无线通信技术的相关应用。
第10章介绍可见光无线通信技术。
第11章介绍Ad hoc网络(自组网)。首先概述Ad hoc技术的起源与发展、特点以及关键技术等。接着重点介绍Ad hoc技术的MAC协议和路由协议。然后介绍移动Ad hoc网络的QoS相关研究,包括QoS服务模型、QoS信令等。最后介绍Ad hoc技术的应用。
本书汇聚了短距无线通信领域最具实际应用意义的研究成果,不仅介绍各项技术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及其在物联网中的应用等,而且对该领域的最新前沿课题给予关注,为读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本书配有教学课件,读者可登录华信教育资源网(www.hxedu.com.cn)免费注册后下载。
致谢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作者参阅了国内外有关各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成果,具体内容已列在每章末尾的参考文献中。在此对所参阅文献和论文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施荣华教授、计算机工程系主任黄东军教授对本书撰写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作为中南大学物联网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两位教授为本书的选题、内容组织以及审阅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谢羽嘉、朱炫滋、叶睿、王浩等人为本书的资料收集、录入、排版校对、绘图等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得以顺利出版,还要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和本书责任编辑田宏峰先生的大力支持与辛勤工作。田宏峰编辑的热情高效、细致负责的工作方式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本书错误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再版时改进。联系邮箱:dongjian@mail.csu.edu.cn。
董 健
2016年6月于长沙
这本《物联网与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第2版)》绝对是技术书籍中的一股清流。它没有华而不实的空洞理论,而是用扎实的知识和丰富的实例,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清晰而完整的物联网技术图景。我尤其被书中对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详尽解析所吸引。作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Wi-Fi、蓝牙(经典蓝牙与BLE)、Zigbee、Thread、NFC等多种技术,并且对它们的工作原理、优劣势、以及在不同物联网场景下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对比分析。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讲解了这些技术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它还揭示了“为什么”选择它们,以及“如何”在实际项目中应用它们。例如,在介绍低功耗蓝牙(BLE)时,作者详细分析了其在功耗管理、数据传输速率、连接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并结合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具体应用场景,解释了BLE为何能成为这些领域的首选技术。同时,书中对于物联网安全和数据隐私的探讨也十分深刻,它不仅列举了潜在的风险,更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和最佳实践。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全面、深入且富有实践指导意义,为我构建了一个坚实的物联网技术基础,也为我未来的技术探索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评分我是一名软件开发者,之前对硬件和底层通信技术了解不多,但随着物联网项目在我司的推进,我迫切需要一本能够系统性地学习相关知识的书籍。《物联网与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第2版)》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作者在书中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将复杂的物联网概念和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进行了清晰的阐述。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蓝牙技术(特别是BLE)的讲解,它详细介绍了BLE的功耗特性、数据传输模式以及在各种消费电子产品中的应用。通过书中提供的代码示例和原理图,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BLE模块的工作流程,并且尝试将其应用到我的开发项目中。此外,书中对Zigbee协议的深入剖析,也让我对这种低功耗、低速率的通信技术在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家居领域的应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者还提到了NFC技术,并解释了其在支付、身份识别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这本书的内容涵盖了从基础概念到实际应用,从技术原理到行业趋势,非常全面。它不仅提升了我对物联网技术的理解,更让我对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评分作为一名对新兴技术领域充满热情的研究生,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物联网和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发展脉络的著作。《物联网与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第2版)》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需求。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物联网的各个层级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且将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置于核心地位进行讲解。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通信协议的详尽解读,它不仅仅介绍了各种技术的参数指标,更深入地探讨了它们的设计理念、技术演进路径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配性。例如,书中对Zigbee和Thread在低功耗、低数据速率场景下的比较,以及它们在智能家居和工业控制领域的应用优势,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析。同时,作者对物联网安全性的论述也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的安全措施,更涵盖了从协议设计到系统部署的全方位安全考量,为构建安全的物联网系统提供了重要的指导。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非常令人称赞,它不仅为我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我今后的学术研究指明了方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教材。
评分作为一名在嵌入式系统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物联网技术脉络,并且深入讲解短距离无线通信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的书籍。《物联网与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第2版)》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止步于对单一技术的简单介绍,而是将物联网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审视,然后深入挖掘了构成这个系统基石的各种无线通信技术。作者在讲解过程中,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大量的图表、流程图和代码示例,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也便于读者进行实际操作。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不同通信协议之间的互操作性和兼容性分析,这对于构建异构物联网系统至关重要。书中对不同通信技术在带宽、功耗、传输距离、成本等方面的对比分析,为我们在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案时提供了非常清晰的指导。例如,在探讨智能穿戴设备时,作者详细分析了低功耗蓝牙(BLE)如何成为首选,以及在需要更高带宽时,Wi-Fi如何发挥作用。同时,书中对物联网安全性的讨论也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一些攻击方式,而是从协议层面、设备层面、网络层面,多角度地剖析了潜在的安全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护策略。这对于确保物联网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非常令人满意,它不仅巩固了我已有的知识,也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让我对物联网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当我拿起《物联网与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第2版)》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毕竟物联网和无线通信是两个非常庞大且不断发展的领域。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以一种非常系统化和结构化的方式,将物联网的各个组成部分,从传感器到云端,再到应用层,进行了清晰的梳理。而其中关于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章节,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技术,而是深入地探讨了每种技术的优缺点、工作原理、应用场景以及它们之间的互补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低功耗蓝牙(BLE)在可穿戴设备和智能家居领域的应用分析,作者详细解释了其低功耗的秘密,以及如何利用其丰富的外设接口实现各种创新应用。同时,书中对Zigbee和Thread的对比分析,也让我对这两种在智能家居领域广泛应用的协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者还对物联网安全和数据隐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在当前信息安全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尤为重要。书中给出的安全设计原则和最佳实践,为我们在实际开发中规避风险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条理清晰,语言生动,为我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物联网技术知识框架,并且让我对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在其中的关键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我之前对物联网的认识主要停留在一些零散的概念上,比如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但一直缺乏一个清晰的整体框架。《物联网与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第2版)》这本书则像一盏明灯,为我点亮了通往物联网世界的道路。作者以非常友好的方式,将物联网的核心要素——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娓娓道来,并重点突出了短距离无线通信在连接这些层面中的关键作用。书中对各种主流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介绍,如Wi-Fi、蓝牙(经典蓝牙和BLE)、Zigbee、Thread、NFC等,都非常详尽,并且对比分析得非常到位。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不同协议在功耗、速率、组网能力、成本等方面的权衡,这对于我们选择最适合特定应用场景的技术至关重要。例如,在介绍Zigbee时,作者不仅解释了其低功耗、低速率的特点,还强调了其强大的自组网能力,这使得它在大规模传感器网络的应用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时,书中对于物联网安全和隐私的探讨也十分深入,这在我看来是物联网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作者从数据加密、身份认证到访问控制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一些实用的安全设计建议。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扎实,逻辑清晰,语言生动,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帮助我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物联网知识体系,还为我指明了未来学习和研究的方向,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物联网技术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能够清晰、系统地梳理复杂技术知识的书籍显得尤为珍贵。《物联网与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第2版)》无疑就是这样一本佳作。它不仅涵盖了物联网的核心概念,更深入地剖析了支撑起整个物联网体系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并没有采用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丰富的实例,将抽象的技术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赞赏书中对各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如Wi-Fi, Bluetooth, Zigbee, NFC等)的详尽解读,它不仅仅停留于技术规格的介绍,更着重于分析它们在不同物联网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和优劣势。例如,在讨论智能家庭设备时,作者详细分析了Wi-Fi和Zigbee在功耗、速率、覆盖范围等方面的差异,并给出了如何根据具体需求进行技术选型的建议。此外,书中关于物联网安全和隐私保护的章节,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从多个维度分析了物联网安全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护策略,这对于确保物联网应用的可靠性和用户数据的安全至关重要。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称赞,它不仅巩固了我对已有知识的理解,更开阔了我对物联网未来发展的视野,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案头必备。
评分这本《物联网与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第2版)》绝对是我近期阅读过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技术书籍之一。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理论知识的教材,更像是一本实践指南,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将复杂的物联网概念转化为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初拿到这本书时,我对其厚度和涵盖的广度感到一丝畏惧,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的叙述方式清晰流畅,逻辑严谨,即使是对于初学者来说,也能循序渐进地理解。书中对于各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讲解,例如蓝牙、Wi-Fi、Zigbee、NFC等,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不仅介绍了它们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机制,更重要的是,它还详细阐述了这些技术在物联网应用中的具体场景和优劣势。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功耗优化和安全性设计的章节,这些是实际物联网项目落地时最常遇到的挑战,而书中给出的解决方案和最佳实践,都是经过实战检验的宝贵经验。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实际案例,从智能家居到工业自动化,再到智慧城市,每一个案例都栩栩如生,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物联网技术的强大生命力。此外,本书还对未来的物联网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预见了5G、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将如何进一步推动物联网的演进,这对于我规划未来的技术方向非常有启发。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构建了一个关于物联网和短距离无线通信的完整知识体系,让我能够更自信地应对未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
评分我一直对物联网技术充满好奇,但总觉得它过于庞大和复杂,难以入门。《物联网与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第2版)》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非常系统化的方式,将物联网的各个方面,从概念、架构到关键技术,一一呈现。而其中关于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章节,更是让我领略到了这项技术的神奇之处。书中对Wi-Fi、蓝牙、Zigbee、Thread等主流技术的深入讲解,不仅仅是技术参数的堆砌,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丰富的应用案例,让我能够深刻理解每种技术的优势和适用场景。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低功耗蓝牙(BLE)在可穿戴设备领域的应用分析,作者详细解释了BLE如何实现超低功耗,以及如何在有限的电池续航时间内实现丰富的功能。同时,书中对Zigbee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应用也进行了深入探讨,让我对这种低功耗、低成本的无线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书中对物联网安全和隐私问题的探讨,也让我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解决方案。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全面,逻辑清晰,语言生动,让我对物联网技术和短距离无线通信有了全新的认识,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入门读物。
评分这是一本能够让你从“是什么”到“怎么做”都得到充分解答的书。《物联网与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第2版)》之所以让我如此推崇,是因为它在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作者没有回避复杂的概念,但总是能够用最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解释,并且辅以大量的图示和实例。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不同无线通信技术的深入剖析,不仅仅是罗列参数,而是解释了它们背后的设计哲学和适用场景。比如,在讲到蓝牙Mesh时,作者详细阐述了其作为低功耗、大规模设备互联解决方案的优势,以及在智能照明、楼宇自动化等领域的应用潜力。同样,对于Wi-Fi,它不仅仅是大家熟悉的家用网络,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其在物联网场景下的几种变体,如Wi-Fi HaLow(IEEE 802.11ah),以及其在远距离、低功耗通信方面的探索。此外,书中关于物联网平台和云服务的章节,也为理解整个物联网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视角。作者分析了不同平台在数据采集、设备管理、应用开发等方面的功能差异,并介绍了如何利用这些平台构建端到端的物联网解决方案。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前沿,并且具有很强的实操性,让我对物联网技术的理解从宏观层面上升到了微观细节,也为我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物联网工程》专业,自考指定用书。
评分东西还可以,物流很迅速
评分我的需要,专业参考,京东服务很好。
评分物联网推荐书籍
评分包装挺好的,印刷清晰,正品
评分京东自营,快速、正版,值得信赖。
评分好东西。一直以来都在京东购买。又是一次愉快的合作。
评分书刚收到,还没有看,质量还不错,用的优惠券,划算!
评分我的需要,专业参考,京东服务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