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站着一个“问题”家长
父母是孩子的源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做得对不对,孩子会用行为告诉你!
孩子爱撒谎←你曾经当着孩子的面撒谎或经常严厉指责孩子的错误
孩子很叛逆←你过于专制,用家长的威严管教孩子,方法简单粗暴,与孩子缺乏沟通
孩子有考前焦虑症←你太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经常给他(她)施加压力
孩子丢三落四←你凡事亲力亲为,包办代替,过度“操心”,导致孩子缺乏条理,不会自理
当家长学会自我反省、自我成长,那么,孩子的所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张莉琳多年的家庭教育培训课程内容精华。张老师长期在课堂上就亲子问题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给他们指点迷津;另外,6年多来,她还坚持每周三晚上给家长做公益沙龙(后从线下改为线上,即现在的周三空中沙龙),免费进行个案服务,服务面遍及全国各地。在这个过程中,她遇见了各种类型的家长和各式各样的亲子问题。为了让更多家长受益,她挑选了其中经典的案例,并对其进行分类,结集出版。
书中的案例都是家长朋友们亲身经历过的,他们按张老师提供的指导方法,顺利解决了令人头疼的教育难题,比如,孩子不尊重长辈怎么办?如何让孩子积极主动学习?叛逆的孩子怎么教?孩子总在学校闯祸怎么办?该不该让孩子远离“负能量”的同学?……在问题答疑过程中,张老师会对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会提出看问题的不同角度,提供解决方案,并有具体的沟通技巧,对家长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个家长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处理亲子关系,帮助孩子成长。
作者简介
张莉琳,中国首届国际认证P.E.T.父母效能训练导师,世界华人优势心理分析协会理事,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素质教育研究所行业专家委员会专家,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特聘《家庭教育辅导师》导师,广电集团天威视讯“娃出没”栏目特邀嘉宾。曾为北大、中大、央视、中石油、中国人寿等多所大学和大型企业以及各行业众多机构进行培训和授课指导,在父母效能训练、优势心理分析、家庭教育辅导、心灵成长等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坚持致力于身心灵成长和生命品质的提升,每年在世界各地游学、研修,把西方心理学和东方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研发出一套对家庭和谐幸福、孩子健康成长实际有效的父母成长课程体系,用自己的大爱和智慧,让无数家庭摆脱了困境、找到了幸福、改变了人生,是中国实战能力超强、超接地气的家庭教育导师。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父母做对了,孩子就不会错
孩子不尊重长辈怎么办 /2
为什么孩子有“长大后要打父母”的念头 /
怎样才能重新成为女儿的QQ好友 /12
如何给孩子制定一个自由的度 /17
在自由与规则之间如何把控 /21
孩子屡教不改怎么办 /25
怎样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30
我们该拿这个叛逆的孩子怎么办 /33
如何融化我和孩子之间的坚冰 /37
哪些话不能对孩子说 /41
第二章 品行优良与品行不良,差的是聆听与引导
如何让孩子正视身体的成长变化 /46
如何改变孩子丢三落四的习惯 /48
怎么改掉孩子乱拿别人东西的习惯 /51
如何说服孩子按父母的要求去做 /54
孩子太顺从了好不好 /58
如何让孩子学会守时、守信 /62
是否应该对孩子不守约的行为进行惩罚 /64
临考退缩是一种心理疾病吗 /67
怎样制止孩子的暴力行为 /71
如何提高孩子做事的效率 /74
怎样避免孩子沉迷电视 /77
孩子做事缺乏主见和计划性怎么办 /81
孩子爱搞恶作剧怎么办 /84
第三章 二孩时代,父母应有的智慧
二宝“战争”频繁怎么办 /88
怎样才能“搞定”两个烦人的家伙 /92
如何平复孩子间的争端 /96
如何营造兄友弟恭的家庭氛围 /98
第四章 解决这些问题,孩子学习可以更优秀
应该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学校 /104
孩子画画总不如同龄孩子怎么办 /107
拖拉、爱玩的孩子怎么教 /110
孩子怕老师怎么办 /114
孩子对老师的批评感到很伤心怎么办 /117
要不要给孩子报兴趣班 /120
在学习上,该给孩子怎样的自由 /124
要不要给孩子规定周末做作业的时间 /127
孩子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怎么办 /131
如何让孩子积极主动学习 /134
孩子考试成绩不好该如何开解 /138
怎样帮孩子树立信心、提高成绩 /140
玩耍与复习,孩子难得的周末该如何安排 /144
升学焦虑,问题出在孩子还是家长 /148
孩子不服从老师的指令怎么办 /151
如何消除老师对孩子的偏见 /154
孩子总在学校闯祸怎么办 /157
怎样配合老师教育孩子 /161
家长怎样与老师有效沟通 /164
第五章 社交第一课:正确处理与同伴的关系
孩子不会交朋友怎么办 /168
怎样避免孩子受到同伴的不良影响 /171
孩子被同学欺负怎么办 /175
孩子与同学闹矛盾,父母该回避还是参与 /178
孩子“舍命陪君子”,父母该怎么办 /181
该不该让孩子远离“负能量”的同学 /185
如何帮孩子把好交友关 /189
怎样恰当地解决孩子之间的冲突 /192
孩子不太受同学欢迎怎么办 /198
如何让孩子懂得谦让 /202
精彩书摘
如何改变孩子丢三落四的习惯
孩子丢三落四是一个家长时常反映的问题。有的家长在上班时不得不向单位请假,只为了给孩子送必须要交的作业或者上课要用的课本。为了改变孩子丢三落四的毛病,家长们想尽了各种办法,最后不是被逼妥协每天为孩子准备好他要带的一切,就是变成了孩子最讨厌的“唠叨”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解决这个问题呢?让我们看看下面这位家长的提问:
儿子七岁,在上一年级,他经常忘记把作业登记在作业登记本上,有时还忘记交作业。每天要我督促整理书包,有时上美术课忘记带画画本,有时上数学课又没带学具盒。下面是我们的日常对话:
“儿子,你的画画本呢?”
“哦哦,在这。”
“明天数学课的学具盒呢?”
“哦哦,马上拿。”
“你可以把自己的书包整理好吗?干什么都要我提醒吗?”
而我一发脾气他就马上道歉,但是很快就回到老样子。希望张老师能够教我怎样改变儿子这个习惯。
从家长的描述看,她每天都跟在孩子的屁股后面反复叮咛,生怕他又漏了什么东西,又遭老师批评或影响了他的学习。但无论怎么督促,孩子还是老样子,该忘什么还是忘什么。说他吧,他就“虚心接受,坚决不改”,真把人气个半死。
大家有没有发现,孩子读书,家长比孩子还着急,真恨不得替孩子去上学,最后因为有家长操心,孩子就不需要操心了。作业没抄,家长会想办法;学具没带,家长会催促,甚至替他检查。正是因为家长比孩子还要担忧这些问题,孩子才会变得越来越不关心自己的事情。
如果家长真想改变现状,就要把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还给他。家长找个时间和孩子好好谈谈这件事,可以这样开头:“孩子,每天上学我们都为你的书包吵,妈妈真不想这样下去。妈妈看到你的东西没带齐会很着急,会催促你,甚至会生气。妈妈生气你也难受。妈妈很想改变这种状况,很想每天都和你开开心心在一起。你看有什么办法可以做到?”看看孩子怎样回答,根据他的回答继续理解他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果孩子没有情绪,或不知道如何做更好,家长也可以提出建议,建议孩子:
1.每天晚上做完作业就收拾书包。
2.根据课表做出一份文具清单的表格,上面根据课程列出当天要带的文具,并根据那个表格来收拾书包,收拾一件打一个勾。让孩子养成有计划、有步骤、有条理做事的习惯,并为自己负责。当家长协助他做好表格等准备工作之后(不是替他做),就告诉他从此不再催促他,也不会帮他检查,相信他可以做好。而家长也真的要忍住不催促他,不检查他,只是开始做的时候看他是否需要自己的支持。只要他做了,家长就给予肯定和鼓励。
3.登记作业的事情也可以和孩子商量,看怎样才不会忘了抄或漏抄,让孩子去想办法。只要是孩子想的办法,家长都让他去尝试,即使又出现忘抄的事也不要着急,还是让他自己想办法。只要家长相信他可以做到,他就一定可以做到。当然,如果他需要家长的支持,家长也要给予支持,只是引导他下次怎样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家长的习惯改变了,孩子的习惯也就跟着改变了。
怎么改掉孩子乱拿别人东西的习惯
作为家长,你会不会偶然发现自己以为粗心弄丢的东西被藏在女儿或儿子的房间?你会不会忽然发现孩子的口袋里多了几十块钱的零用钱?你会不会发现孩子带回家的文具盒里有不属于他的橡皮和笔?家长非常担心孩子这种乱拿东西的习惯,怕他因此沾上恶习,给孩子讲道理、责骂,甚至体罚,希望能纠正孩子的行为,但类似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这样的问题要如何处理呢?我们来看看一位家长的问题:
我大儿子十三岁多了,上初二。今早我在他书包里发现了他爸爸的备用车钥匙,前段时间在他那发现一张我们的银行卡。仔细回顾一下,我发现他的这种行为从小就开始了,如:拿我们的钱、不经同意随意拿我们的东西,趁家长不在家的时候经常乱翻家里东西。我认为这种不良行为我不能接受,每次发生,我都尽力跟他说,小的时候我还因此体罚、打他或者罚站,等等。我要怎样做才能纠正孩子乱拿东西的行为呢?
妈妈看见孩子拿了他爸爸的备用车钥匙,前段时间又发现他拿了父母的银行卡,再联想到他从小就随意翻家里的东西,不经同意就拿父母的钱或东西,因此很担心孩子的品德有问题。又因这么多年都无法改变他,不知道他将来会怎样,所以很焦虑。
家长有没有和孩子好好沟通过?孩子拿车钥匙干什么?有无偷偷开车?还是说他只是想拿着车钥匙在朋友面前炫耀炫耀,或者满足一下自己的幻想?银行卡的事也是差不多,他是否有拿银行卡去取钱?还是他只是觉得有张银行卡更有大人范?
家长要先了解情况,不要一发现自己不能接受的事情就发火,就责备、教导。当父母不能尝试去理解他的感受,大家都处在情绪状态时,父母说得再正确也没用。这点在生活上无不一再证明。事情发生后,家长可以对孩子说:“孩子,妈妈发现爸爸的备用车钥匙在你这里真的好意外,也好担心啊。万一爸爸要用它又找不到那不是耽误事了吗?”“你现在还不到开车的法律年龄,不到开车的法律年龄就开车是要负法律责任的,爸爸妈妈是你的监护人,也一样要负法律责任。更重要的是,妈妈担心你的安全。万一真的有什么事你叫爸爸妈妈怎么办?”如果孩子说他不是真的拿去开车,只是想像爸爸那样威风一下,家长可以说:“你看到爸爸拿着车钥匙的样子很有范,你也想像爸爸那样,觉得那样像个大人。”“你觉得你已经是个男子汉了,也想有象征男子汉的东西。其实爸爸除了拿着车钥匙、开车像个男子汉,妈妈觉得爸爸还有很多地方很有范的。比如说……”然后举一些例子。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逐渐明白,男子汉不是只看外在的,男子汉的象征还体现在有担当、有责任感等方面。这样既引导了孩子,让孩子有了模仿的方向,又夸奖了孩子的爸爸,和谐了关系,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总之,既理解孩子的想法,又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感受:车是家里的重要财产,家里人很在意,万一出了什么事,那是家里重大的财产损失,相信他也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发生。更重要的是,他是父母的宝贝儿子,父母很在意他,父母不希望他因为车钥匙的事情发生任何的意外。如果他真的想通了,不再拿了,父母要马上给予肯定,并对他的理解和敢于担当表示感谢和欣赏。
孩子翻家长东西,不经同意就拿钱拿物,确实是不好的习惯。那么,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长是否比较苛求?当孩子开口要钱或要求买东西的时候,是否经常拒绝或盘问?如果是,孩子就只好自己动手了。另外,家长是否也经常检查孩子的书包或其他物品?
家长有没有给孩子零用钱,或对孩子用钱有没有一个额度或标准?如果有,孩子的需求在哪里?家长有没有和孩子有深入的交流?建议家长首先放好自己的钱和重要物品,不要给孩子“翻”的机会,他即使翻也翻不出什么,也就不翻了。同时,找个合适的时机,和孩子好好聊聊。先表达自己对东西被翻动感到不被尊重,很生气,同时,自己要重新花时间去整理也增加了负担。自己很想听听他的想法是什么,要求是什么。然后再跟孩子深入沟通,明确每个月的零用钱和一些行为规范。多给孩子一些尊重和信任,不用怀疑和责问的语气。要正视着孩子的眼睛和他说话,不要斜着眼睛和他说话,那会给他不屑、不信任、不尊重的感觉。只要家长的态度改变了,处事的模式改变了,孩子也就慢慢改变了。
……
前言/序言
教子是一种责任,爱子是一种天性。从孩子来到母腹的那一刻起,这种爱的历程就开始了。然而,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们经常磕磕绊绊,爱而无力,遇到很多实际的问题而无法处理。我自己以前就是一个困惑的家长,因在亲子关系上有很多困惑而走上学习、成长的道路,进而走上从事家庭教育之路,非常理解家长们的不易。我深深地体会到,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孩子的“毛病”通常是家长一手“教”出来的,“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站着一个“问题”家长。
现代人孩子都不多,文化程度较高,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孩子身上。而且现在资讯发达,各种不同层面的育儿资讯和方法技巧层出不穷,家长们了解了很多理论知识,但往往在把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时候出现很多问题,出现了很多“知道却做不到”的情况,甚至会出现教育误差。
在从事家庭教育的岁月里,我遇见了各种类型的家长和各式各样的问题。我发现大量的家长通过不断学习、不断自我提升和完善改善了家庭关系,幸福指数不断上升。但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遇到实际问题时,所学的理论用不上的情况。为了支持家长们更好地进行训练,尽快成为高效能的父母,从6年前开始,我坚持每周三晚上都给家长学员做公益沙龙(网上交流,主要是语音形式),免费进行个案服务。3年前,我们的服务从线下转为线上,服务面遍及全国。
很久以前就有很多家长学员跟我说,周三的空中沙龙对他们帮助很大,问是否能把语音转换成文字,方便他们保存并经常翻看,或者转发给有需要的朋友。我到全国各地讲课,也有很多人问我是否要出书,希望我能把我的教育理念以书的方式传播出去。我是一个懒人,更喜欢与家长朋友面对面地交流,不喜欢码字,但这些话听多了,对我也有了一些影响,我开始思考朋友们的意见。于是我搜罗了一下近年我在空中沙龙里的个案服务和问题解答,发现已经近20万字,实在是吓了一跳。故此一本初稿诞生。
家长提的问题涵括了与父母的关系、与伴侣的关系、与孩子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孩子的问题往往会涉及家庭的其他关系,而与父母的关系不和谐,两性关系不和谐,一定会影响到亲子关系。这本书主要收集亲子关系方面的案例,希望给有需求的家长一些启发。其他关系的内容可能会另出专辑。
这本书是问答式的,一个好处是,读者不需要从头到尾按顺序阅读,可以跳跃式地随意翻看,碰见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就仔细查看,暂时与己无关的问题就先行略过,以后有类似的疑问再回头查看。
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的家长朋友在空中沙龙的提问,为了让我更了解事情的原委和经过,他们通常把过程都讲得很清楚,方便我对他们处理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做些指导,所以篇幅较长。我在解答问题的时候,经常也会用我在课堂所讲过的方法来进行解答或指导(编者按:作者在全国各地常年开设智慧父母系列课程),可能会出现一些术语。
从决定出书到出版社催稿,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从整理案例到修改润色,又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时间所限,更因涉及家庭教育,心中惴惴。最后我想说的是,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个家长都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处理亲子关系,帮助孩子成长。我只是抛砖引玉,我的解答并不是标准答案,家长无须照搬或盲从。
《静待花开:理解孩子的成长节奏,解锁父母的育儿智慧》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如同成长道路上不期而遇的荆棘,让许多家长感到焦虑、困惑,甚至沮丧。市面上充斥着各式各样的育儿书籍,它们或提供立竿见影的“速效方法”,或描绘理想化的亲子关系蓝图,然而,在真实的生活面前,这些“万能钥匙”往往显得苍白无力。我们扪心自问,是否真的有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育儿定律?是否真的存在一个可以让我们完美规避所有育儿难题的“秘籍”? 《静待花开:理解孩子的成长节奏,解锁父母的育儿智慧》这本书,并非要提供一套僵化的育儿公式,也不是要为你列出一张避开所有“雷区”的清单。它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对话,一次关于成长、理解与陪伴的探寻。它承认育儿的复杂性,尊重每个孩子独一无二的生命轨迹,并邀请父母一同踏上一段更加宁静、更加充满智慧的旅程。 一、 告别“标准答案”,拥抱“个体差异”:看见那个真实的你 在育儿的海洋中,我们常常被“别人家的孩子”和“标准化的育儿建议”所裹挟。孩子不按照“应该”的样子成长,我们就开始反思,开始焦虑,甚至开始质疑自己。这本书首先要做的,是帮助你放下对“标准答案”的执念,学会真正地看见你的孩子。 “比”的陷阱与“鉴”的智慧: 许多父母习惯于将自己的孩子与同龄人比较,从语言发展、运动能力到社交情商,一旦孩子在某个方面稍显落后,便会触发内心的不安。本书将剖析这种“比较”心态的根源,指出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引导父母将目光从“与他人比较”转向“与过去自己比较”,关注孩子的进步和成长。它倡导的是一种“鉴别”式的观察,即深入了解孩子的特质、优势和待发展的领域,而不是简单地套用外界的标准。 基因与环境的交织: 孩子的性格、天赋、行为模式,是先天基因与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本书会从科学的角度,浅显易懂地解释基因与环境如何影响孩子的成长,帮助父母理解,某些孩子表现出的“特质”并非“错误”,而是其独特性的一部分。了解这一点,能极大地缓解父母的“指责感”,转而以更平和的心态去接纳和引导。 洞察孩子的“语言”: 孩子虽然年幼,但他们会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情绪和感受,只是这些“语言”往往不被成人直接理解。本书将提供一系列观察和解读孩子行为的工具和视角,帮助父母理解孩子哭闹背后的原因,读懂孩子沉默中的情绪,识别孩子看似“不乖”行为下的真实诉求。这不仅仅是关于理解孩子的“问题”,更是关于理解孩子“本身”。 二、 情绪的漩涡与安抚的力量:与孩子一同学会情绪管理 孩子的情绪波动是育儿过程中最让父母头疼的部分之一。孩子的哭闹、发脾气、固执,常常让父母感到束手无策,甚至被情绪裹挟,做出后悔的反应。本书将带领父母深入理解情绪的本质,并学习如何在情绪的漩涡中保持冷静,成为孩子情绪的“安全港”。 理解情绪的“信号”: 情绪并非无迹可寻,它们是孩子内心世界的信号。本书将帮助父母识别不同情绪的发生机制,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段常见的强烈情绪表现,例如幼儿的“可怕两岁”并非任性,而是自我意识发展和沟通能力不足的体现。 父母的情绪“镜像”: 孩子的强烈情绪往往会激发父母内心深处的焦虑、愤怒和无助。本书将深入探讨父母自身情绪的来源,以及如何识别和管理自身的情绪,避免将自己的负面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学会与自己的情绪和解,是安抚孩子的第一步。 建立“情绪连接”: 当孩子情绪爆发时,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是制止、说教或忽视。本书将倡导一种“情绪连接”的育儿方式,即在孩子情绪激动时,先给予理解和共情,让他们感受到被看见、被接纳。这如同给孩子筑起一道情绪的“缓冲带”,让他们有机会平静下来,再进行沟通和引导。 “有效安抚”的艺术: 如何在孩子情绪失控时进行有效的安抚?本书将提供多种实操性的安抚技巧,例如运用温柔的声音、身体接触、转移注意力,以及最重要的——保持耐心和同理心。这些技巧不是为了让孩子立刻停止哭泣,而是为了帮助他们度过情绪的难关,并在过程中学会自我调节。 三、 规则的界限与自由的生长:在“管”与“放”之间找到平衡 育儿的艺术,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如何为孩子设立恰当的规则,并在规则的框架内给予他们探索和成长的空间。过度的管束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和独立性,而缺乏界限则可能导致孩子行为失范。本书将探讨如何艺术地运用规则,让孩子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中自由生长。 规则的“意义”而非“禁令”: 很多父母设立规则是为了“不让孩子做某事”,而忽略了规则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本书将引导父母思考,规则是为了保护孩子,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责任感,是为了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是为了让他们理解社会秩序。当父母理解了规则的意义,就更容易将它传达给孩子,并获得孩子的合作。 “选择性”的规则制定: 并非所有事情都需要规则。本书会帮助父母区分哪些是原则性的、必须遵守的规则,哪些是可以灵活处理,甚至可以让孩子参与制定的。这种“选择性”的规则制定,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并提前学习协商和妥协。 “界限”的力量: 明确的界限能够给孩子安全感,让他们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本书将提供一些建立清晰而温和的界限的方法,例如“三明治沟通法”(赞美-提出要求-再次赞美),以及如何坚持原则,即使面对孩子的哭闹和抗议。 “放手”的勇气: 孩子需要机会去尝试,去犯错,去学习。本书将鼓励父母适时“放手”,给予孩子自主探索的空间。这包括让他们自己穿衣、自己选择玩具、自己尝试解决小麻烦。每一次“放手”,都是对孩子信任的表达,也是他们独立能力成长的催化剂。 四、 学习的乐趣与探索的动力:点燃孩子内在的求知欲 学习,应该是孩子生命中最自然、最快乐的体验之一。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许多孩子对学习产生了畏惧和厌烦。本书将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探讨如何点燃孩子内在的求知欲,让他们在玩耍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 “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 孩子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是他们学习的原始驱动力。本书将分享如何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们提问,支持他们探索感兴趣的事物,而不是简单地给予答案。 “玩中学”的智慧: 玩耍是孩子学习的主要方式。本书将提供大量关于如何将学习融入玩耍的创意和方法,例如通过角色扮演学习社交,通过搭建积木学习空间逻辑,通过亲子阅读培养语言能力和想象力。 “内在激励”的力量: 外部奖励(如物质奖励、表扬)有时会削弱孩子的内在驱动力。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创造积极的学习体验,给予孩子成就感,培养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 “试错”是学习的一部分: 学习并非一蹴而就,犯错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书将引导父母以更包容的心态看待孩子的错误,将错误视为学习和改进的机会,而不是失败的标志。 五、 父母的成长与自洽:在陪伴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育儿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成长和自我和解的过程。这本书不仅是写给孩子的,更是写给父母的。它邀请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也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与自己的过去和解,找到属于自己的育儿智慧。 “完美的父母”只是一个神话: 太多父母背负着“完美父母”的压力,试图面面俱到,却常常身心俱疲。本书将打破“完美父母”的神话,倡导一种“足够好的父母”的理念——爱孩子,尽力而为,允许自己不完美。 看见自己的“原生家庭”: 父母的育儿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到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本书将鼓励父母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理解原生家庭模式对自己的影响,从而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育儿选择。 “自我关怀”的重要性: 父母的健康和快乐,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本书将强调父母自我关怀的重要性,鼓励父母为自己留出喘息的空间,照顾好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不是一味地牺牲。 “静待花开”的哲学: 孩子的成长,如同播下的种子,需要时间、阳光和雨露才能绽放。本书倡导一种“静待花开”的育儿哲学,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不对孩子的未来做过度规划和预设,而是相信他们会以自己的方式,在恰当的时候,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静待花开:理解孩子的成长节奏,解锁父母的育儿智慧》是一本没有“标准答案”的书,它提供的是一种视角、一种态度、一种方法论。它不承诺让你成为一个“不犯错”的父母,但它会陪伴你,让你在育儿的旅途中,少一些焦虑,多一些从容;少一些指责,多一些理解;少一些盲从,多一些智慧。当你放下对“问题”的执着,转而关注孩子的独特,关注自己的内心,你会发现,育儿的道路,可以如此宁静而充满力量,最终,与孩子一同静静地,等待那属于他们的,最美的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