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文化 广东卷

中国海洋文化 广东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海洋文化》编委会 编
图书标签:
  • 海洋文化
  • 广东
  • 地方文化
  • 海洋史
  • 民俗
  • 风俗
  • 海事
  • 岭南文化
  • 文化遗产
  • 广东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ISBN:978750279104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858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海洋文化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0
字数:4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海洋文化史 广东卷》系统地阐述了广东省作为一个沿海大省的特有的文化。具体从渔盐文化、海塘文化、海防文化、海洋习俗、海洋庆典、船文化、海洋文学、海洋建筑、港口文化、现在海洋旅游文化、海洋历史名人等方面,讲述了广东海洋文化的特点及从古至今的演变发展过程。

目录

第一章 南蛮不蛮 在海一方
海洋文化生发的地理条件
域划属地呈现的海洋性
海洋文化源远流长
特色鲜明的广东海洋文化

第二章 凌波而行“广船” 走向世界
中国四大传统船型之广船
现代港口海运续写海上丝绸之路辉煌

第三章 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
南疆第一商埠
丝绸之路始发港
“南海移号”见证辉煌
潮汕古港
南海商帮

第四章 鱼汛桨声蛋家情
历史悠久的渔文化
渔船、渔具和捕捞技术
以海为田 肼海牧鱼
渔家民俗

第五章 “食在广东”之海鲜美食
粤菜及其海味
潮州菜与海鲜美食
吃海鲜 到湛江

第六章 粤海战事写春秋
沿海水师府寨、卫城和炮台
崖门海战
博物馆里的虎门海战故事
三元里炕英显群力
豪气彰显的广州湾抗法斗争

第七章 开近代风气之先的海洋名人
广州任上开眼四洲、鼎力禁烟的林则徐
郑观应及其《盛世危言》
变法图新的康有为
学术巨子梁启超
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中国留学生之父
孙中山及其海洋观

第八章 四海为家的广东人
开放粤人 游走世界
粤籍华侨华人的贡献
粤籍华侨华人与侨乡

第九章 敢为天下先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
春天故事 开放广东
先行一步 特区雄姿
中国南大门
湛江崛起

第十章 丝竹笔砚粤海情
蔚监色的颂歌
踏浪而歌
海洋印象
海城传奇
粤风海韵传清音
影视中的海情海味

第十一章 香火冀托粤海平安
南海神信仰与南海神庙
妈祖信仰与崇拜
南海观音崇拜
北帝崇拜
冼夫人崇拜
开发多元的宗教和民间信仰

第十二章 海洋旅游品读广东
广府文化 特区风采
潮梅文化 海岛传奇
侨乡江门 魅力独具
“南海一号”沉船出水地阳江
雷州访古港湾览胜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海洋文化史 广东》:
  广东省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连广西,南临南海,珠江口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西南部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
  广东全省陆地面积17.98万平方千米,其中岛屿面积1472平方千米。全省沿海岛屿众多,有岛屿1431个,数量仅次于浙江、福建两省,居全国第三位。其中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759个,大于50平方千米的海岛9个,分别是东海岛、上川岛、南三岛、南澳岛、海陵岛、下川岛、达濠岛、三灶岛、横琴岛。另有明礁和干出礁1631个。主要海岛群包括南澳、达濠、靖海、遮浪、大亚湾、万山、横琴、高栏、川山、海陵、湛江港、新寮等岛群和东沙群岛。
  广东全省大陆岸线长4114.3千米,居全国第一位。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领海、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归沿岸国家管辖的规定,全省海域总面积41.9万平方千米。沿海沿河地区多为第四纪沉积层,是构成耕地资源的物质基础。沿海数量众多的优质沙滩以及雷州半岛西南岸的珊瑚礁,是十分重要的地貌旅游资源。
  广东拥有良好的港口资源和深水岸线。深水岸线长1510千米,适宜建港的海湾200多个,其中广澳湾、大亚湾、大鹏湾、伶仃洋、高栏列岛、海陵湾、湛江湾、琼州海峡北岸等具有建造10万~40万吨级港口的条件。
  广东海上运输力量强大,至2010年年底全省共有沿海万吨级泊位245个,广州港货物吞吐量突破4亿吨,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三位,世界第五位,深圳港标准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250万标准箱,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三位,世界第四位。初步形成了以广州港、深圳港、珠海港、汕头港、湛江港等为全国性主要港口,潮州港、揭阳港、汕尾港、惠州港、虎门港、中山港、江门港、阳江港、茂名港等其他沿海地区性重要港口和一般港口为补充的格局。
  广东海域辽阔,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共有浮游植物406种、浮游动物416种、底栖生物828种、游泳生物1297种。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有鱼类1027种,南海大陆斜坡海域有鱼类205种,南海诸岛海域有鱼类523种,南海北部海域有虾、蟹类400多种。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约7500种,其中南海特有480种。
  远洋和近海捕捞以及海洋网箱养鱼和沿海养殖的牡蛎、虾类等海洋水产品年产量约400万吨。可供海水养殖面积77.57万公顷,实际海水养殖面积20.82万公顷,是全国著名的海洋水产大省。雷州半岛的养殖海水珍珠产量居全国首位。沿海还拥有众多的优良港口资源,广州港、深圳港、汕头港和湛江港已成为国内对外交通和贸易的重要通道。大亚湾、大鹏湾、碣石湾、博贺湾及南澳岛等地还有可建大型深水良港的港址。珠江口外海域和北部湾的油气田已打出多口出油井。沿海的风能、潮汐能和波浪能都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广东沿海沙滩众多,气候温暖,红树林分布广、面积大,在祖国大陆的最南端灯楼角又有全国唯一的大陆缘型珊瑚礁。
  广东地势为北高南低,北为丘陵山地,中部为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南临南海。北部山区人口不多,多民族混杂,农林为生;中部河网和平原既利于农耕,又因其为沿海和山区交汇处而便于交易,故“人多务贾与时逐”,商业文化兴盛。南部地区,面朝浩瀚南海,形成珠江巨大密集的扇形河网和多口人海的特殊的河海交汇特征。广东漫长的海岸线,诸多的海湾和岛屿,丰富的海洋物产,使广东沿海一带长期有居民依海而生,享“鱼盐之利”“逐海洋之利”。“粤东滨海地区,耕三渔七”。海上生存不能没有航海工具,于是船舶技术在依海生产生活中产生并不断发展提升。
  船舶技术与航海的发展推动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加之广东所处的南海周边有东南亚、澳洲、大洋洲诸多岛屿,交通便捷,为广东人海外谋生、开展海外贸易与交流提供了方便,所以广东华侨和海外华人众多,占全国的2/3。海上生存造就了广东人敢于冒险、敢为人先、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从中国版图上说,中原地区开化早,为主流文化产生地,政治经济文化相对于西、南地区较为发达昌盛。广东避处岭南“蛮荒”之地,同古代王朝中央政府相对隔膜。事实上,广东地跨热带、亚热带,北部又具温带特征,形成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复杂的地理景观,水、土、光、热和生物资源丰富,为训化生物品种、捕捞水产、创造丰富的物质文明提供有利的自然地理条件,所以古人说广东“兼中外之所产,备南北之所有”。但在科技和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广东自然环境又相对恶劣,有中原人谈之色变的“瘴疠病毒”,淮南王刘安谏汉武帝远征岭南说:“南方暑湿,近夏立瘴热,暴露水居,蝮蛇蠹生,疾疠多作。兵未刃血,而病死者十之二三。”宋代诗人杨万里《出真(浈)阳峡》诗曰:“未必阳山天下穷,英州穷到骨中空。”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广东人被迫与大自然进行顽强斗争,不但改造了自然,也发展了自己,形成勤劳刻苦、坚韧不屈的性格。
  中国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主流文化重农轻商,历代封建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以物产丰盛自恃,轻视域外“夷地”,对海外交流与贸易重视不够,强调“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导致中国数千年来的农耕文明主调和本色,但广东背靠南岭屏障,分隔楚地及中原,受中原主流文化和政治导向的影响相对较小,形成粤地重商务实的传统。
  正是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使广东成为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国海洋文化演绎的主舞台。
  ……
沧海桑田:一部探寻中华文明海洋脉络的宏大史诗 书名: 沧海桑田:中华文明的海洋史诗 作者: [此处可填入一位资深历史学家或海洋文化研究者的署名] 字数: 约1500字 内容简介: 《沧海桑田:中华文明的海洋史诗》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地域的海洋文化剖析,而是一部立足于中华文明整体演进的宏大叙事。它以数千年的时间跨度为经,以广阔的东亚海域为纬,试图描摹出中华民族在与海洋的互动中,如何塑造自身文明的特性、技术、信仰与世界观的完整图景。本书旨在超越传统的“农耕文明”标签,揭示海洋因素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地位。 本书的叙事逻辑,从远古的史前迁徙与滨海聚落的兴起到,逐步深入至秦汉大一统帝国对海疆的初步认知与治理,继而聚焦于隋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国海洋技术、商业贸易、军事拓展以及文化交流的鼎盛与转折。它将海洋视为历史的驱动力之一,而非被动的背景。 --- 第一编:远古的回响与初醒的航线(史前至先秦) 本篇聚焦于中华文明的“蓝色基因”是如何萌芽的。我们不讨论具体某个省份的区域海洋特征,而是追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中对海洋的最初感知。 1. 史前海洋的塑造: 通过考古学和语言学的交叉印证,探讨早期人类如何利用海洋资源,特别是沿海贝丘遗址所揭示的生存智慧。重点分析早期航行技术的萌芽,如独木舟的出现及其对区域文化传播的影响。 2. 滨海神话与信仰的源头: 考察从河姆渡文化到后来的三皇五帝传说中,与水、海、龙神相关的原始信仰。这些神话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早期人类面对变幻莫测海洋环境时所产生的精神投射,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层文化心理的一部分。 3. 早期方国的海洋视野: 探讨春秋战国时期,东夷、闽越等滨海部族与中原王朝的互动。这些“海夷”并非简单的蛮夷,而是掌握了先进航海技术的群体。本书将剖析其对中原礼乐文化带来的冲击与融合,以及秦汉帝国试图将这片“边缘地带”纳入统一版图的早期尝试。 --- 第二编:帝国的扩张与技术的飞跃(秦汉至宋元) 这一部分是中华文明海洋能力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叙事重心在于制度建设、技术创新和跨海交流的制度化。 1. 汉唐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构建: 本卷详细梳理了官方对海洋的利用,从汉武帝的南越经营到张骞凿空西域后,海上路线作为补充和替代的重要性。我们深入分析唐代海上贸易的黄金时代,重点探讨了“广州十三行”前身的运作模式,以及泉州、明州(宁波)等早期贸易中心的兴起,但这些都是全国性贸易网络的一部分,而非特定区域的独有成就。 2. 航海科技的革命性突破: 重点描绘了指南针(司南/罗盘)在航海上的实际应用,以及中国古代船舶设计(如水密隔舱技术)对世界造船史的贡献。这些技术革新,是中华文明能够进行远洋贸易的物质基础,其影响遍及整个东亚乃至印度洋。 3. 宋代的海洋管理与法制化: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海洋管理纳入国家财政和军事体系的朝代。本书详细解析了宋代海关制度的建立、市舶司的职能,以及朝廷如何通过经济手段调控海外贸易,保障国家税收。这标志着对海洋资源认识的深化,从边缘化走向中心化。 --- 第三编:鼎盛与转向:郑和的遗产与海禁的悖论(明清) 明清时期是中国海洋文明发展中充满矛盾的阶段。本书着力于剖析这一时期的辉煌成就与其后续的政策转向,以及对世界格局的深远影响。 1. 郑和下西洋的战略意图与文化意义: 郑和的七次远航被置于明朝初期“天朝上国”的外交体系中进行考察。重点分析其船队的组织能力、航海技术的高度集成,以及其在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建立的政治与文化影响,这是中华文明向外辐射的顶峰。 2. 倭寇与海禁的政策逻辑: 深入探讨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背景,分析其是单纯的军事防御,还是复杂的经济与社会控制手段。本书认为,海禁是中原王朝对海洋不确定性的一种过度反应,它在短期内稳定了沿海秩序,却也阻碍了中国与新兴的全球海洋商业体系的接轨。 3. 清代前期海疆的固化与内转: 论述清朝对台湾的收复和对西南藩属国的管控,标志着中央王朝对传统“天下”观念的固化和对海权的战略性收缩。这一时期的海洋活动,更多地体现为对既有贸易路线的维持,而非开拓。 --- 总结与展望:海洋文明的当代回响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跳出历史叙事,探讨中华文明的海洋基因在近现代的转型与复苏。它强调,中华文明从来不是封闭的内陆帝国,海洋始终是其文化基因的一部分。理解中国历史,必须将“大洋”纳入视野。 《沧海桑田》全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宏观的、动态的视角,理解中华文明如何面对、利用、管制乃至一度回避海洋,最终形成其独特的、融汇了农耕与海洋元素的复杂文化结构。本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从黄海到南海,再到印度洋的广阔海域,考察的是一个统一文明体系的整体海洋观。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刚刚拿到这本《中国海洋文化·广东卷》,还没来得及深入翻阅,但光看书名,就让我心潮澎湃。广东,对于我来说,一直以来都代表着一种开放、进取和包容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与海洋的特质又如此契合。我想,这本书定然会带我走进一个关于广东的海洋世界,一个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介绍,更是文化层面的深度探索。我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展现广东地区与海洋相关的物质文化,比如那些古老的渔具、造船技艺,以及那些依海而生的建筑风格。更让我着迷的是,它或许会讲述广东人民如何将海洋的元素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节日庆典以及艺术创作中。例如,那些充满海鲜风味的菜肴,那些描绘着渔舟唱晚的绘画,那些以海洋故事为主题的戏剧表演,它们都蕴含着对海洋的深情。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提及那些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传奇故事,那些广东商人的冒险经历,那些跨越国界的文化交流。这本书,对我而言,可能就是一张通往广东海洋文化宝库的藏宝图,让我能够从中挖掘出那些不为人知的珍贵遗产。

评分

这套《中国海洋文化》系列,光是看到“广东卷”三个字,就勾起了我无数关于南海、关于海丝、关于那片蔚蓝与繁荣的联想。虽然我这次还没来得及细读这本“广东卷”,但单凭它所承载的地域分量,就足以让我对其充满期待。广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南大门,是连接陆地与海洋的枢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重要节点。想象一下,在这本书里,是不是会描绘出宋元时期泉州港的繁盛景象,那时的帆影如织,货物琳琅,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在此汇聚,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与商品,也播撒了中华文明的种子?又或者,书中会细致地讲述岭南地区的海上贸易历史,从珍珠、丝绸、瓷器到香料、药材,那些曾经通过大海远渡重洋的物品,承载着怎样的故事和价值?我想,广东的海洋文化,绝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滨海,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开拓与包容。它是一种对外交流的开放态度,是一种敢于搏击风浪的勇气,是一种在潮起潮落中生生不息的韧性。这本书,或许就是一把钥匙,能让我深入了解这片土地上,海洋是如何塑造了当地人民的性格,如何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又如何影响了广东乃至中国的发展进程。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感受那份属于南粤的深邃海洋情怀。

评分

这本《中国海洋文化·广东卷》,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它的名字已经在我脑海中激起了千层浪。广东,这片我心心念念的土地,它的海洋文化,总是带着一股豪迈与闯劲。我猜测,这本书里一定会描绘出那壮阔的海景,以及在海边生活的人们,他们如何与大海搏斗,又如何从大海中汲取生计。也许,书中还会讲述那些发生在广东海域的著名战役,那些保家卫国、抵御外侮的英雄事迹,它们背后,无疑是深厚的海洋情结在支撑。我更是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领略广东地区特有的海上风俗,例如那些关于海神的祭祀,那些渔民的歌谣,以及那些与海洋相关的民间传说。我想,这些民间文化,才是最鲜活、最生动的海洋文化体现。这本书,或许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梳理,更是对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敢于冒险、勇于开拓的海洋精神,它一定深深地根植在广东人民的血脉之中,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评分

关于这本《中国海洋文化·广东卷》,我还没正式阅读,但光凭这书名,我就开始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壮丽的图景。广东,这片我深爱的土地,它的脉搏仿佛与大海紧密相连。我想象着,书中定然会浓墨重彩地描绘那些世代以海为生的渔民,他们如何在惊涛骇浪中捕捞,如何在日升月落间耕耘。他们的歌谣,他们的传说,他们对于大海的敬畏与热爱,一定会在字里行间流淌出来。或许,还会讲述那些漂洋过海的广东商人,他们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胆识,将中国的商品带到世界各地,又将异域的风情带回故乡。他们的航海图,他们的商贸足迹,他们的海外经历,一定充满了传奇色彩。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广东沿海的各种港口城市文化的描写,比如广州、汕头、湛江,这些曾经繁华的海上门户,承载了多少历史的记忆,又孕育了多少独特的文化元素?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气质的深度挖掘。它或许能让我们看到,在广阔的海洋面前,广东人民是如何展现出他们的坚韧、勇敢和智慧,又是如何在这片蔚蓝色的怀抱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评分

对于《中国海洋文化·广东卷》这本书,我虽尚未深入阅读,但单是书名便已勾起了我无限的好奇与遐想。广东,作为中国海洋事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它的海洋文化,定然是丰富而多元的。我期盼书中能够细致地呈现广东历史上那些伟大的航海家和探险家,他们是如何凭借着智慧与勇气,探索未知的大海,开辟新的航线,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航海事业做出贡献。或许,书中还会深入挖掘广东地区丰富的海洋资源,从渔业、盐业到海产加工,这些产业的发展,又是如何与当地的社会经济、民生息息相关的。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触及到广东沿海地区独特的海洋生态环境,以及在保护这些珍贵的海洋资源方面,所做的努力与探索。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籍,更是一份关于未来海洋发展趋势的启示录,它能够让我们看到,广东的海洋文化,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并为我们今天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