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象棋经典古谱布局集成》可以建立起全局意识和战术观念,为进一步提高棋艺打下基础。从古谱中学习战术组合和攻杀思路;从现代谱中学习战略理论和控盘技术是提高棋技的必经之路。
古谱的排兵布阵、运子取势、入局成杀,正是爱好者需要掌握的,很多国手也下功夫学习之。
作者简介
黄政,1976年生,重庆垫江人,研究生学历,象棋裁判员,擅长棋评,曾在《武隆报》《重庆报》《象棋报》等发表棋评,先后在多家出版社出版了《江湖清盘棋秘谱》等9本象棋书,被多家象棋网站聘为版主。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全局残局双剑合璧才算完整无缺
以古化新相得益彰方能联翩齐飞
第一部分 南宋时期棋谱
《事林广记》
第一局 饶先列手炮取胜局
第二局 饶先顺手炮取胜局
第二部分 元代至明代棋谱
《自出洞来无敌手》
“自”字信手炮
第一局
第三局
第五局
“出”字列手炮
第一局
第三局
第四局
“洞”字人手炮
第一局
第四局
第五局
“来”字窝心炮
第二局
第三局
第五局
“无”字袖手炮
第一局
第四局
第五局
“敌”字出手炮
第一局
第三局
第四局
“手”字应手炮
第一局
第二局
第四局
《适情雅趣·全局》
卷九 得先类
第一局 顺炮横车破直车(弃马局)
第二局 顺炮横车破直车他先上马(弃马局)
第三局 顺炮横车攻直车(弃马他不打局)
第四局 顺炮直车破横车(弃车局)
第六局 顺炮横车破背补士局
第八局 顺炮窝心横车破士角炮局
第九局 顺炮横车破夹马炮局
第十局 顺炮直车破横车局
第十三局 中炮直车破右单提马士象局
第十六局 大列手炮局
第十七局 小列手破大列手炮局
第二十局 屏风马破当头炮
卷十
一、饶先类
第二十二局 顺炮横车破直车夺先局
第二十三局 顺炮横车破直车弃马
第二十五局 大列手炮局
第二十七局 小列手破大列手炮局
第二十八局 小列手炮局
第二十九局 屏风马破当头炮
第三十局 顺炮直车夹马起象保马胜车局
第三十一局 顺炮直车破横车巡河车局
第三十二局 顺炮直车破横车局
第三十三局 顺炮直车挂角马局
第三十四局 炮破相缠角马局
二、饶子类
第三十六局 饶左马顺手炮局
第四十六局 饶双马得先巡河炮破单提马局
第三部分 清代时期棋谱
《王氏梅花谱》
前集 饶先三卷
卷上 屏风马破当头炮类
第一局 破巡河车吃卒用炮打象
第二局 破炮先去象后上三路马
第三局 破炮打象后换士上右马
卷中 当头炮破过宫炮类
第一局 横车破巡河车平七吃卒
卷下 当头炮破转角马类
第一局 取中兵压马头破上右士
后集 得先三卷
卷中 顺手炮横车攻直车类
第一局 攻直车过河捉马士角炮
卷下 逆手炮类
第一局 巡河车攻车守河口兑兵
《无双品》
第一局 破当头炮及过河车去卒后退一着法
第二局 破当头炮及过河车去卒后平二着法
第三局 破当头炮及过河车去卒后退二着法
第四局 破当头炮及过河车去卒后平二
《会珍阁绿榕桥》
第一局 屏风马抵当头炮直车
第二局 屏风马抵当头炮进中兵
第三局 屏风马抵当头炮进三路兵
第四局 屏风马抵当头炮进七路兵
第五局 屏风马抵当头炮进马
第六局 屏风马抵当头炮夹马
《吴兆龙象棋谱》
第一局 让刘尚龄单先第一局“吴胜”
第二局 让刘尚龄单先第二局“吴胜”
第三局 让刘尚龄单先第三局“吴胜”
第八局 让施嘉谟单先第一局“吴胜”
《崇本堂梅花秘谱》
卷上 得先
第二局 得先横车鸳鸯马破右单提马局
第六局 得先直车破直车局
第八局 得先顺炮直车破横车局
第九局 得先列手炮局
卷下 饶先
第十局 屏风马破当头炮局
第十三局 屏风马局
《梅花泉》
上卷
第1局 当头炮横车鸳鸯马进中兵屏风马与化当头炮横车局
第2局 当头炮右横左直车鸳鸯马进中兵屏风马与横车右炮巡河左炮击当头马局
第5局 屏风马直车弃卒争先与当头炮直车右炮巡河弃右车局
第9局 单提马炮二平三、三进卒与当头炮鸳鸯马、四进中兵弃马争先局
中卷
第1局 夹马炮横车鸳鸯马进中兵破士角炮直车左单提马局
第3局 当头炮鸳鸯马进中兵双横车破士角炮直车右单提马
第11局 顺手炮横车进七兵出马破直车右进背士局
第12局 顺手炮横车进七兵出马破巡河车右进背士局
第13局 夹马炮直车进中兵破左单提马局
下卷
第1局 (让双先)顺手炮吐士角直车破直车进中兵局
第3局 (让右炮)应炮直车破当头炮局
第4局 (让左马)当头炮横车盘头马进中兵破左单提马局
第9局 (让左马、一先)当头炮横车用马炮进中卒破屏风马直车局
第11局 (让右马、一先)顺手炮横车马前三拱卒破夹马炮直车撤当头炮局
第12局 (让双马)应当头卒不打出林车破列手炮局
第13局 (让双马)同上例双直车当头炮破左单提马局
第14局 (让双马)应当头卒不打出林车破象局
第18局 (让左车)顺手炮直车破横车局
《郑氏梅花谱》
第1局 屏风马对攻当门炮
第3局 当门炮对攻屏风马
第5局 顺炮直车攻横车
第6局 顺炮横车对攻直车
第10局 列炮对攻双直车
第11局 顶头卒对攻一兵抢三先
第12局 屏风马对攻穿宫马
《吴氏梅花谱》
第一局 让先屏风马破当头直车局
第五局 让先屏风马破士角马局
《善庆堂重订梅花变》
卷一 得先
第一局 当头炮直车破屏风马(共25变)
第三局 当头炮破屏风马直车(共8变)
第四局 当头炮横车破屏风马进炮(共11变)
卷二 让先
第一局 屏风马破当头炮横车(共20变)
第三局 屏风马破当头炮活捉车(共17变)
第四局 屏风马破当头炮直横车(共16变)
卷三 杂局
第一局 单提马破屏风马
第二局 破仕相进平车
第三局 破进兵局
第四局 破过宫炮局
《石杨遗局》
第一局 屏风马巡河炮抵当头炮
第二局 屏风马抵右当头炮局
第七局 屏风马抵左当头炮
第十二局 对兵局
《反梅花谱》
第1局 当头炮直车破屏风马局
第2局 当头炮破屏风马起着进兵局
第3局 顺炮直车破横车局
第8局 横车破直车仕相局
附录
一、象棋开局四要
二、象棋布局的大致种类
前言/序言
本书介绍诠正了《事林广记》、《自出洞来无敌手》、《适情雅趣,全局(含金鹏十八变、橘中秘·全局、韬略元机、象棋满盘谱等)》、《王氏梅花谱》、《无双品》、《会珍阁绿榕桥》、《吴兆龙象棋谱》、《崇本堂梅花秘谱》、《梅花泉》、《郑氏梅花谱》、《吴氏梅花谱》、《善庆堂重订梅花变》、《石杨遗局》、《反梅花谱》等全局棋谱。笔者采取原变与诠注并存,尽量按原变先后顺序进行编排,在编写上采取“夹叙夹评”与“标记尾注”相结合,力图层次清楚,结构醒目,并在每局棋末指出“全局致胜要点”,棋局前面列出布局类型,便于广大棋友研究古代全局、了解古代棋艺、提高棋技。
《事林广记》成书于南宋,作者陈元靓,是一部百科型的古代民间类书。该书象棋部分仅刊有全局二局,残局一局。
《自出洞来无敌手》又名《梅花五字变》,由于年代久远和棋术诡秘多变,许多象棋研究家对其情有独钟。中国象棋古谱研究权威刘道平先生、张雄飞先生,分别在1961年5期、8期的《象棋》月刊上撰文,对《梅花五字变》的成书年代进行考证,他们或根据钱牧斋(生于明万历十年)著《绛云楼书目》记载推断其应在明中叶成书,或根据赵琦美(生于明嘉靖四十三年)著《脉望馆书目》佐证其应在元代刊印。我国棋艺研究者如佟醒华等人经过研究发现,许多著名布局如“信手炮”、“列手炮”、“入手炮”、“出手炮”、“盘头马”、“屏风马”以及经典残局“虎穴得子”、“双马饮泉”、“海底捞月”、“韩信将兵”等追根寻源,最后竟都到了《梅花五字变》上,可见《梅花五字变》在中国象棋史上的地位非同寻常。
《适情雅趣》书内有全局研究和残局研究,本书主要收录了其全局部分与流传的《金鹏十八变》《橘中秘·全局》《韬略元机》《象棋满盘谱》等棋谱,几谱内容存在雷同。谱里斗炮局占了很大的篇幅,从这可见当时顺手炮为流行的布局。棋界均认同“适谱”已初步揭示了象棋的基本规律。千百年来,无数象坛高手竭尽智慧角逐枰场,在漫长的象棋史上写下了一篇篇输攻墨守的精彩篇章,其中最为夺目的当推明清以来的梅橘争雄篇了。梅橘争雄是马炮争雄的雅称。“橘”指明末朱晋桢所著的《橘中秘》棋谱,“梅”指清代王再越所编的《梅花谱》棋谱。“橘”谱主述先手当头炮必胜的秘诀,而“梅”谱则主述后手屏风马必破当头炮的妙法,故而梅橘也就成了马炮的代称。以炮为核心的布局阵式与以马为核心的布局阵式,究竟孰优孰劣,自明清以来已争斗了三百余年,结果仍是难分上下。直至今日象坛角力的主流仍未超出梅橘之争的范畴。
《王氏梅花谱》(又称“梅花谱”)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象棋“瑰宝”。由清代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1年)王再越著,分前、后两集,系统介绍了车、马、炮的各种奇妙走法,书中理论与棋技相结合,夹叙夹评,关键处插以棋图以突出全局棋的主要线路,对象棋爱好者提高布局水平大有裨益。它所载屏风马八局,细微、深刻、精巧,如行云流水,奇妙之极。
《无双品》,书名是林幼如所题,内容系武进周廷梅改编王再越所著《梅花谱》中的八局“屏风马破当头炮”,增加的四局及20个变着,丰富和发展了“中炮过河车对屏风马”的各种战阵变化。每局冠以题名,末后继以评语,篇端原序数首,并有幼如跋言题于其后,略言:“尝闻国手周廷梅所著象棋数十卷,学者宝之,红羊劫后,不可复得,近于史小谷大令处,得见是谱,谓系周氏改编原本,余爱不忍释,假以缮录,云云——近得蛟川钱梦吾君所藏之周廷梅遗著屏风马四局,想为周子改编梅花谱之所增部分,硕果仅留,弥足珍贵,校订既毕,肃书其签曰《无双品》戊子冬国光楼主人林幼如谨识。”
《会珍阁绿榕桥》是在网上流行的一本书,原本笔者也未曾见到。该谱拥有者是一位曾在《扬子象棋》、《上海象棋》、《北方棋艺》上刊登过“棋书调剂”广告的棋友。
《吴兆龙象棋谱》(有谱称:吴绍龙)相传为清乾隆时古吴(苏州)嵇山象棋名手吴兆龙弈局,成书年月不详。原谱共有26局,今存16局,其中让单先十四局、让两先二局;布局类型为挺兵局十局,中炮攻屏风马六局。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时名手对局的梗概。原仅手抄本流传,后收入近人谢侠逊所辑的《象棋谱大全》。吴兆龙是怎样的一个人?没有找到考证的资料,只知他是当时著名的棋手,曾经校阅过《心武残编》。原书有一篇序言,提到了他和这本棋谱的抄传情况。
《棋局演进:从历史长河到当代锋芒》 本书并非对某一部特定古谱的集成,而是以一种更宏观的视角,探寻中国象棋布局思想的演变脉络与发展趋势。我们将目光投向历史的长河,回溯象棋布局的起源,考察历代名局与经典棋谱中蕴含的智慧,分析那些历经岁月洗礼而依然闪耀的布局套路。 第一章:象棋布局的源起与早期发展 在中国象棋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布局作为开局阶段的核心战略,始终是棋手们攻城略地的先锋。早期象棋的诞生,必然伴随着对棋子走法和攻防配合的初步探索。本章将尝试追溯象棋布局思想的萌芽,探讨在文献稀少或已失传的古代,棋手们是如何在实践中摸索出基本的开局原则。我们将结合现存的早期棋谱片段,分析当时流行的战术思想,例如对中路控制的重视,对兵线推进的策略,以及对盘面均衡的初步理解。 古代文献的蛛丝马迹: 尽管直接的象棋布局古谱流传至今者不多,但我们可以从其他历史文献中窥探蛛丝马迹。例如,宋元时期的笔记、杂剧,甚至诗歌中,偶尔会提及象棋活动,并可能隐约透露出当时的下棋风格。这些零散的记载,虽然难以构成完整的布局体系,却为我们勾勒出象棋布局发展的早期轮廓。 早期棋谱的风格解析: 即使是现存的早期棋谱,其内容也可能侧重于实战对局的记录,布局部分的论述相对简略。然而,通过对这些对局的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出当时棋手们对某些开局的偏好,以及他们是如何组织进攻和防守的。例如,一些棋谱可能展现出对“过宫炮”或“士角炮”等早期经典布局的倾向,并分析其优劣之处。 地域性与文化影响: 象棋作为一项普及性极高的民间活动,其布局思想的发展也必然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棋风差异,可能催生出各自独特的布局风格。本章将尝试探讨这些地域性因素,以及它们是如何渗透到象棋布局的演变之中。 第二章:名谱荟萃与经典布局的形成 随着象棋的普及和理论研究的深入,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经典棋谱应运而生,它们如同一座座宝库,为后世棋手提供了丰厚的养料。本章将聚焦于中国象棋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棋谱,并深入剖析其中蕴含的经典布局。 《梅花谱》与《石室秘传》的价值: 提及《梅花谱》和《石室秘传》等早期重要棋谱,它们不仅记录了大量的对局,更重要的是,其中对一些经典的布局套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我们将重点分析这些谱中介绍的布局,例如“金钩玉马”、“仙人指路”等,考察其核心思路、变化路径以及在当时棋坛的地位。 “飞象”与“士角炮”的演变: 围绕着“飞象”和“士角炮”等几个最古老、最基础的开局,我们将追溯它们的起源,并梳理它们在不同时期、不同棋谱中的发展和变化。分析这些布局是如何从最初的雏形,逐渐演变成更为复杂、更具战术性的体系。 布局的“套路化”与“系统化”: 早期棋谱的出现,标志着象棋布局开始走向“套路化”和“系统化”。本章将探讨这种趋势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对象棋整体水平的提升起到的关键作用。我们会分析棋谱中是如何通过“变例”和“飞刀”来丰富布局的内涵,并增加对弈的变数。 第三章:近代象棋的革新与布局理论的深化 进入近代,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交流的深入,象棋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新的棋手、新的理论、新的比赛形式,共同推动着象棋布局的革新与深化。 “江湖棋客”的实战智慧: 在近代象棋界,涌现出大量技艺高超的“江湖棋客”,他们的实战经验和独到见解,为象棋布局注入了新的活力。本章将回顾这些棋手的贡献,分析他们是如何在传统布局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具攻击性、更富变化的实战招法。 《象棋总谱》等巨著的贡献: 像《象棋总谱》这样的巨著,汇集了当时象棋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各种布局进行了更为详尽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将重点解读这些著作对经典布局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它们如何为现代象棋理论奠定基础。 “过宫炮”与“对角炮”的演变: 聚焦于“过宫炮”和“对角炮”等在近代得到极大发展的布局,分析其变化的丰富性,以及它们是如何成为棋手们手中锋利的武器。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布局在不同变例下的攻防要点,以及破解之道。 布局的“活棋”理念: 近代象棋理论更加强调布局的“活棋”理念,即在保证基本盘面的同时,力求棋子的灵活性和进攻的效率。本章将分析这一理念是如何体现在各种布局的变化中的,以及它如何改变了棋手们的布局思路。 第四章:现代象棋的布局格局与发展趋势 进入当代,象棋的理论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计算机的引入更是对布局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本章将聚焦于现代象棋的布局格局,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仙人指路”的现代演绎: “仙人指路”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布局,在现代棋坛依然被广泛运用。本章将分析现代棋手们是如何在“仙人指路”的基础上,发展出更具攻击性和针对性的变化,以及如何利用现代理论来破解对手的“飞刀”。 “五七炮”与“单提马”的战术博弈: “五七炮”和“单提马”等布局,以其独特的战术风格,在现代棋坛占据重要地位。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两种布局的核心战术思想,探讨它们在不同局面下的优劣势,以及棋手们是如何通过精妙的招法来驾驭这些布局。 计算机对布局研究的推动: 现代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为象棋布局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本章将探讨计算机在布局理论发展中的作用,例如如何发现新的变化、验证旧的理论,以及如何帮助棋手们更深入地理解布局的精髓。 现代棋手的创新与突破: 顶尖棋手们在比赛中不断创造新的布局变化和战术组合,为象棋理论的进步贡献力量。本章将选取一些现代顶尖棋手的代表性对局,分析他们是如何在经典布局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及这些创新对未来象棋布局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布局的“个性化”与“反套路”: 随着理论的成熟,现代棋手们越来越注重布局的“个性化”和“反套路”。本章将探讨这种趋势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对提升棋手的临场应变能力和创造力所起到的作用。 第五章:布局的深层哲学与对弈智慧 象棋布局不仅仅是棋子的摆布,更是战略思想、战术谋划与人生哲学的体现。本章将从更深层次的视角,探讨象棋布局所蕴含的智慧。 “开局定局”的辨证思维: 象棋开局的至关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开局定局”并非绝对。本章将探讨开局与中残局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在劣势开局中寻找翻盘的机会,如何在优势开局中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攻守平衡”的艺术: 任何优秀的布局都离不开攻守平衡的理念。本章将分析如何在布局阶段实现攻守的有机结合,如何在追求主动进攻的同时,又能有效防范对手的威胁。 “大局观”与“全局棋”: 象棋布局的最高境界在于拥有“大局观”,能够从全局出发,制定长远战略。本章将阐释如何培养和提升棋手的“大局观”,以及如何将局部优势转化为全局的胜利。 从布局到人生的启示: 象棋布局中的许多原则,例如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灵活变通、坚韧不拔等,都能在人生中找到共鸣。本章将尝试从象棋布局的视角,探讨其对人生智慧的启示。 本书旨在为广大象棋爱好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象棋布局发展脉络的视角,而非仅仅停留在对某一类布局的孤立研究。我们希望通过对历史的回溯、理论的梳理和实践的分析,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象棋布局的精髓,提升自身的棋艺水平,并在对弈中领略中国象棋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