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去过协和医院挂号的准妈妈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挂号难,协和挂号更难!为了让每位准妈妈都能获得协和专家的贴身指导,我们特意组织了一支专家团队。协和妇产科主任医师马良坤、营养科主管营养师李宁、儿科主任医师丁国芳,从孕期到育儿,翻开书,你就能和专家团队零距离交流。
在协和妇产科的第20个年头,马良坤主任成功晋级为高龄二胎准妈妈,她将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和亲身体验传递给上万准妈妈,希望她们在十月孕程里不会感到无所适从。正如她在微信公众号上说的那样:“美好从不提前赴约,生命从不轻易降临,20年坚持,只为看到接生后那抹微笑。”
得知自己怀孕的那一刻,准妈妈们或许会有这样的矛盾心理:既想让宝宝吸收充分的营养,又害怕体重失控身材走形。李宁营养师告诉准妈妈,只要根据胎宝宝的发育摄取营养,同时进行科学的孕期体重管理,准妈妈会长胎不长肉。
丁国芳主任30多年来一直坚守在儿科临床第一线,她深爱每个降临到这个世间的小天使。怎么喂养宝宝,怎么护理宝宝,宝宝生病了怎么办……新手爸妈的疑惑在丁主任的专业指导下都会一扫而光。
在协和专家的指导下,相信准妈妈们能够轻松度过这段不同寻常的幸福时光!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由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营养科、儿科三大专家倾情打造的孕产育儿经典大百科!
孕前准备全知道。告别过去那种顺其自然怀孕的观点,协和专家教你做好详细的孕前准备,调整身心状态,做有备而孕的准爸妈。
妈妈宝宝变化,每周详细记录。40张宝宝发育图,解读妈妈宝宝每周的变化,使你轻松掌握胎宝宝各阶段发育情况。
明明白白做产检。每次产检时间、重点产检项目详细呈现,配以真实产检报告单,方便你对照查看宝宝的健康状况。
一人吃,两人补。协和营养师根据每月胎宝宝变化,推荐当月应重点补充的营养素,并有100道孕期推荐食谱,教你长胎不长肉。
另外,每月罗列生活保健、运动、心理健康、职场准妈妈须知、准爸爸必看、不适与用药……协和三大专家为你360度超详细解读孕期。
当然,本书不仅仅指导你健康顺利地度过40周的艰辛孕程,还有分娩、坐月子常识和新生儿护理知识,你所关心和疑惑的在书里都能得到解答。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儿科、营养科专家全程护航,让你踏踏实实做妈妈!
作者简介
马良坤,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教授从事妇产科工作20年,以她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亲和的感染力,接诊每一位准妈妈。在围产保健、产科的合并症和并发症、产科健康教育、孕期体重管理以及遗传咨询、产前筛查和诊断等方面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医师执业证书编码:110110000009002
丁国芳,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教授长期工作在临床第一线,从事儿科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临床经验丰富。特别是在新生儿疾病、新生儿黄疸、早产儿急救和护理、婴幼儿营养和喂养、普通小儿内科疾病的诊治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医师执业证书编码:110110000009057
李宁,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主管营养师全国妇联“心系好儿童”项目专家从事营养工作20余年,在孕产妇、婴幼儿饮食指导及治疗方面经验丰富。多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生活栏目进行科普宣教。承担协和医科大学及首都医科大学的营养学教学工作,为培养新一代营养师做出不懈努力。卫生部临床营养专业职称证书编码:20110132-0009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妈妈孕期和产后遇到的几乎所有问题,都能在此找到答案。
——上海红房子妇产科医院副主任医师王凌
根据每月胎儿的发育情况及所需的营养素,提供详细的饮食计划。
——江苏省人民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徐冬连
协和团队专业且详细的宝宝喂养和护理知识,给新手爸妈贴心的指导。
——妈妈帮学堂
目录
PART 1 孕早期
备孕
优生知识
最佳生育年龄
受孕的最佳时段
受孕的最佳姿势
疫苗接种的注意事项
孕前3~6个月全面检查
女性孕前检查项目
……
新生命的孕育过程
生命的起始——卵子和精子
受精卵在子宫“安家”
……
准妈妈营养准备
准爸爸营养准备
准爸爸饮食指导
房事前不宜吃得太油腻
准爸爸也要控制体重
……
二胎备孕
生二胎最好不超过35岁
要有详细的孕前准备
一胎没问题,二胎检查不可忽视
……
高龄准妈妈备孕
高龄准妈妈要做好孕前准备
孕前检查,让风险降到最低
决定要宝宝就不要再拖延
……
生活准备
心理准备
孕前胎教
影响怀孕的烦恼事
孕1月(1~4周)
胎宝宝变化
准妈妈变化
体重管理
本月产检
孕1月的自我检测
重视孕早期检查
避免做一些不必要的检查
孕期产检表
营养与饮食
孕1月营养饮食指导
本月重点营养素
特别关注 孕1月不宜吃什么
……
健康食谱推荐
花样主食 红枣鸡丝糯米饭
牛肉饼
美味汤羹 奶酪蛋汤
乌鸡滋补汤
滋补粥 香菇蛋花粥
牛奶核桃粥
……
生活保健
职场准妈妈须知
情绪调节
孕1月运动
准爸爸必看
孕1月胎教
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写胎教日记
“幽默小天地”
……
常见不适与用药
轻微感冒发热无需用药
下腹疼要警惕
?孕2月(5~8周)
……
PART 2 孕中期
PART 3 孕晚期
PART 4 产后
分娩
坐月子
新生儿(0~1个月)
附录:宝宝安全与家庭急救常识?
版权页
精彩书摘
二胎备孕
80后、90后大都是独生子女,尽管从小独占整个家庭的爱,但却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相信你们中的很多人都想生个二胎,让自家宝宝有个玩伴。
备孕二胎更要做孕检。现在你的身体状况已经和备孕第一胎时有了很大的不同。尽管第一个宝宝很健康,备孕二胎也不能忽视孕前检查。把另一个新生命带到这个世界,参与他的成长是一件让人感到幸福的事。想生
二胎的准爸妈,抓紧机会吧!
生二胎最好不超过35岁
你超过35岁了吗?如果你已经超过35岁就属于高龄产妇。尽管是二胎,生育年龄最好也不要超过35岁。一旦超过35岁,由于卵子的持续老化,生育能力与年龄的增长成反比,这种衰老不可逆转。因此,是否能生二胎不能由着性子来,而要依靠孕前评估,年龄越大越需要做孕前评估。
要有详细的孕前准备
充分科学的备孕犹如高楼大厦的地基一样重要,如果你们想要孕育健康的二胎宝宝,一定要有详细的孕前准备。
生育能力评估:准备怀孕前到相关医院,根据年龄、健康情况、既往病史、生活方式、职业状况等,进行一个综合的生育能力评估。评估是否存在孕前高危生育因素,并根据评估结果积极进行试孕时间调整和进一步孕前检查。
孕前检查:包括一般体格检查、生殖器官检查、TORCH全套检查、感染类指标、染色体检查等。如有需要,还应进行如甲状腺功能检测、心脏等的检查;身体及心理调整,在排除影响受孕的疾病的同时,还要积极锻炼身体,健康饮食,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一胎没问题,二胎检查不可忽视
生第一个宝宝前已经做过孕前检查了,备孕二胎就没必要再做检查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虽然每个人的血型是固定的、遗传性家庭病的有无也是确定的,但其他项目的检查结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备孕二胎时如果年龄超过35岁,孕后发生早产、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问题的概率就会增大,分娩的风险也会提高。所以,备孕二胎要重视孕前检查。
剖宫产妈妈何时要二胎
一般来说,剖宫产妈妈身体完全恢复需要2~3年的时间,因个人体质及身体状况的不同会相应延长或缩短。
总的来说,间隔3年比较保险。第一胎是剖宫产的准妈妈要第二胎时应该注意:
1.在第2次怀孕时一定要按时进行产前检查,平时要注意是否有宫缩、子宫是否敏感、子宫瘢痕部位是否有压痛等现象。
2.准妈妈最好比预产期提前住院待产,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再次分娩应以剖宫产为宜。第1次剖宫产术后再孕的准妈妈,第2次分娩选择剖宫产,比阴道分娩安全。
顺产后多久可以生二胎
顺产对身体的伤害较小,如果没有侧切,子宫没有伤口,理论上只要月经恢复正常就可以怀孕了。但是建议不要太快,因为身体和子宫都需要一个休息和恢复的过程,而且宝宝还小,需要细心地照顾。一般建议顺产1年后考虑再怀孕。如果第一胎早产,一定要让你的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调养,各系统功能恢复正常,才能为胎宝宝提供充足的营养供给,保障胎宝宝在妈妈体内的正常发育和成长。所以,为了妈妈和宝宝的健康,早产后的女性要坚持避孕,让母体得到充分的休养后再怀孕也不迟。
……
《现代医学前沿:肿瘤免疫治疗的突破与挑战》 图书简介 聚焦抗癌新纪元:深入解析肿瘤免疫治疗的科学原理、临床应用与未来前景 《现代医学前沿:肿瘤免疫治疗的突破与挑战》是一部系统、深入探讨当前癌症治疗领域最具革命性进展——肿瘤免疫治疗的专业学术著作。本书旨在为肿瘤科医师、免疫学家、生物医学研究人员以及对前沿医疗技术感兴趣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全面、权威且具有前瞻性的知识平台。 本书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肿瘤免疫治疗的理论基础、主要技术平台、临床实践中的复杂考量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力求在宏观把握与微观机制解析之间取得完美平衡。 第一部分:肿瘤免疫学的基石与肿瘤微环境解析 本部分作为全书的理论基础,详细阐述了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肿瘤细胞的内在机制,并剖析了肿瘤赖以生存和逃避免疫监视的复杂环境。 第一章:免疫监视与肿瘤逃逸机制 深入讲解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树突状细胞(DC)等关键免疫细胞在抗肿瘤反应中的功能。重点阐述肿瘤细胞如何通过表达免疫检查点分子(如PD-L1、CTLA-4)、分泌免疫抑制因子(如TGF-$eta$、IL-10)以及招募髓源抑制细胞(MDSC)和调节性T细胞(Treg)来实现免疫逃逸。 第二章:肿瘤微环境(TME)的复杂图谱 详细描绘TME的组成成分,包括肿瘤细胞本身、基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免疫细胞浸润模式(热肿瘤与冷肿瘤的区分)。本章特别关注TME中缺氧、酸中毒等物理化学因素如何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和药物渗透效率。 第三章:肿瘤抗原与个体化免疫应答 探讨肿瘤特异性抗原(TSA)和肿瘤相关抗原(TAA)的鉴定方法,如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蛋白质组学技术。讨论新抗原(Neoantigens)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及其在指导个体化疫苗设计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免疫治疗的核心技术平台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系统性地介绍了目前临床应用及研发中的几大主流免疫治疗技术,并对每种技术的优势、局限性及优化策略进行了深入剖析。 第四章:检查点抑制剂(ICI)的精准应用 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免疫疗法。详细解读抗PD-1、抗PD-L1、抗CTLA-4抗体的作用机制、药物代谢动力学,以及在不同癌种(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肾细胞癌等)中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推荐剂量。同时,深入探讨原发性耐药和获得性耐药的分子机制。 第五章:细胞免疫疗法:CAR-T与TCR-T技术 详细介绍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的工程化过程,从靶点选择、慢病毒/逆转录病毒载体构建到体外扩增和回输。重点讨论实体瘤中CAR-T面临的挑战,如抗原异质性、TME抑制、以及“趋向性”不足。对T细胞受体(TCR)基因工程技术在治疗实体瘤中的潜力也进行了展望。 第六章:肿瘤疫苗与免疫刺激疗法 系统梳理了基于肽段、蛋白质、核酸(mRNA/DNA)和树突状细胞(DC)的肿瘤疫苗策略。强调了佐剂在增强免疫应答中的关键作用。同时,探讨了I型干扰素、TLR激动剂等免疫刺激分子在联合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第七章:溶瘤病毒(OVs)疗法的新篇章 阐述溶瘤病毒如何通过直接裂解肿瘤细胞和间接激活全身性免疫反应的双重机制。分析了当前临床试验中的主流病毒载体(如腺病毒、痘病毒)的改造方向,特别是如何将溶瘤病毒作为“活体药物工厂”来递送免疫共刺激分子或细胞因子。 第三部分:临床实践中的挑战与综合策略 本部分聚焦于将前沿技术转化为有效临床实践所必须面对的复杂问题,强调多学科合作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第八章:免疫治疗相关不良事件(irAEs)的管理 irAEs是免疫治疗显著的副作用。本书详尽分类讨论了皮肤科、消化科、内分泌科、神经科等系统性irAEs的表现、病理生理机制以及基于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的阶梯式管理方案。强调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的重要性。 第九章:生物标志物:预测疗效与毒性的关键 深入分析目前用于预测ICI疗效的关键生物标志物,包括PD-L1表达水平、肿瘤突变负荷(TMB)、微卫星不稳定性(MSI)/错配修复缺陷(dMMR)等。此外,探讨了循环肿瘤DNA(ctDNA)、外泌体和肠道菌群在监测治疗反应和预测耐药中的新兴作用。 第十营:联合治疗:突破免疫治疗平台限制 鉴于单药治疗的局限性,本书将大量篇幅用于探讨联合治疗策略的科学逻辑: 免疫-免疫联合: 如ICI与细胞因子、ICI与溶瘤病毒的协同增效。 免疫-化疗/放疗联合: 探讨放化疗如何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释放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来“加热”冷肿瘤,增强免疫原性。 免疫-靶向药物联合: 讨论激酶抑制剂如何通过调节TME或影响免疫细胞功能来增强免疫检查点阻断的效果。 第四部分:未来展望:前沿技术与转化医学 第十一章:个性化疫苗与AI驱动的药物开发 展望下一代肿瘤疫苗,特别是基于个体新抗原的mRNA疫苗技术。探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如何在海量基因组、蛋白质组数据中筛选高效靶点、优化联合治疗方案以及预测患者预后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 第十二章:免疫治疗在早期和辅助治疗中的地位 探讨免疫疗法从晚期治疗向早期、新辅助或辅助治疗领域拓展的临床试验数据,分析其在降低复发风险、实现长期无病生存方面的潜力与挑战。 本书特色与受众 深度与广度兼备: 既有分子机制层面的精细解析,也有临床指南层面的实用指导。 前沿性强: 紧跟全球顶级学术会议(ASCO, ESMO, AACR等)的最新研究进展。 图文并茂: 配备大量高质量的机制图、临床决策流程图及数据分析图表,辅助理解复杂概念。 本书是肿瘤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在快速发展的免疫治疗领域保持领先地位的必备参考书。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全面掌握肿瘤免疫治疗的理论框架、操作要点和前瞻性思维,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癌症患者的临床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