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蔬菜品种志

广州蔬菜品种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自珠,张华 著
图书标签:
  • 蔬菜
  • 广州
  • 品种
  • 农业
  • 园艺
  • 植物学
  • 地方志
  • 岭南
  • 栽培
  • 蔬菜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东科技出版社
ISBN:978753596512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026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16
字数:475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广州蔬菜品种志》为广州地区首部关于蔬菜品种资源的学术专著,为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联合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等多家科研单位近百位专家学者历时四年的科研结晶,全面反映了广州地区近二十年来蔬菜品种变化的新面貌。
  全书中英文对照,内容详实,专业性强,图片精美,版式美观,具有非常强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内容简介

  《广州蔬菜品种志》以精炼的文字介绍了白菜类、甘蓝类、芥菜类、绿叶菜类、瓜类、豆类、茄果类、根茎类、薯芋类、葱蒜类、香辛类、水生蔬菜类、多年生和杂类蔬菜、食用菌类、菜用玉米等15类127种375个品种,包括名特产蔬菜品种,早熟、高产、优质、抗逆、抗病以及适合出口品种。全部品种均选配了丰富精美的彩色照片。前言、编写说明、目录、各种蔬菜简介和品种名称均有英文对照。还以附录的形式收录了广州蔬菜产销概况、主要名特产蔬菜营养成分等。
  主要亮点:
  编研团队强大,为广州市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科院等多家科研单位近百位专家学者智慧结晶。
  内容详实,文字精炼,中英文对照,融科学性、学术性、工具性于一体。
  图片精美,选配图片近千幅,完美逼真展现了每一品种的性状。
  编排科学、系统,收录品种齐全。

作者简介

  刘自珠,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推广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张华,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州市优秀专家。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广州蔬菜品种志》的编研和出版,是广东蔬菜界重要的科研成果,凝聚了省内外众多蔬菜专家学者的智慧结晶,全书科学性、权*性、系统性强,对促进广东乃至全国蔬菜种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而促进我国蔬菜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该书可供国内外蔬菜生产、科研、教学、推广及蔬菜种子企业等部门和个人参考。
  ——刘厚诚(华南农业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广州蔬菜品种志》为广东省内数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近百位专家学者精心打造的学术成果,其编研出版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首先要系统梳理广州地区的蔬菜品种,其次要深入田间地头挖掘地方优质资源、收集选育的新品种,同时要拍摄大量能反映品种特征特性的照片。该书的出版,对发展现代化蔬菜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王瑞江(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目录

一、白菜类
菜心/002
小白菜/013
大白菜/018
二、甘蓝类
芥蓝/022
花椰菜/028
青花菜/032
西兰薹/036
结球甘蓝/039
抱子甘蓝/043
羽衣甘蓝/044
三、芥菜类
叶用芥菜/046
结球芥菜/049
根用芥菜/050
四、绿叶菜类
蕹菜/052
莴苣/056
皱叶莴苣/058
长叶莴苣/059
结球莴苣/061
茎用莴苣(莴笋)/061
苦荬菜/062
苦苣/064
菠菜/066
茼蒿/068
芹菜/070
苋菜/073
落葵/076
叶菾菜/079
枸杞/081
千宝菜/083
银丝菜/083
芝麻菜/084
番杏/084
冬寒菜/085
香麻叶/085
益母草/086
藤三七/086
菊花脑/087
一点红/087
马齿苋/088
鱼腥草/088
紫背菜/089
珍珠菜/089
人参菜/090
无瓣蔊菜/090
刺芫荽/091
车前草/091
野苋/092
番薯叶/092
观音菜/092
五、瓜类
丝瓜/094
有棱丝瓜/094
普通丝瓜/103
苦瓜/105
节瓜/113
冬瓜/121
瓠瓜/125
黄瓜/128
南瓜/134
越瓜/137
西葫芦/139
佛手瓜/142
六、豆类
长豇豆/144
菜豆/151
豌豆/155
四棱豆/160
菜用大豆/162
七、茄果类
茄子/164
辣椒/173
牛角椒/175
线椒/178
朝天椒/179
甜椒/180
辣椒叶/181
番茄/182
大番茄/184
樱桃番茄/188
八、根茎类
萝卜/192
胡萝卜/196
九、薯芋类
芋/198
马铃薯/200
沙葛/202
葛/203
姜/205
山药/207
大薯/209
紫薯/210
十、葱蒜类
分葱/212
大葱/215
大蒜/217
薤/219
韭/221
十一、香辛类
罗勒/224
香茅/224
薄荷/225
香花菜/225
紫苏/226
芫荽/228
山柰/230
迷迭香/230
球茎茴香/231
莳萝/231
欧芹/232
香蜂草/232
艾叶/232
十二、水生蔬菜类
莲藕/234
茭白/238
慈姑/239
菱/241
荸荠/242
豆瓣菜/244
水芹/246
十三、多年生和杂类蔬菜
黄花菜/248
竹笋/249
黄秋葵/252
夜香花/255
霸王花/256
鸡肉花/258
十四、食用菌类
草菇/260
香菇/261
金针菇/262
蘑菇/262
平菇/263
茶树菇/263
鸡腿菇/264
杏鲍菇/264
木耳/265
猴头菇/265
鸡枞菌/266
香魏蘑/266
十五、菜用玉米
甜玉米/270
糯玉米/278
附录
附录1 广州蔬菜产销概况/281
附录2 广州气候概况/286
附录3 广州主要名特产蔬菜营养成分/287
附录4 广州蔬菜主要病虫害与防治简介/288
参考文献/292

《岭南蔬香:广州特色蔬菜图鉴与文化溯源》 一、 图书概述: 《岭南蔬香:广州特色蔬菜图鉴与文化溯源》是一部旨在全面梳理、记录和推广广州地区特色蔬菜的科普读物。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广州及周边地区在悠久历史发展中孕育出的独特蔬菜品种,不仅涵盖了它们的形态特征、栽培技术、营养价值,更着力挖掘了这些蔬菜背后蕴含的地域文化、历史传说、民间智慧以及与广州人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饮食习俗。本书旨在成为一本集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和文化传承性于一体的权威参考,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份关于广州蔬菜的深度指南。 二、 内容构成: 本书主体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核心部分: 1. 广州特色蔬菜的系统性梳理与分类: 地域限定与界定: 明确本书所指的“广州特色蔬菜”范围,主要包括在广州市行政区域内(包括各区县)长期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具有一定产量和影响力的蔬菜品种。同时,也适当收录在历史上与广州紧密关联、对广州饮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周边地区特色蔬菜。 分类体系: 采用科学且易于理解的分类方法,将广州特色蔬菜大致分为: 叶菜类: 如本地生菜、芥菜(细叶芥、大叶芥、雪里蕻等)、白菜(本地白菜、菜心等)、菠菜、空心菜、莧菜(红苋、绿苋)、乌塌菜、茼蒿等。 瓜果类: 如本地番茄、黄瓜(广州本地瓜)、苦瓜(大顶苦瓜、雷公瓜等)、节瓜、冬瓜、南瓜、丝瓜、茄子(本地长茄、矮茄等)、辣椒(本地尖椒、朝天椒等)等。 根茎类: 如萝卜(广州白萝卜、樱桃萝卜等)、姜(本地姜)、芋头(本地芋)、马铃薯(部分优良品种)、白薯(番薯)等。 豆类: 如豇豆、四季豆、荷兰豆(部分本地化品种)、毛豆、黄豆(部分食用豆)等。 菌菇类: (若包含)如本地种植的香菇、平菇等。 其他类: 如本地葱、蒜、芫荽(香菜)、韭菜、本地白菜苔等。 重点品种深度解析: 针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濒临失传或具有独特价值的品种,进行重点介绍,如被誉为“东方之珠”的某个地方特产绿叶蔬菜,或某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特色瓜果。 2. 各品种的详尽图文介绍: 高清实物照片: 每一种蔬菜都配有高质量、多角度的实物照片,清晰展示其植株形态、叶片、花朵、果实(若有)、根系(若适用)等关键特征,以及不同生长阶段(幼苗、成熟期)的形态变化。 形态特征描述: 详细描述每种蔬菜的学名、别名、科属、形态特征(如植株高度、叶片形状、颜色、质地、花色、果实大小、形状、颜色、成熟期等)。 栽培要点与技术: 介绍适宜的生长季节、土壤要求、播种或育苗方法、田间管理(如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以及采收方法。特别强调适合广州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栽培技巧,可能包含一些传统的人工耕作方法。 营养成分与功效: 列出该蔬菜的主要营养成分(如维生素C、维生素A、蛋白质、矿物质等),并介绍其对人体健康的益处,引用相关的科学研究或传统医学的认识。 风味特色与食用价值: 描述该蔬菜的口感(如脆嫩、爽口、软糯、清甜、微苦等)、香气特点,以及在粤菜烹饪中的应用。 3. 广州特色蔬菜的文化溯源与历史传承: 起源与传播: 追溯广州特色蔬菜的起源,了解它们是如何通过历史交流、地理迁移等方式来到广州,并逐渐扎根、演变的。可能涉及海上丝绸之路、移民潮等历史事件。 历史文献与传说: 搜集与广州蔬菜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诗词歌赋、民间传说、地方志等,展现蔬菜在广州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意义。例如,某个品种可能与历史上的名人、重大事件或节庆习俗相关。 饮食文化中的地位: 深入分析这些特色蔬菜在广州传统饮食文化中的重要性,它们如何成为“食在广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介绍经典的粤式菜肴中如何运用这些蔬菜,以及它们在广州人餐桌上的演变。 民间智慧与传统技艺: 展现广州农民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种植智慧和传统技艺,例如,如何利用特定的农事节气、本地的生态环境来优化种植,如何通过晾晒、腌制等方式保存和利用蔬菜。 濒危品种的保护与现状: 关注那些由于市场变化、新品种冲击等原因而日渐稀少的本土蔬菜品种,介绍它们的现状,并呼吁保护和传承。 4. 专题探讨与延伸阅读: 广州蔬菜与节气: 探讨不同季节的蔬菜与中国传统农历节气的关系,广州地区蔬菜的季节性特点。 广州特色蔬菜的经济价值: 分析其在本地农业经济中的作用,可能涉及市场供需、品牌推广等。 现代农业与广州特色蔬菜: 探讨现代科技(如新品种选育、绿色种植技术)如何助力广州特色蔬菜的发展与创新。 广州特色蔬菜与健康饮食: 结合现代营养学理念,进一步阐述广州特色蔬菜在构建健康饮食模式中的作用。 相关人物访谈与田野调查: 可能收录对资深菜农、老一辈厨师、植物学家等关于广州蔬菜的访谈,增加内容的鲜活性和真实性。 三、 价值与意义: 科普价值: 为公众提供系统、准确的广州特色蔬菜知识,提升大众的科学素养和对本地农产品的认知。 文化传承价值: 挖掘和记录广州蔬菜背后的文化底蕴,保护和传承宝贵的地域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 实用价值: 为农民提供种植指导,为厨师提供烹饪灵感,为家庭提供健康饮食的参考。 经济价值: 推广和发展广州特色蔬菜产业,促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 生态保护价值: 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鼓励对本土种质资源的保护。 四、 目标读者: 本书面向广大热爱生活、关注健康的读者,包括: 普通市民: 对本地饮食文化、健康生活感兴趣的市民。 农林科研人员: 关注地方特色农产品研究的专业人士。 农业从业者: 菜农、合作社成员、农产品经销商等。 烹饪爱好者与厨师: 寻求创新菜肴灵感的厨师和家庭烹饪爱好者。 植物学、农学、历史学、民俗学等领域的研究者和学生。 关注岭南文化、广州历史的文化研究者。 对地方特色农产品和生态旅游感兴趣的游客。 《岭南蔬香:广州特色蔬菜图鉴与文化溯源》将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美的视觉呈现,成为一部值得珍藏的广州特色文化与农耕文明的百科全书。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信息获取效率的角度来看,虽然内容详尽,但检索起来颇费周折。如果我想快速查阅关于“番茄”的所有相关记录,我可能需要依赖书后附带的索引,但这索引的编制似乎也偏向于植物学分类,而不是日常的食用名称。例如,有些地方俗称的“珍珠番茄”,在书中可能被归类为某种特定的杂交系列,其学名可能会把我绕晕。我期待的是那种更加直观的检索方式,比如按“口感偏甜”、“适合生食”、“耐高温种植”等实用标签来分类。这本书更像是按植物学界的既定标准进行编目,这种结构对于专业人士是高效的,但对于希望通过这本书了解“广州人餐桌上到底吃些什么”的普通读者来说,找到特定信息需要花费额外的心思去“破译”它的目录系统。它像一座信息矿藏,但开采工具需要是专业的。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是极其冷静克制的,仿佛它在执行一项国家级的物种普查任务,不带任何个人情感色彩或市场导向的倾向。我尝试从中寻找一些关于“广州本地菜”的文化脉络,比如某一种特殊的苋菜,是否与某个特定区域的民俗节日或饮食习惯紧密相关?或者,是否存在一些濒临失传的古老品种,这本书记录了它们最后的“芳踪”?但阅读下来,更多的是冷冰冰的物种学分类。例如,在描述一种辣椒时,重点放在了“辣度单位(SHU)”和“平均单果重”,而不是它在制作白切鸡蘸料时,如何通过其特有的果皮厚度来影响整体风味平衡。这让我感觉,它是一本“活的”品种名录的工具书,而不是一本“讲述品种故事”的科普读物。我希望能读到哪怕一小段引人入胜的“口述历史”,比如某位老菜农回忆起解放前他们是如何培育出某种抗病性极强的白菜的,那种带着泥土芬芳的传承感,在这本书里是完全缺失的。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透露着一种九十年代政府出版物的严谨气息,虽然文字内容非常详实,但视觉体验上确实有些吃力。我期待的是那种色彩丰富、能让人垂涎欲滴的彩色插图,能清晰地展示不同品种成熟时的样子,就像精美的植物学图谱那样。但实际翻阅下来,大部分配图是黑白线条图,线条非常细密,很多时候,如果不是对照着文字描述,我很难在脑海中构建出那个具体蔬菜的形象。比如,关于某种地方特有的芥菜,文字描述了“叶缘锯齿的锐利程度”和“茎干的纤维密度”,但缺乏直观的对比图。这让我产生了一个疑问,这本书的主要受众到底是农民、农业技术人员,还是像我这样,对地方农产品充满好奇的城市居民?如果定位是后者,那么在视觉传达上,它应该更亲民一些,多一些特写镜头,少一些表格和数据堆砌。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在介绍“丝瓜”这个大类时,能有一个清晰的家族图谱,展示广州地区有哪些主要栽培品种,它们如何区分,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出十几个名字和它们的生物学特征参数。

评分

这本《广州蔬菜品种志》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那种带着点老式农业图鉴的风格,让人一下就能感受到内容的厚重感。我一开始对它抱有的期待,是想能找到一些关于广东本地特色蔬菜的详细介绍,比如那些在传统菜市场里才见得到的“奇形怪状”的瓜果,它们的种植历史、口感特点,乃至最佳烹饪方式。然而,当我翻开目录时,我发现它似乎更侧重于一种宏观的、偏向于科研记录的视角。里面充斥着大量的品种代码、性状描述的专业术语,比如“株高、叶形指数、果实着色度”这类数据,对于一个纯粹的业余园艺爱好者或者只是想找点下饭菜灵感的普通读者来说,阅读门槛有点高。我原本希望能读到一些关于“如何在家的小阳台上成功种植出正宗的台山菜心”的实战经验,或者是一些关于不同品种的口感对比,比如A品种比B品种更耐储藏,C品种的甜度能达到多少Brix值。但这本书更像是一部严谨的物种名录,它记录了“广州”这个地理范围内,在特定时间点,有哪些蔬菜被官方承认或记录在案,而缺乏那种生动的、烟火气十足的田间故事和厨房应用指南。它的价值在于档案的完整性,而非普及性和趣味性。

评分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它在“地域性”上的界限划分得过于清晰和学院化,缺乏对“变通”和“演化”的关注。广州的蔬菜种植环境是动态变化的,新的外来品种不断引进,本地老品种在适应市场需求的过程中也会发生细微的改良。这本书似乎捕捉了一个相对静态的“快照”,记录了特定时间点上被官方认可的品种。我关注的是,这本书有没有探讨过,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减少,哪些传统品种因为不适应机械化种植或市场对“完美外观”的追求而被逐渐淘汰?或者,哪些新兴的有机蔬菜品种,虽然还没有被正式纳入“志”中,但已经在城郊的合作社里崭露头角?它像一个被精心封存的标本箱,展示了过去的美好,却很少指引读者去探索未来和正在发生的变化。它是一部扎实的“历史记录”,而非一部兼具前瞻性和应用指南的“未来手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