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設計思維(全彩)

産品設計思維(全彩)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洛可可創新設計學院 編,洛可可創新設計學院 譯
圖書標籤:
  • 産品設計
  • 設計思維
  • 用戶體驗
  • 創新
  • 方法論
  • 全彩圖解
  • 設計流程
  • 商業設計
  • 用戶研究
  • 原型設計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299650
版次:1
商品編碼:12040896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9-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196
字數:2548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全國高等院校産品設計專業學生已經産品設計愛好者。

洛可可創新設計學院係列叢書首本,把洛可可的設計思維和商業實戰經驗分享給大傢。站酷,視覺中國聯閤推薦。國內多位大咖聯閤推薦。

內容簡介

本書作為洛可可創新設計學院係列叢書,就是要把洛可可的設計思維和商業實戰經驗分享給大傢。此書中重新定義瞭“産”“品”“設”“計”, 清晰的展現瞭設計師的腦中的創新路徑。如何成為一個好的設計師呢,本書總結瞭4 字——看、思、學、做,設計師應該從美學的角度去捕捉一切美好的事物,思考如何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更多地學習、掌握設計的技能與設計思維,動手創作齣一件件美妙的作品。

掌握完整ID mind 創新頭腦法則纔能真正成為一名優秀的設計師!


作者簡介

北京洛可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傢專注於為客戶提升産品力的創新設計公司,作為中國工業設計品牌,北京洛可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04年,並迅速由一傢工業設計公司發展成為一傢實力雄厚的整閤創新機構,旗下設立洛可可創新設計學院以培養實用型、創意型高端設計專業人纔為目標.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人、環境、需求、産品,這四者的關係密不可分,人與環境背後所需求的産品可以産生很多的細分,包括概念、模型、手闆、製造、生産、銷售、使用、體驗、反饋、維修等,一名真正的産品設計師需要用創新的設計思維為各方麵找到閤理的平衡。在對産品設計的理解方麵,《産品設計思維》的確給我們上瞭生動的一課。

——洛可可創新設計集團供應鏈管理公司總經理 鄧澤茂


本書講述瞭産品設計的本質,從意識層麵和操作層麵對産品設計做瞭創新的理解,讀者應抓住本書中設計思維的核心點,學會轉化,在日常生活中善用設計師的思維去思考問題。

——洛可可創新設計學院設計講師 聯閤作者 張正峰


目錄

第1 章 設計審美

1.1 審美的定義/ 2

1.2 審美的意義/ 6

1.3 審美三境界/ 10

1.4 換位審美/ 27

1.5 審美在設計中的作用/ 38

第2 章 設計思維

2.1 設計的核心原則:以用戶為

   中心/ 42

2.1.1 以用戶為中心的意義/ 44

2.1.2 以用戶為中心的重要性/ 45

2.1.3 甄彆用戶/ 47

2.2 設計的核心價值:以創新為

   驅動/ 60

2.2.1 創新與創新思維 60

2.2.2 産品創新 62

2.2.3 産品創新的原理 64

第3 章 現在帶你重新認識産品

    設計

3.1 工業設計定義/ 74

3.2 設計研究/ 80

3.3 設計創意/ 82

3.4 産品研究/ 90

3.5 用戶研究/ 93

3.6 市場研究/ 95

第4 章 怎樣成為一名優秀的産品

    設計師——看、思、學、做

4.1 看/ 104

4.1.1 觀察産品/ 106

4.1.2 産品結構/ 108

4.2 思/ 110

4.2.1 分析用戶/ 112

4.2.2 思用戶體驗/ 113

4.3 學/ 114

4.3.1 創新技能/ 116

4.3.2 Sketch/ 117

4.3.3 軟件應用/ 118

4.4 做/ 120

4.4.1 IDmind 創新頭腦法則

Industrial Design/ 122

4.4.2 ELKAY 淨水機/ 124

第5 章 案例分析

5.1 案例分享(一)/ 138

5.2 案例分享(二)/ 163

5.3 案例學習計劃/ 174


前言/序言

  記得2011 年,就答應過齣版社要寫一係列關於設計的書,當時答應得特彆痛快,覺得一年的時間怎麼也能寫一兩本。每年齣版社的負責人都催我一兩次,問我寫得怎麼樣瞭,我都在找不同的藉口說還沒完成。一晃就是5 年,發現真的一個章節都沒寫。做設計師二十多年瞭,創辦洛可可也有12 年瞭,每年都有超過50 次演講,獲得幾十個國內外奬項、幾百個設計案例,其實齣本書本應該不是一件難事,但最終發現自己是個懶人,沒有把這些變成文字與大傢分享。一個月前,洛可可創新設計學院的創始人王曉丹突然跟我說,她準備瞭半年,要為洛可可齣第一本書,我驚訝地問她為什麼要齣這本書,她說實在看不下去齣版社年年催我,而且成立設計學院4 年瞭,纍計培養瞭兩萬多名設計專業學生,為知名企業與洛可可也纍計輸送瞭近兩韆多個優秀設計師,她希望通過設計學院來齣一本書,來把這12 年在洛可可的經驗、案例、奬項做個總結,分享給洛可可近韆名設計師和更多的人。昨天曉丹還跟我商量這本書的名字,我說就叫《産品設計思維》吧,因為前兩年有太多的人講互聯網思維,洛可可創新設計學院作為一傢設計公司,我希望讓更多的人去瞭解設計思維,讓更多的産品經理和設計師瞭解如何用互聯網的理性思維和設計師的感性思維打造齣完美的産品。這兩年演講我一直在講設計思維,它與互聯網思維的共同之處,都是以用戶為核心、從用戶的需求齣發,但不同是,互聯網思維強調連接和數據,設計思維更強調美學和創造性。我個人認為互聯網思維相對更理性,而設計思維更感性。我經常說,互聯網思維像一杯涼水,在炎熱的夏天喝下去非常痛快並解渴;而設計思維像一杯熱水,在寒冷的鼕天帶給我們溫暖和關懷。很多人問我設計思維最重要的是什麼,我說是想象力。一個産品從無到有,從設計師筆下的作品到工廠製造齣的産品,到進入市場的商品,再到消費者手上的用品,最後被作為廢品迴收,所有産品的生命周期都像我們孕育一個新生命一樣充滿想象力和靈感。很多剛入行的設計師問我,靈感到底來自於哪裏,關於靈感本書裏總結瞭4 字——看、思、學、做,設計師應該從美學的角度去捕捉一切美好的事物,思考如何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更多地學習、掌握設計的技能與設計思維,動手創作齣一件件美妙的作品。其實設計沒有那麼難,設計師本就是藉助器物之美,在點、綫、麵中修行的人,設計師的生存法則,就是通過自己的眼與手,創造美好的事物。其實這本書也做不到全麵地闡釋設計思維的真諦和洛可可幾韆款産品的經驗,但我真心地感謝曉丹和老孟,以及學院的夥伴們,用自己近半年的業餘時間,寫齣這本書,我相信這一定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我期待洛可可創新設計學院的係列設計叢書的逐一到來。這也有利於鞭策我這個懶人,加快我的處女作盡快與大傢見麵。

  洛可可創始人、洛客創始人賈偉



好的,這是為您撰寫的,一本不包含《産品設計思維(全彩)》內容的圖書簡介,側重於其他領域的深度探討,力求詳實而自然。 --- 《代碼的詩與遠方:當代軟件架構的演進與未來圖景》 內容導覽:超越界麵,深入內核的係統哲學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軟件已成為我們感知世界和重塑現實的基石。然而,當我們驚嘆於流暢的App體驗或強大的雲計算能力時,往往忽略瞭支撐這一切的復雜結構——軟件架構。本書並非一本麵嚮初學者的編程手冊,也不是對特定框架的入門指南,而是對當代軟件架構思想進行深度剖析與前瞻性探討的哲學之作。我們旨在揭示支撐現代數字係統的宏大藍圖、權衡取捨的藝術,以及驅動其持續進化的底層驅動力。 本書結構分為六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從曆史的沉澱到未來的挑戰,描繪瞭一幅全景式的架構圖景。 第一部分:基石的重塑——從單體到微服務的思想演進 本部分聚焦於過去二十年間,軟件結構範式的根本性轉變。我們不滿足於僅僅介紹微服務的概念,而是深入挖掘促使這種轉變的驅動力:業務的快速迭代需求、硬件成本的降低、以及對係統彈性與可擴展性的極緻追求。 第一章:單體架構的黃昏與黎明 詳細分析瞭單體架構在麵對大規模並發和團隊協作時的內在瓶頸。我們探討瞭“大泥球”是如何形成的,並引入瞭領域驅動設計(DDD)中核心概念——限界上下文(Bounded Context),如何作為拆分單體的理論依據,而非僅僅是技術上的“切蛋糕”。 第二章:分布式係統的阿喀琉斯之踵 微服務並非銀彈。本章集中討論瞭分布式事務的復雜性、服務間通信的延遲、數據一緻性的妥協(最終一緻性模型)以及分布式日誌和監控的挑戰。我們引用瞭 CAP 定理在實際係統設計中的具體應用案例,特彆是如何根據業務場景權衡 一緻性(Consistency) 與 可用性(Availability)。 第三章:服務治理的藝術 當係統由成百上韆個服務組成時,如何保證它們能穩定協作?本章深入探討瞭服務注冊與發現機製(如 Consul, Eureka),熔斷器模式(Circuit Breaker)的設計原理,以及鏈路追蹤(Distributed Tracing)在定位復雜故障中的不可替代性。 第二部分:數據的心跳——持久化策略的博弈 數據是現代應用的心髒。本部分將數據存儲從一個技術細節提升到架構決策的核心層麵,審視不同數據存儲技術如何塑造係統的行為。 第四章:關係型數據庫的復興與邊界 探討瞭關係型數據庫在處理高度結構化數據和復雜事務時的優勢。重點分析瞭多租戶架構中,如何通過數據隔離策略(Schema隔離、數據庫隔離)來實現成本效益與安全性的平衡。 第五章:NoSQL的類型學與應用場景 超越簡單的鍵值存儲,本章對文檔型、列族型、圖數據庫進行瞭係統性的分類和對比。特彆關注圖數據庫(如 Neo4j)在處理社交網絡、推薦係統中的獨特優勢,以及它們如何降低瞭復雜關係查詢的復雜度。 第六章:流式數據處理與實時性構建 現代應用要求對事件的即時響應。本章深入講解瞭 Kafka/Pulsar 等消息隊列的設計哲學,它們如何充當瞭係統內部的數據總綫。我們分析瞭批處理(Batch)與流處理(Stream)的融閤趨勢,如Lambda和Kappa架構的優缺點對比。 第三部分:雲原生時代的宣言 雲計算不僅是基礎設施的轉移,更是架構思維的革命。本部分聚焦於容器化、無服務器化如何重塑開發、部署與運維的範式。 第七章:容器編排的權力遊戲——Kubernetes的深度剖析 本書不隻是教你如何寫 Deployment 文件,而是探討 Kubernetes 的控製平麵(Control Plane)是如何通過期望狀態(Desired State) 理論實現自愈和高可用。我們將詳細分析調度器(Scheduler)的工作原理,以及 Operator 模式如何將復雜應用的生命周期管理自動化。 第八章:Serverless的解放與陷阱 函數即服務(FaaS)帶來的運維負擔的解放是巨大的,但它也帶來瞭冷啓動延遲、供應商鎖定和狀態管理的挑戰。本章提供瞭一個審慎的視角,指導架構師判斷何時應擁抱 FaaS,何時應堅守容器。 第九章:可觀測性:從監控到洞察 在高度分散的雲原生係統中,傳統的基於指標的監控已不足夠。我們探討瞭可觀測性(Observability) 的三大支柱:Metrics(指標)、Logs(日誌)和 Traces(追蹤),並討論瞭 OpenTelemetry 協議如何成為未來標準化的關鍵。 第四部分:麵嚮未來的架構模式 本部分超越瞭當前的主流技術棧,探討瞭下一代係統設計中可能齣現的關鍵模式。 第十章:邊緣計算與空間計算的交匯 隨著物聯網和5G的普及,計算重心正嚮網絡邊緣遷移。我們分析瞭邊緣計算對數據預處理、低延遲決策製定的影響,以及這對傳統集中式架構帶來的顛覆性挑戰。 第十一章:去中心化係統與區塊鏈的架構意義 探討瞭區塊鏈(特彆是Layer 2解決方案)不僅僅是一種金融工具,它在構建不可篡改的審計日誌、身份驗證係統等企業級應用中的架構潛力。重點在於理解其共識機製(如PoS)對係統信任模型的重構作用。 第十二章:彈性設計與混沌工程的實踐 係統必然會失敗。本章將“失敗”視為設計的輸入。我們將深入介紹 混沌工程(Chaos Engineering) 的哲學,以及如何設計齣能夠優雅地從故障中恢復的係統,例如如何利用時間旅行調試(Time-travel Debugging)來診斷復雜的並發錯誤。 第五部分:架構師的修行 架構工作本質上是溝通、權衡與領導力的體現。 第十三章:技術債務的量化與償還策略 技術債務不僅是代碼質量問題,更是架構選擇的後果。本章提供瞭一套量化技術債務影響的框架,並提供瞭如何在業務壓力下製定“償還路綫圖”的實用方法論。 第十四章:跨職能溝通的架構橋梁 成功的架構不是由代碼決定的,而是由人與人之間的理解決定的。本章側重於架構文檔的有效性、利益相關者管理,以及如何用不同的“視圖”(如邏輯視圖、部署視圖)與開發、業務、運維團隊進行有效對話。 結語:持續演進的交響樂 軟件架構是一門不斷演進的動態學科。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清晰的思考框架,幫助他們超越眼前的技術棧,培養對係統全局的洞察力,從而在麵對未來新的技術浪潮時,能夠做齣深思熟慮且麵嚮未來的設計決策。 --- 目標讀者: 中高級軟件工程師、係統架構師、技術負責人、以及對復雜係統設計感興趣的CTO及技術決策者。 本書承諾: 拒絕泛泛而談的技術堆砌,提供深入的原理剖析、嚴謹的邏輯推導和大量來自真實世界案例的深度反思。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産品設計思維(全彩)》的封麵設計得相當有活力,色彩搭配很大膽,讓人一眼就被吸引住。我原本是抱著極大的期望打開這本書的,畢竟“全彩”這個標簽在技術或設計類書籍中通常意味著更直觀、更易於理解的圖示和案例。然而,當我翻閱內容時,我發現它更像是一本設計史的概覽,而非一本實操手冊。書中花瞭大量篇幅去追溯工業革命以來設計理念的演變,從包豪斯到後現代主義,信息量是挺充實的,但對於我這個急需提升當前項目用戶體驗落地能力的設計師來說,這些曆史的沉澱似乎有些抽離。我期待的是關於敏捷開發周期中如何快速迭代原型、如何利用A/B測試數據指導下一步決策的具體方法論,或者至少是幾個可以立刻套用到我們現有業務場景中的設計框架。書裏引用的案例多是上世紀中葉的經典産品,雖然是“全彩”印刷,但那些案例的時代感太強,與我們現在麵對的移動互聯網環境和SaaS産品特性幾乎沒有直接關聯性,閱讀體驗上就像是在博物館裏聽導覽,知識點很多,但缺乏與當下工作的“燃點”。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編排也給我帶來瞭一些睏擾。它似乎沒有一個清晰的、由淺入深的學習路徑。章節之間的跳轉顯得有些跳躍和隨機。前一章還在討論如何進行桌麵調研,後一章突然就跳到瞭探討企業文化對設計團隊的影響。對於初學者來說,這種缺乏邏輯遞進的組織方式,很容易讓人在學習過程中感到迷失方嚮,不知道哪個知識點是基礎,哪個又是需要融會貫通後纔能理解的高級概念。我嘗試按照目錄從頭到尾梳理一遍,卻發現各個模塊之間仿佛是互相獨立的知識點集閤,缺乏一個貫穿始終的主綫索來串聯起“用戶研究”、“概念生成”、“原型測試”和“交付驗證”這幾個關鍵環節。如果目標是構建一個完整的、可重復使用的設計方法論體係,這本書在這方麵的努力顯得有些分散,更像是一係列優秀設計講座的文稿閤集,而非一本係統化的教科書。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似乎更傾嚮於探討“設計哲學”而非“設計技術”。我特地去尋找那些關於用戶旅程地圖(CJM)的繪製技巧、服務藍圖(Service Blueprint)的搭建流程,或者是如何量化“用戶滿意度”的具體指標體係,但這些實打實的操作指南幾乎沒有涉及。相反,書中花瞭很大的篇幅在討論“設計的倫理邊界”和“設計的人文關懷”,這些宏大敘事固然重要,能提升一個人的格局,但對於一個被KPI緊緊盯著、需要在下周就要拿齣可用界麵的産品經理而言,這種“高屋建瓴”的講解顯得有些虛無縹緲。比如,書中花瞭整整三章來闡述設計決策背後的“現象學解釋”,這讓我感覺自己更像是在上哲學課,而不是在學習一本關於“産品設計思維”的工具書。我希望看到的是如何清晰界定MVP(最小可行産品)邊界的決策樹,而不是對海德格爾哲學的重新解讀。

評分

最讓我感到遺憾的是,全書對於當前熱門的“AI輔助設計”和“低代碼/無代碼設計工具”在産品設計思維中的角色探討幾乎為零。作為一個生活在快速迭代時代的從業者,我希望能看到這本書能與時俱進,探討如何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下,重新定義“設計思維”中的“洞察”和“創造”環節。例如,AI如何幫助我們更快地從海量用戶反饋中提煉核心痛點?我們是否需要更新我們的頭腦風暴方法來接納機器生成的初步方案?這本書的視野似乎停留在瞭傳統的設計流程上,對於新技術帶來的範式轉移,它保持瞭沉默。這使得這本書雖然名字裏帶有“産品設計思維”這樣與時俱進的詞匯,但其內核和方法論卻顯得略微陳舊,未能提供應對未來挑戰的有效策略,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於如何解決下一個季度的産品問題,並沒有獲得實質性的、可落地的指引。

評分

關於“全彩”的運用,說實話,我感受到的驚喜度非常有限。雖然圖片是彩色的,但它們的實用價值並不高。大量的配圖是一些抽象的、藝術化的色塊組閤或者象徵性的插畫,用於烘托氣氛,但極少有“彩色的UI界麵截圖”或者“分步驟拆解的交互流程圖”。我本來設想,既然是全彩版,那麼書中應該會詳細展示不同色彩心理學在不同用戶群體界麵設計中的應用對比,或者提供一套經過驗證的色彩規範指南。然而,事實是,那些顔色似乎隻是為瞭讓排版看起來不那麼沉悶而存在的裝飾品。很多關鍵的設計流程圖,即便是彩色的,也依然是扁平化的、缺乏細節標注的示意圖,如果不用額外的筆在旁邊密密麻麻地寫注釋,根本無法清晰地理解作者想要錶達的具體操作步驟。這讓我覺得,這個“全彩”的賣點,更像是營銷上的噱頭而非內容上的加持。

評分

産品設計思維,嗯,看瞭兩頁,覺得還是蠻實用的,嗯不錯,我覺得要多看好瞭,就這樣

評分

公司購買,方便,快捷,價格便宜!

評分

不錯不錯,最近打算入門設計,剛好還碰上11大促,啊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

沒有包裝的?有些角損壞瞭

評分

比我想象的薄一些 內容很開放 不錯

評分

書還是不錯的,畢竟lkk的專業性擺在那。不過這書是不是內容太簡約瞭,有偷工減料的嫌疑啊

評分

不錯

評分

本想買的的書一搶而光,趕上這麼實惠挑瞭幾本。還是喜歡紙質版的書讀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