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可可创新设计学院系列丛书首本,把洛可可的设计思维和商业实战经验分享给大家。站酷,视觉中国联合推荐。国内多位大咖联合推荐。
本书作为洛可可创新设计学院系列丛书,就是要把洛可可的设计思维和商业实战经验分享给大家。此书中重新定义了“产”“品”“设”“计”, 清晰的展现了设计师的脑中的创新路径。如何成为一个好的设计师呢,本书总结了4 字——看、思、学、做,设计师应该从美学的角度去捕捉一切美好的事物,思考如何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更多地学习、掌握设计的技能与设计思维,动手创作出一件件美妙的作品。
掌握完整ID mind 创新头脑法则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
北京洛可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为客户提升产品力的创新设计公司,作为中国工业设计品牌,北京洛可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并迅速由一家工业设计公司发展成为一家实力雄厚的整合创新机构,旗下设立洛可可创新设计学院以培养实用型、创意型高端设计专业人才为目标.
人、环境、需求、产品,这四者的关系密不可分,人与环境背后所需求的产品可以产生很多的细分,包括概念、模型、手板、制造、生产、销售、使用、体验、反馈、维修等,一名真正的产品设计师需要用创新的设计思维为各方面找到合理的平衡。在对产品设计的理解方面,《产品设计思维》的确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洛可可创新设计集团供应链管理公司总经理 邓泽茂
本书讲述了产品设计的本质,从意识层面和操作层面对产品设计做了创新的理解,读者应抓住本书中设计思维的核心点,学会转化,在日常生活中善用设计师的思维去思考问题。
——洛可可创新设计学院设计讲师 联合作者 张正峰
第1 章 设计审美
1.1 审美的定义/ 2
1.2 审美的意义/ 6
1.3 审美三境界/ 10
1.4 换位审美/ 27
1.5 审美在设计中的作用/ 38
第2 章 设计思维
2.1 设计的核心原则:以用户为
中心/ 42
2.1.1 以用户为中心的意义/ 44
2.1.2 以用户为中心的重要性/ 45
2.1.3 甄别用户/ 47
2.2 设计的核心价值:以创新为
驱动/ 60
2.2.1 创新与创新思维 60
2.2.2 产品创新 62
2.2.3 产品创新的原理 64
第3 章 现在带你重新认识产品
设计
3.1 工业设计定义/ 74
3.2 设计研究/ 80
3.3 设计创意/ 82
3.4 产品研究/ 90
3.5 用户研究/ 93
3.6 市场研究/ 95
第4 章 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产品
设计师——看、思、学、做
4.1 看/ 104
4.1.1 观察产品/ 106
4.1.2 产品结构/ 108
4.2 思/ 110
4.2.1 分析用户/ 112
4.2.2 思用户体验/ 113
4.3 学/ 114
4.3.1 创新技能/ 116
4.3.2 Sketch/ 117
4.3.3 软件应用/ 118
4.4 做/ 120
4.4.1 IDmind 创新头脑法则
Industrial Design/ 122
4.4.2 ELKAY 净水机/ 124
第5 章 案例分析
5.1 案例分享(一)/ 138
5.2 案例分享(二)/ 163
5.3 案例学习计划/ 174
记得2011 年,就答应过出版社要写一系列关于设计的书,当时答应得特别痛快,觉得一年的时间怎么也能写一两本。每年出版社的负责人都催我一两次,问我写得怎么样了,我都在找不同的借口说还没完成。一晃就是5 年,发现真的一个章节都没写。做设计师二十多年了,创办洛可可也有12 年了,每年都有超过50 次演讲,获得几十个国内外奖项、几百个设计案例,其实出本书本应该不是一件难事,但最终发现自己是个懒人,没有把这些变成文字与大家分享。一个月前,洛可可创新设计学院的创始人王晓丹突然跟我说,她准备了半年,要为洛可可出第一本书,我惊讶地问她为什么要出这本书,她说实在看不下去出版社年年催我,而且成立设计学院4 年了,累计培养了两万多名设计专业学生,为知名企业与洛可可也累计输送了近两千多个优秀设计师,她希望通过设计学院来出一本书,来把这12 年在洛可可的经验、案例、奖项做个总结,分享给洛可可近千名设计师和更多的人。昨天晓丹还跟我商量这本书的名字,我说就叫《产品设计思维》吧,因为前两年有太多的人讲互联网思维,洛可可创新设计学院作为一家设计公司,我希望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设计思维,让更多的产品经理和设计师了解如何用互联网的理性思维和设计师的感性思维打造出完美的产品。这两年演讲我一直在讲设计思维,它与互联网思维的共同之处,都是以用户为核心、从用户的需求出发,但不同是,互联网思维强调连接和数据,设计思维更强调美学和创造性。我个人认为互联网思维相对更理性,而设计思维更感性。我经常说,互联网思维像一杯凉水,在炎热的夏天喝下去非常痛快并解渴;而设计思维像一杯热水,在寒冷的冬天带给我们温暖和关怀。很多人问我设计思维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说是想象力。一个产品从无到有,从设计师笔下的作品到工厂制造出的产品,到进入市场的商品,再到消费者手上的用品,最后被作为废品回收,所有产品的生命周期都像我们孕育一个新生命一样充满想象力和灵感。很多刚入行的设计师问我,灵感到底来自于哪里,关于灵感本书里总结了4 字——看、思、学、做,设计师应该从美学的角度去捕捉一切美好的事物,思考如何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更多地学习、掌握设计的技能与设计思维,动手创作出一件件美妙的作品。其实设计没有那么难,设计师本就是借助器物之美,在点、线、面中修行的人,设计师的生存法则,就是通过自己的眼与手,创造美好的事物。其实这本书也做不到全面地阐释设计思维的真谛和洛可可几千款产品的经验,但我真心地感谢晓丹和老孟,以及学院的伙伴们,用自己近半年的业余时间,写出这本书,我相信这一定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我期待洛可可创新设计学院的系列设计丛书的逐一到来。这也有利于鞭策我这个懒人,加快我的处女作尽快与大家见面。
洛可可创始人、洛客创始人贾伟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似乎更倾向于探讨“设计哲学”而非“设计技术”。我特地去寻找那些关于用户旅程地图(CJM)的绘制技巧、服务蓝图(Service Blueprint)的搭建流程,或者是如何量化“用户满意度”的具体指标体系,但这些实打实的操作指南几乎没有涉及。相反,书中花了很大的篇幅在讨论“设计的伦理边界”和“设计的人文关怀”,这些宏大叙事固然重要,能提升一个人的格局,但对于一个被KPI紧紧盯着、需要在下周就要拿出可用界面的产品经理而言,这种“高屋建瓴”的讲解显得有些虚无缥缈。比如,书中花了整整三章来阐述设计决策背后的“现象学解释”,这让我感觉自己更像是在上哲学课,而不是在学习一本关于“产品设计思维”的工具书。我希望看到的是如何清晰界定MVP(最小可行产品)边界的决策树,而不是对海德格尔哲学的重新解读。
评分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全书对于当前热门的“AI辅助设计”和“低代码/无代码设计工具”在产品设计思维中的角色探讨几乎为零。作为一个生活在快速迭代时代的从业者,我希望能看到这本书能与时俱进,探讨如何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下,重新定义“设计思维”中的“洞察”和“创造”环节。例如,AI如何帮助我们更快地从海量用户反馈中提炼核心痛点?我们是否需要更新我们的头脑风暴方法来接纳机器生成的初步方案?这本书的视野似乎停留在了传统的设计流程上,对于新技术带来的范式转移,它保持了沉默。这使得这本书虽然名字里带有“产品设计思维”这样与时俱进的词汇,但其内核和方法论却显得略微陈旧,未能提供应对未来挑战的有效策略,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于如何解决下一个季度的产品问题,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可落地的指引。
评分关于“全彩”的运用,说实话,我感受到的惊喜度非常有限。虽然图片是彩色的,但它们的实用价值并不高。大量的配图是一些抽象的、艺术化的色块组合或者象征性的插画,用于烘托气氛,但极少有“彩色的UI界面截图”或者“分步骤拆解的交互流程图”。我本来设想,既然是全彩版,那么书中应该会详细展示不同色彩心理学在不同用户群体界面设计中的应用对比,或者提供一套经过验证的色彩规范指南。然而,事实是,那些颜色似乎只是为了让排版看起来不那么沉闷而存在的装饰品。很多关键的设计流程图,即便是彩色的,也依然是扁平化的、缺乏细节标注的示意图,如果不用额外的笔在旁边密密麻麻地写注释,根本无法清晰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具体操作步骤。这让我觉得,这个“全彩”的卖点,更像是营销上的噱头而非内容上的加持。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编排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困扰。它似乎没有一个清晰的、由浅入深的学习路径。章节之间的跳转显得有些跳跃和随机。前一章还在讨论如何进行桌面调研,后一章突然就跳到了探讨企业文化对设计团队的影响。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缺乏逻辑递进的组织方式,很容易让人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迷失方向,不知道哪个知识点是基础,哪个又是需要融会贯通后才能理解的高级概念。我尝试按照目录从头到尾梳理一遍,却发现各个模块之间仿佛是互相独立的知识点集合,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主线索来串联起“用户研究”、“概念生成”、“原型测试”和“交付验证”这几个关键环节。如果目标是构建一个完整的、可重复使用的设计方法论体系,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努力显得有些分散,更像是一系列优秀设计讲座的文稿合集,而非一本系统化的教科书。
评分这本《产品设计思维(全彩)》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有活力,色彩搭配很大胆,让人一眼就被吸引住。我原本是抱着极大的期望打开这本书的,毕竟“全彩”这个标签在技术或设计类书籍中通常意味着更直观、更易于理解的图示和案例。然而,当我翻阅内容时,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本设计史的概览,而非一本实操手册。书中花了大量篇幅去追溯工业革命以来设计理念的演变,从包豪斯到后现代主义,信息量是挺充实的,但对于我这个急需提升当前项目用户体验落地能力的设计师来说,这些历史的沉淀似乎有些抽离。我期待的是关于敏捷开发周期中如何快速迭代原型、如何利用A/B测试数据指导下一步决策的具体方法论,或者至少是几个可以立刻套用到我们现有业务场景中的设计框架。书里引用的案例多是上世纪中叶的经典产品,虽然是“全彩”印刷,但那些案例的时代感太强,与我们现在面对的移动互联网环境和SaaS产品特性几乎没有直接关联性,阅读体验上就像是在博物馆里听导览,知识点很多,但缺乏与当下工作的“燃点”。
评分质量不错
评分书还是不错的,毕竟lkk的专业性摆在那。不过这书是不是内容太简约了,有偷工减料的嫌疑啊
评分可以,价格有点贵
评分一如既往地好,就是没抢到券
评分没有包装的?有些角损坏了
评分不错
评分设计案例的合集比较有参考价值值得购买
评分很好很给力很不错
评分内容有点简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