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猪自由采食量调控》大部分章节主要讨论营养水平、管理因素或健康状况对自由采食的影响。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假设所有因素都是固定不变的,并认为自愿采食量的变化也受动物自身因素的影响,比如物种间的差异、种内个体的差异以及同一个体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差异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自愿采食量与猪的育种
第二章 仔猪自愿采食量:来源于母体饲料的味道的早期经历的潜在影响
第三章 猪采食量调控和预测的吸收前和吸收后因素
第四章 味觉受体生物学
第五章 猪采食偏好性:口鼻感受系统
第六章 扩散性化学感应系统
第七章 猪采食量的激素调节
第八章 单胃动物采食量的代谢调控
第九章 猪自由选择偏好饲料的评估
第十章 抗营养因子:对猪自由采食量的影响
第十一章 饲料加工技术与仔猪饲料采食量
第十二章 采食行为和社会因素对采食量的影响
第十三章 哺乳动物在感染期产生的厌食症:变化及其原因
第十四章 预测采食量模型
前言/序言
本书大部分章节主要讨论营养水平、管理因素或健康状况对自由采食的影响。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假设所有因素都是固定不变的,并认为自愿采食量的变化也受动物自身因素的影响,比如物种间的差异、种内个体的差异以及同一个体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差异等。
大约在20年前,John Webb撰写过一篇关于猪采食量与遗传育种的文章(Webb,1989)。他指出,在当时猪育种的过程中,人们着眼于提高瘦肉率和采食率,却忽略了采食量低于或维持在生长必需水平时对猪生长发育的影响。并且猪采食量的增加与提高瘦肉率和生产性能成为了主要矛盾。因此,选育出采食量和瘦肉率高的新品种猪是当时猪遗传育种的主要问题。
在猪的育种进程中主要有以下的进展:
(1)BLUP选育方法的广泛应用。这使育种工作者在育种工作中能更好地控制遗传性状的改变,并显著提高了育种的效率。
(2)自动化饲喂技术。根据实验测定个体动物的采食量,然后在集约化养殖过程中进行全自动饲喂,节约人力,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3)规范选择父系和母系品种。育种工作者可在不同的品种中应用不同的育种方式,从而达到不同的育种目标。
(4)应用分子遗传学技术发现了QTL,它能很好地解释料肉比,并且增加了BLUP在育种估测中的可信度。
与20年前的育种工作相比,目前的育种工作者更加注重育种种群的自愿采食量变化。在集约化养猪生产中,自愿采食量在以下两方面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生长一肥育猪需要快速(高采食量)和高饲料利用效率(低采食量)的方式进行瘦肉的沉积。
(2)母猪需要高饲料利用效率(低采食量)以保持高的繁殖力(称为高体能储备和高采食量),同时提供不完全的蛋白沉积率、生长效率以及屠宰效率。
在猪的育种过程中,由于母畜和公畜的育种目标不同,这就造成了不同性别的采食量、瘦肉率等性状存在差别。
猪只自由采食量调控:精细管理下的生产力飞跃 猪只的生长发育,尤其是其生产性能的发挥,与采食量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现代畜牧业日益追求精细化、高效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如何科学有效地调控猪只的自由采食量,已成为决定养殖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本书《猪只自由采食量调控》并非单纯地介绍一种简单的饲喂模式,而是深入剖析影响猪只自由采食量的内在生理机制与外在环境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系统阐述一系列经过科学验证的调控策略与实践技术,旨在帮助养殖者突破传统的饲喂模式,实现猪只生产潜力的最大化,同时兼顾经济效益与动物福利。 本书将从多个维度、循序渐进地展开对猪只自由采食量调控的探讨。 第一部分:洞悉生理奥秘,理解采食行为的根源 要有效调控,必先理解。本部分将带领读者走进猪只的生理世界,深入解析构成自由采食量的内在驱动力。 能量与营养需求: 猪只的采食行为最根本的驱动力源于其对能量和必需营养素的需求。本书将详细阐述猪只在不同生长阶段(如仔猪、保育猪、育肥猪、母猪)对能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动态需求变化,并解释这些需求如何通过神经信号和激素调控转化为采食指令。我们将探讨能量平衡在采食行为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当饲料能量密度变化时,猪只如何通过调整采食量来维持能量摄入的稳定。 消化生理与采食信号: 饲料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吸收过程会产生一系列信号,反馈给大脑,影响猪只的饱腹感和采食欲望。本书将详细介绍胃排空速率、肠道激素(如CCK、GLP-1、PYY等)的释放与作用机制,以及它们在抑制采食和促进饱腹感中的关键角色。同时,我们将分析饲料的物理性状(如颗粒大小、密度)和化学成分(如纤维含量、风味)如何影响消化速率和消化道信号的传递,进而影响采食量。 神经内分泌调控系统: 采食行为的产生和停止是一个复杂的神经内分泌调控过程。本书将深入剖析下丘脑在食欲调控中的核心地位,讲解瘦素(Leptin)、饥饿素(Ghrelin)、催产素(Oxytocin)等多种关键激素如何协同作用,影响猪只的饥饿感和饱腹感。此外,我们还将探讨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采食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响应外界刺激和体内信号。 遗传因素与个体差异: 猪只的采食行为和消化吸收能力也受到遗传因素的显著影响。本书将介绍选择性育种在提高猪只采食利用率和生长性能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并分析不同品系、品种猪在采食习性、消化能力和对环境刺激反应上的差异。理解这些个体差异,对于制定个体化的采食调控方案至关重要。 第二部分:环境影响因子,重塑采食的外部力量 除了内在生理机制,外部环境因素对猪只的自由采食量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本书将系统梳理这些影响因子,并提供相应的改善建议。 环境温度与湿度: 温度和湿度是影响猪只采食量最显著的环境因素之一。本书将详细分析猪只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的热代谢和应激反应,解释高温高湿如何导致猪只采食量下降,以及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环境如何促进采食。我们将提供不同猪群在不同季节和不同生产阶段的最佳环境控制参数。 通风与空气质量: 良好的通风系统不仅能提供新鲜空气,还能有效排出舍内的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降低舍内湿度。本书将阐述通风不良、空气质量差如何对猪只呼吸道健康造成影响,进而抑制采食。我们将介绍不同类型通风系统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根据猪舍结构和饲养密度设计合理的通风方案。 光照强度与周期: 光照是影响猪只生理节律的重要因素。本书将探讨不同光照强度和光照周期对猪只采食行为、激素分泌和睡眠模式的影响。我们将提供不同生长阶段猪只的最适光照方案,以及如何利用光照来优化采食时间和提高采食效率。 舍内布局与饲喂设备: 猪舍的布局、饲喂器的设计和数量直接影响猪只的采食便利性和采食效率。本书将分析不同类型饲喂器的优缺点,如干湿料槽、自动饲喂器等,以及它们的摆放位置、数量对猪只采食竞争、采食时间的影响。我们将提供科学的饲喂器配置和舍内布局建议,以减少采食拥挤,促进均匀采食。 饲养密度与群体关系: 饲养密度过高容易导致环境恶化、应激增加,以及采食竞争加剧。本书将探讨不同饲养密度对猪只采食量、生长速度和福利的影响,并提供不同猪群的最适饲养密度参考。同时,我们将分析群体内部的优势劣势关系如何影响个体采食,以及如何通过管理手段缓解群体间的采食压力。 水质与饮水: 清洁、充足的饮水是猪只正常生理功能和采食行为的基础。本书将强调水质的重要性,分析水质不佳或饮水不足如何直接影响采食量。我们将提供有效的饮水器选择、维护和水质检测方法。 第三部分:精细化调控策略,解锁生产力潜能 在深入理解了生理机制和环境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本书将集中阐述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采食量调控策略与实践技术。 饲料配方优化与调整: 营养密度精确化: 根据猪只不同生长阶段的精确营养需求,科学配制饲料,避免营养过剩或不足。我们将详细介绍如何利用专业的营养计算软件,结合原料分析数据,实现营养密度的高度精确化。 能量与蛋白比调控: 探讨不同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采食量、增重速度和饲料转化率的影响。分析如何根据猪只的生理状态和环境条件,灵活调整能量和蛋白的比例。 必需氨基酸平衡: 强调必需氨基酸的平衡,尤其是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等,在刺激采食和提高蛋白质利用率中的重要性。 适口性与消化性改良: 介绍通过添加诱食剂、酶制剂、益生菌等手段,改善饲料的适口性和消化率,从而提高采食量和消化吸收率。 颗粒大小与形态控制: 探讨不同颗粒大小和形态的饲料对猪只采食行为的影响,并提供针对不同猪群的颗粒度建议。 饲喂制度的科学设计: 定时定量 vs. 自由采食: 深入分析定时定量饲喂与自由采食模式的优缺点,并探讨在何种情况下,何种模式更为适宜。 多次饲喂与分阶段饲喂: 介绍通过增加饲喂次数、在一天中不同时间段进行饲喂,以及根据猪只的不同生长阶段和生产目的,制定分阶段的饲喂策略,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猪只的采食需求。 限制采食量与能量限制: 在特定生产阶段(如母猪繁殖期、育肥后期),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限制采食量,达到特定的生产目标,如控制母猪膘情、提高瘦肉率等。 高峰采食期利用: 分析猪只一天中采食高峰期,并指导如何在此时间段内提供最适宜的饲料和环境,以最大化采食量。 环境调控的精细化管理: 精准控温与加湿/降温: 介绍利用先进的温度和湿度调控设备,如负压风机、湿帘、加热器等,根据猪只的体感温度,实现环境的精准调控。 优化通风模式: 探讨如何根据舍内环境和季节变化,调整通风模式(如变频通风、负压通风),保证空气流通,降低有害气体浓度。 光照方案实施: 详细指导如何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猪只的生理需求,设置合理的光照强度和光照周期,并强调定期检查和维护照明设备。 饲喂器优化与管理: 提供关于饲喂器类型选择、数量配置、清洁维护的详细指南,确保每只猪都有充足的采食机会。 行为管理与应激缓解: 减少干扰与惊吓: 强调在饲喂过程中的轻柔操作,减少不必要的噪音和干扰,避免惊吓,稳定猪只情绪,促进其安心采食。 应对天气变化: 针对极端天气(如酷暑、严寒)对猪只采食量的影响,提供相应的应对措施,如在饲料中添加抗应激物质、调整饲喂时间等。 群体关系的管理: 通过科学的饲养密度、合理的圈舍设计以及适时的转群,减少群体间的竞争和欺凌,为所有猪只提供平等的采食机会。 智能化监测与数据分析: 采食量实时监测: 介绍利用自动化饲喂系统、电子称等设备,实现对猪只采食量的实时、准确监测。 个体采食量记录与分析: 强调个体采食量记录的重要性,并指导如何通过对个体采食量数据的分析,及时发现采食异常的猪只,并进行针对性处理。 生产数据关联分析: 探讨如何将采食量数据与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健康状况等其他生产数据进行关联分析,从而全面评估饲养管理效果,并为采食调控策略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依据。 第四部分:案例分析与未来展望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通过一系列来自不同规模、不同类型养殖场的成功案例,生动地展示采食量调控策略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效果。这些案例将涵盖从育肥猪到母猪,从小型家庭农场到大型现代化猪场的各种情况,为读者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同时,本书还将对猪只自由采食量调控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包括智能化饲喂技术的进步、基因工程在调控采食行为中的应用、以及更加注重动物福利与可持续发展的饲养模式的兴起。 《猪只自由采食量调控》是一本集理论性、实践性、前瞻性于一体的著作。它不仅是养殖专业人士必备的工具书,也为所有希望提升猪只生产性能、实现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本书介绍的理念与技术,养殖者必将能够有效掌控猪只的自由采食量,从而 unlocking 猪只无限的生长潜力,迈向更加高效、经济、绿色的畜牧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