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哈爾濱齣版社齣版的《(經典天天讀,哲學經典)--叔本華》係列是一套哲學類圖書,是德國哲學大傢叔本華的著作,由颱灣地區的哲學和佛學專傢張尚德所翻譯的,譯本保留瞭原德文本的精華,又有自己的語言、結構特色,更適閤大眾閱讀。
單冊書籍,請點擊進入:
內容簡介
《作為意誌和錶象的世界》是叔本華著作中的經典,本書對叔本華的哲學思想進行瞭完美展示。可以說,哈爾濱齣版社齣版的《作為意誌和錶象的世界》是研究叔本華哲學思想的必備書目,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哈爾濱齣版社齣版的《人生的智慧》書中以優雅的文體,優美的筆觸闡述瞭作者對人生的看法。討論的內容涉有“人格是什麼”“人能擁有什麼”“地位”“世界的痛苦”“人性”,都是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每個人都會思考的人生問題。這些錯綜復雜的因此眾說紛紜的世俗人情話題,經過大師深刻而透徹的討論,變得簡單明晰,話題也幾近窮夷矣。本書在如何幸福地生存方麵能帶給讀者深刻的啓發,引發共鳴。張尚德翻譯的《人生的智慧》有自己獨特的特色,譯者參照資料在文前加瞭一篇長序,詳細記述叔本華的生平、作品、思想,使讀者可以更深刻、透徹地理解叔本華的思想。譯文**限度地以接近普通讀者的語言與口吻進行闡釋,語言優美、精練,適閤廣大讀者閱讀。書中關於如何盡量稱心、愉快地度過人的一生的思考,是每個人都麵臨的話題,因此推薦給廣大的對人生有所思考的朋友們。
哈爾濱齣版社齣版的《認識力——叔本華選集》以優雅的文體,犀利的筆觸闡述瞭作者對人生、宗教文學藝術等的看法,討論的內容涉有“論心理”“論宗教”“論生命意誌的肯定與否定”等,這些錯綜復雜的沒有定論的哲學問題,經過大師深刻而透徹的討論,變得簡單明晰。另外,讀者可以通過本書深刻體會“唯意誌論”集大成者叔本華的哲學思想。
叔本華善於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尋找人生問題,思考世俗話題,加上他的哲學文章不僅沒有哲學味兒,反而帶著文學味兒,這使得他的作品成為哲學界*好讀,*宜讀的書。《觀念力——叔本華論文集》也不例外,這本書翻譯流暢,用文學名著的筆法,但寫的是哲學內容,有一般哲學書沒有的酣暢,更有一半文學著作沒有的深刻,不僅適宜於學術研究,而且對於挖掘思維深度,提高思想境界也非常適宜,幫助從平凡人嚮思想者轉換,非常適閤大眾閱讀。
《愛與生的苦惱》是叔本華論文集中**分量的作品,他的思想一直影響著當代歐美的哲學思想。在叔本華對愛情、意誌、性格、遺傳、生死、厭世等觀念的闡述中,人們能清晰地瞭解到生命問題核心的內容以及對宇宙現象根本的解答。雖然叔本華的觀點有些悲觀,但我們不能因為悲觀,就選擇逃避。我們要麵對人生中的各種問題,積極地解決它們。全書圍繞“愛”與“生”兩方麵,闡述人生中的真理與矛盾。叔本華在書中對人生存在的很多現象提齣異議,對兩性關係也持悲觀看法,但他所說的也都存在於現實之中。在當今社會,對於越來越缺少幸福感的人們來說,這本書可以成為一個指南針,指引讀者審視自身,幫助讀者從欲望之中解脫齣來。
作者簡介
叔本華(1788—1860),德國哲學傢,唯意誌論者。齣生於波蘭,曾在格丁根大學、柏林大學就讀,獲耶拿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818年齣版《作為意誌和錶象的世界》,主要著作有《論處於自然界中的意誌》《倫理學的兩個基本問題》等。
叔本華是世界知名的哲學傢,他的哲學思想對後來的很多大思想傢、大文學傢有過很深的影響,尤其是尼采。至今,叔本華的著作仍然是哲學係師生和社會思想者們的必讀書目。哈爾濱齣版社齣版的《觀念力——叔本華論文集》精選瞭叔本華的11篇論文匯集成書,這11篇論文裏麵,有《生存空虛說》《性愛的形而上學》《論女人》《論天纔》《論自殺》等名篇,體現瞭叔本華的哲學思想精髓。
目錄
《經典天天讀.哲學經典:作為意誌和錶象的世界》:
叔本華的生平及哲學 001
譯者的話 001
英譯者序言 001
捲一 錶象世界初論 001
第一層麵 002
遵循充足理由原則的錶象:經驗與科學的對象 002
捲二 意誌世界初論 045
第一方麵 046
意誌的客觀化 046
捲三 錶象世界再論 107
第二層麵 與充足理由原則無關的理念 108
柏拉圖的觀念:藝術對象 108
捲四 意誌世界再論 173
第二方麵 174
達到自覺狀態時,生命意誌的肯定和否定 174
叔本華年譜 271
《經典天天讀.哲學經典:愛與生的苦惱》:
叔本華其人與本書 /001
一 性愛的哲理 /001
生存意誌的核心——性欲 /003
戀愛的激情 /005
愛與憎 /007
戀愛結婚與憑媒撮閤 /012
戀愛是人生解脫的叛徒 /014
二 漫談男性性倒錯 /019
《性愛的形而上學》補述 /021
三 談禁欲 /031
禁欲的禮贊 /033
禁欲的進階 /037
聖者們 /039
基督教的道德觀 /040
印度人的道德觀 /043
心靈的喜悅境界 /044
聖人的心靈掙紮 /045
痛苦的解脫 /046
四 生命的理念 /049
五 素質與遺傳 /061
六 人生的空虛與煩惱 /087
一 /089
二 /092
三 /104
四 /110
五 /114
七 求生意誌的肯定 /141
八 談死亡 /149
叔本華年譜 /195
《認識力 叔本華選集》
叔本華的生平及哲學 001
論存在的空虛 019
一 021
二 021
三 023
四 024
五 024
六 025
論生命意誌的肯定與否定 027
一 029
二 030
三 031
四 032
五 033
六 034
七 035
關於宗教的對話 037
論不朽的根本存在 067
一 069
二 070
三 071
四 072
五 072
六 073
七 077
八 079
論本體與現象的對立 085
一 087
二 087
三 088
四 089
五 090
論哲學與智慧 095
一 097
二 097
三 098
四 098
五 099
六 100
七 100
八 101
九 101
一〇 102
一一 102
一二 102
一三 103
一四 104
一五 105
一六 106
一七 106
一八 107
一九 107
二〇 109
二一 109
二二 110
二三 116
二四 116
二五 117
二六 117
論心理 119
一 121
二 122
三 123
四 123
五 124
六 124
七 125
八 125
九 126
一〇 127
一一 127
一二 128
一三 128
一四 128
一五 129
一六 129
一七 130
一八 132
一九 133
二〇 135
二一 135
二二 136
二三 136
二四 137
二五 137
二六 138
二七 139
二八 139
論宗教 141
一 信仰與知識 143
二 啓示 144
三 論基督教 145
四 論一神教 155
五 《舊約》和《新約》 156
六 教派 161
七 理性主義 162
八 基督教已經衰亡 166
論作品與寫作 169
一 171
二 172
三 173
四 174
五 175
六 176
七 177
八 178
九 182
一〇 183
一一 184
一二 184
一三 186
一四 187
一五 188
一六 188
一七 188
一八 189
雜論 191
一 193
二 200
三 201
四 205
五 208
六 211
七 215
八 218
九 218
一〇 221
一一 222
叔本華年譜 227
經典天天讀、哲學經典:觀念力 叔本華論文集
叔本華的生平及哲學 /001
論女人 /001
關於思考 /023
讀書與書籍 /039
一 /041
二 /041
三 /043
四 /043
五 /044
六 /044
七 /046
八 /047
九 /049
關於噪音 /051
論自殺 /059
觀相論 /069
生存空虛說 /083
關於瘋狂 /095
性愛的形而上學 /105
論天纔 /157
文學的美學 /193
叔本華年譜 /219
《經典天天讀、哲學經典:人生的智慧》
序 001
第一章 生命的劃分 001
第二章 什麼是人格 013
第三章 人能擁有什麼 045
第四章 地位 057
一 名譽 059
二 驕傲 067
三 官位 070
四 榮譽 071
五 名聲 096
第五章 世界的痛苦 115
一 117
二 118
三 118
四 120
五 121
六 122
七 123
八 125
九 129
十 131
第六章 人性 133
叔本華年譜 165
精彩書摘
《經典天天讀.哲學經典:作為意誌和錶象的世界》:
我們所說的錶象之間的主要區彆,是知覺錶象和抽象錶象之間的差彆,抽象錶象隻有一種,即概念,世上所有動物隻有人類纔具有抽象概念。人類和其他動物有所不同的概念活動能力,通常叫理性6。以後,我們會談到這些抽象概念,但是現在,我們隻要討論“知覺錶象”。知覺錶象包括整個可見世界或經驗總體及其種種可能的條件。我們早已說過,這是康德*重要的發現之一,我們也早已說過,這些條件、這些可見世界的形式,知覺中的絕對普遍要素、所有現象的共同屬性、空間和時間,即使離開它們的內容而就其本身去瞭解,也可以抽象地思考,還可以直接地知覺。同時,這種知覺或直覺,並非産生於經驗的幻想,而是完全獨立於經驗的;空間和時間的種種性質,就其在先天知覺或直覺方式下被認知時,對一切可能經驗都是有效的,就像它本身必須遵循的規則一樣。因此,在討論充足理由原理的論文中,我也討論過空間和時間的問題,我們感覺空間和時間是純粹的,沒有內容,是一種特殊而獨立的觀念。康德發現的這種直覺的種種普遍形式的性質,這種普遍形式離開經驗而就其本身加以認識的性質,即這種普遍形式可以視為錶現數學基礎的那些法則的性質,當然非常重要。可是,空間和時間的另一種性質,也應該說明,把經驗限製為因果法則和動機法則,並作為判斷基本法則的充足理由原理,以一種完全特殊的形式齣現。我曾經給這個特殊形式一個名稱,即“存在者的基礎”,就時間方麵來說,是時間片斷的連續;就空間方麵來說,是空間各部分的位置彼此限定。任何人隻要從前麵的引論瞭解到,在充足理由原則下,所有不同形式的內容完全相同,一定會相信認識這些形式中的*簡單形式也相當重要,這就讓他體驗到自己內在的本性。這個原理的*簡單形式就是時間。在時間中,隻有後一刹那排除前一刹那時,每一刹那纔是它的産生者,而它本身也會很快地又被另一刹那所消滅。過去和未來,像夢一樣空幻,現在唯一不能分開的,是它們之間的短暫界限。在充足理由原理的所有其他形式中,我們會發現一些枯燥空洞的東西,也會瞭解,不但時間隻有相對的存在,空間及時間的內容,所有從原因和動機産生的東西,也隻有相對的存在,它們都隻是通過另一個和本身相似的東西而存在。這個看法古來有之:當赫拉剋利特7嘆息萬物永遠流轉時,就是在錶達這個看法;當柏拉圖把客體對象貶為永遠變動不居而非永遠不變的恒定者時,他也在錶達這個看法;當斯賓諾莎提齣所謂唯一存在、實體的偶然性質的說法時,還是在錶達這個看法。康德把現象和物自體對立。古代印度哲人的智慧告訴我們:“人類眼睛看到的是一個自己無法說存在還是不存在的世界,它是摩耶,是騙人的障幕;它像夢幻,像照在沙上的陽光,讓遠處的旅人誤以為是水,或把草繩誤當作蛇。”但是,所有這些話的意義以及它們所錶明的,隻是我們剛纔所說的服從充足理由原則的錶象世界。
……
《經典天天讀.哲學經典:愛與生的苦惱》:
母子之間的不和,更成瞭定局。
1813年,叔本華齣版他的處女作《論充足理由律的四種根源》,深獲歌德的欣賞,並告訴他母親說她的兒子將來必大大齣名。但這位母親卻不相信在同一個傢庭中會有兩個天纔,反而以不屑的口吻譏誚他的博士論文。叔本華也不甘示弱地反唇相譏:“等到哪都找不到您的作品時,還有人會去讀我的書。”他母親則說:“也許如此!但到那時候,你的著作仍是擺在書店裏的初版。”
彼此針鋒相對,愈吵愈烈,後,他母親氣憤地把他推下樓梯。這是他們母子倆*後的會麵,從此,叔本華未曾迴到魏瑪,雖然他母親此後又活瞭二十四年。直到他母親晚年時,彼此纔恢復通信。臨彆時他尖刻地對他母親說:“您隻會因我而留名後世。”這些話果然都應驗瞭。
叔本華正式踏上學術研究之途,是從十九歲開始的,這以後,到1813年完成博士論文《論充足理由律的四種根源》為止的六年間,都是一連串的學習過程。這位“智慧異常剩餘”的哲學傢,加上他狂熱的求知精神,在此時充分錶現齣他驚人的學習能力,他的腦子成瞭知識的大雜燴。1807年7月,他到科塔補習古典語文,在短短的六個月間,便獲得教授們的極口贊譽,都預料他“將會成為齣色的古典文學學者”。
然後,他迴到魏瑪,心無旁騖地埋首書堆將近兩年,取得瞭大學旁聽學力,考進格丁根大學,再轉到柏林大學。實際上,語文也是他的拿手專業;從他的作品中,再三對古典語文的推崇,我們不難發現他希臘文、拉丁文造詣的高深;他的英語,真可使英國人誤以為他是老鄉,他曾幾度計劃翻譯康德(德譯英)和休謨(英譯德)的作品;他的法文,足可勝任翻譯官之職。1813年拿破侖的鐵蹄踏遍全歐,法軍進襲柏林時,叔本華逃難至魏瑪,在中途被法軍截留,充任翻譯官。後來,他又學習西班牙文,並曾翻譯格瑞顯的作品。
學術方麵,除瞭他的本行哲學外,他還兼習醫學、物理學、植物學、天文學、氣象學、生理學、骨相學、法律、數學、曆史、音樂等。從他做學問的態度來看,可知他對這些學科也是“頗有心得”,他聽課時有記筆記的習慣,然後再加整理,同時附注自己的批評。他做學問一絲不苟,有他獨特的個性和見地,從不人雲亦雲、盲從附和。
如果他的見解和教授不相同,就會不客氣地指齣他們的錯誤,他的哲學係統就是這樣逐漸建立起來的。
……
《認識力叔本華選集》
在某種範圍內,這是一個顯然的先天真理,創造瞭世界現象的意誌一定不會因為處於潛在的狀態而喪失對現象的支配力。現在我們知道,如果前一種狀況構成意誌活動的現象,那麼後一種狀況便構成非意誌活動的現象。從本質上看,這與佛傢的涅槃相同。生命意誌的否定根本不含有消滅實體的意思在內,隻錶示否定意誌活動;以往有意誌活動的東西現在不再有意誌活動瞭。這個作為“物自體”的意誌,我們隻有透過生命意誌的活動纔能知道它,因此意誌不再錶現這種活動以後就無法說明或想象它是什麼東西或要做什麼彆的事情,於是對作為意誌現象的人類來說,這種生命意誌的否定就錶示一種從有到無的變化。
經典天天讀、哲學經典:觀念力叔本華論文集
一
愚昧無知如果伴隨著富豪巨賈,更加貶低瞭人的身價。窮人忙於操作,無暇讀書也無暇思想,淪為無知,不足為怪。富人則不然,我們常見其中的無知者,恣情縱欲,醉生夢死,類似禽獸。他們本可做極有價值的事情,可惜不能善用財富和閑暇。
二
我們讀書時,是彆人在代替我們思想,我們隻不過重復他的思想活動的過程而已,猶如兒童啓濛習字時,用筆按照教師以鉛筆所寫的筆畫依樣畫葫蘆一般。我們的思想活動在讀書時被免除瞭一大部分。因此,我們暫不自行思索而拿書來讀時,會覺得很輕鬆,然而在讀書時,我們的頭腦實際上成為彆人思想的運動場瞭。
《經典天天讀、哲學經典:人生的智慧》
亞裏士多德將人生的幸福分成三類,那就是自外界得來的幸福、自心靈得來的幸福和自肉體得來的幸福。這種劃分除數量外,實際上沒有指齣什麼。據我觀察,人的命運中的根本不同點,可以分為三類:
一、什麼是人。從“人格”一詞的廣泛意義來說,人就是人格;其中包括著健康與精力、美與纔性、道德品性、智慧與教育等等。
二、人有些什麼。人有財富和他可能占有的事物。
三、如何麵對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也就是大傢所知道的他人把你看成什麼樣子,或更嚴格一點來說,他人對你的觀感如何。這可以從彆人對你的意見中看齣來,彆人對你的意見又是從你的榮譽、名聲和身份錶現齣來的。上麵第一類的差異是自然本身賜予人的。正由於是自然本身賜予人的,它對人生快樂與否的影響遠超過後麵兩類對人的影響。後麵兩類隻是人安排的結果。所有具有特權身份或齣生在特權世傢的人士,即使他是齣生在帝王之傢,比起那些具有偉大心靈的人來說,隻不過是為王時方為王而已,具有偉大心靈的人,相對於他的心靈來說,永遠是王。古希臘哲學傢伊壁鳩魯*早的弟子門采多魯斯也說,“從我們內心得來的快樂,遠超過自外界得來的快樂。”
……
叔本華哲學經典:作為意誌與錶象的世界+人生的智慧+愛與生的煩惱+認識力+觀念力(套裝全5冊) 這套包含叔本華五部重要著作的精選集,為讀者提供瞭一個深入探索這位深刻而悲觀的哲學巨匠思想世界的絕佳機會。阿圖爾·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一位在19世紀獨樹一幟的思想傢,以其對人類生存狀態的犀利洞察和對意誌的獨特解讀,深刻影響瞭後世的哲學、文學與藝術。這套“叔本華哲學經典”並非簡單地羅列其作品,而是精選瞭五部對其思想體係構成核心的作品,全麵而係統地展現瞭他的哲學圖景。 《作為意誌與錶象的世界》:形而上學的基石 作為叔本華哲學體係的集大成之作,《作為意誌與錶象的世界》是他最為宏大也最具原創性的著作。在這部巨著中,叔本華試圖迴答“世界究竟是什麼”這一最根本的哲學問題。他認為,我們所經驗到的世界,即“錶象”的世界,隻是我們認識能力的産物,是主觀意識與客觀事物相互作用的結果。然而,在這錶象之下,存在著一個更深層的實在,那就是“意誌”。 意誌,在叔本華的哲學中,是一種盲目、無休止的衝動和追求,是生命力的驅動源泉,也是一切現象的根本本體。它存在於每一個生命體之中,驅動著它們不斷地生存、繁衍、欲望和痛苦。這種普遍存在的意誌,不受理性的控製,也不追求任何終極目的,它隻是“永恒地運動著,永恒地努力著”。因此,人生便是意誌的無盡苦役,充滿著欲望的驅動和失落的痛苦。 叔本華深刻地剖析瞭意誌的運作機製,將這種無盡的欲求視為痛苦的根源。他認為,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從痛苦滑嚮厭倦的循環:未滿足的欲望帶來痛苦,而一旦欲望得到滿足,又會迅速滑嚮無聊和空虛。這種悲觀的視角,在《作為意誌與錶象的世界》中得到瞭最淋灕盡緻的錶達。 更重要的是,叔本華在書中提齣瞭擺脫意誌束縛的幾種可能性。通過藝術的欣賞,尤其是音樂,我們可以在片刻間超越個人意誌的局限,進入一種純粹的、無欲的沉思狀態。而最高層次的解脫,則在於通過禁欲主義來熄滅個人意誌的火苗,從而達到一種涅槃般的寂靜。這種對藝術和禁欲的推崇,為後來的許多哲學傢和藝術傢提供瞭靈感。 《人生的智慧》:實踐的悲觀主義 如果說《作為意誌與錶象的世界》是叔本華哲學體係的理論基石,那麼《人生的智慧》則是在其形而上學框架下的實踐指南。這本書以一種更為通俗易懂的方式,為那些飽受人生痛苦摺磨的個體提供瞭關於如何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和苦難的世界中生活的建議。 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中,並沒有迴避人生固有的不幸和痛苦,而是直麵它們。他開篇就點明,人生是痛苦的,但可以通過一些策略來減輕痛苦,增加幸福感。他將“幸福”理解為“痛苦的暫時中止”,並提齣瞭一係列關於如何減少痛苦的“技巧”。 他強調瞭“內在價值”的重要性,認為一個人的真正價值在於其自身,而非外在的財富、地位或他人的評價。他鼓勵讀者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避免隨波逐流,警惕虛榮心的陷阱。他深刻地指齣,我們最容易受到傷害的地方,往往是我們最珍視的東西,因此,明智的人會選擇更為審慎的生活方式。 在人際關係方麵,叔本華也提供瞭極具洞察力的建議。他告誡人們要謹慎交友,理解人性中固有的自私和冷漠。他認為,寜願獨處也不要與不閤拍的人為伍,因為孤獨是一種解脫,而糟糕的陪伴則是一種煎熬。他強調瞭“自我”的重要性,認為一個人能夠達到的高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自身的品質和能力。 《人生的智慧》的價值在於,它在承認人生悲劇性的同時,提供瞭切實可行的應對策略。它並非鼓吹消極避世,而是引導讀者認識到人生的局限,並以一種更為理性、更為超然的態度去麵對生活的挑戰。這本書像一位飽經滄桑的智者,用冷靜的語言揭示瞭人生的真相,並指明瞭通往內心平靜的道路。 《愛與生的煩惱》:生命衝動的解讀 《愛與生的煩惱》是叔本華在對生命本質進行深刻反思後,對人類最普遍、最強烈的情感之一——愛情,以及與之相關的生命延續衝動進行的一次深刻的哲學解析。這本書與其說是在探討浪漫愛情的甜蜜,不如說是在揭示驅動人類繁衍的生物性本能和其背後隱藏的生存鬥爭。 叔本華認為,愛情,尤其是男女之間的情愛,並非如人們所浪漫化的那般純粹和崇高。他將其視為“自然的欺騙”,是一種強大的生物性衝動,其根本目的是為瞭實現物種的延續,而不是為瞭個體的幸福。這種衝動通過激發欲望和吸引力,驅使男女結閤,繁衍後代。 他深刻地洞察到,在愛情關係中,個體往往被一種難以言喻的力量所驅使,這種力量並非源於理性選擇,而是來自生命意誌本身的運作。這種驅使使人們忽略瞭對方的缺點,將對方理想化,從而産生瞭強烈的占有欲和依賴感。然而,一旦婚姻或者長期的關係確立,這種最初的激情就會逐漸消退,取而代之的是生活的瑣碎和現實的磨礪,從而導緻“生的煩惱”。 叔本華以一種近乎生物學傢的冷靜,解剖瞭愛情的本質,揭示瞭其背後的生存驅動力。他認為,男女雙方在愛情中的“選擇”並非基於真正的個人好惡,而是“自然”在暗中操控,以確保基因的優化和物種的繁衍。這種視角無疑顛覆瞭傳統的浪漫主義對愛情的理解,為理解人類的情感和行為提供瞭全新的維度。 書中對“生”的煩惱的探討,與他對人生整體的悲觀論調一脈相承。生命的延續本身就伴隨著無數的掙紮、痛苦和不確定性。從齣生到死亡,個體都在為生存而努力,為欲望而奔波,為各種不如意而煩惱。愛與生,作為生命中最核心的驅動力,卻也正是個體最深切的煩惱之源。 《認識力》與《觀念力》:認識論的探索 《認識力》與《觀念力》這兩本書,雖然在某些版本中可能以不同的名稱齣現,或者與《作為意誌與錶象的世界》中的某些篇章有所重疊,但它們共同代錶瞭叔本華在認識論和心智哲學方麵的探索。這些著作深入探討瞭人類如何認識世界,以及思維和觀念的本質。 在《認識力》中,叔本華可能側重於分析人類感官和理性的作用,以及它們如何塑造我們對外部世界的理解。他會探討知覺的形成過程,以及我們如何通過概念和判斷來組織和理解經驗。他可能會對經驗主義和唯理論的觀點進行評論,並提齣自己獨特的認識論模型。 而《觀念力》則可能更進一步,探討“觀念”本身的存在和運作方式。在叔本華的哲學中,一切現象都是“錶象”,而錶象的産生離不開“觀念”作為媒介。他會分析觀念的生成機製,以及觀念如何影響我們的思維、情感和行為。他可能還會探討,是否存在一種超越個體意識的、普遍的觀念領域,或者我們所理解的“觀念”是否就是“意誌”在認識層麵的體現。 這兩部著作,通過對認識過程和觀念本質的深入剖析,進一步夯實瞭叔本華哲學體係的理論基礎。它們展示瞭叔本華如何將形而上學的“意誌”概念,與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緊密聯係起來,從而構建瞭一個全麵而深刻的哲學思想體係。 套裝價值:係統性與深刻性 這套“叔本華哲學經典”的獨特價值在於其係統性。將這五部著作匯集一處,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叔本華思想的邏輯脈絡和發展軌跡。《作為意誌與錶象的世界》提供瞭宏觀的形而上學框架,而《人生的智慧》則將其應用於實踐生活,《愛與生的煩惱》則聚焦於生命中最核心的驅動力,而《認識力》和《觀念力》則深入到認識論的根基。 通過閱讀這套精選集,讀者不僅能夠領略叔本華對人生悲劇性的深刻洞察,更能理解他如何從“意誌”這一根本本體齣發,解釋瞭世界的本質,並為如何應對人生的苦難提供瞭獨到的思考。這套書不僅是哲學愛好者的必讀之作,也是任何對人生、對存在、對人類命運有著深刻疑問的人們的寶貴啓迪。它鼓勵我們以一種更為清醒、更為超然的態度去審視生活,並在認清現實的殘酷之後,尋找內心的平靜與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