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臆解》成稿於1985年初,是年3月中華書局取走手稿,1988年3月齣版繁體橫排單行本,人名、地名下加專名綫,書名下標以波浪綫。
此書緣於先生1978年底歸國後,聞有馬王堆齣土《老子》帛書本,遂亟求而讀之,繼而就平生所學而解之。
2006年收入《徐梵澄文集》首捲中,是為簡體本也。此兩版本,《老子》各章皆接排,且目錄中不齣章標題。
今參考前兩版本,齣版繁體橫排單行本,不加任何下劃綫,各章都另起頁且上目錄。
每章撮其大意說之。疑難處釋之,其原自明白無需解釋者,略之。析理參以《周易》及先秦古說,不廢《莊子》;偶見頗同西洋哲學者,標齣之,意在點染以時代精神;無所發揮,蓋非論老子哲學也。
隸事,多取《春鞦傳》,間有取後世者,皆曆史大事。音義多本之《爾雅》《詩序》《說文》等,以古字義解古文義,亦時有渙然冰釋,怡然理順者。要之,求以至簡潔淺顯之文字,解明書中之義理,恰如其分,適可而?止。
徐梵澄(1909—2000)
年輕時遊學於魯迅門下,一生踐行先生的“精神事業”;
1929年至1932年,留學德國柏林大學、海德堡大學;
迴國後寄寓上海,受魯迅之囑係統地翻譯尼采著作;
1945年赴印度,先後任教於泰戈爾國際大學和室利阿羅頻多學院;
1978年底迴國,就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先生精通多種古今語言,貫通中、西、印三大文化,在詩歌、書畫、文藝評論上造詣精深,學術貢獻主要有四:
一、中國之較早規模地翻譯尼采著作,如《尼采自傳》《蘇魯支語錄》等;
二、係統地翻譯印度韋檀多一係古今經典,如《薄伽梵歌》《五十奧義書》等;
三、以英文完整地介紹中國傳統學術精華,如《孔學古微》《唯識菁華》等;
四、以精神哲學的進路重新詮釋吾華經典,如《陸王學述》《老子臆解》等。
著名學者劉小楓為《老子臆解》專門寫過書評《聖人的虛靜》,其中有言:
兼及中西印三大文明學術的中國學人屈指可數,有的不過浮泛涉獵、蜻蜓點水。梵澄在每一領域都涉獵頗深,不屬此列;何況先生勞作纍纍,有目共睹,絕非某些傳說中的大師。
魯迅有許多學生(雖然他從來沒有帶過研究生),迄今還不斷有人爭當他的學生。梵澄算得上貨真價實的魯迅弟子,卻偏偏不喜歡張揚與魯迅的師生情。筆者孤陋寡聞,知道梵澄時,還不曉得他是魯迅的私淑,隻曉得他曾經翻譯過尼采(筆者在八十年代初就讀過他四十年代發錶的譯文)。84年筆者在北京買到《五十奧義書》、隨後又得《神聖人生論》,大為吃驚──先生活著、竟然還翻譯這樣的書、而且部頭如此之大!
《老子臆解》由校詁文字和“臆解”義理兩部分構成,以後者為主。與其說《老子臆解》是《老子》校釋方麵的新成就,不如說是一個值得認真閱讀的哲學事件。
“古之道術”的要核是否就是梵澄後來標舉的“一係精神哲學”的源頭?或者說,與晚齣的《陸王學述》相關,《老子臆解》是否意在揭示中國傳統“一係精神哲學”的要核?倘若如此,《老子臆解》的意義就更難以估量瞭。
今之道,以禦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道·十四》)
【臆解】此處一字之異,可觀儒傢與道傢之處世不同。“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此所謂“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者也。儒傢之法先王,舉不外此。然時不返古,世必日進,執古禦今,有必不可能者。執今禦今,斯可矣。由今而返推至古,古可知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德·四》)
【臆解】《易》之成書在《老子》以前,自無疑問。《易》之“太極”,即《老子》之“道”也。曰“道生一”,謂“道”,一而已,非另有某物曰“一”者自道而生也。蓋就數而言。一一纍而增之,可無盡也;一一分而減之,亦無窮也。無窮無盡,即無極也。閤而言之,宇宙一太極也;分而觀之,一物一太極也。後儒立一“無極”與“太極”對,而思想窒矣。陸無以服硃之心,硃無以饜陸之意,此其癥結?也。
使我挈然有知,行於大道,唯它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徑。(德·十二)
【臆解】“唯它”。甲本“唯”字下缺。茲從乙本。諸本皆作“惟施”,解說無不牽強。蓋味於古音也。此聯綿字,當是“逶迤”。或作“委佗”“委移”“逶迆”“逶蛇”。《詩·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本音“它”。“唯”與“惟”與“委”,同音。“施”“蛇”“它”,古音同在十七部。通假。今正字作“逶迤”,麯摺紆餘之意。即不可據藉字之義為說,因大路上必無“它”或“蛇”也。又不可麯解“施”在此為“施捨”。——乙本?是。
從文風上來說,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可以說是極其鮮明且難以被歸類的。它既保留瞭古代典籍的凝練和韻味,又在關鍵節點巧妙地穿插瞭極為現代、甚至帶有一絲戲謔的白話注解,這種古今交錯的語感,製造齣瞭一種奇妙的“錯位感”。初看可能會覺得有些跳躍,但深入進去後,便能體會到作者的高明之處——他試圖用當代人最能理解的方式,去觸碰那些超越時代的真理。這絕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注釋本,它更像是長者對後輩耳提麵命,充滿瞭親切感和說服力。我特彆喜歡那些富有畫麵感的描述,它們像是一幕幕微型的戲劇,將抽象的哲學概念具象化,讓人不自覺地在腦海中構建齣場景。這種敘事技巧的運用,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同時也為那些老道的話語注入瞭新的生命力。它成功地做到瞭“雅”與“俗”之間的完美平衡,既能滿足對文本深度有要求的學者,也能讓剛接觸此道的讀者不至於望而卻步。
評分對我而言,購買和閱讀這本關於老子的書,與其說是在求知,不如說是在尋求一種精神上的“減負”。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的大腦無時無刻不在處理過載的輸入,追求的往往是效率和即時滿足。而這本書,恰恰提供瞭一個對抗這種焦慮的避風港。它強迫你慢下來,去關注“無為”的真正含義,去思考“有”與“無”的辯證關係,這些思考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深層次的放鬆和整理。它沒有提供快速解決問題的雞湯口號,而是提供瞭一套看待世界的底層邏輯框架。我發現,在讀完一章後,我對日常生活中那些瑣碎的煩惱和衝突,似乎有瞭一種抽離和超脫的視角去看待。這種“抽離”不是逃避,而是獲得瞭一種掌控感——明白很多事情的發生自有其“道”,並非完全由個人的意誌力所能左右。這種哲學層麵的釋然,比任何心靈雞湯都來得更為持久和有效。
評分這本書的頁邊空白處理和字體選擇,也是我個人非常欣賞的一點。在閱讀體驗上,這些看似次要的元素,實則構建瞭整體的氛圍。我注意到,作者在某些關鍵轉摺點或哲理的巔峰處,刻意留下瞭大量的留白,這種處理方式不是浪費紙張,而是給予瞭讀者寶貴的“呼吸空間”。它無聲地提示著:“此處需慢,此處需思。” 而字體方麵,那種略帶宋體結構的橫排字樣,在保持清晰易讀的同時,又帶有一種堅實而內斂的力量感,與“老子”這一主題的厚重感是高度契閤的。我甚至覺得,這本書的設計師和排版師,在很多方麵比單純的注釋者更懂得如何尊重和弘揚文本的精髓。它提醒我們,閱讀不僅僅是信息的輸入,更是一種沉浸式的環境體驗。這種對“閱讀感”的極緻追求,使得每次閱讀都成為一種享受,而非負擔,讓人更加期待下一次與它的親密接觸。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觸動人心,初次捧起時,那沉甸甸的質感和布麵獨有的溫潤觸感就讓人愛不釋手。我特彆欣賞他們對於細節的考究,書脊的字體處理得既有古韻又不失現代感,燙金的工藝恰到好處,既不喧賓奪主,又能彰顯齣內裏文字的厚重。橫排的版式對於我們習慣瞭現代閱讀習慣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種更舒適的體驗,尤其是對於需要頻繁查閱和對比的文本,這種排版方式的便利性簡直是立竿見影。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進行一場與古代智慧的深度對話,那種儀式感是普通平裝書難以比擬的。精裝本的耐用性也讓人放心,可以確定它能陪伴我度過漫長歲月的研習時光,每一次翻開都能感受到製作者的匠心。那種將傳統哲學經典以如此高規格的現代工藝呈現齣來的誠意,真的非常打動我這個略帶懷舊情結的讀者。可以說,單是外在的呈現,就已經值迴票價,讓人願意鄭重地將其擺放在書架的顯眼位置,時刻提醒自己這份閱讀的價值所在。
評分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的時間,沉浸在一種近乎冥想的狀態中,細細品味著文字與文字之間那種微妙的張力。這本書的作者顯然不是簡單地復述或轉譯既有的老莊思想,而是用一種極其個人化、甚至是略帶“叛逆”的視角,去叩問那些亙古不變的命題。他仿佛在說,你看,即便兩韆多年過去瞭,我們依舊睏在同樣的迷霧裏,而那些看似深奧的詞句,其實就潛藏在我們日常生活最不起眼的角落。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閤上書,抬頭望嚮窗外,讓那些被重新激活的概念在腦海裏發酵、碰撞。這種閱讀體驗是需要投入精力的,它拒絕被囫圇吞棗地吸收,而是要求你帶著自己的全部經驗和疑惑去與之搏鬥。它不是提供答案的說明書,更像是一把鋒利的鑰匙,打開瞭通往更深層次自我審視的大門。這種挑戰性,恰恰是那些平庸讀物所不具備的魅力所在,它讓你感覺自己真的在和一位真正的大師進行著一場針鋒相對的思辨。
評分京東購物,快捷實惠!!
評分國學大傢的文集,國學大傢自己對哲學的理解,開創新思路。
評分踩雷瞭,書被擠壓的變形瞭……
評分一個被低估的學術大傢
評分國學大傢的文集,國學大傢自己對哲學的理解,開創新思路。
評分徐老譯著,值得擁有。
評分還沒來得及看,但徐的書還是值得看的。
評分終期於轉化人生,改善個人和社會。
評分本書乃當代研究王陽明心學的一部力作。作者在首章“小引”中指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