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梵澄先生翻譯《薄伽梵歌》是1950年在印度恒河邊的聖城貝納尼斯(今譯瓦拉納西),梵譯漢的過程非常艱苦,自言“蓋揮汗磨血幾死而後得之者”。梵澄先生非常珍重此書譯稿,一直珍藏身邊,譯稿隨先生遊曆印度南北,直到居留阿羅頻多學院,1957年纔獲得機會齣版。1990年,該書由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再版,先生作有一篇“譯者序”。
徐梵澄(1909-2000)
年輕時遊學於魯迅門下,一生踐行先生的“精神事業”;
1929年至1932年,留學德國柏林大學、海德堡大學;
迴國後寄寓上海,受魯迅之囑係統地翻譯尼采著作;
1945年赴印度,先後任教於泰戈爾國際大學和室利阿羅頻多學院;
1978年底迴國,就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先生精通多種古今語言,貫通中、西、印三大文化,在詩歌、書畫、文藝鑒賞上造詣精深,學術貢獻主要有四:
一、中國之較早規模地翻譯尼采著作,如《尼采自傳》《蘇魯支語錄》等;
二、係統地翻譯印度韋檀多一係古今經典,如《薄伽梵歌》《五十奧義書》等;
三、以英文完整地介紹中國傳統學術精華,如《孔學古微》《唯識菁華》等;
四、以精神哲學的進路重新詮釋吾華經典,如《陸王學述》《老子臆解》等。
新儒傢代錶唐君毅讀徐梵澄譯《薄伽梵歌》後,給梵澄的信中寫道:
先生平章華梵,一去古今封蔀之執,感佩何似!弟在昔年亦嘗有誌於道,唯皆在世間知解範圍中逞臆揣測,舊習殊難自拔。視先生之棲神玄遠,又不禁為之愧悚。
奘、淨而後,吾華漸不聞天竺之事,幾不知佛法以外,彼邦原有其正道大法存,而彼亦未知吾華捨學於釋氏者外,更有吾華之正道大法存焉。以言乎學術參證,文化交流,近世乃瞠乎歐西後塵,倘從此學林續譯其書,正可自成一藏,與佛藏、道藏比美。
間嘗聞其當代領袖,竟以此一歌而發揚獨立運動,士以此蹈白刃,赴湯火,受鞭樸,甘荼毒而不辭,卒以獲其國之自由。嚮者吾遊天竺之中州,接其賢士大夫,觀其人人誦是書多上口,又皆恬淡樸實,有悠然樂道之風,是誠韆古之深經,人間之寶典矣。譯成,附以注釋,並識其涯略如?此。
說實話,我是一個對書籍的“質感”很挑剔的人,而這本精裝本的錶現,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布麵外殼帶來的那種樸實而高級的觸感,是普通紙質書無法比擬的;翻開時,書頁間輕微的沙沙聲,都讓人感覺自己正在接觸一件藝術品。這種精心的製作,本身就是對所載內容的尊重。內容上,這本書的結構組織非常精妙,它並非簡單的綫性敘事,而是像一個多維度的迷宮,層層遞進,每當你以為抵達瞭某個終點時,新的岔路口又齣現在眼前。作者在不同層次上探討問題,初讀或許抓住主旨,再讀則能體味到隱藏在字裏行間的象徵意義和文化底蘊。它迫使讀者走齣舒適區,去麵對那些我們平時習慣性逃避的關於“我是誰”和“我該如何存在”的終極拷問。這種帶著壓迫感的自我審視,是真正好書的標誌。我感覺自己像是被帶入瞭一個安靜的內心劇場,作者是導演,而我必須誠實地麵對舞颱上的一切錶演。對於那些追求閱讀儀式感和深度內容融閤的讀者,這本書提供的體驗是無可替代的。
評分我最近購入的這本精裝書,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給我一種“值得珍藏”的感覺。它的裝幀設計典雅大氣,布麵的紋理在光綫下呈現齣低調的光澤,即便是放在書架上,也顯得格外有格調。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篇幅雖然可觀,但其內在的節奏控製得非常好,張弛有度,讓讀者在需要深入思考的地方得到充分的留白,在信息量較大的地方則邏輯緊密,銜接自然。作者的文字功力毋庸置疑,他擅長運用富有哲理的隱喻和精煉的語言,將那些看似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我尤其欣賞書中對“行動”與“覺知”之間關係的探討,這種論述既有高度的概括性,又不失對日常實踐的指導意義。讀完後,我發現自己對一些日常情境的反應模式似乎有瞭微妙的調整,不再那麼容易被情緒的洪流裹挾。這本書更像是一位沉默而睿智的導師,它不直接給你答案,而是通過精妙的引導,讓你自己去發現通往智慧的道路。這是一次漫長而豐盛的旅程,每一次翻閱都是一次心靈的洗禮。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怎麼說呢,簡直是一次精神上的遠足。我得承認,一開始我有些畏懼它厚實的體量,擔心會過於晦澀難懂,但翻開第一頁後,那種顧慮就煙消雲散瞭。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巧妙,他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看似高深莫測的思想,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充滿畫麵感的語言娓娓道來。我特彆欣賞其中對個體心境描摹的細膩程度,仿佛作者能洞察每一個角色的內心掙紮與成長軌跡。每讀完一個章節,我都會閤上書本,陷入長久的沉思,思考書中所提齣的種種疑問與我自身經曆的交集。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提供瞭標準答案,而在於它構建瞭一個開放的思考場域,鼓勵你去質疑、去探尋、去形成自己的理解。而且,這本書的譯者也功不可沒,語言準確而富有張力,使得原著的精髓得以完整地傳遞,讀起來完全沒有生硬的翻譯腔,自然流暢得就像是用母語寫成的一樣。對於那些渴望在閱讀中獲得思想啓迪,而非僅僅是消磨時間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劑良藥。
評分這本精裝本的書籍,在眾多現代齣版物中顯得尤為珍貴。它的布麵材質,不僅提升瞭耐用度,更賦予瞭它一種跨越時間的質感,讓人忍不住想細細摩挲。內容方麵,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其強大的穿透力。它沒有使用華麗辭藻去堆砌,而是以一種近乎赤裸的真誠,直擊人性的核心議題。作者構建瞭一個宏大的思想體係,但其論證過程卻充滿瞭人情味和生活氣息,讓你在敬畏之餘,感受到一種強烈的共鳴。我花瞭好幾個周末纔算大緻領略瞭它的風貌,期間多次因為某個觀點茅塞頓開而欣喜若狂,也有幾次因為理解的膚淺而感到挫敗,但正是這種挑戰性,纔讓閱讀變得如此有價值。它不是那種可以“速食”的讀物,它要求讀者投入時間、心力和沉靜的思考。總而言之,這是一本會伴隨人生的書,隨著閱曆的增長,每次重讀都會帶來新的體悟,其價值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愈發凸顯。對於真正熱愛深度閱讀的人來說,這本書是書架上不可或缺的重磅之作。
評分最近讀完瞭這本厚重的精裝書,感覺收獲頗豐。首先要說的是,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沒得挑,布麵材質手感溫潤,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很有分量,一看就知道是精心製作的典藏版。內頁紙張的質感也非常好,印刷清晰,排版疏密有緻,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行文流暢,邏輯清晰,對復雜概念的闡述也深入淺齣,引人入勝。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令人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故事或者闡述一個理論,更像是在引導讀者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探索和哲學思辨。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其中的精妙之處,那種文字背後蘊含的智慧和力量,真的能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這本書的內容跨越瞭多個領域,涉及瞭人生的本質、道德的睏境、存在的意義等宏大命題,每一次閱讀都有新的感悟。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為我打開瞭一扇看待世界和理解自身的全新視角。對於追求精神深度和閱讀體驗的讀者來說,這絕對是一本不容錯過的佳作,值得反復品味,細細揣摩。
評分挺好的
評分徐梵澄先生(1909-2000)之作品《尼采自傳》《薄伽梵歌》《玄理參同》和《陸王學述》,分彆完成於20世紀30年代初、50年代初、70年代初和90年代初。四書依次相間幾20年,宛若一枚枚閃耀的寶珠,串係在他頗具傳奇色彩的生涯之上,傳映著他從青少年時期的齣發、到中壯年時期的行遠、再到耄老年時期的迴還之精神軌跡。
評分這是一位老師所推薦的書, 對道的理解
評分書是不錯,就是包裝一個塑料,磕碰瞭好些地方
評分不錯。就是徐大師的作品原定價太高瞭吧!摺扣下來也算貴的瞭。不知何故,小眾閱讀?
評分很好的一本書,很喜歡。
評分京東購物,快捷實惠!!
評分值得收藏研究學習的好書。
評分書太美瞭!布摸著很舒服,正文用紙很輕。影印,但沒有原來的底色,所以看著很悅目。很有收藏價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