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瞭凡四訓(綫裝竪排)(套裝共4冊)》這本書是中國明朝袁瞭凡先生所作的傢訓,以此來教戒他的兒子袁天啓,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並且以他自己改造命運的經驗來“現身說法”:在早期驗證瞭命數的準確性,到後來進一步通曉瞭命數的由來,說明瞭人們完全可以掌握和改造自己的命運、自求多福的道理。
作者簡介
袁瞭凡(1533-1606),本名袁黃,字慶遠,又字坤儀、儀甫,初號學海,後改瞭凡,後人常以其號瞭凡稱之。袁瞭凡是明朝重要思想傢,是迄今所知中國第1位具名的善書作者。他的《瞭凡四訓》融會禪學與理學,勸人積善改過,強調從治心入手的自我修養,提倡記功過格,在社會上流行一時。
目錄
冊一
瞭凡四訓
第1訓 立命之學
第二訓 改過之法
冊二
第三訓 積善之方
冊三
第四訓 謙德之效
附錄
安士全書
冊四
金剛經
前言/序言
人們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上,命運卻不盡相同。有的人一生平安、頤養天年;有的人卻遭遇災禍、英年早逝;有的人大富大貴、兒女承歡;有的人卻貧睏潦倒、膝下無人……世事如此難料,莫非冥冥之中果真自有天意?富貴榮華者被上天青睞,而潦倒凡夫都難逃命運的捉弄?
中國古人相信『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而『生死由命,富貴在天』。今天,也有人相信人間自有天意,自身所遭遇的一切都是上天安排的結果。人人都想萬事如意,但人生不如意卻總是十之八九,難道這些不如意我們永遠無法避免和擺脫嗎?在命運麵前,我們真的束手無策嗎?
瞭凡先生用親身實踐嚮人們證明,命運原本就掌握在自己手中。正所謂『有誌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誌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誌,如樹之有根,立定此誌,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有我。』瞭凡先生總結自己一生的經驗教訓,撰寫瞭這本探求立命之學的訓誡之書,嚮世人闡釋瞭修身、處世之道,被譽為東方第1勵誌奇書,曾受到曾國藩的大力推崇。
此外,為增加本書的豐富性,文後還附有節本的《安士全書》以及佛教經典《金剛經》。這兩部經典,必將有助於加深對《瞭凡四訓》的理解。
隨著文明的不斷發展,人類已經掌握瞭越來越豐富的曆史資料和宇宙知識,人們都在積極探求宇宙實相,探索人生真諦,以解決生命的終ji問題。正因如此,我們精心校訂瞭《瞭凡四訓》這本書,除收錄原文外,還配有譯文,以及深化內容的淺釋部分。譯文部分以信達雅為原則,讓您在享受原汁原味古文魅力的同時準確掌握原文內容;淺釋部分精闢入理,讓您得以全方位地理解文章的內涵。另外,本書通過精美的畫麵來延展文意,我們期待著圖文並茂地將一段段精彩的故事、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展現給大傢。
麵對命運,如果您還在彷徨,還在怨天尤人,甚至無奈絕望,為什麼不讀一讀這本能夠讓您心胸開闊、信心倍增的書呢?如果想得到福壽安康,為什麼不學一學這位曾輝煌一時的成功者的立身處事之方呢?瞭凡先生用富有感染力和警戒性的語言、豐富的實例,嚮世人闡明一切禍福皆由自己掌握的道理,鼓勵人們嚮善立身,慎獨立品。閱讀書中的人生智慧,定能夠讓您的心靈獲得安寜;領悟書中的精髓,更能讓您收獲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之良方。
內頁插圖
《瞭凡四訓》:探尋命運軌跡,重塑人生藍圖 在曆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智慧的火花,穿越時空的阻隔,照亮後人的心靈。明代袁瞭凡先生的《瞭凡四訓》,便是這樣一部曆久彌新的傳世之作。它並非高高在上的哲學說教,而是以一位親曆者的視角,坦誠地剖析瞭命運的玄機,並指明瞭改寫人生的道路。這部著作,以其深刻的洞察力、樸實無華的語言以及對個體生命價值的堅定信念,自問世以來,便贏得瞭無數讀者的共鳴與推崇。 《瞭凡四訓》共分為四個篇章:《立命》、《改過》、《積善》、《謙德》。每一篇都圍繞著一個核心主題,層層深入,共同構建瞭一個完整而實用的修身治世體係。它告訴我們,命運並非天定,也非不可捉摸,而是可以通過我們自身的言行舉止,一點一滴地去創造和改變。 一、立命:撥開迷霧,認識命運的真諦 《瞭凡四訓》的開篇,即以“立命”為題,直指人心最普遍的睏惑——命運。作者袁瞭凡先生,年輕時曾偶遇一位精通命理的算命先生,算定瞭他一生仕途坎坷,壽數不過五十三歲。這一預言,一度讓瞭凡先生心灰意冷,認為人生已無所追求。然而,命運的齒輪並未在此停歇。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遇到瞭著名的佛門高僧雲榖禪師。禪師與瞭凡先生深入交談,一番開示,如醍醐灌頂,徹底顛覆瞭他對命運的認知。 雲榖禪師並沒有直接否定算命先生的說法,而是引導瞭凡先生去反思,為何算命先生的預言會如此精準?禪師指齣,算命先生所算的,不過是“宿命”——我們過去所造的業力所形成的軌道。然而,人生並非隻有宿命,還有“立命”的可能。所謂“立命”,便是積極地去爭取,去創造,去打破既定的軌跡。這其中,關鍵在於“心”的轉變。“命由心造”,一切外在的境遇,無不與我們內心的念頭、行為息息相關。 禪師進一步闡述,我們之所以被命運所睏,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沒有真正認識自己。我們常常被外界的誘惑所牽引,被情緒所左右,卻忽略瞭內心深處那份純淨的本性。當一個人真正認識到自己的力量,能夠主宰自己的念頭,那麼他便能逐步擺脫命運的束縛,開創屬於自己的未來。 《立命》篇的智慧,在於它為我們注入瞭希望。它告訴我們,即使曾經被命運的陰影籠罩,也絕非絕路。隻要我們願意去探索,去改變,去“立命”,便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找到新的方嚮。這是一種積極嚮上的人生觀,鼓勵我們主動承擔起塑造自己命運的責任。 二、改過:滌蕩塵埃,淨心如明鏡 認識瞭命運可以被改變,那麼如何改變?《改過》篇便給齣瞭具體的方法。瞭凡先生在雲榖禪師的點撥下,開始深刻反省自己過往的種種過失。他認識到,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重要的是,我們能否誠懇地麵對自己的過錯,並下定決心改正。 “改過”並非易事,它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毅力。因為許多過失,是我們習以為常的,甚至是根深蒂固的。瞭凡先生列舉瞭許多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過失,例如:說話不誠實,占小便宜,不孝順長輩,浪費糧食,心存嫉妒等等。他強調,改過要從小事做起,從點滴處著手。如同修築堤壩,一處微小的裂縫,若不及時修補,最終可能導緻整個堤壩的潰決。 改過的方法,在於“真”。改過的“真”,體現在“知過”、“恨過”和“改過”三個層麵。首先,“知過”,就是要我們具備反省的能力,能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過失所在。其次,“恨過”,是要我們對自己的過錯感到痛心疾首,有強烈的悔意,纔能生齣真正的改過之心。最後,“改過”,則是要將悔意付諸行動,用實際行動去彌補過錯,並且永不再犯。 瞭凡先生還提齣瞭“發願”的重要性。在改過之後,更要發願“改過自新”,立誓不再重蹈覆轍。這種發願,並非空洞的口號,而是要將決心刻入內心,時時警醒自己。通過不斷地“改過”,我們的內心會逐漸變得清淨,如同明鏡一般,能夠清晰地映照齣事物的本質,也為我們接下來的“積善”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積善:播撒善種,收獲福報 當內心的塵埃被滌蕩乾淨,心境變得清明,我們便進入瞭《積善》的階段。如果說“改過”是“止惡”,那麼“積善”便是“行善”。瞭凡先生認為,善行是改變命運、積纍福報的最直接的途徑。 “積善”並非要求我們做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從點滴小事做起,廣結善緣。例如:幫助他人,扶貧濟弱,敬老愛幼,愛惜生命,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貪吝,不淫邪,不暴躁……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善行,日積月纍,便能匯聚成強大的力量,改變我們的人生軌跡。 瞭凡先生特彆強調瞭“陰德”的重要性。陰德,是指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默默行善。這種善行,不求迴報,不圖名利,更能體現齣一個人內心的純粹。真正的善,在於發自內心的仁愛之心,在於對他人的真誠關懷。 他提醒我們,積善要“有心”。僅僅是形式上的善行,而沒有真誠的善心,其效果是有限的。我們要將仁愛之心融入到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對一切眾生都懷有慈悲之心。通過不斷地積善,我們不僅能為自己積纍福報,也能讓周圍的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四、謙德:甘居人下,方得大成 修身治世,最終落腳於“謙德”。《謙德》篇是《瞭凡四訓》的點睛之筆,它揭示瞭成就偉大事業,獲得長久幸福的秘訣。瞭凡先生通過對曆史和現實的觀察,發現所有成就非凡的人,無一不具備“謙”的品格。 “謙”並非是軟弱或自卑,而是指一種虛懷若榖、甘居人下的態度。它意味著我們能夠放下傲慢與自負,願意嚮他人學習,聽取不同的意見。一個驕傲自大的人,就像一個裝滿瞭水的杯子,再多的智慧和福報也無法再注入。而一個謙虛的人,則像一個空杯,能夠不斷地容納和吸收。 瞭凡先生列舉瞭許多“謙”的益處:謙者,有其德,亦有其位;謙者,受益;謙者,保身;謙者,能容人,能容事。謙卑的態度,能夠讓我們在人際交往中獲得尊重,在事業發展中獲得支持,在麵對睏難時獲得智慧。 他告誡我們,要時刻保持警惕,警惕那些容易滋生驕慢的念頭。即使取得瞭一點點成就,也要知道這隻是一個開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始終保持一顆謙卑之心,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瞭凡四訓》這四篇看似獨立的章節,實則是一個有機整體,構成瞭一個完整的修身治世的係統。從認識命運的“立命”,到滌蕩心靈的“改過”,再到積極行善的“積善”,最終達到內聖外王的“謙德”,每一步都環環相扣,指導著我們如何從迷茫走嚮清晰,從被動走嚮主動,從平凡走嚮卓越。 這部著作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深刻的人生哲理,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論。它沒有空洞的理論,而是充滿瞭對人情世故的洞察,以及對個體行動的鼓勵。袁瞭凡先生以自身為例,證明瞭命運是可以被改寫的,一個普通人,也可以通過不懈的努力,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實現人生的價值。 《瞭凡四訓》是一本值得我們反復閱讀、細細體味的經典。它就像一位智慧的長者,在人生迷茫的十字路口,為我們指點迷津,點亮前行的燈火。無論你是身處順境,還是遭遇逆境,都能從中汲取力量,獲得啓示。它鼓勵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命運的舵手,用智慧和善行,書寫屬於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