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物理学(套装1-3卷) [Twentieth Century Physics]

20世纪物理学(套装1-3卷) [Twentieth Century Physic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Laurie,M,Brown,[美] Abraham,Pais ... 著,刘寄星 译
图书标签:
  • 物理学
  • 20世纪
  • 科学史
  • 物理史
  • 套装
  • 科普
  • 理论物理
  • 现代物理
  • 经典物理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603000032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3771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Twentieth Century Physic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65
套装数量: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物理学在20世纪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改变了世界以及世界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20世纪物理学(套装1-3卷)》是由英国物理学会、美国物理学会组织发起,由各个领域的知名学者(有很多是相关领域的奠基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执笔撰写,系统总结20世纪物理学进展的宏篇巨著,其内容涵盖了物理学各个分支学科和相关的应用领域,全书共分3卷27章,最后一章为3位物理学大家对20世纪物理学的综合思考和对新世纪物理学的展望。
  《20世纪物理学(套装1-3卷)》可供物理学科研工作者、教师、物理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以及对物理学感兴趣的人员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20世纪物理学(第1卷)》:
编辑及撰稿人名单
译校者名单
原书序言
全书所含传略目录

第1章 1900年的物理学
1.1 科学家社团
1.2 物理学家的培养
1.3 从事研究的物理学家
1.4 对研究工作的资助
1.5 黑体辐射
1.6 实验设备
1.7 物理世界的图景
1.8 现代物理学的萌芽
参考文献

第2章 引进原子和原子核
2.1 前言
2.2 转变的10年:1895~1905
2.3 放射性:1896~1905
2.4 原子的结构:1897~1906
2.5 量子物理学的诞生
2.6 NielsBohr——量子动力学之父
2.6.1 NielsBohr的个人背景和早年经历
2.6.2 迄至1913年的光谱学
2.6.3 NielsBohr在1913年3月前;先驱者们
2.6.4 NielsBohr的氢原子
2.6.5 NielsBohr思想的冲击
2.7 先是喜报——旧量子论的更多成就
2.7.1 Stark效应
2.7.2 Franck-Hertz实验
2.7.3 Sommerfeld引进两个新的量子数,氢光谱的精细结构
2.7.4 Ehrenfest的浸渐原理
2.7.5 Einstein将概率引入量子物理学
2.7.6 选择定则和偏振规则
2.7.7 元素周期表
2.7.8 Pauli不相容原理
2.7.9 铪的发现
2.7.10 第四个量子数;自旋
2.8 后是噩耗——旧量子论的危机
2.8.1 氦
2.8.2 反常Zeeman效应
2.8.3 收获
2.9 β射线谱学:1906~1914
2.10 核模型,肇始
2.10.1 质子-电子(P-E)模型
2.10.2 结合能
2.10.3 1919:首次元素嬗变
2.10.4 一种新的力——核力的首次暗示
2.111926~1932:核悖论的年代
2.11.1 α衰变得到解释
2.11.2 原子核的大小
2.11.3 核磁矩
2.11.4 核自旋
2.11.5 核统计
2.11.6 β谱:1914~1930
2.12 中子
2.12.1 Chadwick
2.12.2 感生放射性:Joliot-Curie夫妇
2.12.3 中子是什么?
2.12.4 第一个核力理论:Heisenberg
2.12.5 第一个核反应理论:Bohr
2.13 β谱:开端的终结
2.13.1 Bohr
2.13.2 Pauli
2.13.3 Fermi
2.14 裂变
2.14.1 裂变的发现
2.14.2 Bohr论铀235
2.14.3 附言:战前关于从裂变得到原子能的想法
参考文献

第3章 量子和量子力学
3.1 引言
3.2 量子——实验基础(1900~1928)
3.2.1 辐射和量子(1900~1913)
3.2.2 原子结构和光谱线(1913~1921)
3.2.3 量子力学效应(1922~1928)
3.3 量子力学的起源和完成(1913~1929)
3.3.1 "旧量子理论"的原理和失败(1913~1924)
3.3.2 哥廷根的量子力学和Schr¨odinger的波动力学(1925~1926)
3.3.3 物理诠释和数学基础(1926~1933)
3.4 微观物理世界(1925~1935)
3.4.1 量子力学的应用(1925~1932)
3.4.2 量子力学中的因果性、互补性和实在性(1926~1935)
3.4.3 超越量子力学(1932年~现在)
参考文献

第4章 相对论的历史
4.1 引言
4.2 狭义相对论
4.2.1 理论的起源:力学
4.2.2 狭义相对论的起源:光学和电动力学
4.2.3 狭义相对论的表述
4.2.4 相对论后来的发展
4.2.5 其他的表述方式和形式体系
4.2.6 相对论性速度空间(运动学空间)
4.2.7 粒子动力学
4.2.8 刚性运动和连续介质力学
4.2.9 电动力学
4.2.10 相对论热力学
4.2.11 相对论统计力学
4.2.12 量子理论和基本粒子
4.2.13 引力理论
4.2.14 实验检验和应用
4.3 广义相对论
4.3.1 等效原理
4.3.2 度规张量场
4.3.3 场方程
4.3.4 别种方案
4.3.5 关于广义相对论后来的工作
4.3.6 别种表述和基础
4.3.7 引力能量的问题
4.3.8 广义相对论的物理解释
4.3.9 精确解和近似方法
4.3.10 运动方程
4.3.11 Schwarzschild解和经典检验
4.3.12 黑洞、引力塌缩和奇点
4.3.13 引力辐射
4.3.14 近期的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应用和检验
4.3.15 量子引力
4.3.16 相对论的哲学地位和公众反应
4.4 统一场论
参考文献

第5章 核力、介子和同位旋对称性
5.1 1930年前后的物理学
5.1.1 物质的构成
5.1.2 1930年的原子物理学和分子物理学(能量为eV的物理学)
5.1.3 X射线与Compton效应(能量为keV的物理学)
5.1.4 α衰变、β衰变及原子核的分类(能量为MeV的物理学)
5.1.5 宇宙射线与Heisenberg1932年的分析
5.2 奇迹年——1932年的新物理学
5.2.1 新粒子的发现
5.2.2 Heisenberg的原子核中子-质子模型
5.2.3 Fermi的β衰变理论
5.3 两个基本的核力理论
5.3.1 Fermi场理论
5.3.2 汤川介子理论
5.4 20世纪30年代的宇宙线:QED,簇射和重电子
5.4.1 软成分和硬成分
5.4.2 日本和英国的新介子理论
5.5 重电子,介子及粒子物理学的诞生
5.5.1 宇宙线重电子
5.5.2 重电子衰变与β衰变
5.5.3 介子与核力
5.5.4 穿透辐射
5.6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的发现
5.6.1 对重电子的更多怀疑:衰变与俘获
5.6.2 π子的发现
5.6.3 更多的粒子发现
5.7 结论
参考文献

第6章 固体结构分析
6.1 1912年以前的晶体学和X射线
6.2 晶体X射线衍射的发现
6.3 实验技术
6.4 结构测定的方法
6.5 精确结构分析
6.6 中子衍射
6.7 电子衍射
6.8 表面晶体学
6.9 不完美晶体和非晶体
6.9.1 线度增宽
6.9.2 层状结构的错排
6.9.3 有序-无序转变
6.9.4 冰的结构
6.9.5 晶体位错
6.9.6 非晶态结构
6.9.7 准晶
6.10 晶体结构分析的影响
6.10.1 内聚能和弹性
6.10.2 光学和介电性质
6.10.3 铁电性
6.10.4 超导性
6.10.5 无机化学
6.10.6 有机化学
6.11 生物分子结构
6.12 国际晶体学联合会及相关机构
参考文献

第7章 热力学与平衡统计力学
7.1 引言——19世纪背景
7.2 量子理论的影响
7.2.1 黑体辐射
7.2.2 固体的振动比热
7.2.3 经典和量子统计
7.2.4 气体比热
7.2.5 Bose-Einstein凝聚
7.2.6 Fermi-Dirac统计的应用
7.3 理论形式的发展
7.3.1 Gibbs系综
7.3.2 Einstein的涨落处理
7.3.3 第二定律的数学背景:Carath′eodory方法
7.3.4 统计力学中的平均值方法(Darwin-Fowler方法)
7.4 热力学第三定律
7.4.1 历史回顾
7.4.2 T→0时的相平衡
7.4.3 熵的量热估计和统计估计
7.4.4 甚低温的获得
7.4.5 负温度
7.5 相变和临界现象
7.5.1 引言
7.5.2 液-气临界点
7.5.3 铁磁的Curie点
7.5.4 流体的微观临界行为:临界乳光
7.5.5 二元合金的临界行为
7.5.6 二级相变的Landau理论:普适性
7.5.7 气体凝聚的统计力学:Mayer-Yvon理论
7.5.8 Ising模型:Onsager的革命
7.5.9 调和:标度和普适性的经验推导
7.5.10 至尊的重正化群(RG)
7.5.11 自避行走及聚合物构象
7.5.12 具有其他有趣特征的模型
7.5.13 渗流过程
7.5.14 自相似性与分形
7.6 其他论题
参考文献

第8章 非平衡统计力学:变幻莫测的时间演化
8.1 变迁与巩固的阶段
8.1.1 不可思议的最初十年
8.1.2 19世纪的遗产
8.1.3 正在形成中的学科定义
8.2 三个时期的历史
8.2.1 第一期:从Boltzmann方程到主方程
8.2.2 第二期:从主方程到混沌肇端(1940~1975)
8.2.3 第三期:1975年~20世纪90年代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确认与致谢

《20世纪物理学(第2卷)》:
编辑及撰稿人名单
译校者名单
原书序言
全书所含传略目录

第9章 20世纪后半叶的基本粒子物理学
9.1 引言
9.2 序幕(1940年前)
9.3 量子电动力学
9.3.1 理论中的无穷大量
9.3.2 早期的实验发展
9.3.3 重整化登场
9.3.4 高阶修正和实验验证
9.4 迄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所知的物质新形式
9.4.1 20世纪30与40年代:μ子、π介子、K介子
9.4.2 π介子的性质
9.4.3 反质子
9.4.4 奇异粒子
9.4.5 共振态
9.4.6 幺正对称性
9.5 迄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所知的相互作用
9.5.1 弱相互作用和V—A理论
9.5.2 CP破坏
9.5.3 流代数
9.5.4 强相互作用方案
9.6 夸克革命
9.6.1 夸克模型
9.6.2 深度非弹性散射
9.6.3 电子正电子湮没
9.6.4 寻找自由夸克
9.7 弱电统一
9.7.1 轻子理论
9.7.2 中性流的实验证实
9.7.3 扩展到强子和粲夸克假设
9.7.4 粲夸克的实验证实
9.7.5 W和Z
9.8 量子色动力学
9.8.1 色三重性的早期建议
9.8.2 —个强相互作用规范理论的要求
9.8.3 渐近自由和红外奴役
9.8.4 深度非弹性散射中的标度破坏
9.8.5 喷注和其他一些大横动量(p)现象
9.8.6 其他应用
9.9 三代夸克和轻子
9.9.1 t轻子
9.9.2 第五种夸克
9.9.3 Cabibbo—小林一益川(CKM)矩阵
9.9.4 寻找顶夸克:观测
9.10 加速器
9.10.1 静电起电器
9.10.2 回旋加速器
9.10.3 相位稳定性和同步回旋加速器
9.10.4 电子同步加速器
9.10.5 电子感应加速器
9.10.6 质子同步加速器
9.10.7 强聚焦
9.10.8 直线加速器
9.10.9 对撞束
9.10.10 强子对撞机
9.11 探测器:从Rutherford到Charpak
9.11.1 电离探测器
9.11.2 闪烁计数器和Cherenkov计数器
9.11.3 可视技术
9.12 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9.12.1 核物理
9.12.2 原子物理学
9.12.3 凝聚态物质
9.12.4 天文学、天体物理学、引力和宇宙学
9.13 尚未解决的问题和对未来的希望
9.13.1 弱电理论:对称性破缺部分
9.13.2 中微子质量
9.13.3 大统一理论
9.13.4 弦理论
9.13.5 未来的设备
9.14 结语
9.14.1 附加文献
参考文献

第10章 流体力学
10.1 20世纪物理学的又一伟大成就
10.1.1 流体力学上并行的革命
10.1.2 奇异摄动的一个极简单的例子
10.1.3 d'Alembert悖论如何变为d,Alembert定理
10.1.4 激波的物理本质
10.2 边界层和尾流,不稳定性和湍流,传热和传质
10.2.1 最活跃的无量纲参数
10.2.2 涡度的新作用
10.2.3 转捩的类型,湍流的类型:(1)1940年前的奋斗
10.2.4 转捩的类型,湍流的类型:(2)新的分类学
10.2.5 标量的扩散对流平衡
10.3 波产生和传播的非线性效应
10.3.1 隐含能量损失的波
10.3.2 来自流动的声音
10.3.3 色散和非线性的竞争
10.3.4 海洋的表面
10.3.5 能量沿波峰传播
10.4 航空和海洋工程对人类生活环境的改变
10.4.1 研究提高飞行效率的流体力学
10.4.2 航空激波
10.4.3 快速船只和安全的海洋平台
10.5 地球流体包层的动力学及其在预报方面的应用
10.5.1 波状流动模式
10.5.2 天气和气候
参考文献

第11章 超流体和超导体
11.1 引言
11.1.1 液氦:早期
11.1.2 1933年以前的超导电性
11.1.3 1945年以前Meissner效应及超导性研究的其他实验进展
11.1.4 液氦:实验革命
11.1.5 理论发展,1933~1945年
11.2 1945~1970年时期
11.2.1 液氦
11.2.2 超导电性实验和唯象学,1945~1956年
11.2.3 BCS之前的微观理论
11.2.4 BCS及其后的进展
11.2.5 Josephson效应
11.2.6 超导性与超流性的现代统一图像
11.3 新发展
11.3.1 3He的超流相
11.3.2 各种各样的新进展
11.3.3 高温超导性
11.3.4 进一步的阅读
参考文献

第12章 晶体中的振动与自旋波
12.1 晶格动力学的开端
12.1.1 比热
12.1.2 零点运动
12.1.3 热膨胀
12.1.4 热导率
12.1.5 比热的晶格理论
12.2 新的实验技术
12.2.1 中子散射
12.2.2 Raman散射
12.3 晶格动力学的发展
12.3.1 离子晶体
12.3.2 金属
12.3.3 半导体
12.3.4 非谐效应
12.3.5 玻璃和含缺陷晶体中的声子
12.4 结构相变
12.5 自旋波
12.6 磁性相变
参考文献
……

第13章 原子分子物理
第14章 磁学
第15章 原子核动力学
第16章 单位、标准和常量
本卷图片来源确认与致谢

《20世纪物理学(第3卷)》

前言/序言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赞美物理学在20世纪取得的成就。1900年到来之际,由Newton、Maxwell、Helmholtz、Lorentz以及许多其他人的思想奠基的辉煌的经典物理学大厦似乎已近乎完美;然而经典物理学的这一高度发展状态显现出了某些结构上的瑕疵,结果证明这些瑕疵远非看起来那样肤浅,在世纪转折前后几年的实验和理论发现直接导致了改变物理学家基本观念的革命:原子结构、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但是必须强调,此前的经典成就并未被抛弃,它们最终被视为更为一般的概念的特殊情况,因此现代物理学家仍然必须对经典动力学和电磁学保有正确的理解,除去最为先进的高技术之外,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掺和到大多数技术应用中毫无必要;除去极少数例外情况,经典物理对日常发生的事件和使用的装置都能做出有效的描述,
  尽管如此,朝本质上属于20世纪创造的近代物理学的转换极大地扩展了物理科学的范畴,在近代物理学的框架内,不仅原子及原子核的结构乃至原子核的组成部分的结构,而且处于大小尺度的另一端的整个宇宙,均已变得可以观察、讨论并使研究者能做出有根据的想象。量子力学阐明了原子的结构并且在它被建立之后的一两年内即表明,至少在原则上它可以解释化学键的来源。
  20世纪50年代,用晶体学方法对几个最简单的蛋白质和DNA双螺旋结构的阐明改变了对生物学机理的研究。这当然完全不是说化学和生物学是物理学的分支学科,化学家和生物学家在处理他们那些极为复杂的材料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方法。物理学家单独处理这些问题时,完全没法与化学家和生物学家相匹敌。但物理学家只要确信其他学科只是运用物理学思想阐明自己的发现,而不是注入迄今未知的自然规律从而毁掉自己领域的研究,他们仍然可以在这个方向上继续自己的探索。
  从一开始我们就意识到,我们编辑的这几卷书只是撰写这部历史的第一步。在当前阶段这部历史的撰写不能仅仅留给专业的科学史专家,我们期望的是本书可以激励他们在以后承担这个任务。书写这部历史的第一步,是由物理学家们指出哪些是他们自认为的本领域中最重要的发展,并且尽可能地剥离掉那些不仅在外行人看来而且即使从事物理学研究的同行们看来也非常困难的复杂问题,使得大家都明白物理学是如何发展的。我们希望给学习物理学的学生们(也包括教师们和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士)讲述一个展现这部历史中某些事件的故事,这个故事将使他们受到鼓舞而不是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即使我们最后离达到这个目标仍有一些距离,我们至少给严肃的科学史专家们提供了一个研究这段近代史的起始点。事实上,对近代物理学某些领域的历史已有相当深入研究,但这三卷书将清楚地表明,对近代物理学历史的研究还仅仅是开始。我们这样说,绝无低估已有成就之意。
  20世纪初还有一些顶尖的物理学家能保持与各个活跃的物理学研究方向接触,现在已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了。这不仅仅是因为现在已完成的研究工作比过去多得多,而且因为在不同领域工作的研究者们,除了他们学生时期所学的东西之外,已很少有共同的东西了。基本粒子物理理论和技术近来已很少有能向固体物理转换的内容,而由超导研究的进展曾激发起来对基本粒子物理的重大贡献,也已经过去好几十年,除去要求各位专家们撰写他们所从事领域的内容并希望他们能指出与其他领域的联系之外,我们别无选择。书中以页边旁注方式给出的交叉引用汇集了一些领域间的联系,它们有助于表明某些领域发展的具体思想所涉及的其他领域。
  无论如何,这套书仍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遗漏,我们谨向那些发现他们喜好的观点或他们自己的重要贡献被忽略了的读者致歉,尤其遗憾的是,我们找不到一个作者来讲述电子线路系统如何由无线电通信开始,通过雷达和电子计算机,直到其技术威力支配了实验设计、数学分析及计算的发展史。今天去参观任何一个物理实验室都会使人惊叹,如果没有发明晶体管,还有哪些研究可能进行或值得开展?这仅是技术发展与物理学研究密不可分的一个事例,但也许是最惊人的事例,这段历史完全值得与物理思想发展的历史并行研究。
  我们也意识到,我们对物理学的社会作用没有给予足够的注意,例如,物理学发展在战争中的应用以及由军事项目积累起来的对物理学发展的利益(抑或可能的危害)等许多问题需要认真研究。我们还忽略了科学资助政策(特别是“大科学”的资助政策)、研究者之间、实验室之间和国与国之间的科学成果的交流以及其他一些主题,对于科学哲学与物理学的关系我们仅给予了极少注意,其实二者关系极大。我们并非认为这些问题不重要,与此相反,阐述这些论题需要远比这几卷书大得多的篇幅,我们希望这些论题以更为完整的方式得以处理。也许我们的工作可以为这种努力提供有用的背景。
好的,下面是为一套名为《20世纪物理学(套装1-3卷)》的图书撰写的一份不包含该书内容的详细简介。 --- 跨越世纪的科学探索:物理学新纪元的回响 (注意:本简介旨在描述另一套与《20世纪物理学》主题相关但内容不同的图书,重点在于物理学早期或非20世纪核心领域的经典与现代基础。) 概述:奠定基石与展望未来 本三卷本套装,深入探讨了自经典物理学巅峰至新兴量子理论的孕育阶段,以及对宇宙基本结构的早期认识。它并非聚焦于20世纪后半叶的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或相对论的深入应用,而是致力于重构人类理解自然界规律的演进路径,重点梳理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那些为后来的革命性突破奠定理论和实验基础的关键思想与发现。 这套书结构清晰,分为三大部分:第一卷:经典物理学的黄昏与挑战;第二卷:电磁场、光与物质的深刻联系;第三卷:早期量子概念的萌芽与热力学的深化。它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扎实的背景知识,理解科学界在面对新的实验证据时,如何一步步瓦解既有的牛顿-麦克斯韦图景,最终迎来物理学的“文艺复兴”。 --- 第一卷:经典物理学的黄昏与挑战 (Classical Physics at its Zenith and its Cracks) 核心聚焦: 深入剖析19世纪末经典物理学(牛顿力学、经典热力学和经典电磁学)的辉煌成就,以及那些预示着巨大变革的实验异常现象。 本卷首先系统回顾了拉格朗日和哈密顿力学的优雅形式,展示了如何用变分原理统一描述宏观运动。随后,详尽考察了刚体力学和流体力学在工程与自然现象中的应用,包括伯努利原理的广泛有效性及其局限。 然而,本卷的重点在于那些“不和谐音符”。我们详细分析了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精确结果及其对以太概念的致命打击,并探讨了对“绝对静止”的哲学和物理学困境。此外,热力学领域中对黑体辐射的尝试性解释被细致审视——从瑞利-金斯定律的“紫外灾难”到早期普朗克假设前的所有努力。 本卷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经典物理学的教科书式的复述,更是一部“危机史”。它清晰地描绘了当时最杰出的头脑是如何努力地将新发现强行塞进旧有框架中,以及这种努力最终如何走向理论的断裂。通过详尽的案例分析,读者将理解为何物理学迫切需要一场范式转换。 --- 第二卷:电磁场、光与物质的深刻联系 (The Unification of Light, Electricity, and Magnetism) 核心聚焦: 聚焦于电磁学的统一理论构建,以及光作为电磁波的本质确立,而非仅停留在20世纪成熟的狭义相对论框架内。 本卷将读者带回法拉第的感性洞察与麦克斯韦的数学化统一。我们将详细解析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完整形式(包括位移电流项),强调其在描述电、磁现象统一性上的里程碑意义。这部分内容侧重于方程组本身的数学结构和其预言的电磁波存在性,而非后续的时空变换。 随后的章节深入探讨了电磁波的实验验证,重点梳理了赫兹如何通过精密的电路实验成功产生和探测到无线电波,确立了光速与电磁波速度的同一性。本卷还细致考察了洛伦兹在电子理论方面的早期贡献,包括经典电子的运动、物质与电磁场相互作用的初步模型,以及他对电磁场中能量和动量概念的早期思考。 本卷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电磁学的论述牢牢限定在19世纪末的语境下,展示了这一理论在当时所达到的极限,以及在处理高速运动物体和能量离散性问题时所暴露出的内在矛盾。它为理解狭义相对论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电磁学基础,却避免了对狭义相对论本身的详细介绍。 --- 第三卷:早期量子概念的萌芽与热力学的深化 (The Genesis of Quantum Concepts and Deepening Thermodynamics) 核心聚焦: 探讨在经典框架无法解释特定现象时,如何引入“能量量子”的初步概念,以及统计力学如何深化对物质状态的理解。 本卷的开篇,是物理学史上最著名的转折点之一:普朗克的黑体辐射定律。本卷不仅仅复述了结果,而是深入分析了普朗克在建立公式过程中所采取的“形式假设”——即能量的吸收和辐射是以离散的量子形式进行的。我们探讨了当时科学界对这一假设的接受程度和初期疑虑,强调这是一种“不情愿的”量子化。 随后,本卷转向统计力学的成熟。详细阐述了玻尔兹曼的概率方法在解释宏观热力学规律(如熵的微观解释)中的核心作用。我们审视了麦克斯韦-玻尔兹曼速度分布的建立,以及如何用统计方法处理气体动力学理论中的复杂问题。这部分内容将重点放在经典统计力学的框架内,解释了如何从微观粒子的随机运动中导出宏观的热力学第二定律。 最后,本卷触及了光电效应的实验观察。在分析了经典电磁理论在解释光电效应随频率而非强度的依赖性时遇到的困难后,本卷适度引入了爱因斯坦基于普朗克概念提出的“光量子”(光子)假说,将其视为对经典物理学解释力的又一次重大挑战。 总结:通往现代物理学的桥梁 本三卷套装是理解现代物理学(20世纪的主题)如何诞生的不可或缺的导读。它精心回避了20世纪中后期粒子物理、量子场论、核物理等主题,而是将焦点锁定在“老物理”的终结与“新物理”的黎明时刻。对于希望从源头理解物理学范式如何转变、经典理论如何被挑战和最终超越的读者,这套书提供了最详尽、最具历史深度的学术考察。它重现了科学思想的挣扎、突破与严谨的逻辑推演过程,是物理史研究者的案头必备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20世纪物理学》(套装1-3卷)无疑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20世纪物理学的辉煌成就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从书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科学精神的感悟。作者在撰写时,似乎不仅仅满足于陈述事实,而是努力去捕捉那些促使科学前进的“灵魂”——那就是好奇、怀疑、大胆假设和严谨求证。在讲解相对论时,书中穿插的对爱因斯坦个人经历和思想的描述,让我更能理解他的理论是如何在时代背景下孕育出来的。而当阅读到粒子物理的部分时,我能感受到科学家们在寻找基本粒子真相时所经历的艰辛探索和一次次的意外发现。书中对于一些“未解之谜”的探讨,例如暗物质、暗能量等,也让我看到了当前物理学研究的前沿方向和未来的挑战。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物理学发展过程中那些“意外”和“巧合”的描述,它们往往是新发现的源泉。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物理学知识的汇集,更是关于人类智慧如何不断挑战极限,认识宇宙的动人史诗。

评分

作为一个业余的物理爱好者,这套《20世纪物理学》(套装1-3卷)是我近几年来读过最令人振奋的科普读物之一。它的编排方式非常人性化,每一卷都聚焦于一个大的主题,但又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物理学发展历史的叙述,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展现了科学家们如何一步步克服困难,突破思维定势,最终建立起我们现在所知的物理学大厦。例如,在量子力学的早期发展中,书中对哥本哈根学派和普朗克学派之间关于量子解释的争论,描写得栩栩如生,让我看到了科学真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辩论和求索。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越来越被那些伟大的思想家所折服,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他们的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都深深地激励着我。书中的语言风格也十分多样,有些章节严谨而学术,有些则生动而富于人文色彩,这种变化让我始终保持着阅读的兴趣。我甚至会花一些时间去查阅书中提到的文献,这让我收获颇丰。

评分

第三卷的《20世纪物理学》(套装1-3卷)无疑是这套丛书中最具挑战性,也最让我着迷的部分。它深入探讨了20世纪后期物理学的前沿领域,诸如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量子场论、弦理论等。对于我这样非专业读者来说,这些名词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然而,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并没有将这些前沿理论描述成遥不可及的数学游戏,而是试图展现它们背后蕴含的深刻思想和解决物理学基本问题的努力。例如,在介绍标准模型时,书中清晰地阐述了夸克、轻子、规范玻色子这些基本粒子是如何被发现和分类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如何被描述的。虽然关于希格斯玻色子的部分,理解起来有些难度,但作者通过类比和历史的视角,帮助我理解了这个“上帝粒子”为何如此重要。更让我惊叹的是,书中对弦理论的介绍,虽然仍处于理论探索阶段,但它试图统一所有基本力的宏大愿景,以及其中涉及的高维空间等概念,无疑打开了我对宇宙可能性的想象。阅读第三卷,我强烈地感受到科学探索的无限可能,以及物理学仍在不断向前发展的蓬勃生命力。

评分

这套《20世纪物理学》(套装1-3卷)简直是物理学爱好者的一场盛宴!我作为一个对物理学充满好奇但又非专业人士的读者,被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深深吸引。第一卷在量子力学的起源和发展上,花了大量的笔墨,从普朗克的黑体辐射到波尔的原子模型,再到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和薛定谔的波动方程,每一个概念都经过了细致的讲解,并且辅以清晰的数学推导,让我这个数学功底不算扎实的读者也能大致跟上思路。作者并没有回避复杂的公式,而是将它们置于历史的脉络中,解释了为什么这些公式是必要的,以及它们如何一步步地颠覆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那些关键人物的介绍,比如爱因斯坦、普朗克、玻尔、费曼等等,不仅仅是他们的科学贡献,更是他们的思想火花和学术争鸣,让我看到了科学是如何在思想的碰撞中前进的。书中的插图也恰到好处,辅助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虽然有些章节确实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消化,但这正是经典著作的魅力所在,它鼓励读者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我至今仍记得第一次读到关于量子纠缠的章节时,那种颠覆性的震撼感,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宇宙。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套《20世纪物理学》(套装1-3卷)时,我有些犹豫,觉得20世纪的物理学知识对我来说可能过于高深。但当我翻开第二卷,开始接触相对论的部分时,我的疑虑就被彻底打消了。书中对于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阐述,非常巧妙地结合了物理概念和直观的例子,让我这个对时空弯曲、引力波等概念感到陌生的人,也能逐渐建立起清晰的理解。作者在介绍爱因斯坦的场方程时,并没有止步于数学形式,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它所蕴含的物理意义,以及它如何成功预言了许多天文现象。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讨论,它将复杂的宇宙学模型,通过历史的回溯和理论的演进,变得生动有趣。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着宇宙从那个奇点开始膨胀的壮丽景象。书中还涉及到了一些早期核物理的研究,比如原子核的结构和核反应的原理,这些内容虽然比相对论稍微“接地气”一些,但同样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总的来说,第二卷让我看到了物理学如何从微观的粒子世界,延伸到宏观的宇宙尺度,展现了物理学强大的解释能力和预言能力。

评分

《现代物理学前沿选讲(第2版)》从宇观、微观和宏观三方面分别介绍一些关于现代物理学前沿发展的概况。大到宇宙的结构,其过去发展的历史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小到组成物质的原子和亚原子结构:中间涉及极端条件(低温、高压、强电磁场)下物质所表现出的各种新现象和新规律.既试图扼要地讲述相关的物理内容,也尽可能介绍一些现代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故事。希望引起读者了解和学习物理的兴趣,认识物理对于发展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意义,体会研究物理学的方法。

评分

ok

评分

ok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物理学爱好者必备??

评分

很满意,学习了

评分

质量杠杠滴!

评分

内页插图二十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物理学在二十世纪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改变了世界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20世纪物理学(第2卷)》就是由英国物理学会、美国物理学会组织发起的,由各个领域的知名学者(有很多是相关领域的奠基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执笔的。系统总结二十世纪物理学进展的宏篇巨著,其内容涉及了物理学各个分支学科和相关的应用领域。全书共分三卷27节,书末还附有三位物理学大家对二十世纪物理学的综合思考和对新世纪物理学的展望。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值得一读。

评分

这书非常好,推荐大家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