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作品集3 话说中庸(袖珍版)

南怀瑾作品集3 话说中庸(袖珍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怀瑾 口述
图书标签:
  • 南怀瑾
  • 中庸
  • 国学
  • 哲学
  • 传统文化
  • 思想
  • 人生智慧
  • 修身养性
  • 袖珍版
  • 文化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9392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484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南怀瑾著作袖珍典藏系列
开本:64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5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对传统文化、儒家文化哲学感兴趣的读者,对南怀瑾著作感兴趣的读者

南怀瑾先生在讲述《中庸》时,先“依文解义”,即先消化文句表层的意义,然后再做深入的研究。他指出,《中庸》涵盖了许多重要概念,再由这些概念进行阐发,触类旁通,广征博引,列举中外历史故事,结合自身的阅历和感受,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剖析。他采用一贯主张的“以经注经”、“以史证经”的方式,将《中庸》与《大学》、《易经》、《论语》等儒家经典相结合,尤其着重阐发了《中庸》与《大学》的密切关系。

内容简介

作为“四书”之一的《中庸》原为《礼记》之一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因不满意宋儒对《中庸》的解释,南怀瑾先生亲自撰写了《话说中庸》一书,澄清了人们对“中庸”的误解,指出《中庸》是发挥圣学的宏文,子思旨在阐明孔子之所以为圣人的学养和造诣,既为传统的儒学辩护,又表达自己亲受孔子的教诲而别传圣学心印的精义;《中庸》的要点在于指出学问修养必须先至“中和”的境界,才能明白天人之际心性相关的道体和作用。

作者简介

南怀瑾先生,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

目录

出版说明
南怀瑾原著 刘雨虹编整
乐朔和子思的对话○何谓《中庸》○宋儒程朱说《中庸》○《中庸》与《中论》○《中庸》的中
上论
《中庸》的纲宗○自在从容中道难○入世修行从容中道更不易○天命之性与地缘人性○人性与天性○人欲的问题○大小的问题○从人本位的修行说起○君子与小人的不同作风○天人之际鬼神之说○虞舜和姬周的受命于天○祭祀和宗教○“修道之谓教”与治国之道○五达道与三达德○关于智、仁、勇○治国平天下的九经○治国九经的补充○谋而后动
下论
反身而诚的真识○《中庸》的顿悟与渐修○天地万物存在的元始功能○圣人之道愚人之行○总结圣道内明外用之学○礼赞孔子的功德○结语
附录 南怀瑾先生年谱(简谱)

精彩书摘

  现代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同学们,大概很少听过《中庸》这个名称了,如果是在中年以上,五六十岁的人,有些一提到《中庸》,还会拿它来当笑料,甚之,还很感慨地说:中国人就是被《中庸》所误,所以弄得国家民族百年来吃尽了苦头。但你如向他请教什么是“中庸”他又说不出具体的道理了,因为他们也没有好好读过《中庸》,更谈不上彻底研究《中庸》了。
  一般人们所谓的中庸,大概就是马马虎虎,糊涂敷衍的意思。也正如现代人用湖南话来说,就是和稀泥;用上海话来说,就是捣浆糊。万事得过且过,不必太认真,大概像煞有介事就可以,那便是中庸之道了。比较好一点来说,只要不左不右,应付得过去,自己不做任何确定的主张,做个随波逐流的滥好人,便是中庸之道了。这样地理解《中庸》,这样地用《中庸》,当然就会使人个个成为庸庸碌碌之辈,所谓国将不国,的确是误国之学,实是不值一谈。
  其实,《中庸》是一本书,它是传统五经《礼记》中的一篇文章,在宋代的时候,被当时的儒家学者们特别抽出来,和《大学》、《论语》、《孟子》合起来叫作“四书”,从此影响左右了中国千年来的民族文化。这个历史的故事,我在讲《大学》的时候,已经有比较简略的交代,不必再说了。
  《中庸》一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子思名伋,也便是承继孔子学问心法的弟子曾子的学生。曾子作了一篇《大学》,子思作了一篇《中庸》,都是传承孔子一系儒家学问心法的大作。
  子思生当中国春秋时代的末期,也就是战国七雄争霸的开始时期,大约在公元前四百九十年之间,比西方文化希腊上古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出世早八十多年。子思在幼年时期,孔子还在世,他是曾经亲自受到孔子的教养,但他却从曾子那里接受学问教育。所以说,子思是曾子的学生,后来的孟子,便是子思的学生。
  子思为什么要著《中庸》呢?我们根据孔子后人所著《孔丛子》一书的记载资料,子思在他十六岁的时候(后世疑为六十岁之误,考证难详),到了宋国,宋国的大夫乐朔和他谈论学问之道,话不投机,乐朔对他表示不高兴,就叫人去围攻他。事情被宋国的君侯知道了,亲自去救出了子思。因此子思很感慨地说:“文王困于羑里,作《周易》。祖君(孔子)屈于陈、蔡,作《春秋》。吾困于宋,可无作乎!于是,撰《中庸》之书四十九篇。”
  乐朔和子思的对话
  乐朔和子思讨论学术,他们是怎样地发生歧见呢?《孔丛子》的记载:
  “子思年十六,适宋。宋大夫乐朔与之言学焉。朔曰:《尚书虞》、《夏》数四篇善也(《尚书》——《书经》所收集的,只有《尧典》、《舜典》等三四篇文章是好的)。下此以讫于秦、费,效尧、舜之言耳,殊不如也(其他的那些《秦誓》、《费誓》啊,都是模仿尧、舜的话,实在不够格)。子思答曰:事变有极,正自当耳(那是时代社会有所改变,所以有些文章,也是正对当时的习惯而作)。假令周公尧舜,更时异处,其书周矣(假使周公和尧、舜,彼此颠倒上下换个时代,那么尧、舜的文告,也便会和周代的文句一样了)。乐朔曰:凡书之作,欲以喻民也。简易为上,而乃故作难知之辞,不亦繁乎?(乐朔说写文告,本来是要一般人们都看得懂,知道了事情,所以愈简单明白愈好。但读那些古书的文章,有些故意作出读不懂的字句,这不是有意找麻烦吗?)子思曰:书之意,兼复深奥;训诂成义,古人所以为典雅也。昔鲁巷亦有似君之言者,伋答之曰:道为知者传,非其人,道不贵矣。今君何似之甚也!(子思说:古书上的记载,固然有时觉得很深奥,其实,只要对文字学的训诂下点工夫就懂了。古人把口说的话变成文字,就要求典雅一些,才使文学有艺术感。从前鲁国也有乡下的里巷之人,像你一样提出这个问题问我,我(子思)对他说:学问之道,是传给真有慧智的人,如果不是智者,那对学问之道,有什么可贵之处呢?现在你怎么也和一般不学无术的人一样见解呢?)”
  子思这样说了,乐朔当然是“不悦而退”。便回来对他自己的党徒们说:“孺子辱吾(孔伋这个小子,当面侮辱了我)。”“其徒曰:此虽以宋为旧。然世有仇焉,请攻之。遂围子思。宋君闻之,驾而救子思。”(乐朔的党徒们听了便说:孔家的祖先,虽然也是宋国的人,但隔了很多世代了,而且和我们有旧仇,我们正要找他出气、修理他。因此,就来围攻子思。幸而被宋国的君侯听到了,才亲自带人来解救了子思的危难。)
  但《孔丛子》又记载“子思作《中庸》之书四十九篇”,这正如子思所说,读古书要知道训诂之学了。古文所说的“篇”字,是从竹从扁。换言之,在子思的时代,作书写文章,是把字刻在竹简上面。所以说《中庸》共有四十九篇。后来宋儒朱熹把它割裂分编成三十三章,这便变成了《大学》、《中庸》朱注章句之学的起源,并非是子思的原著。但要真正对《中庸》原著考证起来,实在也并非容易的事,我们也只好各说各的了。
  何谓《中庸》
  子思著《中庸》的原意,如果根据《孔丛子》等平实的记载,他是为了解释孔子删《诗》、《书》,订《礼》、《乐》,保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学问之道的著作。所谓“《中庸》一书,其中言智、仁、勇,言费隐,言诚明、天道、人道。非深入圣人之奥,不能达于心口。子思之学,有渊源于中庸乎见之矣”。
  在初唐时期,孔颖达著《礼记正义》,引用汉儒郑玄目录云:“名曰《中庸》,以其记中和之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伋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但到了南宋初期,宋儒朱熹自作《大学》、《中庸》的章句,《中庸》被分割编为三十三章,而且加冠圣境,根据韩愈一篇《原道》论文,认为《中庸》是传“上古圣神,继天立极”的道统,从尧、舜的传心法要而来。那就是尧传位给舜的时候,说了一句“允执厥中”的话。舜再从他一生经验的总结,更加深入地悟到人性的精微,就加了三句而传给禹,所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道统。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传承相续。但从孟子以后,便失传了,这便是韩愈《原道》的意思。因此朱熹就认为,现在总算由宋儒程颢、程颐兄弟重新悟出来了,再传到朱熹等人,又把道统接上去了。朱熹和宋儒们却绝口不提这种道统说法,是根据韩愈的《原道》思想而来,未免太过小器了。同时又说:“其曰天命率性,则道心之谓也。其曰:择善固执,则精一之谓也。其曰:君子时中,则执中之谓也。”这也都是朱熹对《中庸》确有心得的另一见解。至于在朱注《中庸》章句开头,特别标榜程颐(伊川)解说《中庸》的书题,稍等再说。
  有趣的是,到了清初乾隆时代,有名的诗人才子袁枚(子才),他最讨厌宋儒理学,也最不喜欢佛、道两教。他对于《中庸》,认为是西汉儒家的作品。因为他认为孔子、孟子都是山东人,动不动就提到泰山。而《中庸》唯独称华岳。他断定子思没有到过秦地,哪得见过华山或嵩山。袁子才素来就有文思辩才,但对于这些论点,始终免不了名士气的狂放。孔子、子思祖孙,都遭逢乱世,周游行踪所及,岂可认为他们绝对不知华岳!不能单凭一句书本上的文字来作论据,就断定子思未见过华岳。袁枚善于谈诗选色,精煮随园豆腐。至于义理之学,并未深入,而且也是性所不近,习之所远,不足论也。但后人也有认为《中庸》“载华岳而不重”的“华”字,本是山岳的“山”字,乃汉代传刻之误,较为有理。
  ……

前言/序言


《智慧的传承:一部关于人生至境的哲思录》 引言 人生在世,常感迷惘,追寻着生活的意义,探索着内心的平静,渴望着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自古以来,无数智者哲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指引着后人前行。本书,正是一部从中汲取精华,以现代人的视角,深入浅出地解读人生至境的智慧之作。它并非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场涤荡心灵的旅程,引导我们去体察事物的本源,去感悟生命的真谛,去寻回失落的本真。 第一章:何谓“中庸”?——超越两极的智慧之光 “中庸”二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并非简单的折中主义,也不是平庸无奇的妥协,而是中国古代一种深刻的哲学思想,蕴含着关于宇宙人生运行的根本法则。它讲究的是“过犹不及”,适时适度,恰到好处。 在日常生活层面,“中庸”体现在待人接物、处理事务的方方面面。例如,在表达观点时,既不固执己见,也不随波逐流,而是能够兼顾各方,找到最合理的切入点。在情绪管理上,喜怒哀乐,皆有度,不因一时之快而放纵,也不因一时之忧而沉沦,做到情绪的动态平衡。在个人成长中,不急于求成,也不止步不前,而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在稳健中求发展。 而在更深邃的哲学层面,“中庸”则关乎宇宙的本然状态。天地之道,日月运行,四时更迭,无不遵循着一种“中”的法则。它是一种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自然律,是事物生灭变化、生生不息的根本动力。理解了“中庸”,也就触及到了事物最根本的运行规律,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人生的方向,协调好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本书将带领读者,拨开“中庸”的字面迷雾,去探寻其深层的含义。我们将从古老的经典中追溯其源头,结合现代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来阐释“中庸”在个人修养、社会交往、乃至国家治理等诸多方面的指导意义。我们会发现,“中庸”并非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我们可以通过实践,在生活中不断体悟和达到的智慧境界。 第二章:知行合一,修身之道——从内观到外显的修炼 “知行合一”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原则之一,强调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陷入“纸上谈兵”的困境,知道很多道理,却难以付诸行动。更糟糕的是,有时候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本身就是片面的,或者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没有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认知。 本书将深入探讨“知行合一”的实践路径。它不仅仅是要求我们去“做”,更是强调在“做”的过程中去“知”,在“知”的指导下去“行”。这是一个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过程。 修身,是“知行合一”的根本落脚点。它涉及到一个人的品德、学识、能力等各个方面。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修身”?本书会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剖析: 内观自省: 培养自我观察和反思的能力,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理解自己的情绪和动机。这是一种深刻的自我觉察,是修正错误、提升自我的基础。 学以致用: 将所学知识、所悟道理,切实地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从细微之处着手,将宏大的理论分解为可执行的小目标,在实践中检验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持之以恒: 认识到修身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日积月累的努力。克服惰性,战胜困难,将良好的习惯内化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模式。 德行涵养: 强调道德品质的培养,如诚信、仁爱、孝悌、忠恕等。这些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实现“知行合一”的重要支撑。 通过对“知行合一”和“修身之道”的深入解读,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我成长体系,从内心深处发生改变,并将这种改变外化为更加积极、有意义的人生实践。 第三章:格物致知,明辨是非——探寻真理的认知路径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面临着海量的信息,其中不乏真伪难辨、良莠不齐的内容。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明智的判断,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挑战。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认识论方法,强调通过考察事物的具体情况,来认识和理解事物的本质。它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一种严谨的求真精神。 本书将详细阐述“格物致知”的科学方法论: 观察与体验: 鼓励读者从第一手资料出发,亲身去观察、去体验,而不是仅仅依赖二手信息或他人转述。 分析与归纳: 学习如何将复杂的现象分解为简单的要素,找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从中提炼出普遍的规律。 质疑与求证: 培养批判性思维,不轻易接受任何观点,而是保持质疑的态度,并积极寻找证据来验证或否定。 实践检验: 任何理论的正确性,最终都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通过将认识应用于实践,观察结果,进一步修正和深化认识。 “明辨是非”是“格物致知”的直接体现。在认识了事物的本质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判断是非曲直,做出合乎情理的选择。这不仅包括对道德原则的坚守,也包括在工作和生活中,对各种信息和选择的准确判断。 本书将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教会读者如何运用“格物致知”的方法,来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成为一个更加清醒、更加理性的个体,能够真正地辨别真伪,做出对己对人都有益的选择。 第四章:与人共处,和谐之道——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智慧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如何才能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实现共同的成长?这同样是人生的一大课题。 本书将深入探讨“与人共处,和谐之道”的实践智慧: 尊重与理解: 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背景、经历和价值观。学会尊重他人的差异,理解他人的立场,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沟通的艺术: 学习如何有效地沟通,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避免使用伤人的语言,用积极、建设性的方式解决分歧。 包容与宽恕: 人无完人,彼此之间难免会有摩擦和误会。学会包容他人的不足,原谅他人的过失,这不仅能减轻自身的负担,也能化解矛盾,增进感情。 合作与互助: 认识到合作的力量,懂得如何与他人协同作战,共同完成目标。乐于助人,也勇于接受他人的帮助,在互助中实现共同的进步。 君子之交: 提倡“君子之交淡如水”,强调人际关系中真诚、坦荡的品格。不计较得失,不拉帮结派,以正直、善良的态度对待他人。 本书将通过对这些原则的阐释,结合古代圣贤的教诲和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实际情况,为读者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和谐之道”。它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更加健康、更加稳定的人际关系网络,让生活因和谐而更加美好。 第五章:知天命,顺势而为——探寻人生终极意义的哲学 “知天命”是人生修炼的更高境界。它并非宿命论,而是指认识到宇宙人生的规律,顺应自然的法则,从而安然处之,泰然面对。 在生命的旅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许多无法掌控的因素,如生老病死,如世事变迁。面对这些“天命”,是怨天尤人,还是积极应对?本书将引导读者去理解“知天命”的真正含义。 认识宇宙规律: 深入理解“天道”的运行,体会四季更迭、生生不息的自然法则。认识到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必须遵循这些法则。 放下执念: 许多的烦恼和痛苦,源于我们对事物过度的执着和不切实际的期望。学会放下不属于自己的,接受生命中的无常,方能获得内心的宁静。 顺势而为: 并非消极被动,而是在洞察事物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做出最符合时宜的选择。如同水流,顺着地势而行,方能抵达远方。 生命的意义: 在理解了“天命”之后,我们更能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所在。不再被外在的功名利禄所左右,而是追求内心的充实与和谐。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带领读者进行一场深刻的哲学思考,去探寻生命的终极意义。我们将结合古代哲人的智慧,探讨如何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归宿,实现人生的圆满与和谐。 结语 本书是一部关于人生智慧的综合性读物,它从“中庸”这一核心理念出发,层层深入,涵盖了个人修养、认知方法、人际关系以及人生哲学等多个层面。它不仅是对古代智慧的梳理和解读,更是对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发扬。 无论您是正值人生迷茫期的年轻人,还是在事业和生活中寻求突破的中坚力量,亦或是对人生哲理有着深刻追求的长者,本书都将为您提供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它将引导您打开心灵的窗户,去感受智慧的光芒,去体验生命的深度,去活出更加充实、更加和谐、更加有意义的人生。 这是一次与古圣先贤的精神对话,更是一次与自我内在智慧的深刻连接。愿您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有所启迪,有所感悟,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通往幸福与智慧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二段评价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封面那种素雅的色调,搭配着古朴的字体,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静下来的力量。我通常不喜欢太花哨的排版,但这本书的内页设计却出乎意料地舒服。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也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人感到眼睛疲劳。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引述经典原文时,总是能给出非常精妙的现代解读,这种“古为今用”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我以前觉得很多传统典籍晦涩难懂,但通过这本书的引导,我仿佛找到了一个清晰的路径,能够窥见其中蕴含的深刻智慧。它不是那种叫你一定要“做什么”的书,而更像是教你“如何思考”的书。它没有给我任何强迫性的指令,而是提供了一套观察世界、理解人性的框架。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问题的角度都变得更加圆融了,不再那么偏激和绝对。

评分

第五段评价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回味无穷”。很多书读完就合上了,但这本书的文字却像有魔力一样,会时不时地跳出来,在你思考问题的时候提供一个全新的参照系。它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不是死板的章节罗列,而是像一条流动的溪水,自然而然地引导着读者的思绪向前。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古文时,会非常注重上下文的关联性,避免了割裂感,使得整本书读起来一气呵成,顺畅无比。特别是关于“君子”的自我修养那一部分,读来令人振奋,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它教导我们如何在外在的变动中,保持内心的坚定和从容。这本书的袖珍版设计,更像是作者在提醒我们:大道至简,真正的智慧,往往蕴藏在最朴素、最日常的状态之中,只需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评分

第四段评价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可读性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很多探讨儒家思想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要么过于通俗化,失去了原有的精髓。而这本书却像是站在了一个绝佳的制高点上,既保持了对经典的尊重和严谨,又用非常现代、充满生命力的语言进行了阐释。我发现自己过去对某些传统概念的理解是多么的肤浅和刻板。它成功地将抽象的哲学概念,转化为可以操作、可以感知的具体实践。对于那些对东方哲学感兴趣,但又苦于找不到优秀入门读物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绝对是首选推荐。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能潜移默化地塑造你的气质和格局。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做人”这件事有了更深一层的敬畏和理解。

评分

第三段评价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平静”。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太容易被外界的喧嚣所裹挟,心神不宁。而这本书就像是一个及时的“定心丸”。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个人化,他不是在“教书”,更像是在“聊天”。这种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关于“恰到好处”的论述,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生活中的许多“过犹不及”之处。比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过去我可能过于热情或者过于冷漠,而这本书却点拨我,真正的智慧在于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这种平衡,不是妥协,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圆融与通达。我甚至会特意选择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阅读,配合一杯清茶,那种体验是无可替代的。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修行,往往就藏在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细节之中。

评分

第一段评价 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上的时候,我有点愣住了。外形小巧玲珑,袖珍版的设计确实很贴心,揣在兜里或者放在包里,随时都能拿出来翻阅,这点对像我这样通勤时间比较碎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然而,当我真正沉下心来阅读里面的内容时,我发现它远不止于“便携”这么简单。作者的文字功力深厚,笔触温润而有力,仿佛一位慈祥的长者在娓娓道来,将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哲理,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它在阐述义理时,那种不疾不徐的节奏感,没有一味地堆砌典故,而是将古人的智慧与现代人的困惑巧妙地结合起来。读完一个小章节,总能让人停下来,深深地吸一口气,反思一下自己当下的处境和心境。这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书,它更像是一剂药引,能慢慢地帮你调理内心的浮躁。那种对“中和”之道的深入探讨,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渗透到待人接物、修身养性的方方面面。

评分

【编辑推荐】

评分

不错,很快,一流。

评分

口袋书携带方便,便于阅读。印刷品质不错,字体大小合适。

评分

好,品相一般

评分

正版书,非常喜欢,字体大小合适,书本大小也合适,随身带也方便。一句话不错。

评分

袖珍型的书,看着没压力

评分

好看 好看

评分

很好很喜欢

评分

质量很好,精致,字迹清晰。袖珍版本方便携带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