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学佛、参禅用功的读者,对佛教或大乘佛教感兴趣的读者,佛学研究者,对国学、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典雅皮封,盈掌开本,轻巧随行,揣在口袋里的传统文化随身读本。
内容简介
《金刚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传入中国后即广泛流传,千百年来,注经者甚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南怀瑾先生在台湾时,曾多次讲解《金刚经》,本书据其一九八〇年在台北十方书院的讲解记录整理而成。南先生以其一贯经史合参的讲法,对经文进行了深入骨髓的剖析,即便于艰深疑难之处,听来也妙趣横生又浅显易明。
作者简介
南怀瑾先生,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
目录
新版说明
再版说明
出版说明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实相般若○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眷属般若○无坚不摧○鸠摩罗什和武则天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佛这样说○那个时候○舍卫国的讲堂○千二百五十人○世间与大千世界○吃饭穿衣○乞士生活威仪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善现须菩提○如来菩萨○六祖和《金刚经》○善护念○寻愁觅恨○金刚眼和发心○无权威无主宰○此心如何住○止住的持名念佛○百千三昧的定境○三步曲○如何住和无所住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一切众生○谭子《化书》○有色无色的众生○有想无想的众生○洪福清福○罗汉的涅槃○佛的涅槃○四相和我的观念○三轮体空布施○快乐痛苦皆无住○转化十二类生○说三十二品偈颂(第一品偈颂第二品偈颂第三品偈颂)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第一等和次等○无所住○不住色○不住声香味○内触妙乐的菩萨○雁过长空○功德和福德○东方佛西方佛○阿育王的沙子○周利槃陀伽的扫帚(第四品偈颂)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非相和空○法报化体相用○莲花生○身相的执着(第五品偈颂)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文喜和文殊○烧佛像的和尚○五百年后○善行功德智慧○净信和无所住○真非真○何处是岸(第六品偈颂)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得什么说什么○程度的差别○入世出世平等○圣贤之别(第七品偈颂)
第八品依法出生分
一切佛与《金刚经》○佛法非佛法(第八品偈颂)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见思惑○谁不瞋谁不痴慢疑○话说再来人○不来行吗○三界的天人○解结去惑○初果的罗汉○迦叶起舞毕陵慢心○二果三果作什么○罗汉的前途○世上的第一名(第九品偈颂)○小偷与越狱的人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心空及第归○庄严佛土在哪里○打火机○因师而瞎的眼(第十品偈颂)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不可数的福○受持四句偈○资粮(第十一品偈颂)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放《金刚经》的地方○《金刚经》放在何处(第十二品偈颂)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再说大智慧○黄山谷与晦堂○黄山谷与黄龙死心悟新○微尘外色尘内色尘○你我的三十二相○夹山大师○夹山见船子○大的功德(第十三品偈颂)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解悟喜极而泣○信心清净○希有的功德○谁是五百年后希有人○为什么我不是我○如何见佛○难得的人○什么是忍辱○忍辱的榜样○达摩与苏格拉底○忍辱的功夫○无所住的心○如何布施○佛怎么说话○无实亦无虚○无量无边的功德(第十四品偈颂)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最难的布施○老人的救生圈○信心不逆的福报○如来说给谁○你喜欢小法吗(第十五品偈颂)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被轻贱的前因后果○诚敬努力的人○不可思议的果报(第十六品偈颂)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发什么愿○然灯佛所得什么○然灯佛为什么授记○一切都是佛法○什么都没有的菩萨○无我的菩萨(第十七品偈颂)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眼者心之机○天眼是什么○慧眼法眼佛眼○无量数的宇宙世界○无数量的心○你的心○永远得不到的心(第十八品偈颂)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福德不可得○无人希罕的福(第十九品偈颂)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大丈夫相○世上的肉身菩萨(第二十品偈颂)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什么都没说○迦叶笑了○须菩提与佛对答○顽石点头为什么○众生与佛(第二十一品偈颂)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一指禅(第二十二品偈颂)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修一切善法○南山高北山低(第二十三品偈颂)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修资粮○受持读诵○真教化的功德(第二十四品偈颂)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有教无类○自己的解脱○无我以后(第二十五品偈颂)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见佛与观佛○声色与邪道○转轮圣王○十地菩萨与转轮圣王(第二十六品偈颂)○悬崖撒手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三界六道之外○断灭见○不说断灭相(第二十七品偈颂)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爱布施的菩萨○一切法无我○定与忍○张拙的故事○有求就有住吗(第二十八品偈颂)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静分
无来亦无去○如来的境界(第二十九品偈颂)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碎为微尘之后○什么是合相○第八识和种性○心念如暴流○真空如何生妙有(第三十品偈颂)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见不是见○知即无明本○如是知见○我们自己的法相○我要过去你过来(第三十一品偈颂)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应化非真○内圣外王菩提心○学佛的懒人○离经的四句偈○梦幻中如如不动(第三十二品偈颂)○总结论
后记
精彩书摘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
今天要讲的是《金刚经》,在中国文化中,是影响非常大的一部佛经。千余年来,不晓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到感应,因《金刚经》而悟道成道。《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中很特殊的一部,它最伟大之处,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我们研究《金刚经》时,不能将它局限于佛教的范围,佛在《金刚经》里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就是说,佛认为古往今来一切圣贤,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是得道成道的;只因个人程度深浅不同,因时、地的不同,所传化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金刚经》的这一个重点,彻底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它与佛教另一部大经——《华严经》的宗旨一样,承认一个真理、一个至道,并不认为一切宗教的教化仅限于劝人为善而已。在座的诸位先生女士们,大概也各有不同宗教的信仰,我们今日研究《金刚经》,先把自己观念意识里宗教的界限和形式放在一旁,然后再来研究《金刚经》的要点与精神,这样才会得益。
在所有的佛经,以及后世菩萨高僧大德们的著作中,《金刚经》在学术的分类上,归入般若部,所以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什么叫般若呢?大致上说,大智慧就叫做般若。因为过去翻译佛经的原则是观念不完全相同的字不翻,宁可译音再加以注解。就像现在中西文化交流,遇到翻译“气”字(气功的气,修道的气)就不能翻,因为不能译成瓦斯,也不能译成空气,或其他的气。由于外文每一个气都有一个专有的字,而中国字却不同,气字前面多加一个字意思就不同了。空气、煤气、电气,就是人发脾气,都是气字前面加字不同而有异,所以单独一个气字只好翻音,然后再加注解。当时般若不译成大智慧,也是这个原因。
所谓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这个智慧。这不是普通的聪明,这是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所谓根本的智慧,也是一个名称,拿现在观念来讲,就是超越一般聪明与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这个智慧才是般若。所以“智慧”两个字,不能代表般若的整个含义。
般若这个智慧包含五种,就是所谓的五般若:第一种是实相般若,第二种是境界般若,第三种是文字般若,第四种方便般若,第五种眷属般若。五种的内涵就是金刚般若。
实相般若
实相般若就是形而上的道体,是宇宙万有的本源,也就是悟道、明心见性所悟的那个道体。在佛学的文字上,悟道就是见到那个道体的空性,叫做实相般若,属于智慧的部分。我们的聪明只是意识部分,局限于现有的知识范围,以及现有的经验与感觉想象的范围。真正的道体是不可思议的,是不可以用我们普通的知识、意识去思想、讨论、研究的。大家要注意!它并没有说不能思议啊!
“不可”是遮法,遮住,挡住,不准看,不可以用普通的知识、意识去推测、去思想道是什么。假如实相道体能够用思想得到的话,那还是属于妄想意识的范围。所以说不可思议,并不是说不能思议;因为这是修持求证的境界,不是思议的境界。
到了后世禅宗,讲一个道字,无所在,无所不在,很难表达。如果讲一个佛字,又带了一个佛的观念。虽然有时候佛法里头,佛字就代表了这个道体,但是一般人一听到佛,脑子里马上想到大殿上那个塑得发亮发光的佛像,不免又着相了。所以,唐宋以后,禅宗干脆不用道,也不用佛,就是这个,这个就是那个,那个就是这个,反正都是代名词而已。《华严经》上说,叫它道也可以,天地也可以,上帝也可以,神也可以,主也可以,佛也可以,真如也可以,涅槃也可以,说了一大堆,一百多个名词,反正这些都是代号,代表实相般若道体。世界上很多人都追求这个东西,找到了这个东西才认识了自己生命的本源,所以,实相般若是属于般若中最根本的。
……
前言/序言
《佛陀的智慧之光:心经·金刚经合集》 内容简介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常常感到迷失,被无尽的欲望、烦恼和执念所困扰。我们渴望找到内心的平静,理解生命的真谛,却不知从何下手。此时,古老的智慧经典如同指引方向的灯塔,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佛陀的智慧之光:心经·金刚经合集》精选了两部佛教核心经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以其深邃的智慧和简洁的语言,带领读者穿越迷雾,抵达心灵的彼岸。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照自心,洞悉实相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意译为“度尽一切苦厄的智慧”。这部经文虽仅有二百余字,却浓缩了般若思想的精髓,是佛教界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经典之一。它以观自在菩萨的视角,通过五蕴皆空、六根清净的深刻洞察,揭示了宇宙人生的实相,指明了通往解脱的路径。 经文开篇便提出“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点明了修习般若智慧的关键在于“观照”。“观自在”并非向外寻求,而是向内审视,觉察自心。在觉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五蕴皆空”的智慧,破除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执着,让我们明白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 “眼耳鼻舌身意,意念五境”,即六根与六尘的接触,是造作烦恼的根源。然而,《心经》告诉我们,“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并非否定六根六尘的存在,而是指出当我们能够“无”的对待它们,不生贪爱、不生厌恶,不被其染污时,它们便如同虚空,无法束缚我们的心。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明即迷惑颠倒,是轮回的根本。然而,当我们证悟了般若智慧,无明自然消解,如同黑暗在光明中消逝。 Likewise,“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这些“无”的表述,并非虚无,而是指向一种超越对立、超越生灭、超越有无的究竟境界。 《心经》的核心在于“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是智慧,但并非世俗的知识或聪明,而是能够洞察诸法实相、了达宇宙人生真理的智慧。“波罗蜜多”是到彼岸,意指超越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寂静的究竟彼岸。《心经》正是通过阐述“照见五蕴皆空”,从而“度一切苦厄”,最终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 这部经文以其高度的概括性和深刻的哲理性,为我们提供了观照内心、认识自我的方法。它教导我们放下执着,超越分别,在生活中体悟“空”的智慧,从而获得内心的自由与安宁。 《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破除执相,体悟实相 《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金刚经》,是佛教般若思想的另一部重要经典。它以其犀利的语言,层层剥茧,破除众生在修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种种执着和误解,直指心性,引导修行者体悟“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般若实相。 《金刚经》的开篇便提出“如是我闻”,这是对佛陀言教的郑重声明。而其核心思想,则集中体现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等著名论断中。 经文中,佛陀通过与须菩提的对话,不断地引导须菩提,也引导着我们,要破除对“相”的执着。例如,当须菩提问及“造福德之人的福德,多不?”佛陀回答说,如果以“相”来衡量,福德是有限的;但如果能够不执着于“相”,以“无所得”的心去行善,所得的福德是无量无边的。这深刻地揭示了,真正的功德不在于外在的形相,而在于内心的清净和无所得。 《金刚经》反复强调“无我”的道理。“无我”并非否定人的存在,而是指出我们所执着的“我”是一个虚妄的观念,是由五蕴和合而成,没有一个独立、永恒的实体。“无我”的智慧,能够帮助我们放下自我中心的观念,不再为“我”而烦恼,从而获得解脱。 同时,《金刚经》也阐述了“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观点。这并非否定他人、集体或生命的存在,而是指出,当我们超越了以“我”为中心的视角,以平等、慈悲的心去对待一切时,人、众生、寿者等概念的界限便会消融。 《金刚经》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以“金刚”的比喻,象征般若智慧的锋利和不坏。它能够斩断众生无始劫来的烦恼习气,破除对一切虚妄现象的执着,最终显露本自具足的清净心性。 经文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最为精辟的论断之一。它告诉我们,修行不在于向外追求什么,而在于将心安住在“无所住”的状态,也就是不执着于任何一个特定的相,不被任何境缘所转。当心能够不染着、不分别地生起作用时,便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心”,便是体悟般若智慧的真实境界。 《金刚经》的修行方法,在于“将此经文读诵受持”,更重要的是“依义而解”。它鼓励我们,在生活中实践佛陀的教诲,在每一次的起心动念中,都能够观照自心,破除执着,培养无我、无相的智慧。 合集意义与导读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其精炼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般若智慧的宏伟蓝图;《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则以其深刻的阐述,引领我们一步步深入般若的殿堂。将这两部经典合集,犹如集结了两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帮助读者理解和体悟佛陀的教诲。 本书以精美的排版和适宜的字体,为读者提供舒适的阅读体验。我们建议读者在阅读时,能够静下心来,以虔诚和恭敬的态度,反复品味经文的每一个字句。可以尝试在阅读的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将经文的智慧融入日常的修行之中。 无论您是初次接触佛法,还是有一定修行基础的信众,本书都将为您提供宝贵的精神食粮。愿《佛陀的智慧之光:心经·金刚经合集》能成为您人生旅途中的忠实伴侣,帮助您洞悉生命的真相,超越烦恼的束缚,活出自在、平和、充满智慧的人生。 这部合集,不仅是文字的呈现,更是通往心灵自由的邀约。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智慧的探索之旅,在经典的智慧光芒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与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