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系列:把栏杆拍遍+心中的桃花源+人向天的倾诉+带伤的重阳木(套装共4册)

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系列:把栏杆拍遍+心中的桃花源+人向天的倾诉+带伤的重阳木(套装共4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衡 著
图书标签:
  • 散文集
  • 梁衡
  • 文学
  • 经典
  • 教育
  • 中学生
  • 课外阅读
  • 情感
  • 人生
  • 治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1206686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6864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00
套装数量:4
字数:81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 作品入选语文课本*多的作家之一。梁衡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其多篇文章入选中学、大学教材。

2. 天津市语文特级教师陈秀征点评。本书挑选的篇目是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散文,有数篇已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让中学生在读美文的同时,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与写作技巧。

3.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曾感动推荐。“他总能将这一种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


2009年前梁衡出版了一本面向中学生的图书《把栏杆拍遍》,书中精选了梁衡的四十多篇散文,由语文特级教师点评,一经面世就成为畅销书,至今每年销售数量都在十万册左右。在广大师生的要求下,我们又陆续推出了这一系列的其他三册,分别为《心中的桃花源》《带伤的重阳木》《人向天的倾述》,后面还会再推出这一系列的其他作品。现在我们将这四本书做成一个套装,以方便广大师大购买和阅读。


内容简介

这套书收集著名散文作家梁衡近年苦心创作的散文精品两百余篇,集中展示作家的精神境界与文化品位。作者写人突出文学与政治纠葛的背景,善用理性分析和形象表现,因此,作品大多视野宏阔,充满磅礴气势。作品融“大事、大情、大理”于一体,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气息,同时也赋予作品以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每册书都由语文特级教师点评,每篇后另附阅读指导。

这套中写到十多位名人,他们都堪称我们的人生楷模。相信,只要阅读一次,你就会把他们当作人生的坐标。同时,作者又尽量复盘当时的写作过程,披露背景资料,解析写作方法,目的是想告诉同学们文章是这样写成的。另外,除了人物散文,还解读了其他文体的写作。我认为一篇文章,不管是教师讲,还是学生学,要从中得到三个东西,即:思想内容、语言知识和美感。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在充满激情、汲取知识和享受美感的氛围中度过。我中学时代的一些语文课就是这么过来的,它让我终生享用无穷。我希望这套书也能给同学们找到一点我昔日的那种美好的感觉。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曾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全国记协特邀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总顾问。著有新闻三部曲:《记者札记》《评委笔记》《总编手记》及《梁衡新闻作品导读》。散文集《觅渡》《洗尘》《把栏杆拍遍》《千秋人物》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写作研究集《为文之道》、政论集《文风四谈》《干部修养谈》等。出版有《梁衡文集》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提名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全国好新闻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代表作有《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等。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等60多篇次的文章入选大、中、小学课本。


精彩书评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心灵的声音,是文化的基因。这富有灵性的文字,是有呼吸、有情感、有生命、有灵魂的。与这样的文字对话,就是在感受民族文化的呼吸、情感、生命与灵魂!面对内涵如此丰富的母语,我们又怎能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亲切地吟咏,深切地品味,自由地书写,去领略母语世界的美好风光呢?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校长、语文特级教师 翟小宁

梁衡老师是中国当代有影响的著名作家之一。他有一句名言:文章为思想而写。所以,他的文章都是用心、用情写成的,他的散文堪称大散文,文质兼美,十分耐读,在当代中国,在当代学生中拥有庞大的读者群。我和我的学生至少15年前就开始读梁老师的散文,至今不辍,获益匪浅。
——北京101中学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 严寅贤

名家的美文可能催人泪下,使人的灵魂得以净化;可能震撼人心,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也可能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们读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会感到热血沸腾;读巴金的《小狗包弟》可以体会到人性泯灭的悲剧和心灵煎熬的痛苦;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能够启发我们思考生存与死亡;读冯骥才的《珍珠鸟》可以感受到信赖的美好,等等。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 程 翔

梁衡先生是我崇拜的散文名家,他写文章非常认真,常常一年只写几篇,但每篇一经发表就颇有影响,我希望每个中学生都能读一读他的散文,对提高写作和阅读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首都师范大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 郑晓龙


目录

《带伤的重阳木》


武夷山,我的读后感 / 1

永远的桂林 / 7

武当山,人与神的杰作 / 15

冬季到云南去看海 / 22

平塘藏字石记 / 28

印度的花与树 / 34

平壤的雪 / 40

一棵怀抱炸弹的老樟树 / 43

韶山毛泽东图书馆记 / 49

带伤的重阳木 / 57

邓小平的坚持 / 67

你不能没有家 / 72

大渡河上三首歌 / 80

与朴老缘结钓鱼台 / 89

以后这样的人不多了 / 95

宋子文怒辞外长 / 102

桑氏老人 / 108

李元茂治印 / 112


《心中的桃花源》

001 —— 心中的桃花源

030 —— 秋风桐槐说项羽

040 —— 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

059 —— 燕山有棵沧桑树

067 —— 铁锅槐

074 —— 树殇、树香与树缘

085 —— 红毛线,蓝毛线

096 —— 周恩来让座


《人向天的倾诉》

假如毛泽东去骑马 / 001

一个伟人生命的价值 / 026

百年革命?三封家书 / 032

邓小平的坚持 / 041

你不能没有家 / 046

大渡河上三首歌 / 054

一个没有被荣誉宠坏的人 / 063

事业便是你的宗教 / 068

周一波画人物 / 075

胡顺江写字 / 081

白杨树下的身影 / 086


《把栏杆拍遍》

第一单元 阅读伟人
把栏杆拍遍 / 3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 14
一个永恒的范仲淹 / 26
武侯祠前的沉思 / 32
乱世中的美神 / 38
读柳永 / 58
读韩愈 / 66
觅渡,觅渡,渡何处? / 74
大无大有周恩来 / 83
这思考的窑洞 / 105
二死其身的彭德怀 / 114
第二单元 感悟生命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 / 127
青山不老 / 137
热 炕 / 142
母亲石 / 152
你怎么就是得不到爱 / 156
说兴趣 / 163
教材的力量 / 167
怎样区分低俗、通俗和高雅 / 173



精彩书摘

《带伤的重阳木》

毛泽东有一首词,里面有一句:“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今年重阳节刚过我就到湖南湘潭来看一棵树,树名重阳木。开始听到这个名字我还以为是当地人的俗称。后来一查才知道这就是它的学名。大戟科,重阳木属。产长江以南,根深树大,冠如伞盖,木质坚硬,抗风、抗污能力极强,常被乡民膜拜为树神。能以它为标志命名为一个属种,可见这是一种很正规、很典型的树。湘潭是毛泽东的家乡,也是彭德怀的家乡,我曾去过多次,而这次却是专门为了这棵树,为了这棵重阳木。

这棵重阳木长在湘潭县黄荆坪村外的一条河旁,河名流叶河,从上游的隐山流下来的。隐山是湖湘学派的发源地,南宋时胡安国在这里创办“碧泉书院”,后逐渐发展成一个著名学派,出了周敦颐、王船山、曾国藩、左宗棠等不少名人。现隐山范围内还有左宗棠故居、周敦颐的濂溪书堂等文化景点。这条河从山里流出,进入平原的人烟稠密地带后,就五里一渡,八里一桥,碧浪轻轻,水波映人。而每座桥旁都会有一两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供人歇脚纳凉。我要找的这棵重阳木就在流叶桥旁,当地人叫它“元帅树”,和彭德怀元帅的一段逸事有关。

我们到达的时候已是午后,太阳西斜,远山在天边显出一个起伏的轮廓,深秋的田野上祼露着刚收割过的稻茬,垅间的秋菜在阳光下探出嫩绿的新叶。河边有农家新盖的屋舍,远处有冉冉的炊烟,四野茫茫,寥廓江天,目光所及,唯有这棵大树,十分高大,却又有一丝的孤独。这树出地之后,在两米多高处分为两股粗壮的主干,不即不离并行着一直向天空伸去,枝叶遮住了路边的半座楼房。由于岁月的浸蚀,树皮高低不平,树纹左右扭曲,如山川起伏,河流经地。我们想量一下它的周长,三个人走上前去伸开双臂,还是不能合拢。它伟岸的身躯有一种无可撼动的气势,而柔枝绿叶又披拂着,轻轻地垂下来,像是要亲吻大地。虽是深秋,树叶仍十分茂密,在斜阳中泛着粼粼的光。五十五年前,一个人们永远不会忘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棵树下。


《心中的桃花源》

每一个多少读过点书的人,都知道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篇只有三百六十字的散文能流传一千五百年,家喻户晓,传唱不衰,其中必有它的道理。这篇文字连同作者最流行的诗作,大约是我在孩提时代,为习文识字,被父亲捉来读的。当时的印象也就是文字优美,故事奇特而已。直到年过花甲之后,才渐有所悟。一篇好文章原来是要用整整一生去阅读的。反过来,一篇文章也只有经过读者的检验,岁月的打磨,才能称得上是经典。凡是经典的散文总是说出了一种道理,蕴含着一种美感,让你一开卷就沉浸在它的怀抱里。《桃花源记》就是这样的文字。

一般人都将《桃花源记》看作是一篇美文小品。它确实美,朴实无华,清秀似水,而又神韵无穷。但正是因为这美害了它,让人望美驻足,而忽略了它更深一层的含义。就如一个美女英雄或美女学者,人们总是惊叹她的容貌,而少谈她的业绩。《桃花源记》也是吃了这个亏,顶了“美文”的名,始终在文人圈子和文章堆里打转转,殊不知它的第一含义在政治。

陶渊明所处的晋代自秦统一天下已六百年。在陶之前不是没有过政治家。你看,贾谊是政治家,他的《过秦论》剖析暴秦之灭亡何等精辟,但汉文帝召见他时“不问苍生问鬼神”;诸葛亮是政治家,是智者的化身,但他用尽脑汁,也不过是为了帮刘备恢复汉家天下;曹操是政治家,雄才大略,横槊赋诗何其风光,但刚为曹家挣到一点江山底子,转瞬间就让司马氏篡权换成晋朝旗号。

陶渊明也不是没有参与过政治,读书人谁不想建功立业?况且他的曾祖陶侃(就是成语“陶侃惜分阴”的那个陶侃)就曾是一个为晋王朝立有大功的政治家、军事家。陶渊明曾多次出入权贵的幕府,但是他所处的政治环境实在是太黑暗了。东晋王朝气数将尽,争权夺利,贪污腐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以东晋的重臣刘裕为例,未发迹时是一个无赖,好赌,借大族刁氏钱不还,刁氏将其绑在树上用皮鞭抽。有一叫王谧的富人可怜他,便代为还钱。刘发迹,就扶王为相,而将刁家数百人满门抄斩,后来干脆篡位灭晋,建宋。陶渊明曾四隐四出,因家里实在太穷,无力养活六个孩子,公元405年时他已42岁,不得已便又第五次出山当了彭泽县令,这更让他近距离看透了政治。东晋从公元377年起实行“口税法”,即按人口收税,每人年缴米三石。但有权有势的大户人家纷纷隐瞒人口,国家收不到税,就抬高收税标准,每人五石,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小民的负担更重,纷纷逃亡藏匿,国库更穷。


《人向天的倾诉》

毛泽东智慧超群,胆识过人,一生无论军事、政治都有出其不意的惊人之笔,让人玩味无穷。但有一笔更为惊人,只是惜未能实现。

1959年4月5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毛说:“如有可能,我就游黄河、游长江。从黄河口子沿河而上,搞一班人,地质学家、生物学家、文学家,只准骑马,不准坐卡车,更不准坐火车,一天走六十里,骑马三十里,走路三十里,骑骑走走,一路往昆仑山去。然后到猪八戒去过的那个通天河,从长江上游,沿江而下,从金沙江到崇明岛。国内国际的形势,我还可以搞,带个电台,比如,从黄河入海口走到郑州,走了一个半月,要开会了我就开会,开了会我又从郑州出发,搞它四五年就可以完成任务。我很想学明朝的徐霞客。”

1960年,毛的专列过济南,他对上车看他的舒同、杨得志说:“我就是想骑马沿着两条河走,一条黄河,一条长江。如果你们赞成,帮我准备一匹马。”1961年3月23日,毛在广州说:“在下一次会议或者什么时候,我要做点典型调查,才能交账。我很想恢复骑马的制度,不坐火车,不坐汽车,想跑两条河。从黄河的河口,沿河而上,到它的发源地,然后跨过山去,到扬子江的发源地,顺流而下。不要多少时间,有三年时间就可以横过去,顶多五年。”1962年,他的一个秘书调往陕西,他说:“你先打个前站,我随后骑马就去。”1972年,毛大病一场,刚好一点,他就说:“看来,我去黄河还是有希望的。”可见他对两河之行向往的热切。

自从看到这几则史料,我就常想,要是毛泽东真的实现了骑马走江河,该是什么样子?

这个计划本已确定下来,大约准备1965年春成行。1964年夏天从骑兵部队调来的警卫人员也开始在北戴河训练,也已为毛泽东准备了一匹个头不太大的白马,很巧合,他转战陕北时骑的也是一匹白马。整个夏天,毛的运动就是两项:游泳和骑马。

但是,1964年8 月2日,突发“北部湾事件”,美国入侵越南。6日晨,毛遗憾地说:“要打仗了,我的行动得重新考虑。黄河这次是去不成了。”

这实在是太遗憾了,是一个国家的遗憾,民族的遗憾,中国历史失去了一次改写的机会。按毛的计划是走三到五年,就算四年吧,两河归来,已是1969年,那个对国家民族损毁至重的文化大革命至少可以推迟发生,甚至可能避免。试想一位最高领袖深入民间四年,将会有多少新东西涌入他的脑海,又该有什么新的政策出台,党史、国史将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新版本?一个伟大的诗人,用双脚丈量祖国的河山,“目既往还,心亦吐纳”,又该有多少气势磅礴的诗作?


 《把栏杆拍遍》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诗人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梁衡散文精粹:四卷人生境遇与心路回响 这套精心编选的梁衡散文集,犹如四扇徐徐开启的窗,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哲思、温情与洞察的人生世界。梁衡先生以其深邃的目光、隽永的笔触,将个人经历、社会观察、历史反思与对生命本质的追问融为一体,勾勒出一幅幅动人心弦的画卷。本系列图书,从“把栏杆拍遍”的激昂壮怀,到“心中的桃花源”的宁静致远,再到“人向天的倾诉”的深沉呐喊,最后抵达“带伤的重阳木”的坚韧与超越,层层递进,展现了作者丰富而复杂的心灵轨迹,也映照出我们共同的时代印记与人生课题。 《把栏杆拍遍》:时代浪潮中的生命律动 “把栏杆拍遍”,不仅仅是词语的组合,更是一种精神的召唤,一份对过往岁月不甘寂寞的抒怀。这卷散文,饱含着作者对青春、理想以及那个特定时代深刻的记忆与思考。梁衡先生以其亲历者的视角,记录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里,年轻一代的热血、迷茫、探索与成长。文字间洋溢着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仿佛能听到“把栏杆拍遍”时,那撞击心扉的声响,那是不甘平庸的呼唤,是对未知世界的勇敢探寻。 书中,读者会遇见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涤荡的个体生命,他们或在思想的十字路口徘徊,或在现实的困境中挣扎,但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试图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梁衡先生的笔触,细腻而真挚,他没有回避现实的残酷,也没有神化理想的虚幻,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人物的真实情感与命运轨迹。那些关于友情、爱情、家国情怀的叙述,都带着浓厚的时代烙印,却又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内核。 “把栏杆拍遍”的背后,是对过往的深情回望,更是对当下人生的深刻反思。作者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也在审视着我们今天的生存状态,反思着我们是否依然保有那份对理想的执着,对生活的激情。这不仅仅是一代人的青春史,更是一份关于人生选择与价值实现的沉甸甸的思考。通过这些文字,读者能体会到个体生命在宏大叙事中的微小与伟大,也能汲取一份勇于面对现实、敢于挑战自我的力量。 《心中的桃花源》:精神家园的追寻与守望 当外在的世界喧嚣纷扰,我们内心深处总会渴望一处安宁之地,一处能让灵魂得以栖息、精神得以充盈的“桃花源”。《心中的桃花源》便是作者对这样一个精神家园的深刻描绘与不懈追寻。这卷散文,少了些许“栏杆拍遍”的激昂,多了几分沉静的思考与对生命本质的温情探问。 梁衡先生笔下的“桃花源”,并非遥不可及的世外桃源,而是隐藏在我们心灵深处,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营造的境域。它可能是孩提时代纯真的记忆,可能是与亲人共度的温馨时光,也可能是对自然风物的深切热爱,或是对真善美的孜孜以求。作者通过对故乡、童年、亲情、友情的描摹,勾勒出一幅幅温情脉脉的画面,让读者在熟悉的场景中,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宁静与美好。 他笔下的自然,不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是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成为心灵的寄托与慰藉。无论是庭院中的一草一木,还是山间的风云变幻,都被赋予了生命的气息与哲学的意味。读梁衡先生写景,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风的低语,感受到阳光的温度,这些自然的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精神空间。 更重要的是,这卷散文揭示了,真正的“桃花源”,不仅在于外在环境的安宁,更在于内心的平和与丰盈。作者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对功名利禄、世事无常有着更为透彻的理解,他倡导的是一种超越物欲、回归本真的生活态度。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心中的桃花源》无疑是一剂心灵的良药,它引导我们放慢脚步,审视内心,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之地,守望那份不被污染的精神家园。 《人向天的倾诉》:灵魂深处的呐喊与追问 “人向天的倾诉”,是一种近乎本能的、发自灵魂深处的呐喊与追问。这卷散文,展现了梁衡先生在经历岁月的洗礼与人生的起伏后,对生命、对存在、对人类命运更为宏大和深刻的思考。这里的“天”,既可以理解为冥冥之中的命运,也可以视为宇宙的法则,更是人类永恒的追问与探索。 在这一卷中,作者的笔触更加犀利,他的目光穿透表象,直抵事物的本质。他关注的不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悲欢离合,而是将视角投向更广阔的社会层面,乃至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生存困境。他用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对历史的错误、人性的弱点、文明的困境进行反思与批判。这些“倾诉”,有时是沉重的,有时是悲愤的,但无不饱含着作者对真理的渴望,对公正的呼唤,对人类未来的忧思。 梁衡先生的文字,充满了力量与温度。他敢于触碰那些敏感而尖锐的话题,敢于表达那些不被轻易言说的感受。在他的叙述中,我们会看到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奈,也会看到个体身上所蕴含的不可磨灭的尊严与抗争。他对那些逝去的生命、被遗忘的真相的追忆,是对历史的负责,也是对现实的警醒。 “人向天的倾诉”,也包含着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与对存在的迷茫。作者在与“天”对话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自我审视与超越。这种倾诉,与其说是对外部的回应,不如说是一种内在的梳理与升华。通过这些深刻的哲学思考与人文关怀,读者会被引导去审视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去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是一种涤荡心灵的体验,更是一种对人类精神文明的深度探索。 《带伤的重阳木》:坚韧不屈的人生品格 “带伤的重阳木”,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意象。重阳木,以其挺拔、坚韧著称,而“带伤”则暗示了生命在经历风雨、挫折后的伤痕,以及由此带来的别样生命力。这卷散文,是作者对生命韧性、对苦难中蕴含的超越的深刻体悟。 梁衡先生以其饱经风霜的人生阅历,向我们展示了,生命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挫折、伤痛、甚至磨难,都是人生不可回避的组成部分。然而,正是这些“伤”,塑造了我们,也让我们以更加坚韧、更加成熟的姿态面对世界。《带伤的重阳木》中的人物,或是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或是在伤痛中寻求新生,他们的故事,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作者的笔触,在这里显得尤为沉静而有力。他没有煽情,也没有哀叹,而是以一种平和而深刻的洞察,揭示了生命在困境中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他对那些看似平凡却内心强大的个体,给予了最真挚的敬意。他笔下的“伤”,并非仅仅是生理或心理上的疼痛,更是一种对人生真相的深刻理解,一种对生命脆弱与坚强的双重认知。 “带伤的重阳木”,也象征着一种成熟的人生智慧。经历过风雨,才能更懂得阳光的温暖;承受过伤痛,才能更珍惜生命的来之不易。这种“带伤”并非是软弱的标签,而是生命历练后所沉淀出的坚韧与豁达。作者通过这些故事,传递了一种积极的人生观:我们无需害怕伤痕,更应该学会如何与伤痕共存,如何在伤痕中汲取力量,成长为更加强大的自己。这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升华,一种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注解。 四卷交织,构成梁衡人生与思想的宏伟画卷 这四卷散文,犹如一曲跌宕起伏的生命交响乐,从青春的激昂到心灵的归宿,从灵魂的呐喊到坚韧的超越,层层递进,相互辉映。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梁衡先生的人生与思想的宏伟画卷,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审视自我、理解世界、感悟人生的绝佳视角。 阅读这套丛书,读者将在字里行间,找到共鸣,获得启迪。无论是热血青年的激情回响,还是内心深处的宁静渴望,抑或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问,甚至是面对生命中的风雨与挫折,都能在这套书中找到触动心灵的篇章。梁衡先生的散文,以其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考、隽永的文字,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印记,更点亮了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那盏灯,引导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生,活出真我。

用户评价

评分

《人向天的倾诉》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人性的复杂与伟大。梁衡先生在书中,通过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关系的探讨,揭示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勇气、智慧和坚持。他笔下的人物,无论身份地位如何,都展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一种对生命意义的追寻。这种“向天倾诉”,并非是一种消极的抱怨,而是一种积极的反抗,一种对命运的挑战,一种对真理的渴望。我从中看到了生命的顽强,看到了精神的独立,看到了人类超越自我的可能性。这种思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我明白了,即使身处逆境,我们依然可以保持内心的纯粹和尊严,依然可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评分

《人向天的倾诉》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自由”的含义。我之前一直认为,自由就是无拘无束,随心所欲。但是,梁衡先生的散文,却让我明白,真正的自由,是内心的自由,是精神的解放。即使身处困境,我们依然可以保持思想的独立,保持精神的自由。他的文字,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自由的渴望。这种“倾诉”,是一种勇敢的表达,是一种对生命的热忱。它让我明白,我们不能被外界的束缚所限制,而应该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评分

《心中的桃花源》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家”的真正意义。我之前一直认为,家只是一个物理空间,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但是,梁衡先生的散文,却让我明白,家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是一种心灵的归属。他笔下的“桃花源”,虽然不一定是具体的某个地方,但却是我们内心深处渴望的安宁和温暖。这种温暖,来自于对生活的爱,来自于对亲人的爱,来自于对生命的爱。读这本书,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最纯净、最美好的心灵深处,找回了那种久违的家的感觉。

评分

《带伤的重阳木》这本书,则给我带来了关于生命、成长与传承的深刻启迪。重阳木,这种坚韧而又饱经风霜的树木,在梁衡先生的笔下,成为了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意象。它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却依然挺拔地屹立,它的伤痕,反而成为了它生命力的证明。梁衡先生将这种生命哲学,巧妙地融入到他的散文中,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多样性,看到了成长的不易,也看到了传承的重要性。他笔下的人物,也如同这重阳木一般,在经历生活的磨砺后,更加坚强,更加成熟。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生命的价值,不在于一帆风顺,而在于面对挑战时的不屈不挠。它也让我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传承优秀的文化,如何将生命中的智慧传递下去。

评分

梁衡先生的文字,有一种沉静的力量,它不张扬,不浮夸,却能直抵人心。在阅读《把栏杆拍遍》的时候,我常常会陷入沉思,反复咀嚼每一个字句,品味其中的深意。他写的是历史,写的是社会,写的是人生,但最终,都是在写我们自己。他的散文,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的真实。我在这面镜子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看到了自己的潜力。这种反思,让我更加了解自己,也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

评分

《心中的桃花源》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诗和远方”。我之前总觉得,诗和远方是一种遥不可及的理想,是一种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的美好。但是,梁衡先生的散文,却告诉我,诗和远方,其实就藏在我们身边,藏在我们心里。他用他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了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那些平凡中的不平凡。一花一草,一山一水,都能在他的笔下焕发出独特的光彩。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和哲思的世界,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的感知。我开始尝试用一种更诗意、更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乐趣。

评分

我一直觉得,梁衡先生的散文,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他写的是当下的感受,却能引起古往今来无数人的共鸣。尤其是在阅读《把栏杆拍遍》的时候,我仿佛能看到古人面对时代变革时的迷茫与挣扎,也能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呐喊。他的文字,能够跨越时代的界限,触及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体验。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我觉得,我们和古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我们都在经历着相似的喜怒哀乐,都在追求着相似的价值与意义。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让我在阅读的时候,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孤独,也感受到一种莫大的慰藉。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是《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系列:把栏杆拍遍+心中的桃花源+人向天的倾诉+带伤的重阳木(套装共4册)》,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我一直认为,散文是一种非常能触及人内心深处的力量,它不像小说那样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不像诗歌那样有晦涩难懂的比喻,它更像是一位智者在娓娓道来,用最朴实的语言,描绘出最深刻的道理。梁衡先生的散文,在我看来,就是这样一种存在。 在阅读《把栏杆拍遍》的时候,我被梁衡先生那种对人生、对社会的深邃洞察所折服。他不是空泛地议论,而是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切入,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独到的感悟,将宏大的主题融入其中。书中的每一个字句,都仿佛经过了精心的打磨,没有一丝多余的,却又饱含深意。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那种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过去,也反思当下,让人不禁对历史产生新的认识。他对人物的刻画也十分生动,寥寥数笔,便能勾勒出一个鲜活的灵魂,让人感同身受。这种写作风格,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观察生活,如何去思考问题。我开始尝试在生活中捕捉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美好,也开始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不再停留在表面。

评分

《带伤的重阳木》这本书,让我对“成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一直以为,成长就是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取得成功。但是,梁衡先生的散文,却让我明白,成长也包含着伤痛,包含着挫折。那些伤痛,反而会让我们更加坚强,更加成熟。重阳木的伤痕,并没有让它枯萎,反而让它更加坚韧。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我们不必害怕经历风雨,不必害怕承受伤痛,因为这些经历,都会成为我们成长的养分。我开始用一种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去拥抱成长中的阵痛。

评分

《心中的桃花源》这本书,则给我带来了心灵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升华。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迷失和焦虑,渴望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梁衡先生用他的笔,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片“桃花源”。他所描绘的“桃花源”,并非遥不可及的世外桃源,而是存在于我们内心深处,通过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热爱而构建起来的精神空间。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种宁静、祥和的氛围,那些美好的意境,让我暂时忘却了现实的烦恼,重新找回了内心的平静。梁衡先生的文字,有一种治愈的力量,它能抚平内心的伤痕,点亮前行的希望。我常常在感到疲惫的时候翻开这本书,重新感受那份美好,汲取前进的力量。

评分

好东西一定要分享,希望能再优惠点

评分

2018-03-28 10:09:41

评分

书不错,学校推荐的,女儿非常满意。

评分

七年前梁衡出版了一本面向中学生的图书《把栏杆拍遍》,书中精选了梁衡的20多篇散文,由语文特级教师点评,一经面世就成为畅销书,至今每年销售数量都在十万册左右。本书为该图书系列的第二册,精选了20多篇梁衡的散文及评论文章,由天津市语文特级教师陈秀征点评。

评分

这么速度就收到这么优惠的一批书籍,而且三个区间和不同优惠同时叠加都可以算得又准又清楚。京东购物体验是越来越了不起了!618一年比一年做得好!

评分

提供更多更好的东西给大家。为京东的商品和服务点赞

评分

还好还好哈还好还好

评分

的态度还是对物品,我都非常满意的。老板态度很专业热情,

评分

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系列:把栏杆拍遍+心中的桃花源+人向天的倾诉+带伤的重阳木(套装共4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