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认识的各路英雄好汉,在做出版时多是比较保守的,一是守住“传统”不变,二是守住“祖传”不露。现如今,很多武术名师在我这里出书已经不是这样二守了,他们更多的是为了推广太极文化而毫无保留。
陈有刚老师这本书,汇集了他几十年的经验,有学有教,能毫无保留的给大家,纯是出于对太极拳的热爱。小编在此感谢毫无保留的老师们。
陈有刚:男,国家武术七段,1958年生于河南省温县徐吕村,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陈有刚七岁随其叔父、著名陈式太极拳大师陈庆州习练陈式太极拳,深得叔父口传身教。后经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等大师分别亲自多方指教,使其全面、深刻、系统的掌握了陈式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特别是在竞技性推手训练及跌、拿、走化方面,陈有刚更是出类拔萃、硕果累累、蜚声太极拳坛。李拴成:男,国家武术七段,1949年出生。12岁拜当地名师李万和习“子路八卦拳”,1984年从陈小旺大师、陈正雷大师学习“陈式太极拳”。出版有《子路八卦拳》及《 陈氏太极拳的内气及练习方法》等武术专著及论文。
第一章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功夫架概述
一、陈式太极拳的源流及传承
二、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功夫架的特点
三、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功夫架的桩功
第二章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功夫架
一、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功夫架动作名称
二、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功夫架动作解析
第三章 陈式太极拳竞技推手的训练方法
一、基本功训练
二、素质训练
三、竞技技术教学与训练方法
第四章 陈式太极拳竞技推手(散手)的主要招法
一、捋加采
二、迎门靠
三、大背
四、胯背
五、挑闪
六、过腿摔
七、走化(一)
八、走化(二)
九、挒劲
十、拿腕
十一、合步压腕
附录 陈式太极拳传承表
后记
前言
多少年来,著述陈式太极拳的大师、前辈及新秀比比皆是。他们对陈式太 极拳的传承,拳理、拳法及经验总结,论述得极其详细明了,本不应再著书立 说。可是,由于“温县有刚太极武校”近年来在国际、国家及省市的陈式太极 拳对抗赛中成绩不断刷新,愈加突出,冠、亚军辈出。在两届“康龙武林”大 会上有两名弟子进入前16强,4名弟子进入前18强,其中1名进入前8强。2013年 焦作国家级太极拳比赛中,5名参赛队员,4名获得冠军,1名获得亚军。特别是 在山东大青山国际太极拳比赛中,7名参赛队员,6名获得冠军(其中1名获无级 别总冠军),1名无级别总亚军。“温县有刚武校”被温县评为武术先进单位。 每次参加大型比赛,都有不同太极同仁要求我将“温县有刚太极武校”的教学经验,以著作的形式进行传播,以促进陈式太极拳对抗技艺的发展。身边不少朋友及武校学子,也都多次建议我将武校有关陈式太极拳对抗教学的特点加以 系统总结。特别是近两年,一些外国朋友也来武校提出将推手对抗技术进行总 结的要求。细想起来,世间万物都在发展变化,太极拳当然也不例外,也需要世世总结,代代传承,发扬光大。陈式太极拳作为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了我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每一个有作为的太极志士,都有义务为太极文化的 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故此我有了将自己40多年练拳的体会,特别是推手对抗 训练中系统训练方法及点滴体会,进行整理出版,为推动太极拳的发展贡献微 薄之力的想法。
本人自7岁起随叔父陈庆州习练陈式太极拳,起初两年,觉得天天盘架子, 出力流汗,枯燥无味。慢慢就不太用心。有一次,到叔父家里练拳,碰到有人来找叔父切磋。叔父看上去身材瘦弱,来的几个人高高大大,当时我替叔父捏着一把汗。可谁知,两人一搭手,见叔父手腕一转,来人竟平身跌倒在地。又换一人,叔父又是稍一旋腕,来人一下子双膝跪倒。最后,叔父干脆伸出一个指头,让对方抓住,叔父旋腕转膀,就见对方倒地打滚。我当时看呆了,原来太极拳有如此神功。此后,我开始天天苦练,10遍、20遍盘架子。春夏秋冬,照常如此。到了十七八岁,在同龄人中,我已渐渐脱颖而出。后又有幸得到陈照奎、冯志强大师当面指教,于1978年后,每逢县里推手比赛,常常取得冠军。1982年我又获得河南省太极拳锦标赛推手冠军。至此,一发不可收拾。 1984年河南省武术馆举办全国第一届陈式太极拳训练班,我被省武术馆选拔为教练员。期间,陈小旺、陈正雷大师反复教练各种功法。逐渐,上门找我学习的人愈来愈多,为了将自己学得的陈式太极拳传承下去,于1998年,成立“温县有刚太极武校”。多年来,“温县有刚太极武校”学员不断刷新各种比赛记录,逐渐形成自己的太极拳推手对抗教学方法。
本书共分两大部分四个章节。第一部分全面讲述了“温县有刚武校”教练 的老架一路功夫架的特点、健身作用、动作分解及要点。第二部分重点讲述对 抗性太极推手的训练方法及技术,这也是广大有志于推手对抗的朋友最为关注 的部分,所以,将这一部分作为本书的重点。
在第一部分老架一路的动作编排中,我特意加进了“调息”这个动作,使整个套路变成了“七十五”式。“调息”也即是小周天,是原拳路中本来就有的一个准备动作。“调息”在拳路演练开始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但稳定了心绪、集中了意念,更重要的是打通了气路。“调息”是整个套路运气的 “头”。“调息”做好了,会使丹田气在意念的引导下自然运化。为了强调“调 息”在练功中的不可或缺性,我把它单独编为一动。这样是否妥当,敬请读者评判。
在本书的编著中,得到漯河市太极拳协会的温国山、张富成、周春中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感谢。也特别感谢有作为的“温县有刚武校” 的历届学子 对学校的贡献和支持。
限于本人的水平及能力,书中如有错误和不足,望大师、前辈及广大读者不吝指正,不胜感激。
陈有刚 2015年5月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厚重的封面带着一种沉淀了时光的质感,不是那种轻飘飘的现代印刷品能比拟的。拿到手里,能明显感觉到纸张的克重和韧性,翻阅起来有一种庄重感。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讲究,字体选择兼顾了传统书法的韵味与现代阅读的清晰度,尤其在图文的配合上,设计者显然花了不少心思。那些插图,无论是对拳架动作的分解还是历史渊源的追溯,都处理得极为细腻,墨色的浓淡变化恰到好处地突出了关键的受力点和身体的转折,让人仿佛能从纸面上感受到气流的运行。装订工艺也看得出是下足了功夫,即便经常翻阅,书脊依然保持着平整,没有出现松散或折痕过多的情况。总的来说,这是一本从外到内都散发着专业和敬畏之心的书籍,光是放在书架上,就已经是极好的装饰品,更不用提它实际的阅读价值了,这种对实物载体的尊重,在当下快餐文化的环境里,已经不多见了。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叙事手法上颇具匠心,他并非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说教者,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娓娓道来,将深奥的武学原理融入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个人体悟之中。书中对于“意”的阐述尤其精妙,不同于市面上许多只停留在“形”的模仿上,作者深入挖掘了太极拳背后的哲学思想,例如阴阳转换在肢体运动中的体现,以及如何通过心法的修炼来达到“一动无有不动”的境界。他善于使用对比和类比,将那些抽象的内家功夫概念,用接地气的日常场景来解释,使得初学者也能快速领悟到其中的妙处。而且,书中对历史脉络的梳理也很有条理,让人清晰地了解到拳术流变中的关键节点和重要人物的贡献,这种对传统的敬重感,使得整本书的立意拔高了不少,不再是单纯的动作指导手册,而是一部融合了文化与技艺的传记。
评分从文学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字张力十足,带有浓郁的古典武侠气息,但又没有陷入到过度浪漫化的描述中。作者的遣词造句考究,大量使用了富有画面感的词汇,例如“如行云流水”、“势如万钧开阖”等,这些描述不仅增强了阅读的愉悦感,更重要的是,它们精准地传达了气势和意境的转变。阅读过程中,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撰写时的那种专注与投入,笔触间流露出对武学艺术的深深热爱和一丝不苟的钻研精神。这种情感的注入,使得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理论讲解,变得引人入胜。特别是当他描述到某一招式达到炉火纯青境界时,那种对武道精神的赞美,足以感染任何一位热爱传统文化的读者,让人读完后不仅想去练习,更想去体悟那种境界,这是一种难得的精神感召力。
评分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对于“循序渐进”教学理念的贯彻。很多入门书籍往往在前面花大量篇幅介绍历史背景,导致真正需要练习的内容被稀释了。而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它首先建立起一个稳固的基础框架,从最基本的站桩和手型开始,每一个基础环节都用很长的篇幅进行解析,确保读者能够打好地基。随后,它才逐步引入套路动作的拆解,并且在引入新动作时,总是会回顾并强调前一个动作中的关键要领,形成一个紧密的知识闭环。这种层层递进、不断巩固的结构,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的陡峭感,让学习者不会因为一下子接触过多内容而感到迷茫或气馁。可以说,这本书的设计思路非常贴合普通爱好者的学习节奏和心理需求,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耐心十足的私人教练,陪伴你从零到有,稳扎稳打地迈入武学的大门。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评估,主要体现在其对技术细节的捕捉上。很多武术书籍在讲解到“寸劲”或“螺旋缠丝”这类核心概念时,往往流于表面,或者干脆避而不谈。然而,翻阅这本书,我惊喜地发现作者用极其精确的语言描述了这些技术动作在实践中如何产生、如何控制、以及如何避免常见的错误发力。他对于“松沉”的理解,已经达到了“入骨”的层次,书中详细列举了哪些肌肉群应该放松,哪些筋腱需要保持弹性,并配以极具指导性的示意图,这些图示并非简单的静态摆拍,而是捕捉了动作转换瞬间的动态美感,每一根线条的走向都暗含着力学的原理。更难得的是,作者在讲解过程中,不断提醒读者要结合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强调“练我所用”而非盲目照搬,这种以人为本的教学态度,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学习信心和自我修正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