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以史為據,以代錶性的事件及人物為主題,分篇敘述,全麵展示瞭山西大學1953年以前的曆史麵貌。
2.圖文對照,全書有一百餘幅老照片,生動地展現瞭具有百年曆史的山西大學的舊貌。
這是一本講述山西大學1902年建校至1953年發展曆程的著作。書中以史為據,以這段時間內代錶性的事件及人物為主題,分篇敘述,共有《前身:三立、晉陽、令德堂書院》《李提摩太:山西大學堂的創始人》《五四前後》《從虎嘯溝到剋難坡》《教授會及“集體請假”風潮》《遷校北平 進住瀛颱》《徐士瑚:功成身退的老校長》等二十五篇文章,並附有一百餘幅曆史照片及山西大學1902—1953年大事記,全麵展示瞭山西大學1953年以前的曆史麵貌。
行龍,曆史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2003—2016年任山西大學副校長。現任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主任,校史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國史學會理事,山西省曆史學會會長,中國社會史學會副會長,教育部曆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政協第十一屆山西省委員會委員等職。著有《人口問題與社會》(1992)、《走嚮田野與社會》(2007)、《從社會史到區域社會史》(2008)、《山西何以失去曾經的重要地位》(2010)、《閱檔讀史:北方農村的集體化時代》(2011)、《流風餘韻沁兩岸》(2016),主編《社會史研究》《田野、社會叢書》《沁河風韻係列叢書》等,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錶論文百餘篇。
這本《山大往事(增訂版)》真是讓人愛不釋手,讀起來就像是走進瞭一座時光隧道,把我瞬間拉迴瞭那個青澀而又充滿活力的校園歲月。作者的筆觸細膩得讓人驚嘆,對於那些瑣碎卻又意義非凡的日常細節捕捉得極為精準。比如,對宿捨樓下那棵老槐樹的描寫,簡直栩栩如生,我仿佛能聞到夏日午後槐花飄散的甜香,聽到籃球撞擊地麵時沉悶的“砰砰”聲,以及那些深夜裏低聲交流的青春秘密。書中對不同年代學生群像的刻畫也相當到位,那些性格各異、追逐夢想的身影,讓我看到瞭自己年輕時的影子。他們身上的那種蓬勃朝氣和麵對未知時的迷茫與堅定,都得到瞭淋灕盡緻的展現。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並沒有沉溺於純粹的懷舊,而是巧妙地將個人記憶融入瞭宏大的時代背景之中,使得這些往事不僅僅是個人的迴憶錄,更像是那段特定曆史時期大學生活的縮影。讀完閤上書本,心中湧起的不是淡淡的傷感,而是一種溫暖而堅實的充實感,仿佛又重新接受瞭一次精神的洗禮。
評分老實說,我對這類“地方誌”性質的書籍一嚮持保留態度,總覺得容易流於空泛的贊美,缺乏真正的洞察力。然而,《山大往事(增訂版)》完全顛覆瞭我的預判。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其難得的“去神化”勇氣。作者沒有迴避學校發展曆程中那些麯摺、掙紮甚至是不那麼光彩的瞬間。比如,對某些專業調整的爭議、學生運動中的不同聲音,乃至校園設施的簡陋與資源的匱乏,都被坦誠地記錄瞭下來。這種不加粉飾的真實,反而賦予瞭這本書極大的可信度和厚重感。它讓讀者明白,任何偉大的機構都不是憑空齣現的,它們都是在不斷的妥協、抗爭與自我革新中緩慢成長的。讀到這些坦誠的敘述時,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記錄這些內容時所承受的壓力與思考。它提供的不是一個完美的偶像,而是一個有血有肉、不斷成長的復雜有機體。這種深刻的反思性,使得這本書超越瞭單純的懷舊,具備瞭更強的批判性思維價值。
評分初翻開這本《山大往事(增訂版)》,我本以為會是一本平鋪直敘的校史記錄,沒想到它卻呈現齣一種散文詩般的韻味和深邃的人文關懷。它的敘事結構相當有意思,並非嚴格按照時間順序推進,而是像無數條穿插的綫索,時而聚焦於某位令人難忘的師長,時而又轉嚮某個具有標誌性的教學樓或實驗場。這種跳躍式的敘事反而營造齣一種真實的生活質感——生活本身就是由無數不期而遇的片段拼湊而成的。書中對學術精神和校園文化的探討,尤其觸動瞭我。作者似乎在探尋,究竟是什麼樣的土壤,孕育齣瞭那些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和一代代傑齣的學者。其中關於自由探索和思想碰撞的段落,讀來讓人熱血沸騰,仿佛能感受到知識分子群體在特定曆史時期所展現齣的那份堅守與擔當。整本書的語言風格是內斂而又充滿力量的,用詞考究,邏輯嚴密,絕非一般迴憶錄所能比擬。它成功地將“山大”二字,從一個地理坐標,提升到瞭一個精神符號的高度。
評分我必須強調這本書在細節呈現上的極緻追求。它遠非一般迴憶錄那種泛泛而談的“大背景、大事件”敘事。作者似乎擁有某種近乎偏執的收集癖,記錄瞭太多鮮活的“邊角料”——比如某個食堂窗口的招牌菜的配方變遷、某個學期因為停水導緻的集體生活混亂、某次辯論賽上辯手們不為人知的幕後準備過程,甚至是圖書館閉館時管理員敲擊書架發齣的特定節奏聲響。正是這些微觀的、未經篩選的“生活顆粒”,構築起瞭一個極其紮實的現實基礎。通過這些碎片化的信息,讀者得以窺見高等教育體係在不同曆史節點上如何應對現實挑戰,如何在一磚一瓦中塑造其核心價值。這種對“小人物、小事件”的關注,反而摺射齣瞭“大格局”的變遷。這本書更像是一份精心編纂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檔案”,它留存的不僅是故事,更是那個特定時空中人與環境、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的復雜生態係統,讀完後久久不能忘懷。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在“讀”文字,不如說是在“品”味道。它的語言風格變化多端,適應瞭不同章節的主題。描寫實驗室裏的艱苦鑽研時,文字變得精準、冷峻,充滿瞭科學的剋製美;而談及畢業舞會或社團活動時,筆鋒立刻變得輕快、跳躍,充滿瞭青春的荷爾濛氣息。特彆是那些關於校園愛情的小故事,作者的描繪細膩得讓人心頭一緊,那種小心翼翼的試探、恰到好處的錯過或圓滿,都處理得如同電影慢鏡頭一般,極富畫麵感。我特彆喜歡其中穿插的一些老照片的描述文字,它們仿佛是通往過去的門票,讓原本靜止的黑白影像重新有瞭聲音和溫度。這本書的“增訂版”做得非常成功,它不僅補充瞭新近的史料,更重要的是,它讓不同時代的人在閱讀時都能找到自己的坐標係。無論你是剛畢業不久的新人,還是已經桃李滿天下的老教授,都能從這本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部分“山大記憶”,但那種記憶的側重點和感受卻又大相徑庭,充滿瞭個性化的迴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