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史为据,以代表性的事件及人物为主题,分篇叙述,全面展示了山西大学1953年以前的历史面貌。
2.图文对照,全书有一百余幅老照片,生动地展现了具有百年历史的山西大学的旧貌。
这是一本讲述山西大学1902年建校至1953年发展历程的著作。书中以史为据,以这段时间内代表性的事件及人物为主题,分篇叙述,共有《前身:三立、晋阳、令德堂书院》《李提摩太:山西大学堂的创始人》《五四前后》《从虎啸沟到克难坡》《教授会及“集体请假”风潮》《迁校北平 进住瀛台》《徐士瑚:功成身退的老校长》等二十五篇文章,并附有一百余幅历史照片及山西大学1902—1953年大事记,全面展示了山西大学1953年以前的历史面貌。
行龙,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2016年任山西大学副校长。现任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校史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山西省历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政协第十一届山西省委员会委员等职。著有《人口问题与社会》(1992)、《走向田野与社会》(2007)、《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2008)、《山西何以失去曾经的重要地位》(2010)、《阅档读史:北方农村的集体化时代》(2011)、《流风余韵沁两岸》(2016),主编《社会史研究》《田野、社会丛书》《沁河风韵系列丛书》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文字,不如说是在“品”味道。它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适应了不同章节的主题。描写实验室里的艰苦钻研时,文字变得精准、冷峻,充满了科学的克制美;而谈及毕业舞会或社团活动时,笔锋立刻变得轻快、跳跃,充满了青春的荷尔蒙气息。特别是那些关于校园爱情的小故事,作者的描绘细腻得让人心头一紧,那种小心翼翼的试探、恰到好处的错过或圆满,都处理得如同电影慢镜头一般,极富画面感。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老照片的描述文字,它们仿佛是通往过去的门票,让原本静止的黑白影像重新有了声音和温度。这本书的“增订版”做得非常成功,它不仅补充了新近的史料,更重要的是,它让不同时代的人在阅读时都能找到自己的坐标系。无论你是刚毕业不久的新人,还是已经桃李满天下的老教授,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山大记忆”,但那种记忆的侧重点和感受却又大相径庭,充满了个性化的回响。
评分老实说,我对这类“地方志”性质的书籍一向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容易流于空泛的赞美,缺乏真正的洞察力。然而,《山大往事(增订版)》完全颠覆了我的预判。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难得的“去神化”勇气。作者没有回避学校发展历程中那些曲折、挣扎甚至是不那么光彩的瞬间。比如,对某些专业调整的争议、学生运动中的不同声音,乃至校园设施的简陋与资源的匮乏,都被坦诚地记录了下来。这种不加粉饰的真实,反而赋予了这本书极大的可信度和厚重感。它让读者明白,任何伟大的机构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它们都是在不断的妥协、抗争与自我革新中缓慢成长的。读到这些坦诚的叙述时,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记录这些内容时所承受的压力与思考。它提供的不是一个完美的偶像,而是一个有血有肉、不断成长的复杂有机体。这种深刻的反思性,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怀旧,具备了更强的批判性思维价值。
评分这本《山大往事(增订版)》真是让人爱不释手,读起来就像是走进了一座时光隧道,把我瞬间拉回了那个青涩而又充满活力的校园岁月。作者的笔触细腻得让人惊叹,对于那些琐碎却又意义非凡的日常细节捕捉得极为精准。比如,对宿舍楼下那棵老槐树的描写,简直栩栩如生,我仿佛能闻到夏日午后槐花飘散的甜香,听到篮球撞击地面时沉闷的“砰砰”声,以及那些深夜里低声交流的青春秘密。书中对不同年代学生群像的刻画也相当到位,那些性格各异、追逐梦想的身影,让我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他们身上的那种蓬勃朝气和面对未知时的迷茫与坚定,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沉溺于纯粹的怀旧,而是巧妙地将个人记忆融入了宏大的时代背景之中,使得这些往事不仅仅是个人的回忆录,更像是那段特定历史时期大学生活的缩影。读完合上书本,心中涌起的不是淡淡的伤感,而是一种温暖而坚实的充实感,仿佛又重新接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评分初翻开这本《山大往事(增订版)》,我本以为会是一本平铺直叙的校史记录,没想到它却呈现出一种散文诗般的韵味和深邃的人文关怀。它的叙事结构相当有意思,并非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推进,而是像无数条穿插的线索,时而聚焦于某位令人难忘的师长,时而又转向某个具有标志性的教学楼或实验场。这种跳跃式的叙事反而营造出一种真实的生活质感——生活本身就是由无数不期而遇的片段拼凑而成的。书中对学术精神和校园文化的探讨,尤其触动了我。作者似乎在探寻,究竟是什么样的土壤,孕育出了那些影响深远的研究成果和一代代杰出的学者。其中关于自由探索和思想碰撞的段落,读来让人热血沸腾,仿佛能感受到知识分子群体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那份坚守与担当。整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内敛而又充满力量的,用词考究,逻辑严密,绝非一般回忆录所能比拟。它成功地将“山大”二字,从一个地理坐标,提升到了一个精神符号的高度。
评分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细节呈现上的极致追求。它远非一般回忆录那种泛泛而谈的“大背景、大事件”叙事。作者似乎拥有某种近乎偏执的收集癖,记录了太多鲜活的“边角料”——比如某个食堂窗口的招牌菜的配方变迁、某个学期因为停水导致的集体生活混乱、某次辩论赛上辩手们不为人知的幕后准备过程,甚至是图书馆闭馆时管理员敲击书架发出的特定节奏声响。正是这些微观的、未经筛选的“生活颗粒”,构筑起了一个极其扎实的现实基础。通过这些碎片化的信息,读者得以窥见高等教育体系在不同历史节点上如何应对现实挑战,如何在一砖一瓦中塑造其核心价值。这种对“小人物、小事件”的关注,反而折射出了“大格局”的变迁。这本书更像是一份精心编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它留存的不仅是故事,更是那个特定时空中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生态系统,读完后久久不能忘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