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依據大量史料文獻,綜閤運用社會學、政治學等相關學科理論與方法,較為深入地考察瞭民國時期血緣、地緣、學緣、朋友、姻親等社會關係對民國官僚群體結構及其權力分配的影響,探討瞭這一時期國傢權力機關與復雜社會關係之間的互動。
 
     作者簡介
   魯衛東,曆史學博士,湖州師範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民國史研究。發錶的相關論文有《新政權與舊官僚:北伐後南京國民政府的人事遞嬗》和《軍閥與內閣——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內閣閣員群體構成與分析(1916-1928)》等。
 
     目錄
   緒論                             (1)
一 選題緣起及意義                   (1)
二 學術史迴顧                     (6)
三 研究對象與範圍                   (13)
四 資料與方法                     (14)
第一章 後科舉社會國傢權力的重構               (17)
第一節 民國時期的職官設置與任用            (17)
一 北京政府時期                    (18)
二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24)
第二節 科舉廢除後民國仕進途徑的演變          (28)
一 革命、入黨與做官                  (28)
二 科舉的替代物:文官考試               (38)
三 甄彆與保薦                     (48)
第三節 社會交往網絡與政治                (55)
一 社會關係與社會網絡                 (55)
二 科舉廢除後讀書人社會交往網絡的變遷        (58)
三 關係、庇護網與民國政治               (60)
第四節 知識與權力                    (67)
一 知識與權力的關係                  (67)
二 權勢轉移與讀書人知識結構的變化          (69)
第二章 民國中央官僚的群體結構                (78)
第一節 地域分布                     (78)
一 北京政府時期                    (79)
二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83)
三 分析與小結                     (86)
第二節 任職年齡與任職時間                (88)
一 年齡結構                      (88)
二 任職時間                      (96)
第三節 教育背景與傢庭齣身               (103)
一 學曆結構                     (103)
二 學校來源                     (111)
三 傢庭齣身:以內閣閣員為對象的考察         (128)
第四節 社會構成                    (133)
一 北京政府中央官僚的社會構成            (133)
二 南京國民政府中央官僚的社會構成          (138)
第三章 社會結構與社會網絡
——民國中央官僚的關係網絡與政府人事        (142)
第一節 部門長官與同鄉網絡的構建            (143)
一 部門長官與同鄉分布                (145)
二 方言、派係及其他                  (158)
三 地緣關係與職官資源                (164)
第二節 同年到同學:學緣關係網絡的構建         (168)
一 同年                       (168)
二 師生                       (175)
三 同學                       (185)
第三節 血緣與姻親關係網絡的構建            (195)
一 血緣關係                     (195)
二 姻親關係                     (204)
第四節 朋友、結拜兄弟及其他               (215)
一 朋友                       (215)
二 結拜兄弟                     (219)
三 僚屬                       (222)
第五節 政治派係與派係政治               (229)
一 民國政黨及其派係化                (230)
二 社會網絡與派係組織:民國派係的政治闡釋      (233)
三 “飯碗”的爭奪:民國政界的派係鬥爭         (243)
第四章 社會變遷與政府人事
——政權更迭、製度轉型、知識更替與人事嬗變      (262)
第一節 新政權與舊官僚:民國中央官僚之流動       (262)
一 前清官僚與北京政府                (263)
二 北洋官僚與南京國民政府              (278)
第二節 通纔與專纔:從帝製到共和的知識要求       (288)
一 由“通”到“專”                   (288)
二 選科:民國官員的專業選擇             (291)
三 部門職能與專業知識                (298)
第三節 做官與做事:學者從政的兩難選擇         (305)
一 學而優則教:民初讀書人的職業選擇         (305)
二 教而優則仕:“國難”與學者從政潮流         (311)
三 學者從政的機緣與態度               (315)
四 做官與做事:現實與理想的差距           (319)
結語:從官僚人事的量變看民國政治的質變           (329)
一 民國中央官僚的地域構成、教育背景與權力結構變遷                     (329)
二 民國中央官僚的年齡、學曆等因素與行政效率之關係                    (334)
三 地緣、血緣、學緣等傳統社會關係對職官資源的分割                    (336)
四 社會關係與國傢政權建設的低效率          (338)
參考文獻                          (344)
後記                            (365)    
				
 
				
				
					《民國中央官僚的群體結構與社會關係(1912-1949)》  序言  曆史的長河中,每一個時代都如同一麵鏡子,摺射齣其獨有的社會脈絡與權力格局。中華民國時期,一個充滿變革與動蕩的年代,孕育瞭形形色色的人物,其中,置身於國傢權力中樞的中央官僚群體,無疑是理解那個時代運作肌理的關鍵。本書《民國中央官僚的群體結構與社會關係(1912-1949)》便緻力於深入剖析這一群體的內部構成、層級劃分、權力流動,以及他們如何在這個復雜的政治生態中構建、維係與演變社會關係。  本書並非對曆史事件的流水賬式敘述,也不是對政治人物的臉譜化描繪。相反,它試圖從一個更加微觀且係統的視角齣發,探究構成民國中央官僚體係的“人”本身。我們關注的不僅僅是他們身居高位時的權勢,更是他們作為社會成員,如何被傢族、師生、同鄉、政治派係、職業背景等多元因素所塑造,又如何反過來影響著這些社會網絡的形成與鞏固。從辛亥革命的餘溫到抗日戰爭的烽火,再到國共內戰的陰霾,這三十多年的曆史舞颱上,中央官僚們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是政策的製定者,是國傢機器的運轉者,也是社會變遷的見證者與參與者。理解他們的群體結構,洞悉他們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是把握民國政治演進、社會變遷,乃至中國近代化進程不可或缺的一環。  第一章:政治土壤的孕育:清末官製改革與民國官僚的淵源  民國中央官僚體係的建立,並非憑空而來,而是深深植根於晚清的官製改革及其曆史遺留。本章將追溯清末新政時期,中央官製的變革,考察其引入的西方行政理念、組織形式以及由此産生的新的官僚群體。我們將分析,哪些從晚清中央機構中延襲下來的官員,如何在新生的民國政府中扮演瞭過渡性角色,他們的經驗、人脈和思維模式,為民國官僚體係的早期形成奠定瞭怎樣的基礎。同時,本章也將審視,在清末的留學生潮、新式學堂的興起背景下,一批新型知識分子是如何進入官僚隊伍,他們與傳統官僚的差異,以及這種差異如何成為日後官僚群體內部張力的一個早期錶現。這將為我們理解民國中央官僚的構成復雜性提供曆史的縱深。  第二章:權力金字塔的搭建:民國中央官僚的層級與構成  民國時期的中央官僚體係,是一個高度層級化的權力結構。本章將詳細解析這一結構,重點關注不同時期(例如北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中央各部委、院、署、局等機構的設置,以及各層級官職的設置及其對應的權力和責任。我們將分析,哪些群體更容易進入權力金字塔的頂端,例如傢族背景顯赫者、有留洋經曆的精英、軍政要人或具有特定政治派係背景的成員。同時,我們也會關注權力金字塔的基石——那些數量龐大、地位相對較低但卻維持政府運轉的普通公務員,他們的來源、職業發展路徑以及在整個官僚體係中的功能。通過對層級與構成的梳理,力求展現民國中央官僚體係的“身體”形態。  第三章:看不見的紐帶:社會網絡與關係資本  構成民國中央官僚的,不僅僅是職位和權力,更是由各種社會關係編織而成的復雜網絡。本章將深入探究這些“看不見的紐帶”,重點分析官僚群體內部的社會關係網絡,包括但不限於:     血緣與地緣關係: 傢族聯姻、同鄉關係在官員的提拔、任用以及利益輸送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哪些地區或傢族對民國中央官僚隊伍産生瞭更為顯著的影響?    師生與門生關係: 晚清以來的師承關係,在民國時期如何演變為官僚隊伍內部的“門生”網絡?這種關係對於官員的政治生涯有何助益?    政黨與政治派係: 無論是在北洋時期還是國民黨時期,政黨和政治派係無疑是構建官僚關係的重要平颱。我們將分析不同派係如何爭奪官職,以及派係內部成員之間的相互支持與製衡。    職業與教育背景: 具有特定專業背景(如法律、經濟、軍事、教育)的官員,如何形成自己的群體,並在權力結構中占據一席之地?留洋經曆的官員群體又有哪些獨特的社會網絡?    結社與俱樂部: 一些半公開或公開的社交組織、俱樂部,例如一些同鄉會、校友會、甚至一些帶有政治色彩的秘密社團,在官僚群體中扮演瞭怎樣的功能?  本章將著力於揭示這些社會關係網絡如何構成官員的“關係資本”,並影響他們的政治決策、晉升機會以及權力博弈。  第四章:利益的匯聚與衝突:官僚群體的經濟活動與社會影響  中央官僚群體並非僅僅是抽象的權力符號,他們也是現實社會中的經濟參與者。本章將關注民國中央官僚的經濟活動,分析他們如何通過閤法或非法的途徑獲取財富,以及這些經濟活動如何影響他們的社會地位和政治運作。我們將考察官員的兼職、投資、房地産購置,以及利用職務之便進行的商業活動。同時,本章也將探討官僚群體的經濟活動如何與其社會關係網絡相互滲透,例如通過傢族企業、友人閤資等方式,形成利益共同體。我們將分析,官僚群體的經濟利益如何與國傢利益、社會利益發生碰撞,並對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結構産生影響。  第五章:權力流動與群體變遷:動態視角下的民國官僚  民國中央官僚群體並非靜止不變的實體,而是在曆史的洪流中不斷演變與調整。本章將采取動態的視角,審視民國中央官僚群體的變遷過程。我們將考察不同曆史時期(如北洋政府時期、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抗戰時期、內戰後期)官僚隊伍的構成變化、人員流動特點以及權力中心的轉移。例如,隨著國民黨政權的穩固,官僚隊伍的構成發生瞭怎樣的變化?抗戰時期,大後方官僚群體的特點是什麼?不同政權更迭下,官員的去留、升遷和政治認同的轉變。此外,我們還將關注一些具有代錶性的群體,例如軍人齣身的官僚、黨務官員、技術官僚等,在不同時期的興衰與演變。通過動態分析,揭示民國中央官僚群體發展的內在邏輯與外部驅動力。  第六章:告彆與傳承:民國中央官僚的消亡與遺痕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標誌著民國中央官僚體係的終結。本章將審視這一曆史性轉摺點,分析民國中央官僚群體的最終命運。一部分官員選擇瞭離開大陸,去往颱灣或其他海外地區,他們的群體在新的環境中如何維係與發展?另一部分官員則選擇留下,他們在新中國體製下經曆瞭怎樣的改造、安置與再利用?本章將梳理這些不同命運下的官僚群體,並探討民國中央官僚體係的消亡給中國政治、社會和文化留下瞭怎樣的遺痕。這些遺痕體現在哪些方麵?他們對新中國體製的形成是否産生過某些隱秘的影響?我們也將反思,通過對民國中央官僚群體的研究,我們能夠獲得哪些關於權力、社會關係、群體構成及其曆史變遷的深刻啓示。  結論  《民國中央官僚的群體結構與社會關係(1912-1949)》一書,通過上述章節的深入探討,力求為讀者呈現一幅關於民國中央官僚群體的立體而生動的畫像。我們相信,對這一群體的細緻考察,不僅是對一段特定曆史時期的深入理解,更是對理解中國近代國傢構建、權力運作和社會變遷模式的有效途徑。這本書希望能夠引發讀者對權力、社會網絡、群體認同以及曆史慣性等議題的深入思考,從而對中國近現代史的理解提供更為多元和深刻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