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理论与设计(第12版)/工商管理优秀教材译丛·管理学系列

组织理论与设计(第12版)/工商管理优秀教材译丛·管理学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理查德·L.达夫特 著,王凤彬,石云鸣 校
图书标签:
  • 组织理论
  • 组织设计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
  • 组织行为学
  • 企业管理
  • 战略管理
  • 教材
  • 译著
  • 管理学系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54038
版次:12
商品编码:1208185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工商管理优秀教材译丛·管理学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6
字数:897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将三个简短的观点性论题安排在每章开头,鼓励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材料和概念表达自己的观点。开篇设计这些问题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当学生们首次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他们的思想更自由,而且会对与开篇问题相关的内容产生兴趣。例如,要求学生们做出同意或不同意回答的问题有:一定数量的冲突对组织来说是有益的。

内页插图

目录

第Ⅰ篇组 织 导 论第1章组织与组织理论3
应用中的组织理论6
本书的主题7
当前的挑战10
本章的目的13
什么是组织14
组织的定义14
从跨国公司到非营利性机构15
组织的重要性16
组织设计的变量18
结构变量19
权变因素22
绩效和效果25
组织设计的演进26
历史视角27
视情形而定: 关键权变因素30
有机式设计与机械式设计的对比31
当前的组织设计: 高度分权33
本书的框架34
分析层次35
全书的内容安排36
各章内容的安排36
设计要点37
关键概念38
讨论题39
练习40
教学案例41
注释48第Ⅱ篇组织目标与结构设计第2章战略、组织设计和效果53
本章的目的54
战略指向在组织设计中的作用54
组织目标57
战略意图57
操作性目标61
目标冲突与混合型组织64
目标的重要性65
两个选择战略与设计的框架66
波特的竞争战略68
迈尔斯和斯诺的战略分类71
战略如何影响组织设计73
影响组织设计的其他因素74
组织效果的评价75
定义75
谁来决定76
四种效果评价方法77
目标评价法78
资源评价法79
内部过程评价法80
战略性利益主体评价法81
一个整合的效果评价模型82
设计要点86
关键概念87
讨论题88
练习88
教学案例89
注释94
第3章组织结构的基础97
本章的目的98
组织结构99
有关结构的信息分享观102
集权与分权102
纵向信息共享104
横向信息共享与协作104
关系式协调110
组织设计方案112
工作活动设计112
报告关系112
部门组合方式112
职能型、事业部型和地区型结构设计114
职能型结构114
设有横向联系手段的职能型结构116
事业部型结构116
地区型结构120
矩阵型结构121
矩阵型结构的适用条件122
矩阵型结构的优缺点123
横向型结构125
横向型结构的特征126
横向型结构的优缺点128
虚拟网络型结构和外包129
虚拟网络型结构的运作方式130
虚拟网络型结构的优缺点132
混合型结构133
结构设计的应用134
结构的连续流135
结构无效的症状136
设计要点137
关键概念138
讨论题139
练习139
教学案例140
注释145第Ⅲ篇开放系统设计要素第4章外部环境151
本章的目的152
组织环境152
任务环境153
一般环境154
国际环境156
变动的环境157
复杂性158
动态性158
分析框架161
适应变动的环境163
增加职位和部门163
建立关系163
分化与整合165
有机的管理过程与机械的管理过程167
计划、预测与响应168
组织应对环境变动的分析框架169
财务资源依赖170
影响财务资源171
建立正式关系171
影响关键方面174
组织与环境的整合性框架178
设计要点179
关键概念179
讨论题180
练习181
教学案例182
注释186
第5章组织间关系191
本章的目的192
组织的生态系统193
竞争是否消失了193
管理者角色的转变196
组织间关系的分析框架197
资源依赖理论198
资源依赖关系的类型198
权力策略200
协作网络理论201
合作的起因203
从对手到伙伴205
组织生态学207
是什么阻碍了组织适应性?208
组织形态和经营领域209
生态变化的过程210
生存战略211
制度理论212
制度视角与组织设计213
制度类同性213
设计要点216
关键概念217
讨论题218
专题讨论219
教学案例221
注释225
第6章面向国际环境的组织设计229
本章的目的230
进入全球竞技场231
国际扩张的动力232
国际扩展的阶段236
建立国际战略联盟进行全球扩张238
全球化设计面临的挑战240
更高的复杂性和分化程度241
协调的需求增加242
知识和创新的转移更加困难243
适应全球化战略的结构设计245
全球机会与地方机会模型245
国际事业部248
全球产品事业部结构249
全球地区事业部结构250
全球矩阵结构252
其他的全球协调机制254
全球团队254
总部计划256
扩展的协调角色257
协调的益处258
组织的跨国模式259
设计要点263
关键概念264
讨论题264
练习265
教学案例266
注释271第Ⅳ篇内部设计要素第7章制造与服务技术277
本章的目的279
制造业组织的核心技术279
制造业企业280
战略、技术和绩效282
现代技术的应用283
趋势284
智能工厂287
精益制造288
对绩效与结构的影响290
服务业组织的核心技术292
服务业企业292
服务业组织的结构设计297
非核心部门技术299
多样性299
可分析性300
分析框架300
部门设计302
部门间工作流的相依性305
相依关系的类型305
部门组合的优先序309
结构性协调机制309
社会技术系统311
设计要点313
关键概念314
讨论题315
练习315
教学案例316
注释322
第8章控制技术、社交商业与大数据326
本章的目的327
信息技术的演进327
控制系统的理念与重心329
变化中的控制理念330
反馈控制模型332
组织层次: 平衡计分卡334
部门层次: 行为与结果控制336
促进员工协调与提高效率340
知识管理340
社会网络分析341
提升战略价值344
社交商业344
适应社交商业的结构设计346
大数据347
大数据与组织结构351
信息技术对组织设计的影响353
设计要点355
关键概念356
讨论题357
练习358
教学案例360
注释364
第9章组织规模、生命周期及组织衰退368
本章的目的369
组织规模: 是否越大越好370
成长的压力370
规模的两难选择372
组织生命周期376
生命周期演进的阶段376
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组织特征381
组织规模、行政式机构和控制382
什么是行政式机构382
规模和结构性控制385
时代变迁中的行政式机构387
临时组织系统388
减少行政化的其他方法389
行政与其他的控制形式390
行政控制391
市场控制393
团体控制394
组织的衰退与裁员396
定义及原因396
衰退阶段模型398
裁员的执行399
设计要点401
关键概念402
讨论题402
专题讨论403
教学案例404
注释407第Ⅴ篇动态过程管理第10章组织文化和伦理价值观415
本章的目的416
组织文化417
什么是文化?417
文化的形成与作用418
解释组织的文化420
组织设计与文化424
适应型文化425
使命型文化427
团体型文化427
行政机构型文化428
文化强度及组织中的亚文化429
建设型文化、学习和绩效431
伦理价值观和社会责任433
个人伦理价值观的影响因素433
管理伦理观434
企业社会责任436
这种代价值得吗?438
领导者如何塑造文化和伦理观439
基于价值观的领导439
正式的结构与组织系统441
企业文化和全球环境中的伦理444
设计要点445
关键概念446
讨论题447
专题讨论448
教学案例448
注释453
第11章创新与变革457
本章的目的458
变革的战略角色458
创新或失败459
创新和变革的策略类型460
成功变革的要素463
技术变革465
两栖组织法466
自下而上法467
促进技术变革的具体方法468
新产品和新服务473
新产品的成功率473
新产品成功的原因475
横向协调模式475
开放式创新与外包478
利用快速的产品创新赢得竞争优势479
战略和结构变革480
双核心模式480
实施管理变革的组织结构设计481
文化变革484
文化变革的动力484
文化变革中的组织发展策略485
实施变革的策略487
变革的领导488
变革实施的技巧489
克服变革阻力的技巧490
设计要点491
关键概念492
讨论题493
专题讨论494
教学案例495
注释502
第12章决策过程508
本章的目的509
决策的类型510
个体决策512
有限理性观516
组织决策522
管理科学学派522
卡内基模型524
渐进决策模型526
组织决策和变革530
卡内基模型与渐进决策模型的结合531
垃圾桶模型531
权变决策框架536
对问题的共识程度536
解决方案相关的技术知识537
权变框架537
几种特殊的决策情形539
高度动荡的环境540
决策失误与学习541
认知偏差542
克服个人偏差543
设计要点544
关键概念545
讨论题546
专题讨论547
教学案例548
“专题讨论”部分的答案552
注释553
第13章冲突、权力和权术558
本章的目的559
组织内的群体间冲突560
冲突的根源561
理性模式与权术模式564
增进合作的策略566
权力与组织568
个人权力与组织权力569
权力与职权570
权力的纵向来源570
授权给员工574
权力的横向来源576
组织中的权术过程581
定义582
何时启用权术行为583
运用软实力和权术583
增强权力的策略585
权力运用中的权术性策略586
设计要点591
关键概念592
讨论题592
专题讨论593
教学案例595
注释599
译后记(第7版)603
译后记(第12版)605

前言/序言

  组织理论与设计(第12版)[2][1]我编写《组织理论与设计》第12版的初衷,是以一种能激发学生兴趣和爱好的方式,将组织设计中出现的最新问题与重要思想及理论结合起来。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在第12版中,平均每章增加了37条新发现和新案例。新版继续保留了“问题引入”和“你适合哪种组织设计”两个栏目,同时更新了每一章的观点、案例、书评和综合案例。书尾附有12个案例,本译本中略去。——译者注组织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和相关理论已非常丰富,且富有洞察力,这些能帮助学生和管理者更好地理解他们的组织和解决实际问题。我的使命就是从组织理论角度,将这些概念和模型与现实世界中变化的现象结合起来,提炼出最新的组织设计观点,供指导实际工作用。第12版的新特点
  总体而言,在学习组织理论课程的学生当中,许多人都没有丰富的工作经历,特别是缺少从事中高层管理工作的经历,而组织理论恰恰对中高层管理工作最为适用。还有些学生不愿花时间去读每章的开篇案例或章节末的案例,而将注意力集中在章节内容上。为了让学生置身于当今的组织世界,第12版在每一章开头编排了“问题引入”栏目,以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达他们关于组织设计概念的想法和观点。“你适合哪种组织设计”栏目,安排在每章中间,以激发学生思考他们的个人风格和行为方式如何与组织设计相适应。其他的经验性内容,如新书评介、新应用案例、新教学案例等,用来引导学生运用每章的新概念。这些着实扩展和更新了本书的内容,提高了它的可读性和易接受性。使用这些教学工具可以提高学生们对课本内容的参与程度。你适合哪种组织设计
  “你适合哪种组织设计”以简短的问卷形式安排在每章中间,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学生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偏好,通过问卷我们可以很快知道学生是如何适应特定组织或情境的。例如,问卷主题包括: “你的文化智力如何”,“你的战略表现力”,“你是否已经准备好承担国际化角色”,“企业文化偏好”,“制定目标是你的强项吗”,“你如何制定重要决策”,“个人网络”,等等。这些调查问卷的回馈可以将学生的个人偏好和章节内容联系起来,从而增强本书的趣味性,并阐明概念之间的关联。
  问题引入
  本书将三个简短的观点性论题安排在每章开头,鼓励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材料和概念表达自己的观点。开篇设计这些问题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当学生们首次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他们的思想更自由,而且会对与开篇问题相关的内容产生兴趣。例如,要求学生们做出同意或不同意回答的问题有:一定数量的冲突对组织来说是有益的。
  企业绩效的最佳衡量指标是财务指标。
  明智的组织应该鼓励管理者使用推特等社交网络。
  CEO最重要的责任是确保组织设计正确。
  管理者应该强调共同价值观、相互信任、为组织使命做出贡献,以此来控制员工行为。与“问题引入”的三个开篇问题相对应,每章还包括了与此对应的“评价你的答案”栏目,让学生们将他们最初的观点与基于章节概念的正确或最合适答案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们可以知道他们关于组织的心智模式和想法是否同组织世界相一致。
  新书评介
  “新书评介”是一些简短的书评。该栏目的书评内容反映了在现实组织中工作的管理者们所关注的一些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书评中介绍了企业面对当今多变环境的挑战所采用的方式,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第12版新的书评包括《选择成就卓越》、《蓝海战略》、《有觉悟的资本主义: 解放企业的英雄气概》和《创新公司: 皮克斯的启示》。
  应用案例
  新版中编入了大量的新案例,用以说明理论概念。有许多国际企业的案例,而且所有的案例都取材于真实的组织。本书各章节中新添加的案例包括: 富士胶片控股株式会社(Fujifilm Holding Corporation)、嘉年华邮轮公司(Carnival Cruise Lines)、阳狮集团和宏盟集团(Omnicom and Publicis)、安利公司(Amway)、哈雷戴维森公司(Harley Davidson)、晨星公司(Morning Star)、维尔福软件公司(Valve Software)、亚马逊公司(Amazon)、怪诞星期五管理技术(Freaky Friday Management Technique)、彭博资讯公司(Bloomberg PLC)、苹果公司(Apple)、塔可钟和菲多利(Taco Bell and Frito Lay)、欧莱雅公司(L�餙real)、美国军队(the U.S. Military)、鲍克斯公司(Box)、伯灵顿北方圣太菲铁路运输公司(BNSF Railway)、丰田汽车公司(Toyota Motor Corporation)、荷兰皇家壳牌公司(Royal Dutch Shell PLC)、联合健康集团(United Health Group)、忠实航空公司(Allegiant Travel)、梵蒂冈(The Vatican)、耐克公司(Nike)、理查德·基诺里公司(Richard Ginori)、恺撒娱乐公司(Caesar�餾 Entertainment)、国际戏剧舞台工作者联盟(International Alliance of Theatrical Stage Employees)、 戴尔公司(Dell)、乔治亚州桑迪斯普林斯镇(Town of Sandy Springs,Georgia)、松下公司(Panasonic)、美捷步公司(Zappos)和纳拉亚纳·赫如达亚拉亚医院(Narayana Hrudayalaya Hospital)等。
  图表
  经常出现的图表可以帮助学生将组织关系视觉化,并能够更清晰地传递理论概念。
  设计要点
  这部分是小结和说明,告诉学生如何能在更广阔的组织理论与设计情境下掌握各章的知识要点。
  案例分析
  这些案例和每章的理论概念相配套,为学生分析和讨论提供工具。新增的分析案例包括: “没那么简单: 罗伊斯咨询公司的结构变革”“维纳布尔艺术博物馆”“CPI公司: 发生了什么?”“杀毒软件公司: 软件工具项目”“雅虎: 上班了!”“赛车手与赛车公司”以及“美第奇地中海餐厅”。
  新概念
  这个版本中新增和扩展了很多新的概念。新的内容包括: 日益复杂的组织环境(increasing complexity of the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社交商业(social business);目标冲突与混合型组织(goal conflict and the hybrid organization);大数据分析(big data analytics);绿色运动与可持续性(the green movement and sustainability);合作的必要性(the need for collaboration);社交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准理性(quasirationality);管理者的决策偏差(manager decision�瞞aking biases);破坏性创新的几个阶段(stages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智能工厂(the smart factory)和制造业的趋势;创新竞技和众包(innovation contests and crowdsourcing);资源依赖型关系的类型(types of resource�瞕ependent relationships);高度分权和去领导化组织设计(radical decentralization and bossless organization design);自觉资本主义(conscious capitalism);建立全球团队(global teams)是缓解全球一致性(global uniformity)和本地响应性(local responsiveness)之间张力的有效方式。
  章节结构
  每一章都有高度的针对性并有严密的逻辑结构。现有的许多关于组织的教材都将资料按观点依次排列,如“观点A”“观点B”“观点C”等。《组织理论与设计》一书则是着重展现理论在组织中的应用。而且,每一章都紧扣关键的知识点展开叙述,不向学生介绍过多的学术资料,或组织研究者们所采用的不同研究方法及其易导致学生理解上混乱的各种观点差异。书中所介绍的绝大部分内容都围绕着本书将要阐明的组织发展的主要趋势这一条主线。有几章还建立了将主要的观点纳入一个总体架构中的知识框架。
  本书在反复使用中经受了学生的广泛检验。来自学生和各院校同人的反馈意见已经吸收到修订版中。本书的设计是通过将组织理论的有关概念与新书评介、实践探索、自我洞察力问卷、案例展示、体验性的练习,以及其他新的教学手段等融于一本教材中,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学生们对此给予了积极的反馈。补充内容
  同步网站
  同步网站包含了与课程相关的重要的教学资料。使用者可以在网站上下载电子版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师手册、试题库和课件,我们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加密处理。
  要获得这些材料和同步资料,请登录网站www.cengagebrain.com。在网站的首页上,您可以使用页面顶部的检索框查找ISBN号,通过检索您可以查找到免费的课程同步资料。
  教师手册
  教师手册包括章节回顾、章节概要、讲座提升、问题讨论、练习册活动讨论、案例讨论以及综合案例的注释说明。试题库包括选择题、正误判断和论文写作。
  Cognero试题库
  Cognero试题库含有易于使用的出题软件。教师可以增加或编辑问题、使用说明和答案,而且可以通过屏幕显示进行随机或者数字顺序选择材料。教师还可以在线编写和管理考试试题。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和报告为教师采用多种上课方式提供了方便。将本教材和教师资源指南相结合,共有150张幻灯片可供使用。这些课件包括教材中的数据和表格,还有教材以外的补充内容。这些材料是按教材章节顺序组织起来的,可以在个人使用过程中被修改或扩展。
  《组织理论与设计实践练习》第二版
  由北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Florida)的H.尤金·贝克三世(H. Eugene Baker Ⅲ)和史蒂文·K.保尔森(Steven K. Paulson)所著。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组织理论与设计的基本原理,《组织理论与设计实践练习》设计了一系列针对性的课堂练习。本书的主要内容安排与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第12版)的主体目录相对应。本书各章节广泛涵盖了组织理论与设计领域的相关概念。每一章节对应一个特定的主题,比如组织权力、生产技术、组织文化等,而且提供了所有必需的材料以方便学生全面参与三种不同的练习。一些练习需要完全由个人完成,一些需要由小组完成,还有一些两种方式均可。从仪表器材的使用到评估性问卷调查,再到真实的创造性生产活动,都包含于本书之中。
  致谢
  教材的编写是一项由团队共同完成的事业。第12版凝聚了许多我要致以由衷感谢的人们的聪慧思想和艰辛劳动。上一版的评审者和为此特设的小组的成员,对新版本的修订做出了特别重要的贡献。他们在对本教材的许多特点表示认可和赞赏的同时,也对那些不足之处提出了一些批评和建议。我要感谢对本教材做出重要贡献的以下各位:
  阿拉斯加东南大学的大卫·阿克曼(David Ackerman)
  得克萨斯泛美大学的简·勒马斯特(Jane Lemaster)
  纽约州立大学新帕尔茨分校的克莉丝汀·巴克豪斯(Kristin Backhaus)
  纽约州立大学新帕尔茨分校的金姆·卡斯沙斯基(Kim Lukaszewski)
  休斯敦浸礼会大学的迈克尔·伯恩(Michael Bourke)
  圣托马斯大学的史蒂文·马瑞威勒(Steven Maranville)
  卡梅隆大学的苏赞尼·克林顿(Suzanne Clinton)
  贝乐大学的瑞克·马丁内斯(Rick Martinez)
  得克萨斯女子大学的帕特·德里斯科尔(Pat Driscoll)
  芒廷州立大学的安·玛丽·奈叶(Ann Marie Nagye)
  萨姆休斯敦州立大学的乔·安尼·达菲(Jo Anne Duffy)
  印第安纳大学的詹尼特·涅尔(Janet Near)
  墨瑟大学的切尔·杜沃(Cheryl Duvall)
  得克萨斯女子大学的朱利·纽克默(Julie Newcomer)
  东肯塔基大学的艾伦·恩格尔 (Allen D. Engle, Sr.)
  利伯缇大学的弗兰克·诺兰(Frank Nolan)
  密苏里州立大学的帕特里夏·费尔特斯(Patricia Feltes)
  乔治·福克斯大学的阿斯比乔·奥斯兰(Asbjorn Osland)
  索诺马州立大学的罗伯·特格林( Robert Girling)
  尼科尔斯州立大学的莱恩·皮扎诺特(Laynie Pizzolatto)
  威斯康星大学白水分校的叶芝·高笛瓦勒(Yezdi H. Godiwalla)
  纽约州立大学德里学院的保拉·里尔登(Paula Reardon)
  马里兰大学的约翰·A.古尔德(John A. Gould)
  艾比伦基督大学的萨曼莎·赖萨(Samantha Rice)
  斯普林爱伯大学的乔治·格里芬(George Griffin)
  密歇根大学的理查德·萨沃德(Richard Saaverda)
  印第安纳大学南本德分校的勒达·麦金泰尔·豪尔(Leda McIntyre Hall)
  威斯康星大学的W.罗伯特·桑普森(W. Robert Sampson)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拉尔夫·汉克(Ralph Hanke)
  南密西西比大学的埃米·希弗(Amy Sevier)
  帕波戴大学的布雷斯·J.汉森(Bruce J. Hanson)
  帕波戴大学的W.斯科特·舍曼(W. Scott Sherman)
  罗斯福大学的托马斯·黑德(Thomas Head)
  芒廷州立大学的马乔里·史密斯(Marjorie Smith)
  斯蒂文斯理工学院的帕特丽夏·霍拉汉(Patricia Holahan)
  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R.斯蒂芬·斯密斯(R. Stephen Smith)
  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的乔恩·卡林沃思琪(Jon Kalinowaski)
  陶森大学的菲利兹·塔巴克(Filiz Tabak)
  杜兰大学的吉斯皮·拉比楠卡(Guiseppe Labianca)
  科宾州立学院的托马斯·特瑞尔(Thomas Terrell)
  东南路易斯安那大学的杰克·图斯(Jack Tucci)
  德拉瓦大学的理查德·维斯(Richard Weiss)
  威尔明顿大学的蕾妮·泰尔(Renee Tyre)
  圣克拉拉大学的朱迪斯·怀特(Judith White)
  北卡罗来纳州农工大学的艾赛亚·阿波诺(Isaiah Ugboro)
  北达克达大学的简·扎哈里(Jan Zahrly)
  北得克萨斯州大学的沃伦·沃森的(Warren Watson)
  我要感谢范德比尔特大学欧文学院的朋友和同事们给予我的鼓励和支持,他们是布鲁斯·巴里(Bruce Barry)、里奇·奥利弗(Rich Oliver)、大卫·欧文斯(David Owens)、泰·帕克(Ty Park)、朗高·瑞曼(Ranga Ramanujam)和巴特·维克托(Bart Victor)。我还要特别感谢埃里克·约翰逊(Eric Johnson)主任和萨尔·马奇(Sal March)副主任,他们为我提供了时间和资源,使我可以阅读最新的组织设计文献并进行新版的写作。
  我要向辅助我修订本教材的助手帕特·莱恩(Pat Lane)致以特别的谢意。在本书再版的整个过程中,帕特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她娴熟地整理了各种专题和实例材料,收集了许多相关资料,在按版式要求编辑书稿、页码对照,以及辅助资料准备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帕特的热情与细心使本书第12版达到了更高的水平。我还要感谢蒂姬·莱斯特(DeeGee Lester),她更新了每一章章末的教学案例和综合案例。蒂姬独创性的写作技巧为本书带来了更多活力,大大提升了学生参与讨论和解决组织问题的激励力与趣味性。
  圣智学习出版公司(Cengage Learning)的团队也特别值得一提。斯科特·皮尔森(Scott Person)在设计该项目方面做了杰出的工作,同时还对本书的修订提出了改进建议。负责内容开发管理的苏珊娜·怀尔德(Suzanne Wilder)和乔什·威尔斯(Josh Wells)工作非常出色,在人员和计划按照时间安排行动的同时,还创造性地迅速处理了一些难题。项目经理詹妮弗·齐格勒(Jennifer Ziegler)和约瑟夫·马尔科姆(Joseph Malcolm)拥有高超的协调能力,并利用他们创造性的管理技能保证了本书的按时完成。市场营销经理艾米丽·霍洛维茨(Emily Horowitz)、市场总监克里斯汀·赫德(Kristen Hurd)以及市场协调员克里斯多夫·沃尔兹(Christopher Walz)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支持、创造性的想法和有价值的知识。
  最后,我还想感谢我的女儿们,丹妮尔(Danielle)、艾米(Amy)、萝克珊(Roxanne)、索兰格(Solange)和伊丽莎白(Elizabeth)对我的支持和爱,还有我的外孙纳尔逊(Nelson),是他们使我的生活有了特殊的意义。
  理查德·L.达夫特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2015年1月

《组织理论与设计》(第12版) 书籍类型: 工商管理优秀教材译丛·管理学系列 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组织理论的核心概念、关键要素及其在实际管理中的应用。作为工商管理领域享有盛誉的教材译丛,它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与时俱进的组织管理知识体系。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罗列,更侧重于引导读者理解组织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如何生存、发展和演进,并掌握设计和管理有效组织的策略与技巧。 核心内容概述: 组织的基础与演进: 本书从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出发,追溯了组织理论的发展历程,包括经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以及现代组织理论的演变。读者将了解不同理论视角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组织的本质、结构和运作模式。 组织结构的设计: 这是本书的重点之一。书中详细阐述了各种组织结构类型,如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网络型组织等,并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适用场景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选择依据。通过对不同结构形式的深入剖析,读者将学会如何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规模、技术和外部环境来设计最合适的组织架构。 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 除了结构本身,本书还将重点关注影响组织设计决策的关键因素。这包括战略、技术、规模、组织文化、权力和控制系统,以及外部环境(如产业结构、市场竞争、技术变革、全球化等)。理解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对于做出明智的组织设计决策至关重要。 组织变革与创新: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组织变革和创新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本书探讨了组织变革的原因、类型、阻力以及如何有效地管理组织变革的过程。同时,也关注了如何营造支持创新和学习的组织环境,以及如何推动组织在面对挑战时实现持续改进。 组织绩效与效果: 最终,组织设计和管理的目标是为了提升组织绩效。本书将探讨如何评估组织的效率和效果,以及组织结构、文化和管理实践如何影响组织的竞争优势和长期成功。 现代组织面临的挑战与趋势: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以及社会对组织责任要求的提高,现代组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挑战,如数字化转型、敏捷组织、平台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并探讨组织如何适应这些趋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书在介绍组织理论的同时,大量引用了现实世界的案例研究,涵盖了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和非营利组织。通过分析这些案例,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的实际应用,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管理问题。 与时俱进的内容: 作为第12版,本书内容紧跟组织理论和管理实践的最新发展,融入了大量关于数字化、敏捷性、全球化和可持续性等前沿议题的讨论,确保读者能够掌握最前沿的知识。 清晰的逻辑结构与丰富的教学辅助: 本书结构清晰,逻辑严谨,语言生动易懂。每章都配有学习目标、关键概念回顾、讨论题和案例分析,有助于读者巩固学习内容,加深理解。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各类对组织管理感兴趣的读者,包括: 在校学生: 尤其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企业管理者和从业人员: 希望提升组织设计、管理和变革能力的各级管理者,以及寻求职业发展的人士。 咨询顾问和研究人员: 需要深入了解组织理论以指导实践和学术研究的专业人士。 通过学习《组织理论与设计》(第12版),读者将能够深入理解组织的运作机制,掌握设计和管理高效组织的艺术与科学,从而在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提升组织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拿到《组织理论与设计(第12版)》这本书,就被它那沉甸甸的分量和严谨的封面设计所吸引。我一直觉得,我们在工作中接触到的各种“人际互动”和“流程设置”,背后都有着一套看不见的“组织逻辑”。这本书,恰恰就像是为我揭示了这套逻辑的奥秘。 书中关于“组织结构”的章节,简直就像是一堂生动的“组织设计课”。它不仅仅罗列了各种结构类型,例如直线制、职能制、矩阵制、事业部制等,更深入地分析了每种结构的设计理念、适用场景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这让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公司内部沟通顺畅,而有些公司则像一个“信息孤岛”。它帮助我认识到,组织结构的设置并非随意,而是需要与公司的战略目标、外部环境以及技术特征相匹配。 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书中对“权力与政治”的阐述。在很多管理类书籍中,这部分内容往往被一带而过,甚至被视为负面。但这本书却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来深入探讨,分析了权力的来源、类型、以及在组织内部的运行机制。这让我能够更理性地去理解组织中的各种现象,比如决策的形成、资源的分配,以及一些看似“不公平”的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权力因素。 “组织文化”也是书中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章节。我一直觉得文化是一种难以捉摸的概念,但这本书通过明确的理论框架,如Schein的文化模型,将其系统化了。它分析了文化的层次,从深层的基本假设到表层的行为规范,并探讨了不同文化类型对组织绩效、员工满意度和创新能力的影响。这让我开始更关注我们工作环境中的“潜规则”和“不成文的规定”,以及它们是如何塑造我们的工作方式和团队氛围的。 书中关于“组织学习”和“创新”的讨论,尤其让我觉得切合时宜。在一个知识快速迭代的时代,组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其保持竞争力的关键。这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构建学习型组织,如何促进知识在组织内部的流动和共享,以及如何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组织环境。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公司在这方面是否有足够的投入和有效的机制。 让我觉得特别实用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的案例研究。这些案例,既有成功的典范,也有失败的教训,它们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能够更好地把握理论知识的精髓,并尝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 总的来说,《组织理论与设计(第12版)》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本知识的宝库,更是一本能够帮助我提升组织洞察力、分析能力和管理思维的“智慧之源”。它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让我能够以更全面、更深入的视角去理解和审视我们所处的组织世界。

评分

拿到《组织理论与设计(第12版)》这本书,首先被它的厚重感所吸引,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期待——期待能够从中获得对“组织”这个复杂事物的更深刻理解。我一直觉得,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组织之中,它们像空气一样存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但往往我们却对它们的运作机制知之甚少。这本书,就像是给了我一副能够“透视”组织的眼镜。 书中对于“组织结构”的剖析,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对组织结构的认知,可能仅限于“部门怎么分”、“谁向谁汇报”这样比较表面的东西。但这本书却从“为什么”和“如何”两个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它列举了各种各样的组织结构类型,从经典的科层制,到灵活的矩阵制,再到更现代的网络型和虚拟型组织,并且详细分析了每种结构在不同情境下的优劣势。这让我明白,组织结构的设置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它需要根据企业的战略、规模、技术和环境来量身定制。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权力和政治”的分析。在现实工作中,我们常常能感受到权力博弈的存在,但往往觉得它是个“潜规则”,难以言喻。这本书却将其提升到了理论高度,分析了权力的来源、类型、以及在组织中的具体表现形式。这让我能够更客观地看待组织中的权力现象,理解一些决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才能在组织中更有效地发挥影响力。 另外,“组织文化”的章节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认为文化是比较虚无缥缈的东西,但这本书通过具体的理论模型,如 Denison 文化模型,将文化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它分析了文化的层次,比如假设、价值观、行为规范,以及不同文化类型对组织绩效的潜在影响。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公司内部的工作氛围,那些“大家约定俗成”的做法,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着团队的协作效率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书中对“组织变革”的讨论,也让我觉得非常及时和重要。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下,组织如何适应变化、进行有效的变革,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这本书不仅探讨了变革的理论,还分析了变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以及如何克服这些阻力。这让我意识到,变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系统的规划和精心的管理。 让我觉得非常实用的是,书中融合了大量的案例研究。这些案例,有的是关于大型跨国公司,有的是关于新兴创业企业,它们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也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是如何在实际中应用的。我尤其喜欢那些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的部分,它们就像是在为我提供“真实世界的试验田”,让我看到理论是如何落地生根,并产生实际效果的。 总而言之,《组织理论与设计(第12版)》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本能够帮助我提升组织洞察力和管理思维的“实用指南”。它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分析框架,让我能够从更宏观、更专业的角度去理解和审视各种组织现象。

评分

第一次接触《组织理论与设计(第12版)》这本书,感觉像是在打开一个庞大的组织世界的说明书。我一直对“组织”这个概念感到好奇,我们每天都在各种组织里穿梭——学校、公司、政府部门,甚至是家庭,它们是如何运转的?为什么有些组织效率极高,而有些却混乱不堪?这本书就好像是给我了一把钥匙,让我能够以一种更系统、更深入的方式去理解这些问题。 书中对于“组织结构”的分类和阐释,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之前对组织结构的认知,可能仅限于“部门怎么分”、“谁向谁汇报”这样比较表面的东西。但这本书把它提升到了理论层面,介绍了各种不同的组织设计模式,比如功能型、事业部型、矩阵型,甚至还有更灵活的网络型和虚拟型组织。它详细分析了每种模式的优劣,以及它们在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战略背景下的适用性。这让我突然意识到,一个公司的组织结构,就像是一台机器的骨架,它的设计直接决定了这台机器能否高效运转。 让我感到尤其受用的是书中关于“组织设计与战略匹配”的讨论。我一直以为战略是战略部门的事情,组织设计是人力资源的事情,两者之间似乎没有太大的联系。但这本书强调了,战略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设计是否能够支撑战略的实现。一个公司的战略如果需要高度的灵活性和快速反应,那么僵化的、层级森严的组织结构就可能成为战略的绊脚石。这种“战略导向的组织设计”的理念,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书中对于“权力和政治”的深入剖析,也让我觉得耳目一新。在很多管理类书籍中,权力斗争往往被描绘成负面的、需要极力避免的东西。但这本书则将其视为组织中不可避免的要素,并从理论角度去分析权力的来源、类型以及在组织中的运作机制。这让我能够更客观、更理性地看待组织中的权力现象,理解为什么很多决策会受到权力因素的影响。 此外,“组织文化”这一章的内容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之前对文化的理解比较模糊,总觉得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书中通过具体的理论模型,比如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将文化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分析了文化是如何形成、传播,以及如何影响员工的行为和组织的绩效。这让我开始更关注我们工作环境中那些“不成文的规矩”,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着团队的合作效率和整体的工作氛围。 我对书中关于“组织学习”和“创新”的讨论也特别感兴趣。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一个组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书中介绍了如何构建学习型组织,如何鼓励创新,以及哪些组织设计更能激发创新活力。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公司在这方面做得如何?我们是否有机制鼓励员工分享知识,探索新想法? 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最大收获,是一种“系统性思维”的能力。它提供了一套分析组织问题的框架,让我能够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一个组织。不再是孤立地看待某个问题,而是能够将其置于整个组织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理解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书中融合了大量的案例研究,这些案例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也更容易理解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我尤其喜欢那些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的部分,它们能够帮助我理解书中理论是如何指导实际决策的。 总的来说,《组织理论与设计(第12版)》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个看待和理解组织的全新视角。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集合,更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提升管理思维和解决组织问题的工具书。即便是在日常工作中,也能从中找到很多灵感和启示,帮助我更有效地与同事协作,更深刻地理解组织运作的规律。

评分

我拿到《组织理论与设计(第12版)》这本书的时候,最直观的感受是它内容详实,涵盖面广。我平时的工作涉及到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对于“组织”这个概念,虽然日常接触,但总觉得缺乏一套系统性的认知。这本书就像是给我提供了一个“显微镜”,让我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细节去观察和理解组织是如何运作的。 书中关于“组织结构”的讲解,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以为组织结构就是个部门划分的问题,但这本书却从“为什么”和“如何”两个层面进行了深入剖析。它列举了各种各样的组织结构类型,从最基础的直线制、职能制,到更复杂的矩阵制、团队制,再到现代的虚拟组织和平台型组织,并且详细分析了每种结构在不同情境下的优劣势。这让我明白,组织结构的设置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它需要根据企业的战略、规模、技术和环境来量身定制。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权力和政治”的分析。在现实工作中,我们常常能感受到权力博弈的存在,但往往觉得它是个“潜规则”,难以言喻。这本书却将其提升到了理论高度,分析了权力的来源、类型、以及在组织中的具体表现形式。这让我能够更客观地看待组织中的权力现象,理解一些决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才能在组织中更有效地发挥影响力。 另外,“组织文化”的章节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认为文化是比较虚无缥缈的东西,但这本书通过具体的模型和案例,将文化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它分析了文化的层次,比如假设、价值观、行为规范,以及不同文化类型对组织绩效的潜在影响。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公司内部的工作氛围,那些“大家约定俗成”的做法,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着团队的协作效率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书中对“组织变革”的讨论,也让我觉得非常及时和重要。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下,组织如何适应变化、进行有效的变革,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这本书不仅探讨了变革的理论,还分析了变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以及如何克服这些阻力。这让我意识到,变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系统的规划和精心的管理。 让我觉得非常实用的是,书中融合了大量的案例研究。这些案例,有的是关于大型跨国公司,有的是关于新兴创业企业,它们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也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是如何在实际中应用的。我尤其喜欢那些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的部分,它们就像是在为我提供“真实世界的试验田”,让我看到理论是如何落地生根,并产生实际效果的。 总而言之,《组织理论与设计(第12版)》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本能够帮助我提升组织洞察力和管理思维的“实用指南”。它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分析框架,让我能够从更宏观、更专业的角度去理解和审视各种组织现象。

评分

在拿到《组织理论与设计(第12版)》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它看起来“很有分量”,无论是厚度还是内容,都预示着这是一本能够带来深度思考的书。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公司,最终还是要回到它的“组织”本身。我们的工作流程、沟通方式、决策机制,甚至是我们每天在办公室里感受到的氛围,都离不开“组织”这个基础。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获得了一张理解这个复杂世界运行规则的“导航图”。 书中对“组织结构”的细致描绘,尤其让我着迷。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有哪些结构”,更是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会有这些结构”,以及“不同的结构在面对不同挑战时会产生什么结果”。从经典的科层制,到灵活的矩阵制,再到更现代的网络型和虚拟型组织,书中的分析就像是给各种组织形式“解剖”了一遍,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它们各自的“筋络”和“骨骼”。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公司内部的部门划分和汇报体系,是否真正地适应了我们当前的市场环境和发展战略。 我非常欣赏书中对“权力和政治”的处理方式。很多时候,我们倾向于将这些视为职场中的“负面因素”,但这本书却将其视为组织运作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它系统地分析了权力的来源,比如职位权力、个人影响力等,以及权力如何在组织中流动和发挥作用。这让我能够更理性地看待组织中的一些现象,理解为何某些决策会如此艰难,或者为何某些人能够获得不成比例的影响力。这是一种更成熟、更现实的组织观。 此外,“组织文化”的章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一直认为文化是一种很难量化和描述的东西,但书中通过具体的理论模型,如 Denison 文化模型,将文化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它分析了文化的形成机制,不同文化类型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以及如何塑造和管理组织文化。这让我开始更关注我们公司内部的工作氛围,那些“大家默认的做事方式”,以及它们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团队的协作和个人的工作感受。 书中对于“组织学习”和“创新”的论述,也让我觉得非常有前瞻性。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组织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学习和创新的能力。这本书探讨了如何构建学习型组织,如何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创新思维的产生。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公司在这方面是否做得足够好?是否有有效的机制来鼓励员工持续学习,并把新知识应用到工作中?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书中对“战略与组织设计”之间关系的强调。它清晰地阐述了,战略的制定需要有与之匹配的组织设计来支撑。如果一家公司的战略是追求快速扩张和市场占有,那么其组织结构就需要具备高度的灵活性和分散决策的特点。这种战略和组织设计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我之前没有那么深刻理解的。 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像是获得了一套“组织分析工具箱”。它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思维框架,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组织行为的背后逻辑。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堆砌,更是对现实组织现象的一种深刻解读。 书中丰富的案例研究,让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加鲜活,也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应用的。那些成功的企业案例,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巧妙的组织设计来克服挑战的,都给了我很多启发。 总而言之,《组织理论与设计(第12版)》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组织的学术著作,更是一本能够帮助我提升管理视野、深化组织理解的“启迪之书”。它让我看到了组织的复杂性,也看到了通过精巧的设计,组织能够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评分

《组织理论与设计(第12版)》这本书,我拿到它的时候,确实是被它的厚度和封面设计吸引住了。虽然我本人对管理学理论的钻研程度远不及专业学者,但基于平时工作中接触到的各种组织现象,我一直对“为什么会有组织?”、“组织是如何运作的?”、“不同类型的组织有什么区别?”这些问题充满了好奇。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这种“知其然,更想知其所以然”的阅读需求。 一开始翻开,我确实被那些密密麻麻的章节标题和理论模型弄得有些眼花缭乱,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学术世界。比如,关于组织结构的设计,书中提到了什么机械式结构、有机式结构,还有矩阵式、网络式等等,光听名字就觉得概念非常多。我平时在公司里看到的,无非是部门划分、层级设置,顶多是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的区别,这些书里讲到的理论,感觉一下子就把我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维度。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会这样”、“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后果”。 我特别对书中关于“权力和政治”的部分印象深刻。在现实工作场景中,我们常常能感受到权力斗争、派系林立,但很少有人会把这些上升到理论层面来解释。这本书的视角很独特,它将权力视为组织运作中不可避免的一个因素,并分析了权力的来源、类型以及如何在组织中被运用。这让我开始反思,很多看似不合常理的决策,也许背后就隐藏着复杂的权力博弈。这种深入骨髓的剖析,让我在理解组织行为时,多了几分洞察力,也少了些许天真。 此外,关于“组织文化”的阐述,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认为文化是虚无缥缈的东西,难以捉摸,也很难量化。但书中用了一些具体的模型和案例,解释了文化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不同的类型,以及它如何影响员工的行为和组织的绩效。这让我开始关注我们公司内部那些不成文的规定、大家的共同价值观,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工作的。有时候,一个微小的文化改变,就能带来巨大的行为转变,这种力量是相当惊人的。 书中对“创新与变革”的探讨,也给我带来了不少启发。在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企业如何保持活力,如何进行有效的变革,是每个管理者都面临的挑战。这本书从组织设计的角度,分析了哪些结构和文化更有利于创新,又有哪些障碍需要克服。它让我明白,变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精心设计和有效管理的系统工程。我开始思考,我们公司在推行新项目或改革时,是否充分考虑了组织本身的设计和文化基础。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它提供的分析框架。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一些管理技巧,而是通过各种模型和理论,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分析工具。比如,当我遇到一个组织问题时,我就可以尝试套用书中的一些概念,比如科层制、官僚主义、明茨伯格的组织结构类型等等,来审视问题的根源。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比记住几个管理术语更有价值,它让我能够更系统、更深入地理解组织现象。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书中对“组织学习”的讨论。这是一个非常现代化的概念,尤其是在当下知识经济时代。书里详细阐述了什么是单向学习、双向学习,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学习型组织。这让我意识到,组织不仅仅是为了完成眼前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持续学习和适应变化的能力。我开始反思,我们公司是否存在有效的知识分享机制,我们是否鼓励员工不断学习新技能,以及这些方面是否存在改进的空间。 这本书的另一个优点在于它融合了大量的案例研究。每一个理论模型,似乎都能在现实世界的企业中找到对应的缩影。这些案例,有成功的典范,也有失败的教训,它们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也让我更容易理解理论的实际应用。我尤其喜欢那些分析得非常细致的案例,它们就像是把书中的理论拆解开来,展示给我们看,是如何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组织战略”和“组织设计”之间关系的阐释。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战略制定是战略部门的事,而组织设计是人力资源或行政部门的事,彼此之间联系不紧密。但这本书明确指出了,战略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设计是否与其相匹配。一个与战略不符的组织结构,就像是给赛车装上了拖拉机引擎,是无法跑出理想速度的。这让我开始审视,我们公司的战略目标是否与我们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方式真正契合。 总而言之,《组织理论与设计(第12版)》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张详尽的组织地图,让我能够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当下,去理解和审视各种各样的组织形态。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提升组织洞察力和分析能力的工具书。我相信,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在实际的商业管理工作中,这本书都能为读者提供宝贵的视角和深刻的启示。

评分

我拿到《组织理论与设计(第12版)》这本书,说实话,第一感觉就是“哇,好厚一本!”,然后是“这下有得啃了”。我本身是做市场营销的,平时接触到的更多是消费者行为、品牌策略这些,对于组织内部运作的了解,可能更多的是一些直观的感受,比如“部门沟通不畅”、“流程太慢”之类的。所以,当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我就觉得,这或许能给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从更专业的角度去理解我们公司,乃至所有企业都在经历的“组织”这件事。 翻开这本书,一开始就扑面而来的是各种理论术语和模型,比如“官僚制”、“科层制”、“权变理论”等等。说实话,这些东西听起来都挺“高大上”的,也挺抽象的。我努力地去理解,比如书中关于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它描绘的那些规则、层级、职责分工,听起来就像是描述了一个理想化的、效率极高的机器。但同时,我也看到了它被批判的一面,比如僵化、缺乏灵活性。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现在很多公司追求的“规范化管理”,是不是就是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官僚制?但又该如何避免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呢? 书中关于“组织结构”的章节,是我特别感兴趣的部分。我一直好奇,为什么有些公司是扁平化的,有些公司是层层汇报的?为什么有些公司会有多个事业部,有些公司则是职能部门为主?这本书就详细地剖析了各种组织结构形式,比如直线职能制、矩阵制、团队制等等,并且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环境和战略下的适用性。这让我意识到,组织结构的设置并不是随意而为,而是需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战略性设计的。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关于“组织文化”。我一直觉得文化是一种很玄乎的东西,很难把握。但书中把它系统化了,讲到了文化的层次,比如假设、价值观、行为规范等等,还分析了不同的文化类型,比如创新导向型、结果导向型、人际关系导向型等等。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公司内部的工作氛围,那些大家习以为常的沟通方式、决策习惯、甚至是开会的风格,其实都属于组织文化的一部分。它影响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团队的协作效率,甚至是我们能不能推出有创意的新产品。 更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书中对于“权力和政治”的分析。我们都知道,在任何组织里,权力都是存在的,也常常伴随着各种政治角力。但这本书并没有把这些当作负面现象一笔带过,而是从学术的角度,去分析权力的来源、运作方式,以及它对组织决策和发展的影响。这让我觉得,理解组织,就不能回避这些“人性”的东西。有时候,一项看似不合理的决策,背后可能就隐藏着复杂的权力博弈。 我也从书中学习到了关于“组织变革”的知识。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如何进行有效的变革,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书中不仅介绍了变革的理论,还探讨了变革的阻力以及如何克服这些阻力。这让我意识到,变革不仅仅是高层的决定,更需要自下而上的参与和支持。它需要对组织文化、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才能真正落地。 这本书还给了我很多思考“组织学习”的机会。在一个知识更新如此迅速的时代,组织如果不能持续学习,就很容易被淘汰。书中探讨了如何构建学习型组织,如何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共享。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公司在知识管理方面做得怎么样?我们有没有一个有效的平台让员工分享经验和学习新知识?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战略与组织设计”之间关系的阐释。它强调了战略和组织设计必须高度匹配。一家公司拥有绝佳的战略,如果它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与之不匹配,那也无法实现战略目标。这就好比给了运动员一套顶级的装备,但他训练的方式不对,依然无法赢得比赛。 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像是获得了一副“透视眼”,能够更深入地看到组织内部的运作逻辑。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而是提供了一套思考和分析组织问题的框架。即使我不是一个专业的管理学研究者,这本书也给了我很多在日常工作中解决问题、优化协作的灵感。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惊叹,它涉及的方方面面,从最基本的结构设计,到最微妙的文化氛围,再到最核心的权力运作,都有着深入的探讨。它不是一本让你“照搬照抄”的书,而是一本让你“学会思考”的书。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新的启发,感受到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紧密联系。

评分

当我第一次捧起《组织理论与设计(第12版)》这本书,那厚实的纸张和精炼的封面设计,就预示着这将是一次深度探索的旅程。我一直对“组织”这个概念充满好奇,我们每天身处其中,却常常对其运作机制感到模糊。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组织深层世界的大门。 书中对“组织结构”的细致描绘,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了直线制、职能制、矩阵制等几种常见的结构模式,更是深入剖析了每种结构背后的逻辑、优劣势以及它们在不同类型的组织中所扮演的角色。这让我意识到,组织结构的设置,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所处的行业环境以及技术发展水平进行动态的调整和优化。 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书中对“权力与政治”的分析。以往的认知中,权力斗争似乎总被视为职场中的“负面现象”,是需要回避和压制的。然而,这本书却将其视为组织运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从理论角度深入探讨了权力的来源、类型及其在组织内部的运作机制。这让我能够更客观、更成熟地看待组织中的权力现象,理解一些决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才能在组织中更有效地发挥影响力。 “组织文化”这一章的内容,也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我之前认为文化是一种比较抽象、难以描述的东西,但书中通过清晰的理论模型,将文化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它分析了文化的层次,从根本的价值观到显性的行为规范,并探讨了不同文化类型对组织绩效、员工行为和创新能力的影响。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工作环境中那些“约定俗成”的氛围,以及它们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书中对“组织学习”和“创新”的论述,也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组织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学习和创新的能力。这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构建学习型组织,如何促进知识在组织内部的流动和共享,以及如何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组织环境。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公司在这方面是否具备足够的竞争优势。 让我觉得非常实用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的案例研究。这些案例,有的是关于历史悠久的巨头企业,有的是关于新兴崛起的独角兽公司,它们将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也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应用的。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能够更直观地把握理论知识的精髓,并尝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 总而言之,《组织理论与设计(第12版)》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本能够帮助我提升组织洞察力、分析能力和管理思维的“智慧之源”。它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让我能够以更全面、更深入的视角去理解和审视我们所处的组织世界。

评分

《组织理论与设计(第12版)》这本书,在我拿到它的时候,就给了我一种“大师级指导”的感觉。我一直对“组织”这个概念感到着迷,我们每天都在各种各样的组织里工作、生活,但很少有人能清晰地解释清楚,它们到底是怎么运作的。这本书,就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认知空白。 书中关于“组织结构”的论述,彻底颠覆了我之前的认识。我原以为组织结构就是一堆部门和职位而已,但这本书却将其提升到了战略和环境适配的高度。它详细分析了各种组织结构模式,比如功能型、事业部型、矩阵型,甚至还包括了更具创新性的网络型和虚拟型组织,并深入探讨了每种结构在不同战略目标和外部环境下的优劣势。这让我明白了,一个组织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它的效率、适应性和创新能力。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权力和政治”的精辟分析。在职场中,权力博弈和政治角力总是存在,但往往难以言说。这本书却将其视为组织运作的内在逻辑,系统地分析了权力的来源、类型以及在组织中的流动和影响。这让我能够以更成熟、更理性的视角去理解组织中的决策过程和人际互动,不再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好人”与“坏人”。 “组织文化”的章节,更是让我醍醐灌顶。我一直觉得文化是虚无缥缈的,难以把握,但书中通过清晰的理论框架,如Geert Hofstede的文化维度,将文化进行了系统化的阐释。它分析了文化的形成机制,不同文化类型对组织绩效、员工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地塑造和管理组织文化。这让我开始更加关注我们工作环境中的“潜规则”和“不成文的规定”,以及它们如何塑造我们的团队氛围和工作效率。 书中关于“组织学习”和“创新”的论述,也让我看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一个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组织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学习和创新的能力。这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构建学习型组织,如何促进知识在组织内部的流动和共享,以及如何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组织环境。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公司在这方面是否具备足够的竞争力。 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的是,书中融合了大量的案例研究。这些案例,有的是关于历史悠久的跨国公司,有的是关于快速成长的初创企业,它们将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也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应用的。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能够更直观地把握理论知识的精髓,并尝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 总而言之,《组织理论与设计(第12版)》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本能够帮助我提升组织洞察力、分析能力和管理思维的“智慧之源”。它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让我能够以更全面、更深入的视角去理解和审视我们所处的组织世界。

评分

当我拿到《组织理论与设计(第12版)》这本书时,它那厚重的身躯和严谨的封面设计,就如同一个无声的宣言:这是一本值得深入研读的经典之作。我一直觉得,我们每天都在各种组织中穿梭,但对其内部运作机制却知之甚少。这本书,恰似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我深入探索组织的奥秘。 书中对“组织结构”的系统性梳理,让我对“组织”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面。它不仅仅是列举了直线制、职能制、矩阵制等几种常见的结构模式,更是深入剖析了每种结构背后的逻辑、优劣势以及它们在不同战略目标和外部环境下的适用性。这让我明白,一个组织的结构设置,远非简单的部门划分,而是关乎其效率、适应性和长期发展的关键。 让我最为惊叹的是书中对“权力和政治”的洞察。在现实工作中,权力博弈总是如影随形,但往往难以言说。这本书却将其视为组织运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系统地分析了权力的来源、类型以及在组织内部的流动和影响。这让我能够以更成熟、更理性的视角去审视组织中的决策过程和人际互动,理解一些看似不合逻辑的现象背后可能隐藏的权力因素。 “组织文化”的章节,为我打开了理解组织“灵魂”的大门。我之前认为文化是一种模糊的概念,难以量化,但书中通过清晰的理论模型,如Deal和Kennedy的文化模型,将其进行了系统化的阐释。它分析了文化的形成机制、不同文化类型对组织绩效、员工行为以及创新能力的影响。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工作环境中的“潜规则”和“不成文的规定”,以及它们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的团队氛围和工作效率。 书中关于“组织学习”和“创新”的论述,也让我看到了组织的未来发展方向。在一个知识快速迭代的时代,组织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学习和创新的能力。这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构建学习型组织,如何促进知识在组织内部的流动和共享,以及如何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组织环境。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公司在这方面是否具备足够的竞争优势。 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的是,书中融合了大量的案例研究。这些案例,有的是关于历史悠久的跨国公司,有的是关于快速成长的初创企业,它们将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也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应用的。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能够更直观地把握理论知识的精髓,并尝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 总而言之,《组织理论与设计(第12版)》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本能够帮助我提升组织洞察力、分析能力和管理思维的“智慧之源”。它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让我能够以更全面、更深入的视角去理解和审视我们所处的组织世界。

评分

京东购物买书买买买,买得多,还满意,够10个字了。

评分

不错的专业书籍,非常适合看看的

评分

大师作品,既有理论性又有现实指导意义。

评分

京东买东西又快又好非常方便

评分

纸张一般,双11优惠还是可以,快递速度没话说,一如既往的快,内容待后续评论!但是竟然是裸包装,连胶袋都没有,这个有点说不过去啊

评分

还没有看,粗粗翻了一下感觉挺系统

评分

书是很不错的,中文也很清楚。不过这本书还是教材,理论范而全,实用性不强,用于了解是很好的

评分

物流很快

评分

书很好,正在仔细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