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 通过细腻的历史索引,本书将带你走入中古社会的佛教世界,探访这一当时百姓心中的圣洁曙光。
内容简介
本书以生动活动的笔触,描绘中国中古时期(三至十世纪)在佛教强烈影响之下,人民生活的各个层面。虽然佛教对日常生活有相当的制约,但佛教寺院和节日,也是当时人们zui重要的节庆和娱乐。佛教的福田思想,更使朝廷将官方救济贫病的社会工作委托寺院与僧人经营。本书在讲述中古时期中国佛教信仰组织、佛教团体所参与的社会事业和社会救济的同时,还对唐代实施”年三月十”(佛教的三长斋月和每个月的十斋日)、天下普断屠杀问题进行讨论、分析了宦官的佛教信仰及其对佛教发展的影响。
作者简介
刘淑芬,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古城市史、中古佛教史和中古社会史方面的研究,著有《六朝的城市与社会》;近年来尤其着重在魏晋隋唐佛教社会史方面的探讨,前后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
自序——搭起一座心灵的桥梁
楔子——从九二一大地震说起
中古时期的“慈济人”
佛教与中古的社会事业——从敦煌的两幅“福田经变”说起
佛教与国家的社会救济——从僧祗粟到悲田养病坊
“年三月十”——中古后期的断屠日
佛教的节日和庶民的娱乐
佛教与中古的女性
佛教与中古的男性
净土佛国的想望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文明小史 慈悲清净:佛教与中古社会生活》:
东魏初年,今日的河北定兴县一带,因为经历北魏末年葛荣余党韩楼之乱,沿着涿水两岸散落着许多无人收埋的枯骨,有一位名叫王兴国的人,出自宗教悲悯的情怀,首先倡议收埋这些尸骨,得到十位乡人的响应,这十一人就共同展开掩埋枯骨的工作,驾着车沿着涿水两岸,逐一捡拾无主的尸骨,集在一处,做成一个大坟,称为“乡葬”。这是他们最先做的救济工作,后来由于政局上的变化,王兴国等人随即又在乡葬墓所,提供食物给饥民,称为“义食”。北魏末年以来,有许多瀛、冀、幽等州人民为了逃避战乱,而离开家乡向南走;战乱结束以后,这些流民又陆续北还,迤逦于漫长的返乡路途。“义”的所在地恰好在官道之旁,正是流民必经之地,眼见这些逃避战乱难民的流离困顿,王兴国等“义”的成员又兴起了悲悯之心,开始供应饮食给这些饥渴疲乏的难民,称为“义食”。他们刚开始供应义食的时候,一切都很简陋,只是在乡葬墓所旁边,由“义”的成员带着炊具,埋灶煮食,做临时性的餐饮供应。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一个长期供应义食的场所,并且建造了叫作“义堂”的建筑物,做经常性、定点的义食供应。有了“义堂”作为基地之后,“义”这个组织也从一个救助战争灾民暂时性的救济工作,而演变成一个长期性的社会救济组织,并且逐渐扩大了它的服务项目。
慈济功德会是因为有证严法师作为精神感召和象征而茁然壮大的;“义”的扩展也有相同的因素。当地的信徒特别请来著名僧人昙遵来弘法,不但吸引了上层阶级信徒加入这个组织,昙遵的弟子更是对“义”做出了毕生的奉献,使得这个组织蓬勃开展。东魏孝静帝武定二年(544),范阳的大族卢文翼费尽心思,请名僧昙遵到此地弘扬佛法,昙遵是北朝末年名僧慧光的弟子,他的长处在于讲析义理,加上风格清高,更因为他行脚遍及华北各地传教,而享有很高的声望。由于昙遵的道行品德高尚,平时就有一批弟子追随着他到处传法,当昙遵到范阳的时候,也有五十余名道俗弟子和他一起来。从此之后,昙遵和他的弟子便成为“义”这个组织在经济上和实务运作上重要的支柱。
……
前言/序言
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是一件自得其乐的工作,不过,这条路走来也相当寂寞。这种心境有点像多年前在纽约观赏《胡桃夹子》芭蕾剧的演出,节目单上有一则很动人的叙述:“芭蕾是美丽的,然而它也是伤感的。”所有境界的追寻可能都是这样的,在提升的过程中,有着难以言喻的苦涩和清寂。
举个例子来说,我的家人大都不懂我研究的东西,更不能理解我在想些什么。不仅是家人,即使是我一些不在学术界工作的朋友,也不了解我们这些躲在研究室象牙塔里的人,都在做些什么;甚至,有些在大学教书的朋友,也常半开玩笑地说:“你们研究院的人真好,不用上课,也不必打卡。”可惜绝大多数的人都不知道,虽然不要求朝九晚五,但是我们几乎可以说是全年日夜无休的。周休二日,外子和我是“半日轮休”,每人半天到研究室工作,半天陪伴小孩。我六岁的幼子画的“全家福”,总是少画一个人,因为不是“妈咪在研究室”就是“爹地在研究室”。
其实,学术研究是很专门的,即使是我的研究所同学,各自有他们钻研的范围,多年来大家也都渐行渐远。三年前,我在一个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好友许雪姬特地来捧场,她说:“这些年来,我都不知道你在做些什么研究,特别来了解一下。”她的这番心意,让我非常感动,也让我联想到另一件事。十年前,我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研究时,中国研究中心办了一个小型的研讨会,一位美籍的学者发表论文时,他那从事会计工作的漂亮妻子也出席了,她说:“我都不晓得彼得的研究,想来听听看。”一双明亮清澈的眼睛里,透露出她想进入挚爱先生心灵世界的渴望。相对于做研究的人,我们的亲人和朋友们想必也有着对等的寂寞。
当本丛书的召集人之一林富士先生,找我写一本通俗的书时,闪过心里一个很强烈的意念,是“为亲人和朋友写一本书”,在自己近年来的研究中,选出他们可能感兴趣的题材,以容易理解的言辞,搭起一座心灵的桥梁,这也许是我回报他们的长久以来关爱与疼惜的最好方式。当然,如果能够让更多的社会人士知道我们的工作,那又是一种意外的收获吧!
《文明小史:慈悲清净——佛教与中古社会生活》 书籍简介 《文明小史:慈悲清净——佛教与中古社会生活》是一部深入探究佛教在中国中古时期(通常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宋)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简单罗列佛教教义或历史事件,而是聚焦于佛教信仰如何渗透并重塑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思想观念、社会结构乃至于物质文化,其核心在于展现“慈悲清净”的佛教理念如何成为连接个体心灵与宏大社会肌理的桥梁。 本书的研究视角独辟蹊径,它剥离了宏观的历史叙事,深入到中古社会生活最细微的层面,试图理解佛教信仰是如何被普通民众、士大夫、乃至皇室所接受、理解和实践的。作者运用了大量珍贵的一手史料,包括但不限于佛教经籍、高僧传记、碑铭造像、敦煌文献、地方志、笔记小说以及考古发现等,并通过严谨的考证和细腻的解读,描绘出一幅丰富而立体的中古佛教社会生活画卷。 核心议题与研究范畴: 本书的研究核心围绕着“慈悲清净”这两个佛教最为根本的价值展开,并将其置于中古社会生活的具体语境中进行考察。 慈悲(Karuna)的社会实践: 医疗与救济: 作者详细考察了中古时期佛教寺院在医疗救护、施食、布施、修建义井、扶贫济困等方面的具体作为。例如,寺院作为重要的社会服务机构,是如何承担起一部分官方无法覆盖的社会保障功能的?僧侣们如何践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理念,救助贫病者,甚至设立“无尽藏”来储存物资以备不时之需?书中会引用当时的医方、药方、施粥记录等,展现佛教慈悲精神在解决实际社会问题中的力量。 慈善事业的推动: 佛教的兴盛催生了大量慈善事业,如建立施孤院、养老院、贫民收容所等。本书将探讨这些慈善机构的运作模式、资金来源以及它们对当时社会稳定和道德风尚的影响。同时,也会分析士人、贵族等社会阶层如何通过捐资兴建寺庙、雕塑佛像、印制经文等方式,将个人的慈悲愿力转化为具体的社会公益。 丧葬观念的变革: 佛教关于轮回、业报、解脱的观念,对中古时期的丧葬习俗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将探讨佛教如何挑战和改造传统的儒家丧葬礼仪,例如提倡简葬、念佛超度、为亡者祈福等,这些观念的转变如何体现了慈悲精神的延伸,以及对家族关系和社会观念的冲击。 清净(Vimala)的个人修养与社会秩序: 戒律与道德伦理: “清净”不仅指身体的洁净,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无染和行为的持戒。本书将深入研究中古时期佛教戒律如何在社会层面得到传播和实践,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当时的道德规范和法律体系。例如,五戒、十善等基本戒律,是如何被普通民众理解和遵守的?戒律对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如饮食、起居、言行)提出了哪些要求,这些要求又如何与世俗生活相互调适? 个人修养与心性净化: 佛教的“清净”强调内省和修行,以期达到烦恼的断除和心性的解脱。本书会探讨中古时期各类人群(僧侣、在家信众、士人)在个人修养方面的实践,如禅修、持咒、读诵经典、内观等。这些修行方法如何影响了个人的精神世界,又如何通过个体的“清净”进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 寺院的社会功能与管理: 寺院在中古时期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重要的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本书将考察寺院内部的清规戒律、僧团的管理模式、以及僧侣们的日常生活状态。这些内部的“清净”秩序,是如何维持一个庞大的僧团,并与外部的世俗社会进行互动的?寺院的自给自足、经济活动(如农业、商业、手工业)以及它们如何成为社会的一部分,也将是重要的研究内容。 与世俗生活的融合与张力: “清净”的追求与世俗生活的现实之间,往往存在着张力。本书不会回避这一点,而是会探讨佛教信仰如何在世俗生活中被“生活化”,例如,如何在家庭、职场、社会交往中实践佛教的“清净”理念?士人阶层如何将佛教的“清净”观念融入儒家的政治抱负和人生追求?这种融合与张力,正是中古佛教社会活力的重要体现。 独特的研究方法与贡献: 《文明小史:慈悲清净——佛教与中古社会生活》并非仅仅停留在对佛教思想的阐释,而是将其置于鲜活的社会生活场景中进行细致描摹。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 1. 微观视角下的宏大叙事: 跳出传统史学的大叙事框架,从个体、家庭、村落等微观层面切入,通过对具体事例的深入剖析,来揭示佛教对中古社会生活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 跨学科的融合: 整合了历史学、宗教学、社会学、人类学、艺术史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力图提供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中古佛教社会图景。 3. 史料的创新性运用: 充分挖掘和利用了许多过去被忽视的史料,例如敦煌的俗讲材料、地方碑刻中记录的僧众施财、以及与佛教相关的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将它们作为还原中古社会生活的生动证据。 4. “慈悲清净”的理论框架: 并非简单呈现佛教的“善行”或“苦行”,而是以“慈悲”和“清净”作为贯穿全书的核心理念,来解释佛教信仰如何塑造了中古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模式以及社会互动方式。 5. 摆脱“神圣化”与“妖魔化”: 本书以一种更加客观和 nuanced 的态度来审视佛教在中古社会中的作用,既肯定其积极贡献,也关注其与世俗权力、社会现实之间的复杂互动,避免了简单地将佛教神圣化或将其视为社会问题的根源。 本书对读者的价值: 对于历史学、宗教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学者而言,《文明小史:慈悲清净——佛教与中古社会生活》无疑是一部重要的参考著作,它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丰富的史料证据和深入的理论分析。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本书则是一扇通往中古时代心灵世界的窗口。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 深刻理解佛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影响深远的文化力量: 它如何塑造了人们的精神追求、道德判断,甚至日常行为。 重新认识中古时期的社会生活: 看到那个时代人们如何在宗教信仰的指引下,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寻求内心的安宁,并构建社会秩序。 体会“慈悲”与“清净”的现代意义: 在物质日益丰富但精神日益空虚的当下,回顾佛教的这些核心价值,或许能为现代人提供深刻的启示。 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佛教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本身就构成了中国文化独特而迷人的面向。 总而言之,《文明小史:慈悲清净——佛教与中古社会生活》是一部厚重且充满洞见的学术力作。它以“慈悲清净”为线索,以中古社会生活为载体, meticulously 地勾勒出佛教信仰如何深刻地融入并重塑了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为贴近人心的视角。本书不仅是学术研究的珍贵成果,更是对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一次深情回溯。